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浙江歷史故事

浙江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2 20:29:43

『壹』 問一下誰知道過去的杭州城的真實故事歷史

柳浪聞鶯公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 ,佔地約二十一公頃。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園聚景園專,宋屬末元初,聚景園成為「散景園」,其南側地帶,被隨蒙元鐵騎南下而遷居杭州的回民擇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蕪淤塞成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澤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靈芝寺,顯應觀等顯赫堂皇的寺廟,也隨園景一起難逃厄運。到明代中葉,當年蔚然大觀的柳浪聞鶯勝景,只剩下柳浪橋,華光亭兩處破舊陳跡。清初,更是一派凄涼景象,紫珊老人(錢塘詩人徐逢吉)《少年游》詞的上半闕專寫地盛況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竄破冢,輦路已全荒。燕子飛來,桃花不語,閱過幾滄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聞鶯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樹各一,表忠觀(錢王祠)舊屋一區以及祠前方塘兩口。附近居民乾脆稱那裡為墳山窠。

『貳』 誰有浙江四大名湖的故事

杭州西湖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度16分、東經120度12分。杭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西湖位於杭州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濘處有5米多,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個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古跡遍布,山水秀麗,景色宜人。

西湖處處有勝景,歷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園林風景區內,分布著主在風景名勝40多處,重點文物古跡30多處。概括起來西湖風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園、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為勝。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 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紹興東糊
東湖在紹興古城東約六公里處,以崖壁、岩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成為著名園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東湖雖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成的奇景使東湖成為旅遊業界人士公認的罕見的「湖中之奇」。日本旅遊機構交通公社,曾在同時游歷過杭州西湖與紹興東湖的日本遊客中作過問卷調查,對東湖的印象超過西湖,可見對東湖的贊譽並非紹興人的自我感覺。

東湖所在地,原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東巡時曾在此駐駕飲馬,故被稱為箬簣山。漢代以後,箬簣山成了紹興的一處石料場,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又是採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並形成了高達50多米的懸崖峭壁。勞動者取石還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處,日子一久,形成了長過200米,寬約80米的清水塘。清末,紹興著名鄉賢陶浚宣眼光獨到,利用採石場築起圍牆,對水面稍加拓寬,遂成山水相映的東湖。東湖經過百年的人工裝扮,成為一處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人們所以對東湖有如此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可能來自於人工崖壁對人視覺的沖擊,因此,游覽東湖最要緊的是對崖壁的欣賞。觀看東湖崖壁,遠看、中瞧、近觀各有不同。沿著古運河旁圍牆邊小路步行遠看,崖壁表面顏色深淺不一,洞穴形狀各不相同,富層次,多變化;沿著湖中小徑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組成的洞穴給人以神奇,並禁不住為先人們的鍥而不舍發出感嘆;近觀的形式當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東湖,那時的你感覺可能會是自己的渺小。遊船觀東湖,最奇妙的是近觀陶公洞與仙桃洞,可以說未進二洞等於沒有到過東湖。陶公洞入口處僅容一艘小舟通行,進入洞內之後卻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觀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簡單的石框門,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離接觸之時,才能在導遊人員的指引下,見到與倒影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

東湖景區內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觀,還有如聽湫亭、霞川橋、飲淥亭、桂嶺、秦橋等恰到好處的人工點綴,身處東湖猶在畫中。除山石湖水等組成自然風光外,東湖還是富有歷史意義的勝跡,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都曾到過東湖游覽或商量革命大計。陶成章遇難後,紹興人民為紀念英烈,在東湖建立了陶社。1916年八月,孫中山先生還親臨陶社致祭。建國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到過東湖。郭沫石在東湖還留下詩歌一首:「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游覽東湖的遊客不僅會被如畫的景色所吸引,而且還會被勞動人民手足胼胝創造的如此奇跡所感動。

東湖是外地遊客在紹興參觀的主要景區之一,乘坐烏篷船是湖中游覽的特色,初次到東湖的人可能因此而玩個心跳。除在湖中觀光外,人們還可以上山。山頂有茶園和茶室,還是登山遠眺的好地方。陽春季節,東湖東北方向的平原風光是外地很難見到的江南水鄉秀色。

嘉興南湖
南湖,位於嘉興市區東南,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古稱陸渭池,又稱彪湖。南湖又分為東、西兩湖,形似鴛鴦交頸,古時湖中常有鴛鴦棲息,因此又名鴛鴦湖。

隋朝開挖南北大運河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興盛起來。宋代以後南湖與紹興東湖,杭州西湖合稱為浙江三大名湖,成為浙北的旅遊熱點。

南湖地處太湖流域水網地帶,氣候潤濕,自然條件決定了南湖一年之中陰雨天居多,因而常常是晨煙暮雨,雲氣繚繞,尤其是清明時節,細雨霏霏,南湖更顯得蒼茫迷濛,湖波浩渺,所以南湖與煙雨結下了不解之緣。

南湖現有面積800多畝,湖中有兩島,一是湖心島,面積不足18畝,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南湖之中,島上有以煙雨樓為主體的古園林建築群,亭台閣榭,假山迴廊,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島的南端辟有荷花池,可謂湖中有池,島中有堤。另一小島是稱為小煙雨樓的倉聖祠,位於南湖的東北隅。

千百年來,南湖以自己特有的風姿吸引著四方的遊人,歷代文人學士為南湖留下了無數的詩篇和畫卷。今日南湖聞名於世,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完成了最後的議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南湖成為重要的革命紀念地。

在湖心島、南湖革命紀念館、小瀛洲、攬秀園、春夏秋冬四季園的基礎上,近幾年又開發建設成會景園、南湖漁村、放鶴洲、壕股塔及塔園等一批新的景點,這些景點集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

我們的游覽從會景園開始,會景園為南湖主入口,園內有遊客接待中心、醉仙樓、渡船碼頭、望湖樓台、釣魚台、煙雨橋、月印亭、遊船碼頭等。其中會景園北側臨湖處有園內中心建築「望湖樓台」,與煙雨樓隔湖相望。

