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與齊山有關的歷史故事

與齊山有關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3 02:22:42

Ⅰ 與馬有關的歷史人物和故事

有關的人物 人中呂布 馬中赤兔 非呂布第一人莫屬

有關的歷史故事很多 舉例:

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佔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乾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
現在,河北易縣和定興搭界處,有一個金台陳村。據說這個村就是當年燕昭王修築黃金台的地方。
孫臏賽馬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用言辭打動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賞識他並像對待客人一樣禮待他。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完後,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把他當作老師。
伯樂相馬的故事。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老馬識途 的故事出自《韓非子。說林上》。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 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齊國的大路。
田忌賽馬的故事。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准能讓你贏了他。」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孫臏搖搖頭說:「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田忌毫無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麼,莫非你還不服氣?」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齊威王一看,心裡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漢血馬的經典故事。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於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乾旱少雨的沙漠綠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匯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活到二十三歲。
馬革裹屍的故事。馬援是東漢的開國元勛,他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被封為伏波將軍。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誇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一個月後,馬援又奔赴北方前線。63歲時馬援病死在軍中。 「馬革裹屍」形容視死如歸的決心。
指鹿為馬 的故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朝末年,秦二世統治腐敗,丞相趙高陰謀乘機篡奪王位。但趙高害怕群臣不服,所以遲遲不敢動手。他想了一個辦法,想測驗一下群臣對他的態度。一天,在文臣武將上朝時,他把一隻鹿獻給秦二世,並說:「我獻給您一匹馬,請您接納。」秦二世一看,大笑起來,說道:「你搞錯了吧,這不是馬,這是一隻鹿。」隨即秦二世問左右大臣,趙高獻的是鹿還是馬。當時,許多大臣都懼怕趙高,明知道是鹿也不敢承認。有些人為了討好趙高,說獻上的是一匹馬。只有少數忠於秦二世的人,不怕利害,堅持說獻的是一隻鹿。 經過這件事,趙高知道,說鹿是馬的人是服從自己的人;說鹿就是鹿的人是不會聽從他的命令的。於是便暗中派人把說實話的人殺了。「指鹿為馬」比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Ⅱ 與馬有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

1、老馬識途

春秋時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出征孤竹國,春天去,冬天回,歸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讓老馬發揮作用了。」於是讓幾匹老馬在前面走,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道路。走在山裡,隊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順著螞蟻窩向下挖就會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像管仲這樣能幹、隰朋這樣聰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馬和螞蟻學習,但現在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識淺薄,卻不願向學習聰明人的知識,不也是錯得很厲害嗎?

2、田忌賽馬

齊國將軍田忌與齊王比賽馬,三局兩勝。田忌的好友孫臏發現賽馬腳力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幫田忌出主意,用下等馬對付齊王的上等馬,以上等馬對付齊王的中等馬,以中等馬對付齊王的下等馬,結果三場比賽,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3、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

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4、伯樂相馬

春秋時期的楚國,有一個研究馬的高手叫做伯樂。有一次楚王要求他幫忙挑選一匹千里馬。在路途中,他發現一匹吃力地拉車的瘦馬,原來這匹馬就是日行千里的好馬。

5、秦瓊賣馬的故事

秦瓊是山東人,唐朝的開國元勛,字叔寶。秦瓊在民間名聲很大,曾經參加瓦崗寨起義,是李密的驃騎將軍,瓦崗寨散夥後秦瓊在李世民帳下效力。「秦瓊賣馬」這個故事在《說唐》以及《隋唐演義》里都有提到。

當時秦瓊在潞州落難,身上一分錢也沒有了,他把自已的兵器金雙鐧典當了,再後來沒辦法連坐騎良駒黃驃馬也要賣了。都說人在不順的時侯什麼壞事都連著來,這樣一匹好馬都沒有人看上,幸好有一位老人指引秦瓊,告訴他距離十五里外的二賢庄莊主單雄信要買馬送人。

秦瓊早就聽說過單雄信的名聲,於是便到二賢庄跟單莊主見了面,秦瓊當時不好意思說出自已的真名,只是拿了賣馬的錢就走了。單雄信後來得知賣馬的人便是秦瓊,他趕緊追出去找到秦瓊,對他說:「叔寶哥哥,你端的是想殺了單通也。」《說唐》里描述的秦瓊就像是《水滸傳》里的宋江,在很多地方都受到大家的擁戴。

