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讓我最感動的什麼歷史故事作文1000字
讓我感動的歷史故事 悲,悲,悲,這夏天的炎熱是否能融化冬天的雪;哀,哀,哀,這烏江的血水是否可以向東流;嘆,嘆,嘆,項羽這西楚霸王最終還是自刎烏江。——題記歷史滄桑,終究有多少的傷。項羽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的子弟都非常懼怕他。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後,威震楚國,名揚諸侯,戰爭中,楚軍的士卒無不以一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膽寒。當他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曲膝前進,沒人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歸他指揮。夜,已深,黑暗的點點滴滴正侵蝕著那璀璨的天空。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項王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終了,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項羽啊,項羽,我佩服你那膽識過人的力量,佩服你那堅韌不屈的品質,可你是否想過,天要亡你,應順應天行。
經過了一戰又一戰,項王身邊只還剩幾十人,駛船的烏江亭長讓項王趕緊上船,江東雖小,但土地縱橫千軍,民眾幾十萬,也足夠稱王。項王卻笑了笑,說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就還剩寥寥幾人,縱使江東父老兄弟可憐我的困頓而奉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他早就聽說漢王用懸賞千金、封邑萬戶徵求他的腦袋,於是,他抱著為她擋了一箭的美人虞姬,自刎而死。虞姬,忠情忠義,即使相遇被人追殺,淪落至此,她還是一心一意死心塌地追隨項羽。項羽,我雖然惋惜你的生命,但大部分是憐惜。你自誇戰功,皆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施法古人,一位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經營治理天下,結果五年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任不覺悟自責,實在太錯誤了。
『貳』 陳獨秀歷史故事 1000字
陳獨秀是與孫中山、毛澤東具有同等重要歷史地位的傑出人物! 陳獨秀是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現在對於他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的進展,他的歷史地位逐漸得到了恢復。但是,對他的評價仍然分歧很大,他的歷史地位還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 對於陳獨秀的歷史地位,已經有很多論著進行了論述,但還是肯定得不夠。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陳獨秀至少有六大歷史貢獻、兩大傑出成就,並為我們做出一個傑出的表率。 其六大歷史貢獻是: 第一,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對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導了整整一代人,至今沒有一份刊物能與之相比。 第二,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五四運動能夠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發生那麼大的影響,與他的活動、指導、影響是分不開的。在高度評價五四運動歷史功績的同時,不能忘記陳獨秀在其中的巨大歷史功勞。 第三,他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他傳播馬克思主義雖然沒有李大釗早,但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別的報刊不能替代的。 第四,他是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創始人。現在說,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說法不準確。如果沒有陳獨秀,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的成立。僅僅這一條,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第五,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現在我們說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這是不科學的,毛澤東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而不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從中共「一大」到"五大"的領導集體,才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陳獨秀才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這一代領導集體,對於中國革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黨的"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綱領,黨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總路線的基本思想,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黨的隊伍也從50多人迅速發展到6萬多人,為後來的革命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其功勞是不容抹殺的。 第六,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說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對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夠超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仍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其兩大傑出成就是: 第一,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傑出的政論家。他的政論文章汪洋恣肆、尖銳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少有的、傑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給人很多啟發。 第二,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傑出的大專家、大學者。他晚年進行的文字學研究,是極其重要的學術成果。如果不是後來轉向政治斗爭,他無疑會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傑出的大專家、大學者之一。 所謂一個表率,是說他一生一心為公,光明磊落,絲毫不搞陰謀詭計,不以權謀私,即使在艱苦困頓的晚年,他不接受敵人的饋贈,表現出一個革命者的剛強骨氣和高尚人格。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一生毫不妥協,堅決地揭露和批判舊制度、舊思想、舊文化和社會的種種弊病,代表了社會的良心。所有這些,都為後人做出了傑出的表率。
