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蘇祠有哪些趣味歷史典故
三蘇祠,是祭祀蘇氏父子三人的祠堂。這祠堂原是蘇家故居,元代改為祠堂,歷經明清二朝,曾焚毀於兵火,又多次由官方修繕與重建,民國一度改名為三蘇公園,千年來香火不斷。大約是蘇家兄弟二人少年登科、名動京城的故事太傳奇太讓人艷羨,在明代,還傳說如果三蘇祠中蓮花並蒂而開,就是有人登科之象。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
2. 廣裕祠的歷史傳說
從化區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其中坐落在太平鎮錢崗村的廣裕祠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版位,其始建年權代不詳。這個祠堂頗有來歷,據說當年南宋宰相陸秀夫在廣東崖門以身殉國後,其南遷的部分族人秘密逃到此處藏匿,幾百年後發展成錢崗村,廣裕祠就是陸氏家族的宗祠。
3. 家族祠堂的祠堂故事
禮嘉王氏宗祠建造在「風水」極佳的魚池村,它始建於明崇禎年間。這里的王氏族人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脈的後裔,而王旦的父親王祜(王晉公)曾是北宋初年的兵部侍郎。當初他曾「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大文豪蘇東坡收入《古文觀止》的名篇「三槐堂銘」說的就是這件事。以後,王氏子孫不論遷徙何處,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1860年太平天國農民軍進入魚池村看到如此巍峨的宗祠也沒忍心燒毀,1937年12月常州淪陷,日本侵略軍對如此威嚴的宗祠也感到畏懼,沒敢炸毀宗祠。抗戰時期,江南大儒錢振煌攜全家在此避難。芙蓉岳家塘是岳飛後裔的聚居地,岳氏宗祠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只要重修就能恢復原貌,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鬼子曾抓了40多名農民關在祠堂內,他們把農民吊在樑上。下面用火烤,逼他們供出新四軍。後來農民在祠堂後牆打了一個洞,40位農民得以逃脫。日本鬼子惱羞成怒在祠堂西邊殺害了三位村民以報復。民族仇恨依然記在岳家塘百姓的心中。1958年大躍進時,有一位鄉幹部要把祖宗牌位扔出去,剛扔了幾塊,一陣風吹過嘴立即歪了。鄉親們私下裡都說,祖宗顯靈,懲罰惡人。這種說法,當然不足為信,現在看來大約是冷風引起面癱。
陸氏宗祠在丁堰,2004年修復時發現了一百年前的磚刻「陸氏宗祠」四字,書法古樸可愛,陸氏始遷祖為北宋晉陵陸元光,蘇東坡臨終前他一直陪伴在病榻前,陸元光曾贈給蘇東坡一副懶板,蘇東坡病逝在懶板上,並刻有66個字的銘文(由常州人蒼梧太守胡德輝寫),陸氏後人陸林深准備按圖復制,送給即將修復的蘇東坡紀念館。懶板實為一種躺椅式長榻,近代才女陸小曼就出於該祠。2005年,當泰國著名企業家丁文志先生得知自己的先祖為常州雙桂坊北宋兄弟進士丁寶臣、丁宗臣之後裔,激動地徹夜難眠,2006年3月,當丁文志看到《丁氏宗譜》更是激動不已,後來丁文志率泰國丁氏宗親會到常州尋根,當他走進橫林丁氏宗祠,老人不禁熱淚縱橫,他虔誠地焚香禱祝,行跪拜禮。回到泰國後,丁文志先生大力促進泰國和常州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已成為一段美談。
常州的祠堂群大都保留了它原來的風貌,一般都有原來的石抱鼓和門墩石,有的還有石獅,許多精美的磚雕木雕和石刻,圖案內容則有花卉蟲鳥,八仙過海等。門窗月梁有精美的圖案且刀法細膩,刻工圓潤,是典型的江南風格,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常州的宗祠還拓展了它對功能,成為農具一些過去物品的陳列館,趙氏宗祠收藏有許多即將消失的農業用具和生活用品,如石磨、油燈盞、耥耙、舂米的石臼、蠶匾、罱河泥的泥夾等,儼然是一個農具博物館。而橫林馮氏宗祠保存的人工壓水救火洋龍等器物也讓人耳目一新。
今天,祠堂已成為人們追思先祖艱辛創業,發思古之幽情的旅遊資源。許多有識之士也提出,常州應充分利用這一筆祖先留下的豐厚歷史文化遺產,如可以辟出一塊地讓一些因建設需要而要拆遷的宗祠易地重建,相對集中形成新的旅遊資源。
4. 成都武侯祠的故事和歷史
成都武侯祠的故事和歷史:
三國演義,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時期,就是三國時代,在這個時代因為是亂世,所以就對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亂世出英雄」。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出色的人才,奪取漢政權的董卓,三國第一猛將手持方天畫戟,腳跨赤兔馬的呂布。
成熟老練的孫權, 愛民勤政的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溫酒斬華雄的關羽,喝斷長坂坡的張飛,單槍匹馬孤身救少主的趙子龍, 智勇雙全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等等,有很多很多故事在每個三國人物的身上,在成都有武侯祠, 是紀念三國時期人物的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一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
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
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現分文物區三國歷史遺跡區、園林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和錦里錦里民俗區三部分,面積約15萬平方米。
