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人物劉禪自貶心理分析
自從劉備死後,劉禪的心理磨難就開始了。
盡管接替老爸做了蜀國皇帝,但劉禪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倒不是說劉禪不願當皇帝,關鍵是這個皇帝不好當。劉備臨終之際,選擇諸葛亮、李嚴等人為託孤大臣。別人都還好對付,唯獨這個諸葛亮,與老爸一個戰壕滾打出來的老戰友,剛出道時的患難弟兄,平日里連父皇都敬畏三分,更何況自己一個「小字輩」。
也不知道皇帝老爹是怎麼想的,為了套牢諸葛亮,竟然讓劉禪「拜以為父」,從此以「相父」相稱。死了一個老爹,又來了一個新爹,這皇帝還怎麼當?所有這些,都讓劉禪隱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過的壓力。劉禪心裡明白,盡管這個新老爸從來都不會「摔孩子」,但嚴厲起來卻要比親老爸可怕得多。因此,劉禪只能小心翼翼,不敢有絲毫懈怠。
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諸葛亮自從白帝城領了「尚方寶劍」之後,也就把自己當成蜀國的「當家人」來對待了。或許諸葛亮也知道,劉禪這孩子有些「缺心眼」,不能由著他的性子來,因此在事關軍國大事的問題上,從來都是一手遮天,不容置疑。這讓劉禪很受傷,也很彷徨,到底誰聽誰的,誰是君,誰是臣?有了這些想法,劉禪就覺得憋屈,好長時間都不理睬諸葛亮。諸葛亮一見就明白了,敢情這是不服氣啊!想當年你老爹對我都言聽計從,何況你一個小孩子。你既然心裡沒數,那我就讓你知道我的厲害。
想來正是諸侯割據時期,一個國家哪能那麼平靜,諸葛亮當然不難找到機會。果然不久,「曹丕五路下西川」。面對五路大軍洶洶而來,劉禪頓時像火燒了屁股,趕緊請諸葛丞相前來商量,但左請不來,右請不到,搞得劉禪好不緊張。最後沒辦法,只好親自前往丞相府討教,一見面劉禪就上前問安,並驚慌失措地訴說了魏國進犯的軍情,不料諸葛亮一聽,反而哈哈大笑,說什麼五路兵我已退去四路了。
皇帝嚇得要死,臣子卻在大笑。只此一個舉動,劉禪頓時矮了半截。
而諸葛亮顯然也知道此舉太過火,為避免給人留下欺君的口實,接著冠冕堂皇地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成都百官各司乃職,皆不曉兵法之妙。令鬼神不測,此為機也,安敢泄露與人?」此言一出,諸葛亮至少向劉禪和群臣傳遞了「三個信號」:一是國家大事除了我諸葛亮,別人辦不了;二是關鍵時刻你還得靠我,而非其他託孤之臣;三是我教訓你,實際是為了保密需要。抬高了自己,貶低了別人,也讓皇帝不至於對自己產生誤解,聽命於自己。
就這一件事直接把劉禪搞懵了,也害怕了。天下安危,系於「相父」一人。從此以後,但凡軍國大事是再也插不上手了。
劉禪想既然丞相一手遮天,我又何樂而不為呢。從此以後,劉禪再也不問政事,任由著諸葛亮自由「發揮」去了。但諸葛亮再能,也難免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後來因為錯用馬謖,丟失街亭,諸葛亮先是揮淚斬馬謖,接著上表自貶三級。劉禪憨厚卻不傻,接到諸葛亮的奏章之後,先是堅決不允,見諸葛亮堅持,才勉強准奏。但不久,劉禪就識趣地恢復了諸葛亮的丞相之職。其實,劉禪何嘗不知道諸葛亮失職,問題是害怕這個相父發飆,因此只能配合著諸葛亮做做樣子。
當皇帝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盡管只是一個傀儡皇帝,但劉禪顯然知道其中的道理。本想再行使一下自己的權力,以免落下昏庸無道的口實。問題到了此時,所有軍國大事皆出自相父,手下大臣見自己不當家,更是見風使舵,甘為附庸,有事沒事都要先問丞相意見如何,自己反而成了無關疼癢的「光桿司令」。
這讓劉禪痛苦萬分,時間久了,心理上就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讓劉禪養成了兩個不太陽光的習慣:一是寵宦官;二是愛美女。因為無處傾訴,無所事事,劉禪越發郁悶,為打發無聊時光,劉禪除了偶爾與宦官黃皓「呵呵」來上幾句,就是泡在美人堆里喝酒取樂。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倒還不太敢造次,怕諸葛亮以「老爹」的身份教訓自己。但自從諸葛亮五丈原殞命之後,劉禪就再也不管不顧了。區區一個姜維,還能把我怎麼著,你不是「繼承諸葛遺志」了嗎?那好,你干好你的工作,其他的事就不要多問了。
姜維當然不比諸葛亮,盡管受人尊敬,卻是威嚴不足。這一來就壞事了,姜維一面在前方打仗,一面還要應付後方不時飛來的「冷箭」。而此時,劉禪已經不能自拔,日漸頹廢,整日里悶在後宮過著有一天算一天的安樂日子。黃皓那是什麼人,既貪財又變態,為了讓劉禪高興,是變著法地向劉禪進獻美女。如此一來,劉禪是日日笙歌,酒池肉林,極盡淫慾之能事。
最後,姜維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想到宮中斬了黃皓,不料劉禪一句「將軍何容不下一個宦官」就讓姜維舉手無措。此語一出,姜維就明白了,自己比不上諸葛老師,在皇上心目中的位置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
經此一事,姜維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和危險,後來還是郤正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奏知天子,屯田避禍,姜維才逃過一劫。倒是劉禪,因為自己的無頭無腦,反而保全了性命。投降之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試想,誰還會把一個行屍走肉一般的人當做真正的危險呢?
