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秦始皇歷史人物

秦始皇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03 06:35:46

❶ 評價歷史人物秦始皇400字

論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
統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過的。秦始皇在位時期為統一中國
創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有不少的過失。有人說:「他功大於過,值萬人尊敬。」也有人說他過大於功,他在位時期,很殘暴,說他是秦暴
政,這就讓我們來說說他們的功過吧!
秦始皇年僅十三歲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更沉默了。他的處理果斷是成就一切的基礎,所以,果斷令他創下了不少的功勞。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及為了統一和鞏固統一而在軍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貢獻。
他的貢獻分幾件,詳細來講,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統一六國,他在統一六國中,首先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然後當機立斷,作出了推進統一的重大決策。從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謀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統一中國。這是他的功勞之一。
他在統一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國的政體模式。他首先創置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其次,他創置了郡縣制度,取消原來的封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設四郡;郡設郡守,郡以下轄縣,縣有縣令,郡守縣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隨時調動。中央政府內設三公九卿,廢除世襲特權。中央及地方級官員實行流動,其任免升遷一切大權都操縱在皇帝手中。贏政建立的這種政體模式,對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政體模式雖然期間有小的變化,但基本上沒有脫離贏政設計的這一窠臼。從而說明秦始皇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直至現在,也有不小的影響。這是他的功勞之二。
第三件功勞是,他為了鞏固新建立的統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為統一文字,以秦的圓形貨幣「秦半兩」為統一貨幣,以秦的度量衡為全國統一的計量標准。從而便利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有他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了長城、阿房宮。為中國留下了震驚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兵馬俑」。這些都說明了秦始皇的功勞是巨大的。
但是一個人有功就會有過,何況是一國之君呢!作為一個專制主義的統治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上的統治而採取的殘暴措施,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起著摧殘的作用,並開創了文化專制的先例。他焚書坑儒,刑法苟暴,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總的來說,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這五十年卻使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他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多民族國家,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並確定了郡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為這個文明古國屹立於古代東方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麼,足以說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於過的。

