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楊業

歷史人物楊業

發布時間:2021-02-04 00:34:40

❶ 歷史上的楊業到底有幾個兒子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至於楊延昭具體排行老幾,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可能是老六吧。
《宋史》中記載:楊業在陳家谷口遭遇埋伏,寡不敵眾,最後被俘,絕食三日而死,其長子延玉亦戰死。至於七郎究竟是不是萬箭穿心而死,歷史也沒有明確說明。也許其餘幾個兒子都沒有死。
電視劇的取材依據多為古代楊家將小說或者民間傳說,比如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如膾炙人口的《血戰金沙灘》)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編撰出《楊家將演義》,以及以《演義》為底本,寫出了《北宋志傳》,在戲曲中,楊家將的曲目更為興盛,因為明朝中後期的形勢,也是面臨外敵入侵,朝廷積弱的局面,楊家將的故事也得以在這個背景下流傳。在楊家將故事整個的流傳過程中,作為官方,是希望通過宣傳楊家將,強調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間的流傳,是一個個的傳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許多民間願望和思想,未必真實可信。所以不管是什麼《楊門虎將》也好,《少年楊家將》也罷,還是比較經典的山西台《楊家將》,大都取材於這些小說或者民間傳說,加以潤飾、改編。未與歷史復合,老五齣家也多半出於虛構。
關於楊業的兒子的姓名,《宋史〉中所載為延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而明代《楊家將演義》中則說是淵平、延定、延輝、延郎、延德、延昭、延嗣。 又一版本《北宋志傳》則作:延平、延廣、延慶、延輝、延德、延昭、延嗣。還有一個八郎延順為楊業養子。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小說多多少少對正史有些改動,你只相信《宋史》是真實的就可以了。
反正,你就記住:要想真實的、全面的了解楊家將,請你去翻一翻《宋史》,至於電視劇,虛構成分頗多,你可以把它作為娛樂消遣欣賞一下,或者當作經典影視作品來研究,未嘗不可。

❷ 歷史真實楊業幾個兒子

歷史上楊業有七個兒子,分別是:

1、楊延玉;

2、楊延昭(楊延朗);

3、楊延浦;

4、楊延訓;

5、楊延瑰;

6、楊延貴;

7、楊延彬。

楊業(?—986年6月18日 ),原名重貴,戲說中又名楊繼業。原籍麟州,後徙並州。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楊業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獵獲總比他人多。讀書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年僅弱冠的楊業即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

後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國人號為"無敵"。宋太宗素聞楊業之名,於北漢滅亡後,遣使召見楊業,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

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於陳家谷力戰被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2)歷史人物楊業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楊延昭

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

楊延昭自幼隨父親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時年二十九歲的延昭為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斗愈勇,終於攻下朔州。

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

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贊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楊延昭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小說中為楊業六子),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

2、楊延玉

楊延玉(?—986年),並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抗遼名將。楊業之子。雍熙三年(986)正月,隨乃父征戰。

與部將王貴等於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兄弟七人,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並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並為殿直(官名)。

❸ 關於歷史上楊業的後人

楊延玉,與遼國作戰中陣亡。

楊延昭(楊延朗),官任防禦使。

楊延浦,官任供奉官。

楊延訓,官任供奉官。

楊延瑰,官任殿直。

楊延貴,官任殿直。

楊延彬,官任殿直。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3)歷史人物楊業擴展閱讀

楊業(?—986年6月18日 ),原名重貴,戲說中又名楊繼業。原籍麟州,後徙並州。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楊業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獵獲總比他人多。讀書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年僅弱冠的楊業即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後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國人號為"無敵"。宋太宗素聞楊業之名,於北漢滅亡後,遣使召見楊業,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於陳家谷力戰被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❹ 歷史人物楊家將是真的嗎

宋朝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勛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里,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斗,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征,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咸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准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咸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 「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咸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咸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朴,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斗准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准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這里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
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詳見(《劉娥》第五章西夏之亂)可能是由於王洗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攤上了這件事。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❺ 北宋楊業家族不要拿楊家將來糊弄我,要真實的歷史

