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雁門關旁白草口的來歷有什麼傳說
關於雁門關抄旁白草口襲的來歷,據說還和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有關。
相傳,在北宋時,朝廷以奸臣潘美為帥,北宋名將楊繼業為先鋒鎮守北地,三軍來到雁門關安營紮寨。潘美讓楊繼業到關口外駐扎,也就是後來的白草口。
當時,這道關口並無名稱,潘美想羊怕吃敗草,就把這里叫敗草口好了,試圖把楊繼業困死關外。
後來,楊繼業遭潘美陷害,老百姓紀念楊家忠心報國和憎恨潘美之奸,便將敗草口改為白草口,因為羊怕吃敗草喜吃白草。
『貳』 北宋歷史故事
1、名醫錢乙
公元1079年,錢乙,這個「土郎中」的兒子,因為治好當時太子的病,才四十幾歲的他,一下子進入了太醫的行列,不能不令這些官僚味兒很足的太醫們張口結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
他們私下議論:「錢乙治好太子的病,不過是巧合罷了!」有的說:「錢乙只會用土方,真正的醫經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錢乙和弟子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
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金匱要略》八味丸,有地黃、山葯、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葯,大概是忘了吧?」
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葯,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
這位大夫聽了,連聲道:「錢太醫用葯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趕緊把老師的話記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葯證直訣》一書。
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下來。
2、岳飛抗金
遼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舉兵反遼,並於次年建立金國。金國建國後,洞悉北宋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便於天會三年十月,發兵十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
九月,貢獻太原後,轉兵向東,進攻東京。金東路軍在完顏宗望率領下,攻克了重鎮真定府等地。十一月,金東西兩路軍進至東京城下,對東京形成合圍之勢。
宋欽宗急忙派遣康王趙構赴金營求和,許諾以黃河為界,金軍不答應,向東京發起猛攻。十一月,東京城破,宋欽宗降金。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國滅亡。
金兵雖然南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縣大半還在宋軍手中,雖然士氣低沉,但是民氣高漲。康王幾經生死,最後終於到達應天府即帝位,歷史上被稱為南宋,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這就是歷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後,宋金之間的戰爭進入南北對峙階段,先是金兀術撤路過鎮江,被韓世忠敗於黃天盪;另一支金兵在攻陝西時,為宋將吳玠阻於和尚原。
岳飛也在廣德境內開始堵截金兵,六戰六勝,擒獲金兵頭目,於是,「岳家軍」的名字開始在金兵中流傳。待金兀術北返,再遭岳飛截擊,在鎮江東清水亭的戰斗中,致使金兵橫屍15里,收復了健康。
收復建康的岳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裡生活很困苦。岳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後來,他聽說同鄉老人周同武藝高強,岳飛就拜周同做老師,學得一手好箭,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岳飛從了軍。金兵南下的時候,他在東京當小軍官。有一次,他帶了一百多名騎兵,在黃河邊練兵,忽然對面來了大股金兵,兵士們都嚇呆了,岳飛卻不慌不忙地說:「敵人雖然多,但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兵力多少。
我們可以趁他們沒准備的時候擊敗他們。」說著,就帶頭沖向敵陣,斬了金軍一名將領。兵士們受到岳飛的鼓勵,也沖上去,果然把金軍殺得七零八落。
3、解夢消愁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覯下在江西南城十賢堂講學,忽聽近處傳來少婦哭聲。李覯講完課,順著哭聲前往探視,見有婆媳二人正抱頭痛哭。
原來老人的兒子出門經商,時值半載音訊全無,婆媳日夜思念。於是求神於山廟,祈求麻姑保佑。昨夜三更,媳婦忽得一夢,夢見麻姑仙子給他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脫落,只剩下幾根扇骨。
今天一早,婆媳倆連忙請廟中和尚解夢。和尚說:「扇衣脫落,只剩扇骨,是個凶號,你兒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爛,只剩枯骨!」婆媳倆聽後,如晴天霹靂,悲痛欲絕。
李覯聽了,暗自思忖:夢中之事,豈能當真,那和尚信口雌黃,害人不淺。我不如也來為之解夢,以消此婆媳無故之憂。
便大笑說:「和尚之言差矣。豈不聞,穿衣見父,脫衣見妻,這是人之常情。今麻姑托夢,贈與脫衣之扇,正是丈夫歸來與妻團聚之象。」
婆媳二人聽李覯解夢,覺得有理,於是轉悲為喜。過了不久,這老婦的兒子做完生意,回轉家門。合家歡喜帶上爆竹香煙,到十賢堂燒香點爆,作揖鳴謝。
李覯大笑說:「生意人回家,自是應當,並非作夢的緣故。我只是為你婆媳消愁罷了。」從此,李覯解夢消愁的故事,在鄉里廣為流傳。
4、羊肉泡饃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
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
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里。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
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
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
5、北宋廢除新法
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是一場以期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社會改革運動。然而,可惜的是這場變法終究是沒有堅持到最後。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死,宋哲宗趙煦繼位,當時還不到10歲,由英宗之後、神宗母高氏以太皇太後名義臨朝攝政。
她一向反對新法,上台後,立即任保守派首腦司馬光做宰相。司馬光對新法持全盤否定,提出廢除。
1085年7月30日(宋元豐八年七月初六日)下令首先將保甲法和方田均稅、市易等法廢除。稍後青苗法、免役法、將兵法也被廢除。
正因為這次變法在推行過程中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同時,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這恰恰也是為何宋神宗去世,變法就此止步的最大原因!
