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徵集隋唐遼宋夏金元明清各朝代的歷史故事!
懸賞分太少 我懶得寫啊
隋唐時期 隋唐英雄傳 薛剛反唐 武則天即位
宋 趙匡胤
元 打過日本 兩次
明 抵抗日本小規模騷擾
清 入關 康乾盛世 然後 輸輸輸……
2. 發生在遼,宋,西夏,金,元,明的歷史故事!
崇禎死後被大順軍掩埋但無謚號,清軍入關後進行祭拜,並為之設立謚號但一改再改,南明小朝廷也為之定了謚號廟號。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順軍進入紫禁城,圍繞崇禎帝的下落,城內謠言紛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的屍體。生性魯莽的權將軍劉宗敏命人把崇禎夫婦的屍體一起陳放在東華門外,強令京師百姓觀看,以正視聽。
崇禎的屍身以發覆面,一隻腳赤足,衣衫零亂,屍臭四溢,狀況慘不忍睹。陳列三日後,明朝兵部主事劉養貞將二人葬於昌平銀泉山田貴妃的墓中。雖是亡國之君,卻少不得有一番蓋棺定論,大順政權在《永昌元年詔書》中評價道「君非甚暗」,四月初四那天將崇禎帝和周皇後葬入田妃墓。四月三十日,大順軍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攝政王多爾袞率軍佔領了無人管理的北京。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多爾袞深知若想穩定政權必須要安撫人心。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後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後,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從五月初六日開始,命前明在京官員為崇禎哭靈三天,既然設靈祭祀,牌位上就必須要有謚號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懷」為崇禎的廟號,以「端」為謚號,合稱「懷宗端皇帝」。根據帝王謚法,「懷」表示「執義揚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內外賓服」。但根據慣例,亡國之君絕無廟號,因為國祚斷絕,宗廟無存,誰來祭祀?多爾袞對這些繁文縟節還不十分了解,於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懷宗端皇帝」靈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後漸悉中原文化的順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禎的廟號,並改謚號為「愍」,此後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稱呼崇禎。
崇禎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傳到南京,各派勢力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認「懷宗端皇帝」的稱謂,重新定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對。「思」字是蜀漢後主劉禪死後的謚號,用於殉國的崇禎帝極為不妥,最後定為「毅」,再無爭論。
1645年弘光政權瓦解,黃道周、鄭芝龍等又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個政權隆武王朝,於是再次折騰起崇禎來,改廟號為「威宗」,稱之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權存在的時間更短,地域更小,只限於東南沿海一帶流傳。不可思議的是後世那些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的人士,居然為了「毅宗」還是「威宗」爭論不休。
作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獲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遺老遺少依然不依不饒,曾在崇禎朝出任過大學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專門撰文指出:「先帝以兩宮畢命後始自為計,義也;初擬從權,徐圖後舉,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爭,不難身殉以謝天下,智也;業已身殉尤曰不敢終於正寢,禮也;從睿殉難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當變起蕭牆,禍介俄頃,而仁義禮智俱全而無失焉?可不謂正乎?」謚號應為「烈宗正皇帝」,一時間廣為流傳,崇禎不再是那個慳吝成性苛刻加派自作聰明濫殺無辜猶豫不決視民如草芥的亡國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標準的完人。
3. 遼是哪個名族的分別有什麼著名的人物和真實故事
契丹族
著名人物有 耶律阿保機
真實故事: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 不過很可惜只存在了37年
4. 遼、宋、西夏、金並立那時期的兩個故事
遼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改國號為"遼",1066年改為"大遼"。公元1125年,遼朝被金朝所滅。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本是游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遼朝還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由於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覆蓋西域地區,一些中亞、西亞及東歐地區的語言用契丹代指中國。
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造成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趙構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佔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大興儒學,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國勢開始衰弱。
夏惠宗時宋朝正值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佔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西夏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
夏崇宗時期,宋廷執行"紹盛開邊"政策。1114年童貫經略西夏,率領六路宋軍(包含永興、秦鳳兩路)伐夏。宋軍攻陷不少西夏堡壘。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時西夏國勢大不如以往。
