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民族歷史上孝道故事
二十四孝: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1、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2、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
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3、鹿乳奉親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4、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5、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6、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zhèn)。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B. 中華五千年歷史故事
《中華來五千年歷史故事》以講自故事的形式,以人物為主線,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介紹了中華文明發展史,將中華民族積淀下來的深厚文化,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暢游歷史知識長河、感受燦爛文化的同時,開闊眼界、提高素養、啟發智慧、陶冶情操。 本書內容忠實於史料,沒有過多的鋪敘和描寫,以幫助讀者了解真實的歷史。
C.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2、子路負米
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後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
3、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應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則徐的推薦,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D. 關於中華民族精神的故事
1、卓嘎和妹妹央宗守衛國土
卓嘎的家鄉玉麥鄉地處中國西南邊陲,1964年至1996年的33年間,桑傑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僅有的一戶人家。一個爸爸,兩個女兒,一棟房子,既是鄉政府,也是他們的家。
卓嘎的父親桑傑曲巴是個老民兵,放牧守邊34年,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為生,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父親桑傑曲巴常對卓嘎和央宗說:「如果我們走了,這塊國土上就沒有人了!」這句話,兩個女兒記了一輩子。他們知道,守護土地,就是守護國家。
2、鄭成功收復台灣。
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
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台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台灣。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4)中華民族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的核心內容(基本思想)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
此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捨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敬老尊賢的倫理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思想材料。
中華民族精神猶如民族思想脈動的主旋律,這個主旋律在不同歷史條件和不同情況下會形成或悲壯慷慨或昂揚激越的不同樂章。
例如民主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這些不同樂章既是中華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體表現,又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E. 記載中華民族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上下五千年》《二十五史》
F. 中國的三個歷史故事
九一八事變指1931年9月18日中日之間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此次事變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為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埋下了導火索。中國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並利用投靠日本的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使東北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中國國恥日」。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Sino-Japanese War) 。這場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近代的
G. 有什麼中華歷史故事
盤古壯烈開天地
古代始祖的傳說
黃帝締造中華民族
五帝的傳說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夏、商、周的故事
中國第一暴君夏桀
陪嫁小奴做宰相
商紂王丟了寶座
壯心不已姜子牙
牧野之戰
名相管仲
得民心者得天下
豎刁真刁
重耳醉返故都
縱橫家的生存之道
勵精圖治終稱霸
急流勇退留清名
勾踐復國
范蠡棄官經商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
昏庸無道的晉靈公父子
一代名將吳起
曹劌論戰
鄒忌借琴勸齊王
為吃二桃死三士
孟嘗君幸得馮■
軍事家孫臏
燕昭王用人不疑
藺相如捨命護寶
將相和
田單救齊
范睢苦心孤詣薦昭王
趙奢虛心納諫
心胸狹隘自相殘
秦漢、魏普、南北朝的敵事
贏政雄才大略統一中國
焚書坑儒
修築長城
王翦巧釋秦王疑心病
趙高弄權
陳勝吳廣被逼起義
鴻門鬥智
師出有名
紀信壯烈護主
楚漢之爭勝敗因果
巧用狂傲終得志
西漢元勛話蕭何
借威保己
明君招賢
文官武將助劉邦
陳平勸蕭何
劉邦定禮
功成身退
陳平智滅呂氏集團
陳平辭相
周亞夫的悲劇
司馬遷忍辱著《史記》
蘇武出使遭禍
三朝元老霍光
得民心者得天下
小不忍則亂大謀
動之以情
跋扈自絕
「唯才是舉」的曹操
曹操隔岸觀火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身在曹營心在漢
巧令張松獻戰圖
龐統大才驚張飛
孔明對症下葯終聯吳
