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省通江縣麻石鎮雲曇鄉木頂寨馮氏清朝出過什麼有名人物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麻石鎮雙柏樹村郵編是636729
Ⅱ 巴中市通江縣有哪些古代歷史遺跡
縣南擂鼓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縣東北張家河漢代遺址,縣城西郊千佛崖,廣納白乳溪,涪陽佛爾崖、佛爺崖,文勝佛爺洞、西板灘,梓潼大佛洞等地的唐代摩崖造像,形態逼真,別具神韻。干佛崖的七層浮雕寶塔極其精美,為全國所獨有;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的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主要革命遺址50多處。通江關隘洞寨較多,為屯兵重地。舊置「九關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說.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縣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縣城文廟和節孝總壇、唱歌鄉靳家壩牌坊、文勝白石寺、樓子鄉魯板寺、板褥口鄉二郎廟、興隆「通江三李」故居和李其綱的進士第等均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諾水河風景名勝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8公里,幅員面積457平方公里,境內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險峰兀立,怪石叢生,關隘、峽谷、飛瀑、暗河比比皆是,景區分為「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四大部份,與縣城構成一條環形風景線。堪稱秦巴區第一勝地。
歷史古跡:通江古屬巴國,秦隸巴郡,西魏置縣,唐改壁州,天寶初年始名通江。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遍布城鄉。境內有地上地下不可多得的文物點200餘處,館藏文物7000多件。春載鄉擂鼓寨新石器文化遺址,填補了四川龍山文化普系和類型的空白;通江摩岩造像「唐代精品頗多,堪稱藝術瑰寶」,縣城西千佛岩摩崖造像中「七級佛塔」及廣納白浮溪的「凈土變」龕龍為精品,還有巴人文化遺址、三國文化、佛教文化、白蓮教蘭號義軍大本營舊址等等,極具旅遊科考價值。
Ⅲ 巴中地區參加紅軍後成為共和國將軍的人物有哪些
張世蓋(——2000),巴州區石城鄉人,196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張顯揚(1915——),通江碧溪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趙蘭田(1918——),平昌縣岳家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朱仕煥(1913——),通江縣民勝鄉人,1961年晉升上將軍銜。
張德貴(1914--1987),巴州區司城鄉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張榮森(1917——1—984),通江縣陳河鄉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胥光義(1916——2009),平昌縣江口鎮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吳瑞林(1918--),巴州區磨子鄉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陳彬(1919——2000),通江縣雲台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陳福章(1913——1982),通江縣朱元鄉人,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陳其通(1916——2001),巴州區梓桐廟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程登志(1921——1995),巴州區雙風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鄧仕俊(1918——1993),通江縣永安鄉人,1955年晉升少將軍銜。
馮丕成(19081983),巴州區漁溪鎮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傅崇碧(1916——),通江縣涼風埡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何雲峰(1922——),平昌縣張公鄉人,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何正文(1917--2000),通江縣板橋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姜鍾(1919——),平昌縣得勝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李勃(19121992),平昌縣馬鞍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劉自雙(1915),巴州區青木鄉人,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蒲大義(1916——1973),平昌喜神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王良太(1917——1991),巴州區斯連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王明坤(19111988),巴州區大和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吳榮正(1915--1973),通江縣雙泉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吳瑞林(1915--1995),巴州區化成鎮人,1955年授予 中將軍銜。
