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順德清暉園 故事
已解決問題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順德清暉園的故事
[ 標簽:順德,故事 ] 心旋Oo木屋 回答:1 人氣:349 解決時間:2008-06-26 13:43
滿意答案清暉園,位於廣東省順德區大良鎮清暉路,地處市中心,故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現存建築主要建於清嘉慶年間。園取名「清暉」,意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園林經龍氏數代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清暉園與佛山樑園、番禺余蔭山房(或稱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暉園全園構築精巧,布局緊湊。建築藝術頗高,蔚為壯觀,建築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庭園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整個園林以盡顯嶺南庭院雅緻古樸的風格而著稱,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並且兼備嶺南建築與江南園林的特色。現有的清暉園,集明清文化、嶺南古園林建築、江南園林藝術、珠江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是一個如詩如畫,如夢幻似仙境的迷人勝地。 園內有大量裝飾性和欣賞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園內妙聯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韻尚存,藝術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連忘返。園林藝術處理頗具匠心。園內疊石假山,曲水流觴,曲徑迴廊,景趣盎然。銀杏千秋,百齡龍眼,玉棠春瑞,沙柳飄揚。閑步曲橋喜看金鯉碧波嬉戲;徐行花徑,好賞綠樹時花撲面。時而庭園內傳出裊裊弦歌,聽一粵曲,令人心清耳悅,如醉如痴。園內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間評定的「羊城八景」,就是一套目前僅存於世的清代舊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已被初步鑒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❷ 順德的來歷是什麼
550年前,倫教沖鶴堡人黃蕭養率眾起義,遭到明王朝嚴厲鎮壓後,設置了順德縣。
在此後的500多年間,順德歷史跌經變遷,歷經坎坷。時而台風拔木,老虎傷人,冰雹如斗、江河決堤;時而海盜入侵、土匪為患,戰火四起,刀兵不絕。然而,生活於這片土地上的順德人民卻在天災與人禍的雙重重壓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譜寫了一曲曲人類嚮往美好生活的贊歌。
建縣之初,縣人就因地制宜,開挖桑基魚塘,創造出立體農業;二十世紀初,又抓住世界市場原料緊缺的短促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成為「南國絲都,廣東銀行」。此外,歷代順德人設學興教之風源源不絕,薪火相傳,人文鼎盛。生活於水鄉沃土的順德人還有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追隨革命抗敵禦侮的過程中英雄輩出,可歌可泣。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順德人才真正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把自己延續了500多年的理想與夢想淋漓盡致地揮灑在這片先人們世世代代流血流汗的土地上,取得了一系列輝煌驕人的成就。
