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愛樹的人是誰
諸葛亮與來桑樹
為建立源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後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種的八百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一代名相,兩袖清風,死後留給子孫的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感慨。
董奉與杏林
三國時東吳名醫董奉醫術高明,樂善好施。董奉隱居廬山期間,為貧苦百姓看病,從來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癒後按病情輕重,在他住所前後種杏樹,重病者栽五株,輕病者栽一株。幾年光陰,他的房前屋後竟有十萬余株杏樹。每當杏熟,董奉用來換穀米救濟貧民,人們稱這片杏林為「董仙杏林」,後人遂以「譽滿杏林」稱頌醫家。
思鄉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於拉薩大朝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陰的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在已成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白居易與花木
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樹如寶。他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並賦詩詠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詩中又說:「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滿後院,種柳蔭前墀。」
『貳』 與樹有關的名人故事
①隋煬帝與楊柳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專,虞世基建議在堤屬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柳樹,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楊柳」之美稱。
②楚霸王與桂樹
楚霸王自幼愛樹,相傳有一次,他在一個村莊里看到一個老人持斧要砍桂樹,忙問緣由,老人說:「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這棵樹長在院中,就成『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嗎?」楚霸王聽後,靈機一動回答說:「照你這么說,院中倒樹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覺得楚霸王言之有理,於是放棄了砍樹的念頭。
③諸葛亮與桑樹
為建立蜀國立下巨大功勛的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後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種的八百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一代名相,兩袖清風,死後留給子孫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感慨。
『叄』 提到花草樹木,你能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哪些人物講講他們的故事
提到華道數目,你能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哪些人物將講他們的故事?這個沒有這方面知識
『肆』 關於樹的歷史故事
「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灞柳風雪」是西安的「長安八景」之一,灞橋兩岸,河灘寬闊,長橋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藍天,一望無限。暮春時節,風吹柳絮,漫天飛舞,宛如雪花。因「柳」與「留」同音,表留戀不舍之情,久而久之,灞橋與灞柳成為鄉思與離愁的代名詞。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後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後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灞河是發源於秦嶺藍谷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 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此後,以「風雪」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詠柳」的一種常用手法。
