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海關的歷史
山海關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曆、回天啟、崇禎六朝答修築,耗用了大量的資金,調動了數以萬計的軍民,前後用了263年的時間(幾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過程)建成了佔地約230前後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時間,佔地約230公頃,具有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山海關建城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處」的古代城市規劃原則。該處正處於海陸咽喉要沖,在歷史上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移關於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開始修建山海關。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餘米的城牆,牆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鍾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偉,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山海關歷史故事的名字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3. 海關歷史
海關管理權的喪失 鴉片戰爭後,中國已失去關稅自主權,但海關行政仍由中國管理。1853年月,上海小刀會起義,佔領上海縣城,遷設租界外灘的江海關被群眾搗毀。英、美兩國駐滬領事遂擅行公布船舶結關暫行條例,因外國商人反對,未能施行。這時,外商船舶自由出入上海港,江海關受外國勢力阻撓無法恢復征稅工作。1854年夏,英領事阿禮國(1809~1897)提出一個中外合組海關的方案,兩江總督怡良(? ~1867)派蘇淞太道吳健彰(約1815~約1870)於 6月29日和英、美、法三國駐滬領事會晤,規定:三國領事各提名一人,由中國任命為稅務監督,與中國共同管理江海關的征稅事宜1858年清政府與英、美、法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款》對這一辦法作了修改:「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美)人幫辦稅務,毋庸英(美)官指薦干預」,並「各口劃一辦理」。1859年江海關英籍稅務監督李泰國(1832~1898)被委派為總稅務司,負責募用外國人在各口岸任稅務司,從此,外籍稅務司管理中國海關便成為制度了。1861年起,廣州副稅務司英人赫德任總稅務司(初為代理),一直管理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
海關機構 在中國當時的政府系統中,1861年起海關由新設的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1902年改為外務部)統轄;1906年改隸專設的稅務處;1928年後改由財政部關務署統轄。
海關的最高機關是總稅務司署,設總稅務司、副總稅務司,下設六個辦事文案。1896年上諭總稅務司兼辦郵政,赫德遂兼總郵政司,並設郵政局總辦、副總辦。又同文館的教習也在總稅務司署編制。1901年同文館合並於京師大學堂,1911年郵政為郵傳部接管,二者脫離海關。中華民國建立後,總稅務司署組織改為五科三處,旋又改為九科二處。總稅務司署直轄全國各稅務司署,亦即各口海關。19世紀80~90年代,隨著邊疆危機和列強分據租借地,又有邊境海關(邊關)、租界地海關的設立。這些海關受到有關列強或租界地當局的轄制,享有特惠、減稅權利。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通商口岸50里內的常關改歸海關管理,總稅務司署的征稅權力又擴大了。
海關事務主要為征稅和船鈔兩大部門。征稅分內班(處理商人報關、征稅)、外班(查驗過關商貨)、海班(巡水緝私)。船鈔民國以後改稱海務,主管船政和港務事宜。人員最多時為兼辦郵政時代,1910年有19169人;1911年郵政脫離後,降至7230人;以後大體在八九千人之間。其中洋員約佔1/6,國籍最多時達20餘國,而以英人占絕對多數。海關要職都由洋員擔任,華員僅任中下級職位;華洋關員生活待遇懸殊,形成洋員統治華員局面。
