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人物的故事
1、岳飛
岳飛(1103年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
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 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
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3、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4、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5、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B. 永昌通寶的歷史故事
永昌通寶是明末農民起義政權鑄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陝西米脂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率農民起義大軍一舉攻克明廷西北重鎮———西安,次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新順王(百姓稱闖王),國號「永昌」,並開爐鑄「永昌通寶」銅錢,意為永代昌盛。
「永昌通寶」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小平、折五、折十共3個種類,其中折十雖然史料有記載,但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實物。「永昌通寶」細辨版式很多,但最大區別是「永」字的兩種不同書法風格。試鑄小平版,「永」字是點直角永,與明錢錢文書法相仿。這與李自成反明理念相悖,錢出爐後即遭到棄用。李自成認為既然建立了新大順王朝,有了自己的錢幣,所鑄用的錢幣文字應該有新的行文標准。因為他信服五行之說,認為朱明王朝屬火,大順朝就應以水滅火。便將「永昌通寶」的「永」字書寫為二字和水字以上下結構排列,既保持了「永」字的原形,又順應了以水滅火,以大順朝取代明王朝的理念。所以鑄量特別大,至今所見的「永昌通寶」多為二水永,正常永字的「永昌通寶」倒比較少見。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奪山西攻克北京,明朝滅亡。但奪取政權僅41天的大順朝山海關一戰本已穩操勝券,卻被山海關守將吳三桂聯手清兵擊敗,並迫使大順起義軍一直敗退出北京,不久李自成戰死疆場。清廷定都北京後認定李自成大順朝為「賊」,大順朝所有標識包括「永昌通寶」銅錢盡在銷毀之列。
C. 既壽永昌的內容簡介
三國是最令人追崇和懷念的時代,最令人熱血沸騰的歷史,從沒有像這個時代一樣,誕生出如此專眾多名屬留千古的謀臣武將,本故事發生在漢獻帝初期,群雄爭霸,混亂未明之時。 傳說高祖皇帝劉邦遺留下一個寶藏和一塊關乎天下的靈石,有道是「得靈石者王天下。」 尹仁和呂布合力誅殺了董卓,接下來卻不知何去何從了。 一切精彩故事有待呈現……
D. 河西走廊都有哪些歷史故事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
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
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石羊河水系。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陳運和詩《絲路化詩》稱之為「連續,絲路是一個個苦的日子 延伸,絲路像一程程甜的歷史 吹起,絲路如一支支豎的簫 奏響,絲路似一段段橫的笛 抒發中原對西域的情感交流 表達西域致中原的崇高敬意 途經數千年的變革 荒漠驛道至今縈繞仍不止 翻閱上萬篇的故事 河西走廊駝鈴餘音傳天際 古詩般的絲路 絲路般的古詩 」。
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蘭新鐵路也由此通過。
E. 歷史人物故事簡短版
1、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
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 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
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3、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4、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5、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F. 想聽永昌堡的故事(無論時間)
永昌堡,明城堡,俗稱新城。建於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昌鎮。明代,溫州沿海備受倭寇侵犯,永強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後王叔果、叔呆兄弟發起修建此堡以抗倭。城堡呈長方形,南北長738米,東西闊445米,周長2366米,城牆高8米,基闊4米。用石塊斜壘,中夯土。城外環護城河,城內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兩岸,井然可觀。該城牆已部分殘缺。1982年修復南北城門兩旁城垛及城樓。2001年06月25日,永昌堡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文物 旅遊 人文 歷史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1.永昌堡位於溫州市龍灣區,甌江南岸,瀕臨東海,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永中鎮一片密密麻麻的民宅中,永昌堡至今仍依稀可見當年方方正正的布局。這座南北長778米,東西長445米的城堡,除去南面的部分外,一道高約8米的石壘城牆,以及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如同忠實的衛士默默地堅守著,任憑幾百年的風雨滄桑,無怨無悔,堅如磐石。南北兩座城門旁還有一道水門,一大一小兩條河自南向北從永昌堡的中心橫穿而過,數不清的東西流向水道,巧妙地構成了水上交通網路,又為水鄉城堡增添了幾分江南的嫵媚。
2. 堡內御史巷1號都堂第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70年),是當時督察院僉事都御史王諍的故居,三面臨水,被專家稱作「典型的明清東南沿海水鄉人家布局」。今天我們仍可看到,都堂第的檐廊、窗欞等都按「修舊如舊」原則,恢復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風「明」韻,十分簡潔明了。
3. 永昌堡像都堂第這樣的古宅目前還有40餘處。這里住著3000餘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別多。如今他們把這座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佔地13餘畝的祠堂利用起來,不僅辦圖書館,還開設了風情民俗室、鄉賢紀念室、抗倭築堡展覽廳、二戰革命史展覽等。這里進進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後裔。無論誰,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先祖的英雄事跡,講述先祖當年抗倭的動人故事。