2006年我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成都武侯祠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一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以文、書、刻號稱「三絕」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最為知名。
武侯祠是紀念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
(4)祠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武侯祠是紀念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宇。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線的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鄉侯為漢時爵位,自下而上,分別是亭侯,鄉侯,縣侯,關羽授封漢壽亭侯,死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省漢中的勉縣(沔縣)。
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有影響的是成都武侯祠,成都武侯祠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級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參觀游覽,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此外,還有 武侯祠的前門。
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
5. 陳家祠的歷史
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里先後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
1959年,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綉等工藝精品。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廣東民間工藝館閉館,陳家祠主體建築被廣州新華印刷廠佔用並作為印刷車間。9月,廣州電影機械廠佔用陳家祠東院,後院。
1980年,廣州新華印刷廠遷出。1981年,陳家祠進行全面復原維修,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
1986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築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2002,2011年,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
(5)祠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陳家書院正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佔地一萬五千多平方米。走進書院,漫步於古樸幽雅的庭院,穿越過筆直秀美的連廊,耳畔傳來輕柔動聽的絲竹樂,遊客們無不驚嘆於嶺南人們的藝術創造。
那庄嚴瑰麗的造型,生動流暢的線條,錯落嚴謹的結構,典雅美妙的組合和富有濃郁嶺南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國的建築專著《世界建築藝術》、《中國南方建築》中,便盛贊她為中國南方建築藝術的典範。
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學家和文物鑒賞家的慧眼,寫詩贊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6. 五公祠的典故
在海南思古抒懷,一定要去五公詞。該祠位於海南省海口市東南。五公祠又稱「海南第一樓」,建於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內祭祀著五位唐宋年間被貶海南的賢臣名相、忠義之士,他們是:李德裕、李綱、趙鼎、胡銓和李光。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時兩度出任宰相,他內制宦官,外抑藩鎮,為國家安定作出很大貢獻,後因朋黨之爭被貶海南島並死於此,李綱、趙鼎、胡銓和李光都是南宋時期的主戰派。李綱和趙鼎都曾兩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時的參知政事,胡銓任宋高宗時的樞密院偏修。李綱等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檜等投降派迫害而貶到海南島的。這5 位精忠報國的名臣雖遭貶謫,但丹心不泯,在興修地方公益事業、傳播中原文化和培養人才方面,為當地人民做出不少貢獻。 五公祠高10多米,分上下兩層,木質結構,四角攢尖式屋預,素瓦紅椽,三面迴廊,可憑欄眺望。掛有「海南第一樓」橫匾。祠內還有歷代文人的題詠和楹聯,概括了五公的生平業績,表達了後人的崇敬心情。
在五公祠東側,有一明代所建的高樓,是祭祀蘇東坡的蘇公祠。祠內有一座石刻蘇東坡像。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海南島,曾在這里暫住20多天。他得知當地群眾飲水困難,於是開鑿了俘粟泉和洗心泉。浮粟泉甘美清冽,水面泛起小泡,狀如粟粒,故名。1915年,重修蘇公祠時增建了粟泉亭、洗心軒、洞酌軒,統稱為瓊園。蘇公祠與五公祠相連,環境幽靜,花木繁茂,有「聖祠疊翠」之譽。
五公祠及兩側的蘇公祠、伏波祠、學圃堂、觀稼堂、五公精舍、瓊園等亭台樓閣連成一片,構成一組園林式建築群,習慣上統稱為五公祠,佔地近7 公頃。這里環境典雅,建築巍峨,古木參天,花香襲人,素有「瓊台勝景」之稱。