收回海關管理權的斗爭 終清一代,海關管理征稅,稅款的保管則由清政府任命的海關監督掌握。辛亥革命爆發後,總稅務司夥同北京的外交團把海關稅款分存於匯豐、德華、道勝三家外國銀行的總稅務司帳戶。從此,稅款保管權也落入外國人手中,甚至連償債、賠款剩下的關余,中國政府也無權動用。1917年,孫中山領導的軍政府成立於廣州,從1918年起,要求按比例分取關余,與外交團、總稅務司進行了長期的斗爭,並逐步發展為要求關稅自主、收回海關管理權的群眾性運動。1924年開始的國民革命推動了這一運動1926年10月,廣州革命政府外交部公布《徵收出產運銷物品暫行內地稅條例》,成為第一次撇開帝國主義控制的海關,自行徵收產銷稅的行動。隨後,各地方勢力也趁機徵收貨物附加稅。海關外籍稅務司制度受到了打擊。
4. 歷史著名海盜故事(要簡略)
1、海盜學識家者:威廉·丹彼爾
威廉·丹彼爾,1652年出生,英國人,在印度洋上當過見習水手,後來應征入伍成了一名皇家海軍,並參加了英荷海戰。1673年,21歲的他加入了西印度群島一帶的海盜集團,襲擊西班牙的船隻,1683年他們又轉移到了幾內亞灣里來打劫。
憑著他的膽量和才幹,很快就成了船長。和其它海盜不同,他對金錢和珠寶並不在意,卻對氣象、水文現象和海洋動植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多年作為海盜的航海經歷讓他對自然界的一切極為熟悉。1693年當他第一次回到倫敦後就根據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新環球航行》引起轟動。
1699年丹彼爾再次出航時已經是「皇家海軍軍官」,他將受任命指揮羅巴克號軍艦考察南太平洋。1700年2月中旬,他發現了今天的澳大利亞。此次航行讓他繪制了完整的南太平洋地圖。1700年丹彼爾回國發表了《風論》,在書中對大量氣象規律進行了總結,成為海洋氣象學史上不朽的名著。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1708-1711年丹彼爾的環球航行中,他們在智利附近一個荒蕪人煙的島嶼胡安·菲南德時發現了一個身著羊皮的「野人」,這個名叫亞力山大·塞爾科克的蘇格蘭人就是《魯濱遜漂流記》主人公的原型。
1715年,63歲的丹彼爾於倫敦病逝,盡管他曾是一名海盜,但是人們銘記的卻是他對科學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2、浙東「海精」方國珍
方國珍是浙東台州黃岩縣洋山澳人,出身貧苦。史書說他「 身長七尺,貌魁梧,面黑體白,堅毅沉勇,力逐奔馬」 ,有歌謠「 楊嶼青,出海精」 ,為方國珍起義作輿論准備。
元朝未年,公元1348 年方國珍海上起兵,轉戰浙蘇,二十年間分居浙東三郡,威行海上阻搶糧運,在推翻元王朝的武裝斗爭中起了重大作用。方國珍後歸順朱元璋,被朱稱為威行海上的英雄豪傑。
3、女海盜安妮-鮑利
安妮-鮑利(Anne Bonny)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女海盜之一,她曾是一名種植園主的女兒。18世紀初,她離開家鄉加入了海盜頭目「棉布傑克」的船隊,從此開始了海盜生涯。
在 一次與圍剿軍作戰時,由於缺乏實戰指揮經驗,安妮-鮑利敵不住蜂擁而上的英軍,在經過一番拚死搏鬥後,身負重傷的她都被英軍俘獲。1720年11月16 日,在牙買加島的聖地亞哥德拉韋加法庭開庭審判,安妮和追隨她的所有海盜都被判處死刑。
4、海盜王子黑薩姆
薩姆-貝拉米(Samuel Bellamy)僅僅活了28歲。在他有限的生命中,貝拉米通過數次大膽的海上劫船行為把自己「黑薩姆」的著名外號傳遍新大陸的海盜界,因此也被人們稱為 「海盜王子」。薩姆-貝拉米18世紀在委內瑞拉的La Blanquilla島上創建了他的海盜基地,並藏匿了很多珍寶。
這些寶藏於1984年被發現,委內瑞拉政府將於2007年6月份開始用這些寶藏建設國家 旅遊設施。在當時,La Blanquilla島上能夠看見的距離內幾乎沒有船隻從此經過。
5、中國女海盜鄭石氏
海盜黃金時期,最著名的中國海盜就是鄭石氏。鄭石氏出身妓院,1801年被海盜鄭一劫持,鄭一死後她成為當時最強權的女海盜船長。
最顛峰時期, 鄭石氏曾掌控一支擁有數百艘船的海盜艦隊。1811年,鄭石氏終於決定接受朝廷的招安。鄭石氏等率領配備1200門火炮的270餘艘船隻、1.6萬名部眾 向朝廷投降,被清政府授為千總。鄭石氏最終做出降清的選擇,即使在當時也受到很大的的抵制。
5. 江海關的歷史
康熙二十四年抄(1685),始襲設於江南雲台山(今江蘇連雲港)。康熙在攻佔台灣後開放海禁,允許民船進行沿海南北運輸,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4省設立海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後移上海,設在上海縣城大東門外黃浦江邊(今白渡路),舊地名稱為關橋。
道光二十五年(1845),根據南京條約和英國領事巴富爾的要求,上海海關監督在洋涇浜(今延安東路)設置了「西洋商船盤驗所」。1845年12月31日,宮慕久撤銷這個盤驗所,在上海縣城租界內設置了「江海北關」,並為之增設了兩個稽查關卡。 因和原來江海關差異較大,通常稱「新關」、「洋關」,辦理新式輪船徵收關稅等事。由江蘇省蘇松太兵備道(這是一個地方軍事長官職務而不是民事長官)兼管,江海關海關監督的正式官職稱呼為「護理江南海關道」。