楊家將的真實歷史 在提到宋朝歷史的時候,楊家將是不能不提到的。在歷史上的楊家將遠不如在小說和民間傳說中那麼神奇,然而楊家將三代抗敵的忠勇,確實少有人及。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勛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里,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斗,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而作為主將的潘美,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應該知道在敵眾我寡下應採取什麼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務不是與敵交鋒,只是遷移民眾。但是在這時,由於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卻沒有支持楊業的意見。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作為主將的潘美,不遵守與楊業的約定,更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動,聽到楊業失敗的消息,就一走了著,顯然是不顧楊業的死活。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而楊業最初陣亡的撫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貴等人,可見有人掩蓋了事實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經過正史沒有記載,根據方誌記載,楊業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書說明真相。宋太宗下詔厚恤楊業家屬。潘美被降職,王冼、劉文裕都被削職發配。楊業御下有恩,與士卒同甘共苦,陳家谷血戰,楊業曾讓倖存的士卒突圍,士卒不願,全部戰死。宋太宗有統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當,喪失了楊業這樣的勇將,北伐怎麼能夠成功呢?楊業的死,雖然出於王冼等人阻撓譏諷,但是作為主將的潘美出於嫉妒心理,不發一言,坐視楊業走上死路。實際上是潘美導致了楊業的死,但潘美是國戚宿將,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間輿論沒有放過潘美,在以後民間流傳的小說和戲劇中,潘美被描寫成一個無能陰險無恥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征,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咸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准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遼國南下進犯,身為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將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將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將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咸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將。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以至於此。」咸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咸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為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為寧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將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並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為: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並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為官,並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為官。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朴,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斗准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准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這里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編撰出《楊家將演義》,以及以《演義》為底本,寫出了《北宋志傳》,在戲曲中,楊家將的曲目更為興盛,因為明朝中後期的形勢,也是面臨外敵入侵,朝廷積弱的局面,楊家將的故事也得以在這個背景下流傳。在楊家將故事整個的流傳過程中,作為官方,是希望通過宣傳楊家將,強調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間的流傳,是一個個的傳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許多民間願望和思想。

❻ 楊家將中的楊業是一個怎樣的人

楊家將――楊業及其子孫,生活在風起雲涌、戰火紛飛的年代。

時代造就了英雄。楊家將之所以被人們千古傳頌,是由於楊家祖孫三代,為抗擊契丹貴族對中原人民的掠奪與戰爭,頑強不屈,浴血奮戰,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人民希望楊家將的抗敵精神永世流芳,因而在傳說、故事、小說與戲曲中,塑造出楊家將的英雄群象。

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將文藝作品中的楊家將,用歷史真實來加以考證、以區別其真假。因為文藝作品,包括傳記體小說,是允許文藝家渲染、誇張、甚至虛構的。然而,作為歷史科學,卻不應該將楊家將的真實歷史與藝術典型混為一談。

歷代的學者們,一方面力圖研究楊家將的真實歷史,另一方面卻往往將歷史與文藝相混淆。當代一些楊家將的研究者,由於受這種研究方法的影響,因而在一些著述中,出現了一些混亂。

本文不是對楊家將的全面論述,而是僅在幾個方面,澄清與評論有關楊家將的幾個歷史問題,以期引起討論。

一、楊業不是山西人

楊業究竟是那裡人,向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並州太原人;一說是陝西麟州(今神木)人。

持太原說的,有南宋王稱的《東都事略》,①元代脫脫等的《宋史》,②以及清代康基寫的《晉乘搜略》,③吳任臣的《十國春秋》,以及一些通志、縣志;④現代一些書刊文獻中,也說楊業是山西太原人。

其實,楊業出生於陝西麟州,他的幼少年時代,是在麟州生活的。因此,楊業不是山西太原人,而是陝西麟州人。

為了說明楊業是麟州人,必須首先弄清楚楊業的父親楊信,是在什麼地方生活的。

《宋史·楊業傳》一方面說「楊業,並州太原人,」另一方面接著又說「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東都事略》、《晉乘搜略》等同《宋史》,也是說「父信事劉氏,為漢麟州刺史。」 「業並州太原人,父信為麟州刺史。」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更明確指出「麟州土豪楊信自為刺史,受命於周,信卒,子重訓嗣」。⑤

