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計謀故事

歷史計謀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3 19:08:26

⑴ 古代歷史智謀小故事50字

1、聲東擊西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

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

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製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

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

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

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2、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

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

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3、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

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

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4、暗渡陳倉

秦末農民起義後,項羽與劉邦為爭奪天下,進行了為期四年地「楚漢戰爭」。劉邦首先攻入咸陽,自立為關中王。項羽軍事力量強大,劉邦把咸陽和關中讓給了項羽,自己到了漢中。

與劉邦的守地漢中相鄰的是章邯。劉邦為了迷惑項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漢中的棧道燒毀了。後來,劉邦逐漸強大起來,命韓信為大將,出兵與項羽一決雌雄。

為了迷惑敵人,韓信派了一萬多人馬去修復燒毀的棧道。棧道修復工程艱巨,進展緩慢。章邯料定棧道修復絕非易事,毫無戒備。

殊不知韓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陳倉進軍,很快攻下咸陽,佔領關中。韓信採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計謀,取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這就是「暗渡陳倉」的由來。

5、上屋抽梯

後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琮,不喜歡長子劉琦。劉琦的後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只得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意思是讓他不在呆在荊州,而去外邊帶兵謀發展。

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

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後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後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聲東擊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圍魏救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假道伐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暗渡陳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屋抽梯

⑵ 關於歷史智謀的故事

牛戰抄

公元前248年,燕將襲樂毅攻下齊國70餘城,唯獨莒、即墨未下。碰巧燕昭王死,子惠王立,中了即墨守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讓騎劫代為將。田單趁機鼓勵士卒,晚間募得水牛千多頭,在它們身上蒙上布,畫著龍紋,又在牛角上紮上快刀,尾上紮上灌了油脂的蘆葦,鑿開城門數十洞,夜縱火牛,並隨5000壯士。牛群沖入燕軍,燕軍大驚,誤以為龍,所觸盡死傷,5000壯士隨著進擊,城中老弱擊銅具助威,燕軍大敗,騎劫被殺,齊70餘城又全部奪回。

⑶ 歷史上有關很多計謀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成語,有哪些

策無遺算 策:計謀,策劃;算:計劃,籌謀。所出的謀略周密准確,沒有遺漏失算之處
大展宏圖 展:把卷畫打開,比喻實現;宏圖:比喻宏偉遠大的謀略與計劃。大規模地實施宏偉遠大的計劃或抱負
宏才大略 傑出的才能和謀略
出謀畫策 謀:謀略。畫:籌劃。制定計謀策略。常指為人出主意。
大謀不謀 具有遠大謀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謀略。
伏龍鳳雛 伏龍:(卧龍)諸葛孔明。鳳雛:龐士元。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後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謀略。
六齣奇計 原指陳平所出的六條妙計。後泛指出奇制勝的謀略。
文韜武略 韜:指《六韜》,古代兵書,內容分文、武、龍、虎、豹、犬六韜;略:指《三略》,古代兵書,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謀略。
雄才大略 非常傑出的才智和謀略。
持久之計 持久:持之以久,即長久。長久的打算或謀略。
謀如湧泉 謀略像奔涌的泉水一樣多。
上兵伐謀 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神謨廟算 指神奇的謀略和計劃。
文經武略 經世的文才和軍事謀略。
雄材大略 傑出的才能和偉大的謀略。
熊韜豹略 比喻高妙的用兵謀略。
用智鋪謀 運用智力,設謀略。亦作「用計鋪謀」。
策無遺算 策:計謀,策劃;算:計劃,籌謀。所出的謀略周密准確,沒有遺漏失算之處
出謀劃策 謀:計謀;劃:籌劃。制定計謀策略。指為人出主意
房謀杜斷 房:唐朝宰相房玄齡;謀:計謀;杜:唐朝杜如晦;斷:決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佳話。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計上心來 計謀湧上心頭
謀臣武將 指有計謀的大臣和勇猛的戰將
出謀畫策 謀:謀略。畫:籌劃。制定計謀策略。常指為人出主意。
費盡心機 心機:計謀。挖空心思,想盡辦法。
革圖易慮 改變計謀策略。
詭計多端 詭計:狡詐的計謀;端:項目,點。形容壞主意很多。
計窮力竭 窮、竭:盡。計謀、力量都用盡了。
機關用盡 機關:周密、巧妙的計謀。比喻用盡心思。
計將安出 計:計策,計謀;安:怎麼,怎樣。如何制定計謀呢?
計深慮遠 計:計謀。慮:考慮。計謀想得很深遠。
計無所施 計:計策;施:施展。再也沒有可施展的計謀了。
機關算盡 機關:周密、巧妙的計謀。比喻用盡心思。
舉無遺策 舉:提出;策:計謀、辦法。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謀。
迷魂陣 比喻使人迷惑而上當的圈套、計謀。
神機妙算 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穩操勝算 穩:有把握;操:掌握;勝算:能夠制勝的計謀。指有把握取得勝利。
萬全之策 策:計策、辦法。極其周到的計謀、辦法。
穩操勝券 穩:有把握;操:掌握;勝券:能夠制勝的計謀。指有把握取得勝利。
勇而無謀 謀:計謀。雖然勇敢,但沒有智謀。
一籌莫展 籌:籌劃、計謀;展:施展。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來。
貽厥孫謀 貽:遺留;厥:其,他的;謀:計謀,打算。為子孫的將來作好安排。
有勇無謀 只有勇氣,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沖,缺乏計劃,不講策略。
運籌帷幄 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
自以為得計 得計:計謀得逞。自以為計謀很對很好了(含貶義)。
足智多謀 足:充實,足夠;智:聰明、智慧;謀:計謀。富有智慧,善於謀劃。形容人善於料事和用計。
有勇有謀 勇:勇氣;謀:計謀。既有膽量又有計謀。
神機鬼械 【解釋】:形容計謀陰險狡詐。
多方百計 想盡或用盡種種方法、計謀。
計不旋跬 謂計謀的實現十分神速。
計絀方匱 計謀不足,方略匱竭。
計合謀從 謂計謀合乎君上之意而被採納。
計盡力窮 窮:盡。計謀、力量都用盡了。
計窮智短 計:計謀;窮:盡;智:智謀;短:缺少。計策用完了,才智也不夠用了。形容已經想不出什麼辦法了。
將機就計 利用機會施行計謀。
今蟬蛻殼 金蟬脫殼。今,通「金」。謂使用計謀而逃脫。
離山調虎 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地。
謀無遺諝 遺諝:才智不足之處。所設計謀沒有不足之處。形容計謀周密,十分穩妥。
人極計生 謂人到絕境就會產生計謀。
上兵伐謀 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神術妙計 神妙莫測的計謀。
脫殼金蟬 比喻用計謀脫身。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脫殼金蟬這一個謊。」詳見「金蟬脫殼」。
以計代戰 用計謀來代替陣前的交戰。
運計鋪謀 運用計謀。
運智鋪謀 運用計謀。
孫龐鬥智 〖解釋〗孫:孫臏;龐:龐涓。孫臏、龐涓各以智謀爭斗。比喻昔日友人今為仇敵,各逞計謀生死搏鬥。也比喻雙方用計較量高下。
萬全之計 〖解釋〗極其周到的計謀、辦法。同「萬全之策」。

