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人物耿寅
耿弇(yan)!
光武帝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一生久經戰陣,用兵重謀,戰功內顯著,共收取46郡、300餘城容。耿弇決策河北,定計南陽,收集燕卒,克拔齊疆,為東漢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業,被稱為「韓信第二」。
耿氏在東漢一朝尊貴至極,從東漢開國到建安末,耿氏家族共出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將、護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成為東漢一朝之巨族,與東漢政權共存亡雲。
說不定樓主說的耿寅就是耿弇的子孫了!哈哈!
2. 浚縣歷史名人——邢登雲
邢登雲,字秀岩,明代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浚縣縣城《邢氏家譜》記載:邢登雲系浚縣城內邢氏第八代世祖。明代萬曆辛卯科(1591年)舉人。赦授中憲大夫鳳翔府正堂,累官苑馬寺卿兼陝西按察司加五級記錄二十次。與邢登雲當時同輩有:騰雲、步雲、升雲、凌雲等。
清代嘉慶《浚縣志》載:邢登雲,其父邢三省,鄉里稱為長著,登雲,明神宗19年舉人,先後任中憲大夫陝西鳳翔府知府等,累官苑馬寺卿兼陝西按察司僉事,當了20餘年明朝的官,為官勤政清廉,一貧如洗,兩手空空,和一般的窮人沒有什麼區別。 清代《鳳翔府志》載:邢登雲為明代陝西鳳翔府第24任知府,官4品,北直隸浚縣人。
有關邢登雲的記載和文獻不多,遠沒有邢雲路的文獻豐富,因為邢登雲和邢雲路的經歷很接近,一般很容易將邢登雲和邢雲路誤為一人,普遍認為家譜和浚縣志有誤,將邢雲路寫成邢登雲。1997年父親邢長存在「邢門祖先墓誌銘」中將「邢登雲」誤認:又名「雲路」。這主要是兩人同是明代萬曆年中的舉人,累官都是按察史(按察司僉事)。
為了弄清兩人的基本情況,本人相繼查找了清嘉慶、光緒和現代版《浚縣志》等資料,查找了邢雲路、邢登雲曾經任職的地方縣志府志《徐水縣志》、《安肅縣志》、《臨汾縣志》、《鳳翔府志》、《鳳翔縣志》等,基本查清了兩人的情況。經查閱資料,本人認為兩人的經歷和仕途區別很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派輩字不同。邢雲路在家譜上的派輩字是「雲路」,同輩有「雲溪」;邢登雲派輩字是「登雲」,同輩有「騰雲、步雲、升雲、凌雲」等。
二、中舉人的時間不同。邢雲路是明萬曆4年(1576年)中舉,邢登雲是明萬曆19年(1591年)中舉。中舉時間兩人相差15年。但是邢雲路萬曆8年又中了進士,而邢登雲沒有再中進士。
三、任職地點和職務不同。邢雲路出任過繁昌、汲、臨汾知縣,升兵部主事,由員外出為河南僉事,歷參議副使,終按察史。而邢登雲被赦授中憲大夫鳳翔府正堂,累官苑馬寺卿兼陝西按察司僉事。
四、其他不同。據清《安肅縣志》(今河北徐水縣)和1997年版《徐水縣新志》記載,邢雲路為邢鏸曾孫,河北安肅(今徐水縣)龍山人。河南浚縣縣城《邢氏家譜》記載:邢鏸與子邢時暘先後任知縣,曾先後在直隸一帶任職。由此推斷出明代嘉靖年間邢雲路隨家人遷到河北安肅(今徐水縣)龍山的。清代嘉慶《浚縣志》和清代《鳳翔府志》均載:邢登雲為北直隸浚縣人。
3. 鶴壁市出過那些歷史著名人物
儀狄,和大禹同時代的老祖宗啦,也是釀酒的祖宗;
比干,紂王叔父;
荊軻,畫卷內藏刀刺秦王那位;
羅貫中容,在鶴壁浚縣寫的大作《三國演義》,並幫施耐庵老同志整理完成《水滸傳》;
鬼穀子,雲夢山隱居講學;
孫思邈,葯王,據說五岩山葯王洞是他隱居的地方。
看來從古至今,有名望的人都是經歷過奔波遷徙的,以上名人算是和鶴壁聯系較緊的了。
另外,豫劇大師牛得草和金不換算是當代名人吧。
4. 介紹家鄉鶴壁的一位古代名人並突出他某方面的成就
鶴壁市位抄於中國河南省北部,總面積2182平方公里。轄兩縣三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25個鄉鎮,人口143萬(2006年)。鶴壁因相傳「仙鶴棲於南山峭壁」而得名,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人傑地靈,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獨具特色。鶴壁老市區曾經為商代首都"中牟",戰國七雄之趙國首都遷邯鄲前曾定都於此約40年。所轄淇縣曾經是殷商首都「朝歌」,春秋時期最大諸侯國衛國首都「沫」。境內淇河風景迤邐,被譽為「北方灕江」,《詩經》中有19篇專門描寫鶴壁淇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葯王孫思邈、一代文豪羅貫中曾隱居於此。所轄浚縣古稱黎陽,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大伾山融儒、釋、道文化於一體,文物古跡薈萃,有「登大伾如臨東岳」之美譽。山上北魏大石佛全國最早、北方最大。淇縣古稱朝歌,是殷商文化發源地,境內雲夢山有「雲夢仙境」之稱,戰國時期鬼穀子王禪曾在此授徒講學,培育了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等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縱橫家,被譽為「中華第一古軍校」。
5. 河南鶴壁古代名人
鬼穀子,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相傳祖籍朝歌(今淇縣)城南。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在雲夢山(朝歌城西15公里)水簾洞隱居講學。
箕子,名胥余,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爵為子,故稱箕子。箕子是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箕子返國過朝歌目睹昔日王宮殘垣斷壁一片荒涼,遍地麥黍,悲痛萬分,乃作《麥秀歌》。箕子死後,葬於梁國蒙縣。
許穆夫人(約公元前690年—?),姬姓,衛公子頑和宣姜的女兒,出生於春秋時期衛國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戰國末期衛國朝歌,涿縣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
王越(1423—1498)明代將領,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人。景泰二年進士。負責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三次率領中國軍隊出塞擊敗韃靼人,收河套地(今內蒙古)並入中國版圖,以功封威寧伯。
孟繼,官至按察使。孟含霓,孟繼之子,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楠,孟含霓之子,累官山西布政使,人稱良吏。三人為浚縣人,被明朝萬曆皇帝褒獎為「一門三進士」。為表彰其功勛,神宗賜孟家建牌坊,即恩榮坊,以此褒獎彰顯孟家「一門三進士」的盛事和功業。
6. 浚縣邢固歷史以及各朝名人
說實話,我很瞧不起那些召喚師,我就從不刻意召喚。快快樂樂視名譽如糞土的我,真是瀟灑啊
7. 鶴壁歷史上都出過什麼名人
鬼穀子,名王蟬。春秋戰國時期人,祖籍朝歌(今淇縣)城南。 在鶴壁專雲夢山水簾洞隱居講屬學,創建中國第一座軍校「戰國軍庠」,在此培養出的學生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
箕子,名胥余,因封於箕(山西太谷東北),爵號為子,故稱箕子,為殷商貴族。周武王把朝鮮封於箕子,但箕子忠於商,拒不稱臣。著有《麥秀歌》。今朝鮮首都平壤有箕子陵。