由上可見,楊業的父親楊信,長期居住在麟州,是麟州的「土豪」與刺史。既然楊信生活在麟州,那麼,他的大兒子楊業(又叫楊繼業,北漢賜名為劉繼業),應該出生於麟州。《宋史》等書既承認楊信是麟州人,又硬說楊業是太原人,是自相矛盾的,沒有任何理由的。

楊業是麟州人,在宋代曾鞏的《隆平集》里,說得很清楚:「楊鄴,或曰繼鄴,麟州人。」⑥

比《隆平集》更可靠的,是北宋文壇首領歐陽修為楊琪寫的墓誌銘。在這墓誌銘中,歐陽修說楊琪「字寶臣,姓楊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戰射為俗,而楊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諱信(即楊信),為州刺史,祖諱重勛(既楊業之弟),又為防禦使,……君之伯祖繼業,太宗時為雲州觀察使,與契丹戰役,贈太師中書令。」⑦在這里,十分明確地說明楊家「世以武力雄其一方」,是麟州人。歐陽修作文寫史,十分嚴謹,更何況是作墓誌銘,更要慎重,根本不可能將楊信等人的籍貫搞錯。

以上史料,足以證明楊業根本不是山西人,而是陝西麟州人。所以《辭海·歷史分冊》「楊業」條中,肯定楊業是「麟州(今陝西神木)人」,是准確的。

為什麼《宋史》等史籍,以及一些方誌小說、戲曲,都說楊業是太原人呢?是不是楊業的父母在太原住過,在太原生的楊業呢?不是。沒有任何史料證明楊信到過太原。是不是楊業在麟州生下之後,即被人帶到太原,在太原長大的呢?也不是。同樣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這一點。

楊業被誤為太原人的原因,在於楊業「弱冠事劉崇」⑧。也就是說,楊業在二十歲左右,就跟著劉崇做事。劉崇在麟州的時間不長,就到太原,楊業也跟著劉崇到太原。此後,楊業就長期在太原,並在北漢政權下,當了幾十年的武官,直到北漢被宋太宗所滅亡,楊業投降了北宋為止。由於楊業的青壯年時期,是在太原度過的,所以文史家們大都誤認為楊業是太原人。這樣以訛傳訛,直到當代。

有人根據宋太宗在楊業死後,說過楊業是「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⑨這兩句話,來證明楊業是山西人。也有人以並州、太原古代泛指山西,來證明楊業是山西人。宋太宗的這兩句話,是對楊業泛泛的贊詞,這位皇帝對於楊業的身世,特別是出生地,是不大可能清楚的。楊業是北漢降將,在宋僅有八年,又不是宋太宗的近臣。如果我們把這兩句話真地當作「聖旨」,那麼,第二句「本山西之茂族」證明楊業祖籍「本」是山西,第一句,「挺隴上之雄才」,則正可證明楊業是「隴上」即陝西人。至於並州、太原古代泛指山西,並不是以證明楊業生於山西。對於人的籍貫,一般總要指出其具體地點。僅泛指山西,怎麼能作為籍貫的依據呢?

有人根據元曲《謝金吾》雜劇中,楊六郎說的「祖貫河東人士」,來旁證楊業是山西人。這種論證,且不談戲曲作為藝術,並無多少史料價值,更何況楊六郎是楊業的兒子,他說自己「祖貫河東」,可以理解為他父親在河東生活。

