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神話故事的三大神話
關於神話的說法有很多種,分門別類,先來說明比較古老的三種 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英雄神是黃帝。至今,我們還自稱是炎、黃子孫,就因為黃帝與炎帝都對歷史的進步起過推動作用。
黃帝最初並不是某一個具體歷史人物的專稱,而是黃帝族的集中和簡稱的定名。既然原始公社時期,氏族名、部落聯盟之名與大酋長之名,三者是可以統一的,那麼黃帝族漸漸地變成了黃帝,黃帝又逐漸地變成了想像中的祖先英雄,並被描繪為一位神化了的人物,集遠古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於一體,於是黃帝便成了為由遠古歷史傳說到神話,又還原為歷史的典型。所謂黃帝時代,實際是個很廣泛的概念,至少包括了整個新石器時期。根據古史研究所得,黃帝族早期活動中心在西北,即陝西省渭河以北,還包括今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黃帝族壯大以後,沿黃河進中原,爭雄稱霸,成為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集團,勢力范圍大體上跨今之山東、甘肅、河南、湖南、河北的地域,在征服其他部落集團的同時,民族之間進行了一次大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此,黃帝便成了神話中的中心人物,諸神之上帝。
黃帝的神話傳說非常多,由於出自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記載,有的甚至相互矛盾。黃帝所在地,各說不一,有說他建的軒轅國,在窮山一帶。(見《山海經? 海外西經》)故後人稱他作軒轅黃帝。有的說黃帝是有熊氏族,在河南新郎。《史記》則說他生長於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左傳》又說黃帝族以雲為標志,官職和族名都叫雲……較普遍採用的《史記》所說。神話傳說中的黃帝有25個兒子,一萬個諸侯,諸侯中有7000個是神靈。說明黃帝確實是位勢力范圍很廣泛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之是人文之祖,集文化英雄之大成。傳說他能種五穀,能馴化鳥獸和蟲類,會種桑樹,發明了布帛,能用石製造武器,開采了銅礦造刀……簡直是位萬能之神。
他的出身極不平凡,是大地之神的女兒附寶所生,嬰兒時便能說話,自幼聰明才智慧過人。傳說他是黃龍體,長了四張面孔。經常有百神來朝見他,他也派這些神替他作事。
天上的雷雨歸他主管,他能使天空發生14種變化,使陰氣和陽氣相互交感,震動為雷,激盪為電,交和為雨,發怒為風,亂而為霧,凝結為霜,分散為露,聚攏為雲,升騰為虹,霓[ni泥]……(見《太平御覽》卷六引《天文錄》)。由此可知,黃帝作為神話形象,奇異荒誕。他有超自然、超人的本領,這都是歷來神話創作者的誇張。所謂黃帝四面,無非是表示他對四面八方的動態都很注意了解,方有每戰必勝的可能。在古史傳說的五帝之中,黃帝能獨居中央上帝的位置,主要是他的赫赫戰功,常為人們傳頌。 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射手是羿,加上羿與月中嫦娥還有夫婦關系,所以這一神話傳說流傳很廣。魯迅根據這一傳說曾再創作成小說《奔月》,今人取羿的英雄事跡,創作成舞台藝術,說明羿的神話很深入人心。
據說,羿的所在地是有窮族,他製作的弓箭,善射,無論是高處的、遠處的、動的、細小的,他都百發百中。有人說:「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荀子? 儒教篇》)他調整好了弓箭以後就堅守不動。他操弓的時候,對其高低看得很准。他有必定射中的門道,因此多發多中。(見《管子? 形勢解》)羿對自己的射技要求非常嚴,如果偶然失誤,則更加勤練不懈。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羿經常與友人吳賀北游,見一隻小雀飛過,吳賀請羿射雀。羿問道:「你是要活的還是要死的?」吳賀請羿射雀的左眼,羿卻射中小雀的右眼,深以為恥。以後他勤練射技,結果「妙中高出天下」。(見《路史? 後記十三上》)這是羿的早期傳說,那時的羿竟然會因為友人的一個並不起眼的要求未滿足而發奮,足見其進取精神之強烈。有的傳說,羿在東方的天帝俊的屬下,俊賜給羿紅色的弓和帶繩子的白色箭,並命羿到下方同去扶助下方的百姓。羿作為射神,果真解救了下方眾人的艱危。(見《山海經? 海內經》)然而神話傳說經常出現不少歧異情況,後人不必像對待史實那樣去推敲。《山海經》說羿是奉俊之命扶救人們,而《准南子》的今傳本,又說他是奉堯的命令去為民除害的。出現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奇怪。因為靠記憶和口頭傳播,傳來傳去,歡難免會有出入。加上人們愛慕英雄之心,自古有之,都願意跟英雄攀關系,學術界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神話傳說中的俊、嚳、舜是同一個神話人物的不同稱呼,屬於東夷系。而舜又是堯的繼承人,既然舜(俊)能向羿下命令,焉知堯不能命羿呢?
