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重要歷史人物

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重要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02 02:12:56

⑴ 中國古代絲路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歷史貢獻,

在歷經數百年的漫漫「絲綢之路」中,有著太多的英雄人物,他們為開拓絲路上下求索,為發展絲路不斷探險,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斗轉星移,世事滄桑,往昔絲路上商賈來往穿梭繁忙的景象早已成為雲煙,悠揚的陣陣駝鈴聲響也已從我們耳畔消散,但他們卻是「絲綢之路」上永遠矗立的不朽豐碑。
1、開辟絲綢之路的英雄——張騫

「絲綢之路」的開辟者張騫
談到「絲綢之路」,我們就不得不說開辟絲路的西漢時期傑出外交家和探險家——張騫,張騫鑿空打開中原與西域的交通,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

西漢武帝賜旌節命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危難,獲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同歷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要演導出威武雄壯的戲劇,還得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舞台,這就是平常所謂的「時勢造英雄」。西漢時期,北方匈奴部落十分強大,而漢初物力、財力不足,對其也都只好採取「和親」、饋贈及消極防禦的政策,但匈奴貴族,仍寇邊不已。漢武帝時期,當下達選拔出使西域各國聯合抗擊匈奴的徵召時,滿懷抱負而年輕的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他兩次啟程前往邊遠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出使西域是冒險行動,在此期間,他在匈奴度過了十餘年的囚犯生活;他觀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狀況;他注意到在大夏(在今阿富汗)有中國貨;他派代表遠至粟特(在今烏茲別克),甚至安息(今伊朗)。

張騫出使到達西域的盛況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下的《秦州雜詩•聞道尋源使》中的詩句,詩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並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漢初時,漢武帝首創察舉制,張騫就是當時被推舉出來的孝廉。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牛郎和織女,帶回了天馬。雖然天馬的事只是傳說,但張騫卻在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發現了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據說它們快速奔跑之後,流汗似血色,它們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寶馬」。後來張騫返回大漢將此事告訴了漢武帝,因為武帝本人非常喜歡馬,聽說有這樣的寶馬,自然想得到。此時,漢武帝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認為雖然結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從而命人開辟通往西域的商道。

陝西城固縣張騫墓
隨著絲路的開辟,張騫定下了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雖然這個外交策略最偉大的實施者是漢武帝,但張騫作為提出者和實踐者,更值得人們尊重。但可惜的是,張騫沒有等到他的宏願實現的一天,從烏孫國返回(公元前115年)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如今,在陝西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建有張騫紀念館,內有張騫墓。墓地坐北朝南,東西寬15米,南北長15米,高8米,呈覆斗形,抗戰間西北聯合大學曾對此墓做簡單發掘,出土漢代器具,確定為張騫真墓。後經數次修葺,紀念館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頗受遊客青睞。
2、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班超

東漢名將班超畫像
西漢末年,連年的戰亂使得北方匈奴勢力乘虛而入,控制了西域地區,剛剛開辟的絲綢之路中斷,各國人民深受其害,利益大損。直到東漢明帝時期,日益強大的帝國才積累了足夠的力量,明帝「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走上了歷史舞台,他就是班超。

「投筆從戎」的班超
班超(公元32年~102年),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字仲升,是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軍事家與外交家。他生於書香世家,其父班彪(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過世前已約略完成《漢書》的輪廓)、兄班固(《漢書》的主要編纂者)、妹班昭(班固亡後續撰《漢書》),均為揚名後世的"史筆",而班超卻不願子承父業,從小就想效法張騫,為國立功。公元62年,31歲的班超隨母親和哥哥班固來到洛陽。當時父親已死多年,家境貧寒,他只得靠給官府抄書維持生活。這差事枯燥、勞苦且薪低。「為人有大志」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邊的消息後,把筆一扔,發出誓言,要像西漢張騫、傅介子那樣,建功西域,以圖封侯,報效國家,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班超跟隨同鄉、奉車都尉竇固離開洛陽,出擊匈奴,於當年冬天到達涼州(今甘肅清水縣北),開始了他「平生懷仗劍,投筆事戎軒」的戰斗生涯。班超不僅是成語「投筆從戎」的語源,同時也是歷代投筆從戎者的榜樣及祖師。這時的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可謂大器晚成。

