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望謨縣一度電多少錢
望漠縣一度電多少錢?
一度電的價格在我國民用電是5毛3一度,工業用電商戶用電一度電是一元錢。
2. 黔南州的歷史文化
黔東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在春秋以前,黔東南被稱為「南蠻」或「荊蠻」之地,屬牂柯國和楚國的黔中地,後分屬夜郎國。秦時置黔中郡,漢時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今從江、黎平、錦屏、岑鞏和鎮遠縣等地均屬武陵郡的鐔成縣和無陽縣,無陽縣即今鎮遠縣的前身。在隋代屬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為「道」後,屬黔中道。元代在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分屬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廣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蠻安撫司;明代「改土歸流」「開辟苗疆」,遂廢思州宣慰司,分置鎮遠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隸屬貴州布政司,黔東南也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清代區劃基本襲明代。民國初改府、廳、州為縣,今黔東南轄地分屬黔東道和黔中道,黔東道駐鎮遠,領26縣。1935年,國民黨政府在鎮遠設置行政督察區,所轄縣區劃多次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黔東南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11月,設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轄鎮遠、爐山、黃平、施秉、余慶、三穗、岑鞏、天柱、台江、劍河、錦屏和雷山等12縣。1956年7月23日,廢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慶縣劃出歸遵義專區,爐山縣更名為凱里縣(於1984年撤縣建市),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五縣由都勻專區劃入,全州共轄16縣(市),州府駐地凱里。從此,翻開了黔東南歷史的新篇章。 黔東南州有不可移動的文物700多處,民族文物十分豐富。特別是以鎮遠青龍洞、黃平飛雲崖和從江增沖的侗族鼓樓、黎平地坪侗族花橋為代表的名勝古跡,記載了黔東南文化空間環境發展的歷史,底蘊豐厚,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鄉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有石斧、石鏃等文物。凱里、麻江、黃平、岑鞏和天柱均有古脊椎動物化石出土。1998年,在錦屏亮江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及生產工具,有青銅劍、鏃、鉞和鋤等;在岑鞏新興和鎮遠勇溪出土了戰國前的青銅甬鍾。這些寶貴的文物充分展現了黔東南悠久的歷史。 黔東南的摩崖、石刻、碑記眾多,除凱里大風洞、施秉華嚴洞和鎮遠吳王洞摩崖外,還有麻江田哨的寫字崖、劍河翁座的「例定千秋」碑和天柱三門塘碑林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黔東南的古建築古樸典雅,富於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腳樓和侗族鼓樓、花橋蜚聲海內外。鎮遠天後宮、四官殿,岑鞏禹王宮,天柱三門塘劉氏宗祠,錦屏飛山廟,黎平南泉山寺、地坪風雨橋、紀堂鼓樓,台江文昌宮,九擺苗族鼓樓,丹寨萬壽宮和麻江狀元第等雖歷盡滄桑,但都是歷史的見證。 黔東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近現代革命文物十分豐富。紅軍長征時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榕江紅七軍軍部舊址、革命先驅龍大道故居和周達文故居等展現了黔東南輝煌的革命文化歷史。 黔東南有鎮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和雷山西江鎮等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黃平、麻江銅鼓和劍河溫泉等三個國家文化部命名的農民畫之鄉,還有九個省級藝術之鄉,即郎德苗族歌舞藝術之鄉、黎平茅貢侗戲藝術之鄉、從江小黃侗歌之鄉、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藝術之鄉、黎平肇興侗族鼓樓藝術之鄉、黃平泥哨藝術之鄉、岑鞏思州石硯藝術之鄉、施洞苗族刺綉藝術之鄉和雷山挖拜苗族銀飾藝術之鄉。這些斑斕多彩的藝術珍品,不但鐫刻著深厚的文化歷史,而且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個性,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3. 湄潭縣七星橋的歷史記載
七星橋,在望謨來縣桑郎鎮桑郎寨東,橫自跨桑郎河。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群眾捐資獻勞,雇請工匠修建。橋長62米,寬7米,為七孔石橋,故稱「七星橋」。
七星橋,在望謨縣桑郎鎮桑郎寨東,橫跨桑郎河。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群眾捐資獻勞,雇請工匠修建。橋長62米,寬7米,為七孔石橋,故稱「七星橋」。遠遠望去,七星橋宛如一條彩虹橫跨河上,橋水相映,美麗壯觀。古人有詩贊道:「數定天星建此橋,百丁施力架虹橋腰。王宮有缺人工補,名與山河萬古標。」
4. 布依族的名人
布依族歷史名人
韋朝元(1768—1797) 清貴州南籠(治今安龍)人,又名德明,號七綹須。布依族。善拳能醫。由於不滿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貸者對布依族人民的殘酷壓迫,在干嘉苗民起義影響下,於嘉慶二年(1797年)2月,聯合王阿崇等共同發動反清起義。義軍勢力全盛時期,佔領了西北至今威寧、黔西,西抵雲南邊境,半個貴州及廣西、雲南部分地區。
王海平(?—1941)貴州省望謨縣人。民國時期黔西南地區的實力派人物。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爭取下,一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革命形勢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對革命隊伍的建設作出了貢獻。1934年,王海平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內戰」,「北上抗日」的主張,參加了由共產黨組織的抗日民主聯軍,並從組織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隊。王海平作為一個布依族地方實力派人物,積極追求進步,嚮往光明,是值得稱道和懷念的。