諸葛亮曲解「二喬」激周瑜
鄧芝笑對油鍋酷刑
勝人需克己
曹丕稱帝
百足之蟲
聞雞起舞
皇帝良師王導
王猛「捫虱而談」
淝水之戰
地理學家酈道元
隋、唐、五代的故事
楊堅統一中國
隋文帝首推科舉制度
煬帝亡國
貞觀聖主唐太宗
聖君賢臣創盛世
明君之鏡魏徵
太平宰相房玄齡
玄奘歷難取經
媚娘縱橫朝政
將相之才狄仁傑
投機奸相李林甫
亂世安邦終淡泊
詩仙李白
千古名將郭子儀
理財專家劉晏
散文大家韓愈
名相裴度
八帝寵臣張全義
無恥朝代的不倒翁
唐後主中計亡國
宋代的故事
宋太祖智取荊州
宋太宗劫後餘生
趙普設計除對手
楊業以死報忠
澶淵之盟
王旦臨終薦寇準
寇準失察命多舛
英勇善戰的狄青
風雨飄搖中的「慶歷新政」
公正廉潔的「包青天」
阿保機慧眼識才
耶律氏內部政變
改革家王安石
《資治通鑒》與司馬光
文學大家蘇軾
多智善佞居相位
忍耐之中保皇位
辛棄疾抗金
文壇伉儷
民族英雄岳飛
秦檜施計大將隕
重賞之下有奇謀
余介招賢
文天祥捨身成仁
元代的敵事
一代天驕
西征中亞
眾人皆醉君不醉
扶搖直上的哈麻
元曲大師關漢卿
明代的故事
勵精圖治朱元璋
經略天下
劉基論人
大將徐達
敵國破,謀臣亡
燕王裝瘋以待時
功德圓滿
血濃如水的父母官
奸相嚴嵩
夏言枉屈就戮
海瑞勤政為民
譚綸善用大將建奇功
名相張居正
崇禎自縊有餘辜
闖王李白成
漢奸吳三桂
才女柳如是
愛國志士王夫之
清代的故事
忠誠虎將遇明主
謀臣範文程
雄才大略康熙帝
鄭成功收復台灣
雍正即位
雍正賜匾
文學巨匠曹雪芹
和珅自盡
民族英雄林則徐
關天培血戰虎門
火燒圓明園
天王洪秀全
天朝田畝制度
黑旗英雄劉永福
戊戌政變
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城
洋務大師張之洞
張德成奮勇抵抗侵略軍
H. 中華民族傳統故事有那些
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凝煉而成的社會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我們重視自身修養,同時又具有強烈的
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在歷史的長河裡,古往今來涌現出無數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他們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道德典範。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一——尊師敬長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老師,就象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直到生命的終結。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師長的優良傳統——
永遠的老師
——毛澤東尊師美德故事
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於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於我們的偉大時代。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二——愛國愛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愛國愛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們光大和發揚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就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面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三——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
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學習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勤奮讀書方面表現得格外突出。不論是善於治國的政治家,還是胸懷韜略的軍事家;不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慧超群的科學家,他們之所以在事業上不同凡響,都是與他們從小的遠大抱負分不開的。俗話說:「有志者立常志,無志者常立志」,立志,貴在少年——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
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終於成為有名的大詩人。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五——尊老愛幼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I. 中華民族的故事
長城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防禦性軍事工程.長城東起山海關,穿過高山,越過深谷,伸蜒於沙漠和草原,一直到達終點嘉峪關.全長1.2萬余華里,故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築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步完成的.從修築伊始到最後完成,歷時2000多年,若把歷代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總長超過50000公里.長城以其氣勢磅礴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從衛星上遙瞰人類的家鄉--地球,所見不多的建築物之一即有萬里長城的身影,她是中華民族艱苦卓絕,堅韌不拔,古老文明的象徵.
在公元前五至七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為了防禦北方草原強悍的游牧部落襲擾中原,位於北部的燕,趙,秦等國於要沖之地高築城牆.秦始皇統一中國,將列國長城連成一線,從而形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延錦萬里的軍事屏障,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古代工程奇跡.
自秦以後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規模不等地新築和增築過長城"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通過學習大家可以了解有關長城的修建,歷朝歷代對長城的維修,以及長城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還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我們身邊的長城,真正體會長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對我們今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揮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課程將涉秦代長城的修建,明代長城的維修及擴建,以及長城所顯示的現實意義.
