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竇嬰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竇嬰:(?-前131)西漢大臣。字王孫。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竇太後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認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後貶斥。後因罪被殺(一說病死)。
看漢武大帝,所以會注意到竇嬰,看了漢書和史記,漢書怎麼都是照抄史記的,幾乎連細節都沒有新的增補。
竇嬰是個很有義氣的人,寫他的事跡有三件都是說他因為義氣而損傷自己的利益的,首先是在景皇帝要傳位給梁王的時候,是他站出來反對,堅持原則,雖然這件事維護了漢天子的利益,維護了世界和平,但因為得罪了太後,並沒有得到賞賜,反而被開除了戶口,取消了他的打工資格。
第二次他站出來為他的學生劉榮說話,但得罪了景皇帝,被認為很難和新太子一條心,本來有希望提升為丞相的,因為這件事,而被認為是不夠持重,——竇太後這次站在了竇嬰的一邊,認為他有當丞相的才能,而皇帝說:難道我會吝嗇一個丞相的職位給竇嬰么,是因為他不夠莊重,其實這樣的解釋很有問題,因為竇嬰是前任的太子太傅,皇帝怎麼會選擇一個不夠持重的人作為太子太傅呢?
第三次是為了灌夫——這個名字聽起來真像個園丁,——灌夫得罪了丞相田芬,田芬要殺掉灌夫,因為是朋友竇嬰第三次出頭,也是他最後一次出頭,結果是被糊里糊塗的棄市。
竇嬰會打仗,喜歡儒學,非常慷慨,不很嬌嗔放肆,經常能夠講出大道理,但輪到實際問題他總是站錯了隊,即是他明白自己是在以弱敵強也會經不住道德底線的摧殘而去與強權抗爭。
這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人物,不成熟的政治家。
崔鵬子說:不怕辦錯事,就怕站錯隊。
竇嬰之死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騎衛押灌夫置警署(「傳舍」),召長史(掌事)曰:「今日召親室飲宴,乃奉王太後詔。灌夫罵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論罪,當斬首棄市。灌夫被系於獄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陰事」。
2. 竇姓的歷史名人
竇姓的歷史名人有竇嬰、竇融、竇憲、竇武、竇鞏。
一、竇嬰
西漢大臣。字王孫(公元前?-公元前131),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武邑縣)人。竇太後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封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後貶斥。後因罪被殺。
二、竇融
字周公(公元前16年-公元62年),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世代仕官河西。新莽時封建武男,後因參加鎮壓綠林、赤眉農民軍,拜渡水將軍。新朝滅亡,降更始政權,求任張掖屬國都尉。更始覆滅,被張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長吏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
他先奉隗囂正朔,後見光武帝號令嚴明,有意投靠。時光武帝聞河西殷富,士卒精壯,也遣使與他聯絡。建武五年(29年),融接受東漢政權涼州牧的官職。八年,光武帝征隗囂,融率部來會合,擊破隗囂後,封安豐侯。隴蜀平定,融奉召入京,歷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衛尉事兼領將作大匠。