吳仕宏(1918——)通江縣興隆鄉人,1964年授予少將軍銜
張世蓋(1917——2000),巴州區石城鄉人,196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張顯揚(1915——),通江碧溪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趙蘭田(1918——),平昌縣岳家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朱仕煥(1913——),通江縣民勝鄉人,1961年晉升上將軍銜。
朱兆林(1907--),平昌縣雲台鄉人,1964年晉升上將軍銜
還有劉伯堅(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任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1935年3月率部隊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21日壯烈犧牲。
Ⅳ 通江縣的著名人物
何正文: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張顯楊: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專
吳榮政:貴州省軍區副屬司令員。
吳仕宏: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陳福章:海軍威海水警區司令員。
陳彬: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傅崇碧:北京軍區政委、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鄧仕俊:南京軍區司令部顧問,少將 。
朱士煥: 沈陽軍區後勤部政委, 少將 。
吳榮正:貴州省軍區副司令員,少將。
張顯揚: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少將 。
張榮森: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少將 。
熊國炳:西路軍政政委會委員。
郭彥: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迎東子:作家,詩人
邾容:我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
Ⅳ 請問四川省通江縣有哪位高人知悉當年第二大蘇區紅軍歷史檔案資料有無記載通江興
《川流不息》 吳煒 吳曉天 馬軍 1至26集片尾曲《爭鋒》 王慶 吳曉天 馬軍 27至39集片頭曲《夢在燃燒》 湯子星 吳曉天 馬軍 40至52集片頭曲
Ⅵ 巴中的歷史介紹
一、巴中市及巴州區歷代建制
巴中的建制始於東漢。和帝永元三年(91年),劃宕渠之北,包括今巴州區、通江、南江、平昌及萬源等縣的巴河流域地區,置漢昌縣(治今巴州區巴州鎮)。和帝永元建安五年(200年)漢昌屬益州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漢昌屬益州巴西郡(治保寧,今閬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將漢昌、宣漢、宕渠3縣置為益州宕渠郡(治今渠縣土溪);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縣復屬益州巴西郡。到蜀漢延熙二年(239年)至十一年(248年)漢昌縣又兩次更屬益州宕渠郡和巴西郡。
兩晉時期,西晉泰始三年(267年)漢昌縣更屬梁州(治今陝西漢中)巴西郡。元康六年至永康二年(296年至300年)漢昌縣又屬宕渠郡。永寧元年(301年)漢昌還屬巴西郡。永興元年(304年)改漢昌縣為漢興縣,復屬宕渠郡。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復名漢昌縣,屬梁州巴西郡。
南北朝宋、齊年間(420年——502年)復改漢昌縣為漢興縣,先後屬梁州宕渠郡和巴西郡。梁、魏年間,梁天監四年、魏正始二年(505年),梁、魏互相爭奪漢昌縣,互相競爭設置州、郡、縣等地方政權。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始置巴州,治大谷郡北(今巴中市江北新區),熙平二年(517年)州移治漢昌縣。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至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間,巴州全盛時期管轄8郡11縣。
(1)大谷郡(治今巴州區巴州鎮)領漢昌縣;(2)歸化郡(治今巴州區曾口鎮)領曾口(治今巴州區曾口鎮)、梁大(治今巴州區梁永鎮)二縣;(3)義陽郡(治今巴州區恩陽鎮樊家梁)領義陽縣(治今巴州區恩陽鎮);(4)遂寧郡(治今巴州區水寧鎮)領始寧(治今巴州區水寧寺鎮)、平州(治今平昌縣江口鎮)二縣;(5)哀戎郡領其章縣(郡縣同治今巴州區奇章鄉);(6)北水郡領難江縣(郡縣同治今南江縣八廟埡);(7)伏虞郡領宣漢(郡縣同治今儀隴縣大羅鄉)、固安(治今營山縣固安鄉)二縣;(8)其章郡領涪陽縣(郡縣同治今通江涪陽鎮)。
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至梁元帝承聖三年(535年——554年)全巴州均屬梁,其間全盛時期管轄13郡19縣:
(1)歸化郡(治今巴州區巴州鎮)領梁廣縣(廢漢昌縣,移梁大縣於漢昌更名梁廣縣)、曾口二縣;(2)義陽郡領義陽縣;(3)遂寧郡領始寧、平州二縣;(4)其章郡領涪陽縣;(5)北水郡領難江縣;(6)木門郡領伏強縣(郡縣同治今旺蒼縣東凡鄉楠木村);(7)義安郡領池川縣(郡縣同治今旺蒼縣普濟鄉大池壩);(8)伏虞郡領宣漢、固安二縣;(9)隆城郡領儀隴、大寅二縣(郡及儀隴縣同治今儀隴縣順義場,亦說金城山,大寅縣治今儀隴縣大雲鄉);(10)梓潼郡領相如、郎池二縣(郡及相如縣同治今蓬安縣利溪鄉,亦說今蓬安鎮,郎池縣治今營山縣城守鎮);(11)南宕渠郡領安漢縣(郡縣同治今南充市舞鳳鄉);(12)新興郡領漢初縣(郡縣同治今武勝縣西關鄉);(13)景陽郡領宕渠、綏安二縣(郡及宕渠縣同治今營山縣黃渡鄉,綏安縣治今營山縣三元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到北周末年,巴州全盛時期轄10郡15縣,所轄地域,東至今達縣橋灣鄉,南至今營山、蓬安、武勝等縣部分地方,西至今旺蒼東北部分地方,北至今南江、通江縣全部。