Ⅲ 有關齊山的歷史故事

齊山,因杜牧而精彩

杜牧於會昌四年(844)九月,來到池州,任刺史兩年,留下不少好的詩文。其中,足以吸引眾多人士,到池州來,追跡訪古,吟詠憑吊,在較長時間期,影響齊山品貌的詩就是《九日齊山登高》(《樊川文集》卷三):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在這首詩中,杜牧一連用了三個典故,是使這首詩意境提高、隨之也使齊山知名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三個典故分別是:
其一「塵世難逢開口笑」句:用《莊子:盜跖篇》:「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其二「菊花須插滿頭歸」句:用《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其三「牛山何必獨沾衣」句:用《韓詩外傳》卷十一:「齊景公游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鬱郁泰山。使古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此詩是杜牧到池州後,借九日登高齊山,賦詩敞開心扉之作。杜牧青年時,有遠大理想,曾用心研究戰爭,立志報效軍前,為消除藩鎮割據,重振大唐,建功立業。惟他的仕途不利,壯志一再受挫。特別是由黃州調池州的任命,令他感到報國無門,理想成為泡影。然杜牧畢竟是豁達的人,池州的水光山色,又利於他排解煩惱。恰遇重陽日,遂於客攜壺登高,把心中的郁悶傾吐出來。雖然如此,這首詩對齊山所產生的長遠影響,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當時與杜牧一同登山的是詩人張祜。張祜即和了一首詩《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秋菊南岸雨霏霏,急管繁弦對落暉。
紅葉樹深山徑斷,碧雲江靜浦帆稀。
不堪孫盛嘲時笑,願送王弘醉夜歸。
流落正恰芳忌在,砧聲徙促授寒衣。
杜牧的詩及張祜的和詩,為後人摩崖刻在齊山上清岩上。
會昌五年(845),杜牧又在齊山西巔建一亭,取李白《贈秋浦柳少府》詩句「開簾當翠微」曰「翠微亭」。從此以後,「翠微」也成齊山象徵。
齊山在池州東南五華里,山不高,群峰並立,玲瓏秀美,岩洞奇絕。此前並不顯名。自杜牧登高詩流傳各地,齊山遂出了名。其後便有《一統志》曰:「不可勝紀」,《江南通志》曰:「不可勝舉」。歷朝許多文人墨客來到這里,追蹤杜牧登臨的齊山,尋跡憑吊,連綿不絕。我們不妨一一來追敘一番:
北宋名詩人梅堯臣,早年任池州建德(今東志至)縣令。來池州登齊山有《翠微亭》詩曰:「牧之舊游處,苔滑履莫將。」以憑吊杜牧。另一首《游齊山寺》曰:「詞韻險絕茲所駭,何特杜牧專當年」(均自《光緒貴池縣志》),也是不忘杜牧。
與梅堯臣同時齊名的蘇舜欽,途經池州游齊山,有《過池陽游齊山洞》、《重過齊山清溪》兩詩。前首曰:「杜郎風流杳何處,祗有此山仍號齊。」後詩曰:「翠微曾與客同游,涉險搜奇興未休」(均自《齊山岩洞志》),也在鑒賞杜牧的登高詩。
王安石過池州,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詩,首句曰:「齊山置酒菊花開」,是杜牧句「菊花須插滿頭歸」變化而來。另一首《次韻吳中復池州齊山畫圖》曰:「不想杜郎詩在眼,一江春雪下離堆。」更是不離杜牧。
北宋史稱「鐵御史」的吳中復,在至和元年(1054)貶池州,當了三個月的知州。期間在齊山賦詩《齊山圖》曰:
當時齊映為州日,從此山因姓得名。
卻自牧之賦詩後,每逢秋至菊含情。
行尋古洞諸峰峭,坐看寒溪數曲清。
夢到亦須塵慮息,那堪圖畫入神京。
