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曾家歷史名人

曾家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02 22:44:37

⑴ 曾國藩的後代中有名的人物有哪些呢

曾國藩後裔中比較出名的有:
曾紀澤:1839-1890。字劼剛,號夢瞻,是曾國藩長子。官至兵部左侍郎。
曾紀鴻:1848-1881。是曾國藩次子。對數學頗有研究。
曾紀靜:1841-?。字孟衡,曾國藩長女。她與丈夫袁榆感情不和,久而憂郁成疾,終身未及生育,晚景凄涼。
曾紀耀:1843-1881。字仲坤,曾國藩次女。夫家經濟困窘,但她牢記父訓,多方籌劃家務以盡婦道,且與家人和睦相處,雖未生育,但深得兩個嫂子信任,繼養兩個女兒,其次女後來成為民國要人朱啟鈐的第一夫人。病逝於巴黎。
曾紀琛:1844-1912。字鳳如,曾國藩第三女。丈夫羅允吉(1846-1888,其父羅澤南是湘軍早期重要將領),性情暴躁固執,婆母悍厲刻薄。
曾紀純:1846-1881。曾國藩第四女。她的丈夫郭依永(1845-1869,其父郭嵩燾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駐外大使),英年早逝,結婚三年就成了寡婦,含辛茹苦撫育兩個幼子,35歲時就病亡。
曾紀芬:1852-1935,晚號崇德老人,曾國藩幼女。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不僅年壽最高而且比四個姐姐命運要好。丈夫和兒子均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資本家。三女婿張其煌系清光緒年間進士,民國初年曾任湖南軍政府軍事廳長。五女婿瞿宣穎系晚清重臣瞿鴻機之子。
曾廣鈞:1866-1929。字重伯,又名伋安,曾紀鴻長子。他是一位典型的世家貴公子,生活放盪無忌,但思想比較開明,不幹涉兒女婚姻、信仰等自由。
曾廣銘:曾紀澤第二子,幼殤。
曾廣鑾:1873-1920。字君和。曾紀澤第三子,承襲一等毅勇侯。
曾廣陽:曾紀澤第四子,八歲時病亡。
曾廣鎔:1870-1929。字理初。曾紀鴻第三子。
曾廣銓:1871-1930。字靖彝,曾紀澤嗣子,是曾紀鴻第四子。是一名翻譯家,精通英、法、德及滿文。
曾廣鍾:1875-1923。字君融。曾紀鴻第五子。
曾廣璇:1860-1889。曾紀澤長女。丈夫李經馥,是李鴻章弟弟李鶴章第四子。
曾廣珣:?-1899。曾紀澤次女。
曾廣珊:曾紀鴻獨生女。丈夫俞明頤,1904年前後擔任過湖南學政。女兒俞大絪是北京大學一級教授,另一兒子俞大維曾任台灣國民黨當局國防部長。
曾憲植(1910-1989),曾國藩弟弟曾國荃的玄孫女,葉劍英元帥的夫人。

⑵ 曾氏宜兵金鵝池古鎮的曾家從何兒來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中國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國歷史曾出現許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子、北宋文學家曾鞏、晚清重臣曾國潘等。

主要來源

來源一:

曾姓起源於姒姓。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

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來源二:

少數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絕大部分的父系是漢族。

遷徙分布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一帶。 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使曾姓族人遍布於山東、河北等地。

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聖」。 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孫頊家望於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二子玉、昌分別徙於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秦漢時,由於戰亂等原因,曾姓從原本活動的山東、河南一帶,遷移進入了河北、湖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

曾寶之孫曾據,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是為吉陽房,廬陵則成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國曾氏第二發脈地。曾據有二子:闡與瑒(瑒)。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珪、舊、略。略居撫州南豐(今江西省廣昌縣東),為撫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臨川市西)房。曾闡的十世孫曾震忽避亂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南)為陸豐,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贛州市),其十一世孫曾通則徙居交州(今廣東省廣州)。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頻仍,社會始終處於動盪之中,加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所以曾姓在此期間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其一支徙居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尚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吳郡(治今江蘇省蘇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南陽(今屬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省)等地。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中國,名人不斷涌現,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逐漸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宗族發展速度加快,擴張、播遷亦為時尚。唐末,曾姓有入遷福建者。至宋末,由於戰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於各地。


