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以歷史故事為背景的作文 3000字左右 急用 內容必須真實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後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歷史記載比較少,按《杜甫傳》看來,他的妻子姓楊,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
他有兩個兒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鳳兒,安史之亂才出生。隨後舉家流離,均到過四川,後面到川東,最後流落湖南。杜甫死後,妻楊氏無奈何,變賣衣物,買了棺木,草草成殮,帶了宗文、宗武,幾個姨姑,把靈柩送到岳陽。又把坐的船賣掉,才在當地勉強殯葬。後來宗文、宗武雖然成長,但是進身無路,家道還是那麼窮困。直到宗武的兒子嗣業長大,長年焦勞,費了不少事,求了許多人,才繼續先人之志,把杜甫的靈柩送到洛陽愜師。這時楊氏已早病死,嗣業才得把祖父母的靈柩合葬在首陽山。離開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安史之戰】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是唐中葉朝廷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分權的一場統治 階級內部權力再分配的斗爭。這場戰爭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史朝義兵敗,前後長達8年之久,中經洛陽之戰、常山之戰、 太原之戰、睢陽之戰、河陽之戰等重大戰役,最後以唐朝平定叛亂結束。
唐朝中期以後,府兵制度破壞,募兵制逐漸產生,駐守邊防城鎮的節度使大量招募 軍隊,在其防地內逐漸取
Ⅱ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黨史徵文!著急呀!
也許我們都是同時代的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安定富裕的社會里,我們不懂得什麼是戰爭,什麼是苦難。從小黨在我心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剛開始對黨的認識是由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與一名名英雄人物而組成的,在小學課本中我們認識了董存瑞和黃繼光;在電視的熒屏上我們認識了小兵張嘎,知道了他的機智聰明,把日本兵搞得手足無措;還有英雄王二小,類似的人物,那時大家都喜歡看這種片子,我們還老是問爸爸媽媽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些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故事和這些閃亮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深深的紮下了根。每當英雄人物的出現我們總是很興奮,似乎看到了曙光,看到了一股能帶領我們走向勝利的曙光……
記得學校有一次歌詠比賽,要求每個班選派一首參賽曲目,我們班選了一首老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比賽時大家都是那麼努力的唱,令人振奮的是,我們的歌得了全校第一,我榮幸的代表全班去領獎,我很清楚的記得當時校長緊握著我的手,語重心長的跟我說「要跟著黨走,做黨的好孩子」。雖然只是一句如此簡短的話,但這卻引導了我一心嚮往入黨,一心向黨組織靠攏,一心想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漸漸地,我長大了。從歷史課上,我得知了共產黨的歷史,這是怎樣一部光輝的歷史啊!它是革命烈士用血和淚譜寫而成。不知是歷史選擇了七月,還是七月選擇了歷史,就在八十多年前的七月,這個光榮的政黨誕生了。幾經挫折,幾經磨難,從南昌起義到秋收起義,從遵義會議到萬里長征,她就這樣一路風風雨雨地走了過來。因為在她的心中裝的是中國人民,在她的肩上,擔負的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命運。從那以後,黨在我心中開始真正無比崇高起來。
黨在我心中是一位飽經滄桑而又百折不撓的母親。她自誕生的那天起,在血雨腥風的革命斗爭中日益成長,領導了艱苦卓越,震驚世界的中國革命,為推翻長期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而浴血奮戰,取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讓中國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在新中國成立後,她又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投入到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中,為實現富民強國的夢想而不懈努力。在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情況下,她巍然不動,力挽狂瀾,成為共產主義運動的中流砥柱,在列強逞凶,恃強凌弱的時候,她凜然不屈,堅決抵制國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構築和平與發展的社會藍圖。她用勤勞勇敢的雙手,為我們創造幸福家園;她用寬大豐滿的羽翼,為我們遮擋風風雨雨!
