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都那個公墓安魂的歷史名人最多
成都名人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前)西漢辭賦家。字長卿,小名犬子。成都人。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曾為梁孝王門客,與鄒陽、枚乘、嚴忌等辭賦家交遊。所作《子虛賦》、《上林賦》,為武帝所賞,拜為中郎將,奉命出使西南有功,後為孝文園令。病卒於家。作品還有散文《喻巴蜀檄》、《難蜀父老》、《凡將篇》,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
【揚雄】(前53~18)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成都人。自幼深愛屈原、司馬相如之賦。他的《甘泉》、《羽獵》、《長林》、《河東》四賦系諷成帝廣宮室、溺游獵而作,大體依仿《子虛》、《上林》而具諷諭之義。另有《蜀都賦》與《逐貧賦》等作,前者為現存最早的以都邑為題材的作品,後者自述家貧之狀、安貧之志,在漢賦中均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晚年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常璩
【常璩】(?~361)東晉史學家。字道將。成都崇州人。出生世家大族,且治學藝,擅文辭。少年時,遍讀先世遺書,頗負才名。成漢李期、李勢時,任史官,曾依據官方文獻資料,撰《梁益二州地誌》、《巴漢志》、《蜀志》、《南中志》等書多種。成漢滅亡後,桓溫在成都招攬賢才,常璩被授予參軍職位,隨即到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收藏保管檔案圖書的秘閣任職。他鑒於史籍中記述西南地區社會歷史的著作較少,且東晉朝廷重中原故族,歧視蜀人,遂廣泛搜集資料,結合自身見聞,寫成《華陽國志》,因資料新穎可靠,敘述得法,文詞典雅,而成為名聞中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以"志"為名的地方誌專著。
薛濤
【薛濤】(768~831)唐代女詩人。字洪度。祖籍長安,幼年隨父入蜀,後為樂妓。自幼才華過人,能書善詩,與當時的詩人元稹、白居易、劉禹錫均有唱和。有詩集,已佚。後人輯有《薛濤詩》行世。她身世凄涼,悲憤終生,後人緬懷她,同情她的不幸,就在她家舊址蓋起了一些亭台樓閣,稱"望江樓"。
歐陽炯
【歐陽炯】(896~971)五代後蜀詞人。成都市雙流人。前蜀王衍時任中書舍人,後又仕孟蜀。其詞現存40餘首,見於《花間集》、《尊前集》等書。所作《花間集序》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影響。
黃筌
【黃筌】(903~965)宋初畫家。字要叔。成都人。少時即以繪畫得名,尤善畫鳥,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可看出兩人畫風之不同,從而形成五代花鳥兩大派別。黃筌在前、後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除花鳥以外,還擅長人物、山水、墨竹、龍水等畫。其子黃居采承繼父親畫風,尤擅花鳥畫,存世作品有《山鷓棘雀圖》,其畫形象逼真,富麗堂皇,故在宋初的翰林圖畫院中,黃氏父子的畫風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並以他們的體製作為優劣取捨的標准。
王郒
【王郒】(1019~1087)北宋大臣、學者。字禹王。成都市雙流人。進士出身,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進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英宗時,兼端明殿學士。神宗時,遷學士承旨。熙寧三年(1070)拜參知政事。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自參知政事至宰相,無所建樹,唯忌神宗用司馬光。善文章,朝廷大典多出其手。著有《華陽集》。
吳縝
【吳縝】生卒年待考。北宋史學家。字廷珍。成都人。曾知蜀州(今崇慶縣)。著有《新唐書糾謬》、《五代史纂謬》。其《新唐書糾謬》20卷,對《新唐書》指證錯誤多達400餘條,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費著
【費著】生卒年待考。元代史學家。成都市雙流人。進士出身,授國子助教,曾任漢中廉訪使,後調重慶府任總管。著有《民族譜》、《器物譜》、《楮幣譜》、《歲華紀麗譜》、《成都志》等。
楊慎
【楊慎】(1488~1559)明代學者。字用修,號升庵,明朝大臣楊廷和之子。成都市新都人。正德狀元,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議"大禮"被貶雲南。其著述頗豐,有《升庵集》、《全蜀藝文志》、《陶情樂府》等,另有許多詩作流傳於世。
謝朝恩
【謝朝恩】(?~1841)清朝將領。成都人。道光十四年(1834),任江蘇狼山鎮總兵,後從總督伊裡布駐防鎮海。1841年,英軍進犯鎮海,謝帶兵英勇反擊,但因據守城外的提督餘步雲不戰而逃,遂失利,中炮犧牲。
卓秉恬
【卓秉恬】(1781~1855)清朝大臣。字靜遠,一字海帆。成都市雙流人。嘉慶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內閣大學士,兵部、戶部、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職。任職長達50餘年,在整頓吏治、水利建設、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樹。1840年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時值鴉片戰爭開始,上疏要求嚴禁鴉片。1855年卒於任內,清廷贈太子太保銜。
伍肇齡
【伍肇齡】(1826~1915)教育家。字崧生。成都市大邑人。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侍講及侍講學士。長期從教,先後主講邛州書院、成都錦江書院和尊經書院,任山長多年,培育了不少人才,有"天下翰林皆後輩,蜀中名士半門生"之譽。工書法,善詩文。著有《石堂藏書》、《石堂詩鈔》等,並與董貽清等合修《直隸綿竹志》。
張慎儀