『貳』 哪些名人有過心理疾病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17世紀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發現了許多至今我們仍然認為理所當然的科學理論,例如「糾正」了公歷日期。牛頓最偉大的發現是地球與月球引力的關系,和離心力。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接觸了在他所處時代最好的知識教育,日後的生活也十分富有。牛頓曾一度精神失常,並常常對那些反對他觀點的人發怒,這種疾病被稱為「雙向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在當時並不為人所知。出於在科學領域的偉大貢獻,牛頓於1705年成為第一個被安娜女王授予爵位科學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作曲家,患有躁鬱症,由此賦予了貝多芬打破古典音樂模式的創造力。在他小時候,他的父親就試圖挖掘他的潛能,使他最終成為一個神童。他「狂躁」的一幕似乎燃起了他的創造力,飽受痛苦、孤獨,遭受精神錯覺折磨的時候,貝多芬創造出了最著名的作品。在他全聾時期,貝多芬花費了12年完成了最後的第八交響曲。在最後的那些日子裡,貝多芬用鴉片和酒精葯物來緩解疼痛,幾年後由於肝病去世。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曾在一封寄給朋友的信件提到「憂郁傾向」「通過觀察,這是一個不幸,而不是一個錯誤。」在他的故事中最令人震驚的是他憑著純粹的決心和意志戰勝了痛苦,並且推動了這個年輕的,處於戰爭混亂之中的國家的發展。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著名的畫家和藝術家,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情緒不穩定。梵高患有癲癇症,他極度相信苦艾酒能夠激發人的靈感,這種酒在有才乾的人當中備受歡迎。很多人想通過閱讀梵高的私人信件,給他一個明確的診斷。從這些信件中能夠清晰的看出,梵高的抑鬱狀態常常伴隨著狂躁和高漲的情緒。梵高在37歲自殺。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英國首相,作為「三大巨頭」(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Churchill, Roosevelt and Stalin)之一率領世界人民在二戰中擊敗了希特勒,在丘吉爾的著作中曾描述到他自身患有「黑狗」(black dog)疾病,長期意志消沉。在他的著作中也很少提到他是如何用酒精來度過這段時期。像其他患有精神疾病的名人一樣,他之所以能夠做出巨大的貢獻,也是因為有著純粹的個人決心。丘吉爾說,他會通過努力帶領英國和世界人民戰勝納粹主義大敵。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
英國小說家,出生在一個富有的特權家庭,她的一生中都在經歷著精神障礙的情緒波動,她寫信給別人探究精神混亂的原因,並試圖控制自己的瘋狂舉動,伍爾夫對人性創意的見解也十分令人欽佩。朋友和家人都很尊重她,並且賦予了她極大的關懷和理解,正是因此,她在醫院享受著唯一的醫療「待遇」。 伍爾夫最終死在了自己的手裡,她將自己的口袋塞滿了石頭然後向附近的河流走去,死亡原因被確定為「由於腦部物質失衡引起的自殺。
『叄』 請問中外歷史上存在變態心理的著名人士有哪些人
尼采生平
[Nietzsche,Friedrich] (1844―1900) 德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家,主張唯意志論,提倡超人哲學,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歌頌戰爭。他的思想後來成了德國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根據。他以「太陽」自命,後發瘋而死
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雷登(Løten),在克里斯蒂安尼亞(現在的奧斯陸)長大。是畫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1776-1839)和歷史學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1810-1863)的親戚。蒙克的母親勞拉(Laura Cathrine Bjølstad)在1868年死於肺結核,母親死後小蒙克由父親克里斯蒂安·蒙克單獨撫養。蒙克的父親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的根深蒂固的恐懼,他一再告訴他們, 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們就會註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父親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外一個兄弟和蒙克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個妹妹在小時候就被診斷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體弱多病。蒙克的五個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結過婚,但在婚禮後不過數月也死了。眼看著身邊的雙親和骨肉兄弟接二連三地不斷死去,這對蒙克的精神打擊是很厲害的,一個悲痛尚未過去,另一個悲痛接踵而至。這已經超過了精神打擊,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死亡的殘酷烙印永遠地刻在了蒙克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當年蒙克的心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蒙克的作品壓抑又悲觀的原因了。蒙克後年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並且他們伴隨我一生。」