適逢建市10周年,又是一個回眸與前瞻交相輝映的時刻,本報特推出「尋訪順德百年故事」系列報道,與讀者一同回顧順德建制550年來走過的滄桑歷程,以史為鑒,把握機遇,迎接新的挑戰。
農民起義 順德建制
順德是什麼時候建制的?順德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可能不少人都不知道。在即將迎來順德建市十周年之際,我們不妨翻開塵封的歷史,來探尋一下順德的來歷。
據《順德縣志》記載,順德現今地域秦代屬南海郡番禺縣地,隋代起改屬南海縣轄。明英宗正統年間黃蕭養起義失敗後,朝廷為了加強對起義策源地的管治,於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縣的東涌、馬寧、西淋、鼎新四都三十七堡及新會縣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復歸新會縣)劃出設置縣,命名「順德,取意「順天威德」。此後迄至清末,均歸廣州府管轄。
所以,順德建制至今已是550周年了。順德建制,一個重要的歷史契機就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沖鶴堡農民黃蕭養率農民起義,並由此產生了順德縣。
多災多難的100年
剛置縣的一百年間,順德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刮台風,下大雨,鬧蝗災,落冰雹,鬧飢荒,還發生了多次地震,多個地方還出現老虎傷人。從1452年到1552年的百年間,台風有8次,大雨和洪水有12次,大飢荒有10次。
但當時的順德人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不屈地與自然抗爭。順德立縣後,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農民把低窪地挖成水塘養魚,用挖出的泥土築成塘基,利用塘基種植果樹,逐步形成了果基魚塘和桑基魚塘的生產結構,為以後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同時,一些農民乘船漂流出海,開始了順德人僑居異國的歷史。明景泰元年(1450年),黃蕭養起義失敗後,朝廷嚴緝(欽犯),縣民大批外逃,水藤鄉一隊農民乘船漂流輾轉抵達印度,繁衍至今。
一段神奇的故事
為了了解這段歷史,近日,本報記者來到勒流鎮沖鶴村。提起黃蕭養,沖鶴村村主任盧先生說,村裡有十來歲以上的人都知道。他說,在博羅當兵時,他還專門到廣州五層樓(廣州市博物館)去看過黃蕭養的畫像和文字介紹。沖鶴的地名又是怎樣來的呢?四川樂山卧佛的發現者、沖鶴人潘鴻忠曾經對此進行了考究,他說,沖鶴原來應該為「涌鶴」,意為河涌密布的濕地經常可以看到鶴,後來,當地有文化的人多起來,覺得「涌鶴」土了點,不雅氣,於是改名為「沖鶴」,取意為「沖天白鶴」。
為了尋找黃蕭養的故事,記者又找到了村裡最老的人之一——潘沃時。潘老先生出生於1910年,今年九十多歲,他年紀雖大,但他是村裡一個有名的文化人,他早年畢業於廣州大學,琴棋書畫無所不會。
潘沃時告訴記者,有關黃蕭養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很流行。
黃蕭養是一個佃農,家庭十分貧窮,從小就在沖鶴旁邊的飛鵝山放牛。一天,他在放牛時遇到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告訴他這里有一塊風水寶地,若把祖墳遷到這塊寶地上一定能發達,這塊風水寶地就在飛鵝山的龍口位置。風水先生對黃蕭養說,我去後面龍尾位置跳一跳,你幫我看一下,哪裡動就是龍口。於是風水先生前往龍尾的位置跳了幾跳。然後回頭問黃蕭養動的位置在哪裡,黃蕭養雖然已經知道了動的位置,但他卻回答風水先生沒看到有動的地方。風水先生相信了這個放牛娃的話,失望而去。黃蕭養回去立即把母親的墳墓遷到了那個會動的位置。果然,以後的黃蕭養做了上「皇帝」。
這個民間傳說雖然有很強的迷信色彩,但它至少反映了黃蕭養自小聰明過人,頗有心計。
一個傳奇的人物
