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談談對歷史人物的看法

談談對歷史人物的看法

發布時間:2021-02-03 05:51:48

⑴ 我對歷史人物 英雄的看法作文600高中

林則徐,一個先驅,一個為國家、為民族苦苦探索的先驅,在面臨兩千年未見之危局時,他挺身站起來,毅然舉起抵抗外侮的大旗。
作為一個滿清官吏,他沒有世上人人平等的觀念,在他眼裡的外國人不過是一些化外蠻夷;作為一個自幼讀聖賢書的文人,他也沒有學習西方的自覺,雖然建立了翻譯局,但是並沒有認真的研究、學習西方;作為一個身處當時亂局中的人,他也沒有認識到中國已經到了不得不變更的時代。是的,我們可以指出他的各種不足,他選擇的道路從今天看也許有待商榷,他採取的措施也許也並不那麼正確,他抵抗侵略時做的准備也許也並不充足。
但是,他是中國社會從古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時期的第一個探路者,從他開始,中國徹底告別了2000年來的孤獨發展時代,開始主動或被動的融入國際社會,開始尋找中國的救亡圖存之路。林則徐沒有成功,但是他也絕對不是一個失敗者,他為中國人探索漫漫長夜路劃著了第一支火柴。火柴的光是暗淡的,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將這支火柴變成了火把,又變成燎原的烈火,從此,中國的黑夜不再漆黑一片。
今天,我們很難說我們已經重新回到世界之顛,但是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中國人追趕世界的腳步不會停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即將到來,中華文明的璀璨未來為時不遠。
我們身處現在,但是我們也終將會成為歷史,我們希望在我們百年之後,子孫們能指著我們遠去的背影自豪的說:看,那些人是我們的祖先,我們為他們做出的努力而驕傲。

⑵ 作文:《談談你對一個歷史人物的看法》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⑶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談談你的看法

環境不同,歷史文化不同,所以很難對一個歷史人物做全面的評判,可以說任何人對別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是主觀的,裡面或多或少的增加了自己的感情意願

⑷ 評述歷史人物, 談談自己對他的看法

公元一世紀,在世界的東方。初步走向繁榮的漢帝國,面臨內外的雙重威脅:國內諸侯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妄圖脫離中央,實行地方割據;而北方境外的匈奴大軍,屢屢越過長城防線,侵略中原,尋求開拓生存環境。漢王朝不得不實行「和親」政策,外家外嫁公主,獻奉貢賦,承受巨大的民族榮辱。

嚴峻的形勢需要巨人來支撐。由於偶然的原因,歷史選擇了一個16歲的少年擔當大任。他的名字叫劉徹。劉徹排行在第十王,本來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但是由於天資英縱,在母親和舅父的精心策劃下,經過復雜的宮廷斗爭,他得意登基。劉徹做了皇帝後表現出非凡的氣魄,立刻下詔求賢,廣開言路,試圖時行改革。但他的設想受到祖母竇太後代表的權貴外戚勢力的壓抑,第一年就遭遇到重大挫折。但漢武帝絕不是輕言放棄的人。他善於等待時機,在太後死後一舉廢黜了驕橫的貴戚,毅然更換了祖宗崇信黃老之道、無為而治的原則,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號改革意識形態,統一帝國指導思想。

他實行察舉、破格用人、設置刺史、任廉吏、嚴刑法,稅鹽鐵、一貨幣,均輸平準,算緡告奸。千方百計地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他破格用將,全民動員,連續十餘年對匈奴進行征伐,將匈奴趕出河西走廊;讓南方的越人、東南的閩越人與漢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

他以前無古人的氣魄鑿通西域,把大漢帝國的軍旗第一次插上帕米爾的雪峰,讓響徹沙漠的駝鈴聲宣告東西方文化最早的陸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亞細亞,南平百越,東撫蠻夷,打開絲綢之路,成倍地開拓了國土,奠定了中華大帝國的壯闊版圖,實現了東西文化的大撞擊、大融合。他將漢帝國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長達54年鐵腕統治,鑄造了劉徹雄才大略的獨特性格和高大形象。歷史證明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之一。同時,他也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一個痴情但多變的人。長門鎖阿嬌,與李夫人、衛子夫等哀怨的故事動人心弦。