有人還根據乾隆《保德州志》,證明楊業是山西保德人。⑩實際上,該志在說明「楊業太原人,舊志謂即本州人」之後,提出了懷疑,指出這可能是由於「業本或太原人,後遷居於此,故於此地結姻未可知也。」根本沒有肯定楊業是保德人。地方誌不失為研究歷史的資料。但是,許多地方誌,特別是對其中的歷史人物部分,作者並沒有作詳細考證研究,有的不過是分類、綜合之抄錄。把方誌作為資料,是要經過我們考辨才能正確引用的。如果一定要引用方誌,那麼,更多的方誌上說楊業是太原縣人,而不是保德人。嘉靖《太原縣志》上就說「楊業,太原人」,光緒《山西通志》也說「楊業,太原人」。然而,這是不足為據的。因為這些不過是因襲《宋史》等史書之言罷了。

二、楊業前半生功小過大

楊業「弱冠事劉崇」。劉崇在公元九四二年,是劉知遠手下的麟州刺史。楊業大約就在此時,在劉崇部下做事。不久,劉崇到太原,楊業也跟著到了太原。

公元九五一年,劉崇稱帝自立,史稱北漢。楊業便成為北漢的將領。北漢存在了三十二年,楊業為北漢賣命三十二年。由於楊業的賣命,地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一直升到節度使,並且被賜姓劉,改姓名為劉繼業。公元九七九年,宋太宗滅北漢,楊業才降北宋皇朝。

這就是楊業的前半生的簡歷。

為了正確評價楊業前半生的功過問題,必須略述北漢政權在當時情況。

劉崇在太原建國之後,實際上只能控制山西的晉中等地。這個小小的獨立政權,對外投降契丹貴族,對內盡量壓迫剝削農民。因此,山西各地被搞得「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役繁重,民不聊生。」11這樣,北漢政權的腐朽性與反動性,也就顯而易見了。

北漢外降契丹,卻與後周及後來的北宋政權相對抗。後周政權對內實行了政治經濟的改革,對外則抗契丹貴族的侵擾,曾力圖收復中原河山。北漢曾多次聯合契丹貴族,對後周進攻。例如公元九五一年,北漢初建,便聯合遼兵五萬(契丹於公元九四七年改國號為遼,公元九八三年後又復稱契丹),從晉州攻打後周。公元九五四年,北漢聯合遼軍大戰於高平,被後周大敗。後周柴榮乘機進兵至太原城下,由於准備不足等原因,遭到失敗。公元九五九年,柴榮進攻河北遼軍,契丹貴族急忙叫北漢進攻後周的後方。在這些北漢與遼的聯合軍事行動中,楊業是否參與其事,由於缺乏文字根據,我們不得而知。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 楊業此時決不會同遼軍對抗的。

北宋政權建立後,曾先後幾次進軍太原,以便建立統一的政權。北宋的企圖統一北漢,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軍事行動。北漢的負隅頑抗,則是不可取的。不幸的是,楊業在此期間,正是北漢抵抗宋軍的主要將領之一。

公元九六八年,北宋李繼勛率軍攻北漢。北漢一面「遣使上表於遼,且請兵為援」,一面又遣劉繼業等「領軍扼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東南)」。12宋軍大勝,直抵太原城下,「繼業,進珂知眾寡不敵,亦領兵奔還晉陽,北漢主怒,罷其兵柄。」13

公元九六九年,宋太祖親征北漢,三月,宋軍圍太原城。這時「劉繼業復以突騎數萬犯東寨,黨進挺身逐繼業,麾下數人隨之,繼業走匿壕中,北漢兵出援之,繼業縋入城獲免。」14楊業差一點送了性命。

接著,楊業等又想突圍出太原,選精兵千人突擊。由於「劉繼業以馬傷足,先收所部兵入城矣」15突圍失敗。但是,由於契丹貴族的聲援北漢,太原終於沒有被攻下。

公元九七五年,「北漢主命劉繼業、馬峰攻晉州,武守琦敗之洪洞。」次年,「太原嬈將劉繼業率眾冠洪洞縣,(田)欽祚擊敗之,斬首千餘,獲馬數百。」16楊業多次敗於宋軍。

公元九七九年,宋太宗親征太原,潘美任總指揮。這一次,北宋阻擊了契丹貴族的援軍,所以太原城很快被攻破,「北漢劉繼元寡不敵眾,開城降宋。」這時,「業本為漢捍太原城東南面,殺傷宋師甚眾。」 「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命招降楊業,「業乃北面再拜慟哭,釋甲來見」17投降了宋朝。

