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忍辱負重歷史人物傳記範文
寫人物傳記主要有以下要點:
①以時間為序組材,概括人物一生;
②突出人物重點活動,詳略安排得當。
介紹人物的思想精髓。
範文如下
屈原-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Ⅱ 歷史人物傳記1000字
林則徐 到廣州旅遊時,總忘不了到林則徐的塑像前看一下,只見林則徐一手捋著自己的胡須,一手捏著拳頭,滿臉嚴肅的神情。 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 林則徐 出生在福建候官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准備了些必要條件。 當時鴉片問題漸成為政治性爭論問題之一,黃爵滋提出「嚴禁論」,以重治吸食為先。林則徐曾向朝廷上奏,請求嚴禁鴉片。未等皇上批示,就開始在全省厲行禁煙,收繳煙土、煙膏與煙具,並配製「斷癮葯丸」,供人戒煙,成效卓著。隨後又一道奏摺,力陳煙禁特別是杜絕鴉片來源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並針對反對派的駁斥強調說:「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舉棋不定的道光帝認識到嚴禁鴉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於是,被迫接受嚴禁主張,決定禁煙。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 林則徐在廣州查鴉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了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其中一條規定:「各國有禁止外國貨物不準進口的權利。」說明中國禁煙完全合乎《國際法》。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贊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光緒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林則徐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Ⅲ 一篇。關於人物傳記的作文
第一篇:
郁達夫是一位讓人懷念的文人和作家。
某年,無意在電視上看見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春風沉醉的夜晚》,外景是在徽州的郡城歙縣,油然而生親切之感。郁達夫倒是真的來過徽州並留下一篇《屯溪夜泊記》。與郁達夫同行的還有林語堂。他們因不堪那聲名遐邇的徽州府郡歙縣城裡旅店的齷齪,趁黑趕往屯溪——郁達夫在文中稱之為「小上海」的地方,如此的「美稱」不知從何年何月已從人們的傳說中消失。小上海果真繁華,這一班大名鼎鼎的作家們竟然投宿無門,大小旅店都掛上客滿的牌子,於是,只得求助當地的警察局,可這山溝里的「大蓋帽」們並不買大作家的賬。直折騰到午夜一點,也未落實住地,最後,林語堂提議租來一隻大船,搬上行李,作一回「天隨子陸龜蒙」的風雅來。
木船停泊新安江上,浮家泛宅,圍燈夜話,船底江流有聲,滔滔東去,一直流向郁達夫的老家富春江。離船一箭之地是那座明代的石拱橋。我在徽州的日子,也常常在江邊散步,站在老橋上總會想到郁達夫的那些文字。屯溪雖是文化古城,出了很多的文人,自然也少不了文人的行跡,但在我的印象中恐怕只有郁達夫的這點文字讓人懷念,並由此對小城產生一種說不出的神秘感,如今已無法想像當年小城的模樣,不過這座建於明代的青石板老橋依然葆存著往昔的一些信息吧。橋頭便是那條有名的聞說建於宋朝的「老街」。事實上,在郁達夫的筆下,對這個黃山腳下的小城似乎沒什麼好的印象,下面便是他的又一遭遇:「我在舊貸鋪里,買了一部歙縣吳殿麟的《柴石泉山房集》,語堂在那家假古董店裡,買了些核船、翡翠、琥珀、以及許多碎了的磁。」可見,那時的這條老街已是「古董販子」們活躍的場子了,用現在話來說,這些「古董鬼」那時就開始吃旅遊的飯。不過那年頭,盡管是「假古董店」也尚能買到一些舊貨,現在的旅遊店清一色的新產品,專吃那些揣著來掏寶揀漏心態的「聰明人」。要說屯溪人會經營的智慧那可是由來已久的,這是徽商末流的舊傳統。郁達夫說,那天,屯溪下著雨,他們上岸在一家酒店裡,要了一碟炒四件,一斤「雜有泥沙的紹興酒」,被敲去了兩塊大洋。於是,郁達夫憤然寫道:「這小上海的商家,別的上海樣子倒還沒有學好,只有這一個欺生敲詐的門徑,都學得來青勝於藍了,也無怪有人告訴我說,屯溪市上,無論哪一家大商店,都有討價還價,就連一盒火柴,一封香煙,也有生人熟面的市價不同」。郁達夫的牢騷發得可謂「入木三分」。記得我初來屯溪,倒是特地找了一位熟悉的當地人,來老街買些木雕、磚雕之類的小什件。老徽州的古物已被後人們變賣殆盡,就連這些老房子上的零部件也成為稀罕的古董寶物了。店家同他講著一口屯溪土話,談到「草皮」(鈔票),也是嘰哩呱啦,神秘兮兮。包好了木雕,出了店口,朋友忽然遞給我一些錢,說是店家給他的「回扣」,我這才知道,這屯浦的水真是深啊!文章的末了,「青衫憔悴的才子」,「遇著紅粉飄零的美女」,吟哦了一首七言絕句:「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才子佳人,總算又回到風(流)雅(好)上了。
