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渭縣歷史名人都有哪些(越詳細越好)
1、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通渭縣馬營鎮龍頭村,兄妹四人先後都考入大學。楊子恆於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後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作,現為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學者楊子恆教授當選為2008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大陸旅英華人,具體事跡介紹見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肅日報》第一版。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2、劉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號萬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漢族,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鎮固堆河村人。
僅上三年私 ,15歲因父母雙亡而輟學,拉長工、當店員20餘年。解放後,於1951年創辦固堆河學校,執教13載。曾多次獲縣級獎,1958年獲全縣優秀教師稱號。年老後主動退休,從事園藝勞作。
無煙茶嗜好,喜書法藝術,擅寸揩,兼行草,為通渭縣書畫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縣級以上展覽,縣內外群眾及部分寺廟多有收存。
部分聯作入編《通渭縣志》、《通渭古今對聯選》、《 羲皇故里聯話錄》、《甘肅古今楹聯選集》、《固堆河村志》,並在《天水日報》發表;部分詩作及「嘆世格言」(西江月組詞)入編《通渭古今詩詞選》稿。
近年編有《子述年譜》、《子述自傳》、《子述詩詞對聯輯錄》、《回憶錄》等。今93歲高齡,仍對書法藝術堅持不懈。
3、楊泰(1869—1929)字葆亭,光緒癸卯科舉人。揀選寧朔知縣,寧夏教授,協修《寧夏志》。
牛士穎
字芮青、銳青,清末拔貢。曾任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軒,原名世徽,原字獻宣。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留校任教。
6、王序賓(1895—1961)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陸軍測量學校。曾任甘肅宣慰使署秘書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學畢業。歷任定西、和政、會寧等縣縣長。
8、馮壽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肅法政學校畢業。曾任河南密縣縣長、通渭縣參議會議長等職。
9、伏景毅
字志堅,貢生,甘肅秦安人。民國時期曾任通渭縣縣長。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10、 黨錫樊(1922—2000)字曉遲,號圃光。畢業於西北師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長。
11、牛劍秋
曾任甘肅省政府秘書、會寧縣縣長。
12、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川人稱贊:「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跡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B. 蕪湖籍歷史文化名人
1.陶居仁
陶居仁(?--1275年),號菊存,蕪湖人,紹定進士,宋末以行義聞州里,官為南宋鎮江錄事參軍。元軍攻鎮江,守臣洪起畏逃跑,統制官石祖忠舉城投降。陶居仁為元軍縛,勸降不屈,凜然道:「吾固知歷數窮而世運更也,詎可失忠義求苟生耶?得以死報朝廷,夫年(1287),封顯忠靈應侯。至正二年(1342)9月,敕賜廟額曰「昭佑」。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詔太平府蕪湖縣建忠臣祠。元修《宋史》為陶居仁立傳。
2.沈士柱
沈士柱(?--1659),字 銅,號惕庵,蕪湖人。其父沈希韶,明朝御史,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沈士柱少時,「讀書明敏,下筆千言」,明崇禎年間「入貢」,淡泊功名,廣交名士。崇禎二年(1629),復社成立,繼東林黨抨擊朝政,士柱以「蕪湖讀書社」名義加入復社,反對閹黨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鉤黨獄興」,士柱離蕪,「流寓西湖樓外樓」與黃宗羲等浙東名士詩詞酬和,「東林名士畢集,湖舫為之增價。」崇禎十一年(1638),士柱與陳慧貞、吳應箕、沈壽民、黃宗羲、顧果等復社成員140餘人作《留都防亂揭》,討伐陰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福王在南京即位,阮大鋮任兵部尚書,大興文字獄,誣蔑東林黨人為「蝗」,復社成員為「蝻」,編成《蝗蝻錄》進行殘酷鎮壓,周鑣被殺,顧杲、黃宗羲被捕,陳慧貞死獄。