莫友芝(1811—1871)字之偲,別號紫泉、郘亭,晚年又稱眲叟。嘉慶十六年出生於布依族史上享有盛名的獨山莫氏之家。莫友芝在詩詞、目錄校勘和聲韻訓詁方面有較高建樹,在書法上面造詣較深,是咸豐年間著名的書法家、藏書家。
布依族近代名人
唐世禮
唐世禮同志,女,布依族,1952年2月出生,貴州都勻人,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7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
蒙九齡
89年前,一位19歲的青年從荔波樟江河畔走出大山,參加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考入黃埔軍校,帶領部隊參加「南昌起義」,在掩護「湘南起義」的黨政軍撤往井岡山實現「朱毛會師」時,夫妻倆在激戰中壯烈犧牲。據介紹,這位青年就是布依族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級別最高的犧牲將領——蒙九齡。
5. 興義的歷史沿革
三疊紀時期(2億年前),興義就有最古老的海面滑翔脊椎動物「興義飛魚」和爬行動物「貴州龍」等存在。
舊石器時代的貓貓洞遺址就有古人類「興義人」繁衍生息。 戰國時期,興義屬夜郎國。
秦代設吏屬象郡。
西漢元鼎(公元前116-111年)年間司牂牁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南部將李恢率軍「追奔逐北,南至盤江」,以功封漢興亭侯,始設漢興縣於今市境。
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設附唐縣於市境,為盤州治,系戎州都督府所轄之羈縻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雲南行省普安路總管府。
明代改隸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一年始隸貴州。嘉慶二年(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統轄盤江八屬。
嘉慶三年(1798年)置興義縣,改隸興義府、添巡檢分治捧乍。
清宣統三年(1911年),轄貞豐州(今貞豐縣及望謨縣部分)、冊亨州(今冊亨縣)、普安縣(今普安)、新城縣(今興仁)、安南縣(今晴隆)、興義縣(今興義)和捧鮓巡檢(今興義捧鮓鎮)。 1949年12月,興義解放。
1950年,將民國時期所設保甲改為行政村組,全縣劃分為7個區,30鄉鎮、250村。 1951年11月,興仁專區黨、政、軍機關遷興義。轄10縣。
1952年12月,設興義專區(興仁專區改興義專區,興義縣隸興義專區)。
1956年。將盤縣所屬阿衣鄉大部分劃歸興義縣,原屬安順專區的郎岱縣劃歸興義專區。同年7月,撤銷興義專區,興義縣隸屬安順專區。
1965年,復設興義專區,專署駐興義縣。將安順專區所屬興義縣、興仁縣、盤縣、普安(駐盤水鎮)、晴隆(駐蓮城鎮)5縣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謨、冊亨、安龍、貞豐4縣劃入興義專區。
1965年11月,設盤縣特區。興義專區轄9縣、1特區。
1970年,興義專區改稱興義地區。
1981年9月21日,撤銷興義地區,於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原興義地區的行政區域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區域。自治州人民政府駐興義縣。
1987年11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興義撤縣建市。
1988年3月1日,正式成立興義市。
6. 望謨歷史氣溫最高多少度
望謨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縣,其歷史最高溫是39.0℃。
來源: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7. 望謨縣樂旺鎮的一千年前歷史之迷,據我所知,樂旺鎮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存在,一千多年前樂旺鎮是否有過
貴州省望謨縣樂旺鎮在望謨縣東部。面積212平方公里。人口1.5萬,其中布版依、苗等民族佔85.3%。轄21村委會。權1950年為蠻結鄉,1951年更名樂旺鄉。1953年析設樂旺、樂寬、蠻結鄉。1959年撤鄉建樂旺公社。1962年析建樂旺、樂寬、蠻結公社。1984年復置3鄉。1992年合並置樂旺鎮,劃原述里鄉部分地入轄。產甘蔗、芭蕉、黃果、油桐籽。有中小學17所。鎮人民政府駐地樂旺,在復興鎮東北27公里,樂旺河畔。人口660人,均為布依族。海拔600米。原名落王,系布依語譯音,意為壩子大、水源好的地方。設農貿集市。有公路接安望公路。
8. 古老歷史布依族文化心得體會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萬餘人。現位居全國56個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
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佔了全國布依族總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內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順地區的黃果樹大瀑布所在地——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在貴陽市也分布著10餘萬布依族,六盤水的盤縣、六枝以及畢節地區織金縣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於雲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紀50年代又創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農業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發明了水稻種植,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貢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秦漢時期布依區的社會生產力已相當發達。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唐代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籍中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民國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神靈