黃蕭養究意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順德縣志》也有記載。他出生年不詳,死於1450年,原名懋松。明永樂年間生於南海沖鶴堡一個佃農家庭。一目紅赤,相貌奇特,性格果敢。幼年時,連年災欠,父親黃大綱無力償還債務,把他抵押給地主當小工,後被遊方道士蕭大悟收養,教他學醫習武,自此改為「蕭養」。
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集結了1萬多人,造好150艘戰船,在橫江二龍山(今勒流龍眼村)祭旗誓師,宣布起義。起義軍輕取桂洲和逢簡,然後攻佔大良,進攻佛山、廣州。在取得數次大捷後,黃蕭養自立為「順民天王」,改元東陽,建都大良,以廣州城南的五羊驛為行宮,冊封文武百官,四方前來投奔的人馬源源不絕,發展到了十多萬人,新會、東莞、香山等地的起義農民也接受他的冊封。
景泰六年(1450)年四月,朝廷派出裝備精良的官兵南下鎮壓。經過數天激戰,在混戰中,黃蕭養中箭落水被擒,旋因傷重而去世。
是年,鄉紳羅忠、羅顯庸、羅顯韶等90人上書巡撫,謂南海東涌、馬寧、西淋三都離縣治遠而瀕海,宜另立一縣以管治。朝廷遂置順德縣,以大良為縣城。
❸ 順德順峰山歷史故事
順德「新十景」之一。位於佛山市順德新城區西北部太平山麓。碧桂路轉南國東路可直達。距離區行政中心約3公里。是集旅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化旅遊景區。公園自1999 年開始興建,2004年國慶始向社會開放。
公園佔地面積8209畝,包括太平山、神步山、桂畔湖、青雲湖等區域。公園的建設突出以「山色水韻」為主題,充分考慮了順峰山真山真水的特點和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巧妙利用自然空間布局以及舊寨塔、青雲塔等歷史古跡,依據山勢地貌形成了「青山、碧水、一寺、兩湖、兩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格局。以兩湖(青雲湖區、桂畔湖區)、兩塔(青雲塔、舊寨塔)為主要旅遊軸線,巧設獨特景點,構成「桂海芳叢」、「汀芷園」、「步雲逕」、「雅正園」等景區共24 個。
順峰山是佛山市順德區「青、碧、 藍」建設重點工程和城市改貌工作的主要配套工程,順峰山公園建設將成為《佛山市順德區率先基本 實現現代化規劃》的重點工作之一,在為佛山市順德區現代化花園式河港城市的距世紀標志。
❹ 順德有哪些民間故事
掘尾龍拜山
話說逢簡,古時候有個讀書塾的學童,上學路上在田邊拾到一條形狀異常的小蟲,回私塾後悄悄地放在抽屜里,每日從家裡帶回一個飯團來喂養它。
小蟲得到照料,慚慚長大。孩子每日喂的飯團不夠飽,只好等到夜間出去覓食。小蟲食量驚人,鬧得私塾鄰近人家常常失竊小牲口和農作物,卻又不知何為。
鄰近人家一起商量,決定派出幾個更夫守夜探查。等到深夜,幾個更夫發現空中有一團雲氣飛來,雲氣緩緩地飄落在私塾的院子里,他們覺得奇怪,便悄悄跟蹤到私塾,打開塾門,入內察看,但又沒有發現什麼。
第二天早上,塾師逐個抽屜檢查,發現一個學生的抽屜里盤著一條鱗光閃閃的怪蟲,樣子很像傳說中的龍。塾師大吃一驚,恐為神物,不敢觸犯,於是追問學生怪蟲來歷,要學生立即放回田野。
學生逼於師命,只好抱著小蟲,到了田野,撫摸著小蟲,戀戀不舍。忽然間這學生生出日後與小蟲相見的念頭,於是拿出刀子切去小蟲一點尾巴,以作記號。剛一鬆手,小蟲立刻騰上空中,身軀驟然變大,成為一條巨龍,向孩子頷首作別,轉身向天空飛去,瞬時間天空風起雲涌,龍不知所蹤。
傳說龍是在天上的,因為這條龍是掘尾的,所以不能上天,只好在深山大澤藏身,每次出行,必定伴有狂風暴雨,毀房屋,折樹木,傷路人。每年四、五月間,每遇到這樣天氣,人們就說這是是掘尾龍拜山。
但是大風暴雨從不為害逢簡地方。傳說因為這里有一間祠堂奉奉祀的祖先中有一位秋江祖(姓梁,元末明初人),當年養掘尾龍這個學生就是他。每年清明時節,祠堂的神案前有時鋪著一層厚厚的樹葉,很象是拜墊,有時門外的大燈籠,掛在庭前的樹上,人們就說是掘尾龍前來拜祭了,以報答當年養育之恩。
秀才對聯斗氣
在杏壇村,自古以來住著黃、蘇、羅三姓人家。蘇羅兩姓位於村東,平時團結共事。黃姓位於村尾,少與村頭人接觸。
一天,三姓秀才聚集在一家酒坊里飲酒作樂,有人提議吟詩作對以助雅興。蘇羅兩人早就想抵諉姓黃的,於是串通一起,出了一副上聯,要姓黃的對出下聯。
蘇羅兩秀才的上聯為:「蘇羅敲起叮當響,嚇得黃狗嚎嚎叫。」
黃秀才一聽,知是抵諉之言,略一思忖,也不甘示弱,慢條思理地說:「黃虎下山真勇猛,打爛蘇羅嘭嘭響。」