士柱「適避楚幕,獲免」,流離江楚,比及三載。南明滅後,士住「歸寓南湖,自號寓公」,隱居蕪湖,「闊視塵埃金玉,食客不遺屠釣」,並廣散家財,支持反清義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書約黃宗羲來蕪共商反清大計,黃致力著述,未應邀。黃在《思舊錄》中述:「尋常有約在蕪湖,再上高樓一醉呼。及到蕪湖君已死,伸頭艙底望浮圖」。士柱隱居蕪湖時,曾率反清義士去北川前「海公祠」祭祀,說:「明朝官吏,都如海瑞忠誠,何至忘國!」清順治十四年(1657),審訊李大生時,發現沈土柱在蕪湖反清活動,旋被浦。蕪湖知縣李浚與游擊劉世賢會審時稱:「本朝大局已定,為何仍著古冠大服?」士柱曰:「我是故國人,應著故國鬼。」李浚道:「本朝法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上柱道:「生為故國人,死為故國兒!」「你食大明祿,背叛大明國,可知罪,可知恥么?!」李浚赧顏退堂。士柱被押解南京,在嚴刑威協利誘下,堅貞不屈。在獄中,日吟「雨隔對床塵易滿,風吹長枕夢多寒」之句不輟,全不以死為念。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鳳台門外,從容就義。葬於雨花台後西首「平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鮑氏同時在蕪殉難,葬於范羅山前,後觀察使張士范,為三婦墳墓「壘試封壟建豐碑, 士柱著有《土窨集》,在獄中寫《故宮詞》24首。
3.肖雲從
肖雲從(1596--1673)字尺木,號默思,又號無悶道人,蕪湖人,明末清初蕪湖著名畫家,姑熟畫派創始人。其父肖慎余,為明鄉飲大賓,懂繪畫。雲從幼而好學,「篤志繪事,寒暑不廢」,科考多次不第,四十四歲才中己卯科副榜第一準貢。明末....腐敗,不願出仕。
1638年雲從與弟雲倩,加入復社,與東林黨相呼應,同魏忠賢閹黨馬士英、阮大鋮等斗爭。1644年,明廷滅亡。1645年清兵攻佔揚州,三月佔領蕪湖;憂憤國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願與清合作,或閉門讀書賦詩作畫,或遨遊名山大川,詩畫才華,成就日著。詩繼承杜甫,多即事憂時之作,雄渾奔放,音韻鏗鏘,著有《易存》、《韻通》、《杜律細》等。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配上俊逸滿灑,散朗秀健的書法,達到詩書畫三者統一和諧的境界,被譽為「神品」。
雲從國畫,師法古人而創新,師造化而獨特。山水畫,融宋元諸家筆墨、丘壑於一體,「以黃公望的瘦樹、山石為之縱橫,潤以馬遠潑墨之法」,而能隨意成卷丈余。其間丘壑布置,千變萬化,層出不窮,使人觀之不厭;岩石林木的表現,深厚堅實,穿插有致;不論水墨著色,皴擦喧染,都蒼勁秀潤,呈現出空間深度;點景人物,自然生動,屋宇、舟車、馱馬安排得體。早期作《秋山行游圖卷》,顯露才華,清乾隆閱後題詩「幾點蕭蕭樹,疏皴淡淡山。由來以意勝,無不寓神間。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還。粗中具工細,識語破天慳」。後應萬選之請,為《太平三書》繪制《太平山水圖》,將太平州所屬地區山水,繪圖43幅,其中:太平山水圖一幅,當塗風景15幅,蕪湖風景14幅,繁昌風景13幅,每幅題古詩一首,說明仿某古人之畫幅,沒有雷同,各具特色。還有《閉門拒客圖》、《西門慟哭圖》、《秋山訪友圖》、《江山覽勝圖卷》、《歸寓一元圖卷》、《磵谷幽深卷》、《崔華詩意卷》等。人物畫,繼承發揚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為《離騷圖》,人物造型准確,神態動人,點綴景物,賦有生命,雲從對《離騷》感觸甚深,作《天問》插圖,繪制《九歌圖》,清高宗得尺木《離騷圖》後,命侍臣補繪重刻,並題《山水圖卷》雲「四庫呈覽《離騷圖》,始識雲從其人也,……覽觀長卷四丈余,觀之不厭意不舍」。
雲從深惡官僚,清初,拘節守志,不肯臣事,不結權貴。順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季瀛,求畫不與。1662年,重修大自樓,故強其繪太白樓壁畫。出於對大自的熱愛,「畫匡廬、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凡七日而就,遂絕筆。」志行高潔,為人敬慕。新安畫派大師漸江,曾師其下,後代臨摹者愈眾。順治五年戊子(1648),《太平山水圖》刻本,順治二年乙酉(1645),《離騷圖》刻本,曾流傳日本。《太平山水圖》為大坂兼葭堂收藏,《離騷圖》為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收入《圖本叢書》刊行。《秋山游圖卷》,為東京帝室博物館所藏,對日本南畫勃興起著促進作用。雲從晚年結識鐵匠湯天池,指導天池以鐵作畫,創制鐵畫。
1673年,雲從「執諸同志手,曰:『道在六經,行本五倫,無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賦詩畢,瞑去」,享年七十八歲,葬於蕪湖城西嚴家山。其詩由後學編成《梅花堂遺稿》,繼後,黃鉞將雲從和湯燕生之詩編成《肖、湯二老遺詩合編》。其畫為故宮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所珍藏。1986年,蕪湖市人民**,在鏡湖之畔築「尺木亭」,並以紫銅鑄其全身坐像於亭畔,供人瞻仰
