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蕭邦歷史故事

蕭邦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4 02:46:59

A. 蕭邦的身世經歷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 (法語: 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 ,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 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 (波蘭語: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有時拼作 Szopen ),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為1810年2月22日下午6點左右,其母親以3月1日作為蕭邦出生,3月1日亦成為官方承認出生日期。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肖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部諧謔曲、3部鋼琴奏鳴曲,至少32首多夜曲,59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早年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elazowa Wola,位於波蘭首都華沙附近)。他出生的時候,波蘭由於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已不復為一個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瓜分波蘭)。肖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科希丘什科,Kociuszko,1746年—1817年,波蘭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蘭後在貴族家庭當法語家庭教師,認識了一個僱主的親戚也就是後來肖邦的母親Justyna Krzyanowska,他們在1806年結婚,肖邦的父親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華沙。 肖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肖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肖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起肖邦師從約瑟夫·艾爾斯內(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從中學畢業後,肖邦在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來自莫扎特的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幾年後在德國引起了轟動,1831年羅伯特·舒曼作為音樂評論家在萊比錫的一份19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報紙中,以《作品二號》為題(德語:Ein Werk II.)寫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 [1] ,對肖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十九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肖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 [2] ,他是「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流星中的一顆」 [3] 。1829年肖邦愛上了音樂學院的女同學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這段秘密的愛情無疾而終。因為1830年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的起義,蕭邦無法回國,而肖邦的父親也建議肖邦暫時先留在國外,1831年肖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後,肖邦很快愛上了這座城市,巴黎的建築和大城市氛圍深深吸引著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蘭的信中寫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國籍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卡爾克布雷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為師,繼續學習鋼琴,但是他感覺受到了教學方式的限制,課程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肖邦在巴黎參加音樂會的演出以賺取生活費,起先肖邦還未出名,收入僅夠糊口,後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資助者帶肖邦參加了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動,肖邦的鋼琴演奏打動了客人,轉眼間贏得了一大批的鋼琴學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學生。肖邦通過音樂會、作曲和教授鋼琴課,從1833年起便有了穩定的收入,經濟上沒有了後顧之憂,肖邦甚至有一輛私人馬車和隨從,他的衣服都是高檔的材料製成。而相比之下,19世紀的其他音樂家如理查德·瓦格納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則還需要指望著資助者的贊助。 在巴黎期間蕭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費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亞琛舉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蕭邦、希勒還有門德爾松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並一起去了杜塞爾多夫、科布倫茨和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並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肖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和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並對她一見傾心。 與喬治·桑的戀情 1837年肖邦因為與18歲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與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肖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肖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系。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馬洛卡島上的法德摩薩鎮,Maurice患有風濕症,喬治·桑根據醫生的建議,希望西班牙的氣候可以有助於Maurice健康狀況的好轉。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肖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發展成了肺炎。98天後肖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洛卡島,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肖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洛卡島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Nohant)的庄園里度過的。這是一些寧靜的日子,肖邦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肖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當時喬治·桑的女兒Solange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 英年早逝 肖邦1848年在巴黎舉辦了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此後他訪問了英格蘭和蘇格蘭,本打算11月在倫敦在舉行幾場音樂會和沙龍演出,但由於肺結核病情嚴重不得不放棄這些計劃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無法繼續授課和演出,最終於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時年39歲。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禮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舉辦肖邦葬禮的教堂歷來不允許唱詩班中有女性,葬禮因此推遲了近兩周,最後教堂終於做出讓步,允許女歌手在黑幕簾後演唱,使得肖邦的遺願能夠達成。有將近三千人參加了10月30日舉行的肖邦葬禮,演唱者還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為1827年貝多芬的葬禮演唱安魂曲,為1835年貝利尼的葬禮演唱Lachrymosa。 根據肖邦的遺願,他被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下葬時演奏了奏鳴曲Op. 35中的葬禮進行曲。雖然蕭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甕裡並移到華沙,封在聖十字教堂的柱子裡。柱子上刻有聖經馬太福音6章21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蕭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裡,依然鮮花不斷。後來肖邦在波蘭的好友將故鄉的一罐泥土帶到巴黎,灑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夠安葬在波蘭的土地下。 紀念 為了紀念蕭邦,波蘭華沙每五年舉行一次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自蕭邦逝世後,以下以其名命名: 小行星蕭邦3784(Asteroid 3784 Chopin) 華沙弗雷德里克·肖邦機場

