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關於隋文帝.隋煬帝.的歷史小故事。200字左右
弒父傳聞
604年7月,文帝來卧病在源床,楊廣認為自己登上皇位的時機來了,迫不及待地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文帝後事。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衣衫不整地跑進來,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調戲她,使文帝頓悟,拍床大罵。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到的密報,謀殺了文帝。楊廣又假傳文帝遺囑,要楊勇自盡,楊勇未及回答,派去的人就將楊勇拖出殺死。楊廣以弒父殺兄的手段奪取了皇位。
『貳』 隋朝的歷史故事50字左右
隋朝成語故事 《牛角掛書》
李密騎牛出行,在牛角上掛一卷版《漢書》,邊走權邊看。越國公楊素看見後很驚奇,主動與他交談,回家後很推崇李密,他兒子楊玄感因此傾心結交李密。
後世以牛角掛書,比喻讀書勤奮,學習刻苦。
望採納!
『叄』 搜集唐太宗隋煬帝的歷史故事各一篇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歷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歷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開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二十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真正揮全軍的是高熲,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平陳後,進駐建康,殺掉了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及寵妃張麗華,封存府庫,將陳叔寶及其皇後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後,楊廣進封太尉。平陳之後因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亂。
此後,楊廣亦屢立戰功。開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與楊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楊素後封越國公。
楊廣從並州改鎮揚州,在鎮守江南期間為穩定叛變局勢頗有成效、政績突出。同時他表現得作風簡朴、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由此贏得了朝野贊頌和隋文帝夫婦的歡心。開皇末年,隋文帝夫婦和皇太子楊勇的矛盾爆發,楊廣趁機而入爭奪儲位,博得了文獻皇後和右僕射楊素的支持。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廢黜長子楊勇,立次子晉王楊廣為皇太子。同年,突厥進犯,楊廣率軍出靈武,卻沒有俘獲而返回。楊廣即帝位後,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動了戰爭。
『肆』 隋煬帝的事跡
隋煬帝(569—618年),名楊廣,楊堅次子。581年封晉王。588年十月,為行軍元帥,統兵伐陳。滅陳後,晉為太尉。他平時偽裝仁孝儉朴,博得文帝歡心。600年,立為太子。604年七月,文帝死(相傳為楊廣所害),楊廣即位,殺死兄長楊勇。即位以後,他下令開通大運河,還設進士科,促成科舉制的形成。隋煬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依仗國力富強,驕奢淫逸,好大喜功。他在位時,幾乎年年征發繁重的徭役,總計十餘年間被征發的勞動人民不下1000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他年年遠出巡遊,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遊,大造離宮,從行的人幾十萬,騷擾地方百姓,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他三次發兵進攻高麗。隋煬帝的暴政,終於激起全國范圍的農民大起義。為了躲避起義烈火,他第三次游江都。勸阻南下的人,都被殺死。到了江都,他還讓地方官去民間挑選美女,充實後宮,仍然整日花天酒地。他預感到末日臨近,就對蕭皇後說:「好頭顱,誰當斫(zhuó,斧砍)之!」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率軍士發動兵變,沖入江都宮中,用綢巾將他縊死。
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客觀上對南北經濟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灣),又派人去西域,加強了內地同邊境的聯系;設進士科,促成科舉制的形成。隋煬帝的暴政,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農民背井離鄉,大量田地荒蕪,社會生產嚴重破壞,隋末農民起義爆發,隋亡、兩者比較,隋煬帝是一個罪大於功的暴君。
楊廣即位後,也做了一些收買人心的事,把政治體制也做了些改革,多少也取得一點政績。
功績較大的是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主要是進士科的建立,這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第二是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將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錯誤,法律的嚴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煬帝將一些殘酷的法律條文取消,或者是減輕處罰程度。但這也僅是表面文章,是沽名釣譽。在隋煬帝統治晚期,他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殘忍了許多,不再按照法律做事,專斷性很強。
第三是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隋煬帝在位期間搞了一些大的工程,主要是修建東都洛陽,以及開鑿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水運大動脈。 此外他還組織修建洛陽城的工程。
隋煬帝歷來以殘暴著稱,其實他也很有文才,不過才能沒有用到正地方,反而成為他鄙視文人所依賴的條件。他如果看出來誰的奏章是在指他的過錯,是在進諫,他肯定要想方設法地打擊報復,因為說話內容刺激了隋煬帝而被賜自盡的大臣有很多。在三次征伐高麗結束後,太史令庾質因為勸諫他不要到洛陽巡遊,說應該讓百姓有個喘息的機會,結果被他殺死。時間一長,大臣們就沒有敢於進諫的了。這就為小人的橫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隋朝末年,隋煬帝親眼看著自己的江山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一潰千里,無法挽救。各地的將領也有很多割據稱帝的,從太原起兵的李淵也意圖自立為皇帝。但他明知道日子不多了,還沒有忘記和嬪妃們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他甚至還對蕭皇後說:「那麼多的人想把我趕下去,代替我來做皇帝。我就是被趕下去了,也能做個長城公,你也能做第二個沈後(就是南朝陳的末代皇帝陳叔寶的皇後沈氏),咱們還是喝酒吧,何必自尋煩惱。」
公元618年,即隋煬帝即位的第十四年的三月,侍從的衛士們推舉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領,發動了兵變,隋煬帝最後被勒死,時年五十歲。後來的謚號是「煬帝」,是評價最低最壞的一種。隋文帝楊堅原來奪取的是北周宇文氏的帝位,最後自己的兒子又被宇文氏的人所殺,歷史在這轉了一個小圓圈。不過帝位沒有再傳回去,而是到了李姓那一邊,歷史演進到了唐朝。
『伍』 隋唐時期的歷史故事
1、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李淵攻取長安之戰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是隋朝末年地主階級內部進行的一場爭權奪利戰爭。是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攻佔隋都長安(今西安)的作戰。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戰後,李淵率軍進至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淵引兵至長安與諸軍會合,兵力達20餘萬。二十七日命諸軍攻城,十一月初九佔領長安。此戰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礎。
3、唐滅西秦之戰
唐滅西秦之戰是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間,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滅隴西(今六盤山、隴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割據勢力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的作戰。
4、淺水原之戰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此役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
5、唐滅東突厥之戰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戰。
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往長安。
『陸』 隋朝的歷史故事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柒』 隋唐時期的歷史故事
4.「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內,京兆長容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
『捌』 隋朝歷史小故事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玖』 隋唐時期歷史小故事!!
