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劉微

歷史人物劉微

發布時間:2021-02-03 13:14:11

1. 歷史人物的故事

這個命題不太成立吧。趙雲並沒有受到諸如排擠被雪藏,所以談不上不被重用。前期劉備沒根據地時,趙雲就是劉備的重要將領,到後面劉備據荊益兩地後,無非是趙雲沒有成為一方封疆大吏,難道這就算不被重用了?論地位,趙雲肯定比不得關張,畢竟恩若兄弟的待遇可是關張的特殊待遇,馬超本身就有地位,且來投後立了大功,黃忠斬夏侯奪漢中。這四人作為軍中領軍人物無異議。而封疆大吏的挑選上啟用魏延不是趙雲,劉備也沒看走眼。可見劉備的確是慧眼獨具。畢竟黃忠也沒有當封疆大吏嘛,劉備是只選合適的。所以最終結論就是:劉備勢力擁有的名將太多而已。


死之其二就是胡軍兒,胡軍兒武功也十分高強,曹操對此人也敬佩三分。在一次出征中,被劉備軍中招遠埋伏,胡軍兒為護曹操,被趙雲斬與馬下。曹操為此心痛不已。更有當時青州有名的四將,在戰役中與趙子龍對陣一一落敗。更有曹營之說,聽子龍二字,如聽鬼差抓人,驚嚇不已。

那趙雲的武功又出自何處呢?武功世家還是高人指點,歷史自有分曉。據歷史記載,趙雲小時,對武就有極強的天賦,也曾拜訪過一個叫童淵的高人。童淵仙風道骨一身白衣,在趙雲眼中有一種仙人的感覺,此時的童淵也打量著趙雲,看出趙雲之武術天分,心中自由計算。毅然收下趙雲為徒,傳授武功。趙雲天資聰慧,並能夠學以自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槍法,並在公孫瓚的戰役中運用此槍,從此走上三國名將道路。