❷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秦 始 皇
(公元而259年~公元前210年)
中國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38年~公元前210年在位。他以武力統一中國,並進行了一些根本性的改革。自此,這些改革措施成為中國在文化上保持統一的重要因素。
秦始皇(即贏政)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為了理解他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情況。秦始皇出生於周朝末年,該朝大約建立於公元前1100年。在秦始皇以前的幾個世紀里,周朝開始衰敗,中國處於諸侯割據的局面。
諸侯間戰爭不斷,小的諸侯國不斷被吞並。秦國是當時勢力較強的諸侯國之一,位於中國的西部。秦國的統治者採用法家思想實行變革。在治國理念上,諸子百家各不相同。法家強調法治,主張集一切權力於君主一人;儒家提倡仁義、禮樂,主張德治;老子則講求無為、自然。
或許是由於採用法家思想、地理位置優越以及統治者有能力等原因,秦國勢力逐漸壯大,到秦始皇出生時,它已成為諸侯國中的第一大強國。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那一年,他才13歲。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親政,他厲兵襪馬,出兵攻擊他國。公元前 221年,秦滅掉了最後一個諸侯國家,諸侯割據稱雄的時代結束,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得以建立。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意為「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避免出現周朝以來的諸侯割據局面,立即實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廢止舊制。他把全國分成36個郡縣,郡守、縣令由朝廷任命,隨時可以調動。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職,平衡文武百官。大小官吏不是世襲,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他還將舊貴族遷至首府咸陽,以利於監管。
除此以外,秦始皇還進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的改革。他修馳道、通水陸、通險阻,並按秦制統一全國度量衡、貨幣及車寬,規定隸書為全國統一的文字。
這位皇帝最為著名(也許是惡名昭彰)的舉措,是在公元前213年,下令焚燒除農業、醫葯、秦朝史書及法家書籍以外的其他所有書籍。儒家經典和其他諸子書籍,一概被焚毀了。這也許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書籍檢查。秦始皇想藉此削弱法家以外的學派,特別是儒家學派的影響。然而,另一方面,他確曾下令將一些禁書收藏在咸陽皇家圖書館。
秦始皇的對外政策也是強有力的。為了防止外族人侵,他下令把分散在北部邊界上的城牆連起來,形成一道巨大的高牆,這就是今天的萬里長城。修築長城及對外征戰,使得搖投賦稅增加,百姓民不聊生。由於直接對抗暴政似乎不太可能,因此刺殺秦始皇的事件時有發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
秦始皇死後,其次子即位,稱秦二世。秦二世缺乏他父親的能力,即位不久便不得不面對反抗秦王朝的起義。久年後,秦二世被殺,王宮和皇家圖書館被焚,秦王朝滅亡。
但是,秦始皇完成的統一大業並沒有被摧毀。中國人高興地看到暴政結束,有些人希望退回到秦以前的無政府狀態去。隨之建立起來的漢朝,承襲了秦始皇建立的體制。事實上,在中國延續二千多年之久的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雖然秦朝被漢朝所取代,法家讓位於儒家,但是秦始皇所創立的政治及文化方面的統一,沒有被改變。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及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向來敬畏中國疆域之廣闊,然而在歷史上,中國的人口數量不如歐洲。區別在於,歐洲總是小國林立,而中國則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政治及社會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脈阻隔等地理因素。當然,中國的統一,不能僅僅歸功於秦始皇個人,還有其他人起過重要作用,如隋文帝等。
毫無疑問,秦始皇的業績與丞相李斯分不開。事實上,李斯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致於我們很難把他們兩人的業績區分開來。但是,我還是把功勞歸於秦始皇,因為如果沒有他,李斯的建議就不可能付諸實施。
也許是由於「焚書坑儒」的原因,秦始皇一直遭到儒家的批評。他們說他是無性殘暴、迷信、有惡意、違法的暴君。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拿破崙相提並論,也許,秦始皇與羅馬帝國的創建者消撒相去甚遠。大體說來,羅馬帝國與秦統治時期的人口、面積差不太多。但羅馬帝國統治時間比短,愷撒死後,帝國分崩離析。秦王朝則不然,這是秦皇獨具影響的原因。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區)。
第二,三十三年,征發曾經犯過逃亡罪的人、入贅其他家庭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奪取「陸梁地」,設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個郡,安置強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將辦案子不公的獄吏發配去築長城,或遷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築朝宮,又征發受宮刑處罰的罪犯和刑徒七十餘萬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的陵墓。
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實際是此前出動五十萬大軍征南越的繼續,因為一直沒有取勝,才又補充了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鄉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動到三十四年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顯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還是強制性移民。可見常年的征發是造阿房宮、驪山陵墓與築長城這三項,前兩項征發了七十萬,後一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三十萬,即以此作為經常保持的一個數額,三項合計共一百萬。
至於其他經常性的項目,如修長城、戍邊、從軍(包括護衛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發,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擔的,而據專家研究,漢朝的日常徭役與秦朝並沒有什麼差別(如見黃今言著《秦漢賦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額外征調的人力是100萬,按正常制度征發的不計。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研究的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少於四千萬,所以征發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應低得多,只佔2.5%左右。