「五公」是指唐宋兩代被朝廷貶低來海南的五位歷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綱、趙鼎及宋代大學士李光、胡全。他們萬里投荒,不易其志,為海南島的文化教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海南人民歷代建祠祭祀他們。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雷瓊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樓紀念「五公」,故名五公祠,後來便以五公祠稱呼海南第一樓及其周圍一組古建築。
7. 張巡祠的歷史故事
張巡,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准。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環宇記》即是)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據說死後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
張巡少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
張巡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盡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
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相勾結而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地人稱「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耳聞,及他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押起來,然後依法懲殺。之後,赦其黨羽,威恩並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安史兵興。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 70里)等州。譙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並以此身份迎接叛軍。張迎接到委命後,卻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兵二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想投降叛軍,率軍擊敗北上抗擊叛軍的淮陽(今河南淮陽)軍隊,並將所俘將士捆於庭院准備殺死。值此,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同時召賈賁、張巡入城。賈賁、張巡入城後殺令狐潮妻子,據城自守。當時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太守,奉詔統率河南抗叛軍隊,他得知賈賁、張巡進占雍丘後,即授賈賁為監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率軍出城抵禦而戰死。此後,張巡領導軍民繼續英勇殺敵,從而贏得了軍民的信任。張巡將戰況上報李祗後,李祗即委命張巡率雍丘軍民抗擊叛軍。
令狐潮在初攻雍丘失敗後,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布置一些軍隊守城,其餘分成幾隊,親自率領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餘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張巡又尋機進擊叛軍,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之後,敵攻我守,相持60天,大小數百戰,令狐潮終於被擊敗退去。
令狐潮經過休整後又一次進行反撲,在其大兵臨城後先勸誘張巡投降,但遭到張巡嚴詞拒絕,令狐潮羞愧而去。當時張巡固守孤城,又無朝廷消息,所部將領六人勸張巡出降。張巡表面許諾,次日,張巡於府衙設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然後將勸降六人責以大義斬首,這樣更堅定了將士守城的決心。
由於長期守城,雍丘存糧已經不多,正在這時,張巡得知令狐期將從睢陽渠(溝通汴淮二河之渠)運米數百船經過雍丘城,於是派兵夜間出戰。叛軍猝不及防,紛紛逃命。張巡不僅繳獲上千斛鹽米,還追殺叛軍無數。
到當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結叛將崔伯玉圍攻雍丘。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張巡殺掉四名使者,然後將其隨從押送李祗。至此,張巡率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敵眾幾萬人,每戰克捷。當時,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張巡為抗叛先鋒。
此後,形勢更加惡化,迫於形勢,張巡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及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沖,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上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土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後,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沖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到了當年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了解情況後決定強攻睢陽,他們先用雲梯爬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桿將雲梯頂翻,隨即又從城上投火焚燒雲梯,這樣,叛軍用雲梯攻城就失敗了。之後,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鉤車、木馬攻城,但當他們靠近城牆時,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又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還對接近城牆的叛軍將領曉以忠義,勸其反正。而被張巡策反的李懷忠等許多人,都能死心揚地的幫助張巡守城。