黨在我心中是永不駐足的行者,在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黨從客觀實際出發,清醒的認識到社會主義值得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制定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集中體現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五大,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總是不停地在探索中發展,在改革中進步,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豐富和完善自我。從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理論思想的提出,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斷發展和創新革命理論,正是這偉大理論,指引中國跨上了波瀾壯闊,宏偉壯麗的社會主義道路。
八十四載風雨兼程,八十四載輝煌偉業,黨象一顆璀璨的明星,刺破夜空點亮黎明;象一隻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搏擊狂風暴雨;象一隻經久不息的號角,始終吹奏著時代的強音。雖然在這八十四年的歷程中,有過坎坷、有過曲折,而且無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和平與危機共存的今天,中國共產黨都經受住了各種嚴峻的考驗,正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走向小康,實踐證明,黨是英明的,決策是正確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飛躍,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富裕和進步,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黨。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使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邁上了一個大台階,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日益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已經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說到這里不僅使我想起了二十年來我們家鄉的變化,瞧那一條條寬闊的公路,一座座參天大廈,車水馬龍的景象,想像不出以前都是一片田野,被幾條鄉間小路劃分為幾塊,一到春夏天這里就都是蛙叫聲,此起彼伏……勤勞的農民在這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偶爾拉過幾只牛,哞哞的叫兩聲。就是這么幾年的時間,一切彷彿都變了,經濟繁榮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現代化的樓群,整片的居民小區相繼落成,市民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多數人都有房有車了,手機人手一個,我真的很難想像,甚至在我出來讀書的幾年,家鄉也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我想不出來如果不把這種貢獻歸黨的話,還能歸誰?
面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不由會想起老前輩革命同志的豐功偉績,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祖國解放事業犧牲,才換來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他們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可是他們的精神卻沒有消失,而是化為一面面鮮紅的旗幟,在所有中國人心中飄揚,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在新中國發展下的今天,我們涌現出許多為黨為祖國奉獻一生的好黨員,好乾部,他們不圖名不圖利,只是為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為了完成黨的事業,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甚至生命,這就是中國黨員的氣節和精神,他們的人生是壯麗的篇章,是無悔的一生。他們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他們為黨書寫著一篇篇不朽的文章,永垂史冊,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任長霞。
她關愛百姓、懲惡揚善;作為一名新時期人民警察,她無私無畏、勤勉敬業、樂於奉獻;作為一位母親一位女兒,她樂於奉獻、舍小家顧大家。任長霞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職責,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宗旨,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是我們每一名黨員學習的好榜樣。人們常說,好人一生平安。而她——真正的好人啊,卻不平安。因為她把平安獻給了人民!為了人民的平安,她卻不平安。人民不安,她心難安。人民不安,她心不甘!有了她,人民平安;有了她,人民心安!她同雷鋒,為人民奉獻一切心甘情願!同焦裕祿,為人民鞠躬盡瘁披肝瀝膽!
「中原女傑嵩山出,巾幗英姿看登封;凜然雄威震邪惡,浩然正氣貫長虹。立黨為公心無私,執法為民情最重;繽紛彩霞映紅日,鏗鏘玫瑰香更濃。」這句話是對她最好的寫照。我們贊賞共產主義的公而忘私;提倡為大多數人民謀利益!對任長霞同志的英雄事跡,必須大力提倡,號召各行各業認真學習。學習她——為人民的利益勇於獻身,為國家的長遠利益捨得奉獻。學習她——舍小家,為大家。學習她——公而忘私,鞠躬盡瘁。更要學習她那種——尊重法律文本,維護法律尊嚴,堅持為民做主的大無畏精神。她用自己的一生來詮釋一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腐敗也不是社會主義,專制更不是社會主義。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是幾代人中國人的夢想,真正的社會主義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帶領全國人民去圓這個夢。