2.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

3. 中國歷史上 姓劉的偉大歷史人物有哪些

劉 邦:即漢高祖,江蘇沛縣人。於公元前211年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 向: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劉 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劉 備: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公園221年正式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
劉 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禹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所著《天論》三篇,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及辯證法哲學著作。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懷志節,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為韓侂胄客,不識侂胄之敗事,識力遠不及辛棄疾。又屢試不第,漫遊江、浙等地,依人作客,與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交遊。後布衣終身,去世於崑山,今其墓尚在。著有《龍洲集》、《龍洲詞》。
【劉三妹】亦稱「 劉三姐 」。
傳為 唐 代著名的 壯 家女歌手,善唱山歌,有「歌仙」之稱。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劉三妹》:「 新興 女子有 劉三妹 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 唐中宗 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今稱『歌仙』。」 何其芳 《毛澤東之歌》:「 毛主席 說:『 劉三姐 反壓迫,是革命的。』」
【劉三姐】見「 劉三妹 」。
【劉氏冠】 漢高祖 劉邦 創制的一種竹皮冠。《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 薛 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後漢書•輿服志下》:「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裏。初, 高祖 微時,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 楚 冠制也。」
【劉石經】 北魏 劉芳 的美稱。《魏書•劉芳傳》:「昔 漢 世造三字石經於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往質焉。 芳 音義明辨,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 劉石經 。」
【劉四罵人】《舊唐書•劉禕之傳》:「父 子翼 ,善吟諷,有學行……性不容非,朋僚有短常面折之。友人 李伯葯 常稱曰:『 劉四 雖復罵人,人都不恨。』」後以「劉四罵人」謂用俏皮淺露的語言罵人。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隨園詩話》所載詩,如……《詠茶灶》雲:『兩三杯水作波濤』等類,皆舌尖聰明語,惡薄淺露,何異 劉四 罵人?」
【劉生】 漢 橫吹曲名。原為人名。《樂府詩集•橫吹曲辭四•<劉生>詩》 宋 郭茂倩 解題:「『 劉生 ,不知何代人, 齊 梁 以來為 劉生 辭者,皆稱其任俠豪放,周遊 五陵 三秦 之地。或雲抱劍專征,為符節官,所未詳也。』按《古今樂錄》曰:『 梁 鼓角橫吹曲,有《東平劉生歌》,疑即此《劉生》也。』」 梁元帝 、 陳後主 、 唐 盧照鄰 等均有《劉生》詩。
【劉仙掌】 唐 代詩人 劉象 的美稱。 五代 何光遠 《鑒誡錄•卓絕》:「 劉象 郎中因詠仙掌得名,時人呼為 劉仙掌 。」
【劉白】 唐 代詩人 劉禹錫 和 白居易 的並稱。《新唐書•白居易傳》:「[ 居易 ]又與 劉禹錫 齊名,號『 劉白 』。」 宋 王禹偁 《桂陽羅君游太湖洞庭詩序》:「前不見 劉 白 ,後不見 皮 陸 ,又何人也。」 明 高啟 《三賢堂》詩:「 韋公 既前蹈, 劉 白 乃後連。」
【劉白墮】相傳為 南北朝 時善於釀酒的人。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法雲寺》:「 河東 人 劉白墮 ,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甖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山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 永熙 年中, 南青州 刺史 毛鴻賓 齎酒之蕃,逢路賊,盜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復名『擒奸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 白墮 春醪。』」
【劉阮】1. 東漢 劉晨 和 阮肇 的並稱。相傳 永平 年間, 劉阮 至 天台山 采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歸。時已入 晉 ,子孫已過七代。後復入 天台山 尋訪,舊蹤渺然。見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元 雜劇中有 王子一 撰《誤入桃源》,即用其事。後用為遊仙或男女幽會的典故。 唐 呂岩 《七言》詩之一○四:「曾隨 劉 阮 醉 桃源 ,未省人間欠酒錢。」 後蜀 顧夐 《甘州子》詞:「曾如 劉 阮 訪仙蹤,深洞客,此時逢。」 明 陸采 《明珠記•贅蘋》:「忽成 劉 阮 約,如入 武陵村 。」《宦海》第五回:「畫眉窗下,孔雀屏前, 天台 之 劉 阮 重來。」參見「 劉郎 」。2. 劉伶 、 阮籍 的並稱。 劉 阮 , 魏 晉 時人,以縱酒放達著稱。 清 戴名世 《醉鄉記》:「自 劉 阮 以來,醉鄉遍天下。」
【劉杜】 明 末 劉綎 、 杜松 的並稱。 劉 杜 在遼地與 清 兵激戰,壯烈犧牲。 清 方拱乾 《廣宇》詩:「 光熹 往事傷心久, 劉 杜 征魂帶血還。」 清 吳偉業 《送杜公弢武歸浦口》詩:「當時海內稱 劉 杜 ,死事忠勛君叔父。」
【劉村】 宋 代畫家 劉益 的美稱。 元 夏完彥 《圖繪寶鑒》卷三:「 劉益 字 益之 。 汴 人,工花禽……尤長小景。 靖康 之難流落 嶺表 ,多畫山果野禽,故人呼為 劉村 。」
【劉伶酒】《晉書•劉伶傳》:「 劉伶 字 伯倫 , 沛國 人也……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後以「劉伶酒」、「劉伶鍤」為縱酒放達的典實。 王德鍾 《書感》詩之三:「澆愁須飲 劉伶 酒,埋骨願傍 蘇小 墳。」 陳世宜 《得天梅書卻寄》詩:「甚時同荷 劉伶 鍤,一醉空江卧月明。」
【劉伶鍤】見「 劉伶酒 」。
【劉阿斗】 三國 蜀 後主 劉禪 小名 阿斗 。雖有 諸葛亮 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 蜀漢 。參閱《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因稱懦弱無能、不思振作的人為「劉阿斗」。《新華文摘》1982年第2期:「想依靠這批捧不起的『劉阿斗』,對不起,此路不通。」
【劉表牛】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詆》:「[ 桓公 ]顧謂四坐曰:諸君頗聞 劉景升 不?有大牛重千斤,噉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 魏武 入 荊州 ,烹以饗士卒,於時莫不稱快。」後因以「劉表牛」謂大而無用之物。 宋 蘇轍 《土牛》詩:「君看 劉表 牛,豈脫 曹公 手。」
【劉郎】1.指 南朝 宋武帝 劉裕 。《宋書•符瑞志上》:「逆旅嫗曰:『 劉郎 在室內,可入共飲酒。』」2.指 漢武帝 劉徹 。 唐 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 劉郎 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3.指 漢高祖 劉邦 。 宋 辛棄疾 《六幺令》詞:「長喜 劉郎 馬上,肯聽詩書說。」4.指 三國 蜀 先主劉備 。 宋 王千秋 《賀新郎•石城弔古》詞:「要約 劉郎 銅雀醉,底事遽爭 荊 楚 。」5.指 東漢 劉晨 。相傳 劉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葯,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歸,抵家子孫已七世。 唐 司空圖 《遊仙》詩之二:「 劉郎 相約事難諧,雨散雲飛自此乖。」 後蜀 顧夐 《虞美人》詞:「此時恨不駕鸞皇,訪 劉郎 。」 清 無名氏 《後會仙記》:「 劉郎 曾否訪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6.借指情郎。 宋 周邦彥 《蘇幕遮》詞:「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劉郎 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只願扇兒寄去的速,師父束裝得早,三月三 劉郎 到了,攜手兒下妝樓。」參見「 劉阮 」。7. 唐 劉禹錫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玄都觀 裏桃千樹,盡是 劉郎 去後栽。」此為 禹錫 自稱,後因以「劉郎」指 禹錫 。 唐 白居易 《醉中重留夢得》詩:「 劉郎 劉郎 莫先起, 蘇台 蘇台 隔雲水。」