⑶ 古今中外名人的綽號

古今中外名人的綽號 沙漠之鼠 蒙哥馬利戰國武神 上杉謙信殺人魔王 希姆萊日本經營之神 松下幸之助 日本戰國第一武將 武田信玄美濃之蝮 齋藤道三計算機之父 香農 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四大名著的網路里,你就可以找到至少二百個文學形象或真實歷史人物的外號、別名或綽號。這些名兒,有自取的,有別人罵的,有別人敬的,有大家共同感覺約定成俗的。還有些是官名、曾任過的職務:比如: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人人都有外號,而且宋江等還不止一個。而一些反而角色,也是有外號的,如擎天柱、鎮關西、曾家三子。三國演義:劉備——劉皇叔、大耳兒;關羽——紅臉漢、關二爺;張飛——環眼賊,呂布——三姓家奴西遊記:孫悟空——行者、齊天大聖、猴哥兒、潑猴、猢猻兒、毛臉雷公嘴兒、和尚;豬八戒——獃子、天篷元帥、凈壇使者、悟能紅樓夢:賈寶玉——賈二爺、怡紅公子;王熙鳳——鳳辣子、猴兒、林黛玉——顰兒、林妹妹 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的綽號,可以分幾大類,你可以按這幾個組合去搜索。 一、文壇大師:作者最愛給人起名,也愛給自己起名,也愛給同輩中人起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文學形象:中國古典著作人物、現當代民族解放運動作品人物、當代武俠小說人物。 三、各朝元勛和反動角色:如隋唐英雄傳、如元末英雄、如北洋軍閥等。 四、從第三條特別分列出農民起義的領袖:如瓦崗寨群雄、如元末明初群雄,如 四、民族解放運動英雄;附:水滸傳英雄榜: 1 天魁星 呼保義 宋江 2 天罡星 玉麒麟 盧俊義 3 天機星 智多星 吳用 4 天閑星 入雲龍 公孫勝 5 天勇星 大刀 關勝 6 天雄星 豹子頭 林沖 7 天猛星 霹靂火 秦明 8 天威星 雙鞭 呼延灼 9 天英星 小李廣 花榮 10 天貴星 小旋風 柴進 11 天富星 撲天雕 李應 12 天滿星 美髯公 朱仝 13 天孤星 花和尚 魯智深 14 天傷星 行者 武松 15 天立星 雙槍將 董平 16 天捷星 沒羽箭 張清 17 天暗星 青面獸 楊志 18 天佑星 金槍手 徐寧 19 天空星 急先鋒 索超 20 天速星 神行太保 戴宗 21 天異星 赤髪鬼 劉唐 22 天殺星 黑旋風 李逵 23 天微星 九紋龍 史進 24 天究星 沒遮攔 穆弘 25 天退星 插翅虎 雷橫 26 天壽星 混江龍 李俊 27 天劍星 立地太歲 阮小二 28 天平星 船火兒 張橫 29 天罪星 短命二郎 阮小五 30 天損星 浪里白跳 31 天敗星 活閻羅 阮小七 32 天牢星 病關索 楊雄 33 天慧星 拚命三郎 石秀 34 天暴星 兩頭蛇 解珍 35 天哭星 雙尾蠍 解寶 36 天巧星 浪子 燕青 37 地魁星 神機軍師 朱武 38 地煞星 鎮三山 黃信 39 地勇星 病尉遲 孫立 40 地傑星 丑郡馬 宣贊 41 地雄星 井木犴 郝思文 42 地威星 百勝將 韓滔 43 地英星 天目將 彭玘 44 地奇星 聖水將 單廷圭 45 地猛星 神火將 魏定國 46 地文星 聖手書生 蕭讓 47 地正星 鐵面孔目 裴宣 48 地辟星 摩雲金翅 歐鵬 49 地闔星 火眼狻猊 鄧飛 50 地強星 錦毛虎 燕順 51 地暗星 錦豹子 楊林 52 地輔星 轟天雷 凌振 53 地會星 神運算元 蔣敬 54 地佐星 小溫侯 呂方 55 地佑星 賽仁貴 郭盛 56 地靈星 神醫 安道全 57 地獸星 紫髯伯 皇甫端 58 地微星 矮腳虎 王英 59 地慧星 一丈青 扈三娘 60 地暴星 喪門神 鮑旭 61 地默星 混世魔王 樊瑞 62 地猖星 毛頭星 孔明 63 地狂星 獨火星 孔亮 64 地飛星 八臂哪吒 項充 65 地走星 飛天大聖 李袞 66 地巧星 玉臂匠 金大堅 67 地明星 鐵笛仙 馬麟 68 地進星 出洞蛟 童威 69 地退星 翻江蜃 童猛 70 地滿星 玉幡竿 孟康 71 地遂星 通臂猿 侯健 72 地周星 跳澗虎 陳達 73 地隱星 白花蛇 楊春 74 地異星 白面郎君 鄭天壽 75 地理星 九尾龜 陶宗旺 76 地俊星 鐵扇子 宋清 77 地樂星 鐵叫子 樂和 78 地捷星 花項虎 龔旺 79 地速星 中箭虎 丁得孫 80 地鎮星 小遮攔 穆春 81 地羈星 操刀鬼 曹正 82 地魔星 雲里金剛 宋萬 83 地妖星 摸著天 杜遷 84 地幽星 病大蟲 薛永 85 地僻星 打虎將 李忠 86 地空星 小霸王 周通 87 地孤星 金錢豹子 湯隆 88 地全星 鬼臉兒 杜興 89 地短星 出林龍 鄒淵 90 地角星 獨角龍 鄒潤 91 地囚星 旱地忽律 朱貴 92 地藏星 笑面虎 朱富 93 地伏星 金眼彪 施恩 94 地平星 鐵臂膊 蔡福 95 地損星 一枝花 蔡慶 96 地奴星 催命判官 李立 97 地察星 青眼虎 李雲 98 地惡星 沒面目 焦挺 99 地丑星 石將軍 石勇 100 地數星 小尉遲 孫新 101 地陰星 母大蟲 顧大嫂 102 地刑星 菜園子 張青 103 地壯星 母夜叉 孫二娘 104 地劣星 活閃婆 王定六 105 地健星 險道神 郁保四 106 地耗星 白日鼠 白勝 107 地賊星 鼓上蚤 時遷 108 地狗星 金毛犬 段景住