C. 歷史人物,幫!!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系漢司錄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諸葛豐後代。東漢末年,北方大亂,諸葛亮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輾轉至襄陽,因"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此時是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後,即"起立學校,博求儒術"。諸葛亮到襄陽後即求學於城南的"學業堂"。在學堂先後結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為友甚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於諸葛玄和劉表的關系,諸葛亮又先後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未來事業打下了基礎。
後劉表上書,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約一年,"西城民反,殺玄"。諸葛亮沒有了依靠,不得不獨立生活,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與弟等到隆中"躬耕隴畝"。直至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後,才離開。在隆中,並非"苟全性命","未有須臾忘天下事"。他勤讀書,廣交遊,自比管仲、樂毅,以便將來干一番事業。
由於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天下的建議,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後來,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了荊、益。曹丕代漢稱帝後,諸葛亮說服了劉備,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後主",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系,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齣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將司馬懿爭戰於渭南,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勉縣東南)。年五十四。謚忠武。
諸葛亮一生謹慎,"長於巧思",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製造的"木牛流馬",利於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死後,晉統一三國。鎮南將軍劉弘作《諸葛武侯宅銘》,在隆中設祠立廟。明代成化年間,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來不知為多少遊人所嚮往,王安石、蘇軾、曾鞏、唐寅等都留下了寶貴詩篇。
諸 葛 亮 年 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 平 及 事 跡
光和4年 181 1 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亮玄收養,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章)。
建安2年 197 17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8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8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 233 53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 54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D. 歷史上的林姓名人
歷史上的林姓名人有:
1、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2、林森
林森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年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嘯余廬主人、鳳港漁翁、虎洞老樵,福建閩縣尚干鎮鳳港村人,是近代政治家。
2、林彪
林彪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4、林伯渠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並稱延安五老。
5、林宗臣
林宗臣字景何,宋泉州晉江安海前林人,出生於武林世家。少時氣質非凡,膂力絕人,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幼開始習武,南宋乾道八年武試時,騎射、策問皆第一,即武科狀元。
E. 列舉一下姓陳的歷史名人
歷史上陳姓名人:
漢代:東漢宰相太傅陳藩、東漢宰相司空陳球、東漢宰相尚書令陳忠、東漢宰相司空陳寵 、西漢宰相御史大夫陳萬年、中國十大賢相之一西漢陳平。