咸豐三年(1853),英人乘上海小刀會起義之機,強占江海關。次年,上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駐滬領事簽訂協定,允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掌管江海關。同年七月,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成立,遂開外國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國海關的惡例,也是中國步入半殖民地社會的技術性步驟。
6. 山海關歷史故事
沖冠一怒為紅顏
7.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於山海關的歷史故事呢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民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內詩文、容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裡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戰國時期。
8. 有關 山海關王家大院的 歷史來歷
王家大院乃清咸豐年間興建,主人曾是山西鹽商。相傳,一代佳人陳圓圓曾在山海關王家大專院原址小住。
王家屬大院號稱萬里長城第一家,王家興起於咸豐年間,曾富甲一方,號稱山海關:「南半城」。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曾與陳圓圓在此小住。據史料記載,
李自成兵臨京城時,吳三桂在馳援的路上,明朝就已滅亡,
原本他是想向李自城投降的,但當他聽說陳圓圓被劉宗敏
佔有後,就怒向滿清投降,引清兵入關。所以就有了吳偉業
的「慟哭六軍盡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句。
自古英雄多氣短
為擁美人丟江山
床弟演繹天下事
不知誰敢惹紅顏
9. 從清朝到近代海關的歷史
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 : 李泰國
李泰國父親為英駐廣州第一任領事,10歲那年,父親帶他來到中國。李泰國先後擔任過英國駐廣州、香港和上海等領事機構的翻譯秘書、代理副領事等職。
1855年6月1日,他年僅23歲,從英駐上海領事館派來接替威妥瑪,擔任江海關關稅管理委員會的英方司稅。他接任後,廣為聯絡江蘇巡撫等高級地方官員。外國使節利用他的關系,1858年6月,沖破了清政府一直拒絕外國官員商人與清政府高級官員接觸的限制,安排英法代表團順利進入蘇州城,未受阻撓,並把照會面交江蘇巡撫趙得轍,請他轉達清政府。
他在聯絡清政府官員中,廣為「洋人治關」造輿論。他主張「外洋船隻進出呈驗艙單,必須詳盡,否則處罰或沒收」,「各稅須照征照繳,掣發稅款收據」,制訂了《各國商船進出起卸貨物完納鈔稅條款》等章則條件。清咸豐九年(1859年5月),上海道吳煦奏稱,「自李泰國經理夷稅徵收之後,稅鈔大有起色,按年比較,銀數倍增。」博得清政府的信任。
清咸豐五年(1855年),洋商受戰事和海盜騷擾的影響,海運和貿易都遭困難,他利用海關職權,實施臨時性的「免稅證」(免重征憑證)辦法。清咸豐六年(1856年),市場不景氣,洋貨滯銷,他為緩解計,又推出繳納進口稅款後,發給「存票」,代替稅款收據,以便在3年內無法銷售時,准予退運,可憑「存票」退稅。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他向英侵華軍提供漕糧北運的情報,對攻打京師,制定作戰方案作用甚大。英侵華軍統帥額爾金對他頗為賞識,請他去天津參加議和,與欽差大臣桂良談判,李泰國「言語狂悖,狡驕異常」(桂良語),極盡威逼之能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他利用議和的機會,向桂良提出了往來公文用英文;准許傳耶穌教;開放揚子江,憑護照進入內地;幫助查緝海盜;修訂稅則等五點要求。
議和間,他探悉美俄兩國在議訂條約中,都同意把鴉片列入違禁品,這對英國謀求鴉片貿易合法化大為不利,立即報告額爾金,馬上疏通美俄公使,在條約中迴避鴉片問題。
李泰國回到上海,一改前態,極力討好江蘇巡撫等地方高級官員。他不僅是英國重用的人物,在上海的清政府官員也視他為可利用的英人。清咸豐八年(1858年10月),李泰國列席修訂稅則委員會的會議,他在會議期間,表面上應付欽差大臣,實際上為英國幹事。他把江海關的檔案和統計,提供給英方,使英方能提出一份詳盡的減稅和免稅的稅率長表,還規定進口稅率以3年平均價格的5%為標准。他還根據額爾金的意志,把鴉片稱作「洋葯」,列入稅率表,再徵得欽差大臣的同意,既避免被脅迫之嫌,又體現「出於清廷的自由意志」。額爾金為使英國長期掌握中國海關行政議定各口通商口岸劃一辦理,推廣上海模式,延請洋人幫辦關務到各口岸海關。稅務司制度,就是根據這一規定設立的。
