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晉有什麼歷史故事
王之亂
晉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晉皇室諸王爭奪中央朝權的作戰。其代表人物為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史稱「八王之亂」。
西晉初建,晉武帝司馬炎以曹魏亡國之鑒而大封同姓諸侯王。太熙元年(290年),武帝死,晉惠帝司馬衷繼位。此時同姓諸王的勢力已發展到出則總督一方軍政、入則控制中央朝權的程度。元康元年,武帝後族楊氏與惠帝後族賈氏為爭權沖突激烈,皇後賈南風聯合司馬瑋、司馬亮發禁軍圍殺太尉楊駿,廢楊太後,以司馬亮輔政。旋即,賈後矯詔先使司馬瑋率京城洛陽各軍攻殺司馬亮,又借擅殺大臣之罪處死司馬瑋,進而獨攬大權。永康元年(300年),禁軍將領司馬倫舉兵殺賈後,廢惠帝自立。至此,宮廷政變轉為皇族爭奪朝權,演成「八王之亂」。次年,司馬冏、司馬穎和司馬顒等共同起兵討伐司馬倫,聯軍數十萬向洛陽進攻,司馬倫戰敗被殺,惠帝復位,由司馬同專權輔政。永寧二年(302年)驃騎將軍司馬乂與司馬顒等里應外合攻殺司馬冏,司馬乂掌握朝權。太安二年(303年),司馬顒與司馬穎不滿司馬乂專權,借口其「論功不平」,聯軍進攻洛陽。司馬顒任張方為都督,率精兵7萬東進;司馬穎也發兵20餘萬南下;司馬乂麾下也不下數萬人。交戰各方兵力約在30萬人以上,號稱百萬,為「八王之亂」以來軍隊集結最多的一次。雙方大戰數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馬越發動兵變殺司馬乂,迎司馬穎進占洛陽,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馬越等挾惠帝進攻司馬穎,兵敗東逃。司馬顒乘機出兵攻佔洛陽,迫惠帝與司馬穎遷都長安,獨專朝政。永興二年(305年),司馬越再度起兵,西攻長安,司馬顒戰敗。次年六月,司馬越迎晉惠帝還洛陽,不久,司馬顒與司馬穎相繼被殺。十一月,司馬越毒死惠帝,立晉懷帝司馬熾,至此,這場持續16年的西晉「八王之亂」結束。
點評:八王之亂,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導致北方各少數民族大規模內遷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B. 東漢末年~西晉初期歷史人物景況
180年各州的最高長官
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西晉時統治階層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後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立的晉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後,皇後賈南風(即賈後)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於元康元年(291年)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後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反誣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將司馬瑋處死。賈後遂執政,於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遹,次年殺之。諸王為爭奪中央政權,不斷進行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先是,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後。 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司馬倫篡位後,駐守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起兵討倫,鎮 八王之亂鄴的成都王司馬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以大司馬入京輔政。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間王又從關中起兵討司馬冏,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司馬冏,政權落入司馬乂手。太安二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穎合兵討長沙王司馬乂。司馬顒命都督張方率精兵7萬,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20餘萬,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軍屢次為長沙王司馬乂所敗。次年正月,洛陽城裡的東海王司馬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司馬乂,將其交給河間王顒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鄴城,以皇太弟身份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鄴城。東海王越對成都王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盪陰(今河南湯陰)一戰,被成都王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北)。與此同時,河間王顒派張方率軍佔領洛陽,接著並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顒。光熙元年(306年),東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穎、河間王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亂到此終結。16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西晉進入人們常說的「五胡亂華」時期。
王號 姓名
汝南王 司馬亮
楚王 司馬瑋
趙王 司馬倫
齊王 司馬冏
河間王 司馬顒
成都王 司馬穎
長沙王 司馬乂
東海王 司馬越
這個人物簡介在網路詞條都有
C. 請細述西晉歷史
西晉(265年—316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名,由晉武帝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為時僅五十一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三十七年。265年,晉王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316年,為漢國(前趙)所滅。西晉統一僅37年,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318年,琅邪王司馬睿於南方建立東晉,中國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