為了加強睢陽守衛,張巡派部將南霽雲從城東門殺出搬請救兵。但擁兵臨淮的賀蘭進明,駐守彭城的許叔冀、尚衡等都觀望不肯發兵。只有駐守真源的李賁援助戰馬百匹;寧陵守將援助兵三千,但這些士兵由南霽雲率領殺開敵圍進到睢陽城後,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叛軍得知張巡請援無望,又加緊攻城,至此城已很難堅守了。守城將士商議突圍而去,但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蹂躪江、淮。再說守城士兵已飢憊不堪,棄城而逃,必無生理,所以最後仍決定堅守。直到當年十月,當叛軍再次攻城時,守城士兵已無戰斗能力,睢陽城終於被叛軍攻破,張巡、許遠及以下將上都成了叛軍的俘虜。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定。叛軍主帥尹子琦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於是,尹子琦將張巡及其部將南霽雲、姚誾、雷萬春等36人同時殺害。張巡終年49歲。許遠也在押送洛陽途中被殺。
張巡堅守睢陽,與占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了 400餘戰,殺死敵將 300人,士兵12萬人。當時戰斗進行得非常殘酷,張巡督戰時「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及「被圍久,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睢陽血戰是安史之亂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有力地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江淮及江漢的保全對戰爭的最後勝利,贏得了豐厚的經濟來源。
8. 莊子祠的歷史傳說
莊子祠位於在安徽省蒙城縣縣城北漆園辦事處。始建於北宋,後幾經戰火,現存莊子祠是蒙城縣政府在宋代莊子祠舊址上新建的,總佔地面積52畝,總建築面積1086平方米,全祠由祠堂建築群與萬樹園兩部分組成。主要建築有大三門、影壁、山門、逍遙堂、古衡門,濮池、五笑亭、觀台、觀魚橋、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道舍、客舍等。2011年5月莊子祠正式掛牌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相關事件:
莊子生活在戰國末年,死後80年,劉邦奪得天下,開始了西漢王朝的統治。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家政策,漢武帝雖向道,但求的不過是黃老養生長壽之術,政治上仍尊儒。東漢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確立,莊子雖然也被道教追封為教主,但地位遠不及老子。魏晉時期,莊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觀、玄妙的宇宙觀和虛無的人生觀,受到當時玄學的追捧,名聲大振,但由於社會的動盪,為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風氣,因而也不曾有人建莊子的紀念場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莊子。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國大興建道教活動場所之風,宋神宗元豐八年(1078),神宗過世,神宗的母親高太後因其孫哲宗年幼,而垂簾聽政。高太後是蒙城小澗人,聰明的縣令王兢,此時建莊子祠,既是歷史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更有向高太後表示效忠和慶賀的含義。
9. 沃公祠的歷史故事
沃公祠位於天長市區東郊洗馬塘東側,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當年,倭寇由揚州西犯天長回,著名抗倭將領沃田率答部英勇抗擊,不幸犧牲,為紀念他的功績,知縣黃泰然奉命設祠紀念。沃公,姓沃名田,山東登州衛人,武舉出身,世襲指揮僉事,後登武進士第,署浙江都指揮僉事,守備江蘇儀征。是明代抗倭將領,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抗擊侵擾天長的倭寇戰斗 中,不幸英勇犧牲。
沃公祠最早建於嘉靖三十六年,有正房三間,內設神台,神台正中供沃公靈牌。祠內有石碑,碑文記述了沃公生平和主要事跡。後祠堂被毀。
10. 誰知道關於晉祠的一些歷史故事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台起,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鍾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台閣、讀書台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台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