隋朝開皇三年至大業二年(583年——606年),巴州領縣9縣。到了大業三年(607年)改巴州為清化郡,領14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清化郡復置巴州,領今巴州區所轄的地域和平昌、通江、南江的部分地域。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巴州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西道。
五代時期(907年——960年),巴州領9縣,所轄地域有所縮減。
宋太祖乾德四年至宋末(966年——1275年)的巴州屬利州路(治今廣元)興元府(治今漢中),領化成、難江、恩陽、曾口、通江等5縣。其間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巴州屬劍南道。
元朝沿襲宋朝建置,仍置巴州領縣,屬廣元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四川置省之始),巴州屬四川省廣元路。
到了明朝,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巴州為巴縣,屬四川承宣布政司川北道(簡稱四川北道)保寧府(治今閬中)。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復置巴州,領化成、通江、難江3縣。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四川在成都稱帝(1644年),國號大西,巴州全屬大西。
從清朝初到民國元年(1648年——1912年),巴州仍屬四川北道保寧府,不領縣。
民國元年(1912年),巴州衙署改名巴州行政公署。民國2年(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隸屬四川北道(治今閬中)。民國3年(1914年),改四川北道為嘉陵道(治今南充),巴中隸屬嘉陵道。不久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縣直屬省政。
據《太平寰宇記》和《東晉南北朝輿地考》載,古時外地曾有4個「巴州」建制:
其一,齊建元二年(480年),以荊州之巴東、建平二郡及益州之巴郡(治今墊江)、梁州之涪陵郡(先治今彭水,後治今涪陵枳城區)置巴州;永明元年(483年)省。歷時3年。其二,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改楚州(治今重慶)為巴州;周閔帝元年(557年)改巴州復為楚州。歷時6年。其三,北齊天保三年(552年),置巴州於齊安(治今湖北黃岡);陳太建五年(573年)廢。歷時21年。其四,梁承聖二年(553年),置巴州於巴陵(治今湖南嶽陽);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岳州。歷時36年。
以上4個古時外地的「巴州」重置,切勿與大巴山南麓的巴州混同。
建國後(1950年1月),四川省分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區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屬西南局(治今重慶市)。巴中屬川北行署(治今南充)達縣專區(治今達州)管轄,一直延續到1993年上半年。其間1950年4月,川北行署批准成立巴中中心縣委,作為達縣地委的派出機構,領通江、南江、巴中三縣,1953年3月巴中中心縣委撤銷,三縣直屬達縣地委。
1993年7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劃出,設立巴中地區,巴中縣一並撤縣建市(縣級),於當年10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建立巴中市(地級),於當年12月27日正式掛牌成立,以市管區縣,轄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二、通江·南江·平昌縣歷代建制
通江縣
通江縣建制始於北魏正始時(504年——507年)僑置符陽縣;北魏孝明帝熙平、正光年間(517年——524年),置其章郡領涪陽縣(郡縣同治今通江涪陽鎮);西魏文帝大統年間(535年)置諾水縣(治今通江諾江鎮),屬巴州管轄。隋開皇三年(583年),以諾水縣地入始寧縣。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通江從巴州分出,置壁州(治今通江諾江鎮),借南面有座壁山而命名,領東巴(原名巴東,治今通江洪口鄉永安壩)、廣納等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諾水以邑枕巴江而更名為通江,後改為始寧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壁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一說是熙寧元年(1068年),廢壁州,置通江縣,屬巴州管轄。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通江又分上通江、下通江,上通江始今諾江鎮,下通江始今通江縣永安鄉縣壩村。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後入曾口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復置通江縣(治今諾江鎮),仍屬巴州管轄,自此直至明末。到了清朝,州不領縣,通江縣從巴州分出,歸四川北道保寧府(治今閬中)管轄。建國後,屬川北行署達縣專區管轄。1993年屬巴中地區,2000年屬巴中市。
南江縣