第二篇:
居里夫人,一個感動了全世界的名字。她朴實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所銘記;她激人奮進的故事,也被人們一遍又一遍地傳頌。
居里夫人出生時,她的祖國波蘭正遭受沙俄鐵蹄的蹂躪。知識分子的家庭背景,賦予了她良好的修養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當然也將知識精英的聰慧和堅韌毫無保留地遺傳給了她。開明和藹的雙親和五個孩子組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盡管沙俄施行嚴厲的殖民統治,但身為小妹的她,還是幸福地度過了短暫的童年時光。
斯可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今人借鑒。他們從未對孩子進行過什麼「啟蒙」,而是放開手腳,讓他們自由玩耍,去盡情地擁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時代埋下的種子。父親雖然是一名頗有才華的理科教師,卻從未刻意引導過孩子的興趣,他甚至不讓小瑪妮雅過早地接觸理科書籍,好讓她在上學後能夠全面地涉獵知識,從而逐漸找到志趣所向。當然,他對於孩子們的學業還是非常關心,並且要求嚴格的。至於母親,則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放棄了女校長的職務,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況下,她仍舊若無其事地操持家務,不遺餘力地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不讓年幼的他們過早地承受心理負擔。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每個人成長的天堂,更是一個塑造人的殿堂。
後來,為了給姐姐籌措學費,年少的居里夫人飽嘗了世態炎涼。十七歲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離鄉,去外省當家庭教師,一當就是六年。這六年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逐漸意識到了社會的復雜,人性的復雜。失戀的痛苦經歷,更教會她該如何選擇終生伴侶,如何從本質上去認識一個人,透析一個人。這六年的磨難也教會了她如何面對挫折,使她在後來的實驗中敗而不餒,在經歷了風風雨雨後見到了繽紛的彩虹。
而居里夫婦的結合更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迸發出耀眼的人性光輝。在生活上,他們幾乎毫無要求。但在這兩名學者,對待科學研究卻是異常嚴謹,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在他們心中,科學是最神聖的,是屬於全人類的。「榮譽」和「財富」在他們面前顯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因此,他們無償地將鐳的提煉方法公諸於世,並把世界上第一顆純鐳捐獻給了國家,捐獻給了世界。
探求真理沒有捷徑可走,那必將是一條清貧而又寂寞的漫漫長路。若無足夠的毅力,千萬不要輕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過於知難而退,臨陣脫逃,繼而變成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學者。
不僅僅是對於科學而言,對於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而在等待收獲的這條漫漫長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二字。許多人因為一點挫折就打退堂鼓,也有人在失敗了幾次後,就拍拍蹭在衣服上的灰後,搖搖頭,退回去了。殊不知或許成功就僅僅離你是一步之遙,而你不願再走了;或許成功就在你身旁,而你不願側身尋找;或許成功就在你頭上,而你不願抬頭望望。殊不知一切的或許就在你回頭返回的那一刻,灰飛煙滅了。
朋友,不要灰心,不要放棄,成功其實離你只有一步之遙。
第三篇: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有這樣一位偉人,他曾經震撼了當時的歐亞大陸,也引起了世人對他的褒貶與毀譽:有人由衷的贊頌他是千古英雄;也有人稱他為世界征服者和無與倫比的侵略家。然而在所有的古今帝王中,論功業,論才智,論胸懷以及人生的曲折程度,幾乎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提並論。他,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後人對他的評判往往只注重他在軍事方面的功過,卻忽略了他人性的一面。成吉思汗治國方面的精闢策略,獨具慧眼的用人之道以及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使他成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帝王。同時,也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