⑷ 曾家家族史作文

可以寫家族中的某個人身上發生的故事,500字,急!!!
(歷史老師好BT,都沒族譜你叫我寫個P啊,我鬼知道家族歷史誰發生了什麼事,那些人早就死了....)急!!!!
多年來許多專業和業余的巴金研究者們為巴金家族歷史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說法和觀點與史實有出入。本文根據現在確實掌握的古籍材料,探討商榷,力求准確,以免訛傳。
一關於巴金的曾祖父(宗望公)李璠
巴金的曾祖父李璠生於四川,並非從浙江到四川的
巴金在《春蠶》一文中寫道:「在成都正通順街有我的老家,……就在這個老家裡我幾十年前讀到一本《醉墨山房僅存稿》,那是我的曾祖李璠的遺著,他是作『幕友』從浙江到四川的。」(《隨想錄·四十二》)
宗望公李璠的仕途確實起於幕僚,襄助四川南溪縣令唐炯(見《醉墨山房僅存稿》中代序的《……李公宗望墓誌》)。不過他生於四川,而並不是「從浙江到四川的」。在《醉墨山房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中李璠寫道:「嘉慶二十三年,先君(即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至蜀。」這說明浙江嘉興的這一支李氏家族輾轉遷居到四川,始於這一年(1818年,戊寅)其父介庵公入蜀為官。同一文章中又有先君「積勞成疾,遂於 (道光)十九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卒於官」。而此時宗望公李璠「年十五,介庵公卒」(見《……李公宗望墓誌》)。宗望公即介庵公之子李璠,這樣推算宗望公李璠出生於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是在介庵公入川六年後生於四川的。巴金這篇文字是當時根據記憶寫的,估計成文時《醉墨山房僅存稿》並不在手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月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巴金專集 (1)》中《巴金小傳》中有:(巴金)「祖籍浙江嘉興,曾祖一代定居四川」,有著同樣的錯誤。
李璠歷署四川多縣,並非只做了一任縣官
徐開壘先生的《巴金傳》(上**藝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提到「李鏞的父親李璠……做了一任縣官」,其實宗望公李璠歷署四川南溪、筠連、興文、富順等多縣,並卒於定遠縣任上。徐伏鋼先生的《巴金家族的祖脈》(又名《歷史祠堂的帷幕……》,見諸於多種報刊和網站)把宗望公李璠「曾當過一任縣官」的誤說進一步發展成帶有描寫色彩的「後來雖熬了一任縣官當」。
關於李璠的著作《醉墨山房僅存稿》
譚興國先生的《走進巴金的世界》(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說:「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對文學頗有研究,刻印過一部《醉墨山房詩話》。」田夫先生編著的《巴金的家和〈家〉》(上**藝出版社2005年2月版)也原封不動地抄錄了這番話。宗望公李璠從來沒有刻印過他自己的書。他的著述《醉墨山房僅存稿》是其子浣雲公李鏞在李璠去世三十多年後刻印的,共分兩冊,包括文稿、詩稿、詩話、公牘四種。巴金在《隨想錄·思路》中寫道:「文徵明的詞我還是在我曾祖李璠的《醉墨山房詩話》中第一次讀到的」,這里《醉墨山房詩話》正是《醉墨山房僅存稿》上冊的最後一部分,但是卻被一些文章演繹為巴金「曾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詩話》」,進而在譚書和田書中成為「李璠……刻印過一部《醉墨山房詩話》」。夏琦先生在《文豪巴金的仁愛和幽默》(《新民晚報》2005年10月18日)中寫道「巴老幼時曾在曾祖父藏書《醉墨山房詩話》中讀到這首詞(即文徵明的《滿江紅》)」,巴金曾祖父李璠在世時《醉墨山房僅存稿》並未刊印成書,更不可能是李璠自己的藏書。