中共中央為了是中國共產黨他能在新時期新困難面前輕裝上陣,迎接更為艱巨的考驗,決定在全黨范圍開展一次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一場轟轟烈烈規模空前的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始了。我作為他的一名積極分子深刻認識到了這次教育的重要意義,堅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學習貫徹「他」的《章程》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他」的宗旨,發揚優良傳統認真解決自身在思想、組織,作風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相信通過這次教育,我們黨會更先進、更文明、更具有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
時代在前進,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人民的思想也在不斷變化。但是,無論環境怎樣變,條件怎樣變,思想怎樣變,黨在我心中這點肯定不會變!雖然我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是我始終以一個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改善自己,不斷提高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我願意積極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在生動火熱的改革建設中經受洗禮,接受鍛煉,在黨的哺育下茁壯成長。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只有早日加入共產黨,將自己融入黨的懷抱,在黨的領導和指揮下,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發揮自己的才幹!學習使人智慧,知識使人強大,信念使人堅強,理想使人升華,無論我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都不會退縮,因為黨永遠在我心中。
Ⅲ 水滸傳人物故事3000字左右
南蠻叛漢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裡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蜀軍大舉南征,孔明用計挑撥離間,使高定殺了雍闓、朱褒,提著兩人首級來降,永昌之危遂解。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將呂伉獻上「平蠻指掌圖」,孔明大喜,以呂凱為向導官,深入蠻境。正待出兵,忽報天子差使者前來犒軍,乃為馬謖。
一擒
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後,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諸葛亮也不勉強他,陪著他一起騎著馬在大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又問孟獲:「您看我們的人馬怎麼樣?「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於是孔明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
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回去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孔明聽後爽朗的大笑說那你准備好了在來吧。便放他回去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三擒
孟獲對弟弟孟優說,我們已知蜀軍軍情,你領百餘精兵去向孔明獻寶,藉機殺了孔明。 孔明問馬謖是否知道孟獲的陰謀,馬謖笑著將孟獲的陰謀寫於紙上。孔明看後大笑,命人在酒內下葯,讓孟優等蠻人吃喝。 當夜,孟獲帶三萬兵沖入軍中要捉孔明,進帳才知上當,孟優等蠻兵全部爛醉如泥。魏延、王平、趙雲又分兵三路殺來,蠻兵大敗,孟獲一人逃往瀘水。 孟獲在瀘水被馬岱扮成蠻兵的士兵截獲,押見孔明。孟獲說這次是弟弟孟優飲酒誤事,仍不服氣。於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體,塗著鬼臉,披頭散發,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孔明卻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待時機。等到蠻兵威勢已減,孔明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逃到一棵樹下,見孔明坐在車上,沖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掉入陷坑裡反被擒獲。孟獲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
孟獲躲入禿龍洞求援,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孔明不殺其族人之恩,在禿龍洞捉了孟獲,送給孔明。孟獲當然不服,要再與孔明於銀坑洞決戰,孔明又放了他。
六擒
孟獲在銀坑洞召集千餘人,又叫妻弟去請能驅趕毒蛇猛獸的木鹿大王助戰,正在安排要與蜀軍決戰之時,蜀軍已到洞前。孟獲大驚,妻子祝融氏便領兵出戰。 祝融氏用飛刀傷了蜀將張嶷,活捉了去,又用絆馬索絆倒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計捉了祝融氏,用她換回了張嶷、馬忠二將。孟獲要木鹿大王出戰。木鹿騎著白象,口念咒語,手裡搖著鈴鐺,趕著一群毒蛇猛獸向蜀軍走去。孔明取出早已准備好的木製巨獸,口裡噴火,鼻里冒煙,嚇退了蠻兵的怪獸,佔了孟獲的銀坑洞。 第二天,孔明正要分兵緝擒孟獲忽得報,說孟獲的妻弟將孟獲,帶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聲令下全部拿下,並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獲不服,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於是又放了他。
七擒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葯燒死了無數蠻兵,孟獲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里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 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制。
編輯本段精簡版
七擒孟獲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裡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裡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一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七擒孟獲
