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防疫歷史人物

防疫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03 12:15:18

1. 古代疫情的發生,與人和環境到底有什麼密切關系呢

歷史上也曾發生多次疫情,十四世紀發生的黑死病,十七、十八世紀的天花都曾在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古代疫情的發生,主要是與戰爭相關,因為軍隊人群高度集中,流動性也大,此外戰爭時期的生活環境比較臟亂,軍隊醫療條件簡陋,士兵因為參與戰爭而精神疲倦,抵抗力下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場死傷人數眾多,許多屍體沒有得到及時適當的處理,屍體腐爛,容易產生細菌繁殖,污染周圍環境,土壤和水源,這也是為什麼我國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要特別注重防疫問題,做好防疫措施。

流動人口集聚容易造成瘟疫,而瘟疫也會反之使人們為逃離瘟疫地區而流亡,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動,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造成社會動盪,產生政權動搖或是更替。若是在戰爭時期發生疫情,則是直接影響雙方交戰和戰爭結果的勝負。

2. 歷史上有什麼事前預防的成功案例或者名人

勾踐 卧薪嘗膽 滅吳國
越王勾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專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屬文種,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勾踐失敗後,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踐在自己的屋裡掛了一隻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勾踐又採用大臣建議,賄賂吳王,麻痹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布謠言,離間吳國君臣,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問政事,殺害伍子胥。
越王勾踐還出台了促進越國人口增加的法令。
通過一系列發展生產與提升軍隊戰鬥力的措施來使越國富國強兵,具備了伐吳復仇的能力。

3. 英雄 人物介紹

孔子盡了一生的努力,強調美德與道德價值,以恢復社會的安寧與和諧。他的教誨,就是我們現在所指的儒家學說。這種學說,繼續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中發揮深遠的影響。
孔子在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也就是今日山東的曲阜。他出身於貴族之家。他的家族把學問看得比金銀財寶還來得重要。因此,孔子從小在家裡就有閱讀許多詩書的機會。
孔子兩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由於家庭還享有貴族地位,孔子和他的母親生活還過得去。孔子在20歲那年,出任魯國小官,負責管理糧倉的事物,後來又轉任管理牧場。 由於孔子努力讀書,他的學問越來越淵博,他對於改進社會秩序與和諧的志趣,也越來越濃厚。但魯國君王對他的勸告卻置之不理,孔子因此決定通過教學,傳播他的思想。
孔子在30歲那年,收了首三位門徒。到了72歲他去世時,他的學生已增加到三千名,其中七十二位後來成為有名的學者。
在孔子從事教育工作之前,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讀書的機會。孔子首創私塾,接受全國各階層的學生,實行有教無類的普及教育。他的教學方法,是先向學生發問,然後通過答案去傳播他的學問和思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那個時代,社會動盪不安,各國互相攻打,當時的君主軟弱無能,無法控制大局,結果民無法紀,為所欲為。
孔子認為如果人民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重視禮,仁,社會就會和平。他特別教導人民應該互相尊敬,孝敬父母,尊敬君王。
魯國新王登位後,委任孔子出任朝廷官職。但是,意志薄弱的新君主,很少聽取孔子的意見,整日沉迷於美酒笙歌與聲色犬馬之中,不顧國事。孔子於失望之餘,決定帶著弟子掛冠而去,周遊列國。
在公元前497年和484年之間,孔子和他的門徒周遊列國。各國君主雖然很景仰他的學問與智慧,但卻不敢重用他,因為他們顧忌他的才華,怕會因此失去他們的權力。 孔子在67歲那年回去魯國。他一面教書,一面著書立說,編寫<<春秋>>這本中國早年歷史的書。
孔子的晚年(最後五年),過得並不快樂。他時常生病,他的獨生子和幾個心愛的弟子又相繼去世,使他更加傷心。他終於在公元前479年病逝。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宣揚他的「君子」學說。有關孔子學說的儒家著作很多,一直到今天, 他還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對社會行為的看法和思想,到今天還是有價值的。

蘇武

蘇武在公元前60年去世,但是直到了今天,他堅貞的情操和愛國的精神,還受人崇敬。敵人給他錢財和地位,要他背叛國王,為他們服務。但是,他不接受,不投降,結果被迫在中國的東北部牧羊,度過孤單和困苦的19年。
蘇武是在漢武帝統治期間內出生。他跟父親一樣,在朝庭當官。在他41歲那年,他奉命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前往匈奴。這是一個由中亞突厥語族人所建立的鄰近國家。
在公元前101年,匈奴的新任首領決定與漢朝求和,把被扣留的漢人送回國。漢武帝為了報答他的好意,特派蘇武護送被扣留的匈奴人回國,並且帶了豐厚的禮物送給匈奴的新王。 蘇武和他的百人代表團完成了使命。但是,在歸途中,他的副使張勝因為共謀劫持匈奴太後,東窗事發,結果連累蘇武被抓,給帶到匈奴王面前問罪。

