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南沙的歷史故事

南沙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3 21:15:23

⑴ 南沙區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番禺為南海郡之首縣。
公元前204年,趙佗在南海郡建立南越國。南沙區域平原地帶尚未形成,淺海中零星分布的丘陵洲島,位於番禺縣域珠江出海口的最南端。
東晉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地而置東官郡,同時置寶安、安懷、興寧、海豐、海安和欣樂六縣。南沙區域從南海郡番禺縣析出,隸屬東官郡寶安縣。
唐朝至德二年(757),寶安縣更名為東莞縣,南沙區域隨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東莞縣析出香山鎮改置香山縣。黃閣地區從東莞縣析出,隸屬香山縣。南沙區域淺海中的丘陵洲島周圍沙泥已淤積成坦,部分已拍圍成田,龍穴島等地仍屬東莞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黃閣立村,稱香山縣古海鄉黃旗角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黃閣改稱香山縣黃旗都黃旗角村。南沙區域中的東瓜宇、塘坑、板頭先後開村,萬頃沙、義沙地區形成沙坦,黃山魯南面地區開始稱沙埠、南沙等名,仍隸屬東莞縣。
明代,龍穴島周圍沙坦淤積形成洲。明天順八年(1464)《東莞縣志》載:東莞縣「最南端為大洋龍穴洲」。
清乾隆年間(1736—1796),東莞縣劃五屬(二廳三司)進行管轄,今南沙街部分地段已形成,為東莞縣缺口司南沙村。
清道光十五年(1835),東莞與香山交界水面和南沙村前面先後浮起大片沙坦。
道光二十九年(1849),兩縣的知縣為兩縣爭沙達成和解,在萬頃沙中間開挖界河。界河以西的大鰲沙、瀝心沙、缸瓦沙、屎船沙屬香山縣;界河東北歸東莞縣管轄。
至民國初年,東莞縣擁有南沙村、萬頃沙的沙坦與沙田近六七萬畝。
民國十四年(1925),香山縣改稱中山縣,黃閣與萬頃沙界河以西的大鰲沙、瀝心沙、缸瓦沙、屎船沙隨改屬中山縣。南沙、大虎島、小虎島與萬頃沙界河以東地段以及雞抱沙、龍穴島隸屬東莞縣。
二十世紀40年代,東莞縣明倫堂在萬頃沙東北部建立東莞縣明倫堂示範農場。
民國三十七年,南沙鄉成立,屬東莞縣第五區。
1949年12月,萬頃沙東莞縣明倫堂示範農場被接管,改稱萬頃沙接管處農場;
1950年,定名為廣東省東莞縣萬頃沙國營農場。
1950年10月,南沙、萬頃沙、長沙、龍穴、小虎、大虎劃屬東莞縣第九區。大鰲沙、瀝心沙、缸瓦沙、屎船沙劃屬中山縣第十區。
1951年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珠江區專員公署海島管理處成立,萬頃沙五涌、一涌以及龍穴島從東莞析出,劃入海島管理處管轄。
1951年底,在萬頃沙二涌一帶的5個圍,組建歸國難僑處理委員會農場。
1952年10月,萬頃沙五涌、一涌以及龍穴島隨海島管理處移交中山縣漁民區人民政府管轄。同年,萬頃沙正安等8個圍並入歸國難僑處理委員會農場,隨即更名為萬頃沙華僑集體農場。
1954年,廣東省東莞縣萬頃沙國營農場和萬頃沙華僑集體農場合並,成立廣東省萬頃沙國營機械農場,直屬省農墾廳。
1953年4月,珠海縣成立,萬頃沙、龍穴島和沙頭鄉、沙中鄉、沙尾鄉,連同從東莞縣析出的南沙、長沙、小虎、大虎,與同時從中山縣析出的馮馬鄉、新安鄉、平安鄉一並劃入珠海縣第四區管轄。
1954年長沙劃入中山縣大崗區。
1955年7月,珠海縣第四區改稱珠海縣萬頃沙區。
1957年3月,珠海縣萬頃沙區劃入中山縣,改稱中山縣萬頃沙鄉,南沙隨改屬中山縣萬頃沙鄉。大虎、小虎、沙仔島劃入中山縣黃閣鄉。
1958年,黃閣鄉、萬頃沙鄉撤鄉改社,分別改稱黃閣人民公社、萬頃沙人民公社。廣東省萬頃沙國營機械農場並入萬頃沙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廣東省萬頃沙國營機械農場從萬頃沙人民公社析出。黃閣人民公社先後並入萬頃沙、大崗人民公社。同年6月,番禺縣建制恢復,7月,黃閣(含大小虎、沙仔島)和萬頃沙(含南沙、龍穴島)恢復人民公社建制,2個公社從中山縣析出,一並劃入番禺縣萬頃沙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南沙從萬頃沙人民公社析出,成立南沙人民公社,長沙、義沙屬番禺縣大崗公社。
1972年10月,新造、潭州人民公社的8個漁業大隊遷到萬頃沙尾,組建新墾漁業公社。
1975年1月,番禺縣改屬廣州市管轄。
1978年,大崗公社析出前進、義沙等5個生產大隊,萬頃沙人民公社析出馮馬一、東升等5個生產大隊,組建橫瀝人民公社。
1978年6月,廣東省萬頃沙國營機械農場改稱廣東省珠江華僑農場。
1983年12月20日撤公社改區。
1987年1月20日撤區改鎮,南沙區域有黃閣、萬頃沙、新墾、橫瀝、南沙5個鎮和廣東省珠江華僑農場。
1988年,廣東省珠江華僑農場由省下放至廣州市。
1989年6月改稱廣州市珠江華僑農場。
1992年1月,廣州市珠江華僑農場加掛「廣州市珠江管理區」、「廣州市國營珠江華僑農工商聯合公司」兩塊牌子。
1990年6月22日,廣東省、廣州市確定南沙為重點對外開放區域和重點開發區,成立南沙經濟區管理委員