班超出使西域路線圖
班超戎馬一生征戰萬里,身處西域三十一年,不費漢家糧餉,不勞大軍遠征,卻立下不世奇功。他出使鄯善(今若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擊殺匈奴使節,而後相繼安撫於闐(今和田),重定疏勒(今喀什),擊敗龜茲(今庫車)、莎車聯軍,使西域諸國歸附漢朝,同時北逐匈奴,西卻月氏,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玉門關內外再次出現了牛羊布野,中西商旅不絕的太平景象。

洛陽開建絲綢之路主題公園之班超浮雕
烽堠邊關和西域的蒼野荒漠,既是班超立功的戰場,也消損了他的健康,多年的「胸脅疾」,已將他折磨得「頭發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公元100年,已經69歲的班超給和帝上疏,表明了自己落葉歸根之情,留下了這段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的文字:「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並沒有「空老」玉門關,而是於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八月回到了洛陽,遂拜為射聲校尉(是掌宿衛兵、地位親要的職務)。可惜的是,只過了一個月,班超病情加重,駕鶴西去,終年71歲。今在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有班超墓,故人已逝,但班超的故事和精神仍激勵著後人。
3、西行絲綢之路的聖僧——玄奘

西行的聖僧玄奘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敢問路在何方》,一部家喻戶曉的神話劇《西遊記》,而故事的歷史原型,就是沿「絲綢之路」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玄奘。那麼,聖僧玄奘真如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受盡八十一難才求得真經么,他的真實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經過了哪些地方,都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玄奘畫像
玄奘法師(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是唐代著名高僧,世人一般稱其「三藏法師」或「唐三藏」,他是傑出的翻譯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享譽世界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作家。玄奘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Shí)的後代,隋朝末年其家道敗落,後其跟隨兄長學習佛經,年少時就已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後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隋亡後,玄奘前往蜀地拜訪名僧,後又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遍訪佛教名師,潛心學習經論,造詣日深。但當時佛教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為探求答案,「以釋眾疑」,玄奘決心至佛教發源地天竺求取佛教經文。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貞觀元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是並不像電視劇《西遊記》中演的一樣,玄奘的請允並未獲唐太宗的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由此可見,唐僧被稱為御弟,絕不是參照大唐皇帝李世民。根據當時的規定,私度邊關比私度內地關隘懲罰更重,所以玄奘西行的決定非常危險,但恰好當時長安遭遇大災,政府允許百姓自尋出路,玄奘借機混入災民中偷渡出關,可以說,玄奘是一名執著於理想信念的勇敢「偷渡客」。那年,他剛好27歲,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玄奘西遊路線圖
玄奘取經始自長安神邑,沿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終達摩揭陀國王舍新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後經西域南道,於貞觀十九年返祗唐都長安,歷時約19年,游歷三十多個國家,長途跋涉十餘萬里,沿途記錄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弘揚傳播佛法和大唐文化,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史載當時玄奘取經返回長安,出現了「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的場景,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被玄奘婉言辭謝。爾後其留長安組成完備的譯場,據載,其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被後人稱為新譯。

