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評價梁啟超他的成就和影響有哪些
他應該是在那個時代取得最大成就的人,而且相對來說都是往正確的方向走。
早年潛心學問。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歲拜讀於康有為門下,接受當時最進步思想——君主立憲。
叱吒政壇。卓如之筆,可敵十方報紙。尤其是在立憲派和革命黨人在廣州論戰的時候。到後來的民國,他創辦報紙學刊,敢於執筆抨擊權威,到各地講演,世人俱道卓如為一大傑,袁世凱,孫中山都爭著要他。
脫離迂腐,敢於叛逆。從四書五經到君主立憲,從君主立憲到共和革命。在明白老師康有為走的路線已經過時的時候,毅然背著惡名(當時背棄師門可以要召天下罵名的),走革命路線。
晚年回歸教育。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其留學美日,學貫中西,在諸多領域都有非凡的思想及學術貢獻。舉個例子,對於中國早期證券市場。梁啟超說:「華人不善效顰,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實。」;「托拉斯者,原語為trust,譯言『信』也....,多數之有限公司互相聯合,而以其全全委託少數之人,為眾用信用者。故得是名。」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在強而有力的法治國家才能生存。而中國,不知法治為何物。股份有限公司,必須有責任心強的國民才能夠成功。
這點就算現代中國也少有人能夠明白。
其學生遍布天下,如蔡鍔,徐志摩,蔣百里等。其子女思成、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等具為那個時代的傑出人才。
鄙人覺得,梁任公乃晚晴民國為數不多沒有污點的人,最大的成就乃開啟民智,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Ⅱ 梁啟超的所有事跡極其評價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戊戌變法領袖之一。
早年事跡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90年入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購得《瀛環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為先生為師。1891年入讀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起「公車上書」。後主筆於《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維新,協助康有為創辦「強學會」。1896年離京抵滬,與黃遵憲等籌辦《時務報》,撰寫《變法通義》等書並在《時務報》上連續發表,影響巨大。1897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赴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開民智、伸民權。1898年「百日維新」開始後,光緒皇帝於7月3日召見梁啟超,命呈《變法通議》,授六品卿銜,令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梁啟超出亡日本。
海外流亡
梁啟超 (東華新聞?Tung Wah News, 1901年4月17日)1898年10月16日梁啟超抵達日本東京;康、梁抵日後不久,孫中山等即想與之建立聯系,但遭康有為拒絕;12月23日,梁啟超在橫濱創辦的《清議報》出版;該年冬,梁啟超撰寫《戊戌政變記》,陸續刊登在《清議報》上。
1899年3月,康有為離開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後,孫中山等多次與梁啟超接觸,商談兩黨合作;12月31日,梁啟超離開日本抵達檀香山。1900年初,清政府再命各省嚴拿康、梁;梁啟超忙於保皇會與勤王起義事宜;其間,與他的英文翻譯何蕙珍女士產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戀」;4、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迅速發展,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決定聯合出兵,6月清政府與各國宣戰;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保皇會」);7、8月間唐才常策劃、發動自立軍起義,梁啟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國;自立軍起義事敗,梁啟超經香港前往新加坡與康有為會面,後應澳洲保皇會邀請前往澳洲;1901年春,梁啟超返回日本;著《南海康先生傳》;開辦廣智書局;12月21日《清議報》停刊。1901年6月,發表《立憲法議》一文,主張君主立憲。1902年初(正月初一),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在橫濱出版;2月至7月,梁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新民說》;創辦的《新小說》,發表《新中國未來》。
1903年梁啟超應美洲保皇會邀請赴美洲游歷,先後抵達溫哥華、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費城、匹茲堡、聖路易、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後經溫哥華返回日本橫濱,此次游歷長達八個月,在華盛頓期間還拜會了美國外交部長約翰海和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返日後撰《新大陸游記》刊登於《新民叢報》;是年,《飲冰室文集》第一次結集出版。1904年清政府特赦戊戌黨籍,但康有為、梁啟超二人仍未寬免。
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與梁啟超的《新民叢報》論戰,此後革命黨和保皇黨的論戰日益激烈。1906年,梁啟超代為清政府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國憲政報告》,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表示支持。1907年10月,梁啟超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但後因遭清政府查禁而告解散。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逝世,梁啟超生活困難,以讀書、著述為業。1911年清政府責成袁世凱組閣,任梁啟超為司法副大臣,梁辭而未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梁啟超結束流亡生活,9月28日離開日本返回中國。