B. 哪裡有肖邦的經歷與歷史評價

1810年,肖邦出生於波蘭;1817年開始創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回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答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C. 肖邦的故事

肖邦,F.F.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創作 肖邦的創作可分為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早年~1830) 這一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佔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迴旋曲》(1828)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於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嚮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於民族民間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朴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末~1831年) 在這一短暫的時間里,肖邦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1845) 在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為突出。《E大調練習曲》是一首感情溫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調屬於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一,傾注了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一首充滿了陰郁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於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一種沉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宜於主要表現單一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採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也是不多見的。《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託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家J.菲爾德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於個性化了。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了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朴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於戲劇性。它標志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為一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肖邦的4首敘事曲全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肖邦把握了為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沉、嚴肅、大無畏的性格以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於同一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原詩描寫一個負心的少年獵人,由於背叛了愛情誓言終於受到了懲罰,被希維德什揚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企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注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嘆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郁憤,振奮民族精神。《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了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時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一首哀嘆祖國淪亡的沉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於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情景的想像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郁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一格。《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的中部富於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戰馬賓士、月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洶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這一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里已經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它的那些由於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於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評價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於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一個側面,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凈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面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並將它作為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系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是肖邦又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於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這特別表現在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諸如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一系列音樂體裁的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於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於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

D. 肖邦與喬治桑的故事

1836年冬天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歲的法國作家喬治·桑,肖邦,這個纖弱、儒雅而回又溫柔的男子,對答反傳統的多產作家喬治·桑,第一印象並不太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喬治桑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現和她在一起時,他可以盡情傾訴內心深處的情感。

後來,肖邦和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們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系,喬治桑給予肖邦的細心照料,有助於煥發肖邦的才華,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後來幾年,肖邦的作麴生涯達到了他個人生命的最高點,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庄園里一起度過了最後一個殘秋,11月,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分開了。

(4)蕭邦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喬治·桑研究在20世紀一度被冷落,在歐美出現了「喬治·桑熱」,紐約霍夫斯特拉大學和洛杉磯西方學院的一批學者出了專著,開設網站,帶動起了研究熱潮,反過來影響法國。學界普遍感到她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現代性,那驚世駭俗的言行,包含著女權主義思想的萌芽,她稱得上女權運動的先驅。

E. 肖邦生平事跡大概300到500字的文章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7歲即可寫樂譜,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F. 肖邦生平事跡