『伍』 歷史上有哪些事情是關於樹的啊
釋迦牟尼生於蘭毗尼園無憂樹下,後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成為佛陀。
齊魏馬陵之戰,孫臏料到龐涓會於該天晚上趕至,於是以1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的道路兩側,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龐涓於晚上趕至馬陵,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因沒有準備,即時潰亂,龐涓中箭,結果被齊軍大敗。龐涓眼見無法改變局勢,只得自殺。
『陸』 歷史人物諸葛亮種哪些樹
種桑樹有諸葛錦之說。
『柒』 了解樹的歷史和樹背後的故事
香樟樹的故事,香樟樹的傳說
相傳清朝末年崇義縣龍勾鄉合坪村住著一對小夫妻,男的叫謝憲桂,女的叫賴氏,他們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破爛衣裳,但卻心地善良、相親相愛,日子也算過得甜美。秋天的一個傍晚,收工回家的夫妻倆突然發現天上飛落一白色東西,落在自家門前,走過去一看,發現是一對白仙鶴正在撲閃撲閃,似乎受了傷的樣子,並發出痛苦的叫聲,夫婦倆看了看,動了惻隱之心,把它們抱回了家,緊接著熬葯的熬葯,喂水的喂水,經過他們的細心照料,不到半個月,那對仙鶴的傷就痊癒了。眾人見了,都勸他們把仙鶴賣了,這樣就可以換回一大筆錢,夫婦倆搖了搖頭說:「仙鶴是天上的神物,只能在空中飛翔,如果賣了,會遭天打五雷轟的。」說罷,夫婦倆各捧著一隻仙鶴,在門前古樟樹下放飛了。沒想到的是,仙鶴飛到半空卻突然回過頭來,向夫婦倆連叫三聲,以示道別,然後,就箭一般地向東飛去了。
過了幾天,在放飛仙鶴的地方,竟然奇跡般地長出了兩株香樟,天氣雖旱,但香樟卻長得青翠欲滴、生機勃勃,夫妻倆喜出望外,每天給它澆水、施肥。幾十年過去了,昔日的年少夫妻轉眼間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仙翁」,香樟此時也長成了鬱郁蔥蔥的參天大樹,至此,老人的家境不僅變得殷實,富足了,而且子孫滿堂。臨終時96歲的謝憲桂老人望著跪在病榻前的子孫,深情地說:「我這一生對你們沒有什麼要求,只希望以後要照看好門前的那兩株香樟。」從此,他們一代又一代地護樹、愛樹,鄰里也由此變得團結了,人們也變得勤奮朴實了。
今年,新農村建設在這里開展,謝屋變得更美更靚了。高大挺拔的古樟樹下,不僅建起了花壇,種上了花卉,而且還壘起了石桌、石凳,環境變得更加舒適、自然。現在,這里不僅成了人們乘涼、休閑的好去處,更是人們強身健體的好場所。因此,這兩株百年香樟如今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幸福樹」、「和諧樹」。
『捌』 門前學中樹先生柳,贊美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門前學中樹抄先生柳,贊美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陶淵明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亮
五柳先生(陶淵明 )青蓮居士(李白 )
六一居士(歐陽修 )柳泉居士(蒲松齡 )
香山居士(白居易 )易安居士(李清照 )
濂溪居士(周敦頤 )東坡居士(蘇軾 )
1.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
2.戰地黃花分外香,
秋
3.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秋
4.千山鳥飛絕,萬涇人蹤滅
冬
5.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揚堤里白沙堤
初春
6.一水護田將綠饒,兩山排闥送青來,
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鬱蒸、天中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十一月:幸月、暢月、仲冬
喜獲雙包胎(猜一成語)一舉兩得
十二點(猜一字)斗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
萬里長城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北京故宮 蘇州園林 安徽黃山