辛亥革命後回到中國
回國後,梁啟超曾任民主黨首領,後民主黨、共和黨與統一黨合並為進步黨,他被選為理事。1913年進步黨熊希齡組成「人才內閣」,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1914年「人才內閣」僅存在五個月便宣告解散,梁啟超辭去司法總長職務,任幣制局總裁。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進行猛烈抨擊。其後梁啟超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經越南赴兩廣參加反袁斗爭,梁啟超的反袁舉動使得他同老師康有為徹底決裂。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中國人民的反對中羞憤而死。1917年7月段祺瑞內閣成立,梁啟超任財政總長;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下台,梁啟超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社會,思想有所轉變。1920年梁啟超回到中國後,以開始集中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該年《清代學術概論》脫稿。1921年梁啟超在天津南開大學主講中國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學校先後七次講演。1922年梁啟超赴各地講學;10月起,在南京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講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學期;同年《中國歷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清華大學)講學。1924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出版。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26年梁啟超因病入院治療,發現腎有問題。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終年五十七歲。
家庭
梁啟超祖籍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梁氏的先祖為中原南逃的難民。在梁啟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啟超祖父名鏡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啟超的父親名蓮澗,也是一位秀才,在鄉里教書;梁啟超的母親為趙氏。
梁啟超一生有過兩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緒十五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啟超考中了舉人,與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訂婚,1891年(光緒十七年)梁啟超十九歲時入京與與長他四歲的李蕙仙成婚。婚後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惠仙與梁啟超結婚時,帶了兩位丫環,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喜歡,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病而逝,梁啟超為此寫下了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與孩子們四散分離,最後死在在一間陰暗的小屋裡。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出版
《飲冰室文集點校》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 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冊 ISBN 7541519480 。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全十二冊) ISBN 7-101-00475-X/K.
故居、紀念館與墓地
在廣東江門和天津都保存有梁啟超的故居並建有梁啟超紀念館。
廣東江門的梁啟超故居位於江門新會會城鎮茶坑管理區,這里是梁啟超的誕生地。該故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為一座青磚平房,佔地面積155平方米。故居於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故居擴建為「梁啟超紀念館」。紀念館由莫伯治設計,主體為一座兩層中西合璧風格建築,前部分為具有歐陸風格的白色拱型設計,後部分是嶺南風格的仿古建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故居大院中央還豎有梁啟超銅像,由林敦厚父子設計。紀念館內有梁啟超生平事跡展。
天津的梁啟超故居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毗鄰的還有位於河北路46號的梁啟超書齋——「飲冰室」。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空地所建。故居建於1914年,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築面積1121平方米;飲冰室建於1924年,為淺灰色兩層洋樓,由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建築面積949.50平方米。天津市政府於2003年將故居和飲冰室擴建為梁啟超紀念館。紀念館以故居作為展室,展示梁啟超生平事跡。書齋「飲冰室」做為復原陳列,再現了梁啟超生前的工作、生活環境。
梁啟超墓今位於北京市植物園東環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內。墓地總面積1.8公頃,東西分為墓園和附屬林地兩部分。墓園由梁啟超之子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1978年2月24日梁啟超子女梁思庄、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將墓地全部無償轉交給北京市植物園。
參考資料:http://eeeeee.org/wiki/%E6%A2%81%E5%90%AF%E8%B6%85