電視劇《西遊記》劇照
玄奘的西行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後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遊記》,書中的以玄奘為原型的唐僧不僅在西行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還帶了觀音的三寶:錦蝠袈裟、九環錫杖、三個金箍,及御賜的金缽等,神仙開道,白龍御行,何等威風。然而,現實中的玄奘西行取經簡直是不幸。玄奘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地界時邊關被封鎖,後被當地一位和尚派了兩名弟子趁夜偷偷護送才出了關。到達瓜州時買到一匹棗紅色的馬,但苦於無人相引,此時胡人石磐陀來請玄奘為他受戒,並自願當玄奘的向導。有學者認為這個石磐陀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他是玄奘收的第一個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導,剃度後成為胡僧,與孫悟空的俗稱「猢猻」在發音上非常接近。但他並沒有像孫悟空一樣堅持到底,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復返了,此時玄奘只好孤身一人向沙漠走去。在沙漠中,玄奘迷了路,禍不單行的是最後一個水囊也被打翻。在經過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的折磨後,奄奄一息的玄奘被那匹棗紅色的瘦馬奇跡般地帶到一口泉水旁邊,助他走出沙漠,與英俊的白龍相比,這匹馬甚至連原型都算不上。在現實中,玄奘收徒是在取經之後。第一個徒弟是玄奘在返回途中所收,相傳其為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神童大弟子的身份跟小說中神通廣大的大師兄孫悟空也十分相符;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自幼通學儒典,熟讀兵書,但其當和尚有三個條件:「不斷情慾;准吃葷血之物;過午能食」。他最初出去講經一般都是准備三輛車,一輛載佛經,一輛載酒肉,一輛載家僕妓女,因此被稱為三車和尚,這和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很是相似;第三個徒弟,是與窺基大師齊名的圓測大師,新羅國的王子,是個學術淵博的外國人。其中規中矩,從事佛經的弘揚,並且是貴族出身,跟西遊記中的沙悟凈也很相似。

南京玄奘寺
玄奘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年)圓寂於長安玉華宮,傳世頂骨舍利,由於名聲顯著,各地都想迎請供奉,致使玄奘靈骨一分再分,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印度那爛陀寺等全世界九個地方被供奉。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記錄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其西行取經沿途見聞,為我們了解西域、印度、巴基斯坦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情況,了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可以說,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絲路上的傑出人物絕不止我們上面提到的三位,東漢時期延伸絲路的使者甘英,兩晉時期西行求佛的僧侶法顯,元朝時期游歷絲路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等等,他們都為絲路的發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歷史不會忘記,後人將永遠銘記。

⑵ 古代中國為絲綢之路做出貢獻的兩位歷史人物

張騫,班超。西漢時,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北,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區統稱西域。西漢初期,西域被匈奴控制,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後,西漢與西域的聯系更加密切 。 西漢末年,西漢王朝徹底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東漢明帝時期,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動了三十年,幫助西域各國擺脫匈奴的控制,西域和漢王朝的聯系更加密切了。絲綢之路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張騫
(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甘英(
東漢(生卒年不詳),字崇蘭,東漢人。曾於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 , 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他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這次出使雖未到達大秦,但增進了中國人當時對中亞各國的了解。
班超,
字仲升,漢族,漢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為評定西域,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班超成名經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原文: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班超
班超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不恥勞辱。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 班超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
編輯本段投筆從戎
漢明帝永 班超像
[1]平五年(62),班超的兄長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隨著遷居洛陽。由於家境貧寒,班超替官府抄寫文書,維持生計。班超每日伏案揮毫,常輟業投筆而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閑乎」(《後漢書·班超列傳》)?旁人皆笑之。班超說:「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漢書·班超列傳》)!於是,他就去找相者看相,相者說:「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里之外」(《後漢書·班超列傳》)。班超問其故,相者說:「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後漢書·班超列傳》)。 過了一段時間,明帝問班固:「卿弟安在」班固說:「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後漢書·班超列傳》)。明帝於是任命班超為蘭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書。然而,沒過多久,班超又因為小過失被免了職。永平十六年(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幹,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
經過短暫而認真的准備之後,班超就和郭恂率領三十六名部下向西域進發。班超先到鄯善(今新疆羅布泊西南)。鄯善王對班超等人先是噓寒問暖,禮敬備致,後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了。班超憑著自己的敏感,估計必有原因。他對部下說:「寧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後漢書·班超列傳》)。 於是,班超便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後漢書·班超列傳》)?侍者出乎意料,倉猝間難以置詞,只好把情況照實說了。班超把侍者關押起來,以防泄露消息。接著,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飲酒高會。飲到酣處,班超故意設辭激怒大家:「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柰何?」眾人都說:「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班超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 班超塑像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有部下說:「當與從事議之」班超大怒,說:「吉凶決於今日。從事文俗吏,聞此必恐而謀泄,死無所名,非壯士也」(《後漢書·班超列傳》)!部下一致稱是。 這天天剛黑,班超率領將士直奔匈奴使者駐地。時天刮大風,班超命令十個人拿著鼓藏在敵人駐地之後,約好一見火起,就猛敲戰鼓,大聲吶喊。並命令其他人拿著刀槍弓弩埋伏在門兩邊。安排已畢,班超順風縱火,一時,三十六人前後鼓噪,聲勢喧天。匈奴人亂作一團,逃遁無門。班超親手搏殺了三個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殺死了三十多人,其餘的匈奴人都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將此事報知郭恂。郭恂先是吃驚,接著臉上出現了不平之色。班超知道他心存嫉妒,便抬起手來對他說:「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後漢書·班超列傳》)?郭恂喜動顏色。班超於是請來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曉之以理,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附漢朝,並且同意把王子送到漢朝作質子。 班超完成使命,率眾回都,把情況向竇固作了匯報。竇固大喜,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經過和所取得的成就,並請皇帝選派使者再度出使西域。皇帝很欣賞班超的勇敢和韜略,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對竇固說:「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後漢書·班超列傳》)。竇固認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想給他再增加一些。班超卻說:「願將本所從三十餘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為累」