【張慎儀】(1846~1921)語言文字學家。成都人。著有《續方言新校補》、《方言別錄》、《蜀方言》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周達三
【周達三】(1856~1922)版本目錄學家。名永德,字達三。成都人。其祖與父經營書鋪,先後開有尚友堂、九思堂,後不幸毀於火,家道中落。遂在其父學徒王述齋的書鋪習商,苦鑽版本目錄學,得名師繆荃蓀指點,學識大進。後受王述齋之託,主持業務,歷時50餘年,以其經營有方,聞名全川。先後得張之洞資助校刻許慎《說文解字》、代吳棠刻《韓詩外傳》、《杜詩鏡銓》。校書100餘種,在版本目錄學上有較高造詣。晚年任成都總商會會長及公斷處處長。謝世後,廖季平撰《周達三先生墓誌銘》。
吳虞
【吳虞】(1872~1949)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姬傳、永寬,字又陵。成都市新都人。早年入成都尊經書院學習經學,戊戌變法後,轉而學習西方社會政治學說,為"成都言新學之最先者"。1905年曾赴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1907年回國後,先後在四川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任教。曾任《西成報》等報紙主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他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吃人與禮教》等文章,猛烈抨擊封建舊文化、舊禮教,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稱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去職退隱。著有《吳虞文錄》、《秋水集》,編有《蜀十五家詞》、《國文撰錄》、《宋元學案粹語》等書。
昌圓
【昌圓】(1879~1943)高僧。俗姓伍,法號道靜。成都市郫縣人。1899年於郫縣金龍寺披剃落發。1910年任金龍寺住持。1916、1927年兩度任郫縣佛教協會會長。倡議成立郫縣佛學社、覺覺佛學社,創辦成都愛道學校、成都地藏庵尼學校、溫江愛道學校等。1930年任四川省佛教協會常務委員,次年到南京參謁太虛法師,被舉薦任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36年任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同年9月創辦四川佛學院。初宗"華嚴"、"彌陀",晚年專修"凈土",持戒精嚴,得戒弟子7000餘人,為蜀中之冠。
彭家珍
【彭家珍】(1887~1912)辛亥革命烈士。字席儒。成都市金堂人。青年時畢業於成都陸軍武備學堂,後去日本考察軍事,參加同盟會,曾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1912年,在北京炸死清宗社黨首領良弼時受傷犧牲。民國成立時,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陸軍大將軍。
藍田
【藍田】(1888~1966)鐵路工程技術專家。字子玉。成都市郫縣人。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工程系,長期從事鐵路路線勘測工作,曾任鐵道部第二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在成渝、寶成、成昆等鐵路勘測設計中,提出了重大的改線方案和較好的選線方案,為國家節約了大量投資。曾被評為西南鐵路一等勞動模範和全國鐵路勞動模範,並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光祈
【王光祈】(1891~1936)音樂家。字調琪,號若愚。成都市溫江人。1927年考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1932年任波恩大學講師,並獲該校音樂博士學位,成為我國最早在歐洲為祖國爭得榮譽的音樂家。著有音樂論著多篇,在整理中國古代音樂史料和介紹西洋音樂知識方面頗有貢獻。《東西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等著作,為我國比較音樂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李郔人
【李郔人】(1891~1962)作家、翻譯家。原名家祥,筆名老懶、菱樂、懶心、抄公、雲雲等。成都人。早年畢業於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學習法文和文學。1949年前歷任《四川群報》、《川報》、《星期日》周刊、巴黎《華工旬刊》等報刊主筆、主編,以及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常務理事等職。1949年後,歷任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成都市副市長、西南文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及中國文聯委員等職。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與法國文學作品翻譯、報刊編輯、文學教學等工作,著有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和《天魔舞》,中篇小說《夢痕》、《同情》等,譯著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東西》、福樓拜的《馬丹波娃利》等10餘種。
王良
【王良】(1891~1985)防癆及生物製品專家。字眉白。成都人。1912年畢業於越南河內醫學院。1931年赴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在卡介苗發明者卡爾美和介林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1933年首先將卡介苗引進中國接種嬰兒,次年在重慶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卡介苗實驗室。1949年後,歷任西南卡介苗製造研究所所長,衛生部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副所長兼卡介苗室主任,中國防癆協會四川分會名譽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一生為卡介苗的研究和我國防癆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卡介苗防癆的創始人之一。撰有《卡介苗之培養及製造》等論著20餘篇。