漢武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並非完美的聖人。多年的征戰,耗盡中國國力,他晚年時發生了邪教作亂的「巫蠱之亂」。在內亂平定之後,他勇於認錯,全面反思回顧自己的一生,囑咐兒子對外採取和平路線不稱霸,並為兒子選配了一位歸順的匈奴王子今日蟬作顧問……

PS:武帝是位富於創新、開拓、進取的人。他在位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又處在充滿生機活力的改革與發展時代。漢武帝本人也是個富於創新精神的人

⑸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兩個歷史人物的看法 諸葛亮 曹操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對曹操的評價: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體現在他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攻城屠殺百姓數萬,無辜的殘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為我們至盡傳誦。
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為為命世英雄、毀之者稱其為逆賊奸臣。曹操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這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在北方統一的戰爭中,曹操發揮了傑出的才幹,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說曹操是軍事家,這點我很同意。有的學者認為曹操是個詩人,我也贊同。因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達到的文學意境。
有的人認為曹操是政治家,我認為有些評價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殺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親曹嵩報仇,曾經血洗徐州和從雍、涼逃難來的手無寸鐵的百姓,戰爭是殘忍,而百姓是無辜的。他們不應該成為軍閥之間征戰的犧牲品。屠殺的黎民達到幾十萬之多,『泗水流之不暢』(《後漢書·陶謙傳》)足見當時殺人場面之慘烈。太殘忍了,這件事暴露了曹操內心深處的兇殘。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點。曹操也有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罪行,曹操的雙手沾滿了黃巾軍的鮮血。其次,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曹操這個人非常的好色,雖然『聖人』有雲:『食、色,性也』的高妙論調,但曹操為了女人確實到了瘋狂的地步。征戰張秀時霸佔其嬸母,打呂布時強占其部將秦宜祿的夫人。雖然不是很壞,可在道德問題上,是應該予以譴責的。最後,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挾天子令諸侯』而屠殺了許多文臣武將。孔融、楊修、崔炎等對曹操有極大貢獻的手下也盡死其手。驗證了封建統治者能為我所用留之 不用則殺之的惡劣作風。可笑的是中國文壇所謂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寫《替曹操翻案》這樣毫無價值的文章,文章沒有正視曹操屠殺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單方面鼓吹曹操實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實際上是一種高度的剝削制度,不足後人效仿。我們國人所崇拜的魯迅認為曹操『至少是個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處?卻並未明言。任何極端的評價曹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更加辨證公正的評價和認識曹操。
對諸葛亮:
軍事上的成就