會,為縣局級單位,由番禺縣人民政府管理。
1992年5月20日,番禺撤縣改市(縣級),6月17日,南沙經濟區和南沙鎮合並,成立中共番禺市南沙經濟開發區委員會、番禺市南沙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番禺市南沙經濟開發總公司。
1993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年7月8日,中共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委員會、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掛牌,行政上為番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同年,原南沙鎮改設南沙街,與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
2001年8月21日,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成立,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全權負責開發區范圍內的規劃、用地、開發、建設、管理以及招商引資等工作,具有廣州市市級審批管理許可權。
2002年3月18日,撤銷新墾鎮,劃入萬頃沙鎮。
2003年1月1日,珠江管理區成建制劃入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管理。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新設立南沙區,番禺區的南沙街,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入南沙區。
2005年4月28日,南沙區下轄南沙街道,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
2008年2月4日,經廣東省民政廳批准成立廣州市南沙區珠江街道辦事處。南沙區管轄南沙、珠江2個街道和黃閣、萬頃沙、橫瀝3個鎮。
2008年4月,經廣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新的中共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委員會與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廣東南沙出口加工區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行政上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承擔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管理職能,統一管理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南沙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廣東南沙出口加工區,不再保留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和原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2011年9月7日,龍穴街道辦事處掛牌設立。
2012年9月3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廣州市番禺區的東涌鎮、大崗鎮、欖核鎮劃歸南沙區管轄。