李家鈺
【李家鈺】(1892~1944)抗日烈士。字其相。成都市蒲江人。歷任川軍第一師師長、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四川"剿匪"軍第三路總指揮、川軍第104師師長、第47軍軍長等職。抗戰初期率部出川抗日,1939年冬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6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5月,在河南陝縣秦家坡與日軍作戰時犧牲。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舉行國葬。1984年5月,民政部追認為"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
王銘章
【王銘章】(1893~1938)抗日烈士。字之鍾。成都市新都人。歷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第4師師長,川軍第41軍第122師師長,第41軍代理軍長等職。1937年出川抗戰。1938年初率部參加徐州會戰,3月14日,在滕縣保衛戰中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周太玄
【周太玄】(1895~1968)生物學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原名周焯,號朗宣,後改名周無,號太玄。成都人。1918年與李大釗、王光祈等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次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曾創辦"巴黎通信社"和《旅歐周刊》、《華工旬刊》。先後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和理學博士學位。1930年回國後,歷任成都大學、成都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兼生物系系主任,西康經濟研究所所長、《大公報》顧問。1949年後,相繼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重慶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常務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編譯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1955年又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在腔腸動物尤其是對水母的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填補了我國水母研究的空白。一生著述頗豐,重要的有《Chrysaora生活史之研究》、《動物心理學》等7部生物學專著,《古動物學》等11部譯著。
劉咸郕
【劉咸郕】(1896~1932)歷史學家。字鑒泉,號宥齋。成都市雙流人。歷任成都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及成都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學術研究除史學外,還涉及經學、目錄學、文學、書法等,見解獨到,卓有成就。一生著述宏富,成書達200餘部,總名《推十書》。
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中國共產黨高級幹部。成都彭州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北伐和南昌起義。1932年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國家保衛局局長。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先後任中共陝甘省委、陝甘寧省委、陝西省委宣傳部長。抗戰爆發後,協助葉挺組建新四軍,任新四軍秘書長和東南分局秘書長。1942年後,又相繼擔任中共淮海區委副書記、中共蘇北區委副書記和行署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蘇北區委書記、華中分局宣傳部長、蘇皖邊區政府主席。1947年,先後任中共旅大區委副書記、財委會書記,大連大學校長等職。1949年後,先後任保衛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及書記、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組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李一氓也是一位諳熟版本目錄學的學者,收藏大量珍稀古籍,俱捐獻國家。
艾蕪
【艾蕪】(1904~1992)作家。原名湯道耕。成都市新都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前歷任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理事、《大公報.半月文藝》主編、重慶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1949年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四川省文聯名譽主席、四川省作協名譽主席等職。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著述頗豐,主要代表作有《南行記》、《故鄉》、《山野》、《百煉成鋼》、《高高的山上》等。
羅南輝
【羅南輝】(1908~1936)紅軍高級將領。又名羅曼、羅敏。成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四川長期從事地下工作。1933年春任紅33軍副軍長,1935年參加紅軍長征。同年底任紅5軍副軍長,次年10月22日在甘肅省定西縣華家嶺戰斗中壯烈犧牲。
