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語高山流水涉及的兩個歷史人物是()和()幫幫忙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版,樵夫鍾子權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有同名電視劇《高山流水》。此曲原是古琴曲,現多為古箏彈奏
『貳』 高山流水這個歷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誰
高山流水這個歷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俞伯牙和鍾子期。說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叄』 高山流水指的是誰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肆』 高山流水·覆水難收·四面楚歌·分別與那個歷史人物有關
1.高山流水----愈伯牙與鍾來子期
2.覆水難收自----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准北宋之矩矱」
3.四面楚歌---項羽
『伍』 關於高山流水 聞雞起舞的歷史人物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獨奏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相傳伯牙是春秋時著名的七弦琴演奏家,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苟子·勸學篇)中有「匏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語,就是說匏巴彈瑟時,連水裡的魚都躍出
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的草料馬也仰首而聽。伯牙的琴聲能夠模仿很多種自然界中的聲音,並且能表達各種情感。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聽懂他的琴音,理解他的琴意。所以,他常常因此而感嘆無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國國君之命出使楚國。在完成使命以後,俞伯牙乘船逆漢水而上,准備返回晉國。但剛啟程不久,就在漢陽遇上了大雨,不得不命船停泊在岸邊。俞伯牙命令僕人取出隨身攜帶的七弦琴,看著旁邊的高山,聽著漢水的濤聲,就在船艙中撫起琴來。他彈著彈著,突然,琴弦斷了。按照當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音樂並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會崩斷。伯牙走出船艙,見到岸上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簽的樵夫,這位樵夫叫鍾子期,生活在漢水邊,以砍柴為生,閑暇時喜歡讀些詩書。剛才在附近躲雨,被俞伯牙的琴聲吸引而來到了船邊。俞伯牙問他:「你聽我彈琴,但是你能聽懂其中的寓意嗎?」鍾子期答到:「能。」於是,俞伯牙馬上換好琴弦。他鼓琴一曲後,問鍾子期:「何也?」子期答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曰:「盪盪乎,若流水。」俞伯牙立即走到鍾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激動地說:「我今天終於找到知音了!」「知音」之典故由此而來。
【高山流水遇知音】
[此卷描繪春秋時期伯牙為知音鍾子期彈琴的故事。圖中彈琴者為伯牙,對面聆聽者為鍾子期。畫中兩人神情舉止刻畫細致入微,衣紋細勁流暢。卷末署:"王振鵬"款。卷尾有馮子振的題記中稱此件為王振鵬臨摹,可能原本為李公麟所作]
雨過天晴,俞伯牙必須啟程復命去,兩人分別時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俞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便向這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鍾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俞伯牙,鍾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俞伯牙會在這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俞伯牙。俞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鍾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 後人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陸』 高山流水是指哪兩個歷史人物
俞伯牙和鍾子期
『柒』 《山高流水 》這首音樂與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捌』 《高山流水》是關於那個歷史人物
俞伯牙與鍾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