這管羿是堯之下屬或是俊之下屬,都無關緊要,關鍵在羿究竟有哪些英雄事跡。對他的功績記載得最集中的是《淮南子? 本經訓》。幫文為;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ya yu 亞雨)、鑿齒、九嬰、大風、封豨(xi 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chou 籌)華之野,殺九嬰於 水之上,繳( zhuo 酌)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與擒通)封豨於桑林。
萬民皆味道,置堯以為天子。於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里。羿奉堯的命,射掉了危害人類的10個太陽和六種可怕的野獸。從此,不管是寬還是狹窄的地方,是險峻還是易行的地方,是遠還是近,都暢通無阻。這里兩處必須注意,一是立功者本是羿,為何眾人卻立堯當天子,這顯然是奴隸社會以後加進去的君臣觀念。另一是天上10個太陽都射掉,天下豈不一片漆黑,這大概是記錄者有疏忽。羿只能射下10日之中的9日才符合情理,事實上還留下了一個太陽。民間傳說1日躲在馬齒莧下說足可旁證。 傳說鯀是黃帝族的後裔。《山海經? 海內經》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又是說他是天帝長子。「昔者伯鯀,帝之元子。」(見《墨子? 尚賢中》)他創造出農具,馴服了牛,並能駕馭,教會人們播種五穀時要把雜草鏟除干凈。他為人正直,家住西 .《世本》說他還建造過城廓。可見他在治水之前已經很有貢獻。
鯀是奉帝堯之命去治水的。堯在位的時候,天下尚未平定,洪水橫流,到處泛濫成災。
草木長得很高,禽獸繁殖得很快,五穀不豐收,禽獸比人還厲害,獸蹄鳥跡,遍布各地。(見《孟子? 騰文公上》)堯帝召集群神開會商議。帝說:「哎,四方諸位神啊,現在洪水浩浩盪盪,淹沒了大山與丘陵,到處都是水在作害,下方的百姓都很愁苦,有誰能去治理這場水患呢?」大家齊聲說:「噢,派鯀去吧!」堯帝接受了大家的建議,便對鯀說:「你去吧,不過要恭謙謹慎。」(見《尚書? 堯典》)鯀受命出發,看到洪水滔滔,無法止住,他便用息石、息壤去堵填。(見《山海經? 海內經》)郭注引《歸藏? 啟筮》這是一種自生自長的石塊和泥土,不是人間的東西,只有天帝所有。鯀大膽地從天帝那裡偷來,事先沒有得到天帝的同意,因此觸怒了天帝,天帝使命令一個叫祝融的神,在羽郊這個地方把鯀殺了,實際上是鯀掘土堵水,挖去了堯部落的肥沃土壤,侵犯了堯部落的利益。堯作為部落首領自然相對地有較多的特權。鯀偏偏偷了他管的領土的沃土,他怎麼能容忍,當然便要找個借口殺鯀。所謂鯀偷自生自長的天帝的自壤,便是對這一事件作了神話式的解釋。
鯀妻是何神,未見記載,但鯀卻生了禹,原來還是一位享有生育大權的男神。禹為父生,便不可能如正常所見的孕育生產,而是說鯀死以後,屍剖腹出禹只是其中之一。歷來根據這一則神話,便確認了鯀、禹的父子關系。另外,禹又是鯀未竟之業的繼承者,沒有鯀的失敗,也就不會有禹的成功。禹接受天帝的任命,把息壤分散開去,並平定了九州的水患。(見《山海經? 海內經》)鯀的壯烈犧牲,可與希臘神話盜火之神普羅米修斯媲美。人們懷著尊敬的感激之情追念這位治水的開創英雄。傳說,「海民於羽山之中,修立鯀廟,四時八致祭祀,常見玄鮮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拾遺記》卷二)據說,鯀便是羽淵之神,玄魚即他的化身。此後,他便成了河精或河神。鯀時期的科學技術只達到那手種水平。
禹時候的天帝已經不是堯,而是虞舜。歷史又前進了一步。
禹是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有若干神話色彩,但並不濃厚。禹出生於西羌,治水之前,曾得到河精的幫助。有的說,禹為了治水,正在河邊觀察,忽然看見一位人面魚身、皮膚白皙(xi 析)的人從水中出來,自稱是河精,授予禹一張治水的地圖,又回到水中去了。(見《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下)又有的說,禹打開了龍關之門的龍門,走到一年深數十里的岩洞中,非常幽暗,無法再前走。禹便舉著水把向前,碰見一頭豬,銜著夜明珠,放出的光好似蠟燭,又有一條黑色的狗,朝前面吠叫。禹在里邊迷失了一晝夜。
天色漸明,見豬、犬都變人形,穿黑衣。另外還有一神,蛇身人面,即伏羲,賜給他一張八卦圖,還贈給他玉簡,可用於量度大地。(見《拾遺記》)