Ⅲ 如何評價梁啟超的歷史地位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
吳其昌對梁啟超的評價:
吳其昌是梁啟超的得意弟子,他曾著《梁啟超》一書(勝利出版社,1944年版),對梁啟超進行了評價.他認為:「文體的改革,是梁啟超最偉大的功績」,他所創立的「雜以俚語的新文體(報章體),才使得國民閱讀的程度一日千里.」
郭湛波對梁啟超的評價: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國思想史》里設立專章分析梁啟超的思想,認為其新民說的主旨是要建設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標准,在利群,要有國家思想、權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進取冒險的精神,中國數千年不進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礙未鏟除,所以要破壞.並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並指出,梁啟超的這種思想,「實代表西洋資本社會的思想,與數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近三十年中國思想史》北平大北書局1935年版,第50頁) 在對梁啟超的總體評價上,作者認為:「梁氏在中國思想史上的貢獻,不如在學術史貢獻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貢獻,創設不如康有為,破壞不如譚嗣同,而其思想多來自康、譚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貫,隨時轉移,前後矛盾,然其影響甚大,則因其文筆生動,宣傳力大.」(《近三十年中國思想史》第53~54頁) (陳鵬鳴:《梁啟超學術思想評傳》第292頁) 蕭公權對梁啟超的評價:
「綜其一生,悉於國恥世變中度過,蒿目憂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壯以迄於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享年雖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則雲變波折,與清末民初之時局相響應.梁啟超以「善變」聞名於世.從戊戌年的變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創辦《新民叢報》,宣傳「新民」思想,為開啟民智鼓與呼.辛亥革命後,他回國參與政治,兩次討伐復辟,再造共和.他繼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並將這一傳統轉變成新的人格和社會理想,在不斷的「變」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終不變,「其方法雖變,然其所以愛國者未嘗變也」.
Ⅳ 梁啟超的文學作品,及後人的評價
《西書提要》、《東籍月旦》;其為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梁啟超一生於目錄學貢獻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學書目表》在分類、著錄上有創新,其他目錄學著作有《西書提要》、《東籍月旦》、《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讀書分月課程》、《東原著書纂校書目考》、《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佛經目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漢書·藝文志渚子略考釋》等10餘種。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
(4)梁啟超歷史人物評價擴展閱讀:
梁啟超的相關發展情況:
1、梁啟超對圖書館學有獨到見識。他認為應建設「中國的圖書館學」,以現代西方的圖書館學理論施之於中國傳統目錄學的改造,即是目錄學的科學化。
2、梁啟超積極參與、鼓動的「詩界革命」和「小說革命」,也不僅僅是文學史上關於文學體裁和作品風格的爭論,他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明確指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
3、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接連發表震動一時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猛烈抨擊封建史學,倡導「史學革命」,較系統地闡述了有關史學功用、歷史哲學、治史態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史學主張。
Ⅳ 中國近代史人物梁啟超對歷史的影響
他應該是在那個時代取得最大成就的人,而且相對來說都是往正確的方向走。
早年潛心學問。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歲拜讀於康有為門下,接受當時最進步思想——君主立憲。
叱吒政壇。卓如之筆,可敵十方報紙。尤其是在立憲派和革命黨人在廣州論戰的時候。到後來的民國,他創辦報紙學刊,敢於執筆抨擊權威,到各地講演,世人俱道卓如為一大傑,袁世凱,孫中山都爭著要他。
脫離迂腐,敢於叛逆。從四書五經到君主立憲,從君主立憲到共和革命。在明白老師康有為走的路線已經過時的時候,毅然背著惡名(當時背棄師門可以要召天下罵名的),走革命路線。
晚年回歸教育。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其留學美日,學貫中西,在諸多領域都有非凡的思想及學術貢獻。舉個例子,對於中國早期證券市場。梁啟超說:「華人不善效顰,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實。」;「托拉斯者,原語為trust,譯言『信』也....,多數之有限公司互相聯合,而以其全全委託少數之人,為眾用信用者。故得是名。」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在強而有力的法治國家才能生存。而中國,不知法治為何物。股份有限公司,必須有責任心強的國民才能夠成功。
這點就算現代中國也少有人能夠明白。
其學生遍布天下,如蔡鍔,徐志摩,蔣百里等。其子女思成、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等具為那個時代的傑出人才。
鄙人覺得,梁任公乃晚晴民國為數不多沒有污點的人,最大的成就乃開啟民智,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望採納,謝謝!