以上便是楊業抗宋的大概情況。楊業在與北宋的軍事對抗中,立場是堅定的,作戰是積極的。由於雙方軍力的懸殊,北漢軍往往以失敗而告終。楊業的失敗,是不光採的事。即使楊業「殺傷宋師甚眾」,暫時勝利了,也是不光採的事。這是因為北漢的抗宋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緣故。研究楊家將的史學家們,很少注意這個問題,或者僅客觀敘述楊業的抗宋而不加評論。我們不能因為楊業後來抗遼的功績,而否定他先前抗宋的罪責,正如不能由於他曾抗宋,而抹煞楊業的抗遼功績一樣。楊業的抗宋,是無功而有過的。

史書上有兩條史料,似乎可以證明楊業並非堅決抗宋,而是早有降宋之心,因而這兩條史料,常被人所引用,以便為楊業辯解。一條是劉繼元降宋前,楊業曾「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這一條史料,顯而易見是不可信的。因為就在劉繼元降宋後,楊業還在「據城苦戰」。從楊業的行動邏輯上講,根本不可能勸劉繼元降宋。其實,勸劉繼元投降的,是另一人馬峰。馬峰在太原危急之時,「流涕歷數興亡之理。是夜,帝乃遣客省使李勛奉表請降。」18正由於此,其它各史書,都不載這條史料,唯有《宋史》有此記載。另一條史料,是宋太祖兵圍太原,遼軍也在太原城下,「劉繼業言於北漢主曰:『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遼)救兵驕而無備,原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手?北漢主不從。』」19這一條史料,其可靠性也是大可懷疑的。就當時軍事態勢而論,宋軍兵臨城下,北漢難於自顧,契丹援漢,正可救北漢燃眉之急,此其一,其二,契丹兵強馬壯,楊業企圖「獲馬數萬」以降宋,在軍事上實屬冒險,不過是空話、大話。退一步講,既使楊業原意襲取契丹軍隊,也不可能成為現實,並不能以此抵銷楊業多次抗宋的事實。

楊業在北漢幾十年,是不是一點歷史功績也沒有呢?楊業抗遼被俘之後,《遼史·耶律斜軫傳》中有一條記錄:「繼業為流失所中,被擒。斜軫責曰:『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繼業但稱死罪而已。」對這一條史料,有人認為這是楊業三十餘年抗遼的證據;有人認為這是楊業晚節不忠的表現,也有人乾脆否定這一條史料的價值。20在我看來,耶律斜軫在俘獲楊業之後,當然要誇張自己的戰績,因此,角勝三十餘年及「但稱死罪」之言,都是過分渲染了的。試想。北漢對契丹族從來是稱臣、稱侄,實際上是遼國保護下的一個小國,北漢又多次求救於契丹,契丹也多次幫助北漢同後周及北宋作戰,楊業身為北漢主將之一,怎麼反而能與契丹貴族去「角勝三十餘年」呢?既使楊業願去抗遼,北漢主能同意嗎?由於北漢與遼邊境相連,契丹貴族又以老大自居,盛氣凌人,因而邊境上小的侵犯與沖突,磨擦與糾紛,倒是可能甚至不可避免的。在這些沖突中,楊業可能參與其事。在北漢與契丹的關系史上,並無大的沖突或戰爭的記錄,更沒有楊業的具體抗遼的史實。因此,楊業與遼「角勝三十餘年」的話,是不可信的。至於憑這條史料而懷疑楊業晚節不忠,也有可商榷之處,另當後論。

