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辛姓歷史人物

辛姓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02 23:45:30

⑴ 歷史上辛氏著名人物有哪些

辛秘、辛樹森抄、辛邁豪、辛柏青襲、辛曉琪、辛成、辛絲、辛曠、辛莽、辛程、辛文、辛明、辛少波
辛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後任周太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

⑵ 中國古代,有哪些歷史人物

那可多抄了去了,估計你一本書都記不完。不過歷朝歷代比較有名和醜名遠揚也就那麼幾位。從夏商周說起:夏朝,虞舜(大禹,夏啟他爹),夏啟(夏朝的建立者),夏桀(亡國之君);商朝,商湯(商的建立者),殷紂王(亡國之君),當然還有忠相比干,周文王姬昌(也算商朝人吧);周朝,周武王姬發,忠相周公、姜子牙,周幽王(亡國之君);接下來就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越勾踐,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其中諸子百家很多很多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孫子、孟子、荀子…………,秦:秦王嬴政,名相李斯,武將 王翦、蒙恬等待,秦二世胡亥,宦官趙高……………………建議你買一本中國上下五千年看一看你會受益匪淺,知識只有自己掌握才是自己的》》》》》》》》》》》

⑶ 姓游的所有歷史人物

現有游湖的資料
一、廣東雲浮循常大塘基村游氏:家譜記載
始祖:南周公字肇基號國初、普封文林郎。原籍江西吉安府,明朝朱翊均萬曆初年攜妻李氏來東安縣街尾貿易營生,未置產業。二世祖:游綸公字惠珍號渭川、貤贈文林郎,妣唐氏貤贈太孺人。二世叔祖:湖(瑚)公字惠寶號巨川、文林郎。妣劉氏,封七品孺人。萬曆十六年戊子科舉人中試第四十一名與解元劉景辰同榜後任知縣。
  二、二世唐氏太婆墓碑記
木本水源宗功可紀年煙代遠墓貌宜新茲我祖妣唐太君生於嘉靖丙辰年七月初八日巳時終於崇禎丙子年正月十七日寅時 ,二世祖諱綸公之原配也生一子諱從元公  始祖諱南周公於前明萬曆年與南海縣西樵西城崗昆弟諱邦重公從太保陳龍星公開辟三羅東安立籍居住 由街尾墩遷居循常洞柑(禾旁)園鄉後葬我唐太君於鄉村之側山形蜘蛛結綱坐庚向甲兼申寅星宿十一度山前群峰挺秀局勢廣寬逐全子孫千億永世綿綿皆由我祖宗德澤夫妻世食長齏良善心田所遺留以致此也 故於佳城重新之日勒之貞珉永垂不朽雲
三、現發縣志史料
1、東安縣志:游湖南海入籍萬曆戊子科舉人中試四十一名與解元劉景辰榜任知縣;羅定州府志;游湖南海人萬曆戊子科舉人中試四十一名與解元劉景辰榜;廣州府志記:游瑚南海人東安籍知縣郝通志誤重一游湖南
2、仙游縣志;安徽.光緒.貴池縣志記載游瑚知縣、縣令。
3、仙游縣志記載;游公祠在楓亭北街祀知縣游瑚;遺愛祠在東效…游瑚並祀…
4、文淵閣大學士丁紹軾(文遠)記瑚公序; (1)、游令公報最序(摘自《丁文遠集·卷三》(2)、貴池游公德政合編序(摘自《丁文遠集·卷三》(3)、邑游矦碑記(摘自《丁文遠集·卷三》。
5、立在南海丹灶西城村的「萬曆戊子科舉人游瑚立」的舉人碑。
四、有關族譜記載
1、深圳東莞的油松(漁侶)譜:本支科甲顕名:一諱湖萬厝庚子科鄉試東安縣學任湖廣知縣龍祖裔。
2、廣東石步譜:纘修族譜序中記載…前代譜於遠派徾有差訛萬暦乙已達所公瑚以郷薦令於閩之仙逰與莆田皆附府治邑也游氏之族則居於莆田之函江公政事之後睱與族之紳袊父老子弟往來甚密及丁夘艱奉俸金謁祖於函江遂抄遠譜而歸付與十三世宗子南榕公重修之…
3、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瑚公萬暦戊子舉人與學程公同榜官仙游知縣嘗謁東門評事公家廟拜祖賚銀拾數並匾額聯板入祠匾書木本水源四大字聯句雲逺派不忘源南海潢孫思祖澤近柯還護本仙陽棠令覓宗支 廣東籍俱南海房
五、[明]游瑚.題九鯉湖
巨靈天外劈仙都,山色湖光入畫圖;長夏雪從幽澗落,清秋猿自亂山呼。丹成知化何年鯉,簾卷猶懸徹夜珠;塵世覆蕉俱莫問,春桃開遍萬家符。一一載自《九鯉湖志》