Ⅵ 梁啟超評價
梁啟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
人物評價
黃遵憲: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吳其昌:文體的改革,是梁啟超最偉大的功績,雜以俚語的新文體(報章體),才使得國民閱讀的程度一日千里。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國思想史》里設立專章分析梁啟超的思想,認為其新民說的主旨是要建設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標准,在利群,要有國家思想、權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進取冒險的精神,中國數千年不進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礙未鏟除,所以要破壞。並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並指出,梁啟超的這種思想,「實代表西洋資本社會的思想,與數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近三十年中國思想史》北平大北書局1935年版,第50頁) 在對梁啟超的總體評價上,作者認為:「梁氏在中國思想史上的貢獻,不如在學術史貢獻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貢獻,創設不如康有為,破壞不如譚嗣同,而其思想多來自康、譚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貫,隨時轉移,前後矛盾,然其影響甚大,則因其文筆生動,宣傳力大。」
毛澤東:梁啟超一生有點像虎頭蛇尾。他最輝煌的時期是辦《時務報》和《清議報》的幾年。那時他同康有為力主維新變法。他寫的《變法通議》在《時務報》上連載,立論鋒利,條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駢體、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傳誦一時。他是當時最有號召力的政論家。
郭沫若:平心而論,梁任公地位在當時確實不失為一個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被資本主義沖破了的時候,他負戴著時代的使命,標榜自由思想而與封建的殘壘作戰。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氣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換句話說,就是當時有產階級的子弟——無論是贊成或反對,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的。他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績實不在章太炎輩之下。
蕭公權:「綜其一生,悉於國恥世變中度過,蒿目憂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壯以迄於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享年雖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則雲變波折,與清末民初之時局相響應。梁啟超以「善變」聞名於世。從戊戌年的變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創辦《新民叢報》,宣傳「新民」思想,為開啟民智鼓與呼。辛亥革命後,他回國參與政治,兩次討伐復辟,再造共和。他繼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並將這一傳統轉變成新的人格和社會理想,在不斷的「變」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終不變,「其方法雖變,然其所以愛國者未嘗變也」。
Ⅶ 歷史人物評說總結 梁啟超
賦稅思想
梁啟超塑像
梁啟超塑像 (15張)
梁啟超是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我國19、20世紀之交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著名宣傳鼓動家。他主張賦稅的徵收必須以便民為原則,實行輕稅、平稅政策,而反對與民爭利的「固民所急而稅」的傳統觀點。指出「西人於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稅以便民。中國則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鹽政之類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為便民而起,而中國視為助帑之計,行之而騷擾滋甚者,如今之郵政之類是也。」他提出應仿效英國實行平稅政策,便民利民而後求富強。這是一種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財政稅收放在其基礎之上的觀點,對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梁啟超認為公債也是一種賦稅,所不同的是「租稅直接以賦之於現在,而公債則間接及賦之於將來」,「不過將吾輩今日應負之義務,而析一部分以遺諸子孫雲爾」。但他承認公債對經濟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租稅盡其力於一時,公債將纖其力於多次」,因此他認為公債雖然增加了後代的負擔,但也有利於後代。
學術貢獻
1918年與張君勱至歐洲游歷,各處講學。一生於目錄學貢獻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學書目表》在分類、著錄上有創新,類分學、政、教,實有「西學」、「政學」兩類,這個分類體系,突破了被訂為「永制」的四部分類體系,為近代西方圖書分類法的輸入和我國新分類法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該目著錄西學書籍400種,西政書籍168種,1896年成書。其他目錄學著作有《西書提要》、《東籍月旦》、《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讀書分月課程》、《東原著書纂校書目考》、《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佛經目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漢書藝文志渚子略考釋》等10餘種。為學無所不窺,對圖書館學有獨到見識。他認為應建設「中國的圖書館學」,以現代西方的圖書館學理論施之於中國傳統目錄學的改造,即是目錄學的科學化。積極倡導圖書館事業,1922年,發起建立「松坡圖書館」,出任館長。1925年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任董事部部長,並發表《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會演說辭》,提出了他對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方向的見解。後任京師圖書館館長、北京圖書館館長。欲編纂《中國圖書大辭典》,相當於中國圖書古今總志,「作古今典冊總匯之簿錄」,惜未完成而逝。其藏書頗豐,「海棠書屋」、「飲冰室」有書44470餘冊,2830餘種,還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筆記等。梁廷燦等人編有《飲冰室藏書目初編》,著錄古籍13000餘種。1929年全部移交給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特辟「梁啟超紀念室」以志紀念。[7]