【劉郎前度】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載: 東漢 劉晨 阮肇 在 天台山 遇仙,歸來已是 晉 代。後 劉 等重訪 天台山 ,舊蹤渺然。詩文中因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亦作「 劉郎前度 」。 唐 劉禹錫 《再游玄都觀絕句》:「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 劉郎 今又來!」此 劉禹錫 自稱。 宋 周紫芝 《點絳唇》詞:「渾無緒! 劉郎 前度,空記來時路。」《花月痕》第十回:「不獨馬纓一樹,不識門前,就是人面桃花,也無所謂 劉郎 前度。」
【劉柳】 唐 劉禹錫 、 柳宗元 的並稱。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三:「未幾,有八司馬之變,使 退之 不貶,與 劉 柳 輩俱陷黨中,則終身廢錮矣。」 清 唐孫華 《讀柳詩》詩:「漏泄謂 劉柳 ,責望致嫌疑。」 嚴復 《<天演論•群治>按語》:「此其說與 唐 劉 、 柳 諸家《天論》之言合,而與 宋 以來儒者以理屬天,以欲屬人者,致相反矣。」
【劉根】 漢 代術士。傳說能驅鬼、辟穀。《後漢書•方術傳下•劉根》:「 根 於是左顧而嘯,有頃, 祈 之亡父祖近親數十人,皆反縛在前,向 根 叩頭。」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 劉根 遐寢不食,或謂偶能忍飢。」 唐 高適 《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詩:「江山歸 謝客 ,神鬼下 劉根 。」
【劉晏粟】 唐 理財家 劉晏 ,曾任吏部尚書, 東都 河南 江 淮 山南 等道轉運租庸鹽鐵使等職,用分段轉運方法歲運 江淮 糧食四十萬斛,以解決關中食糧。後人因以「劉晏粟」謂善於理財,政績卓著。 清 趙翼 《壽全惕庄六十》詩:「最績早同 劉晏 粟,清心仍酌 隱之 泉。」
【劉師哥】牡丹花品種之一。 宋 陸游 《天彭牡丹譜•花釋名》:「劉師哥者,白花帶微紅,多至數百葉,纖妍可愛。莫知何以得名。」
【劉海】1.見「 劉海蟾 」。2.傳說中的 劉 海 額前垂發,俗因稱此發型為「劉海」。《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眾人舉目看時只見一個個都是大腳皮鞋,上面前劉海,下面散腿袴。」 巴金 《秋》六:「略微高的前額上覆蓋著劉海。」
【 劉海蟾 】亦稱「 劉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遠 ,以號行。道教全真道祖師。初事 燕 主 劉守光 為丞相。一日,道人 正陽子 來謁,說清靜無為之法,並索雞卵十枚,累金錢上。 海蟾 驚呼:「危哉!」道人說:「居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 海蟾 悟,棄官歸隱,後仙去。見《神仙通鑒》。民間多繪作仙童狀,前額垂發,手舞錢串,騎蟾背上。俗稱「劉海」。 清 王韜 《淞濱瑣話•倪幼蓉》:「面同滿月,眼若明星,雙髻簪花,如世間所繪 劉海 狀。」《秧歌劇選•十二把鐮刀》:「 桂蘭 打鐵手呀手兒軟,腰兒閃幾閃,越看越好看……好像 劉海 戲金蟾, 王二 我好不喜歡。」
【劉陸】 宋代 劉克庄 、 陸游 的並稱。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 元 白 自清淺, 劉陸 但恣肆。」
【劉累】傳說中善於馴龍的人。《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 陶唐氏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於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能飲食之, 夏後 嘉之,賜氏曰 御龍 。」 宋 梅堯臣 《文惠師贈新筍》詩:「 劉累 死,龍不馴。世間事,不識真。」
【 劉猛將軍 】1.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宋 劉錡 。 宋 景定 四年,旱蝗,上敕 劉錡 為 揚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敕雲「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蝗遂殄滅。見 羅振玉 《俗說》引 朱坤 《靈泉筆記》。2.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元 劉承忠 。 承忠 元 末駐守 江 淮 ,會蝗旱,督兵捕逐,蝗殄滅殆盡。後 元 亡,自溺死,當地人祠之,稱之曰 劉猛將軍 。見《畿輔通志•祀典》。
【劉寄奴】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寄奴 原為 南朝 宋高祖 劉裕 小名。據《南史•宋武帝紀》載, 劉裕 首得此草,曾用以治癒金瘡。,後人因稱之為「劉寄奴」。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五•劉寄奴草》:「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術,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其子細長。」
【劉參軍】 晉 劉伶 曾仕建威參軍,因稱 劉參軍 。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詩之三題名《劉參軍》。 周斌 《和劍華醉歌行》:「君不見荷鍤仙游 劉參軍 ,沉飲高風至今聞。」參見「 劉伶酒 」。
【劉琨舞】《晉書•祖逖傳》載: 祖逖 與 劉琨 同寢, 祖 中夜聞荒雞鳴,蹴醒 劉琨 ,起而舞劍。後以「劉琨舞」喻志士奮發之情。 唐玄宗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詩:「不學 劉琨 舞,先歌 漢祖 風。」 清 唐孫華 《卧聞雞鳴》詩:「暗蹴 劉琨 舞,急速 田文 行。」
【劉項】 劉邦 、 項羽 的並稱。《漢書•諸侯王表》:「 陳吳 奮其白梃, 劉 項 隨而斃之。」 唐 李白 《猛虎行》:「 張良 未遇 韓信 貧, 劉 項 存亡在兩臣。」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詩:「誰為 劉 項 決雌雄,賴有 韓 彭 力相援。」 清 陳維崧 《虞美人•題徐渭文畫花卉翎毛便面》詞:「愁看 劉 項 興亡史,且讀《南華子》。」
【劉棉花】 明孝宗 時戶部尚書 劉吉 的綽號。 明 文林 《琅玡漫鈔》:「閣老 保定 劉公 ,屢為台諫所論,而上寵眷不衰,人因稱為 劉棉花 ,謂愈彈愈起也。」《明史•劉吉傳》:「 吉 多智數,善附會,自緣飾,銳於營私,時為言路所攻。居內閣十八年,人目之為 劉棉花 ,以其耐彈也。」
【劉賈】 漢 代 劉向 、 賈誼 的並稱。 王國維 《文學小言》十一:「 韋 柳 之視 淵明 ,其如 劉 賈 之視 屈子 乎?」
【劉窟頭】1. 五代 劉仁恭 善挖掘地道攻城,因得「劉窟頭」之號。《新五代史•雜傳一•劉守光》:「 劉守光 , 深州樂壽 人也。其父 仁恭 ,事 幽州 李可舉 ,能穴地為道以攻城,軍中號『劉窟頭』。」2.謂身死入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上聞 從榮 伏誅,悲駭幾落御榻,氣絕復甦者再,由是不豫轉增,以至晏駕。自雲:『我今日自作劉窟頭也。』」
【劉隨州】即 唐代 詩人 劉長卿 。他曾任 隨州 刺史,因稱 劉隨州 。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李頻 不全是晚 唐 ,間有似 劉隨州 處。」
【劉綱】 三國 時 吳 下邳 人。傳說他能檄召鬼神,後與妻 樊雲翹 同入 四明山 仙去。 唐 白居易 《酬贈李煉師見招》詩:「 劉綱 有婦仙同得, 伯道 無兒累更輕。」
【劉毅答詔】《晉書•劉毅傳》:「帝嘗南郊,禮畢,喟然問 毅 曰:『卿以朕方 漢 何帝也?』對曰:『可方 桓 靈 。』帝曰:『吾雖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 吳會 ,混一天下。方之 桓 靈 ,其已甚乎!』對曰:『 桓 靈 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 桓 靈 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後以「劉毅答詔」謂敢於諫諍。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札率爾遣興寄呈蘇渙侍御》詩:「 郭欽 上書見大計, 劉毅 答詔驚羣臣。」
【劉豫州】指 劉備 。 劉備 曾任 豫州 刺史,因稱 劉豫州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將軍起兵據有 江 東, 劉豫州 亦牧眾 漢 南,與 曹操 並爭天下。」 清 顧炎武 《漢三君詩•昭烈》:「卓矣 劉豫州 ,雄姿類 高帝 。」
【劉盧】 晉代 劉琨 、 盧諶 的並稱。 唐 李商隱 《贈趙協律晳》詩:「已叨 鄒 馬 聲華末,更共 劉 盧 族望通。」
【劉寵一錢】 東漢 會稽 太守 劉寵 將內遷為大臣, 山陰縣 有五、六老人各贈百錢為他送行。 劉寵 難拂眾意,只受每人一錢。後用為稱譽廉吏的典實。 清 鈕琇 《<觚賸>自序》:「旅食三年,不斷 臯魚 之淚;宦歸千里,無餘 劉寵 之錢。」 沈昌直 《寄龍聖江西》詩:「 劉寵 選一錢, 楊震 凜四知。」
【劉覽】瀏覽,泛觀。《淮南子•原道訓》:「劉覽偏照,復守以全。」 高誘 註:「劉覽,回觀也。劉讀留連之留,非 劉 氏之 劉 也。」
【劉靈】即 晉代 的 劉伶 。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劉參軍》詩:「 劉靈 善閉關,懷情滅聞見。」 唐 李商隱 《假日》詩:「誰向 劉靈 天幕內,更當 陶令 北窗風。」 馮浩 箋註:「《文選》五臣注引 臧榮緒 《晉書》:『 劉靈 字 伯倫 。』 顏延之 《五君詠》、《文中子》、《語林》並作『靈』,而《晉書》本傳作『伶』,故他書通用。」
更多
http://ke..com/view/33175.html?wtp=tt
http://www.ourhappyland.net/xungen/liu/index.html