禹總結了鯀治水的經驗和教訓,改填堵為疏導。他在治水過程中,進行了一場又一場驚天動地的戰斗,也必然經歷了無數次驚險。不過上古人善於將自然神靈化,因此,圍繞著禹的治水,便有相應的神話。其中,禹治服大水怪無支祁,可說是禹治水傳說的一段插曲:禹為了治理洪水,曾三次到桐柏山,那裡驚風走雷,石頭會號叫,樹木會嗚鳴,地上的惡神充塞在河川,天上的惡神揮舞著兵器,水利工程不能進行。禹大怒,召集百神,授命夔(kui奎),命其清掃妖孽。桐柏山及附近諸山神們恐怕禍及自己,都請求饒命。禹把他們之中的鴻蒙氏、商章氏、兜婁氏囚禁起來,從他們那裡知道是淮水和渦水的水神名叫無支祁的在作怪。此神善於應對談話,能辯解別江淮之水的深淺,以及平原、低濕的遠近。無支祁的樣子像猿猴,高額扁鼻,白首青軀,金目雪牙,脖子一伸有10 0尺長,力量超過九條大象,不停地跳躍、搏擊、飛奔,一會兒也不安靜,無論聽什麼看什麼都不能持久。禹把它交給童律管不了;把他交給烏木則,也管不了;交給庚辰,庚辰才把它管住了。但那引起數以千計的妖物,如鴟(chi吃)脾、桓胡、木魅、水靈、山妖、石怪立即奔走呼號,把禹及其他人團團圍住。庚辰揮舞大戨把他們趕走了。禹命人用大鐵鏈鎖住無支祁的脖頸,鼻子上掛上一個金鈴,壓在淮陰龜山的腳下。淮水才能永遠平安地流入海里。
這雖然是後人根據神話傳說的再創作,仍然反映了禹當時治水有多麼困難,首先要克服自然界的種種阻力。禹治水的足跡踏遍南北各地。在他的率領下,疏導了九河,打通了濟水與漯水,將這兩水導之入海。開拓了汝水、漢水,疏通了淮河、泗水,讓這幾條河水直通長江。又讓洛水流入黃河。……《莊子。天下》說禹治水後,「通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華夏大地,江河暢通了,禹的功德被後人歌頌為「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國語? 周語下》)治水成功,農業必定發展。農為我國古代的經濟基礎,當然帶動其他方面的物富民康,禹便繼舜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禹的重要經驗是沒有採用鯀的湮塞法堵水,而是疏導之。「禹乃決江疏河,通之四瀆(毒),致之於海,大小相引,高下相授,百川順流,各歸其所。」(《新語? 道基》)大家才能離開高山,在平原上居住。禹為了建功立業,雖然愛上了塗山女,但沒有跟她在一起,而到南方巡視去了。塗山女常命侍候在向陽的山坡上,並自歌曰:「我等候著心中的人啊!」這就是南方樂歌的開端。(見《呂氏春秋? 季夏紀? 音初》)禹直到30歲,才跟塗山女結婚。《史記? 河渠書》說禹治水13年之中,三次走過家門都不進去。相傳有一塊「夫婦石」,就是因為塗山女總見不到禹回家,好久久佇立在那裡而變成的。
也有另一種說法。禹為了打通 轅山,化為熊,他曾對妻子塗山女說:「你要給我送飯,聽到鼓聲再來。」不料禹不小心,踩掉了一塊石頭,打中了鼓。塗山女一去,見禹變成了一頭熊,覺得很羞慚,跑到嵩山下,化做了一個石頭人。這時,她正要生孩子,禹追去說:「」還我兒子!石頭人的北面破裂,生出了啟。(見《漢書? 武帝紀》)顏注引古本《淮南子》禹為治水,犧牲了個人幸福。禹的奮斗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禹治水成功,當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歷來眾人治水的經驗和成果,通過禹集中體現出來。遠古時始,凡是有特殊才能和優秀品格的人,人們教育認為是因為有某種神異性,與常人不同,故而以神對待。禹在社會轉折時期立了大功,他的治水事跡,充滿了人定勝天的昂揚精神。他被人們塑造成大智大勇、公而忘私、高度理想化了的神,既在群神之列,又高於群神之上,成為山川之神的首領。「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書? 呂刑》)主,即主神。山川之主,也就是社神,即最高土地之神。古人說,國中之神,莫貴於社,可見尊貴神聖之極。自古以來,上有最高統治者,中有官吏、文化人,下有平民百姓,無不贊美大禹之功。從正史到野史,從書面到口頭,禹都是很了不起的治水英雄。古代神話傳說里,鯀、禹治水是其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連春秋時代的人都不由地贊嘆禹為子孫後代所做的好事,他們說,假使沒有禹治水,那大家住的這些地方便只有魚,哪裡還會有人呢?禹的成功,恰恰證明他生活的時代,跟鯀的時代比,生產力已達到新的水平。
