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王瑞

歷史人物王瑞

發布時間:2021-02-03 17:51:16

① 《明史.列傳 》的人物姓名

卷113列傳第1後妃一
卷114列傳第2後妃二
卷115列傳第3興宗孝康皇帝 睿宗興獻皇帝
卷116列傳第4諸王一
卷117列傳第5諸王二
卷118列傳第6諸王三
卷119列傳第7諸王四
卷120列傳第8諸王五
卷121列傳第9公主
卷122列傳第10 郭子興 韓林兒
卷123列傳第11 陳友諒 張士誠 方國珍 明玉珍
卷124列傳第12 擴廓帖木兒 陳友定 把匝剌瓦爾密
卷125列傳第13 徐達 常遇春
卷126列傳第14 李文忠 鄧愈 湯和 沐英
卷127列傳第15 李善長 汪廣洋
卷128列傳第16 劉基 宋濂 葉琛 章溢
卷129列傳第17 馮勝 傅友德 廖永忠 楊景 胡美
卷130列傳第18 吳良 康茂才 丁德興 耿炳文 郭英 華雲龍 韓政 仇成 張龍 吳復
胡海 張赫 華高 張銓 何真
卷131列傳第19 顧時 吳楨 薛顯 郭興 陳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興 唐勝宗 陸仲亨
費聚 陸聚 鄭遇春 黃彬 葉升
卷132列傳第20 朱亮祖 周德興 王弼 藍玉 謝成 李新
卷133列傳第21 廖永安 俞通海 胡大海 耿再成 張德勝 趙德勝 桑世傑 茅成 胡
深 孫興祖 曹良臣 濮英
卷134列傳第22 何文輝 葉旺 馬雲 繆大亨 蔡遷 王銘 甯正 金興旺 花茂 丁玉
郭雲
卷135列傳第23 陳遇 葉兌 范常 宋思顏 郭景祥 楊元杲 阮弘道 孔克仁
卷136列傳第24 陶安 詹同 朱升 崔亮 陶凱 曾魯 任昂 李原名 樂韶鳳
卷137列傳第25 劉三吾 安然 吳伯宗 吳沉 桂彥良 宋訥 趙□ 李叔正 劉崧 羅復
仁 孫汝敬
卷138列傳第26 陳修 楊思義 周禎 楊靖 單安仁 薛祥 唐鐸 開濟
卷139列傳第27 錢唐 韓宜可 蕭岐 馮堅 茹太素 李仕魯 葉伯巨 鄭士利 周敬心
王朴 張衡
卷140列傳第28 魏觀 陶□仲 劉仕□ 王宗顯 王觀 道同 盧熙 青文勝
卷141列傳第29 齊泰 黃子澄 方孝孺 練子寧 茅大芳 卓敬 陳迪 景清 連楹 胡閏
王度
卷142列傳第30 鐵鉉 暴昭 陳性善 張□ 謝貴 彭二 宋忠 馬宣 瞿能 張倫 顏伯
瑋 王省 姚善 陳彥回
卷143列傳第31 王艮 廖升 周是修 程本立 黃觀 王叔英 黃鉞 王良 陳思賢 程通
黃希范 高巍 高賢寧 王□ 周縉 牛景先
卷144列傳第32 盛庸 平安 何福 顧成
卷145列傳第33 姚廣孝 張玉 朱能 丘福 譚淵 王真 陳亨
卷146列傳第34 張武 陳硅 孟善 鄭亨 徐忠 郭亮 趙彝 張信 徐祥 李浚 孫岩 陳
吾乃馬之甲
二甲傳臚9旭 陳賢 張興 陳志 王友
卷147列傳第35 解縉 黃淮 胡廣 金幼孜 胡儼
卷148列傳第36 楊士奇 楊榮 楊溥
卷149列傳第37 蹇義 夏原吉
卷150列傳第38 郁新 趙□ 金忠 李慶 師逵 古樸 陳壽 劉季□ 劉辰 楊砥 虞謙
湯宗
卷151列傳第39 茹_ 嚴震直 張□ 王鈍 鄭賜 郭資 呂震 李至剛 方賓 吳中 劉觀