清咸豐九年(1859年1月),兩江總督兼各口通商大臣何桂清內定李泰國為總管各口海關總稅務司,於是李泰國在3月間,向上海道台呈送《江海關呈送稅務條款清折》,提出各通商口岸建立「劃一海關」的方案。為取得各海關的管理權,李泰國要求何桂清授權預選洋人,並決定洋人的去留。何桂清只許他保舉,「聽由監督延請」,他極力抗爭,並以辭職來要挾。英駐華公使卜魯斯也干預說:「各口稅務司的任免,都取決於總稅務司,清政府和監督無權過問。」最後決定,「募用洋人,上海先定上海章程,各口仿行」。5月23日,何桂清委任他為總管新關的總稅務司,並派他去各通商口岸開辦海關。7月25日,他借口無暇兼顧江海關工作,擅自指定德都德為江海關稅務司。9月,卜魯斯為他通令各口領事,強調「女王陛下政府對其成功寄以厚望」。10月,他去廣州和汕頭,創辦粵海關和潮海關。
清咸豐十年(1860年1月20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委任李泰國為總稅務司,邀他去北京商討關務。他因看到太平軍的威力,「不願與可能會覆滅的王朝保持緊密的聯系」(給額爾金信中語),以傷病辭謝,請准給假去英國休養,沒有應召上京。所謂「傷病」,發生在清咸豐九年(1859年7月),因英人掠賣華工,致40多人投江淹死,上海群眾憤起譴責,他出來橫加干涉而受傷。該年10月早已痊癒,但恭親王卻於4月7日,准他請假,希望他去天津創辦海關後,推遲半個月回英國,4月他回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對其在華「功績」,賜以三等巴斯爵位。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7月),赫德在代行總稅務司職務時,向清政府建議,徵收「洋葯」印花稅,用以購置小火炮船,鎮壓太平軍。總理衙門據以奏准,令赫德辦理,於是赫德遂告在英休假的李泰國,李泰國對此極感興趣。早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他曾建議購炮船,鎮壓太平軍,「願立軍令狀,效力戒行」,咸豐帝硃批,「勿墮其術中,預杜患萌」,但李泰國在簽訂中英《天津條約》時,塞進一條「中英共同肅清海盜」的條款,為海關建立海上武裝伏筆。卜魯斯說得更露骨,要把海關和「現代行政制度」,「關稅徵收」和「海上巡邏艦隊為一體的合治模式的行政機構」。因此,他積極在英國購船募員,購船7隻計80萬兩,購裝備27萬兩,招募官兵600餘人。更有甚者,他沒有請准清政府,於1862年5月29日,擅自委派英國海軍官佐阿思本創建由歐洲人指揮的中國人炮艦隊。翌年,又擅自與阿思本簽訂合同(簡稱「李阿合同」),規定阿思本為艦隊司令,並只執行由李泰國傳達的諭旨等。
清同治二年(1863年5月9日),李泰國回到上海銷假,立即往謁新任江蘇巡撫李鴻章。6月和赫德同去北京,為了要控制關稅作為財源,要求撤銷南北兩通商大臣,以便獨攬海關的稅收大權。還想控制艦隊作為權力工具,催請恭親王批准「李阿合同」。他覺察到總理衙門的大臣們對他不滿,他需要提高自己的身價,要求賜給他一座王府,出門要坐轎子,與大臣們平起平坐,有利於交涉。恭親王認為艦隊的統領和支餉,由親王自行決定。同年10月5日,阿思本向總理衙門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批准「李阿合同」,否則解散艦隊,迫得恭親王不得不作出解散艦隊的決定。恭親王對李泰國的驕縱跋扈深為不滿。清同治二年(1863年11月15日),李泰國被解僱,清政府賜以退職金,格外從豐,於是他離開海關返回英國。同日清政府委任赫德為其繼任,駐在上海。
李泰國在海關工作7年,奠定了洋人幫辦關務的制度。
中國海關第二任總稅務司 :赫德
赫德,生於英國北愛爾蘭亞馬群波達當的沒落酒廠主家庭。1853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女王大學。1854年春,由大學保送進入英國外交部。同年6月,啟程來華,在香港受訓3個月,那時年僅19歲。9月,他被派駐寧波任見習翻譯。翌年1月,他被提升為助理翻譯。2月,赫德就以二等助理身份,實際負責駐寧波領事館的全部工作。清咸豐八年(1858年3月),赫德被調去廣州,任英國領事館二等副翻譯,10月,升任翻譯。赫德漢語流利,熟知中國人情世故,到了廣州,很快結識了當局政界人物,與兩廣總督勞崇光等人,交往密切。