Ⅷ 對梁啟超的評價
梁啟超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巨大的人物,但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過去很多人批判他是保皇派和反革命直到近幾十年才對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給予正確的評價。我對梁啟超先生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才,並歸納了他對近現代中國的十四大貢獻。
一、梁啟超是中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
梁啟超先生最早將西方的民權,民主自由思想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促使了國人的覺醒,使國人產生了近代化意識。以戊戌變法為界,中國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統思想,此後是啟蒙思想興起。他將民權思想引進實務學堂,培養新式人才,開創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階段。他的啟蒙思想還影響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具有國際意義。
二、梁啟超先生堅決不妥協地反封建專制,倡導民主憲政,開創了中國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時代。
三、梁啟超是中國傑出的宣傳家
梁啟超先生把報刊作為宣傳思想的陣地,先後創辦了《中外紀聞》、《實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國聞報》、《大中華》、《申報》等有重大影響的報刊。他的文章反映了當時最科學的思想,廣受知識分子的歡迎,影響廣泛。他將西方的哲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財政學和法學等當時先進的學科和學說介紹到中國。
四、梁啟超是世界史上罕見的社會活動家和傑出的政治家
梁啟超先生是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主將,君主立憲的倡導推動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憲派領袖。辛亥革命後任進步黨黨魁,熊希齡主閣時任司法總長兼財政總長。袁世凱稱帝,他憤然拒絕重金收買,發表著名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公開討袁,與蔡鍔等組織護國運動。一戰後任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會外顧問,極力主張力爭國權。他事先探聽到日本欲接管山東這一帝國主義圖謀,及時將消息傳回國內並在報紙上發表,引發了標志中國民主革命轉入新階段的五四運動。
五、梁啟超是堅決反帝的旗手
梁啟超組織領導了公車上書反對簽定《馬關條約》。發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國主義欲瓜分中國的野心。堅決地反對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六、梁啟超是中國傑出的教育家
由於過去對他主要是大力批判,梁啟超的教育思想沒引起國人的重視。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1)倡導教育救國,提出培養人才是基礎的教育救國論。(2)興辦學堂等教育機構,主張廢八股,設立京師大學堂和國內各級學堂。他率先引進西方學制和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方針。(3)設立圖書館,他先後設法組建了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松坡圖書館,組織建立了中國圖書館學會。(4)實地講學,早年在東莞辦學,後任萬木草堂學長,主講於實務學堂。辛亥革命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並為清華題寫了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校訓。(5)教育以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主張首先教學生做人,次則傳授知識,貫徹「立志,愛國,成才」的教育理念。他的九個兒女中有八個出國留學,又都學成歸國,其中三個是院士。他在理論和實踐上為中國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礎。
七、塑造國民精神
梁啟超畢生致力於倡導繼承和發揚民族的優秀精神 ,引進西方先進文化。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歷史上首先提出改造國民懦弱性的學者,主張塑造新智新力的新國民,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八、梁啟超是網路全書式的學者
梁啟超先生把當時幾乎所有的西方社會科學都介紹到中國並結合中國實際加以推廣。他廣泛研究中國歷史,指出二十四史只是為帝王作譜牒,提出了新的史觀。因此我們可以說梁啟超先生是中國舊學的終結者,新時代中西結合新文化的開創者,是劃時代的文化人物。
九、首創思想解放,反對儒訓
梁啟超開創了中國學術的新時代。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第一個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人並不是李大釗,而是梁啟超先生。早在1902年梁啟超就發表文章宣傳這一學說,李大釗是在梁啟超創辦的《申報》供職期間受他的影響才宣傳馬克思主義的。
十、學術著作頗豐,學術觀點價值高
據上海社科院研究梁啟超著述的學者說,梁啟超的已出版學術著作約有1400萬字,未錄入著作的約是2000多萬字,可見他的文章之多。
梁啟超最早提出中國處於由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觀點,並設想了過渡社會的發展模式¬¬¬¬¬¬¬—漸進的,分階段的。在這種觀點影響下他主張實行開明君主制,反對激進的暴力革命。他認為開明皇帝是改革的重要人物,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梁啟超反對跨越論,主張把中國實際與國外經驗結合起來,反對照搬外國的經驗。他在政治上主張實行開明君主專制,經濟上反對節制資本,提倡大力發展民族資本來增強國力,反對激進的社會主義。回望他的思想觀點同黨的十五大制定的 「社會發展的速度,力度要與社會的承受度相適應」的社會發展方針是多麼得吻合呀!