卷152列傳第40 董倫 儀智 鄒濟 周述 陳濟 王英 錢習禮 周敘 柯潛 孔公恂
卷153列傳第41 宋禮 陳萱 周忱
卷154列傳第42 張輔 黃福 劉俊 陳洽 李彬 柳升 梁銘 王通
卷155列傳第43 宋晟 薛祿 劉榮 朱榮 費□ 譚廣 陳懷 蔣貴 任禮 趙安 趙輔 劉

卷156列傳第44 吳允誠 薛斌 吳成 金忠 李英 毛勝 焦禮 毛忠 和勇 羅秉忠
卷157列傳第45 金純 張本 郭敦 郭□ 鄭辰 柴車 劉中敷 張鳳 周萱 楊鼎 黃鎬
胡拱辰 陳俊 林鶚 潘榮 夏時正
卷158列傳第46 黃宗載 顧佐 段民 章敞 吳訥 魏驥 魯穆 耿九疇 軒□ 黃孔昭

卷159列傳第47 熊概 陳鎰 李儀 陳泰 李棠 賈銓 王宇 崔恭 劉孜 李侃 原傑 彭
誼 牟俸 夏塤 高明 楊繼宗
卷160列傳第48 王彰 魏源 金濂 石璞 羅通 羅綺 張萱 張鵬 李裕
卷161列傳第49 周新 李昌祺 陳士啟 應履平 林碩 況鍾 陳本深 彭勖 夏時 黃潤
玉 楊瓚 劉實 陳選 夏寅 陳壯 張□ 宋端儀
卷162列傳第50 尹昌隆 耿通 戴綸 陳祚 劉球 陳鑒 鍾同 章綸 廖庄 倪敬 楊萱

卷163列傳第51 李時勉 陳敬宗 劉鉉 邢讓 林瀚 謝鐸 魯鐸
卷164列傳第52 鄒緝 弋謙 黃澤 范濟 聊讓 左鼎 曹凱 劉煒 單宇 張昭 高瑤 
卷165列傳第53 陶成 陳敏 丁萱 王得仁 葉禎 伍驥 毛吉 林錦 郭緒 姜昂
卷166列傳第54 韓觀 山雲 蕭授 方瑛 李震 王信 彭倫 歐磐 張佑
卷167列傳第55 曹鼐 鄺□ 王佐 孫祥 袁彬
卷168列傳第56 陳循 王文 江淵 許彬 陳文 萬安 劉□ 劉吉 尹直
卷169列傳第57 高谷 胡_ 王直
卷170列傳第58 於謙
卷171列傳第59 王驥 徐有貞 楊善 王越
卷172列傳第60 羅亨信 侯□ 楊寧 王來 孫原貞 朱鑒 楊信民 張驥 馬謹 程信
白圭 張瓚 孔鏞 鄧廷瓚 王軾 劉丙