⑵ 廣州市南沙區荔枝的歷史

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番禺為南海郡之首縣。
公元前204年,趙佗在南海郡建立南越國。南沙區域平原地帶尚未形成,淺海中零星分布的丘陵洲島,位於番禺縣域珠江出海口的最南端。
東晉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地而置東官郡,同時置寶安、安懷、興寧、海豐、海安和欣樂六縣。南沙區域從南海郡番禺縣析出,隸屬東官郡寶安縣。
唐朝至德二年(757),寶安縣更名為東莞縣,南沙區域隨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東莞縣析出香山鎮改置香山縣。黃閣地區從東莞縣析出,隸屬香山縣。南沙區域淺海中的丘陵洲島周圍沙泥已淤積成坦,部分已拍圍成田,龍穴島等地仍屬東莞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黃閣立村,稱香山縣古海鄉黃旗角村。
明洪武十四年(1381),黃閣改稱香山縣黃旗都黃旗角村。南沙區域中的東瓜宇、塘坑、板頭先後開村,萬頃沙、義沙地區形成沙坦,黃山魯南面地區開始稱沙埠、南沙等名,仍隸屬東莞縣。
明代,龍穴島周圍沙坦淤積形成洲。明天順八年(1464)《東莞縣志》載:東莞縣「最南端為大洋龍穴洲」。
南沙區
清乾隆年間(1736—1796),東莞縣劃五屬(二廳三司)進行管轄,今南沙街部分地段已形成,為東莞縣缺
口司南沙村。
清道光十五年(1835),東莞與香山交界水面和南沙村前面先後浮起大片沙坦。
道光二十九年(1849),兩縣的知縣為兩縣爭沙達成和解,在萬頃沙中間開挖界河。界河以西的大鰲沙、瀝心沙、缸瓦沙、屎船沙屬香山縣;界河東北歸東莞縣管轄。
至民國初年,東莞縣擁有南沙村、萬頃沙的沙坦與沙田近六七萬畝。
民國十四年(1925),香山縣改稱中山縣,黃閣與萬頃沙界河以西的大鰲沙、瀝心沙、缸瓦沙、屎船沙隨改屬中山縣。南沙、大虎島、小虎島與萬頃沙界河以東地段以及雞抱沙、龍穴島隸屬東莞縣。
二十世紀40年代,東莞縣明倫堂在萬頃沙東北部建立東莞縣明倫堂示範農場。
民國三十七年,南沙鄉成立,屬東莞縣第五區。
1949年12月,萬頃沙東莞縣明倫堂示範農場被接管,改稱萬頃沙接管處農場;
1950年,定名為廣東省東莞縣萬頃沙國營農場。
1950年10月,南沙、萬頃沙、長沙、龍穴、小虎、大虎劃屬東莞縣第九區。大鰲沙、瀝心沙、缸瓦沙、屎船沙劃屬中山縣第十區。
1951年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珠江區專員公署海島管理處成立,萬頃沙五涌、一涌以及龍穴島從東莞析出,劃入海島管理處管轄。
1951年底,在萬頃沙二涌一帶的5個圍,組建歸國難僑處理委員會農場。
1952年10月,萬頃沙五涌、一涌以及龍穴島隨海島管理處移交中山縣漁民區人民政府管轄。同年,萬頃沙正安等8個圍並入歸國難僑處理委員會農場,隨即更名為萬頃沙華僑集體農場。
1954年,廣東省東莞縣萬頃沙國營農場和萬頃沙華僑集體農場合並,成立廣東省萬頃沙國營機械農場,直屬省農墾廳。
1953年4月,珠海縣成立,萬頃沙、龍穴島和沙頭鄉、沙中鄉、沙尾鄉,連同從東莞縣析出的南沙、長沙、小虎、大虎,與同時從中山縣析出的馮馬鄉、新安鄉、平安鄉一並劃入珠海縣第四區管轄。
1954年長沙劃入中山縣大崗區。
1955年7月,珠海縣第四區改稱珠海縣萬頃沙區。
1957年3月,珠海縣萬頃沙區劃入中山縣,改稱中山縣萬頃沙鄉,南沙隨改屬中山縣萬頃沙鄉。大虎、小虎、沙仔島劃入中山縣黃閣鄉。
1958年,黃閣鄉、萬頃沙鄉撤鄉改社,分別改稱黃閣人民公社、萬頃沙人民公社。廣東省萬頃沙國營機械農場並入萬頃沙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廣東省萬頃沙國營機械農場從萬頃沙人民公社析出。黃閣人民公社先後並入萬頃沙、大崗人民公社。同年6月,番禺縣建制恢復,7月,黃閣(含大小虎、沙仔島)和萬頃沙(含南沙、龍穴島)恢復人民公社建制,2個公社從中山縣析出,一並劃入番禺縣萬頃沙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南沙從萬頃沙人民公社析出,成立南沙人民公社,長沙、義沙屬番禺縣大崗公社。
1972年10月,新造、潭州人民公社的8個漁業大隊遷到萬頃沙尾,組建新墾漁業公社。
1975年1月,番禺縣改屬廣州市管轄。
1978年,大崗公社析出前進、義沙等5個生產大隊,萬頃沙人民公社析出馮馬一、東升等5個生產大隊,組建橫瀝人民公社。