攬秀園座落在嘉興南湖西岸文星橋畔,是嘉興市近年興建的一座文物碑刻公園。我們由於時間關系,沒有進去游覽。

壕股塔始建於宋以前,塔身為磚砌方形,塔頂形如筆,塔名源於嘉興城外濠河,因濠河北臨城牆,水曲如股,所以此塔又叫「濠罟塔」,建築營造沿用宋代風格,翹角上懸有風鈴,微風吹拂,遍響悅耳之聲,是目前市內唯一可攀登的塔,塔中木梯盤旋而上。登塔門票10元,塔高七層,我們登塔俯看了南湖全景。

新建的南湖漁村,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娛樂為一體,著重體現江南漁村自然、樸素、古雅的風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形成高品質的游慈場所。漁村內的「燕來堂」是唯一一座明清時期保留至今的古建築,高牆黛瓦,沉穩幽靜。

寧波東錢湖
在寧波市東南近郊逶迤綺麗、連綿不絕的青山群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閃耀著誘人的光芒,她就是郭沫若先生譽為「西子風

韻、太湖氣魄」的東錢湖。

東錢湖是地質時期留下來的海跡湖泊,現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經歷代辟湖治理,如今南北長8.5公里,東西寬4.5公里,環湖一

周達45公里,水域面積20平方公里,為杭州西湖的三倍,平均水深2.2米,總蓄水量3390萬立方米。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植被種類

三百多,山地森林覆蓋率92.4%。生態環境優美,湖面開闊,岸線曲折,四周群山環抱,森林蒼郁;氣候良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4℃。

自古以來,東錢湖便是浙東著名風景勝地,歷經滄桑,積淀了濃厚的文化底蘊,留下了眾多具有較高歷史及藝術價值的文化歷史

遺存。據不完全統計,景區內現存文物古跡1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2處(南宋墓道石刻群、廟溝後石牌坊)。

東錢湖又名「萬金湖」,無論「錢湖」還是「金湖」,都與財富故事與官儒傳說淵源相連,其厚重悠遠的歷史文化蘊含形成了

商儒結合、官佛相容的獨特文化傳承。

東錢湖風景不區,自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爭輝。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是旅遊、懷古、探奇,攬勝的理想去處。自宋

無明清以來,東錢湖一帶歷來是官宦仁子躬耕若讀的地方,湖濱有東書院,二靈書房、月波書樓、二程學會中等遺址十餘處,有天境

亭、望湖亭、煙波館、醉碧樓'旺柳庄等勝跡;有欽賜御筆金石,有歷代墨客碑鉻,旅資源極為豐富。擇其要者概述如下:

1、水利文化
東錢湖環湖皆山,群峰延綿如黛,湖水受周圍七十二條溪流灌,水滿時可東流海,灌著鄞縣、鎮海、奉化三縣(市、區)七鄉五

二多萬畝農田,旱澇 保收,且永無水患。有史記,自唐以來歷代先 開拓、整治東錢湖時留下了古代水利設施。現存的有湖塘八、

堰壩五處、矸閘六座、秋闕四處、斗六八座,這些水利設施,大都保存完好,是我國古水利工程的一個縮影。是尋覓先足變,及其豐

功偉,追朔東錢湖內涵豐富的悠久歷史的一把鑰匙。

2、石雕文化
石雕藝術在東錢湖四周散布頗廣,數量變多。但大致可分為石雕群像和石構建築。東全湖風景 內的石雕群像,現存有宋、元、

明本代墓葬石雕八處,約二百六十餘具,有文相、武士、石獅、石虎、石馬、石羊、石鼓等類。石雕群類型豐富、雕刻精細,形態逼

真,是古代石刻的藝術珍品。風景區內的石構建築,融建築藝術與雕刻藝術於一體,是石雕文化中的上品。一為石塔,即二靈塔,是

一座四面七級正方形石塔,塔身及各層有佛龕和菩薩肖雕,是北宋片和年間遺手物。二為石窟,即"補陀洞天",洞內鑿有石雕是坐像

,鏤雕五撲金龍及浮雕韋馱立像等雕刻,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三為片坊。大者仿木石結構建築,四角微翹,製作精七,獨具匠心。

3、陶瓷文化
鄞縣古屬越州,東錢湖風景區周周有悠久的越瓷燒制歷.史。已發現的就有櫟斜谷、刀子山、窯嶴等五處古窯址,種類分薄坯、

厚坯、青瓷、白瓷、黑釉瓷等。在櫟村玉缸山東漢窯址中出土的恣器,數量繁多,主要器物有鍾、壺、缺罐、盆、缽、墨等,對於

研究和了解越窯的發展和製作工藝有很高價仁值。

4、宗教文化
東錢湖風景不區周圍是宗教鼎盛之地。據史籍記載,沿湖一帶,寺、庵類建築達45處之多,各種廟堂、《宗祠多達數百廟。但

同於年代久遠,自然和人為的損毀,至今存古廟四座,即王安石廟、靈佑廟、岳王廟和裴群廟,庵一座, 即慈雲寺,月波寺。相傳

,當年大慈的規模,比現在的天童寺還大。這宗教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是東錢湖風景區人文景觀的一大物色。

東錢湖是一個山水交融的湖泊風景區。同莫技堰進入穀子湖、經湖和擊湖,三湖東西貫通低後南北對峙,幽曠相間,山水相融,

遠峰疊翠,湖光染綠,蜿蜓曲拆的湖岸,村舍依山傍水崢嶸櫛比,遠眺煙波浩渺,碧浪滾滾,又有珠嶼、珠島、霞嶼、蚌殼、菊島嶼

諸嶼浮沉其間、氣勢雄偉,清風徐來,漁歌隱陷,果香鬱郁,繞湖面築的莫枝鎮、大公村、韓嶺、 家彎村,粉牆紅瓦,面湖依山,

一派田園風光,有世外桃源。加上東錢湖四時景色變幻,時時別具風姿。春來,漫山遍野的杜鵑與桃李爭研,把湖水染得分處嬌艷;