4. 歷史上劉姓名人都有誰

1、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與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2、劉備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亦稱漢先主,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鑒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劉備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3、劉病已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劉病已,字次卿,即位後改名詢,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10日—前48年1月10日在位),其正式謚號為「孝宣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宣帝」。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長孫,史皇孫劉進的長子,生母為王翁須。

由於宣帝長期在民間生活,深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在位時期,勤儉治國,而且還很放鬆人民的思想,對大臣要求嚴格,特別是宣帝親政以後,漢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會經濟更加繁榮。

在親政的二十年中,他著重於整肅吏治,加強皇權。他不但族滅了腐敗的霍氏家族,而且誅殺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貪污的官員。

4、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5、劉克庄

劉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詩人、詞人、詩論家。

初為靖安主簿,後長期游幕於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詩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學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向江西詩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

5. 歷史人物的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曹操煮酒論英雄是很有意義的人物典故。

曹操這人生性多疑。從表面上看,他十分器重劉備,但實際上他一直防備著劉備,生怕他打出皇叔的旗號來號召天下。

曹操不動聲色,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大驚失色,手一抖,筷子落在了地上。正巧這時一聲驚雷從天際滾來,劉備馬上定了定神,俯身拾起筷子,掩飾道:「雷聲實在太大太突然了,心中一怕才掉了筷子。」

劉備巧妙地將自己的失態掩飾了過去。但他喝完酒反復思量曹操的話,覺得曹操已把他當成唯一的對手,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6. 歷史人物簡介 8個

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si,第四聲)(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學》,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了掩飾自己的逃跑,這首詩被康有為「篡改」過,原詩為:「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待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 留將公罪後人論。」
[編輯本段]生平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甘肅道台、湖北巡撫等職。生母徐氏出身貧寒,作風勤樸,督促譚嗣同刻苦學習。10歲時,嗣同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與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1877年,在瀏陽,他又師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後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
1884年,他離家出走,游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勞動人民反封建斗爭精神的濡染,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思想富於斗爭性。1888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妥協退讓,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7年夏秋間,寫成重要著作《仁學》,它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他認為物質性的「以太」是世界萬物存在的基礎,世界萬物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變化的根源在於事物的「好惡攻取」、「異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現規定為「仁」,而「仁」的內容是「通」,「通之象為平等」,「仁――通――平等」是萬物的發展法則,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他在這部著作中,憤怒地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所造成的「慘禍烈毒」和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壓抑。指出,封建綱常禮義完全是那些獨夫民賊用作統治的工具,特別是君臣一倫,更是「黑暗否塞、無復人理」。因此,對於那些昏暴的專制君主,不僅可以不為其盡忠死節,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舉辦新政。他首先加強了時務學堂中維新派力量。自己擔任了分教習,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協助任總教習的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孔子改制、平等、民權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真正成了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
1898年3月,他又與唐才常等人創建了維新團體南學會。南學會以聯合南方各省維新力量,講求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為宗旨,「演說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為了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他還創辦了《湘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由他任主筆。由於對湖南新政的盡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聞名。光緒《明定國是詔》後不久,就有人向光緒帝推薦譚嗣同,光緒帝同意召見。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參預新政。次日,光緒又召見他,表示自己是願意變法的,只是太後和守舊大臣阻撓而無可奈何,並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他參政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已是劍拔弩張。慈禧太後等人早有密謀,要在10月底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廢黜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袁世凱於20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後。21日,西太後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1899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對聯寫道:「亘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目錄[隱藏]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直隸河間府(今獻縣)崔爾庄(現行政規劃為河北省滄縣)人(1724~1805)。祖籍河北省深澤縣耿庄村(現該村有1500紀姓都是紀曉嵐後代),乾隆19年中進士,又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因學識淵博為乾隆賞識。曾因為親家兩淮鹽運史廬見曾有罪受到株連被發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後召還,乾隆以土爾扈特歸還為題「考」他,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時十年。次年擢升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職務為大學士之副職,從一品),死後謚文達。紀曉嵐住於閱微草堂。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其後人整理有《文達公遺集》。其人除文才軒昂外,縱性放欲的個性在文字獄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小橫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觀》卷3中說:「公平生不穀食麵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采蘅之的《蟲鳴漫錄》卷2:「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昭槍在《嘯亭雜錄》卷10「(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孫靜庵的《棲霞閣野乘》:「河間紀文達公,為一代巨儒。幼時能於夜中見物,蓋其稟賦有獨絕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則膚欲裂,筋欲抽。嘗以編輯《四庫全書》,值宿內庭,數日未御女,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純廟偶見之,大驚,詢問何疾,公以實對。上大笑,遂命宮女二名伴宿。編輯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宮女賜之。文達欣然,輒以此誇人,謂為『奉旨納妾』雲。」
魯迅論紀曉嵐及《閱微草堂筆記》(見《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聊齋志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雲,「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於風教」(20)者,即此之謂。其軌范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於論議。蓋不安於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非 僅 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灤陽消夏錄》方脫稿,即為書肆刊行,旋與《聊齋志異》峙立;《如是我聞》等繼之,行益廣。魯迅《聊齋志異》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型大小,清代書畫家、政治家。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謚文清。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海瑞祖先由福建到海南。在中國,回族海姓大族當數海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兒,海答爾落籍瓊山後,全族棄武從文,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後裔。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他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

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7月0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 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張居正像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歷史功績。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

