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貳』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齊國三傑: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 三人以勇力搏虎聞。有一天,晏子從他們身旁經過時,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這三個人卻不起來,對晏子非常失禮。對此,晏子極為生氣,便去進見景公,說:「我聽說,賢能的君王蓄養的勇士,對內可以禁止暴亂,對外可以威懾敵人,上面贊揚他們的功勞,下面佩服他們的勇氣,所以使他們有尊貴的地位,優厚的奉祿。而現在君王所蓄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之禮,對下也不講究長幼之倫,對內不能禁止暴亂,對外不能威懾敵人,這些是禍國殃民之人,不如趕快除掉他們。」景公說:「這三個人力氣大,與他們硬拼,恐怕拼不過他們,暗中刺殺,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說:「這些人雖然力大好鬥,不懼強敵,但不講究長幼之禮。」於是便乘機請景公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對他們說道:「你們三個人就按功勞大小去分吃這兩個桃子吧!」 公孫接仰天長嘆說:「晏子果真是位聰明人。他讓景公叫我們按功勞大小分配桃子。我們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卻又人多桃少,這就只有按功勞大小來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敗了野豬,第二次又打敗了母老虎。像我這樣功勞,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別人共吃一個。」於是,他拿起了一個桃子站起來了。田開疆說:「我手拿兵器,接連兩次擊退敵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已單吃一個桃子,用不著與別人共吃一個。」於是,他也拿起一個桃子站起來了。古冶子說:「我曾經跟隨國君橫渡黃河,大鱉咬住車左邊的馬,拖到了河的中間,那時,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潛到水裡,頂住逆流,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鱉,將它殺死了。我左手握著馬的尾巴,右手提著大鱉的頭,像仙鶴一樣躍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極為驚訝地說:『河神出來了。』仔細一看,原來是鱉的頭。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己單獨吃一個桃子。而不能與別人共吃一個!你們兩個人為什麼不快把桃子拿出來!」說罷,便抽出寶劍,站了起來。公孫接、田開疆說:「我們勇敢趕不上您,功勞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謙讓,這就是貪婪啊;然而還活著不死,那還有什麼勇敢可言?」於是,他們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頸自殺了。古冶子看到這種情形,說道:「他們兩個都死了,唯獨我自已活著,這是不仁;用話語去羞恥別人,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敢去死,這是無勇。雖然如此,他們兩個人若是同吃一個桃子,是恰當的;而我獨自吃另一個桃子,也是應該的。」他感到很羞慚,放下桃子,刎頸自殺了。景公的使者回復說:「他們三個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給他們穿好衣服,放進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禮埋葬了他們。 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也有許多 成語典故跟這一時期的人物有關,除了 以下故事,你還知道嗎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 .荊軻出發時,太子及賓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軻慷慨悲壯地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完上車離去,頭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義無反顧的決心.燕太子丹曾與秦王政一起為人質,兩人同甘共苦,但隨著泰國的勢力日盛,便對燕國開始輕視.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政不念友情,傲然無禮,與鞠武共謀報復秦王之事.鞠武勸太子丹西約三晉,南連齊楚.而太子丹認為這乃長久之計,不如找人行刺秦王.鞠武推薦田光,田光說自己已老,不能勝任,他推薦荊軻後自刎而死.太子丹與荊軻縱論天下形勢,再三請求荊軻擔任刺殺秦王的重任,荊軻答應了.太子丹於是尊荊軻為上卿,派其出使秦國,乘機刺殺秦王政.荊軻到了秦國,買通秦王寵臣中庶子豪嘉,以得秦王在 咸陽宮召見.荊軻獻呈燕國地圖,展開地圖時,卷在裡面的匕首露了出來.荊軻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急退, 匕首將秦王衣袖劃斷,秦王所佩之劍長,惶 恐之中未能拔出,繞殿柱而跑,荊軻緊追不舍.群臣驚愕,不知如何是好.秦王繞柱奔逃,將長劍移至背後,拔出,猛刺荊軻,斷其左腿.荊軻負傷,便 將匕首擲出,未中.秦王又擊了荊軻八劍.荊軻倚柱長笑,大罵秦王,後被殺. 輕信多疑,婦人之仁,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說的如果項羽少一些霸氣,少一些高傲,渡過了烏江,也未必能東山再起,更何況項羽又擁有別人不所有的殘暴,攻襄城之餘,項羽屠殺全城,巨鹿一戰,秦將章邯已率軍投降,可仍下令坑殺20萬秦軍降卒,入咸陽,又殺秦降王,火燒秦宮室,劫掠婦女寶貨.項羽如此殘暴,百姓又怎能信服於他,縱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縱使他能效仿勾踐卧薪嘗膽,試想如此 一個出爾反爾的膘悍禍賊到了江東,江東百姓還會真心輔佐他,依然替他出謀劃策,他日伺機東山再起嗎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事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這首詩一點不錯.與其屈天下,不如驚天動地刎於烏江,讓天地為之動容!
『叄』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後,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裡著急,就把自己田裡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裡,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幹了一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一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2、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只鳥,要麼不飛不鳴,要飛就直沖雲霄,一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3、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一夜之間他的須發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里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4、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一次,兩國的人同乘一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共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一家人一樣。
5、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盡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你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6、天羅地網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子胥。太子連夜告訴了在樊城做守將的伍子胥。當第二天費無忌的兒子來騙伍子胥回都城時,伍子胥將他痛打一頓,說:「如果不是太子告訴真相,我就被騙入天羅地網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裡看見一隻野兔撞在樹樁子上,折斷脖子而亡。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從那以後,他什麼農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樹樁子旁邊,等著撿兔子。可再也沒有野兔來撞這樹樁子,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了笑話。
(3)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將軍,是武官之長。
秦國於武王二年(前309)開始設丞相一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為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將軍。楚國一直以令尹為最高官職,柱國或上柱國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
各國次一級的武官為尉,或稱國尉、都尉。國君的秘書稱御史,並有監察之任。郡縣的設置更為普遍,逐漸形成以郡統縣的格局。
『肆』 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簡短)
關於春秋抄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1.
烽火戲諸侯 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春秋時期的故事,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伍』 請例舉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陸』 求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圍魏救趙,合縱連橫,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三教九流,負荊請罪,雞鳴狗盜…這可多了。
『柒』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小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http://tieba..com/f?kz=1022002225
『捌』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有哪些
烽火戲諸侯,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老馬識途,負荊請罪等。
『玖』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發生於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像源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故事,這一時期的人物故事及成語典故數不勝數,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等,政治軍事人物有管仲、樂毅、孫子、孫臏、武起、商鞅,還有秦齊楚趙燕衛韓等等各個諸侯國的什麼齊桓公、秦穆公的這個公那個王的;還有屈原、扁鵲、李斯、呂不韋、田忌賽馬、西門豹治鄴、荊軻刺秦王等等猶如星漢燦爛的傑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歷史故事被我們概括為成語的更是特別多,例如:假道伐國、退避三舍、一鼓作氣、完璧歸趙、商鞅變法、合縱連橫、雞鳴狗盜、圍魏救趙……怎麼樣,是不是特別精彩?可以去看兩本書,叫《東周列國傳》和《史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