三國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歷史,這里選取的是一些和諸葛亮有關的故事。上下五千年版蜀漢先主劉備在永安病勢越來越重。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囑咐後事。他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劉禪的小名),您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來做一國之主吧。」 諸葛亮流著眼淚,哽咽著說:「我怎敢不盡心竭力,報答陛下,一直到死!」 劉備把小兒子劉永叫到身邊,叮囑他說:「我死之後,你們兄弟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劉禪即了帝位,歷史上稱為蜀漢後主。 劉禪即位後,朝廷上的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決定。諸葛亮兢兢業業,治理國家,想使蜀漢興盛起來。沒料到南中地區(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雨、貴州一帶)幾個郡倒先鬧起來了。 益州郡有個豪強雍闓(音kǎi),聽說劉備死去,就殺死了益州太守,發動叛變。他一面投靠東吳,一面又拉攏了南中地區一個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叫他去聯絡西南一些部族起來反抗蜀漢。 經過雍闓的煽動,牂柯(音zāngkē,在今貴州遵義一帶)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縣東南,巂音xī)部族酋長高定,也都響應雍闓。這樣一來,蜀漢差不多丟了一半土地,怎麼不叫諸葛亮著急呢? 可是,當時蜀漢剛遭到猇亭大敗和先主死亡,顧不上出兵。諸葛亮一面派人和東吳重新講和,穩住了這一頭;一面獎勵生產,興修水利,積蓄糧食,訓練兵馬。過了兩年,局面穩定了,諸葛亮決定發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率領大軍出發。諸葛亮好友馬良的弟弟、參軍馬謖(音sù)送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幾十里地。 臨別的時候,諸葛亮握住馬謖的手,誠懇地說:「我們相處好幾年了。今天臨別,您有什麼好主意告訴我嗎?」 馬謖說:「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險要,離開都城又遠,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們用大軍把他們征服了,以後還是要鬧事的。我聽說用兵的辦法,主要在於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夠一勞永逸呢。」 馬謖的話,正合諸葛亮的心意。諸葛亮不禁連連點頭說: 「謝謝您的幫助,我一定這樣辦。」 諸葛亮率領蜀軍向南進軍,節節勝利。大軍還在半路上,越巂酋長高定和雍闓已經發生火並。高定的部下殺了雍闓。蜀軍打進越巂,又把高定殺了。 諸葛亮派李恢、馬忠兩員大將分兩路進攻,不到半個月,馬忠又攻破牂柯,消滅了那裡的叛軍。四個郡的叛亂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還沒有結束。南中酋長孟獲收集了雍闓的散兵,繼續反抗蜀兵。諸葛亮一打聽,知道孟獲不但打仗驍勇,而且在南中地區各族群眾中很有威望。 諸葛亮想起馬謖臨別的話,決心把孟獲爭取過來。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許活捉孟獲,不能傷害他。 好在諸葛亮善於用計謀,蜀軍和孟獲軍隊交鋒的時候,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著他人多,一股勁兒追了過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獲被押到大營,心裡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進了大營,諸葛亮立刻叫人給他鬆了綁,好言好語勸說他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也不勉強他,陪著他一起騎著馬在大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又問孟獲:「您看我們的人馬怎麼樣?」 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來,說:「既然這樣,您就回去好好准備一下再打吧!」 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諸葛亮勸他,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里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 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制。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命令孟獲和各部落的首領照舊管理他們原來的地區。有人對諸葛亮說:「我們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為什麼不派官吏來,反倒仍舊讓這些頭領管呢?」 諸葛亮說:「我們派官吏來,沒有好處,只有不方便。因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糧食接濟不上,叫他們吃什麼。再說,剛剛打過仗,難免死傷了一些人,如果我們留下官吏統治,一定會發生禍患。現在我們不派官吏,既不要留軍隊,又不需要運軍糧。讓各部落自己管理,漢人和各部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 大家聽了諸葛亮這番話,都欽佩他想得周到。 諸葛亮率領大軍回到成都。後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興。 打那以後,諸葛亮一面積蓄財富,一面訓練人馬,一心一意准備大舉北伐。
Ⅳ 300字左右的歷史故事
成語幾乎都是有典故的。
一、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二、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三、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Ⅳ 有誰知道秦始皇詳細的故事,想寫一個關於3000多字的文章。高分!
http://ke..com/view/2389.htm
Ⅵ 威海的歷史故事700--3000字
劉公島在威海城區東部,威海灣口中央。據舊志記載,元代名劉島,亦名劉家島。大約在明代始名劉公島。關於劉公島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