1.諸葛亮勤於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不足之處

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⑹ 怎樣評價歷史,歷史人物

馬克思說過,「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而且「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可見,人在歷史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一些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有重要影響,也應該正確地實事求是地給以敘述和評價。對歷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進行分析批判。」「老師應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正確的認識……」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歷史科考試說明》也明確地規定:學生要具有「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但是絕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和偏差,下面,本文就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談談我的幾點建議。
一、樹立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標准
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標準是牢牢把握其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到的推動或阻礙作用,依據對人民有利還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們常見的具體標准有:是否完成了國家統一,推動了歷史發展;是否調整了政治經濟政策,促進了經濟發展;是否採取了促進民族融合與團結的措施;是否反擊了外來侵略,捍衛了國家民族利益;是否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是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等。
二、遵循歷史人物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復台灣、擊敗沙俄等,政績斐然,維護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是不能因為功績顯著就完全對其大興文字獄的過錯視而不見、全盤否認。我們必須根據其在位時期的作為,一分為二地評價他。當然瑕不掩瑜,最後總體上我們還是認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視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後的,是一種剝削制度,因此,商鞅變法不值得被後人贊賞。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奴隸制度已不能適應這樣的生產力現狀,歷史潮流呼喚一種新制度去取代舊制度,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商鞅變法則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應該對商鞅變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較成功的改革者。
3、階級性原則。
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中,林則徐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卻在民族面臨外來侵略時,堅決抗擊,決不妥協,他領導的虎門銷煙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意志,因此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接下來,我以秦始皇為評價對象,作一個示範。
首先,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我們按照「一分為二」的原則,將評價內容分成「功績」和「過失「兩個部分。
其次,根據教材所學或材料信息,先在頭腦中搜索秦始皇的相關活動、事跡,如統一六國、派人開鑿靈渠、修築萬里長城、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 增加賦稅、增重徭役等等。
再次,根據評價的原則,用科學標准作為判斷准繩,對其歷史活動逐一考察,分清哪些是功績、哪些是過失。例如:對於「修長城」,過分地役使了民力,使得很多人妻離子散,這自然是不好的。但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匈奴人時常向南侵擾,奪取沿邊漢人的財富,嚴重干擾了中原人民的正常生產活動,破壞了經濟發展。秦帝國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綴起來,成為一條統一的防禦線,保證了中原人民正常的生活、生產,是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的。因此,築萬里長城應該是秦始皇的功績。最後,根據評價的標准,「焚書坑儒」 鉗制思想、摧殘文化,不利於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因此,比較其得失,這一活動就應該歸結在過失當中。
然後,就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分別評述功績和過失。先寫出主要活動,再對這一活動作簡單評價。例如,在功績方面,寫出史實「滅六國統一全國」後,再對其簡單評價:「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局面,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心願。」
最後,就是用簡單的一句話總結性地評價歷史人物。例如,在功績和過失都分別敘述、評價完之後,比較功過得失,最後總結得出:「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創立者,功大於過,是我國封建社會有作為的皇帝。」
評價歷史人物既可以考查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記憶和理解的情況,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際運用之中出現的問題相比,本文僅僅是比較淺顯地談了談皮毛,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廣大同行批評、指正。
如何評價傑出的歷史人物
在歷史課教學中,為了考查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記憶和理解的情況,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與能力,經常會涉及到傑出人物的評價問題。該如何評價傑出的歷史人物呢?
一、堅持一分為二,辯證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為例外,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如對毛主席的評價,我們既要看到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卓著功勛,又應正視他在「文革」中的錯誤,並且是功大於過,功勞是主要的;又如拿破崙,在民族利益上,他反對外來干涉,保衛法國,具有歷史進步性,但他對外又實行侵略擴張,(客觀上有利於鏟除歐洲封建勢力,解放佔領地人民的作用),充分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本性。
二、結合歷史處境,具體分析
傑出人物是時代的產物,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環境、階級歸屬、家庭背景、個人的性格特徵等相關聯的,因而應把傑出人物置於一定的歷史范圍作具體分析。
如岳飛,處於南宋面臨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下,他屬於地主階級抵抗派,其抗金主張在當時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是進步的,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但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再加上岳飛從小受「忠君」思想(其母在背上刻有「精忠報國」四個字)影響根深蒂固,結果造成了時代悲劇和個人的性格悲劇。對岳飛的思想和能力我們要具體分析,而不能脫離或超越當時社會發展的水平,用現代的思想去責備留下「遺憾」的英雄,更多的是要批判性地繼承和吸取教訓。
三、堅持唯物主義,客觀分析
傑出人物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但我們又不能陷入歷史決定論,而忽略了歷史人物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對歷史人物的評判又應實事求是,重視確鑿證據,堅持唯物史觀。
如曹操這種人物的出現是當時歷史的必然和客觀要求,但他個人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發揮的歷史作用卻主要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同時,初中歷史書對曹操的個人資料介紹不多,評價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的史實從哪獲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究竟是曹操還是梟雄?歷史史實不準確就可能評價不客觀、不公正、證據不全就可能有失偏頗。