清咸豐八年(1858年10月),廣州繼上海後,也設立洋關。赫德經英政府批准,於1859年5月,辭去領事職務,6月,他就被聘任為廣州新關副稅務司,不久,又被總稅務司李泰國正式任命為廣州海關副稅務司。李泰國根據威妥瑪對清朝形勢的估計,認為清朝很快覆亡,他不願無故遭殃,借口休假一年。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4月),李泰國急急忙忙地離開中國。他向署理各口通商大臣薛煥推薦江海新關稅務司費士來和粵新關副稅務司赫德,會同署理總稅務司職務。當他到達北京時,英國公使卜魯斯推薦他晉見恭親王。赫德被應召趕到北京時,他呈遞7個清單,2個稟呈,對海關稅務、海關弊端闡述己見,並提出解決方案。恭親王以「欽差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名義,頒給札諭,重新任命費士來和赫德會同署理總稅務司職務。
赫德和美國公使與總理衙門有著密切關系,實際獨掌總稅務司權力;費士來雖然在英方的資歷高於赫德,但他不懂漢語,無法和總理衙門大臣有直接接觸,被迫居於從屬地位。總理衙門對赫德好感越來越勝過李泰國,而赫德則極力爭取統轄海關的總理衙門掌權大臣,如恭親王、文祥等的信任。他經常主動地提供稅務、洋務,特別是外交方面的意見,並為之出謀獻策,在總理衙門大臣的心目中,他顯已取代了李泰國。赫德的自製沉著、圓通,而又熟悉官場禮節和中國士大夫的習氣,深得大臣們的贊揚。
清同治三年(1863年5月),李泰國休假到期,從英國返回上海,赫德結束了代理總稅務司職務。然而清政府想方設法抬舉赫德,由恭親王專門設立一個比一般口岸稅務司更大權力的職務,即赫德被任命為江海關稅務司外,還負責長江各口關務。此舉僅是削弱和抵消李泰國作用,推出赫德充任總稅務司的權宜之計。不久,恭親王就上奏:李泰國「辦事刁詐,以致虛靡巨款,實難姑容。現由臣等將其革退,還准經理稅務。該夷狡獪異常,中外皆知,屢欲去之而不能,今因辦船貽誤,正可藉此驅逐」,「其總稅務司一缺,即由赫德辦理。」同治二年十月初六日(1863年11月16日),上諭批准把李泰國革職,派赫德繼任總稅務司。這時,年僅28歲的赫德,就成為清朝中國海關的總稅務司。
赫德上台,繼續採取善變、滲透控制手段,先使清政府取得信任和好感,然後再伺機掌權,實為「大英帝國」效勞。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總理衙門指示赫德兼管郵政,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海關正式代辦郵政,由赫德兼任郵政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赫德出版了關於中國問題的論文集《他從秦國來——中國問題匯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4月),赫德參與中國政府與八國聯軍的議和談判,並草擬賠款節略,赫德向外務部提出賠款和新關兼管常關的辦法。《辛丑條約》規定中國賠償巨款,赫德所提供的關於清政府財政狀況的報告,被各國公使視為最可靠的情報。他關於賠款及其擔保辦法的意見,絕大部分被採納,寫入《辛丑條約》。
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訪問台灣之後,他用中文書寫了他對中國事務的建議,題目是《幫官論》。1876年,他配合李鴻章與英國公使威妥瑪爵士在煙台解決中英之間由1875年馬嘉理被謀殺案而引起的爭端,結果簽訂《煙台條約》。他參與調解中國與緬甸邊界糾紛。1907年7月,赫德與清稅務大臣共同商議,通過海關嚴厲查禁私運軍火,以斷絕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武器來源。赫德到達中國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正處於興起時期,而他成為總稅務司時,太平軍正受到戈登和「常勝軍」的扼殺。1864年戈登與李鴻章發生沖突,赫德在蘇州從中調解,使他們一起鎮壓太平軍。同年,赫德也參與了攻打駐扎常州太平軍之戰。
在40餘年總稅務司任期內,赫德為搖搖欲墜的清政府統治出謀獻策,也深得清政府贊賞,授於他多種榮譽。1864年赫德被授於按察使銜(三品);1869年被授於布政使銜(二品);1881年被授於頭品頂戴;1885年被授於雙龍二等第一寶星、花翎;1889年被授於三代正一品封典;1901年被封為太子少保銜;1904年11月20日,慈禧贈與赫德如意柄壽字一個;1911年9月20日,赫德病故後,同年9月23日,清政府追授赫德為太子太保。
赫德長期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效勞,也受到歐洲各國政府的表彰。1870年,瑞典授於他VASA騎士勛章,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葡萄牙、荷蘭、普魯士等政府,也都授於他各種榮譽。英國政府於1879年授於聖邁克爾和聖喬治十字勛位爵士,1889年授於聖邁克爾和聖喬治大十字最高級勛位爵士,並於1893年封為從男爵。