盛夏、青山如黛,涼風習習,或泛舟盪槳,或擊水橫渡,或垂釣湖畔,如置身水彩畫中,秋天,碧水共藍天一色,荷芰與野菊斗芳。

更是隆冬飛雪時,青山羊脂砌,漫天玉龍斗,東錢湖彷彿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碧玉盤。

環東錢湖群峰展屏,湖山交迭。湖南百步劍峰如表劍天;九磊崗諸山,峰巒郁連綿,湖東面的福朱山,海拔556.2米,為湖山

最高峰,若登上望海峰,可西觀幽幽之東錢湖,東眺浩浩之東海、詞語海峰有有"龍潭",在古井,亦有千年老桂。遊人若在清晨登上

山麓,放眼望湖,就能見湖面煙波空濛,環湖青峰隱約於飄忽的薄霧之中,猶如酣眠的神女爬著一領輕柔的鮫綃;隨著水鷗與野鴨齊

飛,紅霞共山花一色,湖底便噴薄吐出一輪鮮潔的紅日,白支頓時化成雲錦千尺,舒展於湛藍蒼穹;那些如浴鳧浮鷗的島嶼,彷彿醒

的少女,攜伴於粼粼的碧水中沐浴。

倘若駕舟泛湖,則是另一番情趣:眼前碧波萬頃,湖光瀲灧;遠方青山逶迤,似舞似蹈,繞島曲拆前行,就會有時而"山重水復

疑無路"時而"島移鷗引又一程"的感覺.可謂湖外有山,山外有湖,湖光山色,變紀無窮。倘若碰上好運,隨著槳翼翻動,潑刺一聲,

肥大的鯉魚就會躍進艙來,平添一番野趣。

「商文化」,遠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發現了這片湖山,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隱退後攜西施避居東錢湖畔伏牛山下,草耕商營,

富甲天下,留傳著財富與愛情的動人傳說;近現代,由於「五口通商」對外開埠,眾多甬籍人士飄洋過海,涌現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

寧波商幫;

「佛文化」,區域內的天童寺為佛教禪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歷史,在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影響很大;阿育王寺為我國佛教

「中華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歷史,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聞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禪寺在南宋時期曾

名振浙東,有「千僧過堂」之說,是為千年甲剎,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官文化」,東錢湖歷史上官政勤廉,儒學相長,風氣清新。北宋時期王安石曾任鄞縣縣令,體恤民生,深入實際,組織民眾起

堤堰、決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眾多古湖工水利遺跡;南宋時期抗金名將岳飛因遭奸臣秦檜陷害屈死風波亭,東錢湖人史浩位列宰

相時,屢次上奏朝廷為岳飛申冤,最終得以洗雪。史氏家族因匡扶正義、鏟除奸佞而聲名遠播,留傳下「一門三丞相、四世兩封王」

的佳譽美談,史家留下的墓道石刻(現為國家級文物)填補了我國自秦漢以來墓道石刻南時期的空白,極具史料研究價值。近現代,

生物學家童第周、書壇泰斗沙孟海、畫家沙耆更為東錢湖人文典故抹上亮麗的色彩。

2001年8月寧波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東錢湖地區開發建設的重大決策,把包括鄞州區東錢湖鎮、天童寺、阿育王寺、天童森林公

園等地在內的約230平方公里確定為東錢湖旅遊度假區規劃范圍,成立了寧波東錢湖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

在其管理范圍內行使相關的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和相當於縣級的社會和行政管理職能。這一重要決定,順應了寧波中心城市功能東移和

東部新城區建設大趨勢,將進一步從城市化發展戰略構架上推進寧波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功能發育和檔次提高。

東錢湖以其湖廣、岸長、腹深、景多見長,開發潛力很大。如今,東錢湖風景名勝區總體開發建設已經揭開序幕。位於"蘆汀宿

雁"的岳鄂王廟,下水的王安石廟都已修葺一新;購置了二艘游覽快艇、新造了一隻畫舫和八條龍舟。東錢湖風景旅遊管理局還將整

個風景區劃分為七個區域,建設和開發四十四個景點。那就是:

莫枝殷灣景區:以水鄉澤國和民俗風情為特色,修建水鄉市肆、莫枝古堰、蘆汀宿雁、平水古堰、殷灣漁火、水上植物園、水上

樂園、白石仙坪和綠灣垂釣等九個景點。

陶公山景區:以境幽趣雅,登高望湖為特色,修建大公老街、陶公釣磯,碧水懸青,境亭、群芳競妍、煙波館、垂釣俱樂部、十

里荷圖等八個景點。

霞嶼二靈景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山水為一體,修建湖心塘、霞嶼鎖嵐、霞嶼亭、梨花公園、紅菱卧波、二靈夕照、忠應廟、靈