總之,評價傑出的歷史人物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聯系具體歷史背景作歷史的、階級的、辯證的分析。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秦始皇
秦王贏政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贏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549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一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齊、燕等國發行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過鏟形的布幣,秦和東周邊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的單位進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的度量衡五花八門。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一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以秦國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准,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並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諸侯割據,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於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差異。文字形體不一,造成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和誤解,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產生了莫大障礙。
秦始皇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下令統一文字。規定以秦國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准字形,廢除六國的舊體文字。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文字——隸書。這便是我國今體文字的前身了。
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遷移近50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績無數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世人認可的暴君。他生前為已享樂,不惜人力,每年動用數以萬計的刑徒(事實上絕大部分是無辜受害的民眾),頂烈日,冒嚴寒,長年勞作。總計共在關中修建了400多座離宮別館。關外和咸陽200里內各修建離宮別館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還要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方圓共有300里。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後一樣能享有無與倫比的帝王生活。他剛繼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一修就是幾十年,直至他過世。陵墓內除了藏有大量奇珍異寶,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一個微縮的宇宙世界。墓室頂部紋有天文圖像,用大明珠鑲嵌,象徵日月星辰。並以各種昂貴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觀。為防止墓穴被盜,墓室周圍布滿機關,一旦觸動,將被暗箭射死。
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幾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為求長生不老仙葯而揮霍大量人力,財力。
此外,為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實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他頒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收藏醫學,占卜以及種植的相關書籍,其餘一律上交消毀。凡是私藏或知情不報者,皆要受到誅連。除《秦史》之外,其餘六國史書皆未免於難。除儒家一派,餘下的各家學說均付之一炬。他還秘密審問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謗他的儒生,最後全部活埋。「焚書坑儒」是我國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浩劫,對我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一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鑒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史學已有定評,不必細說。後人應引以為鑒,這也是我們評論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
快樂寶貝 2008-06-07 14:46 檢舉
始皇帝的功績,還需要說嗎?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最後也明白了應該把江山交給扶蘇,由他來推行仁政了,讓老百姓喘口氣了。可惜天不假人壽,被趙高這個閹人亂政了。即使今天看來,為很多人詬病的秦之暴政,也確實因為始皇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很想把事情由他一個人做完全,而忽視了事物是發展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否則我們今天怎麼可能享受著都江堰、鄭國渠等的便利?
秦王贏政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贏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549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一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齊、燕等國發行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過鏟形的布幣,秦和東周邊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的單位進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的度量衡五花八門。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一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以秦國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准,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並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諸侯割據,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於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差異。文字形體不一,造成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和誤解,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產生了莫大障礙。
秦始皇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下令統一文字。規定以秦國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准字形,廢除六國的舊體文字。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文字——隸書。這便是我國今體文字的前身了。
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遷移近50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績無數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世人認可的暴君。他生前為已享樂,不惜人力,每年動用數以萬計的刑徒(事實上絕大部分是無辜受害的民眾),頂烈日,冒嚴寒,長年勞作。總計共在關中修建了400多座離宮別館。關外和咸陽200里內各修建離宮別館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還要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方圓共有300里。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後一樣能享有無與倫比的帝王生活。他剛繼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一修就是幾十年,直至他過世。陵墓內除了藏有大量奇珍異寶,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一個微縮的宇宙世界。墓室頂部紋有天文圖像,用大明珠鑲嵌,象徵日月星辰。並以各種昂貴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觀。為防止墓穴被盜,墓室周圍布滿機關,一旦觸動,將被暗箭射死。