隨著個人權力高度集中,赫德開始專橫跋扈、盛氣凌人,壓制下級、歧視華人本性越趨暴露。後期,他把其弟、妻弟、外甥等親戚、熟人,安插在海關工作。1898年初,赫德自覺年老力衰,為使親信繼續占據要職,他設置了副總稅務司一職,竭力推薦其妻弟裴式楷出任副總稅務司。反對赫德浪潮,來自政府大臣、同僚及下屬,清政府不得不採取限制赫德權勢的措施。1906年,清政府設立稅務處,海關由外務部改隸稅務處,赫德卻發出第1369號通令,指示各地稅務司「工作仍按既定方針進行」。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月27日),清政府公布赫德休假和裴式楷副總稅務司的任命,次日清政府下旨賞給赫德尚書銜。4月13日,赫德離開北京返回英國,清政府外務部和稅務處官員,各國駐京公使及代表,裴式楷和在京的海關職員均前往車站送行。翌年2月~清宣統三年(1911年)6月,清政府多次批准赫德續假醫病。同時正式任命安格聯為副總稅務司,全權負責海關各項工作,與赫德一心想扶植裴式楷相反。
1911年9月20日,赫德病死於英國的白金漢郡麻洛,至死才卸職,而且連續任職48年。
海關第三任總稅務司 :安格聯
安格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進入中國海關。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曾以代理稅務司職務,負責天津海關工作。清光緒二十五年任南京海關稅務司,清光緒二十六年任江海關稅務司,清光緒二十七年再任南京海關稅務司。清光緒二十九年,任署理總稅務司署總理文案稅務司。清光緒三十二年任江漢關稅務司。
赫德曾書面記載說:「安格聯,是我們人員中最有前途希望的人」,赫德為了考驗他的能力,把他放在最大的海關——江海關、津海關以及總稅務司署任職。盡管如此,赫德卻從來沒有把安格聯作為總稅務司繼承人的意圖。由於赫德晚年在海關系統中,繼續堅持歧視華員立場,更加專橫獨斷的管理和明顯的裙帶風,不僅引起了華員職工反對,也招致英國在華上層人物非議。赫德年邁體弱時,特意增設副總稅務司職位,准備讓其妻弟裴式楷擔任。他推薦副總稅務司裴式楷接署總稅務司,極力渲染裴式楷的勞績。總稅務司請假回國後,在整個清宣統元年(1909年)期間,稅務處受到外國列強的沉重壓力,要它在總稅務司繼任人選的問題作出決定,以表達對赫德的不滿。這個壓力主要來自英國外交部和在華的英國上層人物以及海關內部的稅務司。清宣統二年春,稅務處決定「安格聯暫行代理總稅務司」。以莫理循為首的英國在華的上層人物,都極力支持安格聯。
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辛亥革命爆發後15天,稅務處上奏安格聯升補總稅務司,即刻奏旨「依議」。安格聯成了第三任海關總稅務司。
安格聯上任總稅務司後,基本延續赫德所建立的制度。但在人事業務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調整,各國關員比例變動,少數華籍關員開始擔任高、中級職務等,而且出現了一些與這一時期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新特點。此時期海關稅收除支付債賠各款外,用以維持中國政府經費開支的財政作用已大削弱,海關實際成為各列強債權國在華收款和監督還債的機構,海關總稅務司成為各債權國在華的代理人。總稅務司安格聯與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一起,策劃截奪中國關稅收支保管權。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24日),安格聯拍發電報給長沙稅務司偉克非,指令「海關稅收已指抵外債,為了避免與列強發生糾紛,最好暫時將稅款交由總稅務司或領事團保管」。正是在他們策劃下,長沙英國領事首先採取行動,劫奪了關稅,接著漢口、上海、汕頭、廣州、廈門以及煙台等處的海關關稅也由各地稅務司直接扣留,存入上海匯豐銀行,造成惡劣開端。此後,安格聯為使支配關稅、控制中國財政達到「合法」的目的,建議英國公使朱爾典成立各國銀行委員會,並提出由總稅務司全權保管關稅,負責償付外債賠款。至此,中國關稅保管大權,在以「系屬權宜之計」的遮羞理由下,全部落於洋人總稅務司之手。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以英國為首的「債權」國家,商定由外交使團通知有關債權銀行,組成「各國銀行聯合委員會」,推舉匯豐(英)、德華(德),道勝(俄)三家銀行充任董事,並經外交使團參加意見,擬定了「總稅務司代收關稅代付債賠款辦法」(共計八條)。之後,又控制了海關稅款扣除海關行政經費和由關稅擔保的債賠款項後的餘款。安格聯不僅截奪了海關稅款收支權,控制「關余」,還極力把海關勢力侵入中國的財政、金融。
民國3年,袁世凱成立內國公債局,安格聯擔任協理和經理專員,開始染指中國內債。民國7年,安格聯接管了全部常關稅款和推遲賠償庚款那部分專款。
民國9年,北洋政府重組內國公債局,安格聯充任董事。
民國10年成立清理內債基金處,安格聯又管理內債基金。翌年,他又接收停付俄奧的庚款。安格聯控制的權力和款項越來越多,使海關在安格聯統治的16年間,外交方面的作用相對減弱,但在財政、金融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強。安格聯儼然以北洋政府的「太上財政總長」自居,除把持海關大權外,還控制稅款、關余,內債基金等財政大權。民國16年,控制北京政府的軍閥易人,安格聯以拒收二·五附加稅被免職,後由英國人梅樂和正式接任總稅務司。