這首詩也是對應秋菊,懷念杜牧,並刻於齊山上清岩上。另外,吳中復還有一詩寫齊山,名為《覽齊山寺陳鴻斷碑》,這里不再贅述。
科學家沈括的堂兄弟沈遼,生前隱居齊山,築室曰「雲巢」,有《初創二山詩》記其事。另作《左史洞》詩一首,首句曰:「萬古齊山石,誰開左史洞。」是紀念杜牧為李方玄在齊山北坡鑿洞取名一事(李方玄:以起居郎出任池州刺史,唐時,起居郎相當於周朝時左史之職)。
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造訪池州,在王哲(池州知州,曾作《齊山志》)陪同下游齊山,有《齊山呈王哲》一詩流傳;蘇軾摯友錢勰,晚年曾任池州太守,有《題齊山寺壁》一詩流傳;被梅堯臣稱為「李白後身」的郭祥正,有《翠微亭》一詩流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有《齊山怪石森聳,其西峰曰小九華》一詩流傳。這些名家,也都是追蹤杜牧,踏上齊山的。
北宋另一些人物,慕名山而來,留摩崖石刻,使杜牧登過的齊山,更放光彩。如:
有「包青天」之名的包拯,於至和二年(1055)冬,出任池州知州,次年登齊山,摩崖刻曰:「至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廬江包拯希仁,富水吳幾復照隣,琅耶王綽德師,同游齊山寄隱岩。」包拯還題名「齊山」二字,後由明池州知府何紹正刻於寄隱崖,現在屬省級重點文物。
曾做過青年蘇軾上級的陳希亮、沈立二人,在齊山合有一方題刻,曰:「江東提憲郎中陳希亮,池陽太守郎中沈立,同提刑供備曹涇,至和甲午(1054)仲秋二十六日,偕游齊山石燕洞,謹題。」至今字跡仍清晰完好。(陳曾任鳳翔知府,東坡為僉判;沈曾任杭州太守,東坡時為通判)。
稍晚時候詩人黃庭堅也曾與兄弟登,在齊山蕉筆岩留有石刻,曰:「江西黃大臨,弟庭堅、叔獻、叔達……紹聖元年(1094)九月辛丑,泛舟同來。」時朝廷形勢大變,蘇軾、黃庭堅等均遭貶。黃庭堅的兄弟及侄孫輩,為他送行一程,到池州游齊山,留下刻石。
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自黃州量移汝州,順流而下,過池州,為太守王文玉邀請上岸。為王寫了《題子由肖丞相樓詩贈文玉》,落款「汝州團練副使蘇軾書」(《蘇軾文集》附佚文)。第二年,齊山的沈遼病逝,蘇軾寫信給王文玉,表示哀悼曰:「雲巢遂成茂草,言之辛酸,後事想公必一一照管也」(同上)。看語氣,蘇軾似也上了齊山,並與王文玉一同看望了老病的沈遼。
南宋時,到池州的著名人物首推岳飛。他於紹興四年(1134)十月奉詔出師,自鄂州(今武昌)解廬州(今合肥)之圍,兵過池州,扎營齊山翠微寨,遂登臨齊山作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池州翠微亭》: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詩成,齊山檔次進一步提高。南宋另一名抗金元帥韓世忠在岳飛遇害後,在杭州西湖之濱建一與齊山翠微亭一模一樣的翠微亭,以紀念岳飛。
另一著名人物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重陽節,泊池口,登九華樓,以杜牧齊山之韻作《池州九日,用杜牧之齊山韻》」(范成大年譜簡編)。詩曰:
年年佳節歌式微,秋浦片帆還欲飛。
萬里蜀魂思遠道,九歌楚調送將歸。
杯中山影分秋色,木末江光借夕暉。
細捻黃花一枝盡,霏霏金屑滿征衣。
末一句「細捻黃花一枝盡,霏霏金屑滿征衣。」就是紀念杜牧和岳飛。
淳熙末官拜丞相的周必大,早年游歷江南,在所著《泛舟山浙錄》中,記述到游齊山雲:「九月丁亥,至齊山,山腳插入清溪,石色青蒼如畫。」「又其上即翠微亭,是為山巔。杜牧之雲『江涵秋影雁初飛』此地此時也。」(《光緒貴池縣志》)。周還另有《翠微亭》詩一首:
地佔齊山最上頭,州城宛在水中洲。
蜿蜒正作雙虹墮,吸住江河萬里流。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在池州留有三首詩,創作於紹熙三年(1192),66歲時。據《楊萬里年譜簡編》記載:「寒食前行部,奉詔『決獄』於上饒,此行歷安徽宣城、寧國、績溪、祁門,入江西浮梁、樂平、弋陽、上饒,經安仁、過鄱陽湖,經都昌,抵江州;循長江往彭澤、湖口、舒州、池陽、銅陵、蕪湖、和州、歸建康,歷時兩月。」
至池陽境,楊萬里棄舟登臨齊山,便有了《同提舉黃元章登齊山寺後上翠微亭望郡城左清溪右大江蓋絕境雲》:
西山落日浴長江,並貫清溪作一光。
千嶂圍來天四合,孤城湧出水中央。
樓台王塔雲間見,楊柳金堤鏡里長。
客子要窮秋浦眼,翠微亭上上清旁。
南宋三大思想家,所謂「東南三賢」朱熹、張栻、呂祖謙,都到了池州,留有詩作。朱熹在齊山上清岩,有塊摩崖,刻《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張栻有《游齊山一首》雲:「支笻到絕頂,孤亭指遙岑。樊川有留詠,兀坐此長吟。」(《嘉靖池州府志》)。呂祖謙有《齊山野步》一首,同刻一起,皆訪杜牧遺蹤憑吊之意。
南宋尚有王十朋、吳潛、華岳、魏了翁、江萬里等等,在齊山留有詩作或題刻。
元、明、清三代,池州齊山的知名度更為眾人所知,登山游賞、訪古的人更多,擇著名者舉如下:
元代文學家薩都剌,游齊山後,睡夢中得詩兩首。其二有:「文章小杜人何在,風雨重陽菊自開。」憑吊之意甚殷。
明代著名學者王守仁,平「寧王之亂」後,到南京獻俘歸來,特過池州。在池州政府何紹正陪同下,遊了齊山,寫了《游齊山賦並序》《游寄隱岩》詩文,並在寄隱岩有一方刻石:「正德庚辰(1520年)清明日,陽明山人王守仁,獻俘南都,還,登此。」王對齊山的特殊眷戀,不能不由於杜牧之後的眾多刻石,齊山已成名山所致。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有一首《齊山遠眺》詩,末聯雲:「不堪稱子登臨意,長帶秋江雁影旋。」似也見到杜牧登高詩的影子。
明末學者黃道周,一生曾游黃山、匡廬、天目、天台、九華等十八座明名山,稱作「十八翁」,以齊山為十八翁之一。所以看重齊山,不能不與杜牧有關。作《告辭齊山》詩,序曰:「十八翁,要當一一謝之。」
明末其他學者黃遵素、湛若水、方以智等都留有詩詠。復社領袖之一的吳應箕,貴池人,詩皆從略。
明喻壁《游齊山》詩曰:「江涵秋影攜壺處,千載人猶說牧之。」典型的紀念杜牧句。
清才子袁枚,有《泛舟齊山》詩。盛贊齊山所臨湖,勝似西湖水,還感嘆:「姓名畢竟摩崖好,七百年來認舊題。」當指山上所刻杜牧登高詩。
學者朱筠,最早上書請編《四庫全書》,後為「四庫館」成員。時任安徽學政,主持池州生員考試。事畢登齊山,寫有《齊游山記》一文曰:「至齊山,實三至矣。躋上清岩,延覽宋以來題名,如見友人。」名人三至齊山,實不多見。
詩人黃景仁,佐朱筠至池州閱卷,有《齊山》長詩,形容齊山:「山形如虎踞,下就清溪飲。」(《兩當軒集》)。
明清兩代,齊山的題刻,留下最多。如:山頂有兩巨石,似馬、似龜,分別題以「驤首石」、「玄武石」六個大字,為萬曆時副使馮叔吉所書。另一是北巔題有「萬壑雲濤」四個大字,為乾隆時,安徽巡撫趙國麟所書,都比較著名。
可以說齊山以杜牧率先寫《九日齊山登高》詩,來者紛紛。歷代有關詩歌、游記、摩崖題刻等,自明成化時起,不斷有人匯集成書。最早有僧道鑒的《齊山詩集》。嘉靖時有四種《齊山志》,萬曆、天啟時又見有續志。清康熙時,本州青陽人陳蔚,集其大成編寫《齊山岩洞志》,對歷代文獻大都包羅,並對時久已湮的遺址、疑點,加以考證,應是今齊山志諸書中,比較完備的一種。遺憾的是,康熙以後,未見有人繼續做這一有意義的工作。