『叄』 春秋戰國時期故事。(800~1000字左右)
圍魏救趙
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國國君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帶兵去攻打趙國,團團地圍住了趙都邯鄲。情況非常危急,趙國的國君趙成侯派使者到齊國去求援兵。齊國的國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為大將,拜孫臏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謀不足,又是個急性子,奉命之後,便想立刻趕到邯鄲去與魏兵廝殺,可孫臏不同意。
孫臏,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的軍事學家孫子的後代子孫,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有名的軍事學家,田忌很佩服他。有這樣一回事:田忌常喜歡與齊國宗室的公子們跑馬比賽,押重金,賭輸贏。可他贏的次數並不多。田忌去向孫臏請教,問怎樣才能多贏。孫臏沒回答,卻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們比賽時用的馬。孫臏發現,馬的腳力相差不大,但可分為上、中、下三種等級。於是孫臏便胸有成竹地對田忌說:"下次有跑馬比賽時,您只管放大膽量下重金與他們賭輸贏,我自有辦法叫您獲勝。"不久,又逢跑馬比賽,田忌就去報名參賽,並押下千金。等到臨場比賽時,孫臏向田忌面授機宜說:"第一場,您用您的下等馬去同他們的上等馬周旋;到第二場,您用您的上等馬去對付他們的中等馬;到末場時,您則用您的中等馬去對付他們的下等馬。"待三場賽完下來,田忌只輸一場而贏了兩場,結果以總分之多取勝,贏得了齊王的千金獎償。 這時候,田忌想著賽馬的故事又問孫臏為什麼不同意趕赴邯鄲去與魏軍廝殺,孫臏說:"凡是要解開雜亂打結的繩索,一定要冷靜地找出它的結頭,然後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勁去扯,或用拳頭猛捶;還有,要排解開兩個人相互的斗毆,萬不可捲入去打,而要避開雙方拳來腳往的地方,尋找機會用拳猛擊其中一方空虛無備的腹位。待挨揍者雙手捧著肚子跪下,原來對打的形勢,便會有所改觀,而斗毆的局面,也會頓然停止。現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的精兵銳卒,一定傾巢開赴邯鄲,只剩一些老弱殘兵留守國內。咱們為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帶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占據他們的交通要道,襲擊他們守備空虛的地方呢?那樣,他們在外的大軍,必然會放下趙國趕回相救。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一舉解決了趙國的危急,同時還叫魏國嘗嘗我們的厲害嗎?" 田忌認為孫臏的話很有道理,便帶兵直搗魏國都城大梁。
齊國的大軍剛到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北),孫臏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來,孫臏說,當魏軍從邯鄲往回的時候,一定要經過桂陵。因此,應該在此設伏,布下陣勢,到時好一舉把魏軍殲滅。田忌又依孫臏的計謀而行,很快地軍隊埋伏了下來。 齊兵要攻打大梁的軍情,很快,寵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從趙國退兵救大梁。 魏軍久圍邯鄲,已經非常疲憊。龐涓救大梁心切,又來了急行軍,這使魏軍更為疲憊不堪。 魏軍進入了齊兵埋伏的桂陵地帶。只聽一聲號令,齊軍從路的兩側一齊奮勇殺出。突遭襲擊,疲憊不堪的魏軍哪裡還能抵擋得住?他們戰死的戰死,受傷的受傷,不多時,魏軍大敗,死傷2萬多人,齊軍大勝而歸。 孫臏、田忌這一仗打得好漂亮!既為邯鄲解了圍,又教訓了魏國。
『肆』 二個中國古代歷史小故事不超過1000字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一天下。
公元383年,他調兵90萬大軍浩浩盪盪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裡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圍一點水都沒有,怎麼辦呢?曹操心眼多,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他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裡去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大家聽曹操這么一說,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裡都不覺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覺得渴了,於是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後大夥終於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伍』 古代故事1000字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准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後來,大家就用「完璧歸趙」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歸還給別人的意思。
『陸』 怎麼寫1000字的歷史故事
同學,要寫關於一個人的歷史故事,還是關於一個時代的故事啊。
如果是一個人的,你版可以拿他人生中權最輝煌的一件事去寫,但要記住,寫他的背景,出身,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最主要的是要體現歷史上這位人物的意志及精神品質,以及對後世的積極影響。
關於一個時期的,這個就太復雜了,寫了也是記流水賬,如果你的語言功底比較好,最好敘述的是有主角,有配角的故事哈。
呵呵,寫歷史人物還是比較簡單的,加油哈!