由於匈奴王對蘇武有著深刻的印象,如果蘇武肯投降,他願意原諒蘇武。蘇武並沒有接受他的好意,反而向匈奴王解釋說:他自己雖然沒有牽涉到劫持陰謀,可是,他覺得應該對副使的行為負責。因為,他使漢朝皇帝丟了臉,所以也無臉回國。他一面說,一面拔劍自殺。但蘇武自殺不死,只是把自己弄傷了,後來經過匈奴醫生的醫治,終於痊癒。 過後,匈奴王對蘇武的印象更好,就叫他的親近大臣衛律再去勸蘇武投降。

衛律先以死作威脅,這使張勝怕到投降了,但是蘇武卻無動於衷。衛律接著又以榮華富貴作利誘,但是,這些也都給正直的蘇武拒絕了。

匈奴王以為讓蘇武吃盡苦頭,會改變他的主意,就把他關進地牢里,不給他飯吃,也不給他水喝。蘇武又飢又渴,只好去吃地上的冰雪充飢解渴過活,但卻不肯背叛自己的國家。

接著,匈奴王命令把蘇武放逐到冰天雪地的東北去牧羊,並且告訴他,在公羊生小羊之前,不準他離開那裡的貝加爾湖。

在冰天雪地的東北荒野上,生活是極端困苦的,但是,盡管如此,蘇武還是堅貞不移,保持效忠國王和國家的原則。

後來,匈奴王派遣早先投降的漢朝官員李陵去勸蘇武投降,但是,李陵卻屢勸不成。李陵告訴蘇武,他的兩個兄弟在執行公務時自殺,他的母親年老也死了,他的妻子顯然已經改嫁,兒子好象也失了蹤,回去也沒有什麼意思了。

但是,對於這一切,蘇武還是無動於衷。相反的,他卻告訴李陵,如果一定要他投降,他將立刻自殺。李陵勸降不成,只好離去,但是,他卻對蘇武的正義行為,更為欽佩。

經過了19年的牧羊生活以後,蘇武終於得到匈奴新王的允許,准他回國。到了那時候,蘇武的頭發已全白了,而他的代表團團員,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9個陪他歸故鄉。

當時,漢武帝已經去世了,由漢昭帝繼承皇位。為了獎賞他的堅貞愛國精神,漢昭帝頒賜厚禮給蘇武,並且封地給他。但是,蘇武還是過著簡朴的生活,並把大部份財富送給別人。蘇武在83歲那年病死。

在匈奴期間,蘇武大可以選擇榮華富貴,投靠敵國,但是他卻寧可效忠自己的國王和祖國,即使吃盡苦頭也心甘情願。他為了愛國,不惜以大好壯年的時光,在荒野上牧羊。但是,這也使他留芳百世,永遠受人尊敬。

媽祖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親切稱呼。 她姓林名默,是一個勇敢無畏的人,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和被神化了的人。 據史料記載,媽祖誕生於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 因為她從出生到彌月期間都不曾啼哭,父母便給她取名「默」。

年幼的她聰穎過人,八歲入學讀書,便能理解文句很深的篇章。 她心地善良,性情溫順,熱心助人, 十歲信佛,長大後,矢志不嫁。 決心終生行善濟人。 專心致志做慈善公益事業。 她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林默生長在大海之濱的福建莆田湄洲島,熟習水性。當年,往來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漁舟商船,經常在海上觸礁遇難,林默總是及時趕到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 她還通曉天文氣象,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先告知船戶可否出航,因此人們稱她為「神女」,「龍女」。

林默十六歲那年,有一天,她的父兄出海去,天氣突變,風浪大作, 她預感父兄將遭遇不測,急得痛哭流涕。不久,風浪稍平,她駕舟出海尋找父兄,父親被她尋獲,救回一命。 她也撈起哥哥的屍體,給予安葬。鄉親們深受林默救父尋兄的英勇行為所感動, 「孝女」的美名也因此傳開了。

公元987年9月9日,年僅二十七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了。 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傳說紛紛,有的說看見湄峰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有的說聽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彩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的人。 漸漸地,航海的人普遍供奉媽祖神像,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常捨身救人的林默,深得人民敬愛,她死後,後代帝王(宋,元,明,清)加以詔封共有二十八次之多,在清朝年間就有「天妃」,「天後」及「天上聖母」等尊稱。 「天福宮」這座供奉媽祖的廟, 座落在直落亞逸街(TELOK AYER STREET),建於1842年,即新加坡開埠後23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古廟之一。 它也是華人最常去進香的廟。 從中國南來謀生的華人平安抵達新加坡之後,必到廟里答謝,並祈求下一趟的航程順風平安。