和珅, 生於乾隆十五年,住西直門內的羊肉胡同。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歷駕崩。次日,嘉慶帝命和珅與戶部尚書福長安輪流看守殯殿,不得擅自出入,實施軟禁。接著下了一道突兀的聖旨,命令著實查辦圍剿白蓮教不力者及幕後庇護之人。當天就有大臣領會到皇帝的意圖,於是彈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斷送到嘉慶帝手中。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獄。嘉慶帝本要將和珅凌遲處死,但由於皇妹也是和珅兒媳婦的固倫和孝公主的求情,並且參考了董誥、劉墉諸大臣的建議,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為避免政壇風波,嘉慶帝宣布對能棄惡從善和珅余黨一律免於追究。
經查抄,和珅財產的三分之一,價值二億二千三百萬兩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無法勝數,以後部分賞賜給皇族,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即貧窮低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與歷史實際相差太遠。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額峪,與同一姓氏的清開國元勛私毅公額亦都同居一地。英額峪離清太祖努爾哈赤居住的赫圖阿拉不遠,努爾哈赤起兵以後,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鸞及其子達古山巴顏等弟兄子侄,皆投歸太祖,此後不少人擔任文官武將。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納,行伍出身,在太宗時從征,「過北京,征山東,梯攻河間府,首先登城,克之,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輕車都尉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職,相當於官階正三品。尼雅哈納之孫阿哈碩色襲祖世職後,又兼任佐領,並於和通泊征准陣亡,被追贈一雲騎尉(官階正五品)。尼雅哈納的曾孫也就是噶哈察鸞的九世孫常保(和珅的父親),襲曾祖父的三等輕車都尉和阿哈碩色的一雲騎尉世職,並在八旗軍內任職,當上了副都統。副都統,官階正二品,是軍界高級將領,每年俸銀155兩、米155石,還有養廉銀500兩。父親常保襲職後,由於常保堂叔啊哈頓色在跟隨康熙皇帝征准噶爾時英勇陣亡,追敘軍功,常保受贈一等去騎尉。至乾隆時兼任福建都統。從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納起,到父親常保,皆是有世職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員副都統,怎能說他是出身低微,「家貧無籍」!
常保中正平和,為官清廉,在京待的極少,多征戰戍邊在外,為國而少顧家,因此家裡沒有什麼產業,乾隆二十五年常保病逝於福建,和珅家境陷於窘迫中。
和珅有弟和琳,小和珅三歲,與和珅是一母同胞,生下不久母親病逝。和珅兄弟如寒澤孤雁,披風淋雨甚是凄苦。但二人向來和睦、相依為命,更有家人劉全多方奔走照應,兄弟二人雖若荒山竹筍,飽受風吹雨打,但卻更見茁壯成長。
和珅十多歲後進入皇宮西華門內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由於與繼母的關系不好,少年時期他的經濟條件比較差,但是,他18歲與官階正二品的內務府總管大臣英廉的孫女結婚,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處境就顯著地好了。因為,三等輕車都尉的歲俸為白銀160兩,還有80石米,比巡撫、布政使的俸銀還多一點。和珅有了這筆可觀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世職給和珅帶來政治上的更大好處,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萬歲爺的捷徑,使他於乾隆三十七年,即26歲時,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並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粘桿處,即尚虞備用處。清朝制度,「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粘桿處三等侍衛經常隨侍皇帝出巡,就有了與皇帝回奏、回答的機會,從而為和珅的飛黃騰達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史籍載稱,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隨駕出宮。「上偶於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sì)出於柙』之語」,扈從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卻立即對答說:「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乾隆聽後很高興,問和珅:「讀過《論語》?」和珅說,讀過。「又問家世、年歲,奏對皆稱旨」。乾隆「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矯捷異常」,十分贊賞,「自是恩禮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善於臨機應變,博得了皇上的歡心,青雲直上,立即於閏十月遷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升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都統。此後,他不斷升遷,兼任多職,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等要職,為皇上寵信之極,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他還是皇上的親家翁,其子豐紳殷德被指定為皇上最寵愛的十公主之額駙。
為什麼和珅會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寵信和委以大權,成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為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文武雙全,諸葛孔明再生嗎?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和珅確實精明能幹,敏捷異常,善於臨機應變,文化水平也相當高,記憶力特別好,還精通滿文漢文,會蒙文和藏文,有處理政務的一定能力,但離真正的善理國政的名相和指揮三軍克敵制勝的名帥,還相距甚遠。論才學,和珅僅算一個名落孫山的小小文生,談不上才華橫溢,一代才子。談治政,不管是破除舊的陳規積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還是除大奸,薦大賢,他都沒有大的建樹。講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與阿桂奉旨統軍征剿甘肅蘇四十三起義,阿桂正在督辦河工,和珅先到軍前,欲於阿桂到來之前撲滅起義,建立殊功,分兵四路進擊,卻失敗了,勇將總兵圖欽保陣亡。和珅不僅沒有奏報自己指揮不當以致失利的過錯,還隱瞞了圖欽保捐軀之事,並顛倒是非,彈劾勇將海蘭察、額森特的先戰取勝是導致清軍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嚴厲斥責,將其降三級留任。阿桂趕到軍營後,問失利之因,和珅諉過於「將帥傲慢」,不聽調度。阿桂「令將帥於次日晨集轅前」。「每呼一將入,輒命和坐其側」,阿桂「有所調撥,及命屯戍處,其人輒應如響,如是者數,和坐上甚恚(huì)憤」。阿桂「問和雲,諸將初不見其慢,尚方劍不知誅誰之頭耶」。和珅「戰栗無人色」。阿桂即命和珅離開軍營,回到京師。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無甚建樹,也無武功,資歷又淺,還不是科舉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學士、軍機大臣中,相當長時間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傑、福康安等,皆系多年軍國重臣,論軍功、政績、資歷、門第、威望、才乾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強。尤其是阿桂,文武雙全,軍功政績皆有,是當時眾所公認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帥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軍機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學士,在四十六年至嘉慶二年去世之前,連任16年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後,特別是五十一年以後,在寵任和委以大權上,這四位大學士沒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現這種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錯愛了和珅。
和珅雖不會治國統軍,無甚功業,但卻特別擅長於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權術,還會為皇上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故能博取皇上歡心。這在乾隆四十六年廢除「名糧」,增補綠營兵額,給武職養廉銀上,表現得非常清楚。這時,乾隆乾隆八十大壽時以國庫充盈,下詔要取消武將「名糧」,改為給與養廉銀,增補綠營兵,每年要增加軍費白銀300萬兩。乾隆帝詢問阿桂有何意見,阿桂奏稱,費銀太多,不應增補。乾隆不聽其言,下諭說,現在國家「財賦充足」,「戶部庫銀尚存七千餘萬兩」,支付這新增的300萬兩,綽綽有餘。著大學士會同九卿科道詳議。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實行此法,故極力贊成。乾隆遂下諭批准大學士九卿等的復議,每年增支軍費銀300萬兩。
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滿、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於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別寵信,成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寵信和庇護,和珅身兼多職,位極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財、施刑、「撫夷」等方面大權,他便肆無忌憚地攬權索賄,亂政禍國。
和珅聚斂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員索取賄銀。內而九卿,外而督撫司道,不向和珅納銀獻寶,不是和珅親友,是很難當上官的,從而形成了「和相專權,補者皆以貲進」,「政以賄成」,禍國殃民的嚴重局面。以乾隆最關心的河工而言,就敗壞得不像個樣子。史稱:「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後,河防日見疏懈。其任河帥者,皆出其私門,先以巨萬納其帑庫,然後許之任視事,故皆利水患充斥,藉以侵蝕國帑」,「至竭天下府庫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樓諸決口,其患尤倍於昔,良可嗟嘆」。
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當首屈一指,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關於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確實數目是難以知曉了,但從他被嘉慶帝親政後勒令自盡和抄沒家產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慶帝下諭宣布,革和珅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正月十一日,嘉慶下諭,定了和珅20條大罪,其中講道和珅的財產有:夾牆私庫有金32000餘兩,地窖內埋藏銀300餘萬兩。另外,檔案記載,和珅還有取租之地1260餘頃、取租之房1000餘間,以及大量珠寶玉器衣服書籍等等,數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於私人的筆記和野史,更把抄沒和珅的家產說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說,抄沒清單所列106號中的25號,即折算成銀2億余兩。有的說,赤金元寶100個,每個重1000兩,估銀150萬兩,赤金580萬兩,估銀8700萬兩,元寶銀940萬兩,白銀583萬兩,蘇元銀315萬兩,當鋪75座,本銀3000萬兩,玉器庫兩間,估銀7000萬兩,地畝8000餘頃,估銀800萬兩。和珅確實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
和珅在當政的短短25年裡,就聚斂了如此難以想像的錢財,在驚駭之餘,我們不禁要問: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清朝幾乎15年的國庫收入捲入私囊?且看他空前絕後的四大斂財手段。
那麼,他的龐大家產究竟有著哪些奇珍異寶?他又有著怎樣非凡的手段,竟然可以創紀錄地攫取如此讓人瞠目結舌的錢財?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紀連海教師,將與我們一同清點和珅蔚為壯觀的家產,曝光他瘋狂斂財的隱秘手段,並探究這位清朝第一貪官真實的心路歷程,揭示他的貪婪之謎。《百家講壇》已播出。
也就是說,和珅少時家境貧寒,在咸安宮學院念書時常常因學費的原因而擔心(註:所謂的學費並不是什麼要交給老師的費用,而是飯費、買衣服用的錢),而後來受到乾隆皇帝的寵後,就變得開始驕奢淫逸。愛錢愛到嘉慶帝從他的府上查抄到了值八億兩白銀的贓款,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7.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8. 中國歷史風雲人物介紹