『柒』 求一些過千字的歷史故事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
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
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
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
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
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強鳩夷立。強鳩夷卒,
子餘橋疑吾立。餘橋疑吾卒,子柯盧立。柯盧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處立。禽處卒,子轉立。轉卒,子頗高立。頗
高卒,子句卑立。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公,以開晉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齊立。
去齊卒,子壽夢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
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大凡從太伯至
壽夢十九世。
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
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吳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
衡山。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眜,次
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
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
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
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秋,吳伐楚,楚敗我師。四年,晉平公初立。
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
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號
曰延陵季子。
王餘祭三年,齊相慶封有罪,自齊來奔吳。吳予慶封朱方之縣,以為奉邑,
以女妻之,富於在齊。
四年,吳使季札聘於魯,請觀周樂。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
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
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
周之東乎?」歌鄭。曰:「其細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齊。曰:
「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歌豳。曰:
「美哉,盪盪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
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寬,
儉而易,行以德輔,此則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風乎?
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
自鄶以下,無譏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猶有先王之遺民也。」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
乎?」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詘,近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
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
不貪,處而不厎,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猶有感。」見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
其若此乎?」見舞韶護者,曰:「聖人之弘也,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
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及之?」見舞招箾,曰:「德至矣哉,
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
他樂,吾不敢觀。」
去魯,遂使齊。說晏平仲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
之政將有所歸;未得所歸,難未息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
欒高之難。
去齊,使於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
必及子。子為政,慎以禮。不然,鄭國將敗。」去鄭,適衛。說蘧瑗、史狗、史
『捌』 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故事。急用啊!文章啊,拜託。1000字左右。求了~~
無為無不為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時期,正在經歷社會大變革的各諸侯國,各階層都對社會變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一時間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現象。
春秋時期,兩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首先看老子,道家創始人,這個道家跟道教不一樣,道教是中國古代神仙方術、原始巫術的集合體,吸收了道家思想之後,形成了道教。道教形成之後,神話老子,把它捧為太上老君,就是在爐子里煉孫悟空的那個白鬍子老頭。實際上歷史確有其人,但是生平事跡不詳。只知道他是道家的創始人,有人說他叫老聃,也有人說叫李耳。
