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上關於誠信的故事

歷史上關於誠信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3 08:08:14

⑴ 古時候的關於誠信的故事

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回.客問元方:尊君在答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與友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道理:答應了別人的事就要做到不能言而無信.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關於誠信的故事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中國古代誠信故事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里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里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後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以真誠為骨
其實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樣,要以誠信為本。一位老作家寫道:「寫文章以天地為心,以真誠為骨。」他把真誠無散和為他寫作的准則,他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呈現在讀者面前,但求無愧於讀者,更無愧於自己的良心。
現在有些人為了賺稿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就弄虛作假,胡編亂造地寫一些文章。這其實是在欺騙讀者,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欺騙。

⑶ 有關誠信的著名歷史故事

1、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

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2、食言而肥

春秋時,魯國大夫孟武伯,說話一貫無信,魯哀公對他很不滿。有一次,魯哀公在五梧舉行宴會,孟武伯照例參加,有個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這郭重長得很肥胖,平時頗受哀公寵愛,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譏辱。這次孟武伯借著向哀公敬酒的機會,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麼東西這樣肥胖啊?」

魯哀公聽了,很覺厭惡,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這句話分明是反過來諷刺孟武伯慣於說話不算數,而且在宴會上當著群臣之面,出於國君之口,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3、齊襄公言而無信

春秋時,齊襄公派大將連稱、管至父去守衛葵丘。連稱問齊襄公:「我們何時能回來?」當時正是西瓜上市季節,齊庄公一邊吃瓜一邊說:「明年吃瓜時派人替換你們。」

一年之後,齊襄公卻忘了約定。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並提出按時替換的要求。齊襄公十分振怒,平靜下來之後,對送瓜的人說:「他們要想回來,在等一次瓜熟吧。」連稱、管至父見齊襄公言而無信,又氣又恨。後來,他們二人參加叛亂,殺死齊襄公。

齊襄公言而無信,最終落得被人推翻,死於非命的下場。告訴我們人是要講信用的,既然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兌現承諾。言而無信,必然失信。

4、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

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5、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

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世界歷史上的關於「誠信」問題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很多 網路上可以搜到的

1、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於是曾子把豬給殺了。
2、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里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她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3.汽車維修店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么乾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常來!」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朴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4.小珊迪的故事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晚上,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僕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於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裡只有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5.司馬穰直
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軍事家司馬穰苴是一個信守軍規的軍事將領。有一次國君的親信庄賈視察軍隊,不按規定的時間到達軍營,司馬穰苴依軍令要將庄賈斬首。國君派人為庄賈求情,這個人未經允許就將馬車駛入營門。司馬穰苴就殺了此人的僕人和駕車的馬,以示懲戒。這種不畏權貴、信守軍令的作風,使司馬穰苴樹立了威信。打仗的時候,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最終打敗了敵人。
6.趙氏孤兒
有一出古戲叫《趙氏孤兒》,演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就有兩個人以生命為代價信守諾言的情節。春秋時候,趙國有個忠臣趙奢,遭到奸臣屠岸賈的誣陷,被殺了。臨刑前,趙奢對他的兩個門客程嬰和杵臼說:「我死後,你們一定想辦法保住我的兒子,日後讓他為我報仇,除掉屠岸賈這一幫禍國殃民的壞蛋。」兩人鄭重地答應了。
趙奢被害後,他們兩人就歷盡千辛萬苦去實踐自己的諾言。趙奢的妻子是趙王的女兒,帶著兒子住在王宮里。他們估計趙奢的妻子不會被害,但趙奢的兒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設法把他從宮里偷出來。當時這孩子只有半歲。程嬰也有個半歲的兒子,就把他放在程嬰家一塊養。但是,很快屠岸賈發現孩子不在宮中,就到處搜查,查了個把月,沒有查到。這傢伙惱羞成怒,一定要斬草除根,命令全國搜查;若查不出來,就把全國三3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光。
程嬰、杵臼看到這種情況,於心不忍,就商量出一個既要保住全國的孩子,又要保全趙氏孤兒的辦法,拿程嬰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獻出去。由誰來獻呢?獻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譴責,保藏孩子的則肯定活不了。最後杵白說:「讓我去死吧。我年紀大些,今後撫養的任務很重,時間也長,再說你能文能武,留下來也比我有用些。」於是杵 臼把程嬰的兒子藏在自己家裡,而程嬰去「告密」,並帶人到杵臼家裡去搜,果然搜出個孩子,當著程嬰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雖然是瞞哄了屠岸賈,但眼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摔死,心裡有多難受!而且這種難受還不能有任何錶現,要裝出極力討好屠岸賈的樣子來。當時屠岸賈要賞程嬰一筆錢並給他官做。程嬰說:「您多賞點錢,我不做官,我出賣了朋友,人家會罵我,不如多拿點錢遠遠離開京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屠岸賈誤認為程嬰是跟自己一樣的勢利之徒,沒有多想就同意了,給了一大筆錢。程嬰帶著錢和趙氏孤兒藏在深山裡。一躲19年,不僅把趙氏孤兒培養成人了,而且調教得能文能武。程嬰這才告訴這孤兒19年來的事情經過,趙氏孤兒最後終於在程嬰的幫助下,報了仇,把屠岸賈一夥全殺了,把趙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嬰和杵臼真可謂「一諾千金」,是古代講信用的典型。
7.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目前所知西方最先提出誠信觀點的人。
傳說蘇格拉底的父親是雅典城中的一個石匠,家裡非常貧窮,而非常懂事的蘇格拉底也經常幫著父親干一些鐵匠活。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非常大,一天,蘇格拉底要出門去給別人家送打好的鐵器。媽媽看雪下
得那麼大,兒子的腳下又沒有穿鞋子,於是不讓蘇格拉底去。