佑廟、雙虹落彩、余相書樓等十個景點。

下廟大慈景區:以古文化藝術為特色,修建窯嶴窯址、東錢雲閣、慈雲庵、大慈寺,花相殿、韓嶺老街等六個景點。

福壽山高山茶園區:以茶海碧波,霧鎖福泉,登高遠眺、極目無限,修建福泉龍潭,望海峰、峰迴路轉等三個景點。

南湖水上活動區:以煙波浩瀚、迎風踏浪、芳草青青,紅花自情、瓜果飄香為特色,修建水上運動基地,瀕湖芳草、旅遊果園、

『叄』 浙江東陽有哪些歷史故事

東陽歷史上的「包拯」——馬光祖小考馬 雲 鹿 馬光祖(1200~1273),字華夫,又字實夫,賜號裕齋,封金華郡公,謚號庄敏。浙江東陽邑城西北隅(今東陽城區西街西花園里一帶)人,南宋寶慶二年(1226)進士。從南宋著名學者、參知政事(副丞相)真德秀學。歷任沿江制置使、江東轉運使、戶部尚書、知臨安府(今杭州)、三知建康府(今南京)、大學士、咸淳三年(1267)拜參知政事(副丞相)、咸淳五年(1269)拜知樞密院事(佐皇帝執兵政)、以金紫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者的光祿大夫)致仕。 馬光祖任官時,以公用器皿錢20萬緡支稿軍民,削減租稅,收養鰥寡孤疾,興學校,禮賢才,招兵置察。益思寬養民力,興廢起壞。免除前政虧欠錢百餘萬緡,罷減漁利稅課,賜益於民。修建明道南軒書院及上元縣學,撙節費用,建平糴倉貯米15萬石,又為庫貯糴本200餘萬緡,發糶常減於市價,以利於民。修飭武備、防拓要害。為政寬猛適宜,事存大體。建康(南京)郡民為其建生祠6所。在知臨安府(杭州)時,時值歲飢,榮王府積糧不發,馬光祖一連三日往謁,力促榮王開倉濟民,得糧活民甚多。 馬光祖一生,為軍民造福,不畏豪強,體恤百姓,可與北宋名臣包拯相比。 南宋大清官馬光祖的斷案判詞最有意思,大多數是詩詞(歌謠)。在寶祐年間(1253-1358),馬光祖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時,不畏貴戚、豪強、庭無留訟。福王強占民房養雞鴨,反狀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官司打到府衙門,馬光祖實地勘驗後,判決道:「晴則雞卵鴨卵,雨則盆滿缽滿;福王若要屋錢,直待光祖任滿。」(《西湖游覽志》)。 馬光祖對貴戚如此,對讀書人卻是另一種態度。一個書生翻牆進入所愛少女房間,被官府關押。馬光祖一問案由,就出題《逾牆摟處子詩》面試,那書生秉筆疾書:「花抑平生債,風流一段愁。逾牆乘興下,處子有心摟。謝砌應潛越,韓香許暗偷。有情還愛欲,無語強嬌羞,不負秦樓約,安知漳獄囚。玉顏麗如此,何用讀書求。」馬光祖一見,大加贊賞,不但不責罰書生的非禮之舉,反填一首《減字木蘭花》詞,判二人結婚:「多情多愛,還了平生花柳債。好個檀郎,室女為妻也不妨。傑才高作,聊贈青蚨三百索。燭影搖紅,記取媒人是馬公。」(《三朝野史》元朝吳萊)。 馬裕齋(光祖)知處州(今浙江麗水),禁民捕(青)蛙。有一村民犯禁,乃將冬瓜切作蓋, -1- 刳空其腹,實(青)蛙於中,黎明持入城,為門卒捕,械至於庭。(馬光祖)公心怪之,問曰:「汝何時捕此蛙?」村民答道:「夜半。」「有知者否?」曰:「惟妻知。」(馬光祖)公追其妻詰之。乃妻與人通(奸),俾妻教夫如此,又先往語門卒以收捕,意欲陷夫於罪而掘其妻也。(馬光祖)公窮究其罪,遂置妻並姦夫於法。(《稗史》)。 以上案件只是馬光祖一生中無數件斷案中之幾事,可以證實馬光祖也不遜於天下聞名的包青天,在斷案判詞上,且有豐富多彩的詩詞(歌謠)的文學體裁來表現,憑此方面,應略勝於聞名天下的「包拯」。馬光祖也應稱得上東陽歷史上的「包拯」或稱為名副其實的馬青天。 在「武義新聞網」上(2005.12.25):「馬光祖為武義人」,是何勝雲先生的誤證。筆者認為:據東陽馬氏宗譜記:馬大同十四世孫,馬光祖生於南宋慶元庚申年(1200)八月二十四日,卒於咸淳癸酉年(1273)五月十五日,其先祖儔(馬大同八世孫,又名文達)從東陽松山(今東陽千祥一帶),居東陽邑城西北隅,至馬光祖仍居西北隅。 據《東陽峴西杜氏宗譜》記:二世祖思誠(1206~1273),字子謹,因侍任贅馬之純家居邑治西。又記:二世祖思誠繼贅馬之純之孫女(馬光祖姐妹)馬府中。此處馬府與馬府園(花園)大致范圍在今東陽城區東到西經澤巷口,南至張府前巷,西至中山路,北至西街。西花園里是今唯一與馬府花園為留存之地名(里名)。據東陽馬氏宗譜記:馬壬仲與其侄馬光祖先後從東陽邑城西北隅居東陽縣仁壽鄉(56都)馬府。據《東陽紫溪邵氏宗譜》記:東陽紫溪十二世孫邵禮(生於1321年)嘗為馬府家栽花護園而得名為花園村。佐證元朝時馬府仍名望與繁榮。此處舊屬東陽縣仁壽鄉(56都)太師里。宋理宗(趙昀)御書「裕齋」為馬光祖賜號,也因馬光祖其祖馬之純贈太師越國公與其父馬正己贈太師齊國公而得「太師」里名。馬府花園(今東陽市南馬鎮花園·馬府村)是後來才出現之地名。馬府是東陽古代五府(厲文才刺史、何夢然太師、喬行簡平章、葛洪太師、馬光祖制使)之一。 馬光祖之祖父馬之純與其父馬正己以崇尚風水寶地之因,先後葬於武義24都寶岩寺(今武義縣馬府下村、墓區已毀)。此處應為馬太師墓。而馬光祖生前雖未贈過太師,也以風水寶地之因,御葬於武義縣四都洪橋頭福聖寺旁(今武義縣熟溪街道福聖寺村後山),其墓不能稱為馬太師墓、應稱為馬制使墓。東陽馬氏宗譜記:購買山田五百廟以給福聖寺祭守,是東陽馬氏族人購買之山田的。經筆者考證:今在馬光祖墓處有一件石稀頭部,正是南宋時墓獸之物。幾百年以來至建國前,東陽馬光祖後裔(含馬大同後裔)一直去馬光祖 -2- 墓前祭祖活動。 今由馬大同後裔(武義籍)在新建的墓碑文記:馬光祖,字華父,金華武義馬邨(即馬村)人,是誤證。據武義《馬氏宗譜》民國五年(1916)重修本記:始祖將軍(實為東陽茂陵馬氏二世祖馬肖宗)、二世祖之純(應為馬大同十二世孫)、三世祖州同(只見於清代官職名稱之中,武義馬氏譜也記為官職)四世祖光祖(應為馬大同十四世孫)。