⑷ 姓辛的名人在歷史上都有哪一些

辛棄疾宋代詞人

⑸ 竇姓的歷史名人

竇姓的歷史名人有竇嬰、竇融、竇憲、竇武、竇鞏。

一、竇嬰

西漢大臣。字王孫(公元前?-公元前131),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武邑縣)人。竇太後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封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後貶斥。後因罪被殺。

二、竇融

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時封建武男,後因參加鎮壓綠林、赤眉農民軍,拜渡水將軍。新朝滅亡,降更始政權,求任張掖屬國都尉。更始覆滅,被張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長吏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

他先奉隗囂正朔,後見光武帝號令嚴明,有意投靠。時光武帝聞河西殷富,士卒精壯,也遣使與他聯絡。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東漢政權涼州牧的官職。八年,光武帝征隗囂,融率部來會合,擊破隗囂後,封安豐侯。隴蜀平定,融奉召入京,歷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尉事兼領將作大匠。

竇氏貴寵,一門先後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融子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明帝令融就第養病。歲余,融上衛尉印綬。五年卒,年七十八歲。

三、竇憲

字伯度。東漢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是竇融之曾孫,領兵出塞3000餘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拜大將軍,總攬大權。和帝既長,憤其驕縱,與中常侍鄭眾等合謀,迫令自殺。

四、竇武

字游平(?-168),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長女被選入宮,拜侍中;女於同年冬被立為皇後,遂遷越騎校尉,次年改官城門校尉。

時正第一次黨錮之禍,上書為黨人求情。桓帝死,無子,與其女竇太後迎立靈帝,任大將軍輔政,封聞喜侯。他引用陳蕃、李膺、杜密等黨人參政,合謀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事泄,反為曹節等所殺。

五、竇鞏

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風平陵人。竇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辟為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後兼御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號「囁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竇常、竇牟、竇群、竇庠合有《竇氏聯珠集》。

⑹ 10個以上的歷史典故(帶歷史人物的)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都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的秤來稱。」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曹沖趴在曹操耳邊,輕聲地講了起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 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⑺ 計姓的歷史名人

源自夏禹;望出臨淄:全聯典指計氏的源流和郡望。
京兆世澤;備物家聲:全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計然,說勾踐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之情可得見矣。范蠡師事之,用其策施之家,乃治產至巨萬。
雪仇奇策;教養良才:上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計然仕越,以五策使越滅吳復仇。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計初,官寧都州同知,定賦籍,平冤獄,上下悅服。
五策越霸;四計宋存:上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計然,善計策,仕越,以五策使越成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計衡,上書言天下大計,高宗嘉之。 致平清白吏;汝和淡墨菊: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朝奉大夫半衡,字致平,紹興進士。歷監察御史,出守池州,轉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學時,上書言天下大計,宋高宗嘉之。及卒,家無余資,時稱清白吏。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刑部郎中計禮,字汝和,浮梁人。明天順進士。以畫菊,落筆皆用草書法。時雲:「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計禮菊。」
紅梅添異彩;錄村綻奇葩: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畫家計楠,字壽喬,秀水人。廩貢。官吉安訓導,耽著述,精繪事。尤喜畫紅梅,時稱計紅梅。有《一隅草堂稿》。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計默,字希深,吳江人。為文學家計東之子。擩染家學,以詩文游四方,貢入太學。有《錄村詩鈔》。
強國需修備;齊家乃識物:全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謀士計然,一名計研,字文子,葵丘濮上人。他博學聰穎擅長計算謀略,是越王勾踐的重臣范蠡的老師。曾勸勾踐修武練卒,防患於未然。勾踐、范蠡用其謀,成就了霸業。計然常曰:「知國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貨之情,可得見矣。」范蠡用其策,施之家,乃治產至巨萬。
用五策越霸;上四計宋存:上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計然,善計策,仕越,以五策使越成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計衡,上書言天下大計,宋高宗嘉之。 不事王侯,游海澤為漁父;所聞博洽,居幕府獻晉書:上聯典指春秋時期越國的學者計然,一名計研。其先為晉國亡公子。本姓辛,後改姓計。他不事王侯,潛心於學,博學善計算。范蠡曾事師之。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右丞議郎計有功,字敏夫,安仁人。知簡州時,有政績,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因功為張浚從勇,嘗居浚幕符。紹興中遣詣行在奏封,獻所著《晉道鑒》。又有《唐詩記事》傳世。