海關第四任總稅務司 :梅樂和
中國海關第二任總稅務司赫德的外甥,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進海關。在煙台、牛庄海關工作4年後,被調總稅務司署6年,親受赫德的薰陶,光緒二十六年升為副稅務司,調離總稅務司署,先後在南昌、福州、廣州和江門海關工作,光緒三十二年升為稅務司,先後擔任過騰越、廣州、天津等海關稅務司,民國14~18年(1925~1929年),任江海關稅務司。
民國15年,國民革命軍發展,梅樂和為穩定員工,命令華員不得捲入帶有「政治色彩」的行動,嗣後又不準組織工會,不準干涉海關行政。民國16年3月,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成功,梅樂和挽請社會名流虞洽卿引見蔣介石總司令,表示願襄助籌款,發行二·五庫券;蔣氏承諾支持海關。4月,先後謁前敵總指揮白崇禧和財政部長宋子文,要求維護海關體制。是年春,政府徵收附加稅,洋商和領事反對,梅樂和一反總稅務司安格聯拒絕代征的做法,堅持按章辦事。梅樂和博得政府信任,但惹怒了領事,他們欲奪取江海關的管理權。梅樂和游說洋商會,取得洋商的理解,他們認為海關確為國家信用和內外貿易的要害部門,不支持奪權,才作罷。
民國17年,南京政府曾先後任梅樂和為副總稅務司,領袖稅務司、南方總稅務司。迄代總稅務司易紈土辭職,才於民國18年就任總稅務司,兼管債賠款項的職務。接任後,立即去南京,向中央政府詳述維護海關固有制度的重要,同時提出培訓華員,以備日後代替洋員管理海關的意見,既得政府的信任,又避免輿論的非難。
民國21年,英皇喬治五世念其處理中國海關有功,賜以勛爵。民國26年,抗日戰爭開始,梅樂和告誡各地稅務司要有應變能力,除涉及主權外,要避免發生不幸事件。各關請示如遇日本軍方提出強制性要求,怎樣處理時,梅樂和批復:沒有必要引起摩擦;對日方要挾時,則以國際條約與之周旋;對華員開展護關運動,密令趁機遣散半數稅警。民國30年,太平洋戰爭發生,梅樂和被日方拘禁。民國32年獲釋後去重慶,復任總稅務司,同年5月退休回英。1959年逝世。任職稅務司15年。
10. 山海關所有的故事
山海關由來
據說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帥徐達和軍師劉伯溫到京城以北過塞之地圍城設防,兩年之內,必須完成。
徐達、劉伯溫二人領了旨,帶著人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邊塞。第二天,兩人騎馬登高寮望,尋找築城的地方。要講築城,徐達是外行,他只會交兵征戰,沖鋒陷陣;圍城設防,卻不如劉伯溫。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問大了。徐達站在高處一看,連說:「好地方,好戰場!」劉伯溫卻一聲不響。
第三天,他二人騎馬又來這里,徐達又連聲說:「好地方,難得的好地方啊!」劉伯溫還是一聲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騎馬又來到這里,徐達又連連說:「好戰場啊,好戰場!」劉伯溫還是不哼一聲。徐達見狀不解,忙問:「軍師,我二人領旨來此圍城設防,一連三日,你一言不發,到底為什麼?」「為了大明江山!還為了你……」「為我?此話怎說?」劉伯溫用馬鞭指了前方說:「元帥,你看:北邊燕山連綿,南邊渤海漫天,在此築起雄關,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徐達素知軍師謀略高,就問:「你想修個什麼樣的?」劉伯溫說:「這座城要比別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連城、城套城、樓對樓、樓望樓,築一座鐵壁金城。」劉伯溫又用馬鞭朝四周一指,說:「元帥,這里既是個好戰場,又是個好居處。你看,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真是個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達一聽恍然大悟,想起軍師說「還為了你」的話。徐達連連叫好,當日回營,二人連夜畫圖,第二天派將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動工。整整幹了一年零八個月,關城竣工。
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達、劉伯溫回來了,就問:「二位愛卿回京,城池可築成?」二人出班奏道:「托聖上洪福,可曾命名?」徐達、劉伯溫二人一聽,都愣住了。當時降旨,只叫築城,未讓命名呀!徐達心直,剛一張嘴,只見劉伯溫跨前一步說:「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聖明,請恩示吧!」朱元璋一聽,把手一擺說:「好,就叫山海關!」