◎天命
鐵木真的父親是當時蒙古一個部落的首領,當鐵木真降生的那一刻,他的父親打了一場大的勝仗。因此,他被稱為是該部落的「福星」。根據蒙古人的習慣,他父親就用被擊敗首領的名字為他命名,以顯示其家族的戰功。同時,他的父親還驚喜的發現剛出生的兒子手裡緊緊的握著一塊象長矛一般的凝血,便感嘆這是天命:鐵木真將來必定會成為草原上的一位大英雄。
鐵木真在蒙古語里是「鐵的變化」的意思。從一塊礦石到一塊鐵是要經過烈火冶煉的。苦難、苦鬥、苦戰伴陪了他一生。同時也造就了這個震驚過世界的成吉思汗。
◎用人之道
在鐵木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過幾次親人的背叛,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和堂兄,卻沒有一個是他的部下。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在馬背上和草原上長大的他,有著自己獨具慧眼的識人標准和用人之道。
鐵木真長著一雙火眼金睛。在他的一生中,用人奇准。難得的是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他並沒有以等級來劃分人的能力。甚至對於地位卑微的奴隸,他都沒有另眼相看。因為在他眼裡,奴隸並不會因為他們地位的卑賤而拒絕崇高。
鐵木真的一生與三個奴隸有不解之緣:一個是與他同甘共苦了一生的老僕人豁阿黑臣,一個是把愛心全部奉獻給他而不求回報的合答安,另一個就是他最倚重的大將木華犁。豁阿黑臣在鐵木真還沒有降生的時候就在他們家當奴隸,一生為這個家忠心耿耿,不管後來鐵木真的父親被敵人毒死後他們家有多麼的悲慘都沒有離開過。美麗的合答安少年時曾經救過鐵木真的命,後來在上天的安排下她在多年後又回到了鐵木真的身邊。她的善良和賢惠一直深深的打動著鐵木真,然而不管鐵木真費盡多少唇舌,她都沒有答應做他的妃子。而是堅持做奴隸的本分,決定終身不嫁。她雖然沒有高貴的地位,可她的人格魅力是最為閃閃發光的。她有著極強的預見性,每當鐵木真沖動的時候,她總是有辦法使他平息下來。也因此使眾多百姓免於死在馬刀之下。木華犁曾是鐵木真敵人的將領,鐵木真佩服他的忠和勇,而木華犁也敬佩鐵木真的胸懷,於是便死心塌地跟隨他征戰一生,立下了數不清的大功。
◎治國奇略
打下了金國中都是成吉思汗的重大勝利。而得到一位可以幫他治國安邦的謀臣耶律楚材卻是他更大的勝利。耶律楚材向他提出「天下可以馬上得之,卻不可馬上治之」,「以儒教治國,以佛教治心」的精闢建議,他對此番薦言十分贊賞,並且也確實將其方案實施到實處。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是信奉長生天的。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相信老天爺的。而對於信奉耶酥的,安拉的,佛祖的,太上老君的,孔夫子的一律接受,而且相當尊重。他從來沒有因為信仰的不同而進行過宗教戰爭。當年在他的統治范圍內,上百種宗教信仰共存,而且來自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老百姓非常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局面在整個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都是少見的一幕。
◎結束語
帝王將相在歷史舞台上永遠都是主角,一個民族甚至世界的歷史格局往往因為一位偉人的出現而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偉人,是說他具備了常人所不具備的才能,創造過超乎常人的偉大功績。偉人首先是人,人總是有人性的,人性總是有弱點的,他也會妒忌,多疑,自負和殘忍。但偉人一定是智者,所以他才是個成功者。
成吉思汗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即用人得當,廣招賢能,施仁政,以及尊重宗教信仰。成吉思汗作為「智者」最精髓的體現的就是他對宗教的態度。他的寬廣胸懷為其帶來了「一代天驕」的美譽,他明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是統治術的最高境界,因為任何一位迫害宗教正信的統治者的政治壽命一定是短暫的,他的結局也一定是會非常悲慘的。
探討歷史並非是僅僅為了明了人類的過去,而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當前和面對未來。雖然歷史並不能為當前的問題提供詳細的解答,然而卻可以為我們提供解決的參數和思路。尤其是現在中國內外出現了一股討論「中國之未來」的旋風。可以說,成吉思汗一生中的亮點是中國之未來最好的參數。
這是三篇傳記,你自己看著挑吧!