早在公元1115年,南宋高宗皇帝就詔封林默為「崇福夫人」。 新加坡福建會館於1915年在「天福宮」 隔鄰創辦「崇福女校」, 以這詔封為校名, 便是為了紀念勇敢無畏的林默。

屈原

屈原在兩千多年前逝世,但是,他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對同胞疾苦的同情關心,直到今天,尤其在端午節,仍為人們所懷念。屈原之所以能在其他愛國志士當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留下許多美麗的詩篇。他的作品洋溢著他對國家和同胞的強烈熱愛與感情。

屈原大約是在公元前340年出生。他那個時代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戰國時期。這個時代正如其名,是各國經常互相攻打,競爭激烈的時代。當時的七個大國是楚,秦,齊,燕,韓,趙,魏。

愛國詩人屈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家庭。他的祖先與楚王有親戚關系。他的父親在朝庭當過官。由於這兩個因素,屈原的童年過得相當寫意,從小就享有受教育的特權。

他天資聰明又很用功,又有記憶力特強的天賦。他的學問淵博,才華過人,楚懷王聽到了他的大名便封他為官,那時他才二十多歲。

屈原雖然年輕,但對當時的政治局勢卻有深入的了解,他看出在七大國當中,秦國的野心最大,是楚國最大的威脅。屈原向楚懷王建議:楚王應該和其他各國結盟抗秦。

屈原的策略獲得接受。他首先被派到齊國去。起初,齊王對屈原的用意有所顧慮,後來,屈原以其至誠和詳細的分析,終於說服齊王。齊王不但和楚國簽約,而且還同意和楚國及其他國家結盟抗秦。有關的六國聯盟正式在公元前318年成立。由於屈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使楚懷王被公認為六國盟主。

六國聯盟消除了秦國的威脅之後,屈原便集中力量加強國內的安定。屈原在外交上的成功,給楚懷王留下良好的印象,楚懷王又再叫他擬訂計劃搞好國家的內政。

屈原清楚的看出:楚國雖然比較大,但是人民貧窮,生活並不快樂,主要是因為國家的統治權是操縱在貴族手中,而他們又只關心自己的陞官發財而已。能乾的忠臣,往往被朝中的奸臣所陷害,而國王同樣被投機分子團團包圍住。 盡管明知會觸怒那批奸臣貴族,屈原還是決心要向楚懷王建議:吸引更多的人才進朝做事。不過,在他向楚懷王提出獻議之時,卻中了朝庭奸臣之計。

朝中一些高官擔心屈原的改革計劃會使他們失去權勢,紛紛向楚懷王說屈原的壞話。這批人在楚王寵妃的協助下,使楚王相信屈原變得越來越傲慢,不再對他那樣尊敬了。因此,意志薄弱的楚王決定罷免了忠臣屈原的官職。

屈原罷官還鄉,悲痛萬分,他並不是因為自己丟了官位而傷心,而是因為他認為不實行改革,楚國就會衰弱下去。他把心中的悲傷全部抒發在這個時候所寫的詩詞中。

在這個時候,詭計多端的秦王假意答應割地給楚國,勸楚懷王退出與齊國的聯盟。楚王後來發覺自己中計,出兵攻打秦國。可是他的士兵訓練不足,那裡打得過訓練有素的秦兵呢?韓,魏兩國對於聯盟的破裂,感到生氣惱怒,也趁機攻打楚國的邊界。

楚懷王兩面受到敵人的夾攻,這時候他才知道屈原從前對他說的話是正確的。因此,他重召屈原回朝做事。

屈原奉命與齊國重新談判結盟的事,由於他能言善辯,據理力爭,終於完成使命。但是,楚懷王還是受到其他朝庭官員的影響,他們依舊主張和秦國保持更密切的關系。

楚王不聽屈原的勸告,受騙前往秦國談和,結果被捉,關在秦國的牢獄里,三年後死在那裡。

楚國新王並沒有為父報仇,反而和秦國的一位公主結婚。成為父親敵人的駙馬!當屈原設法勸新王不要接受這門婚事時,他反而被放逐到北部邊疆地區去。(楚王不敢處死正直的屈原,因為他廣受人民的愛戴。) 當時,屈原已47歲。