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及巫術等。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種神靈,這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萬物有靈的殘存,同時也反映出古代農耕民族的某些意識特徵。
布依族」二月二「要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殺雞敬祖,吃兩色(白、黑)糯米飯,「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畢用雞血沾上各色紙旗,或做成大鳥形分別插在各塊田中 。
摩教
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數布依族群眾信仰的傳統宗教,它是一種介乎於原始宗教和神學宗教之間的准人為宗教。摩教有專門的宗教職業者布摩,其宗教職業者分為「布摩」和「摩雅」[8] ,布依族人稱之為「老摩」或「摩公」。
摩教不僅有較為完備的祭祀經典--摩經(被稱為「布依五寶」之一),還有比較固定和規范的宗教禮儀。舉行祭祀活動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禮儀外,還要輔以對摩教經典的誦讀。典籍浩繁的摩經,大致可分為用於喪葬超度活動中的多卷本《殯之經》、《古謝經》等,也有用於驅邪祈福禳災等目的相對應的種類繁多的各類雜經。
傳說
布依族的神話傳說豐富多彩。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故事、童話、寓言、諺語、詩歌等口頭文學,傳述著古老的民族歷史,歌頌著人民的勤勞勇敢,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殘暴,展望著新社會的幸福和光明。其題材廣泛,意境優美,內容健康,語言生動,富於想像力。神話傳說如《洪水潮天》、《十二個太陽》、《賽胡細妹造人煙》、《卜丁射太陽》、《茫耶尋谷種》、《黃果樹瀑布的傳說》等都是人們喜愛的作品。
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語,屬於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實際上與壯語的北部方言是同一種語言。
由於布依族與漢族長期的文化接觸和交流,因此布依語詞彙系統中有不少漢語借詞。布依語有完整的語音系統、豐富的詞彙和富於表現力的語法結構。盡管布依族人口眾多,居住地區廣,但其語言在布依族內部,只有土語之分,沒有方言之別。布依語內部比較一致,差異小,按照語音特徵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土語區 。
第一土語區
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與廣西壯語北部方言的桂邊土語、桂北土語可以直接通話。布依語的標准音點便是第一土語區的望謨布依語。
第二土語區
使用人口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貴陽郊區,與第一土語區可以直接通話,與廣西北部壯語方言也十分接近。
第三土語區
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於貴州省鎮寧、關嶺、紫雲、晴隆、普安、六枝、盤縣、水城、畢節、威寧一帶,這個土語區的語音有著比較獨特的特徵,但與第一土語第二土語也能相互通話。
2012年望謨布依族「三月三」文化節,布依族、壯族文化專家學者達成「望謨共識」,決定共同為開通「布依壯語衛星頻道」而努力,以保護和傳承二族共有的珍貴母語文化
古文字
布依族的古文字分為:方塊型、拼音型、符號型三大類。
音樂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大歌和小歌是流傳於黔南的具有多聲部結構的兩種歌唱形式;盤歌則用唱歌來盤問對方,隨機應變互相問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黔西南地區的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稱。
飲食
布依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有木罐、鼎罐炊飯,油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碎,也叫包穀飯)、包穀粑、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米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凍,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塊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
禮儀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盡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托和養育之恩。
婚俗
布依族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1] 。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9. 布依族的民族歷史
布依族歷史:
出土文物
布依族先民一般認為是由「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上古時就生活在今貴州地區。建國後在平壩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威寧草海等地區發現40餘種「有段石斧」及「幾何印紋陶」等新石器時代的越人文化即是力證,時間是自殷商至戰國初期。
春秋戰國時期
據《華陽國志》記載,南盤江、北盤江、江水河流域是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發祥地。紅水河古稱牂牁江,春秋時以江名國。《貴州古代志》考其國境包括今烏江以南延展到兩廣大部分地。戰國時牂牁國衰,其北部夜郎,以至西漢末年,分布在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夜郎國的主體民族之一,仍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
漢唐時期
東漢至兩晉南朝,布依族被稱為「僚」。唐、宋、元時期則為「番」、「番蠻」、「西謝蠻」、「南謝蠻」等。隋唐時期,封建領主經濟興起,王朝始給布依族首領封號,實行羈縻政策。
明清時期
自明、清迄建國前稱「仲家」、「仲苗」、「仲家苗」、「夷族」等。同時在本民族內部,復又有很多互稱。如望謨縣稱彼此為「濮拉」,縣境內的各區之間的布依族又稱彼此為「濮洛」、「濮榜議」,貞豐縣稱冊亨縣的布依族為「濮央」,冊亨縣和羅甸縣稱望謨縣的布依族為「濮曼」等等。
建國後
1953年經本民族共同商議,一致同意以本民族的自稱為族稱,統稱為「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