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幾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為求長生不老仙葯而揮霍大量人力,財力。
此外,為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實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他頒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收藏醫學,占卜以及種植的相關書籍,其餘一律上交消毀。凡是私藏或知情不報者,皆要受到誅連。除《秦史》之外,其餘六國史書皆未免於難。除儒家一派,餘下的各家學說均付之一炬。他還秘密審問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謗他的儒生,最後全部活埋。「焚書坑儒」是我國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浩劫,對我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一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鑒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史學已有定評,不必細說。後人應引以為鑒,這也是我們評論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摘要:人類歷史源遠流長,眾多歷史人物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類歷史的推動者。引導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所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非常必要。
關鍵詞:評價歷史人物 標准 方法 原則
《初中歷史新課標》要求,「學習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由此可見,引導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但是,對於尚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知識水平有限的初中學生,學會正確、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有的學生以偏概全,要麼只看到人物的優點,要麼只看人物的缺點;有的以個人喜好為准,感情用事。
但是,對於人物的認識和評價你要真讓他們詳細的說一說,很多學生又說不清,對人物的認識要麼很膚淺,要麼是一棍子打死,總之,這種現象在初中學生中是比較普遍的,所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非常必要。
如何引導初中學生對一個歷史人物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呢?結合我的教學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
這個標准就是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就是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這一標准比較抽象,可以在教學中循序漸進滲透,如學習商鞅變法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秦孝公死後,太子在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他被車裂而死。結合史實看,他的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組織變法的商鞅雖死,但變法成功了,商鞅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對於推動戰國時期秦國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可以說商鞅是戰國時期傑出的地主階級改革家,從而對商鞅和商鞅變法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
二、教給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正確方法
首先要堅持以史實為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得出相應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也不能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歷史材料和史實。
如七年級歷史上冊歷史課本中關於秦始皇功過的評價:
功: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格局混戰的局面,符合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始皇對我國歷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巨大影響,是我國封建社會有作為皇帝。
過:但秦始皇又是個殘暴的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徵收沉重的賦稅、迫使百姓承擔繁重的徭役;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二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辯證法觀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一分為二,具體評價歷史人物的功與過,既不要苟求,也不要溢美。
下面我們以評價曹操為例加以說明:一是要注意區分文學作品的曹操形象與歷史中真實的曹操。文學作品中,由於受到「忠奸論」與「正統」思想影響,將曹操醜化,評為亂世奸雄。戲劇舞台上定位之為「白臉」。問題出在文學作品脫離了當時具體的歷史環境,更多地是以個人的感情作為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違背了評價歷史人物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二是要將曹操歷史作為中的「為政」與「為文」加以區分。政治上,曹操挾豪強之威,挾天子以令,注意發展生產,唯才是舉,掌握軍事計謀,運籌帷幄。文學上開創建安文學新氣象,作品流傳千古,如《短歌行》、《觀滄海》、《蒿里行》等,意蘊深遠。三是將「正統」思想與歷史人物對中國社會進步的客觀性加以區分。東漢沒落瓦解,非曹操之過,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發動戰爭兼並戰爭,當然給人民帶來困苦,此為過。「正統」思想不可以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只有認清歷史人物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確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四是注意曹操為統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戰。此乃條件不成熟之舉。要求統一是歷史的進步,但違背歷史客觀,一意孤行,未能實現,此為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
再比如評價隋煬帝,我們不能因為他濫用民力、橫征暴斂、施行暴政就否定其一生。因為開鑿京杭大運河,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到現在仍然發揮著作用;還有科舉制的實行,更是開創了選拔人才的途徑。隋煬帝的這些創舉都是不容抹煞的,而學生往往片面誇大了其暴虐的一面,而忽視其進步的一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度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之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人物。
三、教會學生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分析
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會超越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所以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分析。不要苛求古人,避免用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去評價古人。
如評價岳飛,我們稱他為「抗金英雄」而非「民族英雄」,是因為建立「金」政權的女真族從今天來講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岳飛,而應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認識到岳飛抗金也是他當時「愛國」表現,愛「南宋」這個「國家」。這樣,可讓學生真正理解岳飛,並正確客觀地評價岳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形成對歷史人物的正確評價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和完成的,老師要注意引導滲透,最終使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⑺ 談談你對一個歷史人物的感受和思考800字