竇氏貴寵,一門先後一公、二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計。融子放縱,多行不法。永平二年(59年)從兄子竇林因罪處死,明帝令融就第養病。歲余,融上衛尉印綬。五年卒,年七十八歲。
三、竇憲
字伯度。東漢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是竇融之曾孫,領兵出塞3000餘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拜大將軍,總攬大權。和帝既長,憤其驕縱,與中常侍鄭眾等合謀,迫令自殺。
四、竇武
字游平(?-168),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長女被選入宮,拜侍中;女於同年冬被立為皇後,遂遷越騎校尉,次年改官城門校尉。
時正第一次黨錮之禍,上書為黨人求情。桓帝死,無子,與其女竇太後迎立靈帝,任大將軍輔政,封聞喜侯。他引用陳蕃、李膺、杜密等黨人參政,合謀殺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事泄,反為曹節等所殺。
五、竇鞏
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風平陵人。竇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辟為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後兼御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號「囁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竇常、竇牟、竇群、竇庠合有《竇氏聯珠集》。
3. 漢朝所有有名的人物
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 王莽,叔孫通,蕭何,韓信、 陳豨、彭越、英布, 漢惠帝劉盈內,呂後,曹參, 漢文帝劉恆容,漢景帝,周亞夫, 漢武帝劉徹,主父偃,衛青、 霍去病,董仲舒,張騫,翁主劉細君 ,劉解憂,太子劉據,漢昭帝劉弗陵, 上官桀、金日磾,霍光,武帝孫昌邑王劉賀 ,漢宣帝劉病己,漢元帝,漢成帝劉驁, 趙飛燕、趙合德,王政君,漢哀帝劉欣,董賢,漢平帝劉衎,太子劉嬰,漢宗室劉玄,劉盆子, 漢明帝,漢章帝,竇憲,漢和帝劉肇, 竇太後,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太後鄧綏,漢前少帝劉懿,常侍孫程,漢順帝劉保, 梁妠,梁冀,漢沖帝劉炳,漢質帝劉纘, 漢桓帝劉志,單超、徐璜、具瑗、左悺、 唐衡,漢靈帝劉宏,張角,袁紹、袁術、 曹操、孫堅、董卓,漢少帝劉辯,漢獻帝劉協.
所有被歷史記載下來的是不可能得了 太多了
這是比較有名的漢家歷史人物
4. 漢武帝為什麼要殺竇嬰呢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漢武帝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有著很多的名臣良相,都是大漢走向巔峰的功臣,然而武帝一朝的功臣沒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竇嬰就是其中的一個悲劇角色。竇嬰是武帝初年的丞相,他是竇太後的親戚,但是卻是武帝的忠臣,推崇儒家學說,非常支持武帝的改革,但是這個權傾一時的當朝丞相卻落得了一個夷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這個故事其實只是開始於一場酒後鬧事,竇嬰的好友灌夫因為在田?的宴會上喝酒鬧事被田?找到機會告罪,要追究他大不敬之罪,要殺了灌夫,竇嬰很重感情,於是死活要保灌夫,就和田?