在往後的十五年裡,屈原過著流亡的生活,居無定所,這時秦兵變本加厲,攻入楚國的中心地帶。甚至國都在楚王逃出宮庭之後也被洗劫掠奪。

秦國的侵略,給楚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使他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堂堂的楚國人民,就這樣變成無家可歸的難民。

同胞的痛苦,使屈原悲傷不已,骨瘦如柴,頭發提早蒼白。他只好通過詩詞,發泄他的悲憤和不滿。

到了公元前278年,屈原要驅逐侵略者秦國的願望顯然不能實現,他對於這種無能為力的局面和國
家的滅亡感到憂郁,因此投入汨羅江自殺了。這位愛國詩人當時已62歲。

汨羅江沿岸的村民一聽到他投江自殺的消息,立刻劃船設法去尋找他的屍體。為了希望他的屍體不被魚兒吃掉,村民在尋屍失敗後,把粽子丟進江里喂魚。這就是端午節的起源。

到了今天,每逢陰歷五月初五,新加坡華人都慶祝端午節,以紀念這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屈原。

孔融

孔融和關公(關羽)都是同一時代的人。就象關公那樣,他也為了保衛漢朝丟了性命。關公是以英雄事跡揚名,孔融則以學問與禮讓見稱。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後代。他生於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現時的山東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他博學多才,廣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雖然以禮讓聞名,但卻有話直說,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敢言以及對漢朝皇帝的效忠,最後使他丟了性命。當時的曹操雖然很景仰他的學問才幹,但是孔融的名氣,卻使詭計多端,野心勃勃圖謀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擔憂。由於擔心孔融會破壞他的計劃,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殺了。 孔融被殺時,年齡才55歲。他雖然壽命不長,但卻為自己建立起愛國學者與禮讓之士的美譽。有兩個故事,足以說明他的機智與禮讓。

在十歲那年,孔融跟著父親到洛陽去會見一個很有名的大官李元禮。他很有學問,許多讀書人都想結識他。但是,來者太多,應接不暇,李元禮因此決定只接見親朋戚友。

孔融來到李府門前,告訴守門人說:他和父親是李府主人的親戚。守門人就帶他們去見主人。李元禮當然想要知道和他們有什麼親戚關系。

孔融大方地解釋說: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你的祖先老子(李老君)請教過禮節。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是世交了。

李元禮和他的賓客聽了孔融的推理,對他的聰明機智都贊不絕口。不過,其中一位賓客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駁說:「那我想你小時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那位賓客被他一駁,羞得滿臉通紅,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另一個有關孔融的著名故事,是發生在他四歲那年。有一天,父親買了幾個梨回家,叫孔融選一個來吃。他選了一個小的,父親便問他為什麼不選大的?孔融回答說:哥哥比我大(傳說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應該留大的給哥哥吃。

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他禮讓的例子。禮讓是一種美德。孔融的禮讓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包公

包公是眾所周知的「鐵面無私」的清官。他生於宋朝公元999年。他原名包拯,由於他為人剛直,不怕權勢,主持正義,為民申冤,保護貧苦人民和無辜者的權利,所以受人尊稱為「公」。

根據歷史記載,包拯出身於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宋朝的小官,他本身在29歲時考中了進士。

按照規定,進士也可以當官,因此他便被委任為建昌縣官。 但是,包拯認為父母年事已高,他有責任盡孝照顧他們,所以把官辭了,在家服侍父母。 直到雙親去世以後,在家鄉父老的勸告下,他才離家到天長縣任知縣。那時候,他大約40歲了。

由此可見,包拯並不是一個愛名好利的人。相反的,他犧牲名利,留在父母身邊, 照顧他們。父母死後他去當官,也是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實在令人欽佩。

他把他的人生哲學,當成家訓,刻在家裡的牆壁上,以訓誡子孫。 他叫子孫不要欺騙別人,不要盜取他人的財物,或欺負百姓。凡是犯上這種不檢行為的子孫,死後都不得放歸本家, 葬於祖墳之地。

包拯的正直清廉,傑出才華,終於得到仁宗皇帝的賞識。從此,他平步青雲, 被派到各地去擔任要職。他在63歲那年,死於任內,遺下一個晚年才生的5歲兒子包延(BAO1 YAN2)。

包拯的公正不阿,不怕權勢,大公無私地主持正義的決心及他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是眾所周知,家喻戶曉的。他的這些特徵,在許多小說故事,戲曲傳說里,都有清楚的交代。 包公之所以特別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敬愛,是因為他大開衙門,讓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他伸冤。過去的冤案如果要上訴, 必須通過初級衙門這一關。這種做法,造成了官府的普遍貪污,使人認為只有有錢人才能享有公道。 所謂「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這句話,就是這種現象的最好寫照。