從朝里回來,劉伯溫隨徐達到了徐府,對徐達說:「我不能再在朝為官了,我得走了。」徐達忙問:「幹啥去?」劉伯溫說:「我本是山野道人,還是去游四海去吧!」徐達不解,說:「你我隨皇上南征北戰,從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關城,可謂勞苦功高,本該享榮華富貴,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會奏準的。」劉伯溫說:「差矣!萬歲如讓咱共享榮華,就不會派咱倆邊塞築關城,也不會只給兩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難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築成私下命名,屬目無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屬辦事不周,這只是剛剛開始呀!」徐達大惑:「軍師,你是說......」劉伯溫手一揮說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帝與臣,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東的例子還少嗎?」一席話,說得徐達目瞪口呆,半天才說:「軍師,你一走了之,我怎麼辦?」劉伯溫說:「你不能走,你要隨朝伴駕,無論何時,不要離開萬歲左右。趕你,你也不要離開。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讓他們到山海關那個地方去吧。那裡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連天,此處進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達說:「就照軍師的話做。明天,叫小兒去山海關。」正說著,闖進一員大將,姓胡名大海。他在帳外聽到了徐、劉二人談話,進屋就嚷:「元帥,我與你出生入死,馳騁疆場,如今公子要去山海關,我也打發一個孩子隨他同行吧!」話沒落音,大將常遇春又來了。劉伯溫素知眼前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訴了他。常遇春也堅持打發一個孩子同去山海關。
不久,劉伯溫不辭而別,徐達按劉伯溫所言,寸步不離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開國元勛,竟都糊糊塗塗地死在慶功樓火海之中。
再說,徐達、胡大海、常遇春的三個兒子到了山海關,定居安家。後來,這三家的後代,在山海關城裡修了徐達廟,城東北修了胡家墳,城西南修了常家墳,都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
山海關四野臨時指揮部、山海關保衛戰紀念廳 四野臨時指揮部設在山海關北街招待所內。山海關保衛戰紀念廳記錄了歷時20天之久的山海關保衛戰的過程。
山海關保衛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斗爭的戰略重點集中在搶占東北這一焦點上。山海關作為通往東北之咽喉要地,勢必成為國共兩軍的必爭之地。民國34年(1945)8月3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冀熱遼軍區部隊先機奪取了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多年的山海關,並控制了鐵路、公路和機場,9月中旬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部隊及中共中央領導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等人經山海關迅速進入東北腹地。國民黨面對這一局勢,在美國援助下,從海上、空中調運大批軍隊集結於秦皇島,開始與人民解放軍爭奪東北的戰斗,山海關阻擊戰即是這場戰斗的序幕。
山海關阻擊戰,從10月25日開始到11月16日結束,激戰達22天。人民解放軍以6個團近萬人的兵力抗擊7萬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為中國共產黨進軍東北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為先期打開東北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並遲滯了國民黨打通、佔領東北的戰略行動。
第四野戰軍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l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