1879年,蒙克為成為一名工程師而進工學院念書。然而,頻繁的患病中斷了他的學業。1880年,蒙克為了成為一名畫家而離開工學院。1881年,蒙克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 Middelthun)和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 Krohg)。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開始顯示出法國畫家的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著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蒙克的繪畫盡管風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的,蒙克的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1892年,蒙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蒙克的繪畫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畫展在一星期後結束。在柏林,蒙克成了一個國際圈子裡的一員,裡面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蒙克為易卜生的幾個劇本設計了布景)和瑞典戲劇家奧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在1892年至1908年間,蒙克的大部分時間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在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上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記憶來復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並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院里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納粹統治期間,蒙克的作品被貼上了「頹廢藝術」的標簽,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撤了下來。這對(反納粹主義的)蒙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為他把德國看作為他的第二祖國。
在蒙克的畫家生涯中,他多次改變他的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比如《漢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見《拉法耶特大街》)。 1892年,蒙克樹立了具有他自己特徵的綜合派原始畫風(比如《憂郁》),在此色彩成為一種象徵,一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比方說《吶喊》)。1890年代,蒙克傾向於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內心和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做出一種能最形象地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見《灰燼》),這種安排給蒙克的畫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霎那全被凝固了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的內心活動達到頂峰的一瞬間。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一出舞台劇的各個角色(就像《病室里的死亡》),很可能每一種特定的姿勢代表一種特定的情緒,類似於某種身體語言。由於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以《吶喊》為最有名),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蒙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蒙克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不感興趣,他所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創造了緊張的氣氛。
蒙克在他過80歲生日後一個月的1944年1月23日,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與世長辭。他向奧斯陸捐贈了1000幅油畫,15400張版畫,4500件素描和水彩畫,還有6件雕刻作品。後來為紀念蒙克,建造了蒙克美術館(位於Tøyen)。蒙克美術館對蒙克作品的收藏量為世界第一。位於奧斯陸的國立藝術畫廊收藏了蒙克的一些油畫作品。奧斯陸「大陸酒店」(Hotel Continental)里的「Dagligstuen」酒吧藏有不少蒙克的版畫精品。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於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圍打的教師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隊,70年進廠當工人,71年參軍73年復員,曾在北京光電技術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隊中遭受強烈刺激,導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他在「文革」中開始寫詩,《相信未來》曾被江青點名批判。其詩被朋友及插隊知青輾轉傳抄,廣泛流行於全國,影響深遠。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創作。
食指早期的詩歌有一種對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絕望」的存在主義的精神(雖然他那時未必知道這個名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瘋狗》,可以說是漢語詩歌中絕無僅有的作品。那種對生存本體反思的哲學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並論。
還有《二十四重人格》的那個數學家,不過一時忘記叫什麼了
『肆』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有變態心理疾病
數不勝數, 就這么跟你說吧, 十之有九, 有的人,小時有, 有的人 年輕時候有, 中年時候, 老年時候,有.