筆者初步認為此譜在清代修譜者之偽造之譜且馬氏世系混亂。此譜中有一文《謹錄光祖作吏部郎中梁膺傳》,馬光祖與「梁膺、字景李、同里人」。從以上史料可以佐證馬光祖是東陽人,根本談不上與梁膺為武義人或同里人了。此文也可能偽作於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也是偽造之文。著名學者嚴佐之先生(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認為:有的家譜,更不排除修譜者故作攀附之現象,筆者也認為:攀附之風古今都有,已影響到譜書之可信性。筆者又認為:馬之純等人早已葬於武義境內,馬光祖也因崇拜風水,相中此處風水寶地而御葬於武義縣福聖寺後山。 今位於武義縣馬村馬太師廟,民間以祭祀馬光祖是百姓崇神之活動,信徒們對馬光祖一生為民造福的大清官崇拜,但民間之誤傳馬光祖為太師。馬光祖其父馬正己與祖馬之純實為太師。 《宋史列傳》中記馬光祖為「婺州金華人」是誤記,應為東陽人。其一:馬光祖曾封為金華郡公、東陽縣歷史上屬婺州、金華郡府管轄。其二:元仁宗(1312~1320在位)時,史臣袁桷提出搜訪遺書,來補充《宋史》史料,其中有元朝國史院所存的宋朝名臣文集及雜書記載,悉皆遺缺散在民間的宋代史籍日就湮落,在宋朝末年時的史料殘缺,就把馬光祖為「婺州金華人」而誤寫入《宋史·列傳》之中。 今存於武義馬村的皇帝聖旨,賜馬光祖之文書寫得年代為「咸淳二年」(1266)與《宋史·列傳》記拜馬光祖為參知政事時間在咸淳三年(1267),二種在時間相差一年,是否是原件值得商榷。在東陽市佐村鎮溪北村馬氏宗祠內,今存有馬光祖賜號「裕齋」匾。筆者認為:東陽溪北村馬氏與武義馬村馬氏應同屬東陽茂陵馬氏馬府(防軍)派之裔,且武義馬村馬氏應從東陽遷居,不是像武義馬氏譜中《馬氏源流》所記:馬光祖獨自累犯元朝被開慶皇帝(宋理宗,公元1259年)抄沒易姓密氏子孫輩播遷四方、東陽安田(安恬)、葛府(誤記、應為葛氏聚居地)……在此文中,有多處誤記。歷史上的馬光祖為軍民造福得罪權貴而罷官,後又官復原職,筆者認為:在東陽境內屬馬光祖國各地後裔的馬氏村落就達20 -3- 多個,並分衍東陽境外各地。在元朝時馬府(今東陽南馬馬府)仍名望與繁榮四方。武義馬氏宗譜中的《碑記》一文源於《東陽馬氏宗譜》。東陽馬氏宗譜首次修纂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比武義馬氏宗譜要早幾百年是可信之史料。《東陽茂陵馬氏宗譜》(2002年版)也記馬光祖為太師等有幾處有誤記。東陽馬氏宗譜除幾處有誤之處,應該是可信的史料。 在明代萬曆金華府志與歷代東陽是志中記載:馬光祖的出生地、進士出身,加上東陽馬氏譜中的序文、世系,世傳與馬光祖的生卒日期等內容記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馬光祖葬地在武義不等於馬光祖是武義人,我們要尊重歷史事實,不能攀附。筆者還是認為馬光祖應為東陽人。筆者也是馬大同後裔,記得少時去上墳,家人提著燈籠,燈籠字型大小為「馬·太師第」,因馬光祖之祖父馬之純與其父子正己為太師而得名,東陽馬大同後裔,燈籠都以「馬·太師第」之號的。 馬光祖家中,在南宋時出過三公、二太師與五進士,即贈馬邦(又名定、字千里)太傅魯國公,贈太師越國公馬之純並於隆興元年(1163)進士,贈馬正己為太師齊國公,馬壬仲(馬之經繼子,原籍福建建陽,後入籍東陽)於紹熙元年(1190)進士,馬光祖於寶慶二年(1226)進士,馬潤祖於淳祐元年(1241)進士,馬光國於寶祐四年(1256)進士。 據道光東陽縣志記:東陽邑城思賢(坊)為馬之純而立,在下金宅巷口(今東陽城區西街與西經澤巷口一帶),至元朝時思賢坊尚有馬(光祖)制使祠堂(見清康熙《新修東陽志》)。 又記:東陽縣「第一峰」,在縣東八十里24都(今東陽三單鄉與磐安縣嶺口鎮)內,高八百丈、周十五里。宋寧廟當禱雨於此,甘霖浮應參政馬光祖奏賜此名。筆者認為:馬光祖是地地道道東陽人,且世居東陽邑城西北隅。也是東陽歷史上的「包拯」與「馬青天」。 史料來源:《宋史》、《辭海》(1980年版),清《[雍正]浙江通志》、明[萬曆]金華府志》、《金華市志》(1992年3月版)。 歷代東陽縣志[明隆慶志,清康熙志,道光志(八年與十二年二種版本),民國稿]《東陽市志》(1993年12月版)、《浙江省東陽縣地名志》(1986年版)、《東陽市文化志》(1998年9月版)。 東陽《安恬馬氏宗譜》清同治八年(1869)與民國六年(1917)等重修本。 東陽《茂陵馬氏宗譜》清乾隆元年(1736)與民國甲申年(1944)等重修本。 東陽《茂陵馬氏宗譜》2002年1月版。 東陽《西源馬氏宗譜》清雍正八年(1730)等重修本。 -4- 東陽《西陽馬氏宗譜》民國時重修本。 東陽《松山馬大宗譜》建國前刊本。 東陽《下宅馬氏宗譜》民國重修本。 東陽《松山馬氏大宗祠會參祭譜》民國三十六年(1947)刊本。 東陽《峴西杜氏宗譜》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等重修本。 東陽《紫溪邵氏家譜》清道光五年(1825)等重修本。 附:清代東陽人趙衍作《馬府園》詩一首。趙衍,字湛卿,號心遠,又號香沙。清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主纂清康熙《新修東陽縣志》。馬府園① 春風拂拂幾畦蔬,聞道思②馬氏居。人去羅浮空有夢,鯤飛神治已無魚。茂陵③當日曾遺稿,學士④他年此式廬。往事滄桑君莫問,熏名猶自兩朝書。 註:① 馬府園:即馬邦、馬之純、馬正己、馬光祖祖孫四代居住的馬府花園。在東陽城區西街西花園里一帶。 ② (xián)同「賢」字。