Ⅳ 人物傳記作文作文怎麼寫
傳記,是記載人物事跡的文章,是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以及其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的文體。傳記不同於一般的枯燥的歷史記錄,除了真實記錄外,還必須有感人的力量。傳記是寫人的,有人的生命、經歷、情感在內;而一旦通過作者的選擇、剪輯、組接,就傾注了愛憎的情感,需要用藝術的丹彩加以表現,以達到傳神的目的。
一、傳記的分類
目前常常用的有自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一部分以追述人物生平事跡為主的回憶錄,也是傳記的一和形式。
1、自傳
自傳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人物所以能栩栩如生,各具神態,需要選取自己生平的見件典型事情來寫。有的自傳可簡略到如同一些表格中的簡歷一樣。自傳的內容大多根據自己身份、工作的性質來確定。
【例如】革命家的自傳,主要記述自己的革命經歷;作家的自傳,主要記述自己創作的過程和經驗。自傳可以是生平事跡的實錄,也可以具有一定文學性而又不同於自傳小說。自傳體小說,如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郭沫若的《黑貓》等,已是文學作品,因為它們已經過藝術加工,有了一定程度的誇張和虛構。自傳若寫成了自傳體小說,那就會減弱它的歷史價值和真實性、准確性。
2、小傳
小傳,是記述他人生平的文章。通常選擇幾件有代表性的事情,篇幅較小。小傳也應寫出一個人經歷的全貌,只是筆墨著重放在幾件典型事情上,但它絕不是人物小故事,而應寫出人物的誕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經歷的概貌等。現在這類作品很多,如《馬克思傳》《恩格斯傳》《列寧傳》,以及一些科學家小傳,作家小傳等。
3、評傳
評傳,是介紹和評論人物思想、生活和貢獻的文章,所寫的對象大多是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重要作用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等著名人物。評傳一般寫得比較詳細,既記述人物的事跡,又評價與探討人物的思想狀況、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思想發展過程和他對人類所作的貢獻。作者對自己筆下人物的功過得失,往往都要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只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不能算「評傳」,只評價、分析人物思想脈絡與貢獻卻不介紹人物生平的,也不能算「評
Ⅳ 2000字左右的歷史人物傳記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Ⅵ 走近歷史人物——秦始皇作文,600字
論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
統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過的。秦始皇在位時期為統一中國
創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有不少的過失。有人說:「他功大於過,值萬人尊敬。」也有人說他過大於功,他在位時期,很殘暴,說他是秦暴
政,這就讓我們來說說他們的功過吧!