Ⅳ 與十年有關的歷史故事,多一些

重山環繞的山寨,河水平靜的東流,碧水映出藍天白雲的倒影,她白析的雙腳浸在水中雙手梳理著頭發,對著太陽燦爛一笑。輕亮優美山歌漸行漸遠。城市高樓的一棵大樹下,他讓一幫夥伴綁住,歪著腦袋死不投降,眼神中流露幾許英雄俠氣,陽光照在被水槍淋濕的體釁。他沒有哭。
十年前,他和她遠隔千里
沖天的火龍駕雲霧而去,轟的一聲巨響,七彩煙花四散奪目,在擁擠喧鬧的人群中,她的同學領著她,他帶著他的表弟,興奮之時擦間而過。
命運的安排,使她和他成了同桌。記憶的光芒就至旋轉擴張,半塊橡皮,香粉暗書,球迷之禮,接吻魚之情。他的目標是整個世界,遇到她他忘記了世界。她的美麗映出他的才華,他的吉他伴著她的歌唱,他和她的微笑一度盡染校園,畢業時。她的臉慘白如霜雪,她不能陪他。他強顏歡笑,答應我將來一定要幸福只為你今日殘酷的拒絕。

十年後,流星雨光臨石城
他胖了壯了成熟了世故了郁悶了老了。開著車陪妻兒去效外抬頭望星。小孩永遠對新奇產生興趣,他輕摟著妻,獨自迎風而坐,衣擺輕搖。一朵百合的新香襲身而至。他想到了她。
她終於成名終於她擁有了眾多學術成就終於為家鄉贏得無比榮耀,她看到了流星雨光臨石城的報導,她想到了他,飛機第二天把她送來了。好久沒激烈運動的她在上山時突然因巨痛昏倒,醫院檢查的結果令所有人震驚,她得了絕症。
她約了他在曾經常去的長青藤咖啡吧,她把自已收拾依然美麗,他對妻子說了百合之約,很隆重的打扮赴約......她們老朋友似的閑聊,都是些漫漫長河中的鎖事,時間光速飛逝。
她後來去了美國.他依稀記得的最後一句話是,如果你嫁給我一定不會如此美麗。一年後,他收到她寄來的遺物,日記的封面上寫著希望你比我幸福. !!!!!祝你開心!!!!!!!!!!!!!!!!!!!!!!!!!!!

Ⅳ 有關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故事

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和條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尤其是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成為江南最富庶的地區。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兩京和邊防軍所需的糧食相當多,需要江淮地區供應。陸路運輸,速度慢,運量小,費用大,無法滿足北方的需要。開通運河,利用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政治上看,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隋煬帝個人,也抱有開運河乘龍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時候,隋朝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糧食、布帛和財富。這就為開通運河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大運河的開通

隋朝大運河是在605年至610年開通的,共分四段:

1.通濟渠 605年,隋煬帝征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早在戰國初期,魏國就開鑿了鴻溝(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潁)。通濟渠是在鴻溝和下游的汴河兩水基礎上,加以疏浚的。通濟渠自洛陽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黃河,再自板渚(為板城渚口的簡稱,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東北黃河側)引黃河入汴河,經今河南開封東南入淮河。

2.邗溝 隋煬帝於605年,征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通邗溝。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下令開通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運河。因這條河流經吳國邗城(今江蘇揚州)城,所以稱為邗溝。隋朝大運河的邗溝,就是在春秋時期吳國邗溝的基礎上疏浚的,它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江都入長江。

3.永濟渠 608年,隋煬帝征發河北諸郡壯丁百餘萬,開永濟渠。男子不夠,還征發了婦女。永濟渠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引沁水東流入清河(衛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經沽水(白河)和桑乾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開江南河。從京口到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運河兩岸築有御道,栽種柳樹,修建離宮40多所(自長安至江都)和許多糧倉。課本《隋朝的大運河》地圖上還有一段運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開通的。由於渭水多沙,深淺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邊開了一條從長安東到潼關入黃河的運河,長300多里,名廣通渠。隋大運河全部完工以後,南北的物資可直達長安。