1978年6月,廣東省萬頃沙國營機械農場改稱廣東省珠江華僑農場。
1983年12月20日撤公社改區。
1987年1月20日撤區改鎮,南沙區域有黃閣、萬頃沙、新墾、橫瀝、南沙5個鎮和廣東省珠江華僑農場。
1988年,廣東省珠江華僑農場由省下放至廣州市。
1989年6月改稱廣州市珠江華僑農場。
1992年1月,廣州市珠江華僑農場加掛「廣州市珠江管理區」、「廣州市國營珠江華僑農工商聯合公司」兩塊牌子。
1990年6月22日,廣東省、廣州市確定南沙為重點對外開放區域和重點開發區,成立南沙經濟區管理委員
南沙區地理位置
會,為縣局級單位,由番禺縣人民政府管理。
1992年5月20日,番禺撤縣改市(縣級),6月17日,南沙經濟區和南沙鎮合並,成立中共番禺市南沙經濟開發區委員會、番禺市南沙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番禺市南沙經濟開發總公司。
1993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年7月8日,中共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委員會、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掛牌,行政上為番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同年,原南沙鎮改設南沙街,與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
2001年8月21日,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成立,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全權負責開發區范圍內的規劃、用地、開發、建設、管理以及招商引資等工作,具有廣州市市級審批管理許可權。
2002年3月18日,撤銷新墾鎮,劃入萬頃沙鎮。
2003年1月1日,珠江管理區成建制劃入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管理。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新設立南沙區,番禺區的南沙街,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劃入南沙區。
2005年4月28日,南沙區下轄南沙街道,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
2008年2月4日,經廣東省民政廳批准成立廣州市南沙區珠江街道辦事處。南沙區管轄南沙、珠江2個街道和黃閣、萬頃沙、橫瀝3個鎮。
2008年4月,經廣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新的中共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委員會與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廣東南沙出口加工區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行政上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承擔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管理職能,統一管理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南沙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廣東南沙出口加工區,不再保留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和原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2011年9月7日,龍穴街道辦事處掛牌設立。
2012年9月3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廣州市番禺區的東涌鎮、大崗鎮、欖核鎮劃歸南沙區管轄。
2013年,南沙區下轄3個街道:南沙街道、龍穴街道、珠江街道;6個鎮:萬頃沙鎮、黃閣鎮、橫瀝鎮、欖核鎮、大崗鎮、東涌鎮。
區政府駐黃閣鎮。