退一步說,即使秦始皇征發的人力高達總人口的15%,也還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因為在當時,十幾歲的孩子就能從事農業生產,超過六十歲的男子照樣在服役或勞動,在平均壽命不高的情況下,這樣年紀的人本來就不多。到西漢惠帝時還征發婦女參加長安城牆的修建,可見必要時婦女也能征發,而且當時的婦女一般都從事生產勞動。西漢初的晁錯就有這樣的說法:「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見秦朝與西漢時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征發15%的人口,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這樣說來,難道秦始皇征發的徭役不重嗎?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兩個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強制性移民,一是為了維持這類強制移民和額外征發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實際上秦始皇征發的勞動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發性的移民不可能獲得官府的資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濟,他們一般都事先有所准備,或者在定居後立即自己生產維持生存的糧食。但強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們在遷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產用糧必須由官府解決,一部分強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產糧食,或者這些移民不會自己生產糧食。
同樣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進行的強制性遷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至咸陽,以每戶五口計,應有六十萬人。三十五年,又將咸陽居民中的三萬戶遷至麗邑(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五萬戶遷至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不過這八萬戶中的大部分應該屬於此前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遷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驅逐匈奴後,在從榆中及黃河以東,直到陰山一帶,新設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個縣,強制遷入的人被安置在這些新縣。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遷去了三萬戶,給每戶的戶主拜爵一級的獎勵。以每縣五百至一千戶的規模計算,第一批移民應有十至十五萬。第二批移民應有十二至十五萬,合計估計為三十萬。
第三,強制遷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國移民史》中估計為十至十五萬。
第四,二十八年遷往琅邪台的有三萬戶,此外還有遷往巴蜀、越地等。
由於遷移對象和遷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須依靠官方供應糧食,而另一部分則能夠就地供應或自己生產。第一項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從事生產,咸陽地區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糧食或土地。第二項遷入北方邊疆北河和榆中的約三十萬人,也不可能馬上做到糧食自給,特別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產,都必須由官府從外地輸入糧食。而遷入琅邪台、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產糧食,不會增加官府的供應和運輸負擔。
同樣,被額外征發的100萬人並不是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而是修宮殿,建陵墓,築長城,守邊防。他們服役的地點是咸陽一帶和北部邊疆,當地無法供應他們的食糧,必須由外地輸入。所以在這些年間,秦朝政府要為在咸陽地區的六十萬移民、七十萬刑徒和北部邊疆的三十萬將士供應糧食,在三十四年開始的若干年間還得為北部邊疆的三十萬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糧食。
秦朝主要的糧食產區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大致即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地區),只有關東才有富餘的糧食可供輸出。其他地區不是沒有富餘糧食,就是限於交通條件,輸出相當困難。但從關東向關中的咸陽和北方邊疆運送糧食大多隻能通過陸路,無論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運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糧食。漢武帝時的主父偃曾說:「秦始皇北擊匈奴,又使天下飛芻挽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見《漢書·主父偃傳》)一鍾相當六斛(石)四斗,三十鍾等於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說,從今山東半島中東北部將糧食運到河套,有效輸送量只有0.52%。即使考慮到從關東其他地區輸出的距離較短,估計實際輸送量也只有1-2%。
這樣的結果是否有誇大呢?我們可以找到其他例證。據北宋沈括的計算,平均每個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糧食吃,實際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話,可能多運一些,但趕牲口的人要消耗糧食,牲口也要耗費飼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損失就更大。(見《夢溪筆談》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達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將自己背的糧食全部耗盡;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糧食,只能供應一個人吃二天,有效率為6.7%。要維持一個人全年的糧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來保證。假定由專人負責,至少需要十五個人。要供應北部邊疆六十萬人的生存,至少要動員九百萬人專門運輸。從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到河套的距離遠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採取接力的辦法,由更多的勞力分段運輸,那麼以上的估計是最低限度。即使考慮到關中離糧食產區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應標准很低,要供應在咸陽地區的一百三十萬人,也是一項極其沉重的負擔。