一代名將鄧艾的悲劇結局:

鄧艾在伐蜀一戰中,行險而成大功,滅掉蜀國,這足以讓他青史留名了。他作為一位軍事將領,是合格的,但是在政治方面就顯得遲鈍弱智了。綜合起來看,可以說鄧艾的謀逆冤案除了鍾會刻意構陷,和底下差點被他殺掉的部下舉報有關外,自己滅蜀後的一些不恰當言行也有很大關系。
鄧艾傳記里談到一些穩定蜀國局勢舉措,封拜劉禪父子,蜀國原來官員拜為王官,或領艾營官,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各郡。這些屬於政治安排,鄧艾在沒有請示魏國帶頭大哥司馬昭情況下作出的,實在是不妥,即使這些措施是恰當的,也不行,程序不合規矩。作為一位權臣的司馬昭,對權力是很敏感的,鄧艾明顯的越權行為,司馬昭是怎麼反應的呢?他以皇帝的名義在給鄧艾的詔書中,首先肯定了他的滅蜀功赫赫戰功,並作出封賞決定:」封鄧艾太尉(魏國三公之一),增邑兩萬戶(就是兩萬戶稅賦作為俸祿),封子二人為亭侯,各食邑千戶。應該說司馬昭對鄧艾父子封賞很豐厚了,算是對得起他了。
而鄧艾給司馬昭的匯報中寫道,厚待劉禪父子,做個榜樣給吳國看,同時一方面組織3萬軍隊煮鹽(籌措軍事開支),同時作舟船,為伐吳作軍事准備。同時派使臣出使東吳,告以利害,作政治宣傳工作,同時開放廣陵(揚州),城陽,接待投降的吳人。所謂"吳必歸化,可不征而定」。
司馬昭對此事很重視,專門派監軍衛瓘去告訴鄧艾:「事當虛報,不宜輒行」其實是明確告訴鄧艾前面那些舉措不經請示,這種處理方式是不對的,後面那句是對他報告的答復,意思是現在施行不合適。
鄧艾政治智商真讓人捉急,司馬昭已經把話說到這份上了,這個鄧艾不知是沒聽懂,還是「一根筋」的毛病發作,又再次打報告給司馬昭對前面的行事舉措的原因進行解釋,引經據典,」有以安社稷了,利國家,專之可也!「這句話太直了,這個國還是魏國,司馬昭基本掌握了魏國朝局,但名義上還是曹家天下。伐吳不伐吳,更取決於政治需要。鄧艾不明白司馬昭的現在位置很微妙,像周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再進一步就是《乾》卦九五:」飛龍在天「。所以現在最優先考慮的是取代曹氏,建立新朝。

⑻ 對一位歷史人物評價

對秦始皇的評價

對秦始皇的評價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贊他為「千古一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逐漸強大,從各方面都表現出新興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統治後期,秦國並吞六國的條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執政以後,盡管在如何統治中國的方法上與呂不韋有分歧,並從而引起一場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各割據的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的既定國策,沒有絲毫動搖、猶豫,他認清了有利形勢,當機立斷,一鼓作氣的完成了統一事業。只要看看秦始皇執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國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軍不斷向韓、趙、魏進攻,為大舉消滅各諸侯國做准備。

從公元前二三○年開始,幾乎是一年一國地消火它們:

前二三○年滅韓

前二二九年攻趙

前二二八年滅趙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滅燕

前二二五年滅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滅楚

前二二二年滅代

前二二一年滅齊

從這樣進軍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一的氣魄和膽識。所以賈誼說他「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這樣堅決果斷地推進統一戰爭,戰國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結束,恐怕還是一個問題。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里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志》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么?」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歷史傳統有密切關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斗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他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⑼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兩個歷史人物的看法

劉備和曹操有共同點,都是能夠發現自己下屬優點的老闆
劉備和曹操的不同點是,劉備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在顛覆漢室。曹操在天下人的唾罵下在維護漢室

閱讀全文

與談談對歷史人物的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