『肆』 浙江有哪些歷史故事

浙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8000年的蕭山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餘姚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嘉興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餘杭良渚文化。
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
西漢時浙江分屬會稽、丹陽郡。東漢時分屬會稽、吳、丹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
隋朝時屬揚州刺史部。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
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宋代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
元朝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屬江浙行中書省。
明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得名的開始,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
清朝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省名沿用至今,11府(地區)、63縣(州、廳)。浙江在歷史長河中,浙江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哲學、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自東漢到現代,載入史冊的浙江籍文學家逾千人,約佔全國的1/6。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中,浙江籍人士佔了近1/5。

『伍』 杭州的歷史故事

1、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

2、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3、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4、三國、兩晉、杭州屬吳郡,歸古揚州。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桐廬,屬吳州。

5、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一度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

(5)浙江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

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郊區仍為杭縣,舊屬諸縣直屬於省。

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陸』 浙江地區抗日戰爭故事

自「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快侵華的步伐。戰爭年代,交通顯得尤為重要,伴隨著抗戰的重任,多條國防備戰鐵路開建,無數愛國者拋頭顱、灑熱血,加入了蘇嘉鐵路、(南)京贛鐵路等的建設。

與南京緊鄰的杭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加強華南、華東與南京的聯系,南京政府決定把杭江鐵路滬杭甬鐵路擴展為浙贛鐵路。但橫亘著的錢塘江,則成了鐵路建設的莫大障礙,甚至影響著全國抗戰的整體布局。在此形勢下,於錢塘江上建橋,迫在眉睫。

建橋一事達成共識,政府多方籌款,並得到了銀行大力支持。「看似一切具備,但在錢塘江上建橋,最缺的是技術,工程師遲遲不能定下來。」錢塘江大橋旁的錢塘大橋紀念館里,管理員魏剛講訴當年的情況。

經過多方物色人選,南京政府最後決定任命茅以升為工程處處長,羅英為總工程師,李學海等橋梁工程專家為工程師,負責大橋的勘測設計。

一切似乎順理成章,但茅以升和他的團隊能取得建橋的資格,並非一帆風順。當時,沒有中國人指揮建成一條現代化橋梁的先例,大家都不看好中國人。哪怕,茅以升20歲就成為美國康奈爾大學最年輕的研究生;

23歲時,他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關於橋梁工程的見解,被國際橋梁界定為「茅氏定律」,成為美國加里基里工學院建校以來第一位工學博士。好在,茅以升和他的團隊設計出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大橋設計方案,最終戰勝了外國專家。

1934年11月11日早晨,鐵道部、浙江省建設廳、橋工處等的代表,趕往閘口工地參加錢塘江大橋的開工典禮。伴著壓力與動力,錢塘江大橋在戰火中開建。

「在戰事隨時可能爆發的情況下,茅以升一方面要考慮建橋過程中的技術和經濟問題,另一方面要考慮如果橋梁遭受破壞後,如何迅速恢復的措施。為此確定了相應造橋方案。首先正橋各孔跨徑必須一致,若遭遇破壞時,可移靠岸邊迅速修復。

其次,採用浮運安裝法,浮運機具妥當保管,以便橋梁被毀修理時得以迅速進行。再次,將原規定跨徑不得超越35米,改為60米上下。建橋工、料費在500萬左右為限。」魏剛告訴記者,錢塘江大橋從開建之日起,就做好了隨時可能被毀掉的准備。

在隨後的兩年多時間里,茅以升和工友們日夜奮戰,但因為缺乏對變幻莫測的錢江潮的了解,工程接二連三遭遇挫折:先是打樁機船「多德號」因台風沉沒,繼而一隻600多噸的沉箱被錢江潮沖得在橋址上下游10多公里的江面上來回「遊走」。

看著洶涌的錢江大潮,茅以升眉頭擰成了結。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第二天日軍飛機空襲南京、上海,並進入杭州領空,錢塘江大橋工地遭到了日軍飛機的「重點關照」。

空襲當天,6號橋墩還有重要問題沒能解決,茅以升和羅英親自下到6號沉箱的底下,和工程師、建工等共商解決方法。這時,突然沉箱里的電燈全滅了,一片黑暗。電燈一滅,高壓空氣也好像出了問題,江水就要湧上來。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電燈突然亮了,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待茅以升和羅英一上來才發現,一切工作全部停了,到處不見人。只有一個守護沉箱的工人對茅以升說:半小時前響起了空襲警報,電停了,有三架日軍飛機來炸橋,但是沒炸中!現在飛機飛走了,電又來了。多虧來者佛監工當機立斷,啟動了新的美國造內燃機,把高壓空氣送進去才保障了沉箱的安全。

救茅以升的來者佛是蕭山人,從小生長在錢塘江畔,對錢塘江水情非常熟悉,他因1935年在《浙江新聞》上連續發表了7篇《錢江水勢與錢江大橋關系》的系列文章,得到了茅以升的賞識,喜出望外,上門請他擔任建橋監工與水利參謀。