荊軻,戰國末期衛國人(今淇縣)。因刺殺秦王於公元前227年被肢解。
子貢,孔子第一高徒,曾任春秋魯國、衛國兩國之相,是孔門十二哲、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因善於經商,被後世尊為「儒商始祖」。
王越(1423—1498)明代將領,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人。景泰二年進士。負責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三次率領中國軍隊出塞擊敗韃靼人,收河套地(今內蒙古)並入中國版圖,以功封威寧伯。
8. 我的家鄉浚縣名人作文
地理位置:浚縣位於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於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交通條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鶴濮高速公路橫貫縣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
旅遊資源介紹: 浚縣是與鄭州市一起,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台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台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 全國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 長達月余,朝拜者蜂湧而至,人如潮湧,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浚縣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僅存西門北沿衛河一段,南北長700米,高12米,寬7米。城牆上有垛,有兩小門,一日"觀瀾門",一日"允淑門"(也叫水驛門)。此城牆高峻堅固,構造精細,宏偉壯觀,而且"襟山帶河",地理形勢非凡。 大佛樓是天寧寺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因樓內依崖雕鑿跏趺式彌勒大像一軀,兩腳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說,為浚縣一大奇觀。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據明代《浚縣志》記載,後趙皇帝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饞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大石佛又俗稱「鎮河將軍」。
天寧寺院內原存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和金大定1180年鑄造之鐵鐸等貴重物品。中院正中為藏經閣,閣上原藏南藏經6053卷,1949年遷平原省,現存新鄉市博物館。閣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內懸明景泰四年(1453年)鑄鐵鍾,鍾高1.8米,口徑1.2米,重達5000餘斤,鍾身鑄銘文。中為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稱「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後繪佛背光。殿內兩側牆壁上畫有24值使。殿後為水陸閣,天寧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為我縣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中軍亭,是隋末瓦崗軍的遺跡,據《新唐書》記載,當年瓦崗軍首領翟讓被李密殺害後,徐懋公被砍傷臂膀,後來他自率一軍駐守黎陽,在大伾山操練兵馬,建此亭用以瞭望敵情。李密降唐後,又心存反復,被李淵父子射殺於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計私怨,請求把李密屍身運回黎陽安葬。朝廷准許,李密即被葬於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衛河清淤時,羅庄村西發現了一塊《李密墓誌銘》,為魏徵撰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雲溪橋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縣知縣魏廉川重修。
雲溪橋為五孔橋,式樣美觀,堅固耐久。長60米,高10米,寬12米。中孔高大,便於舟通行,券額上雕一"虎頭",兩側飾以花卉圖案。橋兩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態水獸,形象兇猛逼真,藝術價呂祖祠建築群之部分,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呂祖祠,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
東門面對陡壁懸崖,摩崖題記遍布其間,諸如"舊地重遊"、"瞻彼淇澳"、"千仞崗"等等,內容豐富,字體蒼勁雋秀。崖下有一長方形水池,入夏積水於此,明麗如鏡。據雲:"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雖小且水流時斷時續,後乾涸而泉絕"。院內古柏參天,詩詞歌賦之碑碣林立,顏、柳、歐、趙各具風格。北牆壁嵌有劉德新書之"似瀛洲"硅刻。院內存有王守仁(號陽明)的"大伾山賦","大伾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故後人稱之"陽明書院"。值較高,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治閣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三十年(1615年)移鍾於閣上,又稱鍾鼓樓。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閣",取"以文為治"意。
文治閣通高約20米,上下分樓、台兩部分。四面券洞,相對通行。平台上建築,高10米,分兩層,為重檐四角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頂鑲寶瓶。平台上有水泥欄桿,憑欄四望,市鎮景象,指顧盡畢。文治閣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為浚縣古老文明的標志,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又稱"孔廟"、"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縣衙東。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整。文廟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緊湊。門前牆上嵌有"以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以示尊孔。頭門之內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機盎然,鬱郁蔥蔥,內生一徑尺榆樹,俗稱"槐抱榆"。院正中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賢諸牌位,東西廊房內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極宮是大伾山的標志,為八角攢尖建築,樓高33米,三層,八面,每面寬2.5米,八面牆上按方位飾以八卦符號。故又稱"八卦樓"。宮門為卷形,門額上刻"眾妙之門"。樓內有梯可供攀登,底層塑呂洞賓像,中層為文昌帝君,上層為三清列真。