等人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一次當庭爭辯相持不下,之後竇嬰想要見皇上當面求情,但是受到了宮中人的阻礙,之後竇嬰想起來以前景帝臨死之前曾經給了自己一道:「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的遺詔,就想方設法通過陳皇後上書給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召見。但是之後武帝查看尚書中的記載,發現並沒有景帝留下這份遺詔的記載,所以大怒,直接殺了竇嬰和他的家人。可以說起因就是因為灌夫喝多了忍不住脾氣,結果讓自己的好友一起掛了,真是豬一樣的隊友。
竇嬰一直以來都支持漢武帝的政策,對漢武帝也算是忠心耿耿,那麼漢武帝為什麼執意要殺竇嬰呢?第一點竇嬰是竇氏外戚的一員,鏟除了他對於竇氏的勢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再來漢武帝知道竇嬰是被冤枉的,而冤枉他的就是另一個外戚王氏,所以可以通過竇嬰的死來找到借口攻擊王氏,削弱王氏的實力,讓漢武帝真正的擺脫外戚的干擾。
其實很簡單,一個事件遷出兩個原因。灌夫喝酒導致竇家和田家兩個家族的正面沖突,然後爆出遺詔門事件。一個原因是遺詔威脅漢武帝的皇權,擱誰都饒不了竇嬰。另一個原因是借著遺詔門可以除掉竇氏家族和田氏家族,這樣漢武帝就可以大刀闊斧的改革了。
漢武帝和歷史上多數的皇帝一樣都是避免不了生老病死的,因為我們現代人都知道人是會生老病死的。漢武帝曾經特別相信鬼神之說,為了求得長生不老,漢武帝在歷史上與3個方士的故事被流傳下來被人笑話。漢武帝在公元前134年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叫李少君的方士,李少君到了長安,自稱活了幾百歲,還有返老還童的仙方,田?邀請李少君到卡專家們還赴宴。
李少君借一位老翁成了「活神仙」,漢武帝立馬將他請進宮中,並讓李少君煉仙丹,還去了李少君說的東海找根本不存在的安期生,李少君病死漢武帝卻說他是成仙了,對他非常的羨慕。後來又來了一位齊少翁,當時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剛死,漢武帝非常的想念李夫人,所以李夫人死後,讓齊少翁為李夫人「招魂」,漢武帝在帷帳中似真似幻的看到了李夫人,其實知道的人都知道是假扮的,但漢武帝信以為真,並封齊少翁為「文成將軍」。但是後來齊少翁多年求不得神仙,又在牛肚子里的布帛假傳天書,被漢武帝識破後處死。
後來漢武帝長了心眼,但是依然相信可以長生不老,因此這個栗大的方士不僅娶了漢武帝的愛女,而且加封栗大為「天道將軍」,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栗大平日不敢想的東西全部得到了,但是漢武帝派他去東海找神仙的時候,派了心腹跟著他,最後識破了栗大的謊言,惱怒的漢武帝再次殺了栗大。漢武帝一心求仙,但是最後還是病死五柞宮,年70歲。
漢武帝和秦始皇是歷史上經常被人一起提及的兩位帝王,人有秦皇漢武之說。在《影響世界的100帝王》裡面,秦始皇和漢武帝也是中國排名最高的兩位皇帝。秦始皇是秦國君主秦莊襄王的兒子,即位的時候才13歲,所以實際權力在呂不韋和??筆擲錚?鋇焦???38年,秦始皇開始親政,當年就鎮壓了??保?詼?年就免了呂不韋的丞相之位。
秦始皇從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時間滅掉了六國,實現了秦朝的統一,並採用了皇帝這個尊號,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在位期間也是實行中央集權制的,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單位等。但是秦始皇暴政,興建阿房宮最後使農民起義,秦始皇病逝後,秦二世被趙高所誤,秦朝僅維持了15年就被推翻了。而漢武帝是劉邦的曾孫,劉邦打敗項羽建立西漢,西漢在漢武帝劉徹手裡達到了頂峰。漢武帝在位54年,佔了西漢歷史的四分之一,他和秦始皇一樣強調皇權,漢武帝上位後對匈奴的威脅和前面幾位皇帝態度都一樣,他是直面出擊的,因此一雪前恥。