所以秦始皇時征發的勞力絕不是人口的15%。以4000萬人口計,額外征發與專門運送糧食的人一度高達二千萬左右,即總人口的50%。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日常農業生產,連老弱和未成年男子與婦女都必須動員了。秦朝之所以還能維持一段時間,那是由於:此前多少有些糧食積蓄;咸陽的一百三十萬人與北部邊疆六十萬並非足額,並不斷有人逃亡;最高供應量只維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陸續開始從事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壓力。但無論如何,秦始皇對人口的徵集已經達到極限。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惡果,但人民蒙受的損失更大,在秦漢之際,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漢武帝時還沒有恢復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無獨有偶,常常被後人與秦始皇並稱的漢武帝,又重演了竭盡民力的暴行。漢朝當時的總人口還不足四千萬,但漢武帝征發徭役的程度並不低於秦始皇,強制性的移民則規模更大,《史記》、《漢書》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
元光五年(前130年),在巴蜀征調數萬人修築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又征發數萬士兵修建通向雁門郡的道路。
元光六年,調動數萬士兵開鑿漕渠,歷時三年。
元朔二年(前127年),片發十餘萬人築朔方城,並修復蒙恬所築的障塞。募集十萬人遷往朔方。
元朔五年、六年,衛青率十餘萬騎兵兩次征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征發數萬人開鑿朔方渠,經過二三期還完不了工。霍去病兩次率數萬騎兵征匈奴。李廣、張騫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擊。匈奴昆邪王投降,出動二萬輛車迎接。
元狩三年,遷移關東貧民七十餘萬口於西北地區(今內蒙古、陝北、甘肅、寧夏等地)。
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征匈奴,用於運送糧食和物資的步兵有數十萬。
關於這些大工程、大規模出征和強制性移民所造成的影響,《史記·平準書》有具體的敘述:
那時候,漢朝開辟通向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幹活的有幾萬人,他們吃的糧食都是從千里外運來,比率是每十鍾才能運到一石,用錢在少數民族地區收購徵集,花了幾年時間路還沒有修通。……整個巴蜀地區的租賦都不夠抵銷這筆開支。……在東方的行動遠達滄海郡(今朝鮮半島中部),人力的耗費與在西南夷地區差不多。又出動十餘餘人修築朔方城,運輸糧食的路線非常遙遠,整個太行山以東地區都受到影響,花了數十億錢,國庫更加空虛。
第二年,大將軍率領六位將軍又出征匈奴,獲得匈奴人的頭一萬千五顆,有功將士接受賞賜的黃金有二十餘萬斤,被俘的數萬匈奴人都得到豐厚的賞賜,衣食都由官府供給,而漢朝的軍人和馬匹死了十餘萬,損失的武器、物資和運輸費用還沒有計算。於是大司農報告國庫中沒有存錢,賦稅已經用盡,還不夠給戰士發餉。
那年秋天,匈奴的渾邪王率領數萬人來投降,於是漢朝出動二萬輛車迎接他們。到達後,接受賞賜,包括有功之士。那年的花費有百餘億。
接著將貧民遷至關以西,又充實到朔方以南新秦中地區,有七十餘萬口,衣食完全靠官府供應,還貸給他們生產資料,派政府的代表分地區進行督導,路上出差的官員和車輛不斷。花的錢以億計,不計其數,於是國庫完全用空。
漢武帝征發及遷移民眾最多時超過一百萬,遠達河西走廊和河套,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這幾年間他們完全是依靠政府供應糧食和生產資料的。即使以長安為起運點,到目的地的距離大多在一千公里以上。就是府庫充足,僅運送這些糧食至少得出動一千五百萬人。加上其他日常的征發,漢武帝對人口的徵集並不亞於秦始皇,也達到了總人口的50%。之所以漢朝的經濟沒有完全崩潰,是因為朝廷畢竟還有多年的積蓄,這種狀況持續的時間不長,遷往西北的近百萬移民在幾年內陸續轉化為定居農民,並逐漸做到了糧食自給。但漢武帝如此大規模的征發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此後的漢朝君臣都認為在他統治期間「戶口減半」。據我在《西漢人口地理》一書中研究,漢帝期間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四百萬,實際損失人口達一千五百餘萬。
對秦始皇的評價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贊他為「千古一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逐漸強大,從各方面都表現出新興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統治後期,秦國並吞六國的條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執政以後,盡管在如何統治中國的方法上與呂不韋有分歧,並從而引起一場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各割據的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的既定國策,沒有絲毫動搖、猶豫,他認清了有利形勢,當機立斷,一鼓作氣的完成了統一事業。只要看看秦始皇執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國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軍不斷向韓、趙、魏進攻,為大舉消滅各諸侯國做准備。
從公元前二三○年開始,幾乎是一年一國地消火它們:
前二三○年滅韓
前二二九年攻趙
前二二八年滅趙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滅燕
前二二五年滅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滅楚
前二二二年滅代
前二二一年滅齊
從這樣進軍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一的氣魄和膽識。所以賈誼說他「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這樣堅決果斷地推進統一戰爭,戰國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結束,恐怕還是一個問題。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里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志》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么?」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歷史傳統有密切關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斗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他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❸ 歷史人物小傳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即王位,當時年僅十三歲。

