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故事
草船借箭,荊軻刺秦王,漢高祖斬白蛇
『貳』 歷史故事
後唐主李存勖
庄宗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音xù)(公元885年至926年),應州人,小名亞子,李克用長子。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混戰、占據河東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溫)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非常悲觀。李存勖勸說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滅四鄰,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千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克用聽後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
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於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寧,並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他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鑒》卷266)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後梁。後梁為了保護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戰,於是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柏鄉之役,晉軍有周德威等3000騎兵和鎮州、定州兵;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在地形、兵力、裝備幾方面處於優勢;而晉軍是騎兵,機動性和進攻能力大,對梁軍構成威脅。戰役開始,李存勖採用周德威建議,引誘梁兵出城,聚而殲之,晉軍主動後撤。梁軍主將王景仁果然上當,傾巢而出。晉軍抓住機會,以騎兵猛烈突擊梁軍,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進。這時晉軍李存璋率領的騎兵大隊也趕上,梁軍丟盔棄甲,死傷殆盡。這一仗,使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之後,朱全忠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而李存勖卻進一步安定了河東局勢,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大治。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里,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里,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全忠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勵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公元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
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後,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 ,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准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賞給洛陽的將士,逼他們開赴汴水。軍到中牟縣,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返洛陽,路上兵立逃走一半。回到洛陽後,他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決定自己率軍去扼守。丁亥日,軍隊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陽城外等候出發,李存勖正用早餐。這時,被提升為直御(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李嗣源自己又當上了皇帝。
李存勖死後的廟號為庄宗。
歐陽修是這樣評價庄宗的:「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史臣曰:庄宗以雄圖而起河、汾,以力戰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國祚中興,雖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圖受命,亦無以加也。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豈不以驕於驟勝,逸於居安,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靳吝貨財,激六師之憤怨;征搜輿賦,竭萬姓之脂膏。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夫有一於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靜而思之,足以為萬代之炯誡也。
『叄』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肆』 請講兩個歷史故事給我
從公元前757年春秋楚厲王時,由卞和三獻璞的故事拉開了故事的序幕。
「韓非子。和氏」中記載:楚人卞和在楚山中得了一塊玉璞,第一次去獻給楚厲王,楚王叫玉人檢驗,那位玉器專家說是一塊石頭。王以為碰到一個騙子,砍了卞和的左腳。
公元前740年,楚厲王的兒子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寶,被失去了右腳。
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即位。卞和得到新王繼位的消息後,抱著這塊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中都哭出血來。新楚王聽到這件事,派人去問他:」世上斷腿的人有許多,你為什麼這樣悲傷。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在悲哀我失去的二條腿,而是悲傷世人把寶玉當作石頭,把忠貞的老實人當作騙子,所以我才這樣悲憤。「
於是楚王派人把玉璞剖開,發現石頭包著的果真是一塊美玉。楚王把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壁,並封為陵陽候。歷史記載:「卞和辭不就而去」。
卞和從青年時代初獻壁開始,直到三獻壁成功,化了六七十年時間,失去自己的二條腿。他的價值得到承認後,卞和已是一個古稀老人了。
公元前298年,楚懷王避難於趙國。他把和氏壁送給了趙惠文王。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備受楚懷王重用。 此舉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誹謗屈原,離間楚王和屈原之間的關系。 楚王繼而逐漸疏遠屈原,甚至將屈原放逐。