資料來源: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成都
⑵ 北京名人墓地
八寶山,一個個看去吧,每個都是名人
⑶ 西湖是否成了古代名人公墓為什麼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古代墓葬風水學有關系;二是古代西湖就是郊區,古代杭州城不大,因此作為郊區的西湖自然就是古人選墓地的一個去處了。三是和杭州周邊的地理環境有相關。另外還要再說明一點西湖邊不僅僅是古代名人喜歡葬在那邊,還有許多平民也葬在那邊。熟悉杭州的人可能會知道,周末去玉皇山以及西湖邊周邊的幾座名山那邊爬山會看到許多無人的墓碑都說不上年代,說明先人還是喜歡死後葬在西湖邊的。
古代墓葬風水學
晉代大風水家郭璞在《葬書》中曰:"氣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葬書》曰:"夫陰陽之氣噫為風,升為雲,斗為雷,降為雨,行平地中而為生氣"。
因此,在我們古代墓地講究的是這種陰陽之氣,再由氣不斷地轉化為雲、雷、雨等表象才是吉壤,會保佑子孫後代人丁興旺,平安健康等。再說的通俗一點就,古人選墓地時最佳的風水格局是後面有山,前面有水,兩邊有小山拱護。這樣才能聚氣,因為後山主有靠山,人丁興旺。前面有水主財源茂盛,左右拱護,山環水抱,主得神鬼、貴人之助,這就是大吉之地。而西湖邊有類似這樣的地形,會造成許多古人選墓地的選擇(不僅僅是名人)。
由於古代西湖就類似現在的郊區
關於杭州古城在古代有十大城門,有一首民謠是說杭州城門的:
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籃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慶春門外糞擔兒。
這些城門大概是范圍是什麼概念呢?就是大概現在的杭州上城區和下城區范圍內,而且比今天的上城區和下城區范圍都要小。因此可想而知,古代杭州城范圍並不大。出了這些門就都是郊區了,而且西湖是最近的郊區,往遠了去就要到靈隱寺、九溪那邊了。因此對於古人來人,死了人葬在郊區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當時西湖也類似和今天一樣是一個風景美麗休閑的地方,因此有古代名人葬在這邊也就不稀奇了。
最後再說一下西湖邊有哪些名人的墓呢?分別有於謙墓、岳飛墓、牛皋墓、武松墓、蘇小小墓、秋瑾墓、蓋叫天墓、林和靖墓、章太炎墓、張憲墓、岳雲墓、張蒼水墓。有喜歡旅遊的小夥伴們到了杭州,在西湖邊遊玩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去憑吊一下古人,瞻仰他們的英雄事跡(像於謙、岳飛、張蒼水、秋瑾等)。
⑷ 河南都有那些名人墓地(越多越好)
河南的名人墓地很多吧,畢竟是歷史底蘊很厚重的地方,
⑸ 歷史人物的墓地財產屬國家還是屬後人
由於認為是抄其祖先所留財產的人(直系子孫)存在舉證證明墓地里的財產屬於其祖先留給後人所有,且因這個問題已經成為關系民族國家和學界更大的命題,應當適用歸國家所有,《物權法》有明確規定。
以現在的法律,可能會保護這位直系子孫的利益(要求考古隊停挖),但是,國家肯定會專門出台一部關於保護國家專有文物的法律法規,最終是會歸國家所有。
⑹ 南京名人墓地
最有名的當數中山陵,中山先生孫文之墓。其次便是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內之墓。再往後恐容怕得算孫權墓了,只不過已經沒有了具體的陵墓遺跡,只知道位置在梅花山下。
南京雖稱六朝古都,但明民影響最大,名人墓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時期,所以其它比較著名的陵墓有:明朝的常遇春墓、徐達墓、鄭和衣冠冢,民國的譚延闓墓、廖仲愷何香凝墓等。
當然,南唐二陵並不屬於這兩個時期,同時也是規模比較大的古代帝王陵墓。
⑺ 杭州 烈士 名人 墓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詩句把清明時節人們的心情及氣候寫得入木三分。今年學校就安排我們六年級七個班的學生去慈城祭掃烈士墓。
老師讓我們每人都手工做一朵白花,去敬獻給烈士。我回家忙乎了二個多小時也沒做出個樣來,最後只能厚著臉皮請教媽媽,終於把兩條美侖美奐的白花做成了,還帶著兩片綠葉,新鮮的宛若沐浴在春風里帶著露珠的真花。
慈城在我印象中只有年糕,雖然知道離市區不遠,但卻從沒去過,只知道媽媽買年糕時總挑慈城的買。究竟那裡有什麼風景?還有烈士們的感人事跡是怎樣的呢?帶著大大的問號,晚上我怎麼也睡不著……
迫不及待的我們經過一路的顛簸終於到了慈城。故城的早晨籠罩在陽光下特別耀眼,古樸典雅的象是中國畫……
跟著導游來到烈士墓前,巨大的岩石上幾個鏗鏘有力的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首先映入眼簾,先前的高興勁兒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沉痛。在低沉的哀樂聲中,我們七個班級二百多學生自動排成了正方形的隊伍。講解員用沉痛的語氣介紹了朱洪山烈士。烈士原名叫兆琪,他是寧波庄橋人,1937年投身革命,1946年在戰斗時被敵軍所困,他為了戰友的生命,鳴槍示警,把敵人引向自己,在腿部中彈已站不直的情況下,烈士還英勇還擊,最後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聽著烈士的生平和事跡,眼淚模糊了同學們的視線。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日子都是烈士們的生命換來的呀,鮮紅的紅領巾是烈士們的鮮血染成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珍惜?聯想到自己平時從未想到這些,我心中不經感到愧疚,烈士用生命鮮血換來的新中國需要我們去建設,只有祖國強大了,才不會被霸權主義國家欺凌,而我們今天不好好學習,將來拿什麼去建設國家,又有何本事保衛祖國?烈士的鮮血不能白流!祖國的明天不能毀在我們手中!我們要認真學習,將來建設好祖國,不辜負老一輩革命者們的遺願。
此時,沉痛的音樂再次響起,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紀念碑前鄭重的把手中的小白花敬獻在朱洪山烈士墓上……
⑻ 中國著名的50位歷史人物墓地分別在什麼地方
中國著名的50位歷史人物墓地分別在什麼地方?