⑻ 古代姓辛的名人有那些

三國時候有一個辛毗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本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其先人東遷。當初,辛毗跟隨其兄事袁紹。曹操任司空時,徵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戰後,辛毗事袁紹的兒子袁譚。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謚肅侯。
辛毗也是三國時期一個有膽有識的治世之才;他能夠洞察時勢,深謀遠慮。加之他性情耿直坦率,剛正不阿。所以,不論是他仕魏王曹操,還是仕文帝、明帝時,都有過很好的諫言。未投曹操之前,辛毗在袁譚麾下。袁譚袁尚兄弟相殘時,袁譚派辛毗到曹營中求和。曹操開始很高興,後來變了主意。他想讓袁兄氏弟相鬥,自己先取荊州。辛毗從天下全局的角度分析,認為奪取河北最重要「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有了河北就有了 牢固的基礎。再說取河北易而取荊州難,取河北則袁氏兄弟不相救,「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而「荊州豐樂,國未有釁」,百姓不乏衣食,國內沒有矛盾,既得天時又得人和。所以只能先取河北鄴城。曹操對辛毗的分析極為贊同,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破鄴城後即委以重任。辛毗非常重視民情,關心農業生產,體恤百姓。他認為國家實力的強弱,關鍵在於人心的向背和農業生產狀況,只要百姓生活有保障,國家就富足,軍隊就強盛。文帝在位之初,曾欲興兵伐吳。辛毗認為不妥,他勸諫文帝「修范蠡之養民,法管仲之敬政,則充國之屯田……兆民知義,將士思奮,然後用之,則役不再舉矣。」顯然,他的治國方針是正確的。青龍二年,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對峙中司馬懿應眾人數次請戰要求辛毗,與諸葛亮對決,辛毗不聽,可見這時掌握兵權的是辛毗不是司馬懿,三國志里也有說:」明帝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准毗節度,莫敢違犯.」
魏略里也說: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辛毗為人剛正,常常犯顏直諫。曹丕曾准備把冀州百姓遷移到河南十萬戶,辛毗及群臣的諫言他都不採納。辛毗「隨而引其裾」,繼續陳述自己的意見,其忠心輔國之志可嘉。

⑼ 你好,有辛氏族譜全集嗎[email protected]。謝謝

堂號:靈泉堂 名人:明尚書辛自修 始祖:辛仲良

家譜前言:
新修家譜序言時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進入盛世,省市縣區地方誌編修及名勝古跡游覽區開發工作,均突猛進展。適予由海軍轉業本市。不少史志編修及游覽區開發同志,出於工作需要,向予詢及辛氏明代仕跡活動。予茫然無所措答。乃於假期先後赴縣、市、省、京城,拜謁權威圖書館所領導及大專院校文史科系史志學者。聯系求教,查抄有關明代辛氏資料。1986年8月開始,至2001年5月截止,繼續十餘年,抄牘累案。通過整理編印出《明代辛氏資料纂編》數十餘萬言。雖屬抄自數百卷史志,卻仍不免支離殘缺,難得全貌。乃邀人協助,編成《辛氏芳蹤》、《辛肅敏公全集》二書。在《辛氏芳蹤》內,編入《辛氏芳蹤世系表》一份。我辛氏遠祖為魏侍中辛毗(穎川禹州)。後世居真定曲陽。至元末,仲良祖為避亂徙襄。五世訪祖首編家譜,六世瀌