秦始皇年僅十三歲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更沉默了。他的處理果斷是成就一切的基礎,所以,果斷令他創下了不少的功勞。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及為了統一和鞏固統一而在軍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貢獻。
他的貢獻分幾件,詳細來講,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統一六國,他在統一六國中,首先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然後當機立斷,作出了推進統一的重大決策。從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謀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統一中國。這是他的功勞之一。
他在統一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國的政體模式。他首先創置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其次,他創置了郡縣制度,取消原來的封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設四郡;郡設郡守,郡以下轄縣,縣有縣令,郡守縣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隨時調動。中央政府內設三公九卿,廢除世襲特權。中央及地方級官員實行流動,其任免升遷一切大權都操縱在皇帝手中。贏政建立的這種政體模式,對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政體模式雖然期間有小的變化,但基本上沒有脫離贏政設計的這一窠臼。從而說明秦始皇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直至現在,也有不小的影響。這是他的功勞之二。
第三件功勞是,他為了鞏固新建立的統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為統一文字,以秦的圓形貨幣「秦半兩」為統一貨幣,以秦的度量衡為全國統一的計量標准。從而便利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有他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了長城、阿房宮。為中國留下了震驚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兵馬俑」。這些都說明了秦始皇的功勞是巨大的。
但是一個人有功就會有過,何況是一國之君呢!作為一個專制主義的統治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上的統治而採取的殘暴措施,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起著摧殘的作用,並開創了文化專制的先例。他焚書坑儒,刑法苟暴,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總的來說,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這五十年卻使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他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多民族國家,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並確定了郡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為這個文明古國屹立於古代東方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麼,足以說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於過的。
Ⅶ 作文寫歷史人物傳記的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有這樣一位偉人,他曾經震撼了當時的歐亞大陸,也引起了世人對他的褒貶與毀譽:有人由衷的贊頌他是千古英雄;也有人稱他為世界征服者和無與倫比的侵略家.然而在所有的古今帝王中,論功業,論才智,論胸懷以及人生的曲折程度,幾乎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提並論.他,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後人對他的評判往往只注重他在軍事方面的功過,卻忽略了他人性的一面.成吉思汗治國方面的精闢策略,獨具慧眼的用人之道以及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使他成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帝王.同時,也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
◎天命
鐵木真的父親是當時蒙古一個部落的首領,當鐵木真降生的那一刻,他的父親打了一場大的勝仗.因此,他被稱為是該部落的「福星」.根據蒙古人的習慣,他父親就用被擊敗首領的名字為他命名,以顯示其家族的戰功.同時,他的父親還驚喜的發現剛出生的兒子手裡緊緊的握著一塊象長矛一般的凝血,便感嘆這是天命:鐵木真將來必定會成為草原上的一位大英雄.
鐵木真在蒙古語里是「鐵的變化」的意思.從一塊礦石到一塊鐵是要經過烈火冶煉的.苦難、苦鬥、苦戰伴陪了他一生.同時也造就了這個震驚過世界的成吉思汗.
◎用人之道
在鐵木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過幾次親人的背叛,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和堂兄,卻沒有一個是他的部下.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在馬背上和草原上長大的他,有著自己獨具慧眼的識人標准和用人之道.
鐵木真長著一雙火眼金睛.在他的一生中,用人奇准.難得的是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他並沒有以等級來劃分人的能力.甚至對於地位卑微的奴隸,他都沒有另眼相看.因為在他眼裡,奴隸並不會因為他們地位的卑賤而拒絕崇高.
鐵木真的一生與三個奴隸有不解之緣:一個是與他同甘共苦了一生的老僕人豁阿黑臣,一個是把愛心全部奉獻給他而不求回報的合答安,另一個就是他最倚重的大將木華犁.豁阿黑臣在鐵木真還沒有降生的時候就在他們家當奴隸,一生為這個家忠心耿耿,不管後來鐵木真的父親被敵人毒死後他們家有多麼的悲慘都沒有離開過.美麗的合答安少年時曾經救過鐵木真的命,後來在上天的安排下她在多年後又回到了鐵木真的身邊.她的善良和賢惠一直深深的打動著鐵木真,然而不管鐵木真費盡多少唇舌,她都沒有答應做他的妃子.而是堅持做奴隸的本分,決定終身不嫁.她雖然沒有高貴的地位,可她的人格魅力是最為閃閃發光的.她有著極強的預見性,每當鐵木真沖動的時候,她總是有辦法使他平息下來.也因此使眾多百姓免於死在馬刀之下.木華犁曾是鐵木真敵人的將領,鐵木真佩服他的忠和勇,而木華犁也敬佩鐵木真的胸懷,於是便死心塌地跟隨他征戰一生,立下了數不清的大功.