由於未行成人之禮,實際專權用事者為相邦呂不韋及太後寵信的假宦官嫪毐。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開始親政,當年鎮壓了嫪毐的叛亂,第二年又免去了呂不韋的職務。

接著任用李斯為丞相,採納其滅六國以成一統的建議,派大將王翦等人進行統一戰爭。

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王政在十年之間先後滅掉了韓、趙、燕、魏、楚、齊這六國,實現了四海統一的目標。

統一全國後,秦王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皇帝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可決定國家一切事物,直接任免重要的中央及地方官吏。

此外,秦始皇又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又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等。

他下令銷毀民間兵器,將山東六國貴族遷移到關中,又焚毀儒學諸書,坑殺了四百六十多名術士,實行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第五次出巡途中,在返回咸陽的路上病死於沙丘(在今河北邢台)。

(3)秦始皇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秦始皇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從此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

❹ 有關秦始皇的歷史故事

1、十二金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2、結識外星人,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時期與天外之民有過接觸,從他們那裡學來了鉻金屬鍍到青銅劍上的鑄造技術。

3、大怒湘君,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時,在湘山祠遇到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秦始皇問博士(當時的一種官職)說:「湘君是什麼神?」

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里。」秦始皇對這個湘君非常生氣,認為是在故意與他作對,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湘山也變成了紅色的禿山。

4、熒惑守心,熒惑守心指的是一種天文現象,「熒惑」是指火星,由於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因此古代稱它為「熒惑」。但火星被認為是戰爭、死亡的代表。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時期,就出現了,史書記載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5、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還在迅游,前面忽然出現一個陌生人,攔住馬車。這人手裡拿了一塊玉璧,不聲不響地塞給使者。使者狐疑接過,未及開口,對方就搶先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擲地有聲。使者嚇得夠戧。

「今年祖龍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龍,君之象。意思是說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這句石頭般冷硬的話,掉臉兒飛快走掉,使者回過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4)秦始皇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後來又使韓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葯。對於秦始皇這種行為,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淳於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

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願學法令,則以吏為師。

❺ 秦朝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前259~前),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在經濟上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軍事上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
李斯,秦朝大臣。原為楚國人,後入秦為客卿。以《諫逐客》一文為秦王政所賞識,由廷尉而至丞相。後來他先後向秦始皇建議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焚書,並大力主張「明法度,定律令」,並在統一文字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但他在秦始皇實行嚴刑峻法方面也充當了幫凶。秦始皇死後,中宦官趙高的圈套,參與宮廷政變,使秦二世上台,最後死於權力爭奪,被趙高殺害。

======================================================
王翦,秦國著名的將領。王翦年少時喜好兵法,後來為秦王政攻打趙、燕和楚三國,戰績彪炳。秦王政曾問王翦和大將李信,攻打楚國要多少兵馬?李信認為二十萬就足夠了,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聽後說:「王將軍已經老了,李將軍果然勇猛。」之後秦始皇便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王翦也因此稱病而告老還鄉。後來李信攻楚失敗,秦始皇便親自趕赴頻陽向王翦謝罪,答應給王翦六十萬大軍攻楚,王翦才重新掛帥上陣。 王翦代替李信後,巧用兵法,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城邑,並俘虜了楚王,殺死了項燕(一說項燕自殺)。後來王翦又帶兵南征百越,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武成侯」

=====================================================
蒙恬,秦朝大將。一家受到秦政府重用。自祖父始連續三代為秦大將,為秦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長期以來在蒙古高原逐水草而居。戰國末年,匈奴產生第一個首領頭曼單於(相當於國王),並乘戰亂佔領河套地區。秦滅六國後,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奪取河套地區,長年率兵30萬眾戍北邊,主持修築長城。後為趙高陷害,被秦二世賜死。

======================================================

尉繚(?—?) 魏國大梁人。姓氏不詳,只因曾為秦國國尉(主管軍事),後人稱其為「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游說家。傳說尉繚曾拜鬼穀子為師,學成後隱居山林。後為魏惠王招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說,為秦所用。收買六國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來的。嬴政對尉繚的才智十分賞識,甚至在服裝飲食等方面,讓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繚對嬴政的評價卻並不高,他對嬴政的評價是「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尉繚著有《尉繚子》一書,共24篇。表述了他對戰爭的各種看法。

還有:::
秦始皇
呂不韋
嫪毐
李斯
尉繚子
蒙恬
趙高
扶蘇
胡亥
子嬰
陳勝
吳廣
項羽
劉邦
蕭何
韓信
張良
呂後

❻ 評價歷史人物秦始皇

1、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里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