南江縣建制始於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建北水郡置難江縣(治地無考)。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為盤道縣(治今南江縣八廟埡),屬巴州管轄;同年改東巴州置集州(治今南江鎮),取東北集川水為名,屬梁州(治今漢中)轄;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移治難江(治今南江鎮)。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集州建符陽郡,領難江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符陽郡復置集州,屬山南西道興元府(治今漢中),領難江、平桑、長池3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集州,難江重歸巴州管轄。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難江並入化成縣(治今巴州鎮)。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取南屯河為南江河而改名置南江縣(治今南江鎮)。清朝時期,南江從巴州分出,歸四川北道保寧府(治今閬中)。建國後,屬川北行署達縣專區管轄。1993年屬巴中地區,2000年屬巴中市。
平昌縣
平昌縣建制始於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置平州縣。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更名為同昌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同昌縣為歸仁縣。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廢歸仁縣入曾口縣,從此平昌無縣建制。爾後屬巴州。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巡檢署;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改設荊州署;清末置江口分州。民國2年(1913年),設分縣,後入巴中縣。民國35年(1946年)由巴中縣析置平昌設治局。1948年復置平昌縣。建國後,屬川北行署達縣專區管轄。1993年屬巴中地區,2000年屬巴中市。
Ⅶ 四川通江縣鐵佛鎮許氏來歷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鐵佛鎮 位於通江縣南部,通江河下游。該鄉地勢平坦,東部較低,為平壩、淺丘,海拔400—500米;西部略高,系丘陵。境內有土城山、東嘴山、熨斗山,起伏平緩,成階狀梯地,最高的土城山主峰787米。山體多為南北向。通江河從北流入,蜿蜒曲折流向南方。沿河一岸海拔較低,最低處307米。鐵佛,在距今約4億年的泥盆紀以前為海浸期。中三迭紀以後,結束了海浸的歷史。泥盆以後的燕山運動,使秦嶺抬升褶皺成山系,這里隨之上升為陸。地質屬旋扭背向斜,沙溪階狀山盆區。地貌以層狀梯形構造為輪廓,系中切割低山區,多在海拔800以下、坡度平緩。土壤、氣候、植被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土城山:位於鐵佛之東北面,山體東北西南走向,脈自鑰匙坡而來,主峰海拔787米,山勢險要,上有寨,屬古今軍事爭奪之地。土城山在本鄉平壩村境內,上有麻巴里、土城寨兩上居民組,人口400餘,土地近500畝;山上林、地各半,南側系鐵佛區、鎮風景區。
明末築土為寨,寨側有井,名觀音井,其泉甘美清冽。咸豐十一年(1861辛酉)春,入陝太平天國義軍朱統領(朱義宣)部未破此寨。1933年紅四方面軍亦依寨之險要而扎營於寨中,現存戰場遺址。
大東門石刻對聯:道德為藩籬不需雄兵百萬,詩書作甲胄甚來猛將三千。橫額是「天生重關」。1984年建電視差轉台於寨上,功率3瓦,覆蓋鐵佛場區。登山而眺,縱觀全鄉,極目數十里外通平兩縣的千峰萬巒。東嘴山:亦名岳家山,鐵佛治南4公里處。山體東西走向,西北面被溪子河下游切斷,南面被劉家河切斷。該山跨越曲濱、雙泉、鐵佛三鄉,東北面屬鐵佛鄉管轄。東面系絕壁陡崖,上有東嘴寨,下有長嶺寨。1933年川軍范紹增部駐此,五月紅軍特務連夜襲此寨大捷。現屬白土埡村轄。
黃嘴頭:鐵佛治西5公里處,海拔665米,座於黃嘴頭村中部。脈自香爐山而來,山體南北走向,南面被深溪子切斷。深溪河在深溪子折向西流,該山被切割成鏵形狀;分上下兩扁,一名張家扁,一名李家扁,山形猶如一列賓士著的火車頭。它獨座本鄉群山之中,山勢險要,上有黃嘴寨,分東、南、西、北、四寨門,寨均堅石而城。寨側有塘一井二,山頂林木、耕地各半,北門內有獨峰名文筆峰,與手爬岩上雨團包隔寨相望,古時有人用「白鶴黃咀常翥丁灘啄化魚,青龍藍角天生申溪朝鐵佛」的聯語寫照。 熨斗山:鐵佛治西8公里處,因山形如熨斗而得名。山體南北走向,脈自香爐山而來。山上居熨斗山村,森林覆蓋面佔全村30%。相傳,早年有熨斗寨(已毀),北面有白咀寨。熨斗山南、北兩側均是懸崖,成為自然的村界線。
Ⅷ 四川巴中有哪些歷史名人
雄,通江縣宕渠人,現通江毛峪宕河一帶。流民起義軍領袖,十六國時期成國的建立者。
西晉到東晉的時候(公元304年—347年),由李特、李雄父子率領10萬流民於西晉太安2年(303年)攻取成都,次年自稱成都王,年號建興。建興3年(306年)正式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成都第三次成為帝王都。李雄稱帝後,任四川大族、道教首領范長生(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道士)為丞相,政策比較開明,史稱「大成國境內出現了徭役稀少,人民富實,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興旺景象。這在十六國時期是少有的。」李氏立國三代,計43年。
1 苟壽南
苟壽南(1885-1949),原名苟國興,別名苟仁活、苟南山,化名苟敬文,巴州區三江鄉人。...
2 冉廷國
冉廷國,1948年生,巴州鎮人,196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在巴中病故,追認為烈士。...
3 董修武