1937年9月26日凌晨4點,錢塘江大橋在國家危難時刻建成通車,鐵路橋面的開通,讓後方的物資源源不斷通過大橋支援前線,小型的戰斗機都用火車運到杭州筧橋機場,大大加強抗擊日軍的力量。

(6)浙江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從1951年至2001年政府兩次對大橋公路面進行了徹底大修,對大橋兩端引橋進行重建,並且增建和改造了東側人行道,橋下層作業吊籃。2006年,上海鐵路局投入150萬對大橋14號橋墩進行了全方位的加固。

上海鐵路局每年投入近萬名人工,投入的工、料費用高達數百萬。同時用15至20年時間有計劃的整孔更換橋枕和鋼梁噴砂油漆。

錢塘江上已建起六座各有名字的跨江大橋,而歷盡戰火磨難、見證杭州發展的錢塘江大橋,仍被杭州人親切的成為「一橋」。老一代的錢塘江大橋人如來者佛,生前全力守護大橋,死後也長眠於大橋旁。

『柒』 義烏歷史故事

義烏歷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義烏市甘溪六都坑最里邊的里西崗村下,溪邊飛來一塊巨大的石頭,重約數千噸。此地在里西崗和茅草塢兩村中間,傳說里西崗有一個姓孫的孝子名善,為了給久卧病床的老母治病,每天起早摸黑上山砍柴。

每逢農歷二、五、八到蘇溪集市淌水橋邊賣柴,然後以賣柴的錢到葯鋪抓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十幾年如一日,從不間斷。

有一天,孫善賣完柴,抓好葯從蘇溪集市往家裡趕,走到茅草塢村與里西崗村中間時,突然烏雲密布,雷聲隆隆,閃電四射,眼看就要下大雨,忘記帶蓑衣斗笠的他,急得一時沒了主意。

正在發愁之際,突然天上飛來一塊巨大的石頭,穩穩地落在前方路和溪的中間,石頭的下面足足可以讓數十個人避雨。原來,孫善的孝心感動了觀音菩薩,菩薩使法飛降大石頭供孫善避雨。

經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大石頭巍然屹立,孫善孝子敬母的故事就一直流傳至今。真的,現在這大石頭下面還可站數十個人,供人們遮風擋雨。如今,大石頭成了巧溪風景區必不可少的旅遊景點之一。

(7)浙江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從義烏城區出發,驅車一個多小時(行程約35千米)到達義北八都深處的大嶺下的齊家塢自然村。該村地處義烏、東陽、諸暨三市交界處。全村約100戶,350多人。沿自然村有一條古道,可通往義烏市的六都風車口、里西崗,諸暨市的頂梁山、茅塘,東陽市嶺北鎮(現劃歸諸暨管轄)等地。

齊家塢村沿古道往東約兩千米,一座高大約80多米的豬頭山巍然聳立,不時引來攀岩愛好者和驢友來到豬頭山一比高下。天氣好的時候,站在豬頭山頂,巍巍東白山的風車清晰可見。

據齊家塢長者介紹:數百年之前,豬頭山腳下有一個上白岩村,居住著一傅氏員外,四合院建築風格的房屋,田地充裕。鄰近的山農時常翻山越嶺到傅員外家借錢借糧食。其山腳下有一錢庄,生意甚是紅火。每到除夕,火把通霄亮堂,來豬頭山錢庄存錢取錢的商人絡繹不絕。

這個古老的傳說,在齊家塢村中代代相傳。至今,豬頭山腳下還有大片平坦的土地,都是以前傅員外家上白崖村的遺址。齊家塢村上頭的幾戶人家,就是古時的下白岩村。

豬頭山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古道邊牛羊成群,五六百年前的參天榧樹,至今鬱郁蔥蔥,長滿果實。一年四季空氣清新,藍天白雲可以與西藏媲美。

齊家塢村有著優越的自然景觀,雙溪口、豬頭山、山澗溪流穿村而過,具有豐富的投資開發價值,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捌』 杭州的歷史故事名人詩詞歌賦

杭州與蘇州並稱「蘇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杭州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而淵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歷代的帝王將相、逸士高人,他們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為西湖的風景憑添幾分歷史的凝重,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名人的故事吧。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
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張煌言
(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1645年
(清順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斗爭近二
十年。
宋應昌(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6)),字時祥,號桐岡,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
有異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劍客,天生豪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進士,授絳州知州。歷濟南知府、福建布政使,進副都御史。巡撫山東,
上《海防事宜》,預策倭患,進選將、練兵、積粟三策。官至兵部左侍郎,加右都御史。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山陰天樂鄉(今屬杭州蕭山)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
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
貶。晚年移居潤州,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
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梁實
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
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
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達夫,原名郁文,出生於浙江富陽滿
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
等。郁達夫是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學乘,字枚叔,浙江餘杭人。以紀念漢代辭
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
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農歷9月7日),出生於浙江杭州,
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詩人,翻譯家。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
愛》,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玖』 浙江傳統習俗由來故事

浙江傳統習俗由來故事:
吼山桃花節:吼山風景秀麗,是紹興縣的著名景點,位於紹興皋埠鎮。吼山是紹興石文化的代表之一,主要景點有:雲石、剩水盪、煙籮洞、象鼻岩等。 明張岱有詩雲:「誰雲鬼刻神鏤,竟是殘山剩水」。吼山的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有春秋時期的原始古越窯址,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曾在此養狗獵鹿,多處摩崖石刻留下了歷代文人雅士的傑出詩文。每年桃花盛開時節,舉行「吼山桃花節」,讓遊客感受「踏青賞桃花,登山觀奇石」的樂趣。