眼見楚國瀕臨絕境,因讒臣誤國,將為秦國所滅,屈原滿懷悲憤,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伍』 歷史故事!!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陸』 歷史故事9個
故事名稱:秦王政誅嫪毐
時間(時代):秦
地點:秦國
主要人物:秦王嬴政、嫪毐
故事大致經過:
秦王政母趙太後私通呂不韋。隨著秦王政逐漸長大,呂不韋恐事泄被誅,於是將門下舍人嫪毐推薦給太後以代替自己。經事先買通主事者,嫪毐得以不受腐刑,只拔去須眉而入宮侍奉太後,後與太後私通。太後非常喜歡他,賞賜了豐厚的財物。秦王政八年(前239)封為長信侯,嫪毐與太後私生有二子,因此以秦王「假父」 自居。秦王政九年(前238),秦王政22歲,親自主持國政。有人告嫪毐並非宦官及太後姦情。嫪毐見事不妙,與是盜用秦王御璽和太後璽,發兵攻打秦王政所住的雍都蘄年宮。秦王得知,便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領兵攻擊嫪毐,戰於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斬首數百,嫪毐極其黨羽全部被抓獲。秦王將協同嫪毐作亂的官吏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20人梟首,車裂嫪毐,滅其三族,殺死與太後所生二子,遷太後於故都雍(今陝西鳳翔南)別宮,嫪毐的門客舍人或罰徒役3年,或奪爵遷蜀。免呂不韋相國。嫪毐之亂平息。
故事名稱:呂後誅殺韓信
時間(時代):漢
地點:漢
主要人物:呂後、韓信
故事大致經過:
楚漢戰爭一結束,韓信被改封為楚王。漢高祖六年(前201)十月,劉邦再次採用陳平計謀,誘捕韓信。十二月,將韓信貶為淮陰侯。韓信鬱郁不得志,稱病不參加朝廷活動。漢高祖十年(前197)九月,劉邦寵臣陳豨反叛,自立為趙王,劫掠趙、代屬地。劉邦用羽檄徵召天下兵士,並親自率兵征討陳豨。韓信一向與陳豨交情不錯,於是稱病在家,不聽從劉邦詔令,暗地裡派人去向陳豨聯絡,謀求里應外合,並准備與家臣乘夜偽稱詔令大赦諸官罪犯和奴役,發兵襲擊呂後和太子。當時韓信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想殺掉他。舍人弟懷恨在心,向呂後告發韓信謀反情況。呂後想召韓信,又擔心他的黨羽作亂,便與丞相蕭何商討計策,將韓信抓了起來並斬殺於長樂宮鍾室,還滅其三族。韓信最初是被蕭何推薦給劉邦的,現又是蕭何將其騙入宮的,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故事名稱:趙高指鹿為馬
時間(時代):秦朝
地點:秦國
主要人物:趙高
故事大致經過:
趙高自知權利大,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指著它說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搞錯了,指鹿為馬!」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故事名稱:腰斬李斯
時間(時代):秦朝
地點:秦國
主要人物:秦二世、趙高、李斯
故事大致經過:
自從陳勝、吳廣起事後,各地義軍此伏彼起。這時,秦二世聽從郎中令趙高的建議,深居宮中,一切政事都由趙高決斷。趙高與李斯有夙怨,趙高就趁機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與義軍私通。李斯想上書申辯,卻被趙高扣下。趙高派人四處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認罪,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斬於咸陽,並夷滅三族。李斯死後,秦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決斷。
故事名稱:管仲輔佐齊桓公
時間(時代):春秋時朝
地點:齊國
主要人物:管仲、鮑叔、齊桓公
故事大致經過:
魯庄公九年(前685)齊魯乾時之戰,魯軍失敗後,齊大夫鮑叔率領軍隊,代表齊桓公前往魯國,表達齊國的意願。公子糾被殺以後,其輔佐管仲隨鮑叔返齊。回國以後,鮑叔對齊桓公說,管仲是天下奇才。您若僅僅治理齊國,那麼由高傒和我輔佐即可;您若要稱霸天下,則非管仲不可。齊桓公不記射中帶鉤之仇,以親自出城迎接之禮禮遇管仲,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管仲相齊後,一心輔佐齊桓公的霸業,對齊國很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主張禮法並用,禮以使人知廉恥,法以使人守規矩。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管仲的這些政策為齊國稱霸准備了物質條件。
『柒』 我要10個歷史故事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捌』 我要歷史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回,天上一絲雲答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
『玖』 一個歷史故事
這是春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就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那位。故事叫「絕纓之宴
」。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戰亂不斷。楚莊王依靠名將養由基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餚,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並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系。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剎風景?」 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之宴」。 7年後,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 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7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7年前不究之恩。 古人講:「君則敬,臣則忠。」楚莊王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其心胸開闊、知人善任不無關系。假如沒有絕纓宴,也許唐狡早就被處死了,楚國伐鄭就不一定能勝,楚莊王的春秋大業也就不一定能夠成就了。
楚莊王宴群臣,命美人行酒。日暮,酒酣燭滅。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趣火視之。王曰:「奈何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命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盡絕纓而火,極歡而罷。及圍鄭之役,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首,卻敵,卒得勝。詢之,則夜絕纓者也。(馮夢龍 《智囊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