『叄』 雁門關有什麼正面將領的故事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三關絕險,居於代縣北境的恆山之上,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孤峰聳峙,相傳連南雁北返,都沒法飛越山巔,要從山間縫隙之中才能通過,所以謂之「雁門」。
雁門總領天下大勢,牽一發而動全身,為中原九塞之首。向東,是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接連翰海;向西,有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直到黃河岸邊,是中原漢地自外長城以後,最關鍵也是最後的的一道屏障。
戰國時,趙將李牧奉命常駐雁門,大破匈奴十餘萬騎;
秦時,始皇帝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出雁門北擊匈奴,悉收河套之地,並修築了萬里長城;
漢時,李廣曾在此與匈奴交戰數十次,緊守漢家門戶,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唐時,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
這就是雁門天險的意義所在,「三關沖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
中原歷代王朝都派出了當時最強的將領來把守這道門戶。
開耀元年(公元681年),薛仁貴起用為檢校代州都督,鎮守雁門關.二年,單於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檢校降戶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罪被囚,後突厥開國二號人物),聞阿史那骨篤祿反唐,便詐稱檢校突厥部落以自效,趁機投奔於阿史那骨篤祿。阿史那骨篤祿因阿史德元珍熟知唐朝邊疆虛實,即令其為阿波大達干,統帥突厥兵馬,東征契丹,西討鐵勒,勢力壯大,數萬大軍進犯並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與單於府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
薛仁貴率軍於雲州與阿史德元珍軍相遇,突厥問唐軍統帥為何人?唐軍回答是薛仁貴,突厥人不信,薛仁貴摘下帽子示於敵眾,突厥人看到是薛仁貴,驚慌失措 ,下馬跪拜,調頭撤退,薛仁貴並未放過敵軍,揮兵追擊,斬首一萬多人,俘虜二萬多人,繳獲牲畜,戰馬三萬多頭,取得大勝.
這是薛仁貴古稀之年的最後一戰,也是其戎馬生涯中對敵人威懾力最強的一戰,這一戰看出敵人對薛仁貴這位傳奇將軍的恐懼程度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足見其強悍,可以說薛仁貴就是美貌與智慧並存,英雄與俠義的化身.
『肆』 古代雁門關是兵家必爭之地,請問雁門關在那請說說雁門關的歷史。多謝!