塵塵著《泥土深情——巴金》(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11月版)把李璠誤為李番(第八頁)。
二關於巴金的高祖父 (介庵公)李文熙
李文熙並非幕僚出身,亦非從浙江直接入川的
李輝、陳思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收集了有關巴老生平的大量史料。書中寫道「巴金的高祖李文熙(即介庵公,是巴金曾祖父李璠的父親)作為『幕友』從浙江到四川定居」。《醉墨山房僅存稿》中的《先府君行略》記錄著介庵公李文熙是因為課徒有方,被學生家長感其恩「捐布政司照磨(清代部司府主管文書、照刷卷宗的從八品職官)一官報之。分發四川……」所以介庵公李文熙是宦遊至四川而定居的。另外他從1786年去北京 (見《秋門草堂詩鈔》——巴金伯高祖父秋門公李寅熙的著作),到1818年入四川,「顛倒京兆,賓士南北」(《秋門草堂詩鈔》)三十餘年。「從浙江到四川定居」一說顯然過於簡化。徐開壘先生《巴金傳》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傳》(北京十月出版社1994年 12月版)也有「幕僚」的說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與〈紅樓夢〉》有「入蜀為幕」。估計這些都是從前面提到的宗望公李璠的仕途起於幕僚的誤說而演化來的。
李文熙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冊》(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3月第一版)是巴金研究的重要工具,但仍有幾處涉及到家族史的有失准確,都在該書第一頁中。「約在嘉慶早年李介庵隨伯祖李秋門赴京」,秋門公李寅熙是介庵公李文熙的長兄,不是伯祖。李文熙是在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的,這是乾隆五十一(丙午)年(見《秋門草堂詩鈔》)。「李介庵隨李秋門赴京」一說來自《醉墨山房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宗望公李璠寫道,其先君(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十七歲,先祖母去世,先君哀毀骨立。秋門公摯之入京」。李璠祖母去世時,秋門公李寅熙正在北京,「一慟幾絕,(頭左)瘤墳起如拳,呻吟卧榻,欲奔喪不果」(李文熙為《秋門草堂詩鈔》所作之後記)。「摯之入京」實際上是秋門公李寅熙函召其四弟介庵公李文熙入京。
沒有史料證明李文熙遷入或者落戶成都
陳思和先生的《巴金圖傳》(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說「李氏家族由浙江嘉興遷入成都是在(巴金)高祖李介庵的時代」。譚興國先生的《走進巴金的世界》提到「大約在十八世紀初,(巴金)高祖李介庵做官入川,落戶成都」。現有史料說明介庵公李文熙自1818年入四川後一直在州縣做官,沒有任何史料證明介庵公李文熙遷入或者落戶成都(府)。遷入或者落戶成都(府)應當是李文熙身後之事了。
三關於巴金的祖父(浣雲公)李鏞
李鏞有六子三女,其中一子早夭