⑶ 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

1、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

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開始互相貿易、文明的交流日益繁多。

2、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在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3、匈奴入侵羅馬

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巨變造成食物短缺、飢荒遍地,草原游牧民族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大規模的移民。以匈奴為首的游牧大軍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盯上了絲綢之路上的財富,開始大舉入侵歐洲。

公元5世紀中葉,在糾集了一大群蠻族——特里溫哥特、阿蘭、汪達爾、蘇維匯、戈比德、紐里、巴斯塔尼——之後,匈奴王阿提拉親自率兵出征羅馬。阿提拉在奪取多瑙河北部之後,曾侵掠巴爾干半島達十五年之久。

為此君士坦丁堡政府不得不向匈奴人納貢以換取和平,後者由此獲得了大批的珠寶和黃金。被絲綢之路上的財富所吸引的匈奴人肆虐了近一個世紀,最終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整個帝國的文明幾乎回到了史前時代。

4、蒙古人西征

13世紀初,正當十字軍為失利而苦惱不已之時,他們收到了一個宛如奇跡的消息:一支大部隊正從亞洲內陸向這里進發,幫助西方騎士攻打埃及。最初,援軍的身份被認為是祭司王約翰的部隊。但沒過多久,人們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胡說。馳騁在絲綢之路上的,是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卓越領導下,蒙古人的鐵蹄沿著絲綢之路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與恐怖的屠殺同樣為人熟知的,是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智慧。

他們用低稅率鼓勵絲綢之路上橫跨歐亞的貿易,他們用軍事統治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隔閡,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用寬容的政策造就了絲綢之路上宗教信仰的自由與繁榮。

5、美洲大發現

15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大量黃金為這一時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資金來源,各國開始不斷組織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大航海時代。

他在大西洋彼岸的發現讓歐洲備感興奮。「我們發現了印度恆河以外的陸地和島嶼。」他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給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寫信說。

事實上,哥倫布被他的發現迷惑了。他預期見到的文明人其實是幾乎全裸的原住民,他驚訝地發現這些人十分原始。他寫道,他們「發育良好,體形健碩,長相英俊」,而且很單純,收到紅帽子、小珠飾,甚至是打碎的玻璃和陶器都非常開心。

⑷ 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
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今埃及亞利山大港),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中國絲綢。
西漢末年,絲綢之路一度斷絕,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西域,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當時東漢首都洛陽。
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這條長約7000公里的漫漫長路是經過三百多年幾代人的努力而形成,歷代多有維護及延用。