有許多故事和戲曲,描述了包公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即使是皇親國戚, 一旦被判有罪,他都一律給予應有的處罰。

不過,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包公在擔任開封府的高官時,曾經採取了許多措施, 以確保政治和社會的穩定。 例如,為了確保只有才乾的人才可以擔任國家要職, 他主張朝廷官員年到70歲必須離職退休。他也進一步提議,朝廷官員和皇親貴族的子孫,不能自動出任朝廷官員,而必須通過考試。

為了保護普通人民的利益,公正的包公也建議向民間購買物資, 應該根據市場價格采購。

包公一生為平民伸張正義,死後廣受人民的崇拜。 他的鐵面黑臉,戲迷一眼就認得出來,不過,這種扮相戲劇成份多過現實。

華人社會都把他當作是公正和廉明的象徵,有人甚至把包公當作神明來敬拜呢!

緹縈

緹縈是西漢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時代的人。她住在山東。她的毅力和勇氣,不但使父親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漢文帝深受感動。因而廢除這種殘酷的肉刑。

緹縈是淳於意五個女兒當中最小的一個。淳於意從前當過官,後來棄官行醫,救死扶傷,深受民間尊敬。人們從四面八方,長途跋涉,找他求醫。淳於意精於醫術,替人醫病,差不多治一個好一個。

有一次,有個貴婦得了重病,請淳於意到家診治。他診斷後知道貴婦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葯。但是,貴婦家人再三懇求,淳於意只好勉強給她服幾帖草葯。不久,貴婦一如所料,病重逝世。但是,貴婦的家人卻仗勢欺人,一口咬定是淳於意錯開葯方,把病人置於死地。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紅皂白,判他有罪,須受肉刑。 當是的肉刑有三種: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由於淳於意當過官,所以被押送到都城長安去受刑。

淳於意離家那天,自己和家人都泣不成聲。他愁腸百結,感嘆自己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遇上困難,一個也幫不上忙。

號稱五娘(因為她排行第五)的緹縈聽了,哭得更凄慘。她自言自語地說:「難道女兒真的沒有用嗎?」 她知道追隨父親上京,路上辛苦又危險,但是她很關心父親,因此決定陪父親上長安去,替他申冤。

歷盡千辛萬苦,緹縈終於到了長安。她聽說漢文帝曾下旨准許人民如有冤情,可以直接奏章申訴,因此,緹縈請人代擬奏章,向皇帝陳述冤情。她除了為父申冤之外,也指出肉刑的不合人道。她說:「一個人受了肉刑以後,失去的肢體不能復生,即使悔過自新也無濟於事。」為此,緹縈最後陳情說,她甘願替皇室當奴婢,為父親贖罪。

漢文帝讀完奏章後,不但對緹縈表示同情,而且召集了一些近臣,研究她針對肉刑提出的看法。經過一番商議,眾臣表示同意,皇帝就廢除了上述三種不同的肉刑。 由於緹縈的仗義執言,犯人就不必受刺字,割鼻或砍肢之苦。更重要的是,她不怕千辛萬苦,為父申冤的孝心,使她成為孝道的典範。

關公

關公(關羽)是因為他的英勇和義氣而廣受敬仰。義氣的意義廣泛,包括遵守諾言信義,伸張正義,扶弱除強。

關公因為有了這些美德,所以受提升為神,有人甚至建廟供奉他,讓人膜拜。在一般的神廟里,往往有一尊紅臉黑須的神像,這就是關公。

這位有名的戰士,生於公元二世紀末葉。他的出生日期不詳。他是在公元三世紀初葉逝世,享年五十多歲。敬拜他的善男信女,都在陰歷的五月十三日慶祝關公誕。

關公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不穩定的後漢朝代。那個時候,各路兵馬互相鬥爭,想要把政權從軟弱無能的後漢統治者手中奪取過來。這個時代的動亂和關公的英勇戰績,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里,都有生動的記載。

關公因為在家鄉殺死欺負村民的土霸,只好離鄉背井,到處流浪。經過了五年的流浪生活,他遇見了漢皇室的成員劉備和另一位勇士張飛。

在那個時候,劉備正計劃要建立軍隊,協助漢帝,關公和張飛就決定參加他的大業。他們三個人彼此互助互愛,情同手足,終於在桃園發誓結拜為兄弟。

他們三個人雖然是萍水相逢,卻很重視桃園三結義這件事。從那個時候開始,關公決定把他的一生獻給劉備,忠誠為他服務。詭計多端的曹操(敵對派的將軍,他後來終於成功地使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曾設法以高官厚祿利誘他,但是關公斷然拒絕,保留對結拜兄長劉備的效忠。 根據<<三國演義>>的記載,劉備的軍隊慘敗以後,關公被迫向曹操投降,以確保劉備家人的安全。他提出了三個投降的條件:(1)他將繼續為漢朝皇帝效勞;(2)劉備的家人在曹操軍營必須受到優待;(3)如果劉備還活著,他將獲准回到劉備身邊。