二甲傳臚9卷173列傳第61 楊洪 石亨 郭登 朱謙 孫鏜 范廣
卷174列傳第62 史昭 巫凱 許貴 周賢 歐信 王璽 魯鑒 劉寧 彭清 姜漢 安國 杭

卷175列傳第63 衛青 董興 何洪 劉玉 仇鉞 神英 曹雄 馮禎 張俊 楊銳
卷176列傳第64 李賢 呂原 岳正 彭時 商輅 劉定之
卷177列傳第65 王翱 年富 王□ 李秉 姚夔 王復 林聰 葉盛
卷178列傳第66 項忠 韓雍 餘子俊 朱英 秦□
卷179列傳第67 羅倫 章懋 黃仲昭 庄曰鄄永 鄒智 舒芬
卷180列傳第68 張寧 王徽 毛弘 丘弘 李森 魏元 強珍 王瑞 李俊 汪奎 湯鼐 姜
綰 姜洪 曹麟 彭程 龐泮 葉紳 胡獻 張弘至 屈伸 王獻臣
卷181列傳第69 徐溥 丘浚 劉健 謝遷 李東陽 王鏊 劉忠
卷182列傳第70 王恕 馬文升 劉大夏
卷183列傳第71 何喬新 彭韶 周經 耿裕 倪岳 閔硅 戴珊
卷184列傳第72 周洪謨 楊守陳 張元禎 傅瀚 張升 吳寬 傅硅 劉春 吳儼 顧清
劉瑞
卷185列傳第73 李敏 賈俊 黃紱 張悅 _鍾 曾鑒 梁景 徐恪 李介 黃珂 王鴻儒
叢蘭 吳世忠
卷186列傳第74 韓文 張敷華 楊守隨 許進 雍泰 陳壽 樊瑩 熊綉 潘蕃 胡富 張
泰 張鼐 王景 朱欽
卷187列傳第75 何鑒 馬中錫 陸完 洪鍾 陳金 俞諫 周南 馬昊
卷188列傳第76 劉盪鄄□ 趙佑 戴銑 陸昆 蔣欽 周璽 湯禮敬 許天錫 徐文溥 張
士隆 張文明 范輅 張欽 周廣 石天柱
卷189列傳第77 李文祥 孫磐 胡□ 羅僑 葉釗 戴冠 黃鞏 陸震 夏良勝 何遵
卷190列傳第78 楊廷和 梁儲 蔣冕 毛紀 石九_
卷191列傳第79 毛澄 汪俊 吳一鵬 朱希周 何孟春 豐熙 徐文華 薛蕙
卷192列傳第80 楊慎 王思 張□ 劉濟 安磐 張漢卿 張原 毛玉 王時柯 鄭本公
張曰韜 楊淮 張□ 郭楠
卷193列傳第81 費宏 翟鑾 李時 顧鼎臣 嚴訥 李春芳 陳以勤 趙貞吉 高儀
卷194列傳第82 喬宇 孫交 林俊 金獻民 秦金 趙璜 鄒文盛 梁材 劉麟 蔣瑤 王
廷相
卷195列傳第83 王守仁
卷196列傳第84 張璁 桂萼 方獻夫 夏言
卷197列傳第85 席書 霍韜 熊浹 黃宗明 黃綰
卷198列傳第86 楊一清 王瓊 彭澤 毛伯溫 翁萬達
卷199列傳第87 李鉞 王憲 胡世寧 李承勛 王以旗 范_ 王邦瑞 鄭曉
李禎 丁賓
卷222列傳第110 譚綸 王崇古 方逢時 吳兌 鄭洛 張學顏 張佳胤 殷正茂 凌雲翼

卷223列傳第111 盛應期 朱衡 潘季馴 萬恭 吳桂芳 王宗沐 劉東星 徐貞明
卷224列傳第112 嚴清 宋□ 陸光祖 孫□ 陳有年 孫丕揚 蔡國珍 楊時喬
卷225列傳第113 張瀚 王國光 梁夢龍 楊巍 李戴 趙煥 鄭繼之
卷226列傳第114 海瑞 丘_ 呂坤 郭正域
卷227列傳第115 龐尚鵬 宋儀望 張岳 李材 陸樹德 蕭廩 賈三近 李頤 朱鴻謨
蕭彥 孫維城 謝傑 郭惟賢 萬象春 鍾化民 吳達可
卷228列傳第116 魏學曾 李化龍
卷229列傳第117 劉台 傅應禎 王用汲 吳中行 趙用賢 艾穆 沈思孝
卷230列傳第118 蔡時鼎 萬國欽 饒伸 湯顯祖 逯中立 楊恂 姜士昌 馬孟禎 汪若

卷231列傳第119 顧憲成 顧允成 錢一本 於孔兼 史孟麟 薛敷教 安希范 劉元珍
葉茂才
卷232列傳第120 魏允貞 王國 余懋衡 李三才
卷233列傳第121 姜應麟 陳登雲 羅大□ 李獻可 孟養浩 朱維京 王如堅 王學曾
張貞觀 樊玉衡 謝廷贊 楊天民 何選
卷234列傳第122 盧洪春 李懋檜 李沂 雒於仁 馬經綸 劉綱 戴士衡 曹學程 翁憲
祥 徐大相
卷235列傳第123 王汝訓 余懋學 張養蒙 孟一脈 何士晉 王德完 蔣允儀 鄒維璉