1.夏朝:關逢龍--勸柬夏桀被暴君所殺.
2.商朝:尹伊--殷商名相.
3.西周:姜子內牙--興周800年
4.東周:孔子--儒教鼻容祖.
5.秦:蒙恬--北卻匈奴,築長城.
6.西漢:賈誼--才華橫溢卻不受眾用,千古扼腕的英年早逝者.
7.東漢:竇憲--北逐匈奴,燕然山上刻石記功.
8.魏晉南北朝:諸葛亮--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品德高尚,高山仰止.
9.隋:李靖--唐朝開國大將,用兵如神.
10.宋:文天詳--狀元宰相,立主抗元,死節,<<正氣歌>>為千古絕唱.
11.元:忽必烈--元世祖,對維持中國的疆土有大貢獻.
12.明:王陽明--心學創始人,大哲學家.
13.清:林則徐--面對外國侵略堅決抵抗,偉大的民族英雄.

9. 歷史上的劉姓名人

歷史名人
劉 邦:即漢高祖,江蘇沛縣人。於公元前211年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 向: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目錄學之祖。
劉 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劉 備:即蜀漢昭烈帝,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公園221年正式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
劉 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劉禹錫: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所著《天論》三篇,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及辯證法哲學著作。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懷志節,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為韓侂胄客,不識侂胄之敗事,識力遠不及辛棄疾。又屢試不第,漫遊江、浙等地,依人作客,與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交遊。後布衣終身,去世於崑山,今其墓尚在。著有《龍洲集》、《龍洲詞》。
【劉三妹】亦稱「 劉三姐 」。
傳為 唐 代著名的 壯 家女歌手,善唱山歌,有「歌仙」之稱。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劉三妹》:「 新興 女子有 劉三妹 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 唐中宗 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今稱『歌仙』。」 何其芳 《毛澤東之歌》:「 毛主席 說:『 劉三姐 反壓迫,是革命的。』」
【劉三姐】見「 劉三妹 」。
【劉氏冠】 漢高祖 劉邦 創制的一種竹皮冠。《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 薛 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後漢書•輿服志下》:「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裏。初, 高祖 微時,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 楚 冠制也。」
【劉石經】 北魏 劉芳 的美稱。《魏書•劉芳傳》:「昔 漢 世造三字石經於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往質焉。 芳 音義明辨,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 劉石經 。」
【劉四罵人】《舊唐書•劉禕之傳》:「父 子翼 ,善吟諷,有學行……性不容非,朋僚有短常面折之。友人 李伯葯 常稱曰:『 劉四 雖復罵人,人都不恨。』」後以「劉四罵人」謂用俏皮淺露的語言罵人。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隨園詩話》所載詩,如……《詠茶灶》雲:『兩三杯水作波濤』等類,皆舌尖聰明語,惡薄淺露,何異 劉四 罵人?」
【劉生】 漢 橫吹曲名。原為人名。《樂府詩集•橫吹曲辭四•<劉生>詩》 宋 郭茂倩 解題:「『 劉生 ,不知何代人, 齊 梁 以來為 劉生 辭者,皆稱其任俠豪放,周遊 五陵 三秦 之地。或雲抱劍專征,為符節官,所未詳也。』按《古今樂錄》曰:『 梁 鼓角橫吹曲,有《東平劉生歌》,疑即此《劉生》也。』」 梁元帝 、 陳後主 、 唐 盧照鄰 等均有《劉生》詩。
【劉仙掌】 唐 代詩人 劉象 的美稱。 五代 何光遠 《鑒誡錄•卓絕》:「 劉象 郎中因詠仙掌得名,時人呼為 劉仙掌 。」
【劉白】 唐 代詩人 劉禹錫 和 白居易 的並稱。《新唐書•白居易傳》:「[ 居易 ]又與 劉禹錫 齊名,號『 劉白 』。」 宋 王禹偁 《桂陽羅君游太湖洞庭詩序》:「前不見 劉 白 ,後不見 皮 陸 ,又何人也。」 明 高啟 《三賢堂》詩:「 韋公 既前蹈, 劉 白 乃後連。」
【劉白墮】相傳為 南北朝 時善於釀酒的人。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法雲寺》:「 河東 人 劉白墮 ,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甖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山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 永熙 年中, 南青州 刺史 毛鴻賓 齎酒之蕃,逢路賊,盜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復名『擒奸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 白墮 春醪。』」
【劉阮】1. 東漢 劉晨 和 阮肇 的並稱。相傳 永平 年間, 劉阮 至 天台山 采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歸。時已入 晉 ,子孫已過七代。後復入 天台山 尋訪,舊蹤渺然。見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元 雜劇中有 王子一 撰《誤入桃源》,即用其事。後用為遊仙或男女幽會的典故。 唐 呂岩 《七言》詩之一○四:「曾隨 劉 阮 醉 桃源 ,未省人間欠酒錢。」 後蜀 顧夐 《甘州子》詞:「曾如 劉 阮 訪仙蹤,深洞客,此時逢。」 明 陸采 《明珠記•贅蘋》:「忽成 劉 阮 約,如入 武陵村 。」《宦海》第五回:「畫眉窗下,孔雀屏前, 天台 之 劉 阮 重來。」參見「 劉郎 」。2. 劉伶 、 阮籍 的並稱。 劉 阮 , 魏 晉 時人,以縱酒放達著稱。 清 戴名世 《醉鄉記》:「自 劉 阮 以來,醉鄉遍天下。」