⑷ 關於歷史智謀的故事(251字左右)

【探源】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術。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徵。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過用空城計的出色戰例。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佔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潔浩盪盪,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裡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族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族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急忙撤兵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故事】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一百名騎兵前去追擊。一直追了幾十見地,終於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准備回營時,忽然發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里開來。匈奴隊伍也發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只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貿然攻擊,急忙上山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常恐慌。李廣沉著地穩住隊伍:「我們只有百餘騎,離我們的大營有幾十里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肯會追殺我們。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人肯定會疑心我們有大部隊行動,他們決不敢輕易進攻的。現在,我們繼續前進。」到了離敵陣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李廣的士兵卸下馬鞍,悠閑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命令上馬,沖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這個軍官。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

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謊,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後,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如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引兵逃跑了。 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諸葛亮的空城計】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⑸ 關於歷史計謀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內。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容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⑹ 歷史上有哪些用計謀取勝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四六回:「 周瑜 曰:『今日痛打 黃蓋 ,乃計也。吾欲令他詐降,先須用苦肉計瞞版過權 曹操 ,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勝。』」 清 李漁 《凰求鳳·聞捷》:「假粧病態,偽作愁容,這分明是個苦肉計。」

⑺ 歷史上的古代智謀故事。

趁火打劫

【計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 的財物。趁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 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肥技破吩疲? 「亂而取之。」唐朝牡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 的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仍。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 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 聚,十年教訓,卧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國。回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室,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 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 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 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糜奢侈,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 越 王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候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 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 的典型戰例。

⑻ 關於三十六計中智謀的故事

1、第一計:瞞天過海

公元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

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准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

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一帶)。

2、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諸葛亮為實現劉備夙願,率領大軍北伐曹魏,但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裡。

諸葛亮傳令,藏起旌旗,打開城門,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談笑風生。

司馬懿率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狀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於是撤退。

3、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赤壁之戰前蔣干充當曹操之說客,企圖勸說周瑜投降。而當時,不想周瑜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以反間計除去了這二人。後卻自以為立功,成為笑柄。

4、第三計:借刀殺人

春秋時期,鄭桓公精心治國,鄭國日益強盛。但鄭桓公並不滿足。鄭桓公想要擴張領土,於是他決定侵佔鄶國,他採用謀士計策,列出鄶國忠臣良將名單。

鄭桓公在竹簡上刻上諾言:一旦佔領了鄶國,便給這些人陞官、分封土地。接著,鄭桓公舉行了隆重的祭典,發誓永不負約。

鄶國國君得知此事,大吃一驚,疑心大起,以為那些名單上的人都要反叛他,最後決定將他們全都殺了。鄭桓公聽到鄶國忠臣良將被殺,高興得心花朵朵開。鄭國軍隊乘虛而入,沒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鄶國。

5、第四計:以逸待勞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

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

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閱讀全文

與歷史計謀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