十一、梁啟超首倡道德革命,猛烈抨擊三綱五常的儒家倫理道德。
十二、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科學先進的學術觀
梁啟超先生以他高尚的個人情操,淵博的學術,博愛的社會革命活動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高度評價。愛德加·斯諾評價他是「中國精神之父」。日本首相伊騰博文稱他是「中國珍貴的靈魂」。
十三、開創文學革命
早在新文化運動之前,梁啟超就用語言通俗的新文體寫文章,開創了新文體「實物體」,影響廣泛。他積極倡導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史學革命,提出了新的史學觀點。
十四、首倡女學,宣揚婦女解放
梁啟超先生極力反對婦女纏足,指出了纏足對婦女的殘害,對中國社會的毒害。指出天下民之體始於婦女,娘胎決定體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母親教育。因此他大力提倡興女學,男女平等。提出女學是衡量國家強盛的重要指標的著名論斷。
結論:梁啟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奇才,劃時代的人物和網路全書式的學者。
討論問答
一 、問:請董老師就梁啟超的女學問題作一下詳細介紹。
答:梁啟超非常關注女學和婦女教育問題,他的幾個女兒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都有所成就。他與上海的有識之士創辦了中國的第一所女學並親自製定了學校章程,部分章程至今仍在沿用。同學們具體可參考《飲冰室合集》中〈〈論興女學〉〉這篇文章。
二 、問:我認為戊戌變法失敗於程序問題,應先推翻慈禧的權力再變法,請問您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答:我認為變法過於激進。僅在百日內就頒發了100多道變法文令,使各級官吏無法適應。另外大量裁撤機構,使很多官員失業,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其實慈禧並不反對變法,前提是中央官吏不得任意罷免,祖宗成制不得任意變更。我認為是變法的速度 和力度超過了社會的承受力,這才是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三 、問:梁啟超在政治思想上發生多次轉變,請問董老師這和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有什麼關系?
答:我認為梁啟超思想的轉變是由於他個人經歷,和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關系不大。梁啟超受西學影響主張君主立憲。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考察了歐美尤其是美國的民主制度,轉而擁護民主共和。當他注意到西方社會的弊端後,認為民主共和弊端橫生,還是君主制好,於是同革命派展開論戰,主張實行開明君主專制。
四、問:請董老師結合梁啟超研究的經歷講一下有關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
答:過去我們對梁啟超主要是批判,說他是保皇派,反革命等,連他的子女都受到了牽連,直到近幾年才對他有了較客觀的評價,我認為研究評價歷史人物應通過他的社會背景,個人學術著作或文集及活動來分析研究和評價。
五、問:江門電視台一記者說,董老師我在學習社會發展簡史時了解到武裝奪權是革命的唯一道路,您是怎麼看這個觀點的。
答:馬克思說「革命是新社會的助產婆」但我認為這個助產婆要把握時機,過晚或過早都會造成重大犧牲。因此助產婆重要,新社會的孕育者更為重要,否則她將失業。
希語:我希望在坐的各位同學有興趣研究梁啟超,因為他著作豐厚,涉獵廣泛,影響巨大,褒貶不一,研究梁啟超是很有意義的。
筆者感悟
作為一名學習歷史的研究生,我想我們研究歷史應盡力還歷史一個真實的面目。梁啟超先生認為二十四史只為帝王作譜牒,大量野史的可信度又值得懷疑,這為我們尋求真實的史料帶來巨大困難,畢竟董狐筆太少了。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但文化劫難也難以數清。焚書坑儒,珍貴史書陪葬,篡改歷史,惡前朝美化今代已把們和真實的歷史遠遠地隔開。農民起義,王朝戰爭,讓文化典在刀光劍影和戰火中煙飛灰滅。階級論又使歷史貼滿了階級的標簽,無數文化遺產毀於階級斗爭,文化學者受盡了靈與肉的折磨甚至死於非命,連後代也成了另類。歷史走到了今天,我們給子孫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這是我們歷史學習研究者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責任。
Ⅸ 對梁啟超的歷史行評價
人物簡介
梁啟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光緒舉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 思想啟蒙者,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 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未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後來,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包括影響後世深遠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
編輯本段生平履歷
1890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革維新的道路,世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 梁啟超像
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 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 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 1917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 1926年初他發現尿中有血,到北京協和醫院檢查,診斷出一個腎病變.1926年3月16日作腎切除手術時,因值班護士將有病的腎標錯了位置,導致好腎被誤切除.以後尿中繼續有血.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於1929年一月十九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京滬開追悼會,參加者甚眾。