【劉杜】 明 末 劉綎 、 杜松 的並稱。 劉 杜 在遼地與 清 兵激戰,壯烈犧牲。 清 方拱乾 《廣宇》詩:「 光熹 往事傷心久, 劉 杜 征魂帶血還。」 清 吳偉業 《送杜公弢武歸浦口》詩:「當時海內稱 劉 杜 ,死事忠勛君叔父。」
【劉村】 宋 代畫家 劉益 的美稱。 元 夏完彥 《圖繪寶鑒》卷三:「 劉益 字 益之 。 汴 人,工花禽……尤長小景。 靖康 之難流落 嶺表 ,多畫山果野禽,故人呼為 劉村 。」
【劉伶酒】《晉書•劉伶傳》:「 劉伶 字 伯倫 , 沛國 人也……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後以「劉伶酒」、「劉伶鍤」為縱酒放達的典實。 王德鍾 《書感》詩之三:「澆愁須飲 劉伶 酒,埋骨願傍 蘇小 墳。」 陳世宜 《得天梅書卻寄》詩:「甚時同荷 劉伶 鍤,一醉空江卧月明。」
【劉伶鍤】見「 劉伶酒 」。
【劉阿斗】 三國 蜀 後主 劉禪 小名 阿斗 。雖有 諸葛亮 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 蜀漢 。參閱《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後因稱懦弱無能、不思振作的人為「劉阿斗」。《新華文摘》1982年第2期:「想依靠這批捧不起的『劉阿斗』,對不起,此路不通。」
【劉表牛】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詆》:「[ 桓公 ]顧謂四坐曰:諸君頗聞 劉景升 不?有大牛重千斤,噉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 魏武 入 荊州 ,烹以饗士卒,於時莫不稱快。」後因以「劉表牛」謂大而無用之物。 宋 蘇轍 《土牛》詩:「君看 劉表 牛,豈脫 曹公 手。」
【劉郎】1.指 南朝 宋武帝 劉裕 。《宋書•符瑞志上》:「逆旅嫗曰:『 劉郎 在室內,可入共飲酒。』」2.指 漢武帝 劉徹 。 唐 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 劉郎 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3.指 漢高祖 劉邦 。 宋 辛棄疾 《六幺令》詞:「長喜 劉郎 馬上,肯聽詩書說。」4.指 三國 蜀 先主劉備 。 宋 王千秋 《賀新郎•石城弔古》詞:「要約 劉郎 銅雀醉,底事遽爭 荊 楚 。」5.指 東漢 劉晨 。相傳 劉晨 和 阮肇 入 天台山 采葯,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歸,抵家子孫已七世。 唐 司空圖 《遊仙》詩之二:「 劉郎 相約事難諧,雨散雲飛自此乖。」 後蜀 顧夐 《虞美人》詞:「此時恨不駕鸞皇,訪 劉郎 。」 清 無名氏 《後會仙記》:「 劉郎 曾否訪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6.借指情郎。 宋 周邦彥 《蘇幕遮》詞:「翠屏深,香篆裊。流水落花,不管 劉郎 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只願扇兒寄去的速,師父束裝得早,三月三 劉郎 到了,攜手兒下妝樓。」參見「 劉阮 」。7. 唐 劉禹錫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玄都觀 裏桃千樹,盡是 劉郎 去後栽。」此為 禹錫 自稱,後因以「劉郎」指 禹錫 。 唐 白居易 《醉中重留夢得》詩:「 劉郎 劉郎 莫先起, 蘇台 蘇台 隔雲水。」
【劉郎前度】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載: 東漢 劉晨 阮肇 在 天台山 遇仙,歸來已是 晉 代。後 劉 等重訪 天台山 ,舊蹤渺然。詩文中因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亦作「 劉郎前度 」。 唐 劉禹錫 《再游玄都觀絕句》:「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 劉郎 今又來!」此 劉禹錫 自稱。 宋 周紫芝 《點絳唇》詞:「渾無緒! 劉郎 前度,空記來時路。」《花月痕》第十回:「不獨馬纓一樹,不識門前,就是人面桃花,也無所謂 劉郎 前度。」
【劉柳】 唐 劉禹錫 、 柳宗元 的並稱。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三:「未幾,有八司馬之變,使 退之 不貶,與 劉 柳 輩俱陷黨中,則終身廢錮矣。」 清 唐孫華 《讀柳詩》詩:「漏泄謂 劉柳 ,責望致嫌疑。」 嚴復 《<天演論•群治>按語》:「此其說與 唐 劉 、 柳 諸家《天論》之言合,而與 宋 以來儒者以理屬天,以欲屬人者,致相反矣。」
【劉根】 漢 代術士。傳說能驅鬼、辟穀。《後漢書•方術傳下•劉根》:「 根 於是左顧而嘯,有頃, 祈 之亡父祖近親數十人,皆反縛在前,向 根 叩頭。」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 劉根 遐寢不食,或謂偶能忍飢。」 唐 高適 《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詩:「江山歸 謝客 ,神鬼下 劉根 。」
【劉晏粟】 唐 理財家 劉晏 ,曾任吏部尚書, 東都 河南 江 淮 山南 等道轉運租庸鹽鐵使等職,用分段轉運方法歲運 江淮 糧食四十萬斛,以解決關中食糧。後人因以「劉晏粟」謂善於理財,政績卓著。 清 趙翼 《壽全惕庄六十》詩:「最績早同 劉晏 粟,清心仍酌 隱之 泉。」
【劉師哥】牡丹花品種之一。 宋 陸游 《天彭牡丹譜•花釋名》:「劉師哥者,白花帶微紅,多至數百葉,纖妍可愛。莫知何以得名。」
【劉海】1.見「 劉海蟾 」。2.傳說中的 劉 海 額前垂發,俗因稱此發型為「劉海」。《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眾人舉目看時只見一個個都是大腳皮鞋,上面前劉海,下面散腿袴。」 巴金 《秋》六:「略微高的前額上覆蓋著劉海。」
【 劉海蟾 】亦稱「 劉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遠 ,以號行。道教全真道祖師。初事 燕 主 劉守光 為丞相。一日,道人 正陽子 來謁,說清靜無為之法,並索雞卵十枚,累金錢上。 海蟾 驚呼:「危哉!」道人說:「居榮祿,履憂患,其危殆甚!」 海蟾 悟,棄官歸隱,後仙去。見《神仙通鑒》。民間多繪作仙童狀,前額垂發,手舞錢串,騎蟾背上。俗稱「劉海」。 清 王韜 《淞濱瑣話•倪幼蓉》:「面同滿月,眼若明星,雙髻簪花,如世間所繪 劉海 狀。」《秧歌劇選•十二把鐮刀》:「 桂蘭 打鐵手呀手兒軟,腰兒閃幾閃,越看越好看……好像 劉海 戲金蟾, 王二 我好不喜歡。」