相傳在數百年以前,有一條來自江南某地的商船,在海上突然遇到了大風,狂風捲起巨浪,無情地撲向商船。船上的人們奮力地與風浪搏鬥,祈望能找到一處可以躲避風浪的地方。然而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四周沒有陸地,也不見島嶼,到哪裡去找可以避風的地方呢?人們失望了,紛紛禱告蒼天保佑。但無濟於事,風越來越猛,浪越來越大,船在風浪中顛簸,一會兒被掀到浪峰之上,一會兒又被拋入浪谷之中……就這樣,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幾天幾夜過去了,風浪仍不見停息。船上的桅桿被風吹折了,舵也被浪打歪了,船失去了控制,象一片樹葉在海面上漂浮。船上的淡水用光了,食物也沒有了,艄公們筋疲力盡,垂頭喪氣地倚在艙板上,任憑船隻隨波逐流。天色又漸漸地黑了,月亮漸漸升了起來,只見天海間漆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只有風浪依舊在夜幕中呼嘯著。
突然,在絕望中,不知是誰驚叫一聲:「看,前面有火光!」眾人忙起身尋找,果然在黑暗的前方有一點微小的火光閃爍,在風浪中時隱時現。有火光,就有人,就有希望。眾人頓時精神抖擻,忘記了飢餓和疲勞,拼力將船向著火光劃去。漸漸地,火光近了,隱隱約約地可以看出前方是一個島嶼,那火光就在島上閃爍。終於船靠岸了,艄公們下船尋著火光走去,不一會兒,看見前面有一棟房屋,窗前亮著燈光。艄公們急忙上前敲門。片刻,門開了,一位老翁出現在門口。眾人一邊打躬作揖,一邊訴說他們的遭遇,要求老翁能施捨一些茶飯。老翁爽快地答應,並呼一位老媼出來與眾人相見。眾人隨老兩口進屋後,發現屋子裡雖不算寬敞,卻十分古樸可親。老翁一面安排眾人歇息,一面吩咐老媼生火做飯。只見老媼從裡屋挖出一碗米,洗好後倒進鍋里。眾人見了,心裡在嘀咕:「區區一碗米,怎能解眾人之飢?」艄公們雖然飢腸轆轆,卻又難於啟齒。不一會兒,飯熟了,老翁招呼大家吃飯。大家隨吃隨盛,飽餐一頓,鍋里的飯卻不見減少。眾人心裡暗暗稱奇,但也不便詢問。
飯後,艄公們感激不盡,向前拜謝道:「救命之恩,永誌不忘。不知此為何地,老丈貴姓?」老翁笑答道:「此為劉家島,老朽姓劉。」說罷,又取出一袋食物相贈,並送他們回船休息。
次日天明,風息浪小,紅日高照。艄公們又上島取水,尋遍全島,卻不見昨夜的那棟房屋,也不見老翁老媼的身影。但見島上樹木蔥蘢,鳥語花香。眾人這才醒悟,皆曰:「我們大福,遇到神仙了。」
後來,這條船再次經過這里。艄公們又上島尋找,島上依然是樹木蔥蘢,鳥語花香,但仍不見老翁老媼和那棟房屋。為了紀念劉公劉母的救命之恩,眾艄公集資在島上修了一座劉公廟,廟內祀劉公劉母泥塑雙象,以表示紀念之情。劉公廟建成後,來往的艄公船夫們每經此地,必上島進廟祈禱。從此,劉公廟的名聲越來越大,該島也逐漸被稱為劉公島了。
Ⅶ 求中國的一段歷史故事的讀後感,3000字左右
《西線無戰事》讀後感
再一次讀這本書又有了新的感悟。在歷史的長河中,合久必分的規律似乎註定要發生無數次的戰爭。作為一本描述戰爭的書,它不是一種控訴,不是一份自白,只是試圖講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縱使逃過了炮彈,最終還是被戰爭毀滅了。
雷馬克開始寫作他大戰結束以來一直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完全是利用業余的晚上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還被改編為電影,並榮獲了193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西線無戰事」是在一戰最後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報中可以上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只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這本書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保羅,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最後兩年裡的戰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他們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後,自願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後開赴西線參戰。但自從上了戰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的野蠻撕殺。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活生生的同學和戰友一個個陣亡,戰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著,直到死亡。
最讓我感動的是保羅回家的那一段,描寫著一個孩子受盡委屈回到家,然而還是要去面對現實,重返戰場。「所以我只好站在梯級上,又悲愁,又困惑,不由得一陣劇烈的痙攣,而且不禁地,淚珠兒撲簌簌從我腮幫上不停滴落下來了。」「想說而說不出,想哭卻要壓抑。」關於戰爭的起因,書中也有獨特的解釋「『大多是由於一個國家嚴重地侵犯了另一個國家,』阿爾貝特答道,帶著輕微的驕傲神情。於是恰登裝出十分迷茫的樣子。『一個國家?這我可不理解。德國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國的一座山。或許說一條河流,一片樹林,一塊麥田,都不可能去昌犯別人家的。』」或許我們會為阿爾貝特的回答感到好笑,然而這是事實,在人類歷史上發動的這些戰爭有多少是真正因為一個國家被侵犯了呢?人們只是想為自己的慾望尋找合適的借口罷了。
在《西線無戰事》的最後,他平靜地寫道:「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了,那一天,整個前線一片死沉沉、靜悄悄的,戰報上將這一切僅概括為:西線無戰事。他是往前面傾仆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著了一般。把他翻過來,人們看到他或許沒受多長時間的痛苦;他臉上有一種沉著的表情,幾乎是一副非常滿足的模樣,因為事情終於這樣拉下了序幕。」
我聽到生命消失的聲音,那樣寂靜。