曹操以為他能夠以貴重禮物和將軍地位收買關公,勸他歸順,所以接受了關公所提的條件。有一天,曹操發覺關公的長袍破了,特地叫人做一件新的給他。關公把新袍穿在外面,舊袍穿在裡面。他解釋說,他必須再穿舊袍,因為那是他義兄送給他的禮物。他不能讓新袍奪去舊袍的光彩。

曹操的其他禮物,關公都交給劉備的家人。他自己仍舊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盡心照顧劉備的家人。關公一聽到劉備還在人間的消息,馬上離開曹操去和劉備相聚。

除了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以外,人們也因為關公膽識過人,勇敢堅毅而尊敬他。有一次,他的右臂中了毒箭受傷。醫生解釋說,要救他一命,只有用刀切開受傷的部分,再把毒葯從骨里挖出來。他建議關公用被墊把頭蓋住,再把受傷的那隻手綁在柱子上,這樣,醫生在動手術時他就看不見,才不會因痛而把手掙脫。

但是,關公不肯接受醫生的建議。他一面喝酒,一面讓醫生在他的手臂上動手術,把毒葯從骨里挖出來,雖然痛得要命,但他卻面不改色。

關公雖然英勇,最後還是被曹操的軍隊打敗,被孫權俘虜了。敵人告訴關公和他的兒子,只要他們投降,就可免一死,但是,關公認為他在桃園三結義時所作的效忠誓言,比生命還重要,結果和他的兒子關平一起被殺了。

關公死的時候,年齡據估計約59歲。他死後還遺下第二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更重要的是,他死後以義氣和英勇,流芳百世。

他在桃園三結義的儀式上,向劉備許下諾言,作他的義弟,過後就一生遵守諾言,不肯向義兄的敵人投降,以死盡義。

岳飛

岳飛盡了畢生的力量,抵抗外敵,衛國護皇。 他的勇敢與機智, 為他取得了多次的勝利和榮耀。 可是,岳飛在軍事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民間的廣受愛戴, 卻引起了皇帝的妒忌和不安。 後來,這位英勇愛國的將軍,終於被心胸狹窄的宋高宗賜死於大理寺。

岳飛於公元1103年生於現今的河南省。 據說在岳飛誕生時, 一隻大鵬從岳家屋頂上飛過。 岳飛的父親認為這是一種吉祥的徵兆,就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希望他將來鵬程萬里, 前途無量。

岳飛的父親是個農夫。 岳飛未滿月時,黃河泛濫,造成大水災,使岳家生活更加貧困。 因此,岳飛從八九歲起,就得開始在田間工作。

岳家生活雖然困苦,但卻影響不了岳飛對書本的喜愛。 他白天在田間辛苦勞動, 晚上就努力讀書,一直讀到深夜。他從小就對兵書有特別的喜愛。

岳飛十一歲時,他的外祖父請來了一位著名的武功師傅,教他武功。 岳飛也另拜師學射箭。 箭術師傅非常器重岳飛,把自己心愛的兩張弓贈送給他。

依照當時的傳統,岳飛十六歲時就結婚,次年生長子岳雲。 岳雲後來長大成為一名勇將, 跟隨父親在戰場上打仗。

岳雲四歲那年,岳飛應政府的號召,加入軍隊抵抗來侵的金兵。 據說,在他離家之前, 他的母親用針在他背上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字。

公元1122年,岳飛從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 身為孝子,他依據傳統回家守喪, 到1124年才重返軍隊。

在金兵的侵略底下,北宋朝廷不知所措,國家混亂不堪。 1127年,北宋皇帝, 皇父和家人都被金兵俘虜,並押送到中國北方的金人京城。

皇帝雖然被捉,宋朝的愛國志士仍繼續奮力抗敵。 岳飛加入這些愛國志士的隊伍, 共同建立南宋,以宋高宗為皇帝。

此後幾年,岳飛以英勇戰士和精明戰略家的姿態出現,屢戰屢勝, 把金兵逐出宋朝國土, 逼他們渡過長江。

盡忠報國的岳飛要乘勝追擊,把金兵趕回他們的老家去, 並且要拯救前任皇帝和他的家人回京。可是,他的好意卻受到高宗皇帝的猜忌。

原來高宗擔心的是:他的哥哥(前任皇帝)獲救後, 自己可能失去皇位, 所以拒絕了岳飛攻打金國的要求。 他反而決定與屢次違反和平條約的金國講和。

岳飛廣受人民的愛戴,也引起皇帝的不滿。 因此, 高宗在1142年以岳飛企圖謀反的罪名而賜他死罪,他的兒子岳雲也受牽連而被處死。

這位人格高尚的愛國志士岳飛含冤而死時,才39歲。 他雖然出身於清寒的農家, 後來卻因為抵抗金兵,屢戰屢勝而成為民族英雄。 他的大半生都與家人分開,因為他認為保衛國家和保護皇帝, 是他的職責。