⑸ 跟絲綢之路有關的故事

1.出使西域的張騫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並幫助他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游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2.投筆從戎的班超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漢書·班超傳》)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騎射,驃悍驍勇,進如鳥飛,頃刻畢至,退如煙雲,須臾消逝,每當秋高馬肥,即四下擄掠,中原一帶不堪其擾。西域一帶有五十餘小國,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禦匈奴的侵擾,就必須控制西域各國,斬斷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並奏請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後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為強。班超集中隨從36人,乘夜火燒匈奴使者的住所,殺死30餘人,燒死100餘人,鄯善國舉國震恐,首先歸漢。接著,班超馬不停蹄出使於闐、疏勒,鎮服兩國,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龜茲兩國的進攻,恢復了與漢朝中斷了65年的關系。
班超決心長期留駐西域,從公元87年起,又陸續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91—94年,龜茲、姑墨、溫宿、焉耆、尉犁、危須等國先後臣服歸漢,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漢章帝封班超為定遠侯,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豐功偉績。

3.西天取經的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誠的佛教徒,傑出的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著作家。貞觀三年,他深感佛說分歧,難得定論,「誓游西方」,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經,探求答案,「以釋眾疑」。貞觀十七年,帶657部經論返歸長安,受到熱烈歡迎。唐太宗將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譯經,又在寺內專門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帶回的經典,這就是現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從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從西域南道回國,歷時17年,游歷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五萬余里,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見聞,為我們了解西域、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情況,了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其譯著准確翔實,開一代新譯風,並培養了許多翻譯精英,使盛唐的翻譯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羅(朝鮮)的佛學者還有傳承關系,在國際上亦有重大影響。
他西行取經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變成了神話,後來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遊記》。唐僧及其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5.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涼州(今武威),後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後秦姚興更尊羅什為國師。他在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先後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變了以往中國佛經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6.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後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後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後,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游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系的重要著作

⑹ 漢朝歷史上哪些著名的人物的故事都與絲綢之路有關

漢朝歷史上與絲綢之路有關的人物故事:張騫出塞。
張騫出塞
張騫是西漢外交家。漢中城固(今陝西城固)人。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目的是相約攻打匈奴。
他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餘年,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不忘使命。後逃脫,越蔥嶺,西行至大宛(今吉爾吉斯費爾干納盆地),經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抵達大月氏。大月氏先為匈奴所迫,故而西遷,此時已定居媯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統領了大夏,無意報復匈奴。張騫在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留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他向武帝詳細匯報了西域情況,被授予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逼大夏,建議武帝開西南夷道。後因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公元前123年,張騫以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征匈奴,以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21年以衛尉隨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因誤軍期,用侯爵贖罪,免為庶人。後張騫勸武帝聯合烏孫(今伊犁河流域),武帝拜其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烏孫,率300人組成的使團帶牛羊金帛上萬。至烏孫後,又分遣副使赴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鄰國,與中亞各國正式通好。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簡介"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⑺ 我國古代絲綢之路是那條線路是怎麼走的

絲綢之路是指從洛陽出發經長安(西安)、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歐洲,並聯結地中海各國回的陸上通道。

最初絲綢答之路是西漢時張謇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最遠到達西亞諸國的陸上貿易通道,到東漢時班超再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並將路線東端延伸到東漢京師洛陽,西端延伸到歐洲(羅馬),這是目前完整的絲綢之路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東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7)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重要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自從張騫和班超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製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行走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

⑻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故事

1、班超是東漢時期的將軍,他棄筆從戎,奉命出使鄯善國,聯合鄯善國對付匈奴。鄯善國王對待他這個東漢使者的態度十分奇怪,起先十分恭敬,後來逐漸變得傲慢無禮起來。

班超揣測匈奴也派使者到達了鄯善國,於是他到處打聽到了匈奴使者的居所,帶著自己的隨從36個人,趁夜殺進匈奴使者的居所,殺死他們一百餘人。

鄯善國王因此對班超一行人十分恐懼,便答應了聯合東漢夾擊匈奴的盟約。接著班超又出使於闐、疏勒,使匈奴聯合其他小國夾擊東漢的計劃徹底告吹。

2、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和匈奴作戰,派遣張騫去尋找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張騫帶著百餘人來到河西走廊一代,被匈奴人發現並俘虜。匈奴人得知張騫的使命後,就讓他去放羊,還讓他娶了一個匈奴女子作為妻子,意圖讓他投降。