宋朝:北宋名相陳恕、北宋狀元宰相陳堯叟、北宋名相陳堯佐北宋名相陳執中陳恕之子、宋朝宰相陳旭、宋朝宰相陳過庭、南宋詩人宰相陳與義、同知樞密院事陳誠之、宋朝宰相陳康伯、南宋宰相陳俊卿、宋朝宰相陳騤、宋朝宰相陳自強、宋朝宰相陳貴誼、陳卓同簽書樞密院事、宋朝宰相陳韡、宋朝宰相陳宗禮、陳合同簽書樞密院事、抗元狀元宰相陳文龍、宋朝宰相陳宜中、宋朝宰相太師陳宗召、宋朝宰相樞密使秀國公陳升之、宋朝宰相參知政事陳彭年、名相陳省華堯叟堯咨堯佐父、北宋名相維護統一的陳洪進。
元朝:元朝宰相陳天祥、元朝宰相陳祖仁、元朝宰相陳敬伯、元朝宰相陳秉。
唐朝:唐末宰相陳儒、唐朝名相陳叔達、唐朝名相陳希烈、唐朝名相陳夷行、唐朝宰相太師穎川王陳敬瑄、唐末宰相太尉陳少游。
明朝:明朝宰相戶部尚書大學士陳山、明朝參知政事宰相陳亮、明朝名相陳以勤、明朝名相陳於陛、明朝首輔宰相陳循、明朝首輔宰相陳演、明朝首輔宰相陳文、明朝宰相陳子壯。
清朝:陳泰國史院大學士寧南靖寇大將軍戶部尚書、陳名夏弘文院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太保、陳之遴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廷敬文淵閣大學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明史總裁官、陳世倌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陳大受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宏謀東閣大學士、陳孚恩軍機大臣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官俊、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陳遠龍、內閣大學士陳寶琛。
F. 姓陳的古代名人有誰
1、陳勝,字涉,陽城( 今河南登封市東南 ,一說今河南商水縣西南)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為車夫庄賈所害,葬於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2、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後,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3、陳寔,字仲躬(《陳寔碑》誤作仲弓),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縣古橋鄉陳故村)人 。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陳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轉為督郵,遷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將軍府。司空黃瓊辟選人才,補聞喜縣令,治理聞喜半歲;復除太丘長,後世稱為「陳太丘」。
其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與鍾皓、荀淑、韓韶合稱為「潁川四長」。中平四年(187年),陳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謚號文范先生,葬於郎城。
4、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
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5、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早年擔任新喻侯蕭映(梁武帝侄子)傳令吏,受器重。大同十年(544年),廣州兵亂,蕭映被圍,陳霸先一戰解圍,受梁武帝矚目。次年,受任為交州司馬,前往交州討伐李賁等人。侯景之亂,陳霸先得知都城被圍,立即准備赴援。
大寶三年三月,在建康摧毀侯景勢力。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梁承聖三年(554)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殺。陳霸先與王僧辯迎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至建康,准備稱帝。承聖四年,北齊派兵南向,護送貞陽侯蕭淵明即位。
九月,陳霸先在京口舉兵,除去王僧辯,把蕭淵明趕下台,蕭方智登基稱帝。陳霸先總攝梁朝軍國大事,分別於紹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先後擊潰北齊兩支武裝力量的大規模進犯。
後進爵為公,拜丞相、錄尚書事、鎮衛大將軍,進封義興郡公,拜大傅;又進位相國,總百揆,加九錫,封陳公,尋進爵為王。
G. 在貴州的歷史里出了那些名人,偉人
1、尹珍
尹珍(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今貴州獨山、荔波境內)人,是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曾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尹道真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後、奮發自強、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
2、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