岳飛的忠誠英勇和愛國精神, 一直到現在,還是後代愛國人士的典範。

王羲之

王羲之(WANG XI ZHI)是晉朝著名的中國書法家,其書法風靡於世, 受後人尊稱為「書聖」。他不但以革新書法聞名於世,而且也因為他畢生獻身於中國書法,建立了劃時代的功績而流芳百世。

王羲之在公元303年生於東晉,在七歲時就開始學書法。 他的啟蒙老師是他的伯

4. 歷史上有什麼事前預防的成功案例或者名人

張衡——發明地動儀
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好幾次。發生一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
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四圍鑄著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含著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隻張著大嘴的蛤蟆。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告訴人們那邊發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陽一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麼發生了地震。於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張衡雖然後來在政治上並不順利,但是,他的這些科學發明和實驗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5. 中國現代十大名醫

沒有「中國現代十大名醫」的說法,知名的有鍾南山、林巧稚、鄧鐵濤、吳咸中、任應秋等。

1、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屆全國運動會上,鍾南山以54.4秒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欄冠軍,創造了當時的全國紀錄。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4、吳咸中

吳咸中,男,滿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醫葯治療常見病症,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5、任應秋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出生於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於經學大師廖季平。

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並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後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6. 疫苗的產生歷史

疫苗有一段漫長而傳奇的歷史。
1
疫苗接種,或者說有意通過疫苗控制傳染病的治療過程,起源於1796年。當時,危險的天花在英國盛行,一位名叫愛德華·詹納的英國醫生注意到當地的擠奶女工從未得過天花,但生有永久性的牛痘。他從中受到啟發:接種較為良性的牛痘疫苗,或許可以有效預防致命的天花。於是,詹納將從擠奶女工莎拉·內爾姆斯手上收集到的牛痘膿皰液,塗到8歲的詹姆士·菲普斯手臂上的劃痕中。
18世紀擠奶女工手上的牛痘膿皰幫助發明了第一支疫苗
他的理論在菲普斯身上得到了證明。菲普斯成功接種牛痘後,從未得過天花這種每年會殺死40萬人的疾病,同時由於接種過程很成功,他也沒有生出牛痘。詹納的學說得到了認可,並被廣泛應用起來。到1980年,天花這種曾經禍害四方的疾病終於在全球范圍內被徹底鏟除。
2
在1877年以前,細菌等微生物並不為人所知。直到路易·巴斯德提出了疾病的細菌理論,他認為疾病是由人肉眼無法看到的細菌擴散、增殖所引起的。在1881年,巴斯德做了一場公開實驗。他向24隻綿羊、一隻山羊和六頭母牛接種了一種叫做炭疽的細菌,並留下了另一組未接種的農場動物作對比。幾個星期後,他在整個農場釋放炭疽菌。幾天後,圍觀群眾回到農場,他們看到所有未接種的動物都死了,接種組的動物卻安然無恙。5年後,巴斯德又發明了狂犬病疫苗。
3
早在公元前400年,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就描述了白喉病——一種粘膜阻礙呼吸和吞咽的疾病。但直到十九世紀,控制這項潛在致命性傳染病的抗毒素,同時也是疫苗的先驅,才被開發出來。作為抗毒素的發明者,埃米爾·馮·貝林因這一發現獲得了190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
1952年,脊髓灰質炎疫情在美國蔓延,這種疾病傳染的案例已經累計到了57000例,這時距離最著名的脊髓灰質炎受害者——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的逝世已有7年。3年後,喬納斯·索爾克博士發明了用已經死亡的細菌製作的疫苗。同時,阿爾伯特·沙賓博士也研發了一種用毒性減弱的活細菌製作的疫苗。把這兩種疫苗結合在一起後,產生了極好的預防脊髓灰質炎的療效。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整個西半球的脊髓灰質炎已經被消滅。
5
1963年,輝瑞公司推出了對抗高度傳染性兒童疾病麻疹的疫苗。三年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宣布了一項根除麻疹的運動。兩年內,麻疹發病率下降了90%以上。
6
在喬治華盛頓帶領士兵從英軍手中收復魁北克時,軍隊中暴發了天花,導致戰斗失敗。1777年戰爭結束後,華盛頓將軍堅持要讓他所有的部隊完成「人痘接種」(疫苗的前身)。
7
疫苗的幕後英雄莫里斯·希勒曼博士,在1967年開發了一種用於預防流行性腮腺炎的疫苗,隨後於1968、1969年分別研製了麻疹和風疹疫苗。1971年他把這三種疫苗結合成一種疫苗,稱為MMR。這一疫苗挽救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記的生命。希勒曼一生共研製出了40種疫苗。
8
西方世界的第一次疫苗接種,是由英國僑民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夫人促成的,她的丈夫是土耳其的外交官。1715年,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夫人不幸被天花毀容。1721年,在見證了土耳其當地的實踐後,她給她兩歲的女兒公開接種天花疫苗。她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到:「天花在(英國),如此致命,如此普遍。但在(土耳其)卻完全沒有造成危害,因為有(疫苗接種)這項發明。有一群年長的婦人,每年秋天都會開展疫苗接種服務。」
9
據記載,早在十世紀,中國人就掌握了預防天花的手段:通過收集感染者的傷疤,磨成粉末後,放入健康人的鼻子里。