禹的神話傳說產生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初期才被記錄下來。當人們一想到禹長年在外勞苦,臉曬黑了,腿上的毛磨光了,連妻子都離他而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禹死以後,相傳葬在會稽山。他的墳墓所在地,春天常有鳥來除草,秋天常有鳥來啄穢。地方官禁止民眾隨便傷害這種鳥,若不守規定,刑不寬恕。(見《水經注·漸江水》) 中國從原始農業社會到封建社會,都是以農為本,關於農神的神話是不少的。傳說神農是牛的頭、人的身子,居住於姜水(今陝西省歧山縣一帶),故姓姜。姜水一帶的地理氣候宜於種植。傳說神農的出身很不平凡,他的母親女登一天到華陽去遊玩,與神交配才生下了他。神農見大家靠吃獸肉、飲生水、穿皮毛為生,難以長久地維持,便到處去尋找可以果腹的植物,有時,一天便中了很多毒。他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便得到了神靈的幫助。「神農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周書》)從天上掉下來種子,供他種植。又說:「有丹陽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拾遺記》)太陽鳥叼著一枝九個穗的禾,掉在地上的谷料,神農拾起作種子。神農還會加工木料,製造耒[lěi壘]耒呂工具,教給人們按時令下種,用馬尿浸泡種子。人們因為有糧食吃了,都很感激神農。當然,農業的發明,決不會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許多人積累起來的經驗。神農的功業,也就是原始農業中的傑出者的創造。
人們為了突出他與農業的關系,賦予他牛首。牛在農業社會是神聖的動物,被禁止宰殺,死後以厚禮葬之。「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也。」(《淮南子·說山訓》)神農保留了人獸合體的形貌,更能表現出神性所屬。
後稷也是古代一位著名的農業神。他作為周民族的祖先,又被奉為百穀之神。《史記·周本紀》對他的身世記載很詳細,說他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合阝氏的女兒,叫姜女 原 .姜女 原 當了帝嚳之妃,因在郊外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有所感而孕。她覺得生下這個兒子不祥,便把他拋棄在一條小巷子里。牛馬走過那裡都不去踩他。又把他拋在山林里,恰逢山林中人多。最後放在冰上,飛鳥用翅膀覆蓋他。姜 覺得很神,遂抱回撫養。因為最初拋棄過,故名棄。棄從小便有高遠的志向,做游戲的時候,愛種麻、豆子,而且長得還很好。他長大以後,便專愛從事耕稼。他會選土耕作,別的人也都學他的樣子。帝堯知識後,命他當農師,天下都因此獲益。以後,堯便封棄在邰那個地方,以「後稷」為號,以姬為性。後稷這一族,歷代都有好的名聲。前半是神話,後半幾乎就是歷史了。《詩·生民》歌詠了後稷的誕生、對農業的貢獻以及人們在他帶領下的祭祀求年活動:舂米的、淘米的、蒸米的,燒蒿熬油,宰羊烤羊。把這些祭品盛在木盤里和瓦鐙里,一股香氣直往上升。這都是為了祈求來年豐收。「後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從後稷開始,便是這么禱告上蒼的,由此心裡便不會覺得有過錯。這樣做一直延續至今(指周代)。
還有的記載說,後稷為了耕田,連回家都顧不上,三過其門而不入,終因辛勤勞作而死於山野。由於後稷歷史傳說較多,古書多記載他在農業生產上一些具體的方法和功勞,被人們稱贊為天地之主。他的孫子叔均也是農神,並比他更進一步,開始使用牛耕田。「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山海經·海內經》)叔均被稱為田神。 宇宙開辟巨神,絕大多數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男神。僅此,也是以證明,從總體上看,開天地神話產生較晚,母系氏族的傳說少,父系氏族的傳說占優勢。
上古被保存下來的最著名的創世大神是盤古。古書記載,最初,天地混沌未開,像一個大雞蛋,盤古就生在其中。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和地分開了,陽清之物上升為天(民間至今有蛋清上升為天之說),陰濁之物下沉為地(民間至今有蛋黃為地之說)。盤古在天和地的中間,一日變九次(「九」是虛數,意思是多),神奇超過天,能力超過地。
