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氣節的歷史人物
你好,有氣節的人,亡國了的一般都是悲劇人物,這種人不少,幾乎每次朝代更迭,或是國家交戰,都有這樣的人,舉代表例如下。
屈原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岳飛[宋](1103~1142)
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河南),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准則。北宋宣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雲孫, 字宋瑞, 又字履善, 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 因父喪未受官職. 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 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 以振奮人心, 並獻御敵之計, 未被採納. 後歷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職.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聞元軍東下, 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 開赴臨安(今杭州, 當時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 被派往元營中談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復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進兵江西, 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 為元重兵所敗, 妻子兒女皆被執, 將士犧牲甚眾, 天祥隻身逃脫, 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 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 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 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經歷種種嚴酷考驗, 始終不屈. 於1283年從容就義, 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 其中詩作達百餘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家。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謚之忠靖。清高宗追謚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丁汝昌(1836-1895)字先達,號禹廷,安徽省廬江縣北鄉丁家坎村人。他自幼飽受貧困的煎熬,18歲參加太平軍程學啟部,後隨程學啟投到湘軍曾國荃部下,官拜千總。1862年受李鴻章賞識,被編入淮軍「銘」字營,授參將之職,指揮馬隊。1874年因他的三營馬隊被裁撤,遂解甲歸田。1877年被重新起用。1888年被正式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雖是陸軍出身,對近代海軍一無所知,但他好學嗜讀,虛心求教,克盡職守,任勞任怨,北洋水師在他的統帶之下,面貌煥然一新。黃海海戰時,他身先士卒,雖身負重傷,仍不肯下艙裹傷,始終坐在甲板上督戰。威海衛之戰時,他面對敵人的誘降和部分反動官員的脅迫,堅貞不屈,誓死抗敵,最終服鴉片殉國。
此外三國時候的關羽、趙子龍應該也算是。歡迎補充
㈡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
孔 子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秦 始 皇
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他在位期間(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實行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改革。隨後中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文化統一,這些改革是一個主要因素。
成吉思汗(鐵木真)
鐵木真九歲時,他父親被一個敵對部落的成員殺害。歲歲月月,家中的倖存者一直在危難和貧困的邊緣上掙扎。這是一個不幸的開端,但是後來鐵木真的境況還更為惡劣得多。年青時,他在一次敵對部落的突然襲擊中被俘。由於怕他逃跑,他們給他脖子上套了一個木枷。但是鐵木真卻在一片原始荒涼的國土上,由一個完全無依無靠、目不識丁的囚犯崛身而起,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人物。
毛 澤 東
毛澤東在中國領導共產黨奪取了政權,並在此後的二十七年中,對這個大國進行了其歷史上成效最顯著、意義最深遠的改造。毛澤東在中國政府內顯然是最最重要的人物。
孟 子
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隋文帝(楊堅)
中國皇帝隋文帝(原名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自從那時起,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強大的國家之一。政治統一帶來的一個重要結果是中國人——大體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歐洲、中東和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地區的居民都少受戰爭恐怖的折磨之苦。
老 子
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象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岳 飛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曾率岳家軍英勇抗金,後被投降派秦檜等人誣陷,被殺害。
㈢ 求武功高強,豪氣逼人的歷史人物
1、項羽
東方的漢尼巴(一樣地苦大仇深、一樣地使過破釜沉舟、一樣地所向無敵、一樣地功敗垂成、一樣地一生只吃過一場敗仗但軍事身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
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
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2、霍去病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與李世民同為排行榜中最年少得意者
3、衛青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紅根正者(奴隸)
但考慮到其戰績有不盡完美之處,列於外甥之後
——以上二位皆有重大國際影響,是禍水西引的大功臣。觀其保證中華數百年的安泰與西歐上千年的混亂的偉大戰績,列於高位,宜也
4、班超
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但比起西邊的同行,老班簡直是天使)
以戰養戰的行家裡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後世追隨者強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離主義者最痛恨的歷史人物
5、孫臏
《孫臏兵法》的作者
其兩次大破魏軍的戰績是齊國大振,與強秦並稱「東帝」、「西帝」的根源之一
在戰略戰術均有奇才,不愧為孫武後代——但脾氣也與老祖宗一樣,功成身退
位孫子戰例不多,影響不小,故列十五(若老孫有他師弟一半的野心,不知其在排行榜上能均何位?說不定《英雄》就拍不成了:))
6、韋睿
堪稱南北朝第二名將
羽扇……呃……那個竹杖綸巾,堪稱諸葛第二(但戰績漂亮不少)
鍾離之戰(梁軍三十萬對魏軍八十萬)的實際指揮者
天下繼續分裂的罪魁之一
儒將的典範
7、周瑜
這位就不說了
年輕、能幹、人又帥,風流倜儻,萬人迷一個
其戰績與韋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看在其歷史影響份上,十七吧
8、徐達
這位也不用說了
明初第一名將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從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飛的異世知己,可惜直搗黃龍還是沒成功,敗陣而回,還落了個岳武穆的下場,悲矣
9、郭子儀
再造唐朝者
中國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理論實踐者
10、李牧
戰國四大將之首
又一位只敗在自己人手裡的名將(末代皇帝總和自己過不去,崇幀也是)
其對後世戍邊制度有重大影響
㈣ 歷史上有哪些氣量小的人物
周瑜為人謙恭有禮,孫權雖然視周瑜為兄長,但是周瑜從來都不會居功自傲,對孫回權敬慎服答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禮來對待,對孫家極為忠心。周瑜為人也十分親切,揚州百姓都用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稱孫策與周瑜為孫郎與周郎。
陳壽在《三國志》中贊揚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周瑜年少而有才學,高挑有姿容。為人心胸開闊,以謙服人,吳軍中眾人皆與他為友。唯程普因為較其年長卻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於是數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容忍,程普自此對周瑜改觀,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譯文: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據《三國志》記載,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周瑜同程普、黃蓋等人齊心協力,最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贊美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抄至佚名作者。這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周瑜