◎治國奇略
打下了金國中都是成吉思汗的重大勝利.而得到一位可以幫他治國安邦的謀臣耶律楚材卻是他更大的勝利.耶律楚材向他提出「天下可以馬上得之,卻不可馬上治之」,「以儒教治國,以佛教治心」的精闢建議,他對此番薦言十分贊賞,並且也確實將其方案實施到實處.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是信奉長生天的.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相信老天爺的.而對於信奉耶酥的,安拉的,佛祖的,太上老君的,孔夫子的一律接受,而且相當尊重.他從來沒有因為信仰的不同而進行過宗教戰爭.當年在他的統治范圍內,上百種宗教信仰共存,而且來自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老百姓非常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局面在整個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都是少見的一幕.
◎結束語
帝王將相在歷史舞台上永遠都是主角,一個民族甚至世界的歷史格局往往因為一位偉人的出現而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偉人,是說他具備了常人所不具備的才能,創造過超乎常人的偉大功績.偉人首先是人,人總是有人性的,人性總是有弱點的,他也會妒忌,多疑,自負和殘忍.但偉人一定是智者,所以他才是個成功者.
成吉思汗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即用人得當,廣招賢能,施仁政,以及尊重宗教信仰.成吉思汗作為「智者」最精髓的體現的就是他對宗教的態度.他的寬廣胸懷為其帶來了「一代天驕」的美譽,他明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是統治術的最高境界,因為任何一位迫害宗教正信的統治者的政治壽命一定是短暫的,他的結局也一定是會非常悲慘的.
探討歷史並非是僅僅為了明了人類的過去,而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當前和面對未來.雖然歷史並不能為當前的問題提供詳細的解答,然而卻可以為我們提供解決的參數和思路.尤其是現在中國內外出現了一股討論「中國之未來」的旋風.可以說,成吉思汗一生中的亮點是中國之未來最好的參數.
Ⅷ 歷史人物小傳700~800字
武則天小傳
武則天,又名武媚娘。是我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她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武則天當政,頗有貞觀遺風。她像唐太宗一樣,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早在公元 674年,她就曾向高宗提出十二條施政建議,發展農業生產。
公元 684 年,她下令獎勵農桑,並明確指出,所有的地方官吏,只要能夠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使農民有餘糧的,就可以提升;相反,如果政治腐敗,農業生產搞不好,農民有逃荒討飯、 流落外地的,就要受到免官或是降職的處分。另外,她還下令邊遠地區的軍隊施行屯田。
在她當上皇後以後,還十分注重節儉。高宗在一封詔書中說: 「天後, 是我的配偶,可是她卻經常穿著舊裙子,難道她不知道華麗的衣服好看嗎 ? 當然不是。她這樣做,只不過是讓天下臣民都崇尚節儉罷了。 」
為了廣納賢才,武則天注意破格用人, 她同時還鼓勵各級官吏推薦人才,而且還允許他們自薦。要求做官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詩賦文章投進去自薦。被薦或自薦的人,只要有才能,便可以獲得提升或任用。相反,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則毫不客氣地罷斥降免,甚至處死。
武則天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Ⅸ 人物傳記作文600字
開頭先寫出人物的名言,然後再敘述人物的事跡以及自己的觀點,最後再總結。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
在傳記中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
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意言語。
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他的畫有點類似兒童的創作,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醉心於風景,植物和貧苦大眾的描繪。鳶尾花,向日葵,星空,麥田,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
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深紅,銘黃,碇藍,艷紫,蒼綠。
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無法稀釋和抹勻,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黏稠的血液因為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危險天空下的麥田。
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
但梵高發現,生命的疼痛滋長於他自己挖掘的傷口。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著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打中心臟,然後掩著傷口回到家裡,當天晚上,梵高叼著煙斗一言不發。第二天,梵谷來看提奧,兩人談起他對藝術的見解。