祖整理家譜,八世自修祖明萬曆六年再修家譜,在南京刊印後戶授一冊。後來每年全族都在黃柳聚會一次,共議家事(俗稱吃老墳社),直至民國末年,除本縣外,葉縣辛堂、辛樓等常往襄縣祭祖。承一九九一年十月初四祭祖議事:重整家譜條,由士秀據文獻謄抄整理先祖輩系。於一九九七年八月新譜稿成,已印四十餘份(附芳蹤一並)呈送各家,請對譜內格式、內容、條款進行修改。該譜澄出了我辛氏遷襄後,十世仕跡資料,僅編至十世成才、成科、成章三祖,以下即無連續原始資料可據。直至清乾隆末年,方有占元祖名字。中間七世失去考據。所幸各村辛氏後裔,遞代相傳,老幼皆能說明個人輩數,即此斷中有續,仍可作為新修族譜依據。為完善我襄辛氏家譜,據族人家傳各種文書、字屏、墓碑、老人口傳及相關文獻記載,現初步考證出六世至二十世祖共五十八人,充實了家譜。自一世始祖仲良至現二十五世,代有人才,無一空缺。肅此,辛氏重修家譜呈現出較為完整的面貌。我襄辛氏家譜已部分存入新家坡和上海圖書館尋根家譜網站,有條件者可以查看和添續。新家譜取歷代各家修譜貫例,繪編出歷代世系圖、世系表、世錄等,並將《辛氏芳蹤》訂於譜首。使閱譜者,首閱明代十世耕讀簪笏不絕之盛,及遠承漢龍門李膺破柱風烈。緬懷咨道祖、肅敏祖等臨民立朝,清俊高潔形象及辛氏世守清貧風范。籍以自我編策,有助於接受愛國教育,團結奮進。是為序。辛士秀於平頂山

二○○一年八月十日

《辛氏族譜》後序昔我先曾大父憲副公.成化初年.首創是編.義例有凡.世系有圖.小傳有述.恩命有紀.志狀有考.贈言有錄.譜之規劃條節.蓋已彰明較著矣.於是歷世之五.尊卑秩序.長幼雁行.雍雍睦睦(mu)彬彬濟濟.襄人稱詩禮名家..必曰辛氏雲.迨(dl)嘉靖丙午.先大父稼庵公.年及耋(die)壽.手校是編.隆冬呵凍.十指皺裂.朝訂暮考.未嘗暫錐.其用心亦苦矣.余時為童子.執經侍側.聞大人命言曰.斯吾家故譜也.昔何以盛.今何以衰.昔以之合.今以之渙.吾校此以遺吾宗.俾知所集知所法焉.可矣.小子識之.於時歷世已八.訛者正.斷者續.族之人睹茲譜.咸深同源共本之思焉.今大父之歿.又三十餘年.由八世而十世矣.親漸遠.則情漸薄.人愈眾.則義愈疏.不知有譜可也.至有不知祖字者焉.有不相通面.通面而不揖者焉.有幼稚()見尊長.帖帖不下騎者焉.嗚呼.人雖十世.其始本一世.人雖眾多.其始本一也.以一人之生.卒之於悖(bei)戾(li)無敘如此.亦甚可悲矣.茲譜之刻.豈容已哉.萬曆戊寅秋.修奉命官應天.爰攜是編.更加校續.刻之京兆署中.裝訂成書.人授一冊.俾能法祖者什襲珍藏.以永寶先世之傳.繩武作裘.以恢弘先世之緒.庶不負二祖之用心.而修區區一念之誠.將藉此陳編.引長不替矣.凡我同宗.宜亮於茲.刻既.謹拜手稽首識諸末簡雲。大人諱自修原序於南京

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

家族來源:
襄城辛氏源流

辛姓是夏後啟的後裔:辛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在宋初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379位。唐代的《

元和姓纂》說:「辛,姒姓,夏後啟別封支子於莘,莘、辛相近,遂為辛氏」。這里所說的「夏後啟」,為姒姓,是夏後氏部落領袖禹的兒子,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建立者;「支子」指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所生之子;「莘」為國名,在今陝西合陽東南。於此可知,莘國為夏後啟支子的封國,王族子孫以國為氏,稱莘氏,因古代莘、辛二字同音通用,後演變為辛氏。辛姓