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3、楊粲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
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4、孫應鰲
孫應鰲(1527年-1586年),字山甫,號淮海,謚文恭。貴州清平衛(今凱里)人。先祖孫華原籍江蘇如皋縣。孫應鰲生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歲能作文。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舉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出京為江西按察司僉事。
歷官陝西提學副使、四川右參政、僉都御史。隆慶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書院,吳國倫提學貴州時,親晤應鰲於山甫書院。官至工部尚書。
5、鄭珍
鄭珍(1806~1864)清代官員、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
學宗許鄭,治經學、小學,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鄭學錄》等。
H. 從古至今永康的名人有哪些
胡則
胡則(公元963-1039),初名廁,字子正,永康胡庫人,被百姓稱為胡公大帝。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進士。及第時宋太宗御筆削去廠,賜名為則。在他浮沉宦海的四十七年中,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史節,選曹計省,歷踐要途,是北宋前期政壇一位中高級官吏。在他任宮期間,寬刑薄賦,清正廉明,頗有政績,尤其於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直言極諫,要求皇上免除衢、婺兩州百姓身丁錢,百姓感恩,遂於方岩山頂(少時念書之地)立廟以紀念他。公元1162年,宋高宗趙構應百姓之請求,用「赫靈」兩字作為胡公的廟額。從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靈,成了「有求必應」的活菩薩,並於每年家歷八月十三日胡則生日那天,舉辦各種民俗風情活動,以祭拜胡公大帝。毛澤東同志曾親筆題書「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程梓,字養之,文樓村人。程正誼之父。 少聞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之學,欣然慕之。弱冠,徒步往姚江師事王守仁,與王畿互相印正。歸里即在壽山石洞倡明正學,與應典過從講學,人稱方峰先生。著作有《白翁吟稿》。
程正誼
程正誼,字叔明,號居左,永康方岩文樓村人(1934年-1612年。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初授武昌司理,後升刑部主事。再升雲南副憲,補蜀臬、參廣西,又任四川左轄,後升順天府尹。明萬曆三年,授武昌司理。平定武昌,建武昌五城。明萬曆十一年,擢升雲南副憲。著有《華堂集》10卷,撰《越國公祠記》。在文樓建有大京兆第府,面積愈萬,氣勢宏偉, 富麗堂皇。後毀於火災。
程文德
程文德(1497—1559)明浙江永康獨松人,字舜敷,號松溪。少時立志於學,初受業章懋,後赴餘姚師事王守仁(王陽明),得「良知良能」學說要旨。明嘉靖八年(1529)以一甲二名榜眼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生平簡介可以概括為: 為官清廉,位卑不忘民憂。致力教育,丁憂在家講學。不事權貴,辭官早還鄉。為官清廉,死後無錢葬。
胡也衲
胡也衲(1891~1964),原名俠男,永康縣中山鄉中山村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一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成績卓著。曾先後擔任杭州鹽務中學、武主明招中學、永康中學等校美術教師。他教學認真,不論是課堂教學或野外寫生,總是誨人不倦,耐心指導。他教畫,邊改邊講。他因重聽,講起話來聲音特別高,連課堂最後一排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他擅長國畫書法,功力深厚,題材廣泛,梅花、牡丹、松鶴、公雞,無一不精。解放後,他最愛畫大公雞,畫出了「一唱雄雞天下白」的詩意。他愛飲酒,嘗以所畫大公雞換酒吃,被人傳為美談。名師出高徒。當今著名畫家如葉淺予教授、申石伽畫家以及著名的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等都是胡也衲在鹽務中學任教時的得意門生。
應子和
應子和,永康(今屬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士。官至觀察使掌中軍都督府事。長於詩,嘗有句雲:"西岸夕陽紅,燭炬短燒紅,風過花落紅",時人有三紅秀才之稱。事見清光緒《永康縣志》卷八個《文苑》。
應材
應材(?-1180)字伯良,浙江永康岩後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授衢州教授。後潛心鑽研理學,造詣甚深。宋隆興間,朝廷下詔求賢,應材被舉薦,升任兵部架閣文字,掌管帳籍機密文案。後因老成持重,端莊謹嚴,被帝選為太子春坊,總管東宮內外庶務。宋淳熙初,應材上疏力陳北伐收復中原失地。幾年內,邊境平靜安定。淳熙七年應材病故於軍中。謚安國公。