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盤古也一日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已經很高了,地已經很厚了,盤古身材也很長了。等到盤古死的時候,他的頭化為了四岳,眼睛化為了太陽、月亮。身上的血液脂膏變成了江與海,身上的汗毛和頭發變成了草木。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的頭為東岳,他的腹部是中嶽,左臂是南嶽,右臂為北嶽,腳為西嶽。先輩說,盤古哭泣的眼淚變成了江河,呼出的氣是風,發出的聲音是雷,眼中的瞳孔變成了電。又說,他高興的時候是睛天,發怒的時候是陰天。還有的說,他的牙齒和骨頭變成了金屬和石頭,精髓變成了珍珠和玉石,流的汗是滋潤大地的雨水。
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種小蟲子,因感受到風吹,都變成了大地上的人。總之,宇宙即盤古,盤古即宇宙。盤古又是與天地同生長的巨人。
原始人這種想像,今天的人看來會覺得很荒謬。如果細一琢磨,又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原始人的整體觀念很強,把宇宙萬物神為一個巨大的整體。他們主觀認為,這個大整體應該跟人一樣,四肢齊全,五官靈活,有喜怒哀樂。他們把自然人化以後,又進一步想像,整個宇宙空間就是一位巨神——巨人。其次,原始人將此物比彼物,也不是亂比,一般都有某種近似之處。因此,明亮的眼睛才能化為日月,喜則晴,怒則陰。再次,像這種高深難解的問題,必須有相應發達的思想意識為基礎,因此宇宙開辟神無論如何不可能是早期的。通常把盤古作為男性神,可見至少是父系社會的作品。 火是人類無數發現中最偉大的發現。人類因為獲得火才能熟食,從而優化大腦,最終與動物分開。火是一種自然現象,自然起火的歷史比人類的歷史還長。對於火,如果不能認識、控制和掌握它,便是一種極大的威脅。神話傳說有大火毀滅人類的追憶。人類對火的了解和利用,曾經過很長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的發展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偉大的發現,凝結在各民族火神的形象中。
上古的燧人氏便是因啄木鳥的啟發而得到火的;據說遂明國有棵大樹,名遂,盤根錯節,佔地萬頃。有一位聖人漫遊到日月光照以外的地方去,來到這個國家,在這棵樹下休息,看到有鳥啄樹,發出火光。這聖人受到啟發,也用小樹枝鑽木取火。以後這個人便叫「燧人氏」。(見《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拾遺記》)
人類由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是飛躍的進步。一旦能人工取火,就不必為能否保存火種而發愁,人們可以隨時得到所需要的火。大約在舊石器的中期和晚期,人類已在保存火種和傳遞火種的基礎上,發明了人工取火。不過人工取火,在我國的舊石器考古學上尚未找到具體的例證,只在上古神話傳說中留下了一點蛛絲馬跡。
傳說祝融是上古南方的一位火神,他的形態在《山海經·海外南經》屬於人獸合體形,人面、獸身,騎著兩條龍。何以見昨這是火神,因為此神能顯現天地之光明,即「祝融亦能明顯天地光明」。(《國語·鄭語》)又有古書上說祝融是灶神,最初是女性,後來是男性,還有了妻子。如「灶神祝融是老婦」。(《太平御覽》卷五二姓引《五經異義》)灶,是用來燒火做飯的。灶神,自然也是火神。上古的灶神不少,地位比封建社會晚期的灶神地位要尊貴得多,所以傳說中的祖先黃帝、炎帝都當過灶神。炎帝曾是火神,證據更充分。「炎」即「火」,當是火神無疑。有的說:「炎帝為火師。」(《左傳·哀公九年》)既為「火師」,與一般火種的保存者便不可同日而語,意謂炎帝是火的掌握者、使用者,當然也能人工取火。因此有的說炎帝能鑽木取火,煮熟葷臊食品,使人們吃了不會生病。「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凡是崇拜火的氏族,便奉炎帝為神。炎帝,可能標志我國上古祖先在掌握火方面,具有歷史性的進步。
2. 急需古代神話故事,最好是《山海經》裡面的,要詳細一點的!