『伍』 有淡定心態的歷史人物
真正淡定的人恐怕沒在歷史上留名。最典型的是謝安在淝水之戰捷報傳來時,還不露聲色下棋。不過他出門時門檻撞斷了木屐的屐齒,也是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
『陸』 請求高人解答!古之名人強大的心理素質從何而來!
有一些人,擁有一種信仰,就像很多倍受拷問的戰士不吐露真相一樣, 而有一些是民間傳說的誇大,滿足人們心裡崇拜的要求,還有一些對時局了如指掌,自然有此自信
『柒』 歷史人物在人們心裡的地位
歷史人物在人們心中是很沖高很有借鑒作用的。
『捌』 哪些歷史人物是具備極強自尊,自信,自強心理特質
歷史人物有很多,也有很多經典的,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每個人都有鮮明的。個性也有比較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心理這些人物的刻畫能夠充分表達出歷史人物的。狀態以及人物特點。比較出名的勾踐卧薪嘗膽。
『玖』 急需分析歷史人物的文章(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諸葛亮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是誰,毫無疑問,是關羽。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之喜出望外,即封其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關羽閱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羽)、馬(超)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飛)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三國志》卷三十六《黃忠傳》。劉備所謂「自當解之」,僅是派遣益州前部司馬費詩前往。《三國志•費詩傳》曰:劉備「遣(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案:史家習知,魏晉時代兵卒身份低下,「兵」成為對人侮辱的稱呼,這類例證並不罕見。《三國志》卷三十九《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劉巴以張飛為武人而罵之為「兵子」;卷四十《彭羕傳》,彭羕罵劉備為「老革」,裴松之注謂:「皮去毛曰革。古者以革為兵,故語稱兵革,革猶兵也。羕罵(劉)備為老革,猶言老兵也。」東晉時也有例證。《世說新語•簡傲》謂謝萬矜豪傲物,謝安誡之,萬「因召集諸將,都無所說,直以如意指四坐曰:『諸君皆是勁卒。』諸將甚憤恨之」。《通鑒》昇平三年(公元359年)胡注曰:「凡奮身行伍者以兵與卒為諱。」
關羽如此狂妄,不可一世,諸葛亮為何不加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我以為,這正是諸葛亮工於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亮、羽二人的關系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可見,關羽、張飛並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裡,對劉備「與亮情好日密」是一肚子的不高興。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一鼓盪平東南,劉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形勢危如累卵。諸葛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覷他了,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而變為嫉妒諸葛亮。王夫之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昭烈之敗於長坂,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九,中華書局,1975。
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張飛對有才能的士大夫是十分敬佩尊重的,但關羽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不把他放在眼裡的情況是十分清楚的,然而考慮其與主公「恩若兄弟」的特殊關系,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不是如何懲罰關羽,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待時機除去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這其中有很多隱情至今令人費解。襄樊戰役前後,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密謀夾擊關羽,可謂緊鑼密鼓,配合默契,而劉備、諸葛亮對此卻一無所聞,對關羽未作任何具體的軍事、後勤與外交的部署和支援。更使人困惑的是,曹操親統大軍屯駐摩陂,並不斷調遣於禁、龐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也絲毫沒有採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將全軍覆沒之際,蜀中援軍還是遲遲不至。這就引發後人的紛紛猜議。國學大師章太炎有他獨特的見解。