266年,司馬炎篡魏自立,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滅吳,王濬送吳主孫皓於洛陽,晉武帝司馬炎封他為歸命侯。至此,全國重歸統一。為開創新的業績,司馬炎以洛陽為中心,在全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擺脫了戰亂之苦,使國家走上了發展之路。
重視農業生產。朝廷採取措施,從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擴充勞動力和加強監督等方面來促進農業生產。泰始二年(公元267年),晉武帝頒布鼓勵農業生產的詔令。史料記載,泰始五年(公元270年),汲郡太守王宏認真履行朝廷的旨意,勤恤百姓,疏導有方,督勸開荒五千餘頃。當時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鬧飢荒,而汲郡獨無匱乏。於是晉武帝特下詔褒揚,賜谷千斛。後來,晉武帝還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壽、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頃。西晉統一後,晉武帝於太康元年頒布戶調式,推行占田法和課田法。占田、課田制下的農民,為一家一戶的個體小農,他們生產獲取的糧食除繳納田租外,都歸他們自己所有。這一制度的推行,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通過上述措施的推行,農業生產很快發展起來,出現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晉書·食貨志》稱:「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要其業而樂其事。」《晉紀·總論》中反映河洛地區當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是這樣描述的:「牛馬被野,余糧委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起來。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太康元年,全國有「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占田、課田法頒布後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國家「戶有三百七十七萬」。表明人口數量的增長是相當明顯的。
為保持政治穩定,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晉武帝於太康元年還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蔭人以為佃戶、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規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頃,以下每低一品,遞減五頃。又各以品之高低,蔭其親屬,蔭其客戶,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國賓、先賢之後及士人子孫,也都有這種特權。特權擴大到士人子孫,這是秦漢時世家地主范圍的擴大,特別是儒宗這一等級的延伸。
西晉的這些措施,無疑給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更多的優厚待遇,還有利於統治階級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權過大,助長了他們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時影響庶族地主的利益和農民的利益。
咸寧六年(280)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後的10餘年間(280—289),是西晉相對繁榮穩定的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晉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余糧委田,出現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史稱太康盛世。史家如此描述,「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
D. 夏、商、周、秦、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宋、明、清 有哪些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清朝皇帝順序表: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民國再共和,
代代往下傳
E. 東漢至西晉有哪些出名的歷史人物
司馬懿的弟抄弟司馬孚
司馬孚(180年—272年),字叔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重臣。司馬懿之弟,自曹操時代起,就任文學掾,而後歷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司馬孚在「高平陵事變」之際,協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誅殺曹爽一黨,後又督軍成功防禦吳、蜀的進攻,為司馬氏政權的穩固多有功勞,但他性格十分謹慎,自司馬懿執掌大權起,便逐漸引退,未參與司馬氏幾次廢立魏帝之事。西晉代魏後,司馬孚進拜為太宰,封安平王。晉帝司馬炎對他十分尊寵,但他並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F. 西晉有那些名人
1、傅玄:字休奕。北地郡泥陽縣(今陝西銅川耀州區東南)人。西晉時期文學家、思想家。傅燮之孫、傅干之子。傅玄幼年隨父逃難河南。專心經學,性格剛勁亮直。初舉孝廉,太尉辟,都不至。
州里舉其為秀才,除郎中。後參安東、衛將軍軍事,轉溫縣令,再遷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任內頗為稱職,曾數次上書,陳說治國之策。五等制建立後,傅玄封鶉觚男。司馬炎為晉王,以傅玄為散騎常侍。
2、王戎:字濬沖。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辟為掾屬。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將軍。
後參與晉滅吳之戰,吳國平定後,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又被徵召為侍中,遷任光祿勛。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等職,並領吏部事務。