源於上古:辛姓

源於上古,出自有莘氏。莘氏是有莘的後裔。相傳,夏禹的母親就是莘氏之女,商湯也娶有莘氏女子為妻。莘,後改作辛,成為辛姓一支。

4、商朝末年有辛甲,為紂王臣,多次勸諫紂王而不被採納,遂離商到周,受到周文王姬昌的歡迎,被任為太史,後被封於長子(今山西長子縣西南),其後代有辛伯、辛有,皆為西周大夫。辛有隨周平王東遷(今屬河南),兩個兒子去晉國(都今山西翼城)做官,與籍氏一起管晉之典籍。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辛寥;還有葵丘(今河南民權縣東北)濮上人計然,名研,本辛姓,字文子,拜老子(李耳)為師;其先為晉國人,曾南遊越國(都今浙江紹興),為政治家范蠡之師,越王勾踐用其計,遂成霸國。秦將有將軍辛騰,家於中山苦陘(xing今河北定縣東南),曾孫蒲,漢初以豪族徙隴西狄道(今甘肅臨兆縣南)。此後千餘年間,隴西郡(治狄道,三國魏徙治今甘肅隴西縣東南)長期是辛氏的繁衍發展中心,曾涌現了許多名人。其間,北周曾賜綏化辛並姓宇文、宿國公辛威姓普屯,至隋初皆恢復本姓;北周有項亶(dan),被

賜姓辛氏。唐代以後,西至新疆,東至山東,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均有辛氏的聚居點。清代,福建辛氏有移居台灣者,後又有人去海外謀生,僑居於新家坡等國家。

辛氏英才濟濟,代不泛人。西漢有酒泉縣太守辛武賢,其子辛慶忌繼其任。東漢有詩人辛延年。三國魏有穎鄉侯辛毗。晉代有書法家辛謐(mi)。北周有學者辛慶之。唐代有宰相辛雲京,晉昌郡王辛京杲。宋代有副宰相辛仲甫、辛次膺,而最著名的人物則有大詞人辛棄疾。金代有詩人辛願。

元代有作家辛文房。明代有副使辛訪、尚書辛自修(襄半朝之一)。清代有學者辛從益。我襄辛氏為魏(三國)侍中辛毗(pi

穎川禹州)之後,世居真定之曲陽,元季仲良祖避亂徙(xi)襄,是為徙襄始祖。攜家選地丘壑之間,紫雲山區,靈山腳下貫溝落戶,所謂尋得桃源好避秦也。與子友敬祖艱辛經營,終能步出元皇肆瘧,群雄逐鹿,風雨如磐,血沃中原之亂世,安度至洪武建文永樂之歲。其艱苦奮斗,戰災斗難之經歷,概可想見。至三世祖達(至善),嚴格耕讀教子,四世泰祖乃能讀至洪武貢士,仕至禮部郎中,三子鼎祖讀至永樂丁酉科舉人,仕至元城教諭。至善祖乃受封贈承德郎戶部主事。其後,人才輩出,簪(zan)笏(hu)不絕。訪祖、自修祖尤著稱於世。家風一脈相傳,廉正愛民,讀不廢耕,成為襄城清貧詩禮名家。

考諸史志,吾襄明代人才輩出,立朝七卿,中丞岳牧背肩相望。故有「襄半朝」之稱。而辛氏歷明前中期,直到晚明嘉、隆、萬曆間,簪(zan)笏(hu)不絕,仕跡蟬聯。而監察御史福建副使辛咨道、左都御史起南京刑部尚書改北京工部尚書辛肅敏,尤為卓異。故吾襄人稱詩禮名家,必曰辛氏。原曾由咨道公輯錄皇室榮頒敕命成書,曰:《辛氏傳芳錄》。因毀於回祿,後由肅敏公重新追續成書,曰:《七世恩命錄》。復校刊《辛氏族譜》,辛氏戶授一譜。是知辛氏早在明代,已添丁入譜,登仕有錄矣。痛惜自肅敏公迄今四百餘年,歷經無數滄桑巨變,現竟片紙無存。黃柳肅敏公二十一世嫡孫辛令山先生家藏肅敏公巨幅畫像一幀,文革中亦由公社造反派取去,下落無著。致辛氏名族,今竟仕籍族譜,均成空白。明朝中葉,由於耕種土地的需要,辛氏已從靈山之陽的貫溝開始向靈山之陰的黃柳遷徙分居,後又從黃柳分居至柳林等村;因原譜失落,遷徙外域的人已不可考,近代本族聯系密切的有葉縣辛堂、辛樓等村(現有二千餘人)。肅敏公十五世嫡孫辛士秀,八十年代海軍轉業後,縣、市地方誌編修、紫雲山游覽區開發工作同志,均迫切征詢辛氏史跡。士秀乃毅然決計由縣、市、省、京城圖書館所及大專院校史志科系,從頭艹鬼