肖邦
波蘭民族之魂
肖邦的樂曲中熔鑄了波蘭民族之魂,他最出色的作品深深根植於波蘭民族舞曲的沃土之中。肖邦生於波蘭,卻有一半時光在國外度過,他用自己的筆和鋼琴戰勝生活,實現理想,暢敘愛國之情,大彈思鄉之曲,譜寫出了一幕傳奇人生。
肖邦於1810年3月1日出生在波蘭華沙附近。他生在一個不十分富足但卻和睦幸福的家庭中。肖邦的父親尼古拉生於法國東部的村莊馬罕維勒,他勤勞機敏,通過學習,掌握了波蘭語、法語和德語,後來他遷居波蘭,參加過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他流亡華沙,靠教法語等工作掙錢度日。1802年,在擔任斯卡貝克伯爵的家庭教師時,他結識了賈斯蒂娜。賈斯蒂娜是伯爵夫人的侍女,她沉靜嫻雅,受過良好教育,尤其喜歡音樂。尼古拉和她一見如故。不久,他們結為連理。後來他攜妻子和三個孩子遷往華沙。尼古拉仍教授高中法文。他平靜地生活著,並與華沙文化界人士往來密切,這種藝術氛圍對小肖邦影響深遠。
肖邦天資聰穎,年紀很小時就學會了彈鋼琴和作曲。7歲時由老師代筆發表了第一部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8歲參加了一次公開的慈善募捐演出。從此以後,他被當作鋼琴「神童」,常常為華沙的貴族們演奏,被貴族階層所寵愛,並曾得到過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賞賜。肖邦開始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少年肖邦,深受波蘭民間音樂的影響和波蘭愛國思潮的熏陶。1826年他成為華沙音樂學院的學生後,常去鄉間領略波蘭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聆聽優美的波蘭瑪祖卡舞曲,他深深地為波蘭舞曲庄嚴而歡愉的迷人魅力所迷戀。
肖邦求學的時代,波蘭人民不甘屈服,反奴役反壓迫的斗爭風起雲涌,出現了一大批愛國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要充滿對人民和自由的熱愛並且感情豐富,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肖邦。他的朋友、老師都囑咐他要為人民而寫作。法國七月革命期間,潮流所及,波蘭的愛國運動也蓬勃發展,形勢動盪不定。留在國內不會有發展,出去深造才能展翅翱翔,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家人終於決定讓他離開華沙。
當他在維也納得知華沙起義被鎮壓後,在隨後創作的練習曲中,對侵略者表示出無比的憤恨,他寧願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也不願保留所謂的「俄國籍」,與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
1831年,法國處在「七月王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民受盡勞苦,貴族生活奢靡。在巴黎,為了生存肖邦不得不與上層任務來往周旋,並很快獲得了認可。但在內心深處,對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偽,他仍十分厭倦與痛恨。
1837年,他斷然拒絕了「俄國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充分表明了他懷有一顆忠於祖國的心。
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肖邦很快就在巴黎小有名氣。但由於他接觸的多是上層人物和貴族知識分子,思想上傾向於保守派,所以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態度冷淡。1835年,他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金斯基之女瑪利亞,深陷愛河,因身體健康原因而遭到其母的拒絕。同年底,他結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經過彼此了解成為親密朋友,直到1847年分手。肖邦此時與雨果、巴爾扎克、海涅、李斯特、柏遼茲等文學家和音樂家過從甚密。肖邦體質虛弱,他不太喜歡公開的音樂演奏會,而寧願在幽靜的氣氛中坐下來為親密友人彈奏幾曲。他情願承受流亡者的痛苦,也不願回波蘭當逆來順受的「順民」。
盡管肖邦在英國和蘇格蘭的訪問演出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但他還是很反感英國人用金錢來衡量一切的標准。他的內心愁苦萬分,幾乎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1849年他走完了自己波折燦爛的一生。肖邦去世後被安葬在貝爾·拉雪茲公墓,而他的心臟則被埋葬在他的祖國大地。肖邦用自己的心靈彈著熾熱愛國、追求理想的不朽音符,他用音樂作為武器同當時侵略波蘭的沙俄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精湛的技藝和傳世名曲為波蘭贏得了巨大聲譽。一捧華沙泥土撒在他的墓地,安慰著孤傲高尚的波蘭之魂。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76547626

G. 肖邦的介紹

中文名: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外文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別 名:鋼琴詩人

國籍:波蘭

民族:波蘭人

出生地:華沙

出生日期:1810年3月1日

逝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

職業:鋼琴家、作曲家

畢業院校:華沙國立音樂學院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代表作品:《鋼琴協奏曲》《敘事曲》《夜曲》《革命練習曲》

血型:O型

星座:雙魚座

樂派:浪漫主義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於波蘭;1817年開始創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7)蕭邦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肖邦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朴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構靈活自如。

作為著名鋼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鋼琴踏板用法獨特。

肖邦圓舞曲一向以優美、高雅、華麗而著稱,但由於節奏變化復雜,因而並不適於實際的舞蹈。

從表達形式上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把實際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如《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 另一類則為圓舞曲形式的抒情詩,如《升c小調圓舞曲》。

H. 肖邦的生平簡介

中文名: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外文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別名:鋼琴詩人
國籍:波回蘭
出生地:華沙答
出生日期:1810年3月1日
逝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
職業:鋼琴家,作曲家
畢業院校:華沙國立音樂學院
信仰:天主教
代表作品:《鋼琴協奏曲》、《敘事曲》、《夜曲》、《革命練習曲》
血型:O型
星座:雙魚座
樂派:浪漫主義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於波蘭;1817年開始創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後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閱讀全文

與蕭邦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