【劉陸】 宋代 劉克庄 、 陸游 的並稱。 陳毅 《湖海詩社開徵引》:「 元 白 自清淺, 劉陸 但恣肆。」
【劉累】傳說中善於馴龍的人。《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 陶唐氏 既衰,其後有 劉累 ,學擾龍於 豢龍氏 ,以事 孔甲 ,能飲食之, 夏後 嘉之,賜氏曰 御龍 。」 宋 梅堯臣 《文惠師贈新筍》詩:「 劉累 死,龍不馴。世間事,不識真。」
【 劉猛將軍 】1.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宋 劉錡 。 宋 景定 四年,旱蝗,上敕 劉錡 為 揚威侯 天曹猛將之神。敕雲「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蝗遂殄滅。見 羅振玉 《俗說》引 朱坤 《靈泉筆記》。2.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指 元 劉承忠 。 承忠 元 末駐守 江 淮 ,會蝗旱,督兵捕逐,蝗殄滅殆盡。後 元 亡,自溺死,當地人祠之,稱之曰 劉猛將軍 。見《畿輔通志•祀典》。
【劉寄奴】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寄奴 原為 南朝 宋高祖 劉裕 小名。據《南史•宋武帝紀》載, 劉裕 首得此草,曾用以治癒金瘡。,後人因稱之為「劉寄奴」。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五•劉寄奴草》:「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術,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其子細長。」
【劉參軍】 晉 劉伶 曾仕建威參軍,因稱 劉參軍 。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詩之三題名《劉參軍》。 周斌 《和劍華醉歌行》:「君不見荷鍤仙游 劉參軍 ,沉飲高風至今聞。」參見「 劉伶酒 」。
【劉琨舞】《晉書•祖逖傳》載: 祖逖 與 劉琨 同寢, 祖 中夜聞荒雞鳴,蹴醒 劉琨 ,起而舞劍。後以「劉琨舞」喻志士奮發之情。 唐玄宗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詩:「不學 劉琨 舞,先歌 漢祖 風。」 清 唐孫華 《卧聞雞鳴》詩:「暗蹴 劉琨 舞,急速 田文 行。」
【劉項】 劉邦 、 項羽 的並稱。《漢書•諸侯王表》:「 陳吳 奮其白梃, 劉 項 隨而斃之。」 唐 李白 《猛虎行》:「 張良 未遇 韓信 貧, 劉 項 存亡在兩臣。」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詩:「誰為 劉 項 決雌雄,賴有 韓 彭 力相援。」 清 陳維崧 《虞美人•題徐渭文畫花卉翎毛便面》詞:「愁看 劉 項 興亡史,且讀《南華子》。」
【劉棉花】 明孝宗 時戶部尚書 劉吉 的綽號。 明 文林 《琅玡漫鈔》:「閣老 保定 劉公 ,屢為台諫所論,而上寵眷不衰,人因稱為 劉棉花 ,謂愈彈愈起也。」《明史•劉吉傳》:「 吉 多智數,善附會,自緣飾,銳於營私,時為言路所攻。居內閣十八年,人目之為 劉棉花 ,以其耐彈也。」
【劉賈】 漢 代 劉向 、 賈誼 的並稱。 王國維 《文學小言》十一:「 韋 柳 之視 淵明 ,其如 劉 賈 之視 屈子 乎?」
【劉窟頭】1. 五代 劉仁恭 善挖掘地道攻城,因得「劉窟頭」之號。《新五代史•雜傳一•劉守光》:「 劉守光 , 深州樂壽 人也。其父 仁恭 ,事 幽州 李可舉 ,能穴地為道以攻城,軍中號『劉窟頭』。」2.謂身死入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上聞 從榮 伏誅,悲駭幾落御榻,氣絕復甦者再,由是不豫轉增,以至晏駕。自雲:『我今日自作劉窟頭也。』」
【劉隨州】即 唐代 詩人 劉長卿 。他曾任 隨州 刺史,因稱 劉隨州 。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李頻 不全是晚 唐 ,間有似 劉隨州 處。」
【劉綱】 三國 時 吳 下邳 人。傳說他能檄召鬼神,後與妻 樊雲翹 同入 四明山 仙去。 唐 白居易 《酬贈李煉師見招》詩:「 劉綱 有婦仙同得, 伯道 無兒累更輕。」
【劉毅答詔】《晉書•劉毅傳》:「帝嘗南郊,禮畢,喟然問 毅 曰:『卿以朕方 漢 何帝也?』對曰:『可方 桓 靈 。』帝曰:『吾雖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 吳會 ,混一天下。方之 桓 靈 ,其已甚乎!』對曰:『 桓 靈 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 桓 靈 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後以「劉毅答詔」謂敢於諫諍。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札率爾遣興寄呈蘇渙侍御》詩:「 郭欽 上書見大計, 劉毅 答詔驚羣臣。」
【劉豫州】指 劉備 。 劉備 曾任 豫州 刺史,因稱 劉豫州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將軍起兵據有 江 東, 劉豫州 亦牧眾 漢 南,與 曹操 並爭天下。」 清 顧炎武 《漢三君詩•昭烈》:「卓矣 劉豫州 ,雄姿類 高帝 。」
【劉盧】 晉代 劉琨 、 盧諶 的並稱。 唐 李商隱 《贈趙協律晳》詩:「已叨 鄒 馬 聲華末,更共 劉 盧 族望通。」
【劉寵一錢】 東漢 會稽 太守 劉寵 將內遷為大臣, 山陰縣 有五、六老人各贈百錢為他送行。 劉寵 難拂眾意,只受每人一錢。後用為稱譽廉吏的典實。 清 鈕琇 《<觚賸>自序》:「旅食三年,不斷 臯魚 之淚;宦歸千里,無餘 劉寵 之錢。」 沈昌直 《寄龍聖江西》詩:「 劉寵 選一錢, 楊震 凜四知。」
【劉覽】瀏覽,泛觀。《淮南子•原道訓》:「劉覽偏照,復守以全。」 高誘 註:「劉覽,回觀也。劉讀留連之留,非 劉 氏之 劉 也。」
【劉靈】即 晉代 的 劉伶 。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劉參軍》詩:「 劉靈 善閉關,懷情滅聞見。」 唐 李商隱 《假日》詩:「誰向 劉靈 天幕內,更當 陶令 北窗風。」 馮浩 箋註:「《文選》五臣注引 臧榮緒 《晉書》:『 劉靈 字 伯倫 。』 顏延之 《五君詠》、《文中子》、《語林》並作『靈』,而《晉書》本傳作『伶』,故他書通用。」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劉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