他的學說有兩個特點,第一,樸素辯證法。第二,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無為好不好?老子為什麼主張無為?有為什麼樣?誰有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王、楚莊王,春秋五霸這些人有為,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這幫人有為,有為的結果是生靈塗炭,烽火連年。所以老子看到這種情況,提出咱們應該無為。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狀態最佳,人與人之間就沒有戰爭了。老子希望退回到原始社會,他認識不到未來有共產主義社會,所以他只能認識到我們怎麼樣才能夠避免這種悲劇戰爭,所以就提倡無為,同時他認為人一定要順應自然,自然就是天道。老子的《道德經》,上來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說不清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只能強名之曰道,按我們的道理講,道就是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強調的就是天人合一。
他認為國家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道最大。道才有天,天才有王,王是萬人之主,還遠不如道,那麼普通百姓更加要順應自然規律。
順其自然的衍生狀態叫以柔克剛,最簡單的道理是水滴石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比如你嘴裡最硬的是牙,最軟的是舌頭,你老了,掉牙不掉舌頭;大樹比小草高大強硬吧!七級風一來,大樹連根拔,沒見過草滿天飛的。
杯滿則溢,只有空杯才能倒進水,所以無可以生有,有就不能再生了。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人分成四種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咱們是在功利境界,殺人犯、強奸犯這都是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就是聖人們,他認為中國古代人達到天地境界的只有一個人,就是老子,孔子都只在道德境界。
一般我們在功利境界的人,是貴有不貴無,我們有什麼比什麼,比有錢,比有房子,比有車,比我爸爸比你爸爸官大。而老子是貴無,看破放下,四大皆空,六根清凈,你才能成就,無為才能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
道德境界的孔子跟他見解主張就出現了分歧。孔聖人提倡有為,所以孔子這一生很辛苦。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國古代尤其元朝以後,被稱為大成至聖先師。集萬般禮法道統學術之大成的萬世師表,老師的祖師爺,所以台灣把9月28日孔聖人的誕辰,定為他們的教師節。好多政協委員建議我們的9月10日也改到9月28日去,孔聖人誕辰做教師節,這個多好。
有愛有禮貌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這些觀念一開始都是源自孔子的思想,其後才被董仲舒等人整理出來的。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歌都有人唱過。《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讓我們要親民,也就是孔子仁者愛人的意思。人指的是別人,愛跟你不相乾的人,統治者愛被統治者,被統治者要愛統治者,讓世界充滿愛,這不就是和諧社會嘛!這種仁愛比耶穌的觀點早了五百多年,所以中國的聖誕節應該和教師節同一天,也改成9月28日。
孔子還強調禮,強調貴賤有序,尊卑有位,恪守本分。他認為春秋戰國的時候下面人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屬於禮崩樂壞,對此很不滿。他認為讓世界充滿愛的最好辦法就是每個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分,心裡別存非分之想,是哪個階層的人就要對自己的生活知足。諸侯老老實實做諸侯,大夫老老實實做大夫,別大夫想做諸侯,諸侯想做天子,那就亂套了。為了國家穩定社會和諧,勢必要克己復禮。
但是孔夫子這個主張是非常天真的,中國古代的禮制森嚴,所有的東西都能體現出等級來。天子頭戴的冕旒冠,看著好像腦袋頂一個搓板,垂著算盤珠子。這珠子都有講究,天子要垂12串珠子,諸侯垂9串。韓國的歷史劇裡面韓王一出來戴的那個就是9串,我特意趴電視上數,韓國這回還真沒吹牛,這個韓劇還比較真實,他們的9串是戴對的,因為他不是天子,中國皇帝才可以戴12串。再比如故宮的大門上,九九八十一顆銅釘,屋脊上九個走獸。你說我們家屋脊上也弄九個,找死吶!我們家蓋房子也用黃瓦,找死吶!這全都有等級的,皇宮九九八十一,王府八八六十四,七七四十九,你不能隨便來。皇宮的大門可以開幾間,王府開幾間,也是有規定的。孔子就特別強調要維護這個禮。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句特有名的話,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什麼事兒把老爺子給氣成這樣了?魯國大夫季氏開宴會跳舞,天子跳舞可以動用64個人,諸侯48個人,大夫32個人,結果季氏居然動用了64個人,孔子氣壞了,你大夫怎麼能擺出天子的架勢來呢,這如果都可以忍受的話,還有啥不能忍的。我們今天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孔夫子有病,人家有錢,願意用128個人你管得著嗎?但是那個時候禮制森嚴,不但管得著,而且必須管。所以他的思想核心,一個仁,一個禮。
推素質教育
除了思想外,孔子在教育上也功績斐然,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情況,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咱們現在講素質教育,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你不能用一種方法教學,不能千篇一律。最早孔聖人就是這種主張,孔子一生三千弟子,72賢人,它這個三千弟子裡面,年齡最大的跟他差個五六歲,最小的比他孫子都小。他從爺爺教到孫子,不能用一種方法,所以當然是因材施教。那會兒沒有應試,孔聖人絕對是搞素質教育的。好多教育思想對今天都很有借鑒意義,咱們現在一寫教育論文,動輒蘇霍姆林斯基說,或者杜威說,其實孔聖人說就已經足夠了。
為了素質教育的推廣,孔子編訂整理了《詩》、《書》、《禮》、《易》、《春秋》,這就是後來儒家的五經,本來還有一個《樂》,隋朝的時候還有六經,後來樂這部經失傳了。孔子他的標准像就是兩手這么一搭,佩劍。然後一般的情況下,這幅畫上邊有一個題款,寫的是大成至聖先師,或者萬世師表,兩邊是一副對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這個對聯說明了孔子述而不作,《論語》雖是他說的,但不是他寫的,是他弟子整理的。看來大人物都是這樣,釋迦牟尼只講,也不會自己寫,穆罕默德也是這樣,述而不作。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尤其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後來歷朝歷代的指導思想。