卷236列傳第124 李植 江東之 湯兆京 金士衡 王元翰 孫振基 丁元薦 李朴 夏嘉

卷237列傳第125 傅好禮 姜志禮 包見捷 田大益 馮應京 吳宗堯 吳寶秀 華鈺 
卷238列傳第126 李成梁 麻貴
卷239列傳第127 張臣 董一元 杜桐 蕭如薰 達雲 官秉忠 柴國柱 李懷信
卷240列傳第128 葉向高 劉一_ 韓□ 朱國祚 何宗彥 孫如游
卷241列傳第129 周嘉謨 張問達 汪應蛟 王紀 孫瑋 鍾羽正 陳道亨
卷242列傳第130 陳邦瞻 畢懋康 蕭近高 白瑜 程紹 翟鳳□ 洪文衡 陳伯友 董應
舉 林材 朱吾弼 張光前
卷243列傳第131 趙南星 鄒元標 孫慎行 高攀龍 馮從吾
卷244列傳第132 楊漣 左光斗(弟光先) 魏大中(子學洢 學濂) 周朝瑞 袁化中顧大章(弟大韶 )王之寀
卷245列傳第133 周起元 繆昌期 周順昌 周宗建 黃尊素 李應升 萬_
卷246列傳第134 滿朝薦 江秉謙 侯震煬 王允成
卷247列傳第135 劉綎(喬一琦) 李應祥(童元鎮) 陳璘(吳廣) 鄧子龍 馬孔英
卷248列傳第136 梅之煥 劉策(徐縉芳 陳一元) 李若星 耿如杞(胡士容) 顏繼祖(王應豸等) 李繼貞 方震孺 徐從治(謝璉 余大成等

卷249列傳第137 朱燮元 李_ 王三善 蔡復一
卷250列傳第138 孫承宗
卷251列傳第139 李標 劉鴻訓 錢龍錫 成基命 何如寵 徐光啟 文震孟 蔣德景 方
岳貢
卷252列傳第140 楊嗣昌 吳□
卷253列傳第141 王應熊 張至發 薛國觀 程國祥 陳演 魏藻德
卷254列傳第142 喬允升 曹於汴 孫居相 曹□ 陳於庭 鄭三俊 李日宣 張瑋
卷255列傳第143 劉宗周 黃道周
卷256列傳第144 崔景榮 黃克纘 畢自嚴 李長庚 劉之鳳
卷257列傳第145 張鶴鳴 董漢儒 趙彥 王洽 梁廷棟 熊明遇 張鳳翼 陳新甲 馮元

卷258列傳第146 許譽卿 華允誠 魏呈潤 毛羽健 吳執御 章正宸 黃紹傑 傅朝佑
姜采 熊開元 詹爾選 湯開遠 成勇 陳龍正
卷259列傳第147 楊鎬 袁應泰 熊廷弼 袁崇煥 趙光□
卷260列傳第148 楊鶴 陳奇瑜 熊文燦 練國事 丁啟睿 鄭崇儉 邵捷春 余應桂 高
斗樞 張任學
卷261列傳第149 盧象升(弟象晉 象觀 從弟象同) 劉之綸 丘民仰(邱禾嘉)
卷262列傳第150 傅宗龍 汪喬年 楊文岳 孫傳庭
卷263列傳第151 宋一鶴 馮師孔 林日瑞 蔡懋德 衛景瑗 朱之馮 陳士奇 龍文光
劉佳引 劉之勃
卷264列傳第152 賀逢聖 南居益 周士朴 呂維祺 王家禎 焦源溥 李夢辰 宋師襄
麻僖 王道純 田時震
卷265列傳第153 范景文 倪元璐 李邦華 王家彥 孟兆祥 施邦曜 凌義渠
卷266列傳第154 馬世奇 吳麟征 周鳳翔 劉理順 汪偉 吳甘來 王章 陳良謨 陳純
德 申佳胤 成德 許直 金鉉
卷267列傳第155 馬從聘 張伯鯨 宋玫 范淑泰 高名衡 徐□ 鹿善繼
卷268列傳第156 曹文詔 周遇吉 黃得功
卷269列傳第157 艾萬年 李卑 湯九州 陳於王 侯良柱 張令 猛如虎 虎大威 孫應
元 姜名武 尤世威 侯世祿 劉國能
卷270列傳第158 馬世龍 賀虎臣 沈有容 張可大 魯欽 秦良玉 龍在田
卷271列傳第159 賀世賢 童仲揆 羅一貫 滿桂 趙率教 官惟賢 何可綱 黃龍 金日