蘇羅兩秀才一聽,無言以對。
自此,蘇羅兩姓再不敢欺負黃姓的了。
風水寶地的馬寧山
古時候的馬寧是不分東馬寧與西馬寧的。馬寧歷來被譽為「神奇的風水寶地」,尤其是馬寧山,是遠近聞名的名勝景地,本地有民諺形容為「上有龍頭、月角、下有馬鼻、金牛,左面鯽錢灘,右面百花岩,三村六市十八鎮,九井十三坑」,可見當時名勝古跡之多,風景之美了。據當地人傳說,馬寧山有九十九個山頭,這些山頭是由一位神仙在一夜之間從很遠的地方一個一個地搬過來的。她一隻腳踏在均安的一個山頭上,另一隻腳就踏在馬寧山上。這晚正好從遠處一個一個山頭搬過來安放在馬寧大地上,已經搬了九十九個山頭了。正當他搬到第一百個山頭時,即最後一個山頭時,天將亮了,他已經筋疲力盡,昏昏欲睡了。突然間一隻雄雞高叫了一聲,這位神仙在昏睡中被嚇了一下,雙手一松,山頭跌落到均安的某一處,所以馬寧只有九十九個山頭。傳說如果有一在個山頭就可以出獎元,故馬寧極其量都是出到進士。而今馬寧山北面山腳,在一塊山石上面,有一個凹槽,大約70厘米長,30厘米闊,形狀似一個只腳印。腳印凹入的地方,積水終年不幹,曾經有人將水戽干,但很快又再滿,當地村民稱之為「神仙腳印」。人們傳說這個腳印就是當晚這位神仙搬山頭時一隻腳踏住的地方。
龍潭龍母廟與水鄉節
每年的五月初八日,龍潭村民都興高采烈地舉行水鄉節活動,劃龍船,拜龍母,敲鑼打鼓,彩旗飄飄,遠近男女老少都來看熱鬧。龍潭村緣何在這天舉辦水鄉節活動?原來位於龍潭墟中心,有一座遠近聞名的龍母廟,已有幾百年歷史,這座龍母廟流傳著一段神奇的故事。
話說在西江上游悅城龍母廟內的龍母娘娘,有一天站在江邊望著滔滔東流的江水,不由得感到有點寂寞空虛。心想,何不乘著西江水飄流而下,觀賞一番呢?想到這里,正好飄來一塊木頭,於是龍母娘娘將身縮小,跳落木頭上,隨著西江流下肇慶,經水藤,入三槽,過勒流,直向容奇水道而去。可能是流速太快,沿途景物閃逝得眼神疲憊之故吧,在游過了北水涌口之後,龍母娘娘就悠悠然地睡著了。她乘坐的木頭,隨著沖入的河水,流入了龍潭涌。
當時龍潭已定居了不少漁民,陳德公也是其中一個,他在涌邊搭了個竹架,支起魚繒撈魚。這天他每次用力把魚繒曵起來時,除了木頭之外,繒內一點魚蝦都沒有,他反復把繒內的木頭丟向涌心,但這塊木頭始終流回魚繒里,德公撈不到魚蝦,不禁焦急起來,隨口說:「木頭啊,木頭,如果你有靈,就保佑我繒繒有魚蝦,我會把你擺上神位,天天用香燭供奉你。」說完就把木頭拾起來,放在身邊。
再說,躺在木頭上睡覺的龍母娘娘,連續被德公向涌心拋了幾次,早已醒來,睜開龍眼只見身處小涌,環顧四周,又見地形平整,涌塹縱橫,魚塘桑基遍布,不禁叫絕道:「嘿,果然是塊地傑人靈的好地方,莫非人們早知我長年信中悅城,十分寂寞,不如在這里盡享人間香火。」於是便立即召來蝦兵蟹將。將水族中犯了死罪的魚蝦,押解到魚繒內。
再說,德公祈禱完剛把木頭放在身邊,曵起魚繒,繒內便有許多魚蝦了,不上幾繒,魚簍早已裝滿。德公歡喜得合不攏嘴。
當晚,德公特地備了酒肉果品,把那塊木頭安放在家中的神台上,點上香燭,對著木頭,虔誠叩拜,拜完又開懷暢飲了一番,帶著幾分醉意上床睡覺,半夜裡夢見家中廳堂上坐著一個頭戴鳳冠,身穿綾羅錦綉的婦人,只聽她啟齒道:「德公,我乃悅城龍母,偶游到此,龍潭乃得天獨厚的地方,我也想在這里建一座行宮,我要你幫我打點一切,至於建行宮的匠人,材料到時自然會有。」哪婦人並告知德公,行宮要在五月初八日她的生辰日前完工。德公驚醒,尤覺異香撲鼻,知是神靈顯聖,於是焚香向東方跪拜。
過了幾天,果然有 艘大船,滿載著磚瓦木石,及數十名工匠,到了龍潭圩里,船主找到陳德公,說:「我受東家所託,來建龍母廟,請你指點開工。」德公也不推辭,盡心盡力建造龍母廟,果然在龍母誕辰前就建成了一座壯觀的龍母廟。廟門口有「正中宏化育,柔順啟文明」對聯 一副,橫批是考通殿。宮脊塑有雙龍戲珠,牆頭布滿灰塑的人物群,鳥獸及山水圖,玲瓏逼真,栩栩如生,橫梁、神台等木雕工藝精湛,金碧輝煌。大殿正中,端坐著龍母娘娘,兩旁四大金剛站立。廟的左右又各有副廟,左為五龍廟,右為天後宮,後座則是龍母娘娘的梳妝樓。
工程完工那天夜裡,德公又夢見龍母說五月初八定會來。第二天,德公就找鄉人寫好神榜,四處張貼。告知如鄉仁人善士,五月初八那天是龍母的生辰,龍母在那天會到來,廣施恩澤,望大家誠心領受。
於是,五月初八,各鄉龍船,紛紛前來為龍母祝壽,新造好的龍船也劃來「點睛」。這種習慣,一直流傳到今天。解放後,當地村民把這天改名為「水鄉節」。