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漠北的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公元1227年亡於蒙古。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女真族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族首領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1月28日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金朝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滅遼,於1127年滅北宋。遷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遼、宋、西夏的和戰,南宋與金對峙,不僅向我們展現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舞台上復雜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們認識到祖國 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斷融合和發展之上的。我們在了解遼、宋、西夏、金並立的政局之時,還要永遠記住抗金英雄岳飛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跡。
5. 遼代著名歷史典故都有哪些
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專「遼」則國號,屬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有學者研究「遼」與契丹語「遼」的內涵,強調遼「雙國號制」的意義。也有學者主張主張契丹是改「晉」為「大遼」,而非改「契丹」為「大遼」
6. 遼朝的歷史故事
國名由來
遼國是由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權,自916年耶律阿保機立國,到版1125年被金國所滅,不算後來西遼政權權的話,歷時210年,一共傳了9個皇帝。剛建國時國號為 大契丹, 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攻下開封後,改國號為 大遼 ,據內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館原館長計連成先生解釋,有炫耀疆土遼闊的意思。之後國號又在 遼 和 契丹 之間有過變動,但人們已習慣以 遼 稱之。
契丹族發源於我國遼河流域及內蒙古老哈河、西拉沐淪河一帶,是鮮卑族的一支,過著逐水草而居,互不統屬的漁獵、游牧生活。344年,契丹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在南北朝時期分成了8部。到了唐初,契丹形成了統一的部落聯盟,契丹民族也在此時形成了。
遼強盛時期的疆域包括現在的外蒙古、中國的東北全境、內蒙古東部、華北一部分,還有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面積粗略估計在450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口當有600多萬,軍隊接近30萬。遼是亞洲史上濃重的一筆,阿拉伯人直到13世紀,還把中國稱為契丹,就是現在,俄文中的契丹還是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稱謂。
7. 歷史遼時期的小故事
遼太後
8. 遼,宋時期的故事
2010-03-29 00:01
遼907年建國,在北宋960年建國前,燕雲十六州被後晉石敬瑭割讓給契丹,此後宋遼內就圍繞燕雲十六州展開戰爭容!直到遼宋「澶淵之盟」宋遼之間就安定了一段時間。
公元1038年黨項族人建立了西夏,西夏皇帝元昊對宋方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歷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歷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歷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公元1125年,女真族不滿遼對它們的壓迫,推翻了「遼',建立了「金」。遼國的殘部在中亞地區建立了:西遼。,金國就在1127年滅了北宋,北宋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之後宋金議和!
9. 誰知道遼的一些歷史故事呀!
遼,大理,是在 五代戰亂時建立。吐蕃南北朝時建立的,西夏是宋仁宗時建立的。遼鼎盛時有900萬人口,80萬軍隊。西夏有近300萬人口,50萬軍隊。吐蕃,大理大概有數十萬人口,10餘萬軍隊。
遼朝
遼朝(907年-1125年)
勃興於東北的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於907年建國,統一塞北遼闊地區,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神冊),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耶律德光時,助後晉高祖石敬瑭奪取帝位,獲得燕雲十六州作為酬謝,勢力又進入長城以內。在中原先進制度的影響下,遼朝逐漸向封建化過渡。適應境內不同民族和不同生產方式的狀況,遼朝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平穩關系。遼中葉後,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涌。當女真族展開強大攻勢之後,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
遼朝時期,社會生產保持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既有草原牧業,也有耕地農業,狩獵和捕魚仍有一定的經濟地位。在內地先進技術的影響下,紡織、礦冶、陶瓷、建築以及馬具等手工業較為發達。遼朝擁有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字——契丹文,但文化深受漢族影響。
遼朝滅亡後,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遷稱帝,建都虎思斡耳朵,是為西遼,1211年為乃蠻部屈出律所篡,國號仍為遼,1218年為蒙古成吉思汗所滅。
10. 遼朝的歷史故事
遼代的歷史故事有很多,比如說和宋朝之間的檀淵之盟,這個就是出回現了遼國和宋代答的長達百年的和平時間,是在宋真宗和遼聖宗時期,這一事件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的影響力,並且是對於以後出現的一系列事件,是有一個先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