❼ 歷史上楊家將中楊業有幾個兒子叫什麼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至於楊延昭具體排行老幾,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可能是老六吧。
《宋史》中記載:楊業在陳家谷口遭遇埋伏,寡不敵眾,最後被俘,絕食三日而死,其長子延玉亦戰死。至於七郎究竟是不是萬箭穿心而死,歷史也沒有明確說明。也許其餘幾個兒子都沒有死。
電視劇的取材依據多為古代楊家將小說或者民間傳說,比如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如膾炙人口的《血戰金沙灘》)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編撰出《楊家將演義》,以及以《演義》為底本,寫出了《北宋志傳》,在戲曲中,楊家將的曲目更為興盛,因為明朝中後期的形勢,也是面臨外敵入侵,朝廷積弱的局面,楊家將的故事也得以在這個背景下流傳。在楊家將故事整個的流傳過程中,作為官方,是希望通過宣傳楊家將,強調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間的流傳,是一個個的傳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許多民間願望和思想,未必真實可信。所以不管是什麼《楊門虎將》也好,《少年楊家將》也罷,還是比較經典的山西台《楊家將》,大都取材於這些小說或者民間傳說,加以潤飾、改編。未與歷史復合,老五齣家也多半出於虛構。
關於楊業的兒子的姓名,《宋史〉中所載為延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而明代《楊家將演義》中則說是淵平、延定、延輝、延郎、延德、延昭、延嗣。 又一版本《北宋志傳》則作:延平、延廣、延慶、延輝、延德、延昭、延嗣。還有一個八郎延順為楊業養子。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小說多多少少對正史有些改動,你只相信《宋史》是真實的就可以了。
反正,你就記住:要想真實的、全面的了解楊家將,請你去翻一翻《宋史》,至於電視劇,虛構成分頗多,你可以把它作為娛樂消遣欣賞一下,或者當作經典影視作品來研究,未嘗不可。

❽ 歷史上的楊業到底有幾個兒子各是怎麼死的

楊袞——楊業——楊家七子,楊延(平 定 輝 郎德 昭 嗣)楊宗保——楊文廣——楊懷玉——楊士漢——楊金豹——楊滿堂——楊再興——楊鐵心——楊康——楊過
老大,老二被毒死,剩下的戰死。老五齣家。
具體如下:
一代英雄楊袞:楊袞生於亂世的殘唐五代,他自幼隨父學刀,後又向神槍手夏書棋學槍,向飛錘將金良祖學錘,練會全身武藝,名震中原。他曾與劉知遠、高行周結拜為兄弟。後來劉知遠當上後漢皇帝,時逢遼兵進犯中原,楊袞聯合了三十六寨兵馬,在火塘寨自立為火山王。打出「扶漢滅遼」大旗,一舉打敗遼兵。但是他也認清了劉知遠並非明君,拒不接受皇封,仍歸火塘寨而去。精彩情節有「楊袞大戰李存孝」、「五龍二虎逼死王彥章」、「真楊袞義收假楊袞」、「火山王戰敗遼太宗」等。
二代英雄楊繼業:楊袞之子楊繼業,娶妻余賽花。夫妻二人歸宋後,南征北戰,威名遠震。楊繼業為邊關八大令公之一,人稱楊令公; 佘賽花生有七子,並收一義子,人稱佘太君。遼兵犯境,潘仁美掛帥,楊繼業為前部先鋒。他帶領七郎八虎大戰金沙灘,救駕立功,連傷三子。潘仁美官報私仇,害死楊七郎,楊令公被困兩狼山,碰碑而死。
三代英雄楊延昭:描寫的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宋代名將楊延昭抗遼御敵的故事。主要故事是楊延昭、寇準與奸臣潘仁美、王強及蕭太後率領的遼國兵馬的激烈沖突為主線,並通過「審潘洪」、「黑松林」、
「雲南發配」、「牤牛陣」等單元。其中人物:楊延昭大智大勇,寇準多謀善斷,孟良粗中有細,焦贊義氣為先,潘仁美陰險狠毒,王強笑裡藏刀等。
四代英雄楊宗保:楊延昭二次掛帥後,內奸王強設計,將楊延昭騙人司馬府,楊延昭所騎白馬跑回天
波府。王強陰謀暴露,劫走楊延昭,又被邊關將楊興救回,王強逃回遼國。楊六郎因中蒙汗葯,卧病不起,孟良為救元帥,化裝潛入遼邦,盜取「雌龍發」,並得到寶馬金槍。楊元帥病癒後,帶孟良、焦贊去探天門陣,孟良受傷,跑到五台山,巧遇楊五郎,得知要破天門陣,須有「降龍木」。孟良前往穆柯寨借木,不成,搬來少帥楊宗保。楊宗保招親,女將穆桂英歸宋,代理元帥,指揮全軍。時逢楊宗英下山認祖歸宗,通過他收降遼邦女將姜北平。穆桂英又請來大刀王蘭英,楊宗保巧遇任寶童,最後「少八郎」聚會,大破天門陣。多次陷害楊六郎的王強也死在楊家將之手。
五代英雄楊文廣:楊文廣於山西鵝頭寺學藝八年,身兼文武,英勇無敵。時有南唐後裔李青造反、稱王於安徽壽州。楊文廣掛帥,率領寇成、龐悅、狄龍、朱朗、楊金花、狄鳳等文臣武將共討國賊。連破三關後,收下南唐女將吳金定為妻,宋軍節節勝利。不久,因狄龍丟失軍糧,楊文廣身受毒傷,宋軍受挫。渾天侯穆桂英及時趕到前沿,送來軍糧,並請出「雙絕少女」曾鳳英替文廣療毒治傷,使宋營軍威重振,一舉攻下二龍嶺,活捉李青,得勝還朝。征南過程中,狄、楊產生了誤會。
六代英雄楊懷玉:宋軍征南,楊金花奪帥印,狄、楊兩家產生誤會。狄青避禍隱匿,夫人雙陽公主人
西夏不歸,西夏聯合四國兵馬,以替狄家報仇為名大舉反宋擾邊。楊文廣被困慶州,孟通江闖營搬兵,焦通海陣上中毒砂,楊懷玉冒名投親盜解葯,弄假成真,收妻孟九環。楊五郎收養狄青之孫狄難撫,授絕藝贈槍、馬,命他下山保宋。大智王設圈套騙狄難撫掛西夏帥印與楊家為敵,穆桂英被困迷羊谷險喪性命。楊懷興搶糧鞭打親爹,狄難撫誤殺呼延雲靈再鑄大錯。曾傑兩次盜寶槍,五鳳樓救友。穆桂英躍馬石城取環州,楊五郎下山,金丸破銀