甘竹灘龍神廟
甘竹灘,是順德的一條主要航道,它一頭通往廣州,一頭連接西江。灘口狹窄,暗礁密布,每年洪汛到來之時,洪水匯集灘口,形成瀑布,直瀉灘下,勢如萬馬奔騰, 悶雷灌耳。來往船隻十分危險,稍不小心,就遭觸礁沉沒之災。
以前灘下兩岸堤圍單薄,歷任官府鄉神不理築堤修壩,一遇堤圍崩塌,洪水泛濫,兩岸百姓便無家可歸。由於對官府修堤壩失去了信心,村民只好在兩岸建起各種廟宇,求助於神靈的保佑。
人間百姓虔誠之心,終於感動了神靈。某日午夜時分,很多人看見甘竹灘上閃爍兩盞明燈,夾著奔流的灘水,直向灘口奔瀉而來,當時漁民見此情景,大驚失色,紛紛跪拜,只見一條三丈來長,身披鱗甲,形似大蟒的巨形怪物沖向灘上,瞬間即逝。不幾天,有一村民在離灘口不遠的象山腳下,撿到幾片碗口大的鱗甲。當時象山是各村民放牧之地,經常失去耕牛。百姓猜測,失去的牛一定是被當晚現形的蛇魔吞食,一時人心害怕,便在象山腳下築起一座廟,取名為「伏魔廟」。
一天半夜,廟頂上空出現滿天彩虹,方園二三十里都被光亮照得如同白晝,村民紛紛出來觀看。忽然間一陣電閃雷鳴,狂風驟雨,有一條長龍直沖上天,不久又恢復了平靜。這樣一來,村民慢慢相信,那天晚上出現的不是怪物,而是一條神龍,於是把原來的「伏魔廟」改名為「龍神廟」。
說也奇怪,自此之後,甘竹灘兩岸,除偶爾間丟失條耕牛外,再也沒有失竊牲口了,水災也減少了,百姓過了一段很長的安穩日子。
❺ 順德清暉園的歷史故事。 急急急~~~~~~~~~ 謝謝。
清暉園,位於廣東省順德區大良鎮清暉路,地處市中心,故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現存建築主要建於清嘉慶年間。園取名「清暉」,意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園林經龍氏數代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清暉園與佛山樑園、番禺余蔭山房(或稱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暉園全園構築精巧,布局緊湊。建築藝術頗高,蔚為壯觀,建築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庭園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整個園林以盡顯嶺南庭院雅緻古樸的風格而著稱,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並且兼備嶺南建築與江南園林的特色。現有的清暉園,集明清文化、嶺南古園林建築、江南園林藝術、珠江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是一個如詩如畫,如夢幻似仙境的迷人勝地。園內有大量裝飾性和欣賞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園內妙聯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韻尚存,藝術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連忘返。園林藝術處理頗具匠心。園內疊石假山,曲水流觴,曲徑迴廊,景趣盎然。銀杏千秋,百齡龍眼,玉棠春瑞,沙柳飄揚。閑步曲橋喜看金鯉碧波嬉戲;徐行花徑,好賞綠樹時花撲面。時而庭園內傳出裊裊弦歌,聽一粵曲,令人心清耳悅,如醉如痴。園內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間評定的「羊城八景」,就是一套目前僅存於世的清代舊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已被初步鑒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明朝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順德縣杏壇鎮右灘村人黃士俊高中狀元。相傳這位黃狀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辭官歸歸故里, 中間一次為侍奉病中老父,另兩次因看不慣官場傾軋而獨善其身。