但張騫並沒有被誘惑,忍辱負重11年後,張騫找了個機會,終於從匈奴手中逃脫。他並沒有回西漢,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他繼續一路西行,到達了大宛國,在大宛國王的幫助下,他找到了居住在阿姆河流域一代的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經被匈奴打怕了,不願和西漢結盟攻打匈奴。

張騫怏怏而返,在回去的途中,又被匈奴抓獲,這次他們把張騫囚禁了一年多,而後張騫再次從匈奴手裡逃脫,回到了西漢。雖然這次張騫並沒有完成使命,但卻讓西漢得知了許多西域的地理和人文知識,激發了漢武帝拓展疆土的決心。

(8)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重要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首先,絲路上的商隊從西方運來稀有動物、植物、皮貨、葯材、香料、珠寶首飾,再從中國運出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這些商品豐富了各國人們的日常生活。

其次,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的鑄鐵冶煉,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四大發明、 絲織技術、漆器工藝等也經由絲綢之路傳向世界各地,促進了世界文明進程。

其三,絲綢之路開通後,西域各國各派使節來中原朝見,密切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政治聯系;同時波斯、羅馬等帝國也遣使來中國,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成為很多人的信仰,並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另外,絲綢之路在促進民族交融、藝術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大意義。

⑼ 古絲綢之路人物

地圖: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人物:張騫、班超、王玄策這樣的傑出使者,有李廣利、高仙芝統帥的軍隊,有法顯、唐玄奘等偉大僧侶,有為國遠嫁的細君、文成這樣的公主
傳說: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德到世界的承認。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 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 吐魯番,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 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系「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海上絲路在中世紀以後輸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總之,絲綢之路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絲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統稱;狹義絲路僅指漢唐時期的沙漠綠洲絲路。s絲路興衰絲路起始時間史學界尚無定論,但至遲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從陸路傳入波斯,再轉販至羅馬帝國。公元前4世紀西方古文獻中已對蠶絲有了記載,並指明「其絲貨有販至印度者」(《考鐵利亞》一書)。公元前3世紀以前,西方已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其拉丁語意為「絲之國」。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8?~前87)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派張騫(公元前164?~前114)出使西域,「鑿空」絲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費爾干納)、康居(今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於闐(今和田)、扜彌(今於田東)等地,從此開通絲路。漢武帝又開河西四郡,築河西長城,起亭障直至鹽澤(今羅布泊),與烏孫聯姻,設使者校尉(後改西域都護府),移民屯田。漢出使各國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相屬不絕」。中亞、西亞的商人「不絕於時日,商胡販客,日唉於塞下」。新莽時期(公元9~23)絲路中斷。班超(公元32~102)在重開絲路中功績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灣)而返,這是漢代中國官員沿絲路西行最遠者。隋唐(589~896)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復,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烏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洛陽、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
故事: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再次從長安啟程,開始了真實的游記;經涼州、過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脈,來到撒馬爾罕,再前行,與大雪山的冰雪搏鬥,最後到達印度。

⑽ 絲綢之路名人的故事

一、愷撒大帝絲綢長袍震驚全場

歷史上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古羅馬的愷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那件絢麗奪目的長袍使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皇帝的新裝贊不絕口,連看戲都沒有心思了。一打聽,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長袍是用中國絲綢製作的。

從那以後,華麗的中國絲綢在歐洲各國出了名;用中國絲綢製作的衣服,成了最時髦、最講究的服裝;華麗的絲綢被譽為最珍貴的衣料,甚至和黃金等價。人們把中國叫做「賽里斯」,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

那時候,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於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那麼,中國絲綢究竟是怎麼運到歐洲去的呢? 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10)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重要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閱讀全文

與我國古代絲綢之路重要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