他說:「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之敗,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譏其無遠略,而或解以敗問之未通。苟羅騎斥侯之疏如是,則政令愈慢矣!」對「無遠略」、「敗問之未通」、「政令愈慢」之解,章氏俱予以否定,他推論:關羽乃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將掣撓吾大政,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非媢之也。一國之柄,無出於二孔;出於二孔,其所舉雖是,而宰相因以不能齊人心,一法令,則國已分裂矣。雖殺之而疆易侵削,終不以易內訌。其故事則有蕭何之戮韓信。何公用之於韓信,而葛氏陰用之於關羽。《章太炎全集》第三卷,26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障礙,而攫取更大的權力。故「葛氏」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章氏的這個見解很大膽,當然這僅僅是猜測。也許章氏覺得此說理由不夠充分,故不久又補充曰:「當是時,政在先主,武侯徒以撫民劃策見任,未能一切領錄。其任武侯又不如關羽舊人保信,荊州之敗,始於嬈吳,終於失援,則先主之褊迫疏慢為之。」《章太炎全集》第三卷,611頁。將「荊州之敗」歸咎於劉備的「疏慢」輕敵。但章氏此說亦頗牽強。是時諸葛亮雖不能「一切領錄」,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未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見諸葛亮勸諫的記載。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盡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至翌年一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
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唯謹慎,從不肯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方詩銘先生在《三國人物散論》(62)《劉備與關羽》一文中認為,不是諸葛亮要除去關羽,而是劉備要剪除關羽。茲節錄方詩銘先生在《劉備與關羽》一節中的部分原文:「關羽斥罵黃忠為『老兵』,這是憤怒至極的表現,是誰將自己與這個『老兵』同列,當然是劉備,因而關羽的憤怒不是指向黃忠,而是指向劉備。由此可知,關羽對劉備的不滿已經到了何等程度,對此,劉備不可能不有所知曉。但是,關羽手握重兵,鎮守荊州,不但易代(即劉備死後)之後將難於控制,即劉備健在之時也感到沒有把握。怎麼辦?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時必然提上劉備思考的日程。……《隆中對》的破滅,荊州的失守,關羽不能辭其責。但是,由於劉備與關羽的矛盾,一方面派糜芳、士仁各據荊州政治軍事重地,以監視關羽,終於矛盾激化……更為重要的是,聽任關羽破壞《隆中對》策劃,挑起對曹操的戰爭。對此,劉備似皆若無其事。」並不惜歪曲章太炎的原意,將諸葛亮「不除(關羽)則易世所不能御」篡改為劉備「不除(關羽)則易世所不能御」。還說:「章太炎在《訄書》中的看法是大膽的,更是有見地的。」方詩銘:《劉備與關羽》,見《三國人物散論》(6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方先生這種移花接木的方法實不可取。我以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少結契」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條。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的。所以把關羽送上斷頭台的除了孫權、呂蒙之外,諸葛亮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羽死後,諸葛亮的地位和權勢有所提高,但仍未能上升至「一人之下」。入蜀後,劉備對法正的信任程度遠遠超過了諸葛亮。對此,諸葛亮自己也十分清楚。劉備東征,「以復關羽之恥」,群臣紛紛勸諫,劉備一概不聽,「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對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諸葛亮是否諫阻,因史無記載,無從得知。但從諸葛亮這番言語中,即可知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諸葛亮難以企及的。
劉備入川主要倚靠法正的規劃,法正不僅助劉備取益州、定漢中,建立了卓越功勛,且「智術有餘,能回人主之意」。「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裴松之注。由此足見,法正對於劉備可謂以身相助,事事取信於備。攻取成都後,備「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法正一身兼內外要職,這是劉備對其絕對信任的充分體現。法正對「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卷三十七《法正傳》。
諸葛亮所雲反映了當時的實情。但也不難看出,這是諸葛亮在自我解嘲,一方面是法正自以為凌駕於諸葛亮之上,不再把他放在眼裡,另一方面則是諸葛亮對法正的「縱橫」、「威福」,也深感無可奈何。
『拾』 有哪些心理學名人
歷史上的有比方精神學之父弗洛依德!還有榮格.馬思洛.等好多....就現在來說:楊鳳池.李子勛.格桑澤仁.這三個人算是心理學界有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