⑶ 有關廣州的歷史故事

廣州北京路 幾許滄桑事

廣州北京路的名字,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武漢的漢正街一樣,是最繁華商業區的代名詞,來廣州的商旅沒有不到北京路去過的。這條我們熟得不能再熟悉的北京路,卻藏有幾許滄桑的故事。

「雙門底」故事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喚作「雙門底」,至今許多老人也還稱這個舊名。以今天的西湖路(當時叫西湖街)為界,以北是雙門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漢電影院的位置,有城門樓一座,名為「大南門」,這是廣州的內城樓之一,城牆就是今天的大南路與文明路一線了。「雙門底」的起源是因著今天西湖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原有高樓一座,名「拱北樓」,樓有雙門拱,故街名「雙門底」。樓上設有一座元代銅漏壺,是廣州城鎮城之寶之一,據清人筆記所說「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樓拆除馬路後,銅壺轉存於廣州市立博物館,後來撥調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雙門底在清代是商業重地,故流傳有「雙門底賣貓———裝假」的歇後語。一直在雙門底經營至今的「活化石」,是陳李濟葯廠。該廠前身陳李濟杏和堂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鋪面就在今天的「銀座」一帶,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歷史的最老見證了。

「永漢路」典故

民國年間北京路那時叫「漢民路」,為的是紀念締造民國的元勛、番禺人胡漢民,後來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漢路」,為什麼叫「永漢」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來當時主政廣東的是楊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廣州的路名上以垂久遠,但當時的規矩是只有已故的歷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榮。楊永泰動了腦筋,就將「漢民路」改作「永漢路」,又將相近的萬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這樣就把「永泰」兩字嵌入了兩條路名之中,這也是北京路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掌故。

高弟街·「許地」

北京路南段,近年也興旺了不少,尤其是高第街一帶,更是粉飾一新,車水馬龍。

高第街最出名的,首推許氏家族,連街名也叫「許地」,這個由潮汕西遷來的巨族百餘年間人材迭出,甚至近有小說家專門著有《千秋家國夢》來訴說許家的興起。許家的後人曾帶我在許地轉了幾次,指點著殘存的建築告訴我當年這里是某某的居所,看著彎彎的月亮門、百餘年的蚝殼窗、牆頭上依稀的灰批單龍,真令我浮想連翩。最後老先生指著家門口一株種在破缸里的蘇鐵說,他祖母年輕時,這樹就已種了幾十年,現在樹齡差不多百餘年了。看著這乾瘦的樹頭露著懨懨的生氣,彷彿就是許地舊物的典型呢。

高第街上的鋪子,廣州人最熟悉的是綢緞鋪「九同章」和具店「三多軒」,三多軒今已遷到廣州路,老鋪舊地還住著當年店主黃家的後人。摸著那螺旋的木梯扶手,你可以看到那八卦形天窗上篩下的陽光幽幽照在貼金的檐花上,還真有些繁華的余韻!百多歲的老畫人黃金海在這住了七十多年,我見到他時,已不太能清晰說話,可精神還很健,今年初才辭世,享年104歲。如果他能細述北京路的百年滄桑,那該多精彩!老人家的女兒指著舊鋪的外牆說,那兒原來有「三多軒箋扇庄」的水泥字,是民國元老譚延

⑷ 南沙天後宮的由來以及故事

南沙天後宮始建於明朝,前身是天妃廟,清朝乾隆年間復修後定名為元君古廟,膜拜天後娘娘。在1940年代日本侵華時曾遭破壞。1995年由香港著名實業家霍英東捐款重建天後宮。天後 林默,(公元 960 年—— 987 年)民間稱之媽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 湄洲嶼的一個奇女子,暫短的生命留下了許多行善濟世,救助海難的動人傳說。歷來備受治國者的褒封。人們逐漸把她奉之為神,頂禮膜拜。據資料顯示,現今世界上約有一億多人信奉天後,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天後宮,足見其影響的深遠。
南沙天後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依山傍水,其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殿宇輝煌,樓閣雄偉,在天後廣場正中就是石雕天後聖像,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建築特點是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後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天後聖像高達14.5 米,屹立在天後宮廣場正中。整座天後宮四周綠樹婆娑,殿中香煙裊裊,置身其間令人頓生超凡脫俗的感覺。

⑸ 南沙天後宮的由來以及故事分別是什麼

南沙天後宮最初修建於於明朝,清朝乾隆年間重新修復後改名為為元君古廟版,原本叫做權天妃廟,膜拜天後娘娘。在1940年代日本侵華時曾遭破壞。1995年由香港著名實業家霍英東捐款重建天後宮。

媽祖姓林,因自出生至滿月不聞啼哭,故取名「默」。自宋代至明中葉以前,民間稱她為「通靈神女」或「湄洲神女」;明中葉開始,民眾親切稱她為「娘媽」;隨後,去台灣的福建移民進一步尊稱她為「媽祖」,意思就是娘媽之「祖」。如今,「媽祖」這一民間質朴的稱呼已深入人心,被人們普遍接受。據資料顯示,現今世界上約有一億多人信奉天後,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天後宮,足見其影響的深遠。