到了晚上,他開始虛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梵谷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奧的懷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37歲。他的遺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讓人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那久久的痛苦和絕望。
梵高死後六個月,弟弟提奧在對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帶著無限悲痛離開了人世。他被人們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墓園很簡單,兄弟倆的墓碑也很簡單,上面分別寫著:文森特·梵高與文森特·提奧。
也許梵高早就意識到:破碎會帶來快樂,可以讓自己不再絕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
Ⅹ 求一份中國歷史人物傳記讀後感,800字,謝謝。
一代風流的一代絕唱,壯麗國度的壯麗詩篇",曾經有人如此評價過毛澤東主席的詩詞。當時我感觸不深。今有幸拜讀《毛澤東詩篇》之後,想起這句話,我不禁為之喝彩--真好!毛澤東,偉大的無產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也是傑出的師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在我心中只是一位神聖的領袖,對於他的了解也僅有上述內容。可能這也是當代學生對於國家領袖的認識吧。可是當我讀完《毛澤東詩詞》後,我才發現毛主席是那樣堅毅,那樣豪放,那樣睿智,從他的詩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偉人的人格魅力。在《毛澤東詩詞》中,不令"久有凌雲志,重在井岡山""不到長城非好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這些歷覽名山大川的感慨,憂國憂民的毛主席,在攀登游覽時,也不曾放下心頭的凌雲壯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江山如此多姣,引無數英雄盡折腰"又是毛澤東對於中國經歷磨難的深刻感悟。"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枝頭俏""雄關漫步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它們表現了毛主席不畏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慷慨激昂過後,毛主席有有了"揮手從茲去"的離情別意,"我失驕楊君夫柳"的款款深情,以及"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殷切勉勵,使我感受到毛澤東詩詞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往昔的崢嶸歲月中,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人民獲得解放與自主,在"一唱雄雞天下白"之後,他又操起了建設國家,強民富國的擔子,毛主席的人生是閃光的人生。今天的我們,在領略過毛主席的氣概之後,我知道了在那個年代的艱辛,知道了戰斗的殘酷,知道了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學習、探索、鑽研就如曾經的"鏖戰"、需要我們拿出"上九天攬月"的精神和紅梅般的堅強意志,與困難作斗爭。須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在今後的日子中,我們也會牢記毛主席的教導"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這部傳記是美國人特里爾寫的,他將毛澤東放在一個普通農家子弟的歷史起點上來客觀地描述他的成長和成熟過程。毛澤東17歲才"出鄉關",與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比較起來,他接觸外部世界和新知識、新思想也許要晚一些。但是,從書中我們看到,他雖和同時代許多人一樣經過一段曲折後才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種更執著、更實在、更富於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業,達到前人未能達到的高度;這也就使得當許多和他同時代的曾經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時候,而他卻一步步走向成熟,並帶領更多人取得成功。
這部傳記沒有把民主革命時期的毛澤東當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來寫,而是把他放在一個個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努力反映客觀的社會歷史環境對他的影響。對於中國革命,毛澤東也不是一開始便什麼都成竹在胸,而是順應歷史潮流,審時度勢,吸取全黨和群眾的智慧,逐漸形成他的文韜武略。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他也不是都有足夠的思想准備的。他自己還說過,在中央蘇區時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點,長征中他也指揮打過敗仗。這部傳記沒有迴避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觀的敘述和評價,從而保持了全書的歷史真實性。
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的驕子,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他身上集中了一個偉大民族和時代的精粹。這種境界,不是大家都能達到的。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啟示。因此可以說,這部傳記是一部毛澤東的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