萬仙閣為硬山灰板瓦建築。閣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牆壁及梁、檁、椽、柱上嵌掛大小塑像萬余,疏疏密密,錯落有致。這些塑像,高的1米有餘,小的只有幾寸,但個個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南極仙翁率領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萬仙陣群仙爭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過海赴瑤池盛宴,囚文王、進妲己、訪姜尚、三仙島借寶,姜太公封神等傳說中的神仙故事,也在萬仙閣里展現的淋漓盡致。玉皇大帝執圭端坐,身穿蟒龍袍,腰系紫玉帶,頭戴峨冠冕旒,神態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臨天下,主宰萬物的王者之氣。他的身後,彩雲繚繞,玉宇仙闕,笙蕭悠揚,白鶴齊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談經論道,或爭強鬥法,天上人間,其樂融融。千佛寺建於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餘,故稱"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覆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後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頂拜殿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級。供遊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峰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
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為我國石窟藝術瑰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志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與大石佛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伾山風景區薈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大伾山風景區目前完好無缺的保存460餘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東麓偉觀亭處無代劉題"大伾偉觀"四字,字徑95厘米。為石刻題字之最。"鷺濤虎岫"和"仙崿"為明代著名法家王鐸題,筆法遒勁,風格獨特,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銘文"、"大伾山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大伾山宋代唐顯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陽明詩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
這些石刻除露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外,充分體現了中華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縣歷史文化的燦爛。是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會興起並逐漸發展。浮丘山正月大會,會期半月有餘,高峰日趕會人數達二十餘萬,現為「鶴壁市中原文化節」主要會址. 2007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民俗經典」
名優特產:浚縣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玩距今有1200餘年的歷史,以種類繁多、造型奇特、風格各異著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產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善堂花生大棗、王莊茄子、義興蔣燒雞、吳記花生米、王橋豆腐等起源於隋末的「泥咕咕」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大伾山始著於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於今白寺山祭祀西嶽,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後改今名。建武元年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農民起義軍後,返軍經黎陽,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後人曾一度稱大伾山為青壇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壇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還軍攻白馬(今滑縣東北)。四月,曹操遣關羽迎戰,斬袁將顏良於白馬坡(今善堂鄉朱村南),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建安八年(203年)曹丕從征自鄴城至黎陽,寫《黎陽作》詩四首,?太元十三年(388年)翟遼殺太守滕恬之據黎陽稱王,僭號「大魏天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於江都殺楊廣後,擁兵十餘萬至東郡,留輜重於滑台,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後周世宗柴榮令天下廢除佛寺,寺僧還俗。相州節度掌書記馬去非與大伾山寺僧眾具表請求保留大伾山寺。柴榮下詔敕準保留。次年,鐫石記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廢記》碑,為國家級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於大伾山講學。所作《游大伾山賦》和《登大伾山詩》鐫刻於大伾山巔。王講學處後人稱「陽明書院」(又名東山書院)。…浚縣也有過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黎(今浚縣)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詳,終於齊。?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生年不詳,卒於隆慶三年。著有《蠛蠓集》五卷。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鄉崗坡村人,明朝兵部尚書,文武雙全,死時皇帝贈太傅,謚號襄敏。