1、三征高句麗
三征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剛結束巡遊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
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2、瓦崗寨起義
瓦崗寨起義,又稱瓦崗軍起義,是隋大業七年(611年)至隋大業十四年(618年)期間發生的一場農民起義。
瓦崗農民起義,在歷史舞台上活動了七、八年時間,動員了上百萬的群眾,轉戰中原, 「破化及,摧世充,聲動萬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活劇, 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個斗爭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是瓦崗軍的巨大歷史功績。遺憾的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及其保護下的政權,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 以至最後失敗。
3、江都兵變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煬帝從東都第三次乘龍舟南下江都。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已蔓延全國。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逼近東都,公布煬帝十大罪狀。李淵亦攻進長安,擁立代王侑,自封唐王。江南起事隊伍逼近江都,煬帝自感末日將臨,引鏡自照說:「好頭顱,誰來砍它呢!」江都宮中人人自危。
這時宮中由司馬德戡率領的驍果軍都是關中人,他們長期在外,思念故鄉。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發動兵變,率眾西歸。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也有說是十一日的)夜間,司馬德戡引驍果自玄武門入,裴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煬帝聞變,匿於永巷,被叛軍驅出。
至天明乃押至寢殿。之後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達縊殺煬帝。並將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宮中者皆殺之,惟煬帝侄秦王浩因素與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並被立為帝。後宇文化及自為大丞相,宇文智及為左僕射,准備率隋官兵十餘萬眾西歸。
4、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掉,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遷至洛陽,以洛陽為東都,唐朝兩京制從此開始。
即位之初,他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共同輔政。君臣紛紛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
李治即位後,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唐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最廣。
5、元和中興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甚至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後,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
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
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唐朝獲得再次統一。
『拾』 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
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主要有三個版本,分別如下:
1、隋煬帝賞瓊花故事一
隋煬帝楊廣為下揚州看瓊花而開挖大運河,其妹恨其無道,化作瓊花棒責打昏君,楊廣盛怒之下砍倒瓊花樹,在楊廣死後瓊花又重新開放。因而瓊花被人們視為有情之花。
2、隋煬帝賞瓊花故事二
隋朝時,揚州東門外住著一個叫觀郎的年輕人。一天,他在河邊散步時,看見一隻受傷的白鶴。善良的觀郎把白鶴帶回家救了他的命。後來,當觀郎結婚時,白鶴帶了一粒種子來祝賀他。
種子埋在土壤里,長出一朵瓊花。每小時,它都會改變自己的顏色,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隋煬帝聽說了,就來揚州看瓊花,但瓊花恥於見昏君,立即凋零。隋煬帝怒不可遏,拔劍砍樹,瓊花化為一道金光,隨著一隻白鶴飛走了。
3、隋煬帝賞瓊花故事三
隋煬帝有一個妹妹叫楊瓊,非常漂亮。荒淫的隋煬帝居然打起了妹妹的歪主意,但楊瓊堅決拒絕服從,羞憤自盡。為了掩蓋真相,隋煬帝把妹妹的屍體運到揚州安葬。在楊瓊被埋的地方,長出了一朵奇花,幾十大盤鮮花盛開。
它們潔白如玉,花團錦簇,香氣撲鼻。人們以前從未見過這種花,所以稱之為「瓊花」。隋煬帝聞訊來看,這些花很快就枯萎了。隋煬帝大怒,用劍砍樹。奇怪的是,隋煬帝死後的第二年,瓊花的老根上長出了新的枝條。
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的故事,大多出自明清以後的小說,其中最有影響的有《隋煬帝艷史》《隋唐演義》《說唐》等。小說是虛構的,但它的影響有時會很大。小說關於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虛構,其影響遠遠超過正史。隋煬帝看瓊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其實,直到隋煬帝死在揚州之前,瓊花還沒有出現。宋代詩人王禹偁一直被公認為記錄、描寫揚州瓊花的第一人,他是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來揚州當知府的。這時候離隋煬帝死亡的大業十四年(618)已有378年了,所以說,隋煬帝來揚州是不可能看到瓊花的。
事實上,瓊花只是傳說,政治統治才是目的。當年隋煬帝乘龍舟,從京城浩浩盪盪的南下揚州,其意義巨大。江南分裂已經有幾百年了,隋煬帝剛把江南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不久,為表示對江南的統治與重視進行巡遊,是凝聚中華的英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