(1) 孔子:山東曲阜縣
(2) 屈原:河北秭歸縣
(3) 荀子:山東蒼山縣
(4) 范蠡:安徽渦陽縣
(5) 張良:河南蘭考縣
(6) 張騫:陝西城固縣
(7) 司馬遷:陝西漢城縣
(8) 王昭君:內蒙古呼和浩特
(9) 王充:浙江上虞縣
(10) 蔡倫:湖南耒陽
(11) 張衡:河南南陽市
(12) 華佗:江蘇徐州市
(13) 張仲景:河南南陽市
(14) 諸葛亮:陝西勉縣
(15) 關羽:湖北當陽
(16) 王羲之:浙江嵊縣
(17) 陶淵明:江西九江市
(18) 玄奘:陝西長安市
(19) 李白:安徽當塗縣
(20) 杜甫:河南鞏縣
(21) 韓愈:河南孟縣
(22) 白居易:河南洛陽市
(23) 柳宗元:廣西柳州市
(24) 范仲淹:河南伊川縣
(25) 歐陽修:河南新鄭縣
(26) 蘇洵:河南郟縣
(27) 司馬光:山西夏縣
(28) 蘇軾:河南郟縣
(29) 蘇轍:河南郟縣
(30) 岳飛:浙江杭州市
(31) 辛棄疾:江西鉛山縣
(32) 元好問:陝西忻縣
(33) 楊萬里:江西吉水
(34) 施耐庵:江蘇興化縣
(35) 唐寅:江蘇蘇州市
(36) 李時珍:湖北蘄春縣
(37) 劉伯溫:浙江文成
(38) 鄭成功:福建南安
(39) 蒲松齡:山東淄博市
(40) 林則徐:福建福州市
(41) 魯迅:上海市
(42) 秋瑾:浙江杭州市
(43) 廖仲凱:江蘇南京
(44) 孫中山:江蘇南京
(45) 方誌敏:江西南昌市
(46) 馮玉祥:山東泰安市
(47) 何香凝:江蘇南京
(48) 李大釗:北京市
(49) 左權:河北邯鄲市
(50) 宋慶齡:上海市
⑼ 幫忙尋找歷史英雄人物的故居或墓地(相關的歷史勝地都行),大家都來幫忙一下吧(知道幾個告訴幾個吧)。
很好…我只聽說過6和17…
⑽ 阿靈頓國家公墓的歷史人物
到年5月,阿靈頓公墓內安葬的死者已超過18萬。其中著名人士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總司令約翰·潘興將軍(1860~1948年),美國前國務卿、曾任駐中國國民黨政府特使的喬治·馬歇爾將軍(1880~1959年)。潘興在一戰期間的歐洲戰場上,用18個月的時間創建了一支200萬之眾的美國遠征軍,並指揮這支大軍在200天的戰斗中,重創了具有4年大戰經驗的德軍。1919年,他被擢升為特級上將。這是特別為他設立的官銜,在此之前的美國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人獲此殊榮。馬歇爾曾任潘興將軍的副官,1944年晉升為五星上將。他在1945~1947年任美駐中國特使期間,曾以「調處」為名,參與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談判。1947~1949年任美國國務卿期間,曾提出所謂援助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1953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獲得此獎的職業軍人。
還有3位海軍上將。 除傑出人物外,大部分墓碑下是在美國歷次戰爭中犧牲的官兵。公墓內還有一座死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的無名戰士墓,墓地上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紀念碑,這里雇有哨兵全天候看管。除此之外,公墓內還有一些軍事紀念碑,包括位於無名戰士墓後的圓形劇場紀念碑,南北戰爭同盟紀念碑,以及1898年在哈瓦那港沉沒的緬因號戰艦上的桅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