㈤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有:老子、孔子、鬼穀子、莊子、齊桓公等等。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3、鬼穀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4、莊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5、齊桓公(約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 。
㈥ 歷史人物
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為謚號突出一個「明」字,又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但從他開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逐漸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了錯綜復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志,在宮里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
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志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在奶奶武則天死後,中宗懦弱無能,結果朝政大權落到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韋皇後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後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後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餘人攻佔了皇宮,把韋皇後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沖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裡,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厭煩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准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准後,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佔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後,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佔,致使絲綢之路最後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於、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佔了蔚州(現在河北的蔚縣)和定州(現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准備。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於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規,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並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開創了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後,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這個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興,照計而行。後來,李林甫就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於使唐玄宗將這些敢於直言的宰相罷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權之後,凡是不聽從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設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賢能之人,嘴裡說的話很好聽,但心裡卻陰險毒辣。所以,人們背地裡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公元736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聽人說他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美貌絕倫,艷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他招進宮里,楊妃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為了掩蓋自己奪兒媳的丑惡行徑,唐玄宗讓楊妃自己請求進宮做女官,住進南宮,又賜號太真。為了安慰兒子壽王,唐玄宗又給他娶了個妃子作為補償。
這個時期的封建倫理觀念還沒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學出來之後那麼嚴格,男女觀念雖然是不平等,但對於女性的貞操觀念和改嫁等方面還是比較寬容的,封建社會對於婦女的壓制是元朝之後的明朝和清朝。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這時的這種寬容的社會心理有關,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樣掌握國家政權的慈禧太後就不敢稱女皇了,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後來,唐玄宗封楊妃為貴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楊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但這時候沒有皇後,所以楊貴妃實際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後了。玄宗對她恩寵備至,還稱贊她是自己的「解語之花」。愛屋及烏,有了楊貴妃的關系,楊氏一族開始飛黃騰達。所以,當時民間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將來入宮做妃子榮耀家族的觀念。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可謂費勁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玄宗還下令開辟了從嶺南到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因為荔枝摘下後五天內會變味兒。而楊貴妃生在南方,喜歡吃這種東西。
有了楊貴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貴妃所好,結果讓她高興的人都升了官,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爭獻美味佳餚、珍異珠寶。
在妹妹的關系影響下,哥哥楊國忠也平步青雲,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二姐封為虢國夫人,三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
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在暴雨造成災害時,玄宗詢問災情,楊國忠卻拿著大個的粟穗子給玄宗看,說雨大但沒有影響收成。下邊有的官員報告災情,請求救助,他大發雷霆,命令司法機關進行嚴懲。楊國忠能力不高,但喜歡胡亂處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壞事卻很在行,接受賄賂、拉幫結派等等應用自如。
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系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有好關系。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沖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朝兵達二十萬之多
簡介
李隆基 (685-762),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玄宗能詩通音律。他一向崇尚經術,屏棄浮華,注意改革學風。登帝位後,更憑借天子權利在政治上加以號召,對盛唐質朴文風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
㈦ 10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㈧ 歷史人物身上的英雄氣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㈨ 一鼓作氣的歷史人物
曹劌,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原文是:「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