卷272列傳第160 金國鳳 曹變蛟 劉肇基
卷273列傳第161 左良玉 高傑 祖寬
卷274列傳第162 史可法 高弘圖 姜曰廣
卷275列傳第163 張慎言 徐石麒 解學龍 高倬 左懋第 祁彪佳
卷276列傳第164 朱大典 張國維 張肯堂 曾櫻 朱繼祚 余煌 王瑞□ 路振飛 何楷
熊汝霖 錢肅樂 沈宸荃
卷277列傳第165 袁繼咸 金聲 丘祖德 沈猶龍 陳子龍 侯峒曾 楊文驄 陳潛夫
卷278列傳第166 楊廷麟 萬元吉 郭維經 詹兆恆 陳泰來 王養正 曾亨應 揭重熙
陳子壯 張家玉 陳邦彥 蘇觀生
卷279列傳第167 呂大器 文安之 樊一蘅 吳炳 王錫袞 堵胤錫 嚴起恆 朱天麟 楊
畏知 吳貞毓
卷280列傳第168 何騰蛟 瞿式耜
卷281列傳第169 循吏
卷282列傳第170 儒林一
卷283列傳第171 儒林二
卷284列傳第172 儒林三
卷285列傳第173 文苑一
卷286列傳第174 文苑二
卷287列傳第175 文苑三
卷288列傳第176 文苑四
卷289列傳第177 忠義一
卷290列傳第178 忠義二
卷291列傳第179 忠義三
卷292列傳第180 忠義四
卷293列傳第181 忠義五
卷294列傳第182 忠義六
卷295列傳第183 忠義七
卷296列傳第184 孝義一
卷297列傳第185 孝義二
卷298列傳第186 隱逸
卷299列傳第187 方伎
卷300列傳第188 外戚
卷301列傳第189 列女一
卷302列傳第190 列女二
卷303列傳第191 列女三
卷304列傳第192 宦官一
卷305列傳第193 宦官二
卷306列傳第194 閹黨
卷307列傳第195 佞幸
卷308列傳第196 奸臣
卷309列傳第197 流賊
卷310列傳第198 土司
卷311列傳第199 四川土司一
卷312列傳第200 四川土司二
卷313列傳第201 雲南土司一
卷314列傳第202 雲南土司二
卷315列傳第203 雲南土司三
卷316列傳第204 貴州土司
卷317列傳第205 廣西土司一
卷318列傳第206 廣西土司二
卷319列傳第207 廣司土司三
卷320列傳第208 外國一
卷321列傳第209 外國二
卷322列傳第210 外國三
卷323列傳第211 外國四
卷324列傳第212 外國五
卷325列傳第213 外國六
卷326列傳第214 外國七
卷327列傳第215 外國八
卷328列傳第216 外國九
卷329列傳第217 西域一
卷330列傳第218 西域二
卷331列傳第219 西域三
卷332列傳第220 西域四

碼字不易,望採納

② 搜集諸城歷史上10個歷史名人簡介

1、公冶長

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萇,字子長、子芝。漢族,春秋時齊國人(一為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2、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

樊崇英勇善戰,富有謀略,曾發動樊崇起義,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貢獻。後任御史大夫,最終樊崇和赤眉軍首領逢安等再度起義,被劉秀所殺。

3、伏無忌

伏無忌九世祖儒,系濟南伏勝之後,武帝時人,因其客居東武教授,後世子孫遂居於此。無忌五世祖湛,曾輔佐光武成就帝業,被功封為不其侯,食邑3600戶。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去世,光武帝賜葬,其聲勢甚隆。父晨,母為高平公主,女為順帝貴人,孫完尚陽安公主,伏完有一女伏壽為獻帝皇後,世代皇親國戚,顯赫一時。至三國時,伏壽被曹操所殺,宗族受到牽連,後世因而衰敗。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漢順帝時,為侍中屯騎校尉。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受詔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