漢景帝,初立劉榮為太子!後來因長公主從中挑撥離間,改立劉徹為太子,遭到了周亞夫和竇嬰的反對,在景帝手上,以周亞夫死後謀反為名,逼死周亞夫!而當時竇嬰有竇太後保護,景帝未能殺之,然景帝恐日後劉徹不能駕馭竇嬰,故意留了個沒有檔案留存的死詔!只要竇嬰用了,劉徹就可以此為由,殺了竇嬰!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血性漢子,對征討二字從不遲疑。秦始皇在位時出巡四次,並在最後一次出巡路上病死,而漢武帝在位54年,出巡多達16次,威名遠揚。但是他們也有相同的弊端,比如愛美色、尋求長生不死之術,年輕時經常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相像,所以後人經常將二人相提並論。
漢武帝為竇嬰了平衡王太後和國舅田汾啟用竇嬰,竇嬰明知王太後和田汾勢力但是無奈只好去查侵地一案。漢武帝攝於王太後不能直接查辦,只好讓竇嬰去干這個不討好得罪人的活。竇嬰不得已接受了任命為自己埋下禍根。侵地案雖然查清,但是王太後和田汾在朝中勢力依舊強大,漢武帝羽翼未豐也不能直接對抗,竇嬰成了斗爭的犧牲品,遭到陷害。自己受景帝的免死詔書卻失蹤了,成為千古懸案。在當時偽傳聖旨為欺君之罪,要誅滅九族的。漢武帝不忍殺竇嬰但因王太後相逼不得不壯士斷腕,從漢武帝沒有誅滅竇嬰九族來看知道漢武帝殺竇嬰實為無奈。後世如康熙殺蘇克薩哈也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政治生存的空間,這一點竇嬰和漢武帝,甚至包括王太後都了解。竇嬰死後,漢武帝利用劉玲案查國舅田汾,田汾瘋,王太後在朝中失去支柱,被漢武帝奪取權力。
竇嬰犯法(非死罪)是與田?兩大外戚爭斗的失敗者。竇嬰仗著有免死詔書在手,在武帝面前炫耀。武帝此時正想擺脫各種羈絆,就說如果有就能免罪,結果竇嬰果然拿出詔書,那麼問題來了,免死詔書是非常重要的文件,太使館里應該有備份文件,那份備份文件被田?偷梁換柱了。漢武帝明知那份備份文件剛剛被盜(有灰塵痕跡),可是沒有備份,竇嬰就是矯詔,矯詔可是誅族的大罪。從漢武帝個人感情上說,他是傾向於這個表叔的,因此時竇太後已去世多年,竇嬰又是竇太後曾開出族籍的遠房侄子(只因竇嬰在江湖上有號召力,在七國之亂中立功,最終又舉行儀式回族籍),政治上沒有傲驕的資本。田?是漢武帝的舅舅,漢武帝對外戚有一種天然的排斥感,他也希望通過竇嬰(老親)打壓田?(相對來說是少親)。可是這時沒有備份文件來印證,那就不是漢武帝所能左右的了。從漢武帝不追查備份文件被盜的事件來看,漢武帝也想肅清功臣居功自傲的驕橫氣焰。相比之下,漢武帝與其母王太後、舅舅田?形成較穩定的三角關系,且血緣關系較濃厚。竇嬰的死活已經沒那麼必需了。因此在太史館重要檔案被盜事件上也就不了了之。
竇嬰被殺有三個方面原因:第一,他是皇太後竇漪房的侄子,當初竇太後想立自己的小兒子梁王為皇帝,漢武帝做了皇帝之後,無法拿自己奶奶出氣,竇嬰就成了替死鬼;第二,竇嬰和灌夫關系好,而灌夫又得罪了王太後的弟弟田玢,田玢是漢武帝的舅舅,王皇後嫁給漢景帝是二婚,也有幫母後樹立威風的一面;第三,從呂後專政吸取教訓,漢武帝同樣可以遏制外戚弄權,別看王皇後是劉徹親媽,就是殺雞給猴看的道理,殺竇嬰也是在警告田玢。包括漢武帝後來逼死衛子夫,殺死鉤戈夫人也是這個道理。
第一武帝個人來看豐羽滿了唄,有能力動這根刺了,誅九族a,永世不得翻身。牛逼不?
第二,思想上來看。竇老頭黃老之學和武帝獨尊儒術不在一條路上。所以要從思想上減少改革阻力。
第三,政治上來看,武帝母親王氏與舅舅田?e實力比竇相牛逼,二黨相鬥,必有一死。中葯好?還是西葯好?武帝沒有中醫結合,他不想妥協,武帝是誰?千古一帝,行王道一個個的宰著殺。
第四,武帝從小有個陰影面積,是什麼?外戚干預政治,所以,他這個人在當皇帝中,誰敢幹預朝政,遇佛殺佛,遇神殺神。
:無他,滅外戚,集威權!