長江三峽 台灣日月潭 承德避暑山莊 秦陵兵馬俑
上聯:放暑假.走四面八方.看千奇百怪,喜呀!
下聯:開學日,背五絕七律,累九死一生,悲哉!
『玖』 仰望大樹(關於歷史人物精神)
冬夜,擁著火爐,就著橘黃的台燈,捧讀《大樹歌》,不覺沉醉其中:時而傷心流淚,時而啞然失笑,時而肅然起敬,時而憧憬神往,總之,頭腦有如過濾了般的潔凈,心靈有如沐春風般的溫暖。
寫到上述文字的時候,正是冬天的一個周日上午,天氣格外晴朗。辦公室的窗前,一棵魁梧的樟樹枝繁葉茂,默默靜立著。仰望前方,幾棵俊朗挺直的松樹,直插雲霄。冬天的陽光溫柔地照耀著它們,鳥兒在樹間雀躍,微風拂過,樹葉輕輕搖晃,點頭微笑,當電腦里充滿詩情畫意的《秋日私語》繚繞這一切時,我的內心愉悅成一朵盛開的花。
這個名為樹的男人啊,他高尚的品質正如這些大樹一樣帶給我們心靈的溫暖和愉悅。
然而他不是一般的樹,他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青松,是在極其炎熱乾旱的環境中,仍然能長到三十多米高的胡楊,是「長著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朽」的英雄樹。
他19歲棄筆從戎,參加革命,21歲入黨,先後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他黨性純粹,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堅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一定會實現,他同黨中央始終保持一致,那是一個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那時的人真正成了團結互助的關系。
他始終積極工作,幾十年,一直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他的人生自律里有八不:「不貪污,不腐化,不陷害人,不愛錢、不怕死,不拍馬,不同流合污,不勢利眼,不見利忘義」;他的遺囑,也交代得清楚:「喪事從簡,當天火化,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不收禮,不宴請,不通知親朋好友,不搞迷信活動。」他的一生,做到了清正廉潔,甚至近似於清貧。
就是這樣一位革命幾十年,槍林彈雨,艱苦奮斗的純粹的共產黨員,在「史無前例」的日子裡,被罷官,遊街,蹲牛棚,三日一小斗,五日一大斗,每天罵聲不斷,從此人前短半尺,走路不看人容顏。那個指鹿為馬的時代里,有多少忠臣良民被歪曲整治呀,這好像深愛著母親卻又被母親遺棄的孩子一樣,給人造成的心靈創傷讓人痛心又讓人心疼。當然,讓他最受傷的還是那些平日的莫逆之交知心朋友,這個時候為了自己的扶搖直上,不惜造謠惑誣告他。
但是,這個樹一樣的男人,他堅信自己是誠心誠意擁護共產黨,擁護毛主席,總有一天能把顛倒的是非顛倒過來。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書中大多數照片,都有這種經典的表情。即使批評人,也是帶笑的,哪怕老年坐在輪椅上,也是笑容滿面,離開人世的時候,他不說「救救我」而說「幫幫我」,這是一棵多麼堅強的大樹,一棵真正的英雄樹。
他才華橫溢,能說會寫,能詩能文,能唱能歌,愛好廣泛。最能體現他個性也是他文學最高成就當屬他的詩歌。「為鑄神州風雨樓,添磚加瓦奮不休;大軍南下白洋渡,跨國東去綠水流。」豪邁之氣大有蘇東坡、辛棄疾之銅琵琶之風。詩言志,他是樹一樣的男人,「胸中有萬丈豪氣,筆下如千鈞神力」,無需雕琢,直抒胸臆,極盡天然。
不過,我最愛讀的還是他的散文,平實動人,尤其擅長細節描述,讀來饒有興味。比如《郴州速成中學》里,那個土裡土氣、言辭粗俗的副校長趙仁山,讓人誤會為食堂管理員;在戀愛問題上好誇海口的石堅最終惹人笑話;那對總有說不完話的老夫老妻姜克夫婦。《五三年的長沙里》——他的戀愛歷史里,終於見到她的他,和她目光對視時,他無暇顧及旁人,激動得忘乎所以,一聲「謝護士長」把全屋人都驚動了,以致成為笑談;兩人相互介紹家庭情況的文字尤為精彩,當她介紹自己時詢問他「是不是吹牛呢」,他說不是的,是實際的,她立即說道「謝同志,你真是爽快人,我就喜歡——」少女心事顯露無疑,她的臉一下子就紅了,一時手足無措;在《湖南軍區大院》里的麻將風波;妻子要分娩了,要丈夫給他買紙,他卻買來了一大包白紙;給兒子餵奶的奶瓶堵住了,他用大針扎個大眼因此把孩子嗆著了;在《湘潭軍分區》里,那個經常讓愛人坐自己車的陳副政委及其寶貝兒子;湘潭地委組織部風韻十足的徐娘副部長,執意要和比自己年輕十歲的弟弟結婚。《在朝鮮的日子》里,描述朝鮮女人追男人的故事,朝鮮的結婚民俗打新郎等等,這些事和人物都很鮮活,彷彿就發生在眼前。我想,能夠把生活描述得這樣生動有趣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位活潑而又有情趣的人,一個好人如果好得近似於古板,人們對他就只剩下尊敬,而他是一棵惹人喜歡、讓人親近的多姿多彩的大樹。