山海經(三)農神、商神、葯神的炎帝
補天以後又輪轉了不計其數的春秋寒暑,在歷史長河的一個普通黃昏,西邊殘陽如血,東邊晶瑩的圓月已悄悄攀上了柳梢,少典氏娶於有嶠氏的新娘任姒仍在姜水岸邊躑躅,古今中外,年輕漂亮、多情善感的女子都一樣,她們的心思誰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紅光自碧波深處激射而出,任姒猛擡頭,見一條赤髯神龍升至半空,雙目發出兩道神光,與她的目光交接。剎那間,任姒只覺心靈悸動,似有所感,她用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見暮色漸合,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麽神龍呵!神龍見首不見尾,任姒卻就此懷孕了,足月產下一子,牛首人身,即以姜水之姜為姓。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號炎帝。
炎帝是極仁慈、極具愛心的神。他見人口日趨繁多,自然資源漸乏,頓生憂患意識,禽獸、果實自然生長的腳步怎趕得上人類繁殖飛速的翅膀?一旦野生動植物食盡,天下黎民豈不要飢餓而死?炎帝愁呵愁,想呵想,一直想了九九八十一個晝夜,終於豁然開朗:何不教民種植,用勞動的汗水來換取生存必需的資料呢?念才及此,天空中紛紛揚揚飄落下無數黍、稷、麻、麥、豆來。炎帝把這些谷種收集聚攏,命名為五穀,吩咐百姓季春時節播種在開墾過的土裏,待其出苗,移栽於潮濕之地,再施肥滋養,拔除蕪草,依此而行,必能獲致豐收;後見耕作栽插十分辛苦,就斷木作耜,揉木作耒,創制農具,令民間依式造用;井委任仙人赤松子為雨師,觀測氣象,調節晴雨;於是年年五穀豐登。民眾鼓腹而歌,感念炎帝的功德,尊稱他為「神農」。
炎帝不單單是農業神,同時也是醫葯神、商業神。他巡視四方,見百姓面多黃腫,有風濕之病,心中甚不安寧,當即踏遍三山五嶽,採集天下異草,用赭鞭逐一抽打,葯草經過鞭撻,無論有毒無毒,或寒或熱,各種性質都會呈露出來。他就依據葯草的不同賦性,給病人療疾。
為了進一步辨識葯物的性味和功能,便利於救死扶傷,炎帝又親嘗百草,以身試葯。他先嘗甘草,味甘性平能瀉火解毒;次嚼烏梅,齒酸生津且澀腸斂肺;嚙花椒而氣開,啖辣芥則涕淚;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平均一天之內,中毒十二次,幸虧他的身體玲瓏透明,從外面即可看清五臟六腑,所以能夠馬上知曉中毒部位,找到解救的方法。炎帝試畢百草葯性,將溫、涼、寒、熱的葯物各置一處,按照君臣佐使之義,撰寫成醫書葯方,以造福人類。醫學一科,至此方始建立。
炎帝還辟市場,倡貿易,鼓勵大家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以提高生活質量,開了經商的先河。
炎帝的夫人系赤水氏之女聽沃,她與炎帝所生的男孩名叫炎居。炎居生節幷,節幷生戲器,戲器生火神祝融。祝融被謫降到長江流域,生下了怒觸不周山的水神共工。共工的兒子術器生有異相,他的頭頂平整如削;另外一個兒子叫後土,乃土地之神。後上生下時間神噎鳴,噎鳴有十二個孩子,他們是困敦(子年)、赤奮若(丑年)、攝提格(寅年)等十二太歲神。後土還有位孫兒,即逐日的誇父。
山海經 愛與美之神--瑤姬
炎帝的四女兒是姐妹群裏最美艷最時髦最多情的,她好憧憬,好做花季少女粉紅色的夢,幾度夢中,英俊的公子已經騎著馬來接她了,卻屢屢被靈鵲兒驚醒。常言道天嫉紅顏,佳人薄命,四姑娘無端地竟纏綿床塌,患起那無名的絕症,花園裏、小河邊,再也聽不到她銀鈴也似的笑聲。炎帝雖是醫葯之神,但葯能醫病,不能醫命,姑娘終於香消玉殞。她的屍身葬在花團錦簇的姑瑤山上,香魂化作芬芳的莖草。莖草花色嫩黃,葉子雙生,結的果實似菟絲。女子若服食了莖草果,便會變得明艷性感,惹人喜歡。
莖草兒在姑瑤山上,晝吸日精,夜納月華,若干年後,修煉成巫山神女,芳名瑤姬。大禹治水,一路鑿山挖河,來至巫山腳下,准備修渠泄洪。陡然間,颶風暴起,直颳得暗無天日,地動山搖,飛沙走石,層層疊疊的洪峰,像連綿的山巒撲面而來。禹措手不及,撤離江岸,去向巫山神女瑤姬求助。瑤姬敬佩禹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哀憐背井離鄉、傾家盪產的災民,當下傳授給禹差神役鬼的法術、防風治水的天書,幫助他止住了颶風;又派遣侍臣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庚辰、童律、鳥木田,祭起法寶雷火珠、電蛇鞭,將巫山炸開一條峽道,令洪水經巫峽從巴蜀境內流出,湧入大江。飽受洪災之苦的巴蜀人民,因而得到了拯救。