集史志有關辛氏資料。密切聯系,虛心求教,奔波累年,抄牘累案。分門別類,輯成《明代辛氏資料纂編》達數十萬言。乃邀鮑坡余冰鴻(大陸)長者協助將其中大部分屬於肅敏公之奏議、詩文、傳記、史跡。編為《辛肅敏公全集》。

此外,根據所有資料,上自仲良祖徙(xi)襄,下及咨道公、純篤公、肅敏公等十七世仕籍、傳記及全族人物之史跡,按世系纂總,編為一集,題曰:《辛氏芳蹤》。

一九九一年十月,襄城辛氏共同祭祖時商定重修族譜,根據文獻騰抄先祖輩系,澄出我辛氏遷襄後十七世仕跡資料。所幸各村辛氏後裔,遞代相傳,老幼皆能說明個人輩數,即此斷中有續,是為新修族譜之依據。辛氏重由十七世至二十五世填表成譜,編繪世錄、世系圖(已上譜的有1127人),編為《襄城辛氏新修族譜》。並將《辛氏芳蹤》訂於譜首,使閱譜者,首閱明代十世耕讀簪芴不絕之盛,及遠承漢龍門李膺破柱風烈,緬懷咨道祖、肅敏祖臨民立朝,清俊高潔形象及辛氏世守清貧風范。籍以自我編策,有助於接受愛國教育,團結奮進,建設四化。辛士秀於平