⑹ 嶺南歷史故事

廣東免解糧

廣東南海縣人梁儲,是陳先生的弟子。因為他是太師,博學,為人正直,忠心為國,深得皇帝的喜愛,經常召他到宮里談書論文,下棋賞花。
有一年,因天災人禍,廣東許多地方稻穀歉收,而官府照樣的暴斂,人民苦不堪言。鄉親們,推選了梁儲,請他向皇上稟明廣東的災荒,在災年免向官府交糧。
梁儲想了想,認為直接向皇上啟奏是沒用的,便見機行事。
這天,皇帝召梁儲下棋。在對局前,他照例講一些民情,奇事,也談了廣東的災情,見皇帝沒有再問,他也不說了。
下棋時,為使皇帝開心,他故意輸了兩局。第三局一開始,梁儲以攻為守,殺得皇帝難以招架。一炮叫將,得意地說:「將將將,廣東免解糧!將將將,廣東免解糧!」 以後的棋局,是時緊時松,但每逢叫將,他都說那兩句話。逼得皇帝每行一步棋,都集中精神,默不作聲。
一會兒,梁儲走了幾步「屎棋」,被皇帝打炮去車,反守為攻,局勢急轉下。再走幾步,梁儲被「將死」 了,皇帝高興地學著梁儲說:「將將將,廣東免解糧!將將將,廣東免解糧!」
梁儲不慌不忙起身俯伏地上說:「謝主龍恩!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還沒弄清他搞什麼名堂,梁儲就說:「廣東災荒嚴重,民不聊生。主上能體恤民情,免去廣東解糧,實為英明之舉!」
皇帝此時才知道中了梁儲的圈套,因君無戲言,不好反口,又知梁儲素來忠直,做事認真,諒此事不會虛假,就准奏了。第二天,便發出了當年免向廣東征糧的聖旨。

⑺ 南沙群島的傳說五十字

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公元前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設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東漢楊孚《異物志》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里的"漲海"是當時中國人民對南海的稱呼,"崎頭"則是當時對包括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 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不僅提到了南沙群島,而且對其形態描述道:"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時,朝廷仍派出舟師巡視南海。《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島包括在內。唐宋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長沙"為名記述南海諸島的書籍多達上百種。唐穆宗時明令嶺南節度使管轄的范圍包括南海諸島。《瓊州府志》記載,宋仁宗慶歷(1041-1048)年間,將西沙群島列為廣南水軍的巡海范圍之內。 元代,對南海諸島地理位置的記載更為詳細。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萬里石塘,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亘海中......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昆侖之地"。其中"萬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內的南海諸島。 明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標有石塘、長沙和石塘。從圖中標繪的位置看,後一個石塘是今南沙群島。 清代《更路簿》記載了中國海南島漁民所慣用的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灘、洲的地名具體方位,其中南沙計73個地名。