7. 很多人都會寫關於抗疫防疫的作文,你有沒有見過其中的優秀作文

抗疫的文章我看了可能沒多少,以上是我推薦的好看的內容。或許大家還有看過更精彩的文章,也可以推薦給我哦。

8. 西安臨潼推出秦始皇抗疫短劇,這部短劇有怎樣的特色

如果古代皇帝可以穿越到現代社會,你最想看到這些皇帝做什麼事情呢?盡管我們都知道穿越只是一種玄幻元素,而並非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但是我們可以藉助古代偉人的影響力,從而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西安臨潼推出秦始皇抗疫短劇,這部電視劇具有很大的特色。首先,秦始皇來到現代指揮防疫工作,更能凸顯古代皇帝的雄才偉略。其次,現代化防控措施與古代皇帝相輔相成,共同碰撞出一副嶄新的場景和畫面。最後,秦始皇作為統一六國的男人,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當人們看到秦始皇抗擊疫情短視頻時,人們也會跟隨偉人抗擊疫情。

現代元素與古老人物相碰撞,更能激發人們抗擊疫情的熱情和決心

一線抗疫人員會穿著比較合身的防護服,並且已經做好了個人消毒工作。古代社會從來不具備現代化的消毒工具和防護服,而秦始皇是影響中國歷史的卓越人物,兩者相互配合,更能激發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此同時,人們看到這個短視頻之後,每一個人也會對抗擊疫情產生決心。

總的來說,這部短劇最大的特色是將抗擊新冠肺炎與歷史人物相結合,並通過現代化的拍攝手段完成視頻內核的宣傳。

9. 端午節為什麼成了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

端午節成了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是因為端午節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古語曰「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二是要拴葫蘆、掃把,掛五毒圖。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等習俗,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從這個角度說,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類似於如今的「公共衛生日」。

(9)防疫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10. 蘇州老衛生防疫站在哪以前是那個歷史人物的住址

蘇州老衛生防疫站在高長橋8號,也就是朴 園 在城西北部高長橋8號,鄰古五畝園址。清末民初此處為荒冢地。民國21年(1932)左右,上海蛋商汪氏在此建造二層西式樓房及花園,佔地15畝,造價10萬余銀元。蘇州淪陷期間,園為侵華日軍軍官佔用。抗日戰爭勝利後,又駐國民黨軍隊,在園中假山峰石上拴養軍馬,園遭損壞。1953年國家公路總局第三工程局以1萬余元購得此園。開辦療養院。1956年在園中建三層樓房1幢。以後均為單位使用,園貌漸改。1974年朴園歸市衛生局,設市衛生防疫站至今。70年代末,原花房處改建三層樓房,使園貌遜色。1980年規劃為修復項目,加以保護。1985年整修園中假山。
朴園四周砌花崗岩塊石圍牆,園門朝東,前臨小河。以山水為主景。湖石包土假山,峰巒起伏,池上架曲橋。園中有琉璃瓦頂四面廳、花廳、亭廊等建築,小徑蜿蜒盤曲,路畔點以石筍小景。園內綠化面積較大,花木茂盛,有白皮鬆、羅漢松、廣玉蘭、櫻花、杜鵑等,並有珍貴的地栽五針松2株,各300餘齡,高2米,生長健壯,為朴園特色。

閱讀全文

與防疫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