⑸ 古代誠信故事

我來說兩個故事吧,故事談不上有多美好,但對於「信」字來說,卻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上海。說起這事有些扎心,這位大哥是打工的還是老闆我就忘記了。反正就是大雨天在路上行使,看到一個孕婦在打車,他出於好心,想著載這個孕婦一程,但卻被附近埋伏的相關人員給逮住了,說他是非法營運,要罰款扣車。無論該男子怎麼解釋,都不打算放過他。最後該男子為了自證清白,據說是切去了自己的一根手指,而他也利用法律程序與有關部門打起了官司,最後官司以他勝訴為結果。通過此事,我們可以知道他是個講誠信的人,但是其他人卻不相信他,別人立木,他卻斷指。

⑹ 誠信的歷史故事

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里觀光旅專游,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屬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裡,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只購得4瓶啤酒,爾後,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⑺ 找歷史上誠信故事十個

1、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是對信守諾言的人的最高評價。2、美國總統華盛頓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庄園主的家裡。一天中午,庄園主從外面回來,帶回一把鋒利的小斧子,隨手放在門邊,就去做活去了。正巧,庄園主的兒子看到了這把斧子。他看著閃閃發光的斧子,十分喜愛,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心想:這么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他很想試一試。於是,他帶著斧子跑到了櫻桃園里。他選中了一顆細小的櫻桃樹,學著大人的砍樹的樣子,舉起斧子用力砍下去。只聽得「咔嚓」一聲,小樹被攔腰砍斷了。男孩一看不好,知道自己闖下了禍,就趕緊跑回家,把斧子放到了原處,躲到他的小屋裡,忐忑不安地捧起一本書,裝作專心的樣子讀起來。幾個小時後,庄園主回來了。當他經過櫻桃園時,發現他最心愛的那棵櫻桃樹被砍斷了,頓時大發雷霆。回到家裡,他把果農叫來訓斥了一頓,並要他把砍樹的人追查出來。
一直躲在屋裡的小男孩看到這種情景,心想,如果我不承認,萬一錯怪了別人,那多不好啊!但轉念又一想,如果去承認了,爸爸要責備我,也許還會打我的。該怎麼辦呢?他坐地床邊猶豫了好一會兒,終於大膽地走到了爸爸面前,低著頭,紅著臉說:「爸爸,別再追查了,樹是我砍的。」父親問明了情況,不但沒有責備他,還把他摟在懷里,意味深長地說:「孩子,我為你的誠實而高興。要知道,做人首先要誠實這比100棵櫻桃樹還要寶貴。」小男孩點點頭,把父親的這些話牢牢記在心上。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華盛頓。3、商鞅變法 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時,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4、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5、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道理:一定要言而有信。
6、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7、晏殊誠實守信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 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復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為人的誠實,表裡如一,不弄虛作假,對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啊!8、郭汲不失信於孩子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並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齊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回到。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回到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9、查道吃棗留錢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僕人挑著禮物去看望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兩個人都餓了,可路上沒有飯鋪,怎樣辦呢?僕人推薦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查道說:「那怎樣能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樣能偷吃呢?」結果兩人只好餓著肚子繼續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十分招人喜愛。查道和僕人本來已經餓得發慌,更覺得飢餓難耐,便停了下來。查道叫僕人去樹上采些棗子來吃。

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采過棗子的樹上。僕人奇怪地問:「這是什麼意思?」查道說:「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給錢。」僕人說:「棗園的主人不在,別人也沒看見,何必這樣認真呢?」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就應給錢。」

10、孟信不賣病牛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罷免了官職以後,家裡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裡人趁孟信外出把家裡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孟信回家後發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裡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麼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⑻ 找歷史上誠信故事十個

1、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是對信守諾言的人的最高評價。

拓展資料: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一個基本准則。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關於誠信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