元嘉年間(151—152年),又受詔與黃景、崔寔等人一起撰《漢記》。此時,他自采史料,冊著事要,編成《伏侯注》(又名《伏侯古今注》)一書。《伏侯注》記事上自黃帝,下迄漢質帝,今有輯本1卷傳世。

4、趙明誠

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蘭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員、學者,左僕射趙挺之第三子,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青少年時期隨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後入太學。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與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崇寧二年(1103年),趙明誠開始為官,但其仕途並不平坦,生活也受到當時朝內黨爭的沖擊。

大觀元年(1107年),趙挺之去世,趙明誠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

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5、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尚存爭議)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6、陳燁

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舉進士。

為諸生,有志行。嘉靖三十一年(1553),赴鄉試,知縣楊繼盛張宴餞送於稠眾中,深器之。四十一年(1562),舉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榷浙江南新關商稅,力除夙弊。

歷屯田司,進員外郎中,奉使督修永陵,以勞績著,翟正定府知府。被劾,將同州知州,遷南刑部郎中,出為延安知府,陝西巡撫曹疏薦之,稱為三邊不群之才,諸郡循良之最,升延寧兵備副使。

悉力飭政,捕妖僧法曉、巨盜劉江等,皆置之法,數百里倚為長城,璽書褒嘉。年七十,致仕去。

7、李澄中

李澄中(1629.8.7—1700.6.22)字渭清,號雷田,又號漁村、怡堂,晚號「秋水老人」、「艮齋老人」。山東諸城箭口鎮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

諸城無忌李氏十世祖。康熙版《東武李氏族譜》主修人。生於明思宗崇禎二年,卒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年七十二歲。清初著名文人、史學家、詩人、藏書家。一生著作頗豐。其詩、賦墨跡部分珍藏於諸城市博物館。

8、丁耀亢

丁耀亢,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卒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享年七十一歲。 字西生,號野鶴,自稱紫陽道人,後又稱木雞道人,山東諸城人。明末清初小說家。

丁耀亢出身於一官僚家庭,祖父純,父惟寧都中過進士,父官至湖廣勛襄兵備按察副使,弟兄六人中也有數人科舉獲名。

代聰穎過人,頗有智謀。但他在科場屢試不第,後得進充任教習,鬱郁不得志。

明末清初,國事腐敗,弊政多端,階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清入關前後的戰火燃及山東,丁耀亢飽嘗了戰亂之苦。

丁耀亢懷才不遇,倜儻不羈,把這些情感志趣流於筆端,撰寫了一系列較有影響的作品,成為一頗具個性的文化人。

9、竇光鼐

竇光鼐(1720~1795)清代官員、學者。字元調(一說符調),號東皋,山東省諸城市舜王街道西郭家埠村人。乾隆七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

歷督學政,所得士位至公卿者眾。竇氏立朝五十年,風節挺勁,無所阿附,清高宗深器重之。詩文宗韓杜,制義則自成一家,著有《省吾齋詩文集》。

10、王盡美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東省莒縣大北杏村(今屬諸城市),是山東黨組織早期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18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期間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

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他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任主編。

1922年1月,他和鄧恩銘、高君宇等人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6月,為適應工人運動發展需要,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分部建立,王盡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黨的二大。

1923年1月,他領導建立京奉鐵路總工會及山海關分會,任總工會秘書。同年2月,被反動軍警逮捕,後被工人營救獲釋。繼續主持山東黨的全面工作。

黨的三大後,王盡美根據黨的決議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並於1924年1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去北京參加李大釗組織的國民會議運動講演大會。

1925年春節前夕,因疲勞過度吐血暈倒,進院治療。時值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之際,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島投入戰斗。

他與鄧恩銘等一起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並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4月,他去青島與鄧恩銘等一起領導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迫使日本資本家簽訂了9項復工條件。

同年6月,因肺病復發,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回到家鄉養病,後到青島治療。病重期間,他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筆錄了他的遺囑:「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8月19日,王盡美在青島逝世,終年27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城