跑馬燈:跑馬燈亦叫「走馬燈」、「調馬燈」。馬燈,是仿照馬的形狀用蔑扎紙糊而成,也叫「竹馬燈」。分馬頭與馬身兩段,捆縛在扮演馬燈舞者腹前和背後,人居中間,走起來像騎馬一樣,俗稱「馬頭軍」。一般為8匹,其中白馬6匹,胭脂馬(紅馬)2匹。元宵節前後,在城區大都由十歲到十三歲的男孩組成,每人胸前有一紙扎馬頭,下掛著一個小鈴,背後有一紙扎馬尾,用帶系在身上,跑起來能上能下左右擺動,馬鈴叮叮作響,手中拿著一根竹竿當馬鞭,晚上,馬頭、馬尾中部都點上蠟燭。表演時,由一個或兩個孩子扮演馬童,呼引馬隊,出場表演。孩子們邊跑邊唱,加上舞蹈動作,走成「三角」、「連環」、「剪刀」等各種隊形,樂隊齊奏,曲調婉轉動聽。跑馬燈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後由主人賞給柑桔、炒米、蠟燭等,也有給錢的,賞銀牌的。清郭鍾岳有詩雲:「歌唱新年樂意騰,滿城爭演上元燈。滾龍走馬喧通夕,火樹銀花燒不盡。」

吳山廟會:吳山廟會是杭州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廟會之一。為紀念春秋戰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建造第一座伍公廟以來,兩千多年間寺廟庵觀,日益增多,幾乎遍及吳山境內的紫陽、雲居、七寶、峨嵋等十多個大小山頭和山麓,故有「吳山七十二廟」之說。這些寺廟極為復雜,祭祀的民間神靈也眾多紛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歷史人物被塑造的神:除「伍公廟」外,還有紀念明朝「鐵面御史」周新的「城隍廟」;紀念南宋行刺奸臣秦檜的「施全廟」等。神話傳說之神:有倉頡祠、月老殿、酒仙殿、禹神殿、葯王廟;還有龍王廟、海神廟、雷神廟、風神廟、火神廟、太歲廟(祭祀六十甲子星宿)等。儒、釋、道三教供奉之神:儒教的文昌廟等;釋教的海會寺、寶月寺、七寶寺、寶成寺、仁壽庵等;道教的三茅觀、通元觀、三仙閣等。
吳山上不僅有杭州自立的寺廟,而且還有外地遷來的寺廟,如河南遷來的惠應廟,四川遷來的梓潼行祠等。
吳山廟會,四季不斷,各有特色。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八,上山的多半是杭州的本地人,為的是辭舊迎新,求得一年好運;二、三月間,杭嘉湖一帶香客紛紛涌進杭城,最後也要到吳山進香。端午、立夏等歲時節日,各行各業休假,也都要上吳山趕廟會。此外,各寺廟菩薩生日,都有廟會熱鬧一番。
舊時,吳山廟會,除燒香拜佛外,山上山下遍布算命、看相、測字攤。此外,還有賣字畫、廟台戲、賣唱小曲、變戲法、耍雜技、賣花、斗鳥以及店家、小販在寺廟四周和沿山路設攤賣物,人們趕廟會往往是「聞風而去,滿載而歸」。特別是吳山腳下的清河坊一帶的胡慶余堂、孔鳳春、張允升、方裕和、狀元樓等店家,生意特好。

朝聖游: 金華自南宋成為陪都以來,一直是江南的文化中心,文化燦爛,宗教文化也十分發達。
傳說第三十六洞天福地金華山是赤松子黃大仙修煉和得道升天之地,這位以有求必應,治病消災著稱的僑仙,不但在內地擁有眾多信徒,香火還延及港、澳、東南亞和北美。方岩廟會已有千年歷史;千年大佛寺、義烏雙林寺、仙華昭林宮、東陽觀音城等寺院,也都歷史悠久。

『拾』 浙江籍的歷史名人

浙江名人~~~~~~~~`
文人: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詩人。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浙江桐鄉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文學家。祖籍浙江嘉興。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家,哲學家,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壽,後改名槐樹,字啟明,起孟,號知堂。浙江紹興人。魯迅之二弟。現代散文家、詩人。

艾青(1910-1996),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

梁實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

郁達夫(1895~1945)現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劇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國電影事業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學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更名絳,號太炎,後又改名炳麟,浙江餘杭人。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祖籍浙江紹興陶堰。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縣人早年留學美國,獲得經濟博士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浙江嵊縣浦口鎮人。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浙江省餘姚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別號孑民,中國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紹興人,魯迅胞弟。政治活動家、生物學家。

豐子愷(1898-1975)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號秋明、瓠瓜。早年留學日本。

沈鈞儒(1875—1963)號衡山,浙江嘉興人,出生於蘇州,清光緒進士。著名社會活動家,政治活動家,律師。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

沈兼士(1887-1947年)先生,浙江吳興人。又名堅士。室名抗志齋、段硯齋。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教育家,創獲甚富,頗受學術界推崇。

夏沔尊(1886--1946),名鑄,浙江上虞人。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近代著名學者,出版家。

張宗祥(1882—1965)我國著名的學者、書法家。字閬聲,號冷僧,浙江海寧人。

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中季,號疑古、逸谷、德潛,浙江吳興人。語言文字學家,早年留學日本,師事章炳麟。

範文瀾(1893—1969)字雲台、芸台、仲紜、仲沄,筆名武波。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戴季陶(1891-1949),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晚號孝園,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市),生於四川廣漢。近現代學者、政黨名家。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是現代中國詩壇上負有盛名的「雨巷詩人」。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生於浙江寧海,現代作家。

俞平伯(1900-1990)著名崑曲研究家、崑曲活動家、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名銘衡、字平伯。原籍浙江德清縣。

周信芳(1895--1975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名士楚,藝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於江蘇清江浦。

柯靈(1909-2000),作家,原名高季琳,浙江紹興。

吳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海寧人。著名漢學家、紅學家。

徐遲(1914-1996年),詩人。原名商壽,浙江吳興人。

穆旦(1918-1977),查良錚,著名詩人和詩歌翻譯家。祖籍浙江海寧,1918年生於天津。

閱讀全文

與浙江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