完美的愛情有很多種,相敬如賓型的,小鳥依人型的,崇拜型的,服從型的,呵護型的,只要雙方適合,都回奏出愛情的絕唱。這個名為樹的男人,他的愛情是她對他百分之百的喜歡,他也對她百分之百的滿意的相敬如賓型的。他們從認識起,雙方充滿敬意,戀愛的時候,她叫他「謝同志」,以致到了白發蒼蒼的時候,她還叫他謝同志。在他眼裡,她秀麗內斂,桃花粉面媚氣逼人,賢惠穩重,哪哪都好,比誰都強。她是高度近視,眼神不得力,看近不看遠,可她練就了一種本領,能在一片大聲嘈雜中,分出哪是丈夫的聲音,她能從腳步聲中分辨出是不是丈夫回來了,同事們都說她神了。她對他百分之百地熱戀,幾十年了,他的快樂就是她的快樂,他的悲傷也是她的悲傷,丈夫打麻將,她不像別的女人一樣吵鬧,而是說「只要是你感興趣的,我都贊成。你玩吧,盡情的,我支持你,因為你高興我就高興。」她時時刻刻為丈夫創造愉快的環境,他常對丈夫說,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見你快樂、高興。順利的日子,她和丈夫卿卿我我,在史無前例的日子裡,她總是笑容滿面地信心百倍地鼓勵丈夫同錯誤同疾病斗爭,無論身心,她都是丈夫的救命恩人。到了老年,他們相扶相攜,顫顫巍巍地走進夕陽,成為街巷裡一道美麗的風景。
本書的第一篇《風華篇》里,收集了這對恩愛夫妻從少年到老年各種不同境遇的照片。照片里的他,少年時明眸皓齒、英氣逼人,中年時英俊灑脫、穩重溫厚,晚年時風度翩翩、樂觀開朗,的確是個少見的美男子;而她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小巧玲瓏、端莊賢淑、秀氣可人。他們不僅在外表上相互仰慕,在精神上也相互欣賞,他們是才貌雙全的一對佳麗。我常想,前生今世,他們都是德才兼備的好人吧,積德修福、厚積薄發,所以才會如此完美,如此幸福。他離開人世三年了,羸弱多病的她在每一個紀念的日子裡,把寫好的情書燒給天堂的丈夫。她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整理丈夫生前的書稿、日記、詩詞,最後在兒子的幫助下,這本厚重大氣的《大樹歌》終於與讀者見面了。他們是愛人,是同志,是朋友。他們的真情感人至深,他們的友情可歌可泣,他們的愛情實現了地久天長的神話。
最能顯示他人格魅力的,還是他的重情重義,這也是他一生乃至傳給兒孫的最大財富。在眾人眼裡,他是「肝膽相照」的義氣好人,是戰友眼裡的生死兄弟,是同事眼裡的熱心朋友,是後生眼裡的和藹長輩,是百姓眼裡的平民局長。他的家裡,像個大客廳,親朋好友來來往往,街坊鄰居進進出出。以致他去世三年了,到了紀念日還有很多朋友前來或打電話問候;他的墓前,常有無名的鮮花。
他的重情重義還影響到整個家庭以及兩個很優秀的孩子。大兒子阿明在沈陽工作,每周要開三個多小時的車來到家裡陪他。在他最後的一個生日里,兒子下班後趕夜路回到家裡,他說天冷路滑,不是不讓你回來了嗎?兒子說「我想你,你也想我,我就回來了」,他們深情地相視一笑。那年妻子帶大兒子去盤山「巡迴醫療」,家裡就由12歲的星星照顧他,給他安排食宿。有一次吃餃子,星星把沒花邊的那種餃子給自己,把帶花邊的都一一挑入他的碗里。當他知道有花邊的都是肉餃子的時候,一把把兒子抱在懷里,泣不成聲了。父親不在了,阿明花了近三年的時間,遠離了自己的寫作、自己的合唱團、自己朋友,專心致志替父親整理書稿。使書中的文字正確使用每一個標點符號,完整表達每一處詩文意境。他如此專心致志,以致進入父親的生命的狀態中難以自拔,這極大地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書出來了,他已精疲力盡。
為了讓父親的老戰友都能看到這本書,並從中看到他們那戰火中的青春、歲月,為了追隨當年父輩的戰斗足跡,切身感受當年「訓罷宣誓上沙場,忘死為解萬民生」 戰斗的豪邁慷慨之情,年過半百的阿明大哥帶著沉甸甸的大包裹,隻身南下。這個暖和的冬天啊,天空非常作美,連續十幾天的晴朗天氣,照耀著他從三湘四水到珠江兩岸,再到羅湖橋頭和皇城板下;從長沙城裡到達冷水江,再到達耒陽郴州。當他來到耒陽,把父親的《大樹歌》送到我和於湘這兩位湖南的巢友時,我們感覺到了書本的厚重與分量,內心激動萬分。
巧合的是,我們費了很大勁,終於在耒河邊的荒草叢中找到了《大樹歌》扉頁上「大軍南下白洋渡,跨國東去綠水流」中的白洋渡。這是和我家鄉洣水相似的一條河,兩岸芳草萋萋,已現冬天的蕭索之色。沿著一路的青石板走下去,站在渡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岸的景物。河面上,不時有輪船駛來。幾十年前,書中的作者和他的戰友為了共同的理想,把青春燃燒成一片赤色,讓歲月沉澱成一段經典。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站在靜靜的耒水河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耒水悠悠,流去的是青春歲月,流不去的是一種精氣神。他和他同樣如樹的戰友們,生在偉大而平凡的時代,成為平凡而偉大的人。他們散發出的最純朴的人性光輝,照亮了我們一代和下一代再下下一代的心靈,使得我們每一天的生命,都覺得溫暖。