山西代縣。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里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yan音演),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台,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即「地利」)。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沖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東門外北側建有「 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收。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場。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現在的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桿,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願為一戰。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人稱李牧為「奇才」,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於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里,復收余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盪盪,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雲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於北方,危及內地。後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斗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後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 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時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辱國求存的慈禧太後等,狼狽出走。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在雁門留下了逃跑的腳印。當時,正值秋天,氣候酷熱,慈禧、光緒和王公隨從顛沛至此,飢渴難忍,曾在關門左側靖邊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後又匆匆出發了。傍晚,慈禧一行宿關南陽明堡賈宅。光緒帝面對賈宅「五世同堂」的門匾和堂內神龕上「一心念佛」的橫幅,聯想內憂外患的處境,在東家門板上寫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貴,一心念佛見如來」的聯句,藉以抒發一個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頹敗情懷。這與李牧、楊業等抗戰英雄恰成顯照的對比。 辛亥革命以後,雄關雁門除遭到軍閥混戰的破壞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禮。1937年9月,我黨為了團結抗日,派周恩來、彭德懷和彭雪楓同志,前來雁門山的太和嶺口與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晤。在太和嶺的山洞裡,周恩來同志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揭示了抗戰必勝的歷史趨勢。還為閻錫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戰區作戰計劃和一份在淪陷區成立「戰場動員委員會」的條例。同年10月18日,就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後,我八路軍二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一舉摧毀敵人汽車四百餘輛,贏得了震驚中外的大捷。繼而10月10日晚,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又在雁門關下襲擊了日軍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這一曲抗戰凱歌極大地鼓添了全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和它領導下的軍隊是抗戰的模範。 縱覽雁門關興衰的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發生在這里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多次,可見它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 2001年6月25日,雁門關作為明朝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伍』 古代有名的雁門關究竟在哪裡雁門關為何能名揚古今
要說到中國古代的歷史有名地方,那是真的多,而大家都很疑惑的就是雁門關了,它就在山西省代縣北部恆山山脈的勾注山上,因為和歷史的楊家將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聞名於世,也是一個抵抗契丹等入侵必須要守住的地方,現在也存在著。
值得一提的還有雁門關得名其實是因為在“山海經”裡面出現的雁門山,原文為“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弟子就在現在的山西省代縣北部恆山山脈的勾注山上,還留有很多的歷史痕跡,現在也被加入了國家保護的地方,維修啥的比較好,大家有興趣地話也可以去看一看,畢竟這樣一個歷史名將的地方,確實有很多值得一觀的地方。
『陸』 古代有名的雁門關是什麼地方,為何能名揚古今
古代有名的雁門關其實就位於現在山西代縣,它建立在勾注山上面,由於雁門山附近的地勢險要,而且也靠近雁門山,所以說這里就有了雁門關的叫法。雁門關之所以名揚古今,是因為非常多的有名戰役都發生在雁門關,而且雁門關也是軍事重地,對於中原來說至關重要。