3、王衍:字夷甫。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北)人。西晉末年重臣,玄學清談領袖,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平北將軍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風姿安詳文雅,篤好老莊學說,頗有時名。步入仕途後,歷任黃門侍郎、中領軍、尚書令、尚書僕射等職。
光熙元年(307年),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王衍位高權重,卻不思為國,為保全自己,還讓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分任荊州、青州刺史,遭時人鄙夷。王彌進攻洛陽時,王衍率軍抵抗。其後轉任太尉兼尚書令,又兼領太傅軍司。
4、石崇:字季倫,小名齊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西晉時期文學家、官員、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大司馬石苞第六子。石崇早年歷任修武縣令、城陽太守、散騎侍郎、黃門郎等職。
吳國滅亡後,獲封安陽鄉侯,累官南中郎將、荊州刺史、南蠻校尉、鷹揚將軍等職,在任上劫掠往來富商,因而致富。其後任徐州刺史、衛尉等職。賈後專權時,石崇阿附外戚賈謐。
5、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
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徵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
G. 西晉有哪些歷史名人
惠帝司馬衷
290年即位、48歲死、在位16年
石崇、段廣、張劭、賈南風皇後、孫楚、蒯欽、和嶠、裴楷、何劭、董猛、李肇、楚王司馬瑋、王允、劉頒布、朱振、陣觀、傅只、武茂、劉豫、裴頠、閻篡、荀悍、荀愷、東安鄉司馬繇、賈模、郭彰、孫宏、歧盛、公孫宏、榮晦、劉繇、司馬泵、解系、梁王司馬肜、齊萬年、夏侯駿、周處、盧播、陳准、孫秀、司馬倫、慕容廆、楊筬、嵇康、阮籍、竹林七賢、向秀、劉伶酒德頌、王衍、李陽、樂廣、王澄、程據、太子遹生母謝淑媛、魯褒錢神論、閻纘、張衡、孫慮、司馬允、司馬臧、陳徽、伏胤、孫會、羊皇後、成都王司馬穎、盧志、王彥、李毅、常山王司馬乂、趙驤、石超、新野鄉司馬歆、孫洵、夏侯奭、王顒、李含、張方、許超、孫髦、司馬潭、孫畏、李嚴、士猗、孫旗、王輿、趙泉、謝倓、駱休、王潛、孫弼、東海王司馬越、河間王司馬顒、王虓、葛旟、董艾、李特、李庠、李流、趙廞、二淑、張粲、許弇、羅尚、王敦、辛冉、馮該、李盪、李驤、曹元、張顯、田佐、許雄、宗岱、孫阜、任睿、隗伯、何沖、符成、劉沈、張昌(李辰)、劉尼、靳滿、華宏、劉喬、劉弘、劉佑、羊伊、陶侃、李楊、石冰、周圮、顧秘、劉准、陳敏、賀循、韓稚、馮蓀、卞粺、諸葛玫、邵續、王粹、牽秀、馬咸、孟玫、司馬拯、祖逖、朱默、皇甫商、潘滔、衙博、皇甫淡、張輔、郭偉、劉寔、陳眕、逯芑、成輔、上官已、嵇紹、秦准、王熾、荀藩、孫惠、和演、東蠃公司馬騰、劉景、劉延年、琅琊王司馬睿、宋典、劉宣、范長生、羅尚、朴泰、李興、李始、李離、劉曜、李雲、李璜、李國、陳元達、喬晞、司馬騰、聶玄、賈渾、馬瑜、周良、石鮮、東平王司馬茂、高光、公師藩、羯人石勒、師歡、汲桑、司馬模、苟晞、劉洽、曹馥、王導、劉喬、劉蕃、劉輿、司馬昆、劉琨、劉佑、田徽、繆胤、畢恆、祁弘、鄭畏、繆播、宋胄、郅畏、梁柳、彭隨、刁默、馬瞻、郭偉、甘卓、李恢、陶侃、應鑒、錢端、張光、扈懷、顧榮、賀循、劉盤、郭勱、李毅、李秀、李釗、王遜、裴廙、賈龕、賈疋、麋晃、牽秀、馮翊
懷帝司馬熾
307即位,30歲死。在位6年。
李豐、馮嵩、王贊、丁紹、華譚、劉准、劉機、錢廣、紀瞻、卞壼、張闓、陳敏、陳昶、陳宏、孔衍、和郁、王澄、王敦、苟純、呂雍、陳顏、劉靈、 魏植、王彌、王斌、北宮純、王秉、王桑、劉聰、王育、宋抽、路述、呼延翼、裴憲、王堪、曹武、張賓、刁膺、張敬、何綏、高堂沖、王曠、施能、曹紹、劉歡樂、劉洋、劉延年、邱光、王浚、祁弘、裴邈、王如、李惲、何化、王粲、王曜、杜弢、魏浚、呼延晏、索綝、麴允、梁肅、竺恢、梁綜、閻鼎、庾亮、桓彝、孫萇、向冰、張儒、荀組
愍帝司馬鄴
313即位,18歲死,在位4年。
衛玠、梁芬、謝鯤、華譚、陳頵、劉蜀、蘇馬、祖逖、棗嵩、趙染、段疾、陸眷、王昌、王豹、段末柸、董肇、石虎、朱碩、孫緯、鮮卑部慕容廆、游統、荀綽、郭默、猗盧、范隆、劉易、杜曾、梅陶、陳頌、王沖、王貢、石覽、周訪、周撫、第五猗、王廙、荀崧、荀灌、張寔、王該、史淑、韓璞
H. 晉代歷史人物
您好!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晉朝的基本情況: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266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網路
西晉著名歷史名人:
司馬炎(西晉建立者)、司馬衷(腦子有問題的皇帝)、賈南風(長相奇醜、弄權的皇後)
【東晉的歷史比較混亂:
東晉是門閥世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著名歷史名人:
司馬睿(東晉建立者)、王導(著名宰相,曾輔佐晉元帝司馬睿,是三朝元老)、祖狄(將軍)、謝安(名士、宰相)、劉裕(南朝宋的開國皇帝)、苻堅(前秦天王)
————
晉朝著名文人、書法家等:
謝靈運、謝道韞、謝玄
【謝玄是謝安之侄,是謝安大哥謝奕的兒子。另外才女謝道韞是謝奕的女兒,就是謝玄的姐姐。謝靈運是謝玄嫡孫。】——參考自網路貼吧……這關系太凌亂了……
謝道韞嫁給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從此有了「天壤王郎」的故事。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陶淵明
潘岳(四大美男之一的西晉的潘安~),陸機和他弟弟陸雲【潘才如江,陸才如海】合稱二陸。
…………
還有問題歡迎追問O(∩_∩)O
I. 有哪些晉朝時代的名人
1、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盡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
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朴卻詩意盎然。
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
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朴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並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2、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陳壽的主要著作為《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歷史。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