編輯本段學術成就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 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而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 他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飲冰室合集》較完備。《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 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變法通議》等。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 梁啟超的書法人生
[1]: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的文章風格,世稱「新文體」。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研究。梁啟超寫於1905年的《俄羅斯革命之影響》,文章以簡短急促的文字開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漿噴涌:「電燈滅,瓦斯竭,船塢停,鐵礦徹,電線斫,鐵道掘,軍廠焚,報館歇,匕首現,炸彈裂,君後逃,輦轂塞,警察騷,兵士集,日無光,野盈血,飛電劌目,全球撟舌,於戲,俄羅斯革命!於戲,全地球唯一之專制國遂不免於大革命!」然後,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動機及其方針」、「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響」為題分而析之,絲絲入扣。難怪胡適說:「梁先生的文章……使讀者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 在書法藝術方面,梁啟超早年研習歐陽詢,後從學於康有為,宗漢魏六朝碑刻。
編輯本段著作名錄
《少年中國說 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 《敬業與樂業》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新民說》 《飲冰室主人自說》 《中國文化史》 《飲冰室主人全集》 《李鴻章傳》 《曾國藩傳》 《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選集》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 變法通議自序 論不變法之害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續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論學會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說動 論湖南應辦之事 呵旁觀者文 中國積弱溯源論(節錄) 立憲法議 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 西學書目表後序 倡設女學堂啟 湖南時務學堂札記批(節錄) 成敗 英雄與時勢 文野三界之別 古議院考 《西學書目表》後序 養心語錄 國權與民權 講演集 湖南時務學堂答問(節錄) 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 梁任公與英報記者之談話 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人權與女權 情聖杜甫 屈原研究 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 書信集 致汪康年書 與嚴幼陵先生書 致康有為書 致康有為書(1900年) 致孫中山函三件 致康有為書(1902年) 致孫逸仙書 致康有為書(1912年) 詩文類 去國行 紀事二十四首 讀陸放翁集四首 壯別 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留別梁任南漢挪路盧 二首 浪淘沙 賀新郎 傳記類 戊戌六君子傳 敬業與樂業 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
編輯本段賦稅思想
梁啟超塑像(15張)梁啟超是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我國19、20世紀之交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著名宣傳鼓動家。他主張賦稅的徵收必須以便民為原則,實行輕稅、平稅政策,而反對與民爭利的「固民所急而稅」的傳統觀點。指出「西人於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稅以便民。中國則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鹽政之類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為便民而起,而中國視為助帑之計,行之而騷擾滋甚者,如今之郵政之類是也。」他提出應仿效英國實行平稅政策,便民利民而後求富強。這是一種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財政稅收放在其基礎之上的觀點,對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梁啟超認為公債也是一種賦稅,所不同的是「租稅直接以賦之於現在,而公債則間接及賦之於將來」,「不過將吾輩今日應負之義務,而析一部分以遺諸子孫雲爾」。但他承認公債對經濟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租稅盡其力於一時,公債將纖其力於多次」,因此他認為公債雖然增加了後代的負擔,但也有利於後代。
Ⅹ 梁啟超生平,人們對他的評價
梁啟超(1873年~1929年) 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評價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