在《大樹歌》中提及的白洋渡——耒水河邊小憩
『拾』 在我國歷史上,許多名人與樹有著各種各樣的趣事
*楚霸王與桂樹*
楚霸王自幼愛樹。相傳有一次,他在一個村莊里看到一位老人持斧要砍桂樹。楚霸
王忙問緣由,老人說:「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這棵樹長在院中,就成了
『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嗎?」楚霸王聽後,靈機一動,回答說:「照你這么說,院中
樹倒人留,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覺得楚霸王言之有理,於是放棄了
砍樹的念頭。
*諸葛亮與桑樹*
為建立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後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臣家有
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種的800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一代名相,兩袖清風,死後留給子孫的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
感慨。
*董奉與杏林*
三國時東吳名醫董奉醫術高明,樂善好施。董奉隱居廬山期間,為貧苦百姓看病,
從來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癒後按病情輕重,在他住所前後種杏樹,重病者栽5
株,輕病者栽1株。幾年光陰,他的房前屋後竟有10萬余株杏樹。每當杏熟,董奉
便用來換穀米救濟貧民,人們稱這片杏林為「董仙杏林」,後人遂以「譽滿杏林」稱頌
醫家。
*張飛與張飛林*
三國時,蜀國大將張飛鎮守四川閬中,他嚴禁士兵、村民在冬季亂砍樹木,如需砍
伐林木要依法進行。有人進言:「閬中林茂,多伐無憂。」張飛斥道:「不可。砍伐
無度,日久必荒。」並令人於春夏間補植幼株,便有了為後世頌揚的「張飛林」。
*朱元璋與柿樹*
據《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常挨餓。有一天,已經兩天
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一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上的柿子已熟,就摘下了一些美餐一
頓。後來,他當了皇帝,念著柿樹的功勞,決定植樹造林,於是下令有5畝至10畝
地的人,要種柿、核、桃、棗,他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2株柿
樹,不種者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明成祖親手植柏*
北京太廟是明清兩代帝王的家廟。太廟內古樹眾多,排列整齊的古柏約有700多
株,襯托著錯落有序的古建築,庄嚴肅穆。
據說當年建太廟時,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太廟院內廣植柏樹,要綠樹成蔭。大臣面對
數量巨大、標准極高的栽植重任,人人畏懼。因此,大家商議請皇帝親自栽幾株,
以示君臣共植,為民表率。明成祖欣然准奏,並身體力行,帶頭植柏。
*袁枚與紫藤*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袁枚任沭陽知縣時「體恤民情,關心民生」。他不
僅親率縣民築塘堰,教民眾植樹、養蠶,發展經濟,還在縣衙大院親手植下一株紫
藤、一株國槐。離任時,吏民爭相送別。乾隆五十三年,73歲的袁枚應邀故地重
游,首先察看他親手栽下的兩株樹。看到國槐偉岸挺拔,直刺雲天,紫藤已濃蔭覆
地,碩果累累,十分欣慰,信筆寫下《重到沭陽圖記》,記下沭陽父老的純朴善良。
*左宗棠與左公柳*
清末名將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期間,下令軍隊在河西走廊的600多里沿途種柳26萬
株,人稱「左公柳」,至今仍為西北人民所稱道。清人楊昌溪曾寫詩贊道:「大將籌
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馮玉祥植樹*
愛國名將馮玉祥愛樹如命,曾在軍中立下護樹軍令:「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
十棵。」他駐兵北京,率領官兵廣植樹木,被譽為「植樹將軍」。駐兵徐州時,帶兵
種植大量樹木,並寫一首護林詩喻示軍民:「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
樹,我砍誰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