2、呂思勉:「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秦人致敗之由,在嚴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諉為施政之誤,淫侈則不可恕矣。」

3、翦伯贊:「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辟道路的先鋒。

4、魯迅:德國的希特勒先生們一燒書,中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於秦始皇。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

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但是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卻偏偏一部也不剩。

5、梁啟超《戰國載記》:「秦始皇寧為中國之雄,求諸世界,見亦罕矣。其武功焜耀眾所共知不必論,其政治所設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並認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創建制度的規模上都不失為蓋世之雄主,而其失敗在於奢侈、專制、忌刻。漢代所撰成的史籍多敘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讀史者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不應被前人有所偏執的記載所左右,需要以客觀的態度作公允的評價。

(6)秦始皇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國人口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20%以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就可視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而且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帝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其他許多國家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❼ 歷史人物秦始皇

1,統一的秦國在經濟上應該繼承了戰國末期的已經形成的全國范圍的共同市場,但是連年的戰爭對這個市場的打擊非常大,統一時期,經濟一直沒有恢復到戰國時期的繁榮,這主要因為秦國當時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封建化做的不錯,但是共同市場被遏制了。另外,大規模的國家勞役如長城,始皇陵,阿房宮等使的民力一直不得休息,北方的戰爭和南方的征服都是勞民傷財的動作。光南方嶺南地區就發動了50萬人南征。
2秦國的文化總的說來還是功過參半的,焚書坑儒,損失巨大,但是文字,度量,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改革,卻奠定了未來2000餘年的中國文明。
3.秦國的軍事在當時幾乎是無敵的,這和秦朝的軍事制度有關,民級制度保證了軍事的強悍,制度化的軍工製造標準保證了士兵的戰鬥力,從而北伐匈奴,南征嶺南,開邊萬里,內銷鋒鏑,這一切都是秦代人開拓精神的體現,它使我們漢族的視野開闊到了前所未有的地區,也傳給了後來的漢朝奮勇開邊的氣魄。
4.秦代為了便於北疆調兵開通了五原道,是當時的高速公路,非常便於向匈奴地區調兵,雖然勞民傷財但是包圍了北部邊疆的平安,這樣軍事化的工程還有,四川的水利工程(從李冰時期就開始了),通往嶺南的山道,通往雲貴地區的山中棧道等等。都是便於統治各地的工程。
5.前四點基本都是秦始皇的功績吧。
6.焚書坑儒,文化浩劫。大規模調集民力,導致秦末大規模農民起義。屠殺各國的俘虜。
7.秦皇陵,長城,後世的評論,奠定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制度,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之後的歷代帝王都以他作為一個帝國的標准模板來治理我們這個國家。2000年基本不變。

❽ 秦始皇是一位怎樣的歷史人物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政,嬴姓,趙氏[1],又名趙正[2]。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版統王朝權——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稱華夏族)[3]。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並不是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話在《真秦始皇》這本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

❾ 關於秦始皇的所有歷史資料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舉行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9)秦始皇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確實做出了許多有利於歷史發展的舉措,但他也制定了許多殘暴的政策,做了許多愚昧的事。

秦始皇不僅修建豪華宮殿,而且還為其死後修剪更富麗堂皇的陵墓,由此便有了他苦心經營數年的宏偉工程驪山墓。興建這些大規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相當驚人。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便縱情享樂,貪戀酒色後宮列女萬餘人,他的下屬自然也是上行下效了,那些地主階級的新貴,他們也是宮室,車馬,衣服姿其所好,秦王朝的迅速衰敗。

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和思想統治,秦始皇做出駭人聽聞的的焚書坑儒,他畏懼人言,雖然一時控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穩固了統治,但是就其長遠來說,並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身,多次派人去尋訪不死之葯,從開始的徐福渡海,到後來求不死葯,成為一些人的謀財之道。秦始皇為了不死之葯,可謂費盡心思勞財傷民。

❿ 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10)秦始皇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加強中原和西南地區的聯系,曾由常頞主持開辟一條五尺寬的棧道貫通南北。

閱讀全文

與秦始皇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