秦代萬里長城
一,長城概述
萬里長城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防防禦工程.它東起渤海之濱的山海關,經過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等省和自治區,西至甘肅省嘉峪關,沿著起伏的山脈和茫茫的沙漠,綿延一萬二千餘里.長城在歷史上曾經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障北部邊疆一帶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起過重要作用.另外,在客觀上也對北方勁吹的風砂起了阻止作用.長城的建築規模十分巨大,不論我國的北京城,南京城或外國的古羅馬城,亞歷山大城都難以與之相比.據估算,如果把用來構築長城的磚石築成高五公尺,寬一公尺的城垣,其長度可以環繞地球一周,可見這是多麼宏偉的工程!難怪宇航員從月球看地球表面,別的什麼建築物都看不清楚,唯獨能看到荷蘭的圍海造田工程和我國的長城.
二,長城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頻繁,激烈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軍事築城技術廣泛發展起來.各諸侯國為了防禦鄰國的突然襲擊,常常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一些關,塞,亭,障等守備設施,後來又進一步把關,塞,亭,障用城牆連接起來,或把大河堤防加以擴建,便出現了所謂長城.我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長城是楚國的方城,約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今湖北竹山至今河南泌陽一帶.到戰國初期和中期,隨著兼並戰爭的加劇,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各主要諸侯國都紛紛築起互防長城.在戰國中後期,由於匈奴,東胡,林胡,等游牧部族的日益強大和南下,秦,趙,燕三國都修築了規模頗為巨大的邊地長城.
三,萬里長城修建的原因
匈奴本來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後期已經強盛起來,匈奴的貴族趁北方燕國和趙國衰落的時候,步步南侵,佔領了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他們主要集游收打獵為生,並且依靠來去神速的騎兵,掠奪人口財物,破壞農業生產,使邊境很不安寧.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一方面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以利國家的統一,從而全部拆毀了內地的諸侯互防長城.另一方面,出於抵抗匈奴,加強國防的需要,不僅沒有拆毀邊地長城,而且在上述秦,趙,燕王國邊地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規模地加以修葺,連接和增築,遂出現了我國歷史上聞名古今中外的秦代萬里長城.
秦代之所以大修萬里長城,並不是因為國力虛弱,秦軍怯戰,故不過匈奴的強大,而是由於古代中原農業經濟民族同北方游牧經濟民族的矛盾特殊性所致.農業生產需要和平,統一,安定的環境,以利耕耘收獲,發展經濟和文化.而游牧民族則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處於向奴隸制轉化階段的匈奴,其統治集團富有侵擾性和掠奪性.中原以大軍出擊,匈奴則遠走他遁;大軍一撤,擾掠如故.這就是自戰國中期以來秦,趙,燕大修邊地長城的根本原因.
四,萬里長城的修建
秦代萬里長城的修建,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共12年之久.
第一階段,由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前221——前215年).這時剛剛平滅六國,國內正緊張地進行一系列改革和推行鞏固統一的各項措施,對匈奴採取的是戰略防禦方針.重點維修了原秦,趙,燕三國的邊地長城,並新築若幹部分,以使其互相連接.由於第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是維修舊長城,新築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主要是由蒙恬所率部隊和沿邊郡縣軍民完成的,沒有大規模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而史書上對這段情況的反映比較少.
第二階段,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前210年).這時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秦始皇鞏固內部的工作已經完成,邊地長城的修繕已基本結束,邊防已經鞏固,對匈奴作戰的各項准備皆已就緒,已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並取得重大勝利.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大敗匈奴軍,一舉收復河南;次年又渡過黃河,攻佔高闕,控制了陽山,北假一帶,從而使秦代的邊境向北推進很遠.為了鞏固新佔領的地區,於是開始第二階段修建長城的工作.第二階段的任務共有兩項.一是"自榆中(今甘肅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也就是從今天的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一帶開始,同第一階段由狄道沿洮水向西北延伸的長城相連,沿黃河而東,直到與陰山相連,即與原趙國陰山南長城的西端相連,並在沿河岸邊修建44座城塞,建立44縣,從而加強沿河的防禦,二是在高闕,陽山,北假一帶"築亭障以逐戎人".也就是重新修復趙武靈王時所建的陰山北長城,並自高闕向西南延伸很長一段,直至與當時的流沙(今巴丹吉林沙漠,滕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的總稱)連接;向東與原趙國陰山南長城會合後,於今內蒙卓資一帶轉向東北,逶迤於今內蒙商都縣北,化德縣南,河北康保縣南,在今內蒙太僕寺旗一帶與原燕國的長城相連.這兩項任務都是以新築為主,包括修復趙武靈王的陰山北長城,由