大運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長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寬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和我國古老的長城一樣,大運河千百年來飲譽世界。

運河開通以後,「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唐朝文學家皮日休說,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皮子文藪·汴河銘》)他還在《汴河懷古》一詩里贊頌這條大運河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運河的開通,還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另外,運河的開通,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也起了促進作用。

Ⅵ 與諸葛亮有關的歷史故事

1.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後,「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作老師,關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對劉備說:「孔明年紀輕輕,有甚麽才學大哥你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甚麽本事!」
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環境。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2.錦囊妙計
孫權為了控制挾持劉備,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後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再派人去奪回荊州。劉備接見了孫權的使者,心存疑慮。
諸葛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失。」並叫趙子龍護送劉備。臨行,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你保主公入吳,應該領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你可以依照順序施行。」
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嫁妹弄假成真,後來又護衛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錦囊妙計」現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妥善辦法。
3.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閑游去了。
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並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
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終於干出了一番事業。「三顧茅廬」後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Ⅶ 與春秋有關的歷史故事,四個以上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Ⅷ 與人和有關的歷史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2、岳飛精忠報國
3、孟母三遷
4、孔融讓梨
5、霸王別姬等等

Ⅸ 與青州有關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

青州
【名 稱】
青州,在古代是《禹貢》「九州」之一,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青州在遠古時為東夷之地,傳說大禹治水後,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國劃分為青、徐、揚、荊、豫、冀、兗、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稱「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並注釋說:「蓋以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
現代則指中國山東省的一座縣級市——青州市。市境西南還有一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亦名青州風景名勝區。
隸屬於 山東 濰坊市
區號:0536
行政區劃代碼:370781
郵編:262500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青州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北緯36度4分至36度8分,東經118度0分至118度6分,為溫帶氣候。西接淄博市臨淄區,東臨昌樂縣,北靠壽光市和東營廣饒縣,南接臨朐縣。 青州其南為沂蒙山區,其北為魯北平原及渤海,青州正當此咽喉地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境內河網密布。面積1569平方公里, 人口88萬。石灰石和鐵礦石的儲量較大。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全市轄3個街道、10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廟子鎮、邵庄鎮、高柳鎮、何官鎮、東夏鎮、譚坊鎮、黃樓鎮、五里鎮。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後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2003年全市轄6個街道、15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庄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2007年,青州市對全市的行政區劃進行重新調整,將19個鎮、街道,整合為12個鎮、街道。具體調整情況如下:撤銷五里鎮,將原五里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府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五里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東高鎮,將原東高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益都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東高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朱良鎮,將原朱良鎮的行政區域並入高柳鎮,鎮工作機關駐原朱良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普通鎮,將原普通鎮的行政區域並入邵庄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口埠鎮,將原口埠鎮的行政區域並入何官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並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王母宮街道,將原王母宮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孫家莊、大王莊、孟家爐、小田、冷門、董家等8個村,東夏鎮的東侯廟、西侯廟、麻灣、西坡、東坡、張家樓、彭家灣、王崗、沙店、南於、大尹、李家莊、大趙務、巨彌、寨里等15個村並入黃樓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將王母宮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聯、裴橋、柳溝、東郎、西郎、姜家、王母宮、十八里、寺古、雙廟、張孟口、南四、辛庄、侯古、房古、於古、義和、孟古、李官莊、范王、趙家、東李、張裴、胡橋、姜廟、韓家、蔡家、牛家、胡集、懶柳樹、凌馬、馬氏村、朱劉馬等34個村並入東夏鎮,東夏鎮工作機關駐原王母宮街道工作機關駐地。原雲門山街道、王墳鎮、廟子鎮、彌河鎮4個行政區域不變。其中面積最大的王墳鎮達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達11多萬人。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青州交通發達,有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西距濟南150km,東距青島240km。另有地方鐵路益羊鐵路和青臨鐵路。公路方面,有濟青高速公路和東青高速公路。另有309國道,濟青公路和羊臨公路等。是濰坊西部的交通樞紐。

閱讀全文

與與齊山有關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