竇氏家族是漢代初期繼呂氏滅亡之後崛起的第二個外戚勛貴,枝系繁茂,權力龐大,甚至直接決定著帝位的興廢。
漢武帝欲成帝王之業,必須先集權,竇嬰作為竇太後之後的外戚家族的代表,位高權重,有著可以左右朝堂的影響力,威脅到漢武帝的帝位與集權,灌夫案、假詔案只是殺死竇嬰的兩根稻草,且餘威之下秒滅阿嬌與王氏之族類。
就喜歡強權的漢武帝來說,殺竇嬰那個時期,竇嬰田汾能威脅到此時漢武帝?從人性本能來評,還是心底不喜歡這些人,假設此後滿朝文武都殺了也能找出萬種合適理由。這些事最好的解釋是漢武帝心性所致。1.強權的帝王喜歡用極端的手段處理事物,殺戮也許是滿足心裡的需求(自己琢磨、勿爭辯)。
2.強勢人物身邊出個『喜歡的辦事人』,怎麼折騰也沒事(謀反忤逆除外),漢武帝這類人的心裡很難琢磨,後來人反復對比、尋找答案也只是牽強附會罷了,人性使然。
這個跟竇嬰壞不壞無關,而是規矩懂嗎?劉徹作為華夏文明圈的最高統治者他必須維護這個規矩,假詔是重罪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後果。如果他帶頭壞了規矩那漢朝的法律就沒用了,所以他就算知道竇嬰是冤枉的也得按律處置。不然他又如何治天下?
5. 歷史上的竇嬰是奸臣嗎
竇嬰不是奸臣。
竇嬰為了維護王權,甚至不顧得罪竇太後和梁王,也要維專護漢家的王權秩序,這屬是很可貴的。他忠君。
竇嬰在平定七國之亂時,擔任大將軍,功成封侯。他有才。
但悲劇的是他是竇家最後一個代表人物,是外戚的旗幟。漢武帝上台肯定要推翻之前的外戚,扶植自己的新外戚。因此在新舊外戚的爭斗中,他只能作為舊外戚的代表被打倒。
6. 漢朝有哪些歷史人物
1、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司馬相如還是漢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傳至今的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雖然有部分著作在歷史上起了一些消極作用。盡管如此,從整體上看,在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發展等方面,司馬相如對漢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兩千多年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的聲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漢作家,絕大多數對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只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並且在《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全文收錄了他的三篇賦、四篇散文,以致《司馬相如列傳》的篇幅大約相當於《屈原賈生列傳》的六倍。這就表明,司馬遷認為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是超過賈誼的。
2、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3、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倫兼任尚方令時,掌管尚方,這是一個主管皇宮製造業的機構,「尚方寶劍」就是尚方製作的寶劍,後來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徵。
因史書記載闕如,如今已無從考證這個任命是怎麼發生的,但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正確的任命之一。當時的皇宮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個時代製造業最高水準,為蔡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台,他的個性、愛好以及他在工程技術方面的過人天資,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得到井噴式的展現。
4、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
一時里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於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5、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
7. 西漢歷史名人
鮑宣 丙吉復 卜式 曹參 晁錯
陳平 陳湯 鄧通制 竇嬰 兒寬
樊崇 樊噲 馮唐 伏生 貢禹
谷永 灌嬰 郭解 韓信 何武
桓寬 霍光 汲黯 賈誼 孔光
李廣 李陵 婁敬 陸賈 欒布
呂雉 毛亨 枚乘 寧成 彭越
師丹 蘇武 唐蒙 田蚡 王褒
王昌 王鳳 王匡 王郎 王陵
王莽 王嬙 衛青 魏相 文翁
吳芮 蕭何 徐伯 嚴忌 揚雄
羊勝 楊惲 英布 虞初 袁盎
張蒼 張耳 張騫 張良 張湯
趙談 趙陀 鄭吉 終軍 周勃
周昌 鄒陽
班婕妤 車千秋 東方朔 董仲舒 段會宗 馮奉世 甘延壽 耿壽昌
公孫詭 公孫賀 公孫弘 韓安國 霍去病 金日磾 李廣利 李延年 戾太子 劉弗陵 劉盆子
路溫舒 桑弘羊 申屠嘉 叔孫通 司馬遷 司馬談 田千秋 王昭君
蕭望之 辛慶忌 於定國 翟方進 張安世 張釋之 召信臣 趙充國
趙飛燕 禇少孫 周亞夫 朱買臣 主父偃 卓文君
車犁單於 淳於緹縈 冒頓單於 司馬相如 郅支單於 呼韓邪單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