❾ 楊業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

楊業(?—986),一作鄴,本名重貴,宋朝名將。
父楊信,「麟州土豪」,當是麟州(今陝西神木北)人。後漢時,「自為刺史」,臣附於後漢、後周。楊信二子,長子重貴,次子重訓。楊重貴事北漢世祖劉崇,北漢帝劉承鈞時賜姓劉改名繼業,「比於諸子」,任保衛指揮使,升至領建雄軍(晉州,時屬後周,今山西臨汾)節度使。屢建戰功,號為「無敵」。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滅了南方五國,接著,就出兵攻打北漢都城太原。北漢請遼朝出兵援助,宋軍吃了敗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趙匡義繼承皇位,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決心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公元979年,他親自率領四路大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遼軍又來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斷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軍重重包圍之中,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北漢國主劉繼元沒法,只好投降。劉繼元手下有一名老將楊業,也歸附宋朝。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武藝高強,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將。
宋太宗滅了北漢,想乘勝攻打遼朝,收復北方失地。宋軍攻勢凌厲,北方有幾個州的遼朝守將紛紛投降。宋軍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後來,遼朝派大將耶律休哥救援。雙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敗,宋太宗乘了一輛驢車,逃回東京。
打那以後,遼軍不斷襲擊宋朝邊境。宋太宗十分擔心,就派楊業為代州刺史,扼守雁門關。
公元980年,遼朝派了十萬大軍攻打雁門關。那時候,楊業手下只有幾千人馬,兵力相差很大。楊業是個有經驗的老將,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馬留在代州,自己帶領幾百名騎兵,悄悄地從小路繞到雁門關北面敵人後方。
遼兵向南進軍,一路上沒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後面響起一片喊殺聲,只見煙塵滾滾,一支騎兵從背後殺來,像猛虎沖進羊群一樣,亂砍猛殺。遼兵毫無防備,又弄不清後面來了多少人馬,個個心驚膽戰,陣容大亂,哪兒還抵擋得了,紛紛向北逃竄。楊業帶兵追趕上去,殺傷大批遼兵,還殺死了一名遼朝貴族,活捉了一員遼將。
雁門關大捷以後,楊業威名遠揚。遼兵一看到「楊」字旗號,就嚇得不敢交鋒。人們給楊業起了個外號,叫做「楊無敵」。
楊業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邊防將領的妒忌。有人給宋太宗上奏章,說了楊業許多壞話。宋太宗正要依靠楊業,不理睬那些誣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給楊業。楊業見宋太宗這樣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動。
過了幾年,遼景宗耶律賢死去,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十二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後執政。有個邊將向宋太宗上奏章,認為遼朝政局變動,正好趁這個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接受了這個意見。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並且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
三路大軍分路進攻,旗開得勝。潘美、楊業的一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就收復了四個州。但是曹彬率領的主力因為孤軍深入,後來被遼軍殺得大敗。宋太宗趕快命令各路宋軍撤退。
潘美、楊業接到命令,就領兵掩護四個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時候,遼軍已經佔領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兵勢很猛。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軍主力,並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
監軍王侁反對楊業的意見,說:「我們帶了幾萬精兵,還怕他們?我看我們只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也好讓敵人見了害怕。」
楊業說:「現在敵強我弱,這樣干一定要失敗。」
王侁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楊將軍不是號稱無敵嗎?現在在敵人面前畏縮不戰,是不是另有打算?」
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他說:「我並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現在時機不利,怕讓兵士們白白喪命。你們一定要打,我可以打頭陣。」
主將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張。楊業無可奈何,只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臨走的時候,他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
接著,他指著前面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這個谷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里,你們帶兵接應,兩面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楊業出兵沒有多遠,果然遭到遼軍的伏擊。楊業雖然英勇,但是遼兵像潮水一樣湧上來。楊業拼殺了一陣,抵擋不住,只好一邊打一邊後退,把遼軍引向陳家峪。
到了陳家峪,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楊業退到谷口,只見兩邊靜悄悄,連宋軍的影兒都沒有。潘美帶領的主力到哪兒去了呢?原來楊業走了以後,潘美也曾經把人馬帶到陳家峪。等了一天,聽不到楊業的消息,王侁認為一定是遼兵退了。他怕讓楊業搶了頭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離開了陳家峪;等到他們聽到楊業兵敗,又往另外一條小道逃跑了。
楊業見約定的地點沒人接應,氣得直跺腳,只好帶領部下轉身跟追上來的遼兵展開搏鬥,兵士們個個奮勇抵抗。但是遼軍越來越多,到了後來,楊業身邊只有一百多個兵士他含著淚,高聲向兵士說:「你們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這里,趕快突圍出去,也好讓朝廷得知我們的情況。」
兵士們聽了這些話,再看看楊業浴血奮戰的情景,感動得都流下熱淚,沒有一個願意離開楊業。最後,兵士都戰死了,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和部將王貴也犧牲了。楊業身上受了十幾處傷,渾身是血,還來回沖殺,殺傷了幾百名敵人。不料一支箭飛來,正射中他的戰馬,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來。遼兵乘機圍了上來,把他俘虜了。
楊業被俘以後,遼將勸他投降。他抬起頭嘆了口氣說:「我楊業本來想消滅敵人,報答國家。沒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軍覆沒。哪還有臉活在世上呢?」他在遼營里,絕食了三天三夜,就犧牲了。
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為他哀痛嘆息。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將,自然也感到難過,把潘美降職處分,王侁革職查辦。
楊業死後,他的後代繼承他父親的事業,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邊境的戰爭中都立了功。他們一家的英勇事跡受到人們的傳誦和贊美,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跡發展起來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楊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