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那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切的故事。歷史書上沒有他們的位置,紀念碑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他們曾經來過,然而在殘酷的戰場上,他們的世界、他們的生命,一切都崩潰了。戰爭不僅僅毀滅了他們的生命,連他們的精神也不放過,他們中仍有些人縱使逃過了炮火,最終還是被戰爭毀滅了。戰場上,他們此前的世界觀全盤崩潰,死亡的到來摧毀了他們的信念,只有生存成為生命中的全部。戰爭摧毀著一切,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他們在戰場上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接著戰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後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戰爭使他們的思想變成了一片可悲的廢墟,這比物質上的廢墟更加可怕,當年那些滿目瘡痍的土地早已變得肥沃,而這種精神上永久的創傷卻依舊隱隱作痛。這樣的創傷同樣可以在其他戰爭場上看見,記得《南京南京》也是以日本士兵的自殺而結束。當價值觀被徹底摧毀,他們彷彿是失去理智猛獸,只有當一個人面對大自然時才會顯現出人善良美好的一面。當保羅看到死去的法國士兵的全家照時,他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精神的崩潰才是戰爭中士兵們最可拍的敵人,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將愛國熱情灑在這樣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的戰場上。
如果只是把敘述停留在控訴戰爭的層面上,這也只能算是一本平庸的戰爭小說,雷馬克也沒有止步於此,他像Green Day演繹的那首《在九月底時叫醒我》中唱的:「Summer has come and pass,the innocence can never last(夏天已經來了又去,清白再也無法延續)」那樣大聲控訴戰爭的罪惡,但他也沒有放棄講述精神的毀滅與斷層,講述文明的滅絕與消失。這種滅絕與毀滅並非只存在於戰爭之中,只是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更有毀滅性而已。兩次世界大戰粉碎了無數生命、家庭,也粉碎了此前正統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直到今天,甚至是在遠離震盪的中國,還能依稀感到毀滅的存留。精神的毀滅與斷層也存在於中國,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文化斷層,也許要過很久才能體會得到,經濟增長快得讓人眩暈,我們在四十年裡,要走完西方四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精神世界不會像數字增長那樣快,更多的它只屬於一個緩慢推移的過程,也許當我們活在2025年的世界上時還有著1925年的思想水平,我們處於一個關鍵的銜接點,一方面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中一方面古典文化日益流失等待我們的保護,我們接過的是一個初步修復的廢墟,更像是戰後的那一代人,修復毀損的文化,另一方面茫然無所知,孤獨與空虛襲上心頭,我們正是在後雷馬克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的背後是文化的涅盤與新生。
雷馬克和雷馬克們的毀滅完全是悲劇,歷史有時很荒唐,她自命是進步的化身,而歷史的車輪下卻從不缺乏被碾壓的塵土,成千上萬無辜的生命就這樣消失,彷彿從未出現過一樣。一個普通士兵死於無戰事?因為他拔動不了整個大局。無論他的胸膛有顆多麼熱烈跳動的心,無論他的頭腦有多少熱愛自然、珍惜生命、關愛親情友情,極端地厭惡戰爭卻都無法逃離這該死的戰爭!
Ⅷ 作文家族發展史3000字..............................................................................
我的家族
今天的作業是寫《家族故事》。我想,我生活在這樣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輝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問爸爸:「我們家族的家譜在哪裡?哪一位老人最偉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沒有」。爸爸告訴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爺爺奶奶,對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問:「曾祖父是幹啥的?偉大嗎?」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農民,什麼偉大。」
我的曾祖父是農民,朴實,勤勞,默默無聞。他有三個兒子,大爺爺、二爺爺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纖夫;我爺爺不甘貧窮,背井離鄉、浪跡天涯,學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藝,靠小手藝度日,也沒干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此時此刻,我真為我的家族沒有家譜,沒有偉人而自卑。此時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這篇作文怎麼下筆。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裡面,或許真沒出過什麼偉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偉人裡面,幾百年前他們或許真的和我沾親帶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這樣,我可能就是懸壺濟世的孫思邈的後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為軍事聖人的孫武的後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傳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孫思邈、孫武、孫中山確確實實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我們的家族中豈止是他們!還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張衡、李時珍、李四光、錢學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傑,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風流人物,他們不都是我們中華大家族的一員嗎?
我又平靜地想起了朱自清筆下《背影》中躬著背的父親;想起了孟郊《遊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慈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有多少這樣的默默無聞、朴實無華的父親母親。這千千萬萬平淡無奇的父親、母親不都是我們中華大家族的一員嗎?是的,他們都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是他們———這些英雄豪傑、庶民百姓用他們的豐功偉績、平凡瑣事譜寫著我們中華大家族的家譜,譜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