展百家歌喉
戰國時候,儒墨道法百家爭鳴。
首先看墨家,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兼愛就是愛一切人,這個有點兒跟仁者愛人相似。非攻就是不要戰爭,不要打仗,保家衛國還可以。尚賢,任用賢人,進行選舉,最好國君都選舉產生。這個不太現實,那是美國總統的選舉方法,萬一選出的國君是個犬戎,肯定不讓上。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是最不受重視的,就因為統治者不接受。
這個時候儒家代表是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給農民土地,不侵犯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國之根本是百姓,孟子的思想就是民本,是最閃耀人文主義光輝的。他在儒家當中被尊為亞聖,僅次於孔子。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是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說古代畏天,因為當時自然科學知識有限。人們把山崩、海嘯、地震、日食、月食都看做是上天的懲罰,所以荀子那會兒就提出來,制天命而用之,你可以利用自然來改造自然。後來有人把這種思想發展到極致,叫人定勝天。這個是不可能的,你勝不了天,地震它就得地震,地震完了這個地方就廢了,得遷走。你說你能戰勝自然,還在那蓋個城市,還震,服了吧。千萬少說人定勝天,要不然霸王也不會別姬,但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為人民服務。
今天更不應該強調人定勝天的思想,因為這個是非常可怕的,你如果過度開發,就會遭到自然的懲罰。比如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長城是中國農牧業的天然分界線,我們老祖宗很明智的,長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種的,只能放牧,風吹草低見牛羊,現在呢,風不吹都能看見黃鼠狼。哪還有草原,就因為耕地,我就不信我就種,種的結果是糧食不長,草也不長,變成荒漠了。北京干嗎老刮沙塵暴,就是長城那邊變成荒漠了。孟子說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人都要有規矩,何況自然。
戰國時期莊子是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巧者勞,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蔬食者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能者多勞,智者多憂,蔬食者就是平頭百姓,當官的是肉食者。古詩說:「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大概跟莊子的話是一個意思吧。
嚇唬老百姓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法家咱們講過,商鞅就是法家,法家跟儒家的區別有三點:
第一,法家認為歷史向前發展,當代勝過古代,要進行改革,不能以先王之道,治當今之世,就是說別拿前年的內存條來跑今年的新游戲。從統治思想上看,儒家強調的是法先王,干什麼事兒得學古代。所以中國古代最牛的帝王是堯、舜、禹、湯、文、武,沒有一個皇帝,敢說我比這哥六個還牛。你唐太宗也好,康熙大帝也好,他絕對不敢說,我比堯、舜、禹、湯、文、武牛,敢這么說的,那就是瘋了。當然現在無所謂了,「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屬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那是現在。所以儒家是法先王,法家則是法後王的典型,它認為以後比現在要強,所以咱要經常不斷地進行改革。可是中國古代改革總是困難重重,凡是進行改革的人最後一般都是跡近「奸臣」,商鞅還被五馬分屍呢,五馬分屍然後才六國一統呢,就是因為法家跟主流儒家思想違背了。得尊重祖宗,尊重祖宗的法度,所以天壇齋宮,很多地方皇帝寶座後面一塊大匾,四個大字-敬天法祖。我們前面還提過一個提倡改革的人,管仲。管仲也是法家,法家一般不是很看重道德的作用,所以管仲說的話特別好:「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別在那唱高調,吃飽了什麼都明白,以此看來法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管仲那個時候。
第二,主張以法為本。人類近代資產階級提倡法治是制度的「制」,強調制度的完善和不可觸犯。法家強調的法治則是以法治國,治國的老百姓,國君不受。那法律本來就是皇帝制定的,比如說明太祖頒布聖旨:「朕有天下,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我擁有天下之後,讓老百姓都遵守禮法,光有禮法不行,他不聽話就定律以繩頑。冥頑不靈的,繩之以法。皇帝冥頑不靈沒關系,因為皇帝不會不聽自己的話。貴族呢,貴族有免死金牌,憑什麼有金牌呢(奧運會上你又沒拿第一),因為我祖先有功啊!像清朝的法律裡面,貴族犯罪有八議,你如果是貴族,你犯罪,你跟八議沾邊的,就可以往下減刑。比如說議功,我們家祖先有功,所以應該死刑改無期了,議功、議貴、議親……八議議完,走好吧您,無罪釋放。這個在今天看來很荒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爸爸有功關你什麼事兒?比如我爸爸志願軍烈士,我犯死罪了,該槍斃照樣槍斃,不能因為我爸爸是烈士,我殺人就白殺。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跟韓非子的法治還不一樣,那時候的法治就是用來治老百姓的。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區別就體現出來了,法家強調的是怎麼治理老百姓怎麼治國,法治。儒家強調德治,為政以德,強調仁政。法家強調輕罪重刑,不殺不刑無以樹威,為了嚇唬老百姓,讓平民不敢作亂
『玖』 怎麼寫1000字的歷史故事
『拾』 有關秦始王的歷史故事(1000字以上)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正義於偽反。置王,毋回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答」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正義易音以職反。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