其實在比較熟悉的《天龍八部》裡面也把雁門關作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點進行描述,當年喬峰的父母是在雁門關遭遇了埋伏,後來遼國想要殺害大宋的子民也是埋伏在雁門關。但是喬峰希望以死化解宋遼的恩怨,也是在雁門關自殺的,值得一提的是喬峰和阿朱也是在雁門關定情。
所以說不管是真實的歷史還是影視創作,都會把雁門關當作非常重要的一個地點,而這本來就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種傳播的方式,就算對歷史不感興趣,在影視劇中也可以深刻的記得雁門關,因此它就得以名揚古今。
『柒』 邊塞第一的雁門關曾有哪些名將守關
戰國時李牧。李牧是戰國四名將之一,趙國人,武靈王軍隊改革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對付北方的胡人,經過改革之後的趙軍也是相當勇猛,將匈奴驅逐至漠北深處,而武靈王身故之後,匈奴再犯。雁門關守將李牧堅守不出,以至於匈奴甚至趙國朝野都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一怒之下趙王撤其職位,派其他人守關,要求主動出擊,結果是損兵折將,對匈奴一點打擊效果都沒有。這時趙王又厚著臉皮去請李牧出山,李牧上任之後依然是堅守不出,並且對軍士好吃好喝招待著,日子久了,軍士個個心有愧疚,意欲出力報國,而李牧抓准時機,好好謀劃一番之後,將匈奴十萬主力全殲,匈奴大傷元氣,至少近一二十年沒有力氣反撲了,而李牧也成為雁門關第一代守關名將!後來若不是秦國反間之計除掉了李牧,秦一統六國可能要推遲一些日子了。
漢朝名將李廣。飛將軍李廣的事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對付匈奴還是有一套的,在任雁門太守時,百騎之兵能唬住匈奴數千人的大部隊。李廣功勛卓著,但是多以巧勝,只能說李廣對匈奴太過熟悉,玩弄匈奴才是李廣最拿手的事。與李廣同時期的大將程不識評價李廣道:「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李廣可以說在當時的將軍之中算是個異類,匈奴都很怕他,因為這個人很難搞,李廣作戰也比較隨性瀟灑。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做事的性格,造成了不得意的人生。
唐朝薛仁貴。唐朝時,匈奴早已不復存在,而北方的胡患並未停止。突厥的侵犯依然困繞著大唐帝國,從唐初為突厥壓迫,到李世民反攻,突厥的勢力已經分裂。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恢復,突厥新的一代又生出來了,不斷地滋擾著邊關。而薛仁貴曾三箭定天山,大挫回紇;後大軍征討高句麗;就連吐蕃也不能倖免,大唐第一名將聲名在外。晚年鎮守雁門關時期,突厥來犯,問守將何人,薛仁貴脫下頭盔,聲稱是薛仁貴,而突厥聽到名號不敢與其敵對,薛仁貴乘勢追擊,大破突厥,斬首萬余,俘獲數萬人馬以及牲畜。正所謂:「老來猶可破胡虜,將軍盡忠死封疆。萬言難書勇烈事,畫戟白袍永留香。」
宋朝楊業。楊業即楊家將中老令公的歷史原形,楊業本為北漢大將,在對陣大宋的戰役中基本上沒有勝過。後來北漢投降,楊業為大宋守衛雁門關,在與契丹的戰斗中,楊業逐漸成了無敵將軍,可見楊業不善於窩里斗,他與兒子楊延昭的事跡也被民間演義成了生動的故事。楊業在與契丹的作戰中屢出奇兵,聲威大震,契丹人都比較怕他,稱其為「楊無敵」。無敵將軍在986年和潘美領軍對敵契丹,可是潘美,曹彬都戰敗,楊業也因此主張避其鋒芒,然而遭到王侁的詆毀,說其有二心,畢竟楊業是北漢降將。楊業為證明自己的忠心,也有斗氣的成分,帯軍深入,結果被包圍,全軍覆沒,楊業被俘,悲憤絕食而死。有詩稱贊:「江跡留空壘,牙梟讖異徵。報君忠貫日,吞虜氣填膺。死戰悲楊業,生降唾李陵。哀榮褒典存,主上已中興。」
雁門關是古來打擊北方胡患的出擊之地,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是由此關出發;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也是經由雁門關;隋煬帝北游至雁門關,被突厥所圍,李世民也曾去救駕;雁門節度使李克用在此培育了「鴉兒兵」,為唐朝支撐了幾十年......雁門關是所有武將心中的一種情懷,也是古代每個盛世的君王關注的焦點。
『捌』 著名景點「雁門關」到底在哪座城市,為何會有一大半的中國人回答不上來
「雁門關」這個地名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在去「雁門關」之前,竟然想不起來「雁門關」到底在什麼地方!只記得「春風不度玉門關」。再問問身邊的朋友,竟然大部分也只知道「雁門關」這個地名,卻不知道它在哪裡,雁門關在詩歌中常被稱作玉門關。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你有沒有來過「雁門關」旅遊?對「雁門關」的印象怎麼樣?你之前知道「雁門關」的具體地址嗎?你覺得「雁門關」是如何被譽為「中華第一關」的呢?如果有機會的話,你想到「雁門關」去走走看看嗎?
『玖』 為什麼人們說「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雁門關有何歷史淵源
雁門關被稱為「中華第一關」,它是中國九大要塞之首。雁門關由於是要塞所以見證了很多歷史重大事件,從周穆王巡視到匈奴來犯、昭君出塞、宋遼大戰等等,所以說雁門關是半部華夏史一點都不誇張。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上下幾千年經歷了多少戰火沒有具體歷史數據,但是很多古建築物卻屹立在那幫我們見證了朝代更替,時代興衰。
歷史上我們熟悉的關於雁門關的歷史事件還有劉邦追擊韓信和匈奴,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楊家將保衛宋一次次擊退遼等等。
雁門關在古代一直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使得雁門關成為多戰之地,正是有了這樣的要塞才有了我們熟悉的保衛國家的一個個歷史故事。
『拾』 古代有名的雁門關在什麼地方,雁門關為什麼能名揚古今
古代有名的雁門關在山西省北部恆山,因為在雁門關發生了很多著名戰役才名揚古今。雁門官是中國九大要塞的第一要塞,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史冊上出現最多的地方,它見證了中國從古至今的發展以及重要的事件,對中華來說意義深遠。
雁門關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但他的份量一點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