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3、左思(約250~305),字泰沖 ,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另外,其《詠史詩》《嬌女詩》也很有名。其詩文語言質朴凝練。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
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後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尋病終,終年五十五歲。
《晉書·左思傳》載,他曾以10年時間寫出《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三都賦》的寫作時間,《晉書·左思傳》和《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左思別傳》的說法很不一致。據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
此外,今人姜亮夫認為作於291年(《陸平原年譜》),劉文忠認為作年「難以確定」(《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評前人作賦「侈言無驗,雖麗非經」,提出作賦應「貴依其本」、「宜本其實」。
在寫作此賦過程中,他曾向到過蜀地的張載請教岷邛之事;又求為秘書郎,以便博覽方誌群書。因此《三都賦》體制宏大,事類廣博。
他那種強調徵信求實的文學主張雖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三都賦》問世後,張華贊嘆不已,嘆道:「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
皇甫謐為之作序,張載、劉逵作注;衛權作略解。一時間豪富人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這除了《三都賦》本身的富麗文采及當時文壇重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包含了當時朝野上下關心矚目的內容:進軍東吳、統一全國。
此賦的寫作手法及風格雖與班固的《兩都賦》及張衡的《二京賦》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題則不是傳統的「勸百諷一」。因此《三都賦》在後期大賦中具有重要地位。
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賦《白發賦》,語言朴實、行文幽默、感情含蓄,與《三都賦》完全不同。它採用頭發與人對話的寓言體,尖銳地抨擊「靡不追榮,貴華賤枯」的社會現實。
4、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
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
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於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
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陸機作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陸、潘諸人為了加強詩歌鋪陳排比的描寫功能,將辭賦的句式用於詩歌,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他們詩中山水描寫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於描寫山姿水態,為謝靈運、謝朓諸人的山水詩起了先導的作用。
追求華辭麗藻、描寫繁復詳盡及大量運用排偶,是太康詩風「繁縟」 特徵的主要表現。從文學發展的規律來看,由質朴到華麗,由簡單到繁復,是必然的趨勢。正如蕭統所說:「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陸、潘發展了曹植「辭采華茂」的一面,對中國詩歌的發展是有貢獻的,對南朝山水詩的發展及聲律、對仗技巧的成熟,有促進的作用。
5、潘安(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潘安之名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
後世遂以潘安稱焉。美姿儀,少以才名聞世,他性輕躁,趨於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與石崇、陸機、劉琨、左思等並為「賈謐二十四友」,潘安為首。潘安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
潘岳在文學上與陸機並稱「潘江陸海」,鍾嶸《詩品》稱「陸才如海,潘才如江」,王勃《滕王閣序》「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文學作品中常用「陸才如海,潘才如江」(《滕王閣序》「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來形容潘安與陸機,是魏晉第一流的文學家。
潘安詩歌名列鍾嶸《詩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晉著名文學、政治團體「金谷園二十四友」之首,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他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別是《悼亡詩》更成為中國文學史悼亡題材的開先河之作,歷代被推為第一,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
《閑居賦》、《秋興賦》、也很知名在小說中常以「貌若潘安」來形容一個人文采風流並且容貌出眾。特指男性。在漢魏晉那個時代,賦寫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安的《秋興賦》、《閑居賦》、《藉田賦》文字優美,富有感情,是那個時代頂峰。
潘安、陸機是西晉作品流傳下來最多的文學家,可見後世對他們的推崇。潘岳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情,讀者句句能體味到他內心所想,潘岳的感情細膩,多愁善感這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學家的作品這樣的風格不多。
其主要作品有《悼亡詩》、《秋興賦》、《閑居賦》、《哀辭》、《滄海賦》、《登虎牢山賦》、《狹室賦》、《懷舊賦》。
J. 建立西晉的人是誰
司馬炎 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廢(即晉武帝)魏帝曹奐,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