⑽ 辛氏來源,歷史上的名人,人口數量,族譜

基本介紹 才[才,讀音作ái(ㄘㄞˊ)]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較廣,今遼寧清原,內蒙古烏海,天津武清,河北樂亭、圍場、辛集,山西太原,陝西韓城,湖北老河口,安徽貴池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藏族、錫伯族、傈僳族有此姓。明代有才俊,昌黎人,宣德中任高郵州判;又有才寬,天順進士,兵部尚書;清代有才瑞,任邯鄲縣教諭。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帝王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方氏,出自明朝大寧太守方寬,屬於帝王賜字改姓為氏。與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處在同一時期的明朝大寧太守方寬,是明成祖朱棣的愛將,他曾隨朱棣南征,多次在戰斗中救駕。朱棣因方孝儒忠貞於建文帝,大怒而誅戮方孝儒十族,氣頭上還下旨要殺盡天下方氏人。在當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寫成「房」字缺一點(上屍下方,筆者的計算機字型檔里沒有該字,讀音為shī),意為方氏的屍體,這是出於明成祖對方孝儒等人不屈從自己的仇恨,因而對方氏族人大加貶嫌。但朱棣又十分珍愛自己的愛將方寬,為免方寬被誤殺,特改賜方寬姓「才」,方寬後來官至兵部尚書。 第三個淵源 源於柴氏,出自五代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據家譜文獻《才氏家譜》記載,才氏與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該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時期的後周皇帝世宗柴榮,謚睿武孝文皇帝。其後代世襲的梁王柴桂,當年被岳飛槍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譜》中記載的始祖。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才姓始於公元十四世紀明朝時期,方希賢更名為「才隱士」時起。方希賢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難時以父名最後字「才」為姓,以「隱士」為名。即才氏始祖。 遷徙分布 才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帝三百二十六位,以昌黎、遼東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江蘇、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四省區為多,約佔全國才氏人口的70%以上。 歷史名人 才寬 (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遷安人(今河北遷安)。著名明朝兵部尚書。才寬,明成化中期進士。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時惠民禮下,其治坦闊。遇事裁決如響,不較小過,民思慕之。明正德初年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閎闊,遇事裁答無滯。後以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後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後升工部尚書,總制陝西三邊軍務。才寬好野戰,不拘陣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韃靼亦思馬之子小王子犯延綏,值火篩在套,才寬率師由興武營擊之,斬首數十級,乘勝深入時忽中流失,遂戰死於花馬池。明武宗朱厚燳聞知後,賜其子為百戶,錦衣衛世襲。 才俊 (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郵判官。 才樹德 (公元1934~今),遼寧義縣人。著名地方財會工作者。1953年於錦州會計學校畢業,以後通過自學已達到大學本科水平。從事財會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納員、會計員、核算員、副科長、科長,現任金城造紙總廠副總會計師兼財務處第一處長。1988年被評為高級會計師。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財經方針、政策,肯於勤奮學習,努力鑽研財務會計、成本理論,不斷探索專業知識,積極參與財務改革,並注意總結經驗。曾多次擬定財務收支、成本計算和資金管理等規章制度,組建賬目,設計憑證報表。推行全面經濟核算效果明顯。緊緊圍繞本廠實際推廣應用「目標成本」、「ABC管理法」和「網路計劃技術」等現代化管理方法,先後獲省市二、三等成果獎,並撰寫論文曾在《中國城市金融》、《財會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軍 (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謙人。著名地方公務員。青海省囊謙縣文教局局長。他於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崗位,關心、愛護學生,長年為學生理發、曬被子、洗衣服,帶領學生挖蕨麻補助伙食,學生斷了口糧,他就拿出自己的糧食給學生吃。 1984年擔任文教局局長以來,為辦好囊謙縣的教育事業,使更多的學齡兒童入學,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國各地,從國家教委、山東平度、省各有關部門以及外籍藏胞處,利用各種機會、多種渠道爭取資金建設學校。經過多年努力,學校的設點布局日趨合理,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全縣中小學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發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2%提高到39.3%,為縣教育的長足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他先後四次被省政府、省教委、州政府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1998年5月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掃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才慶龍 (公元1979~今),黑龍江拜泉人,著名電機設計工程師。 才尚周 (公元1937~今),河北樂亭人。著名地質水文工作者。高級工程師,現任副處長。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別參加編寫了《黑龍江省松嫩平原1:20萬綜合水文地質普查最終報告》與《大慶煉油廠供水水文地質勘探最終報告》。 1965~1968年,在出國援越中主持編寫了《越南XX號公路大型橋梁基礎工程地質勘探報告〉。 1977~1981年,參加編寫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質勘查中間性報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別主持編寫了「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隊各年度的工作總結」、「大津市地礦局各年度的地礦」、「會議報告」。曾撰寫十一篇論文,分別刊登在《華北地質經濟管理通訊》和地礦部政法司主辦的《地礦政策調研》。 才淑英 (公元1937~今),山東泰安人。著名職業教育工作者。高級工程師。 才居正 (公元1938~今),藝名昌樂山人;祖籍河北樂亭,後改為永樂山人。高級書法師。任職於河北省樂亭縣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才起男 (公元1939~今),遼寧錦西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 才鴻年 (公元1940~今),滿族、錫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屬材料專家。 才汝成 (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業工作者。勝利石油管理局總地質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才曉予 (公元1930~1997),吉林長春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經濟學專家。 才仁那 (公元1954~今),藏族;西藏比如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才立剛 (公元1954~今),吉林長春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才利民 (公元1955~今),滿族;河北寬城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 才可夫 (公元1956~今),河南安陽人。著名石油工業專家。 才化冰 (公元1961~今),黑龍江賓縣人。著名職業教育家。大慶職工大學基礎部副教授。 才 華 (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師工作者。天津華盛理律師事務所主任。 才 卓 (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上海社科院法學碩士,上海著名律師 才為 (公元1981~今,)山東德州人。非著名房地產人士。 才君 (公元1982~今)吉林省長春市人,安全技術顧問。 才德昊 (公元1983年~ )祖籍遼寧省錦州市,太祖爺爺為張學良將軍的一級武官。「全國青少年外語記者選拔活動」最佳評論員、 「高校外語教師研修基地優秀學員」,東北師范大學2006級「2+3」碩士研究生,現任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辦公室秘書。

閱讀全文

與辛姓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