應寶時
應寶時:(1821—1890)字敏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舉人。咸豐初,考授國子監學正。同治四年,任蘇松太道。創建龍門書院,開辦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蘇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飭令各府州縣立常平倉,並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詩文,有《射鵰詞》二卷。
應典
應典:字天彝,號石門,浙江永康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進士。歷任兵部職方司主、事車駕司主事,承德郎,尚寶同丞等職。應典自鄉試中式考取舉人以後,總是奮然希望自己能達到聖賢境地。創建麗澤祠於壽山,匯集諸生講學。應典為王瓊所器重,委以總攬本部四司政務。居家養母,不希榮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陳亮
陳亮(1143-1194)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文學家,少時取名汝能,字同甫,二十六歲改名為亮,三十六歲又改名為同,世稱龍川先生。宋高宗紹興十二年九月初七,生於永康龍窟村(在今浙江永康市橋下鎮),宋光宗紹熙四年狀元及第,翌年四月初八,病逝於赴任途中,享年五十二歲。
胡長孺
胡長孺(1240—1314),字汲仲,號石塘,永康適游(今山下村)人。父居仁,南宋淳佑七年(1247)進士,知台州軍州事,文辭政事俱著名。長孺自幼受其父影響,勤奮好學,博學多才。其從兄之綱、之純以文學揚名,人稱為「三胡」。咸淳年間,母舅徐道隆為荊湖四川宣撫參議官,長孺隨其入蜀,銓試第一,授迪功郎,監重慶府酒務。繼因薦兼總領湖廣軍馬錢糧所僉廳。與當時學者高彭、李湜、梅應春等人號稱「南中八士」。宋亡後,回鄉隱居。著作有《瓦缶編》、《建昌集》、《寧海漫鈔》、《顏樂齋稿》等。
王崇
王崇,字仲德,號麓泉,現浙江永康人。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以禮闈第二名(亞元)賜第。在吏科給事中任內,能直言進諫,評論朝政得失,著有名聲。時有謝駙馬與少數民族交換馬匹互市場所,並吞沒金、帛、茶、鹽等交換物資,中飽私囊。王崇巡視青州發現此事,據實揭發,奏聞皇上,詔令發還。由是朝廷中貴戚顯宦,心存戒懼,設法將他外調廣東僉事。任山西副使備兵井陘時,他諳熟井陘地當三關沖要。接篆視事後,就督飭部屬,嚴格士卒訓練。及期親臨檢閱、講評,以鼓勵士氣。賞罰嚴明,恩威並濟,所以他的部隊兵精氣盛,紀律嚴明,雄領諸鎮,敵人聞風遁跡。
在副都御史巡撫山西任內,蒙皇上恩遇害,授以節 ,總管諸軍兵馬,他慨然以保御地方為己任。每次敵寇來犯,總是一擊即潰,捷報頻傳。敘功加兵部侍郎,仍兼督撫。嘉靖三十六年,湖、廣、川、貴等省苗民起事,朝廷為綏靖邊疆,詔令王崇領兵馳赴坐鎮。王崇戰功卓越,且以文章名世,著有《麓泉文集》、《池州府志》等若干卷永康市。
I. 歷史上姓鍾的名人故事
1、鍾子期
鍾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鍾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4、鍾明亮
生於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在位時期),卒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農民起義領袖。13世紀80年代,相繼起事的有廣東陳良臣、黎德、歐南喜和福建黃華等。
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長汀)鍾明亮起義,把斗爭推向高潮。汀州一帶,山深林密,廣東、江西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開荒種地,稱為畲民。鍾明亮就是畲民之一。
他發動起義後,義軍很快發展到十萬人,活躍於福建、江西、廣東三省邊界地區。在他的影響下,廣東董賢舉、江西丘元、謝主簿、劉六十、盧大老、福建泉州陳七師、興化朱三十五等,紛紛起義,互相呼應,對元朝統治形成很大的威脅。
元朝政府集中大批軍隊圍攻,鍾明亮採用流動作戰的方法,出沒無常,東擊則西走,西擊則東逸,使元軍疲於奔命。為了在軍事上取得主動,他曾兩次假降,但一當形勢有利,便重新舉事。
元軍圍剿數年,始終未能取勝。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應祥被月的迷失俘獲。月的迷失請以其人等為元官吏。不允,詔押往京師。至元二十七年,鍾明亮病逝,起義趨於失敗。
5、鍾芳禮
鍾芳禮 太平天國官員。清廣西桂平(立武宣縣東南)人,一說是廣東花縣人。天京事變發生,鍾芳禮與楊秀清關系密切,但同時他又是洪秀全姐夫,故此得留性命。為了避免牽涉進政治風波里。他隨石達開出天京。他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沒隨他出走,仍然留在天京的族人,在天京淪陷後被屠殺殆盡。
石達開兵敗後,鍾芳禮走昆明。娶當地富女為妻,學打金技術。學成,攜家遷至廣東韶關始興縣,開利源金鋪,成為良民。他兒子中進士,為大學士,受軍機大臣賜匾,匾現今仍在始興縣鍾家手中。
J. 哪些名人的名字當中有『梓』這個字
(曾憲抄梓傳記)
這位人襲物信息來源於 名人網 原文鏈接:http://www.mr699.cn/mrzj/list/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