董修武(1879-1915),名發科,字特生,祖居巴中縣光輝鄉,父輩遷往縣城。昆季5人,修武為長。自幼聰穎,勤奮好學,16歲中秀才。 ...
4 戢祖森
戢祖森(1937- ),四川開江人,祖籍武漢。現任巴中畫院院長,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藝術系特聘兼職教授,徐悲鴻、張大千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5 唐志遠
唐志遠,1939年生,巴中店子鄉人,195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任沈陽軍區某團副參謀長。1975年在巴中病故,追認為烈士。 ...
6 王大槐
王大槐,1929年生,巴州鎮人,1950年參加革命,任糧食公司工作人員。1950年3月31日在恩陽糧庫被暴動匪徒槍殺,追認為烈士。...
7 趙路堂
趙路堂,生年不詳,巴中人。1950年在巴中剿匪中犧牲。...
8 革命家——馮丕成
馮丕成,(1908-1983),巴州區漁溪鄉人。幼讀私塾,後父母雙亡,成為孤兒,便給地主當長工。...
9 吳瑞林
吳瑞林(1915- )原名吳尚德。四川省巴中縣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川陝甘少年先鋒營營長,少年先鋒團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共青團團委副書記,共青團通江縣委書記,少共川東北特委書記,中共大金省委組織部部長兼少共大金省委書記,大金省幹部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魯東南臨市特委書記,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政治委員,中共泰山地委軍事部部長,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二軍分區司令員
Ⅸ 請教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通江歷史悠久,置縣源遠流長。縣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已在這塊土地上繁銜生息。 通江,商周、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為巴郡宣漢、漢昌二縣地,三國蜀及晉因之。南朝梁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504~507)首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535~551)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 元欽間(552~553)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大業三年(607)改屬清化郡。唐武德三年(620)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並屬萬州。七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八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並於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開元二十三年(735)六月,於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742)八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迄今已歷時1200多年。乾元元年(758)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後蜀因之。 宋乾德四年(966)省東巴縣入通江縣,五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熙寧五年(1072)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縣入曾口縣。至正四年(1344)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因之。 清屬保寧府,民國前期屬嘉陵道。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廢通江縣而置赤北、赤江、紅江三縣和苦草壩、洪口兩特別區,並於通江城置川陝省。民國24年(1935)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建國後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68年起屬達縣地區。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屬巴中地區。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區為巴中市,現屬巴中市。 通江縣位於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地處川陝、楚蜀交界線上。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北與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市,南接平昌縣,西與巴州、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雲:「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後連延於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通江縣域東西距73.3公里,南北距98.5公里,幅員4116.58平方公里,轄14個區(鎮),79個鄉(鎮、辦事處),7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