③ 我的長征中的紅軍王瑞是不是真實的人物

原型人物,名王子明,河北人。本人有一幅珍貴的照片,已經送他的後人。他的後一回個是天津軍區副司令答,一個在國家機關工作,已經退休。但與劇中王瑞不同的是,生活中的人物早已經去逝多年。故事只是以他的作為基礎原型,以他的經歷作基礎,將許多相近的人物事件綜合起來,產生典型結果。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④ 山東歷史名人有誰

1、馬鈺

鈺(1123年-1183年),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從義,字宜甫,入道後更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世稱馬丹陽。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

在出家前,馬鈺與孫不二是夫婦。馬鈺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在山東收下的首位弟子。大定十年王重陽逝世後,馬鈺成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他與王重陽另外六位弟子合稱為「北七真」。著有《洞玄金玉集》十卷。

2、劉徽

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市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3、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4、王處一

王處一(公元1142--1217)號玉陽子,寧海(今山東乳山)人。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師事王重陽,長期隱居昆嵛山煙霞洞。王處一繼承王重陽思想,以道教本門為本位,以無為主教,主張全拋世事,內煉心性,名之為「齊修萬行,聚神一氣」。修行講求「真實」,即真性、真功、真行。

5、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錫之,號芝農,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人。為咸豐皇帝之師。杜受田死了,咸豐帝將他不盡的思念轉化為對杜氏家人的隆恩。

杜受田的父親身前任禮部侍郎,賞禮部尚書銜,賞食全俸;長子杜翰,時以翰林檢討放湖北學政,15個月就由從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並進為軍機大臣。

⑤ 同歸於盡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列子·王瑞》:「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盧重玄解:「大小雖殊,同歸於盡耳。」

⑥ 安徽望江在歷史上出現過哪些名人

1、饒政,字文質,望江人。明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次年,奉派江西運糧,永樂三年事竣回朝,同事13人,均分授御史或僉事。饒性情高雅,不樂仕進,願作育英才,上章薦為教職。上准其請,先後任壽昌、肅藩、羅山、德安學博(即學官),掌教甚嚴,歷20年,嚴寒酷暑不稍懈。時名臣如總憲(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張燦、徐延璋和台省(尚書、中書、御史台的合稱)楊瓚、何圮等,均出其門下。
2、王材,王瑞侄,字天成,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任浙江龍游縣令時,民有爭墓一案,久不決。王到任後,令各具墓誌銘來核證,挖出石碑後,案始結。正德年間,升戶部主事時,關西兵亂,王督餉銀萬余兩,分文不取。旋升廣西平樂太守。王胸懷灑脫,禮賢下士,喜購奇書名畫。及卒,身無寸金。
3、金繼望,字又呂,望江人。清順治六年(1649)拔貢,授河南宜陽縣令。宜陽兵火之後,百姓流離,田地拋荒。金招集勸墾,民得以安居。四年後,升陝西延安同知,歷三年,又被授山東袞州府黃河同知。到任後,即治理河道,修築石香樓、梁家樓、新月諸堤,平息水患。又捐俸三百餘金,賑濟飢民,修建縣學。旋升江西九江知府。金勤於吏事,為政清廉。
4、何世楨(1895~1972),號干臣,字思毅,城關吉水人。不屈的愛國民主主義者和著名的政治活動家。
5、何世枚(1896~1975),字朴枕,號澹園,吉水鎮人。民國12年回國應聘為東吳大學、上海大學教授,兼律師。

⑦ 山東古代有那些名人/

山東省歷史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

⑧ 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2、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4、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5、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6、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⑨ 山東歷史名人故事

1、孔子: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孟子 :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3、孫武,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孫子晉見吳王之後,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贊不絕口。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多名宮女由孫子操練。孫武把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但宮女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將軍赦免她們。

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迴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型十分齊整。闔閭失去愛姬,心中不快。

孫武便親見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武的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在孫武的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4、王羲之,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5、王祥,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孝友村)人 。

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王祥繼母朱氏一次想吃鮮魚,當時天寒冰凍,王祥脫下衣服,准備砸冰捕魚,忽然冰塊融化,跳出兩條鯉魚,王祥拿著鯉魚回去孝敬母親。繼母向王祥說很想吃燒黃雀,不久就有數十隻黃雀飛進屋帳內,王祥得以給母親吃。鄰居都驚嘆這是王祥的孝道感動上天。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王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