9. 介紹浚縣名人50字 介紹浚縣名著50字各一個
子貢,孔子高徒,曾任春秋魯國、衛國兩國之相,是孔門十二哲、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因
子貢
善於經商,被後世尊為"華夏儒商始祖"。
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
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仕隋為散從正員外。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駕幸東都,詔求直諫,偃極言得失,太宗稱美,引為弘文館直學士。為塵、影二賦甚工,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
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有"才壓江南"之譽。著有《蠛蠓集》五卷。
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崗坡村人。景泰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越嘗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獎拔士類,籠絡豪俊,人樂為用。惟因前結汪直,後結李廣,為士論所輕。卒,謚襄敏。越詩性情流露,不須雕飾,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壯之音。著有《襄敏集》二卷。
李欽聃(1929年——今),字老聃,號稱大伾山人,台灣著名書畫家,河南浚縣城關鎮人。他的畫路很廣,無論山水、花卉、翎毛、人物、草蟲等,樣樣都有深厚的功力,是一位極有創造潛力的畫家。 李欽聃自1952年拜名畫家梁鼎銘教授學素描,之後又隨黃君壁等名家學山水、花鳥和草蟲,經多年努力,奠定了相當的基礎,進而廣采博深,虛心觀摩,處處請益,並師法自然,體察自然之美,留意物態物性物情物理,作品更見進步。尤其可貴的是他認定"在繪畫的學習中永不畢業",換言之,他將不斷的"更上一層樓",進步不已。
賈連朝(1946年——今),河南浚縣人,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196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8月參加工作。2001年1月—2006年1月,擔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2006年1月—2013年1月,任河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黨組成員。[32]
朱彥民(1964年——今),藝名朱楨,號美髯公,齋號冰醋齋、懷醑堂、後素軒,河南浚縣人,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師從王玉哲,范曾先生,懷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賞。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兼職教授。任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等多所學術機構負責人和高級研究員。
李學同(1964年——今),河南浚縣人,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歷在職研究生(天津大學系統工程專業),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副教授。現任廣東省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候補委員。
王遠,著名編劇,河南浚縣人,電視劇代表作有《水滸後傳》、《春光燦爛豬八戒》、《仙劍奇俠傳》、《向周星馳致敬先》、《殷商傳奇》等;電影代表作為《我和喬丹的日子》。
10. 浚縣的名人
子貢,孔子高徒,曾任春秋魯國、衛國兩國之相,是孔門十二哲、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因善於經商,被後世尊為華夏儒商始祖。
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
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仕隋為散從正員外。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駕幸東都,詔求直諫,偃極言得失,太宗稱美,引為弘文館直學士。為塵、影二賦甚工,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
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有才壓江南之譽。著有《蠛蠓集》五卷。
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崗坡村人。景泰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越嘗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著有《襄敏集》二卷。
李欽聃(1929年——今),字老聃,號稱大伾山人,台灣著名書畫家,河南浚縣城關鎮人。他的畫路很廣,無論山水、花卉、翎毛、人物、草蟲等,樣樣都有深厚的功力,是一位極有創造潛力的畫家。 李欽聃自1952年拜名畫家梁鼎銘教授學素描,之後又隨黃君壁等名家學山水、花鳥和草蟲。
賈連朝(1946年——今),河南浚縣人,2001年1月—2006年1月,擔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2006年1月—2013年1月,任河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朱彥民(1964年——今),藝名朱楨,號美髯公,齋號冰醋齋、懷醑堂、後素軒,河南浚縣人,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師從王玉哲,范曾先生,懷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賞。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兼職教授。任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等多所學術機構負責人和高級研究員。
李學同(1964年——今),河南浚縣人,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歷在職研究生(天津大學系統工程專業),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副教授。現任廣東省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候補委員。
王遠,著名編劇,河南浚縣人,電視劇代表作有《水滸後傳》、《春光燦爛豬八戒》、《仙劍奇俠傳》、《向周星馳致敬先》、《殷商傳奇》等;電影代表作為《我和喬丹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