3. 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都有哪些
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亡羊補回牢畫蛇添足掩耳盜答鈴買櫝還珠
杞人憂天 井底之蛙 濫竽充數 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鄭人買履
神話故事:
後羿射日 誇父追日 含沙射影 誇父逐日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精衛填海 葉公好龍 井底之蛙 天衣無縫 涸轍之魚
女媧補天 海市蜃樓 太公釣魚 女媧造人 八仙過海 愚公移山
農神後稷 劈山救母 神筆馬良 補天浴日 東兔西烏 東曦既駕
吉光片羽 開天闢地 煉石補天 牽牛織女 清都紫微 擎天之柱
日薄虞淵 十日並出 水漫金山 松喬之壽 天衣無縫 巫山雲雨
無縫天衣 興風作浪 興雲致雨 玉宇瓊樓 月里嫦娥 雲錦天章
歷史故事: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4. 能查到農神後稷的歷史故事簡介嗎
很古很古的時候,有一個叫姜的女子,她很想有一個孩子。
有一天,她來到郊外,向天神禱告,希望天神賜給她一個兒子。她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上有一個巨人的腳印,她心裡好高興,就想用自己的腳去踩那巨大的腳印,比量一下大小。哪知道剛把腳踏到巨人的腳印上,就有一股力量振動了她的身體。
姜回來以後,對大家講了這件事。一位老人說,這是件好事,或許是天神安排的奇跡呢。果然,姜踩了大腳印以後,生了一個兒子。
很多人議論紛紛,認為這是件怪事,一定不吉利,他們就把這孩子抱走,丟在了山坡的窄路上。說來也奇怪,一群群牛羊經過這里,都小心地躲開了,不去踐踏孩子。那些人又把孩子抱回來,拋棄到結了冰的河上。這時,忽然飛來一隻大鳥,用它毛茸茸的翅膀蓋在孩子的身上,給孩子帶來了溫暖。
姜循著孩子的哭聲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把它帶回來撫養。人們就給這個曾經被拋棄過的孩子起名叫「棄」。
棄漸漸長大了,他喜愛勞動,做游戲的時候,喜歡學著種植麻呀、豆呀、穀子呀這些農作物。古人把穀子一類的東西叫「稷(jì)」,姜
就給兒子取了個名字叫「後稷」。
春天,後稷把種子撒播在松軟的土地里,秋天,他從土地里收獲了許許多多的瓜果穀物。人們很驚訝,都學著他的樣子耕地種莊稼。
帝堯知道了,非常尊敬他,推舉他做了「農師」。從此,後稷辛勤地教導人民耕田、種地,發展農業,家家戶戶都有了豐盛的收獲,日子越過越好了。
後稷死後,人們世世代代祭祀他,都尊敬地稱他為農神。
5. 神農和什麼,什麼都是中國神話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神農和黃帝、大羿、禹、盤古、祝融都是中國神話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1、黃帝
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英雄神是黃帝。至今中國人還自稱是炎、黃子孫,就因為黃帝與炎帝都對歷史的進步起過推動作用。
黃帝最初並不是某一個具體歷史人物的專稱,而是黃帝族的集中和簡稱的定名。既然原始公社時期,氏族名、部落聯盟之名與大酋長之名,三者是可以統一的,那麼黃帝族漸漸地變成了黃帝,黃帝又逐漸地變成了想像中的祖先英雄,並被描繪為一位神化了的人物,集遠古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於一體,於是黃帝便成了為由遠古歷史傳說到神話,又還原為歷史的典型。
2、大羿
我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著名的射手是羿,加上羿與月中嫦娥還有夫婦關系,所以這一神話傳說流傳很廣。魯迅根據這一傳說曾再創作成小說《奔月》,今人取羿的英雄事跡,創作成舞台藝術,說明羿的神話很深入人心。
3、禹
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4、盤古
宇宙開辟巨神,絕大多數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男神。僅此,也是以證明,從總體上看,開天地神話產生較晚,母系氏族的傳說少,父系氏族的傳說占優勢。