4. 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溫州,經常成為海盜的襲擊目標。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間,溫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於3萬。當時溫州有一對叔侄王沛和王德,叔叔王沛為保衛海防,號召鄉人進行抵抗。其間,他組織起一支千餘人的抗倭隊伍,在戰斗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進犯。不久之後,侄子王德從廣東解甲歸來,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隊伍,又幫助招募了千餘名戰士。他們率領的義兵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戰鬥力強,嚇得倭寇一連4年多不敢進犯溫州一帶。
5.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時已70高齡的王沛率義兵迎戰,不幸在視察敵情時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而王德為援助溫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經龍灣金嶴時遭伏擊身亡。
6. 王德犧牲後,他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兩兄弟繼承了抗倭事業,籌集資金,建造城堡作為抗倭根據地。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永昌堡。
7. 一個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G. 永昌堡的演變歷史
永昌堡位於溫州龍灣區,甌江南岸,瀕臨東海,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永中鎮一片密密麻麻的民宅中,永昌堡至今仍依稀可見當年方方正正的布局。這座南北長778米,東西長445米的城堡,除去南面的部分外,一道高約8米的石壘城牆,以及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如同忠實的衛士默默地堅守著,任憑幾百年的風雨滄桑,無怨無悔,堅如磐石。南北兩座城門旁還有一道水門,一大一小兩條河自南向北從永昌堡的中心橫穿而過,數不清的東西流向水道,巧妙地構成了水上交通網路,又為水鄉城堡增添了幾分江南的嫵媚。
堡內御史巷1號都堂第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70年),是當時督察院僉事都御史王諍的故居,三面臨水,被專家稱作「典型的明清東南沿海水鄉人家布局」。今天我們仍可看到,都堂第的檐廊、窗欞等都按「修舊如舊」原則,恢復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風「明」韻,十分簡潔明了。
永昌堡像都堂第這樣的古宅目前還有40餘處。這里住著3000餘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別多。如今他們把這座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佔地13餘畝的祠堂利用起來,不僅辦圖書館,還開設了風情民俗室、鄉賢紀念室、抗倭築堡展覽廳、二戰革命史展覽等。這里進進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後裔。無論誰,他們都能說出自己先祖的英雄事跡,講述先祖當年抗倭的動人故事。
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溫州,經常成為海盜的襲擊目標。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間,溫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於3萬。當時溫州有一對叔侄王沛和王德,叔叔王沛為保衛海防,號召鄉人進行抵抗。其間,他組織起一支千餘人的抗倭隊伍,在戰斗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進犯。不久之後,侄子王德從廣東解甲歸來,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隊伍,又幫助招募了千餘名戰士。他們率領的義兵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戰鬥力強,嚇得倭寇一連4年多不敢進犯溫州一帶。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時已70高齡的王沛率義兵迎戰,不幸在視察敵情時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而王德為援助溫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經龍灣金嶴時遭伏擊身亡。
王德犧牲後,他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兩兄弟繼承了抗倭事業,籌集資金,建造城堡作為抗倭根據地。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永昌堡。
一個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一個是中國古老鄉村氏族的抗倭城堡。
一個在遙遠的歐洲大陸。
一個在中國的東海之濱。
———永昌堡與歐盟有什麼關聯?是的,無論從地理上還是組織結構上,歐盟與永昌堡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個體。
然而,歐盟與永昌堡卻在浙南大地上高唱了一曲友誼之歌,為中國、為溫州給世界留下了開放兼容的美好形象。
現在讓我們聽溫州電視台主持人許溟嶸(以下簡稱許)和嘉賓金輝(以下簡稱金),說說永昌堡與歐盟的故事。
許:上個月,歐盟官員一行專程來到龍灣區的永昌堡,對現場進行評估之後,對修復工作表示滿意。至此,歷經兩年的永昌堡都堂第古跡修復項目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金:永昌堡與歐盟相隔千山萬水,這次成功的合作還真不容易。
許:說來還是很有意思的,是與我們的友好城市———義大利普拉托省的熱心牽線有著直接關系。
金:對外開放,走向世界,廣結朋友,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很重要,這次合作也是溫州對外開放的新成果。
許:兩年前,溫州市與義大利普拉托省正式結為友好城市。在雙方的合作項目中,一個名為「亞洲城市」的項目落戶溫州的永昌堡,將永昌堡開發為國際性旅遊景點。
金:「亞洲城市項目」就是由歐盟投資的國際合作項目,即由三個歐洲城市向一個亞洲城市轉讓技術和培訓。義大利普拉托省聯合了西班牙阿利坎特和法國巴黎,選擇溫州作為合作城市。
H. 永子歷史典故有哪些
望子成龍典故,老頭子典故,依法懲子典故,知子莫若父典故,東陵子典故。
I. 大理有那些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