⑻ 南沙有哪些歷史名地

百萬葵園
大角山天後宮
大角山親水公園
上下橫檔島
蒲洲花園
龍穴島旅遊區
原野山莊
南沙高爾夫球會
南沙汽車產業基地

⑼ 南沙歷史 圖片

南沙處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幾何中心,位於珠江出海口虎門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集之處,東與東莞虎門隔海相望,西連中山市,以南沙為中心,周圍60公里半徑內有14個大中城市。南沙地區是區域性水、陸交通樞紐,水上運輸通過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國內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門41海里。航空方面,周圍有廣州、香港、澳門等國際機場。 1993年5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2002年廣州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快南沙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成立了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全權負責開發區范圍內的規劃、建設、管理以及招商引資等工作,具有廣州市市級審批管理許可權。 按照廣州城市規劃,南沙規劃區范圍包括廣州番禺沙灣水道以南的所有地區,總面積約79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575平方公里。由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統一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的南沙開發區范圍包括其中的黃閣鎮、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靈山鎮東南角、橫瀝鎮、珠江管理區、萬頃沙鎮、番禺區圍墾公司等區域,總面積約536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約330平方公里。按照規劃,南沙地區將發展為集物流產業、鄰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基地。 南沙地區水網密布,湖塘眾多,自然環境優美,北部大多為農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區大多為圍墾填地,自然生態保持完好。南沙地區依山環水的自然景觀和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也使南沙成為了一個旅遊勝地,南沙現已擁有南沙蒲洲公園、南沙天後宮、蘇州水鄉一條街、南沙高爾夫球場等一批旅遊景點和設施。 歷史 在南沙鹿頸村發現的古文化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時期和唐宋時期,文化層最深1.8米,其中以商周時期堆積最豐富。該遺址在廣州地區為已發現的最大、最豐富的古文化遺址。而在南沙開發區鹿頸村東側發現的先秦遺址中的一座豎穴土坑墓,發現一副先秦人骨,保存完好,為成年男性,身高1.65米。這是廣州地區已發現的第一具完整的先秦人骨。 《淮南子•人間訓》記述秦始皇派遣五路大軍經略嶺南,其中「一軍處番禺之都」,這說明番禺在秦以前已是嶺南十分重要的地方,故秦經略嶺南駐軍於此。《戰國策》載有這樣一段話,楚王曰:「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寡人無求於晉國」。按,珠璣、犀、象等物產於嶺南。春秋戰國時,番禺與楚國有較多的政治、經濟交往,曾「臣服於楚」,這說明戰國時,番禺已成為南方珍異物產集散的商業都會。在漢代,番禺城還是中原、荊楚、黔蜀、閩浙以及南海諸國多種貨物的集散地,是全國有數的商業都會。《史記•貨殖列傳》;「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指中原)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所列商品,既有番禺本地特產,也有來自鄰近地區,還有是從海外輸入,這說明漢代番禺已是嶺南最繁華的商業都會,是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南沙開發大事記: 一、1988年,洛溪大橋通車,霍英東率先提出開發南沙,十五年內到訪南沙近800次,投放啟動資金超25億元,霍英東因此被稱為「南沙開發之父」。 二、1989年,有榮/恆基等四大財團合資成立虎門輪渡公司,南沙開發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三、1990年,廣東省確定廣州南沙,惠州大亞灣,珠海西區為九十年代三大重點發展區域。 四、1991年,虎門輪渡及廣珠東線公路正式開通,南沙成為溝通珠三角東西兩岸的交通樞紐。 五、1992年,國務院批准南沙港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南沙客運港試航。 六、1993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級南沙經濟核技術開發區,揭開南沙大規模開發的序幕。 七、1994年,全球最大企業美國通用落戶南沙,南沙招商引資踏上新台階。 八、1995年,東發和南偉碼頭分別投入使用,南沙對外開放踏上新台階。 九、1996年,萬噸外籍船首舶南沙港,千年古鎮正式開埠。 十、1997年,虎門大橋通年,天塹變通途,南沙躋身全國投資環境優秀開發區30強。 十一、1998年,粵港經濟合作座談會在南沙舉行,成為「泛珠三角」合作的始創地。 十二、1999年,廣東省召開「推進南沙開發現場會」,南沙定位升級為珠三角的中心支點城市。 十三、2000年,番禺撤市建區,林樹森倡導廣州城市「南拓」戰略,將南沙納入廣州城建計劃,年投資過百億,南沙基礎設施建設開始突飛猛進。 十四、2001年,廣州市政府提出在南沙「再造一個新廣州」,使廣州從河港變成一個濱海城市。 十五、2002年,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掛牌成立,張廣寧任總指揮,統籌南沙的規劃及開發,行使廣州市一級管理許可權。 十六、2002-2003年,國家開發銀行,工行,建行等金融機構授信南沙借款近1000億進行基建,南沙開發融資,注資規模空前。 十七、2003-2004年,豐田發動機/整車及配套項目落戶南沙,全部投產後產值有望超過1000億。 十八、2004年南沙國際深水港一期及南沙港快速路相繼開通,中遠中海首航歐美,南沙初步形成陸通廣州市區/機場,海通全世界的立體交通體系。 十九、2005年5月,經經國務院民政部批准,南沙成為廣州市一個獨立的行政區。

閱讀全文

與南沙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