期間於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鎮)南郊建築了黃家祠和天章閣、靈阿之閣。這些祠、閣周圍都有花園,這便是清暉園最早的蹤跡。 到清乾隆年間,黃氏家道中落,上述建築日漸荒廢,故園廢址為進士龍應時購得,黃氏僅留黃士俊祖上黃蘭圃公祠前座。 到嘉慶千年,龍應時早將購得的黃家祠等物業析產給其兒子龍廷槐、龍廷梓。龍廷梓獲得左右兩部庭院後自成一格,將其改建成以居室為主的庭園,分別稱為龍太常花園和楚香園。再後來,龍太常花園的繼承人家道中落,將園賣與一經營蠶種生意的商人,掛上「廣大」的招牌,故其又稱作廣大園。龍廷槐則獲得黃氏故園的中心部分,並在無意復出官場後將繼承部分予以拓建,侍奉年邁的母親入住,旦夕讀書其間。並請同榜進士、江蘇書法家李兆洛題寫「清暉」的園名,意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示築園奉母是為了報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這也是清暉園園名的由來。 龍氏子孫對園內的建築物曾多次組織重修、增補和改動,逐步構成完整的建築體系。從園內原有的一些實物,可以看到後人修建的痕跡。如船廳下面的匾額「綠雲深處」是乾隆帝之子成親王手所書;斗洞旁邊的「歸習寄廬」是李文田辭官歸故里時所題;原先正門之上「清暉園」三字,出自清代湖南大書法家何紹基之手。龍廷槐之子龍元任僱工修建了碧溪草堂這組建築物。龍氏最後一代清暉園主人龍渚惠還帶領設計師和工匠遠赴蘇州園林, 吸取江南的造園精華。花亭曾被大風吹倒,也是龍渚惠於1888年重建。在龍家幾代的經營下,清暉園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嶺南園林風貌。 1959年3月,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來我縣檢查工作時特地視察了清暉園,對這座古代庭園給予高度評價和重視,指示應將其作為文物加以保護、重修,並特地撥專款予以補助。修復工程於同年4月動工,省縣人民政府分別為此撥出專款,於國慶十周年前夕峻工。重修後的清暉園,把左鄰的楚香園,右鄰的廣大園以及附近的介眉堂(龍宅)、競勤堂(楊宅)等合並一起,因龍氏兄弟析產而分割一個多世紀的園址,至此復合為一。經解放後的大規模修復、擴建,清暉園面積由原來的六千六百多平方米擴大到九千七百九十五平方米。重修期間,讓園內的碧溪草堂、紫洞船廳、惜陰書屋等一系列建築物恢復了原來的樣式,保持了其原有的獨特風格。 進入九十年代,順德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為進一步開發順德的旅遊資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修復擴建清暉園,使清暉園的游覽面積擴大至二萬二千平方米。
❻ 順德有哪些著名的園林(帶歷史故事)
清暉園
❼ 順德清暉園歷史故事
清暉園園址原為明朝萬曆丁末狀元黃士俊宅第,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順德杏壇鎮人黃士俊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大學士。為了光宗耀祖,於明天啟元年,在城南門外的鳳山腳下修建了黃家祠和天章閣、靈阿之閣。後黃家衰落,庭院荒廢,清乾隆年間,當地龍氏碧鑒海支系21世龍應時得中進士,將天章閣、靈阿之閣購進。
該院歸龍家後,由龍應時傳與其子龍廷槐和龍廷梓,後來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間部分歸龍廷槐,而左右兩側為龍廷梓所得。其中龍廷梓將歸他的左、右兩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為主的庭園,稱為「龍太常花園」和「楚薌園」,人們俗稱左、右花園,南側的龍太常花園在園主衰落後,賣給了曾秋樵,其子曾棟在此經營蠶種生意,掛上「廣大」的招牌,故又稱廣大園。 應時長子龍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於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候補御史。