上古被保存下來的最著名的創世大神是盤古。古書記載,最初,天地混沌未開,像一個大雞蛋,盤古就生在其中。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和地分開了,陽清之物上升為天(民間至今有蛋清上升為天之說),陰濁之物下沉為地(民間至今有蛋黃為地之說)。盤古在天和地的中間,一日變九次(「九」是虛數,意思是多),神奇超過天,能力超過地。
5、祝融
傳說祝融是上古南方的一位火神,他的形態在《山海經·海外南經》屬於人獸合體形,人面、獸身,騎著兩條龍。何以見昨這是火神,因為此神能顯現天地之光明,即「祝融亦能明顯天地光明」。(《國語·鄭語》)又有古書上說祝融是灶神,最初是女性,後來是男性,還有了妻子。如「灶神祝融是老婦」。(《太平御覽》卷五二姓引《五經異義》)灶,是用來燒火做飯的。
6. 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成語,各二十個以上。
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亡羊補牢畫蛇添足掩耳盜鈴買櫝還珠
杞人憂天 井底之蛙 濫竽充數 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鄭人買履
神話故事:
後羿射日 誇父追日 含沙射影 誇父逐日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精衛填海 葉公好龍 井底之蛙 天衣無縫 涸轍之魚
女媧補天 海市蜃樓 太公釣魚 女媧造人 八仙過海 愚公移山
農神後稷 劈山救母 神筆馬良 補天浴日 東兔西烏 東曦既駕
吉光片羽 開天闢地 煉石補天 牽牛織女 清都紫微 擎天之柱
日薄虞淵 十日並出 水漫金山 松喬之壽 天衣無縫 巫山雲雨
無縫天衣 興風作浪 興雲致雨 玉宇瓊樓 月里嫦娥 雲錦天章
歷史故事: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望採納!
7. 中國神話故事有哪些
盤古開天:
話說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團混沌。在這片混沌中沉專睡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盤屬古。他的身邊放著一把樣子古怪的斧頭。直到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來,但是覺得自己所在的空間是那麼的壓抑,於是拿起身旁的斧頭對著周圍的空間一氣亂揮,也不知道揮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給明確的劃分出來了。但是天與地分開沒多久就又開始慢慢合攏,盤古就用自己的身體來支撐著天與地,就這樣支撐了很久很久,天與地的位置已經被固定住了,但是偉大的盤古卻因疲勞過度,累死了。他死後身體開始變化,骨骼變成了山脈和丘陵,肉身變成了平原和盆地,血和汗水變成了江海,毛發變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澤。他的元神到了天與地的中心處,卻因疲倦睡去。
8. 關於炎帝的故事
生平簡介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沖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並,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炎帝是我國上古時代姜姓部落首領,號烈山氏或厲山氏,位於黃河上游、渭河地區。據《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據《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
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四、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五、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六、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葯,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