關於浣雲公李鏞有幾個子女,眾說紛紜,有「五子一女」、「五子三女」、「六子一女」、「六子三女」等不一。徐開壘先生的《巴金傳》中有一段相對比較准確的說法:「(李鏞的原配繼配)兩位夫人為李鏞生下了五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李鏞在前兩個夫人謝世後,又討了兩個姨太太,為他帶來一個足以做他的孫子的第六個兒子。」「六子三女」的說法是正確的。唯其「早夭」定義不明。若以未成年(即滿十八歲)而亡故作為標准,則只有一子可算早夭。陳思和先生的《巴金圖傳》說:「李鏞有兩房妻室,生了六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後來又娶了兩個姨太太。」這里除了「早夭」前面已經說明外,李鏞六個兒子中的幼子是姨太太之一所生。另外「有兩房妻室」的說法,不如「先後有兩房妻室」准確。
《巴金生平及文學活動事略》中還有道:(巴金)「祖父李鏞(號皖雲),也做過官,後閑居在家,為大家庭的家長,有五子一女 (子: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鴻;女:李道沆)。」其中「皖雲」應為「浣雲」,「道沆」應為「道沅」。如果此處說的是李鏞的成年子女的話,則遺漏了另外兩個女兒,她們是二女兒(名已佚)和小女兒李道漪。李道漪的《霞綺樓僅存稿》被收入李鏞及其妻女的《李氏詩詞四種》。譚興國著《巴金的生平和創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月版)還把李鏞之名錯為李金鏞。此書還說(李鏞的)「晚年,一心想的是『五世同堂』」。「五世同堂」當時在李氏家族是不可能的。李鏞晚年的心願是「四世同堂」,並得到實現。
陳思和先生在2004年12月17日「走進巴金」系列文化演講第三講「《家》的解讀」(後整理收入《巴老和一個世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中說「……巴金的祖父是個非常開明非常有眼光的人。……他有幾個兒子,老大就是巴金的父親,曾做過縣官;老二死了,老三老四都被送到日本去學習法律,……」這大概是演講者的即興發揮。到日本去學習法律的正是老二李道溥和老三李道洋。事實上,而且無論是巴金祖父浣雲公李鏞的子女,還是巴金高祖父介庵公李文熙以下的大排行,都不存在「老二死了」的史實。
另外關於李道溥,唐金海和張曉雲所著《巴金的一個世紀》(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版)說:(巴金的)「二叔李道溥,……娶妻劉世。」其實劉氏是繼配,原配為吳氏。還有:「五叔李道沛,……娶妻固氏。」固氏為周氏所誤。《巴金的一個世紀》對李鏞子女介紹的順序為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沅、李道沛、李道鴻,使人認為他(她)們的排行順序也是這樣。唐金海和張曉雲所著《巴金年譜》 (四川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在介紹巴金的父親、二叔、三叔、五叔、六叔時,則更明確寫明「大姑媽李道沅,排行第四」。其實除了前面說過的遺漏外,李家男女是分開排行的。不能因為四叔李道瀛早夭,就把大姑媽李道沅指定為第四。這本《巴金年譜》還說,(李鏞)「娶妻湯氏,續弦濮氏,妾曾姨太;共生六子一女」,其中「六子一女」已在其所著新年譜《巴金的一個世紀》中改正為「六子三女」,但是李鏞之姨太黃氏則被兩書遺漏。
由成都市工商業聯合會編撰的《百年滄桑——成都商會歷史沿革》第十五頁說 (四川首任勸業道周孝懷)「委任他(樊孔周)和李道江(巴金之父)籌集資金,創辦社會所需要的新興事業」;第二十七頁上說 (成都)「總商會為適應潮流,也成立了『憲政研究所』,聘倪天來、李道江(巴金父親)、陶思曾為義務講師,講解憲法」。巴金的父親是李道河;李道江是巴金的二堂伯。