嘉慶五年(1800年)辭官南歸,築園奉母。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其子龍元任請了江蘇武進進士,書法家李兆洛書寫了「清暉園」三字書余園的正門上方,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其後,經廷槐之子龍元任,孫龍景燦,曾孫龍諸慧一門數代的繼續精心營建,幾經修改加工,至民國初年,全園格局始臻定型。抗日戰爭期間,龍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趨殘破。 近年來,順德區委區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1959年,中共廣東省委書紀陶鑄蒞臨視察,深為關注,批專款予以重點保護,同年縣政府重修擴建清暉園,與左右的楚香園、廣大園(均為龍應時後裔所建)合並,面積由3000多平方米擴大到近萬平方米。90年代中期(1996年)起,順德市委、市政府鑒於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清暉園進行再度興工擴建,擴復舊制,以重現名園精髓,以接待海外廣大遊客,增加了鳳來峰、讀雲軒、留芬閣、沐英澗、紅蕖書屋等多處建築景點,面積由70多平方米增至2.2萬平方米。
❽ 大良的橋的故事和歷史有那些
大良街道辦事處日前出台《大良舊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並將陳岩野墓、羅氏大宗祠等個古跡列入保護名單,並開始進行「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舊城歷史文化街區」申報工作。
目前大良歷史文化街區內街巷肌理明顯,歷史建築整體結構及細部裝飾仍保存較好,具有濃郁的大良地方特色。而即將進行申報的大良歷史文化街區主要分為四大片區,包括錦岩廟片、西山鍾樓人民禮堂片、清暉園華蓋里片以及名揚里片。大良文化部門負責人介紹,大良的古跡保護已迫在眉睫,如部分歷史建築內部結構已改變,外牆也經過整修,早失去了原貌,甚至有部分價值比較高的歷史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已出現坍塌等情況。如相傳清代鳳城八景之「十里松風」過去共有10座石橋,從現今的雲路社區第一盛橋開始,一直延續到青雲公園的青雲塔。可惜,這10座顯赫一時的石橋如今僅剩下第一盛橋和第二盛橋,均在雲路社區內,所幸的是這兩座石橋保存得較為完好,相關的保護方案也已制定。
和第一盛橋、第二盛橋一樣列入古跡保護名單的還有清暉園、羅氏大宗祠、陳岩野墓、西山廟等共14個古跡。據悉,目前大良已編制了《大良舊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本次規劃保護的范圍東至錦岩路東側—蓬萊路—文秀路—清暉路—高坎路,西至鑒海南路—鑒海北路—莘村大街—友誼路—新基路—鳳慶大街—甲子路,形成總面積133.56公頃的一條狀區域,分為紫線范圍、建設控制區范圍以及環境協調區范圍,並提出了相關的保護控制措施。同時,大良街辦正在計劃制定《大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確保街區內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
❾ 誰能簡要地介紹一下順德的所有歷史文化
順德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文脈源遠流長,自古人傑地靈、專從歷史上四狀元到屬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梁有譽、明末「嶺南三傑」之一的陳邦彥、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黎簡和畫壇怪傑蘇仁山,以及國際武打巨星李小龍等傑出人物!
❿ 龍江鎮的歷史故事
你需要買一本叫做《龍江千年回眸》的書看看,裡面相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