⑸ 湘軍的主要人物

湘軍在與晚清的各地農民起義軍作戰中迅速成長,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中興將相十九湖湘」,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還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師、科學家(如李善蘭、徐壽、容閎等)。 湘軍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由湘軍發展到淮軍的人物) 人物 相關介紹 曾國藩 湘軍統領,建立湘軍,消滅太平天國,主導洋務運動。 曾國荃 湘軍主要將領之一,曾國藩的九弟,因善於挖壕圍城有曾鐵桶之稱。 曾國葆 湘軍主要將領之一,曾家五兄弟年最幼者。 曾國華 湘軍主要將領之一。 李鴻章 晚清重臣,由曾國藩一手提拔,並創立淮軍。 江忠源 晚清湘軍初期統帥。 江忠濟 清朝將領,江忠源之弟,湘軍建立初期主要人物。 胡林翼 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 左宗棠 晚清重臣,民族英雄,曾收復新疆。 郭嵩燾 中國近代第一位駐外使節。 楊岳斌 晚清湘軍水師統帥,行伍出身,曾參與鎮壓新寧李沅發起義。 彭玉麟 湘軍長江水師將領。 劉長佑 湘軍主要將領之一,晚清朝廷重臣。 李續宜 清末湘軍將領,浙江布政使李續賓弟,官至安徽巡撫。 李續賓 湘軍主要將領,驍勇善戰,精通騎射。 劉蓉 桐城派古文家。 劉坤一 湘軍宿將,1855年參加湘軍楚勇與太平軍作戰。 程學啟 本為太平軍將領,1861年投降湘軍,1861年底編入淮軍。 丁汝昌 本為太平軍將領,1861年底編入淮軍,曾指揮黃海海戰。 蔣益灃 湘軍主要將領,羅澤南的門生。 劉檡昭 湘軍主要將領。 劉錦棠 投入叔父所在的湘軍,獲得了「法福靈阿巴圖魯」 的稱號。 羅澤南 湘軍創始人之一,理學家。 王錱 湘軍主要將領之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孫開華 湘軍主要將領之一,曾在台灣抗擊法國侵略者。 塔齊布 清朝湘軍將領之一,滿洲鑲黃旗人。 除了曾國藩外,還有曾國荃,左宗棠、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等人物,成為晚清歷史顯赫的一頁。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
左宗棠因為收復新疆的壯舉,更是被譽為民族英雄。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被史學界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亦有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鴻章之說。 (晚清四大名臣圖冊參考資料來源: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湘軍主要人物相冊參考資料: )

⑹ 曾家現代著名人物

曾慶紅:男,江西吉安人,曾任中央黨校校長、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共中版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權和國副主席等職務。
曾仕強,1934年生,祖籍福建漳州人,曾歷任台灣交通大學教授、興國管理學院校長。
曾蔭權,2005年起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第二次當選特首,任期延至2012年屆滿。
曾俊華,1951年生,祖籍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於1982年加入香港特區政府2007年6月曾俊華被任命為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並在2012年6月獲得連任。
曾偉雄,1958年生,於1978年1月投身警隊,任職督察。2012年6月,被任命為香港警務處處長。
曾德成,1949年5月生,籍貫廣東順德,於1998年起出任香港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 2007年7月,出任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一職,並於2012年6月再次被任命為民政事務局局長。

⑺ 請問「曾」姓的祖先是誰祖籍在哪

曾姓
一、姓氏源流

曾姓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聖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二、遷徙分布

曾氏出自山東,孔門著名弟子曾參就是山東人。曾子之後曾子方於西漢時家於長沙(今屬湖南),是為長沙房;曾項家於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後人分別遷居於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東南)。王莽之亂時,曾據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是為吉陽房。曾據後人曾略居於撫州南豐(今江西廣昌縣東),是為撫州房。西晉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此外,曾氏族人還遷居於韶州(今廣東韶關)、虔州(今江西贛州)、交州(今廣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今江蘇功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南陽(今屬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等地。唐末,曾氏開始遷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賜錫移居台南,此後,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台灣,進而又有遷居海外者。目前,曾氏為台灣第16大姓,在全國大姓中排第38位。

三、歷史名人

曾 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
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 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
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
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
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 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
「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
作。

曾國藩: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
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紀澤:字頡剛,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
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後襲侯爵。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
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
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後醒論》,主
張「強兵」優先於「富國」。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國荃:曾國藩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自。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1862
年進圍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
湖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1875年又被提用,歷任陝西、山西
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⑻ 誰知道曾家的歷史,是不是全球姓曾的都是一家人,輩分的排列

中國曾氏歷史文化名人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魏庄鄉南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 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
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
曾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葯來接濟百姓。來求葯的人接連不斷。
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 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魯: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於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瓊: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聲,廣東省深圳坪山鎮石灰陂人。曾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反抗日救國會主席團主席、廣州抗日聯合會主席團主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後參加游擊隊轉入部隊。抗戰時期,歷任香港海員工委書記、工會組織部部長,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廣東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華南軍區副參謀長,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街。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中國共產黨十二次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曾生回憶錄》一書。
曾文迪:後梁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堯,字正臣(950-1007),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曾鞏、曾布祖父,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第,是北宋以來南豐第一個進士。先後任過符離主簿、梁州錄事參軍、著作佐郎、兩浙和京西轉運使;當過壽、泰、泉、蘇、揚、鄂等州知州。官至禮部郎中,後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堯為官期間,減免民間苛捐雜稅,體察百姓疾苦,所到之處,頗有政聲。在壽州當知州離任時,壽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幾天不能成行,後以單騎帶二卒,才悄悄地離開了壽州。曾致堯性格剛直,敢於揭人之過,諫議大夫魏庠知蘇州,所作所為多行不法,別人不敢言,致堯則進行彈劾,魏庠被罷了官,致堯常因奏章言辭激烈,得罪不少權臣,因而屢遭降職或調任。卒後贈諫議大夫、太子太師,封密國公。致堯一生著述甚多,有《仙鳧羽翼》30卷、《廣中台紀》80卷、《清邊前要》30卷、《西陲要紀》10卷、《直言集》10卷、《為臣要紀》3卷,共達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號樂正,北宋名相。泉州晉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

⑼ 四川省中江縣玉興鎮曾家歷史

玉興這邊姓曾的比較少吧。如果有應該是在卷洞那個方向。

⑽ 曾家岩的歷史

1938年冬,中共代抄表團由武漢遷至重慶。時任中共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以個人名義租下曾家岩50號一樓和三樓,作為個人起居和辦公地點。左側49號為重慶市警察局,右側51號為國民政府軍統局局長戴笠寓所。 1938年-1945年,曾家岩50號是外界了解和接觸中共的重要場所。 1939年5月4日,曾家岩50號毀於日機轟炸。後重建。 1945年8月,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於一樓會議室舉行過記者會,接觸中外各界人士。 1947年3月,共產黨與國民黨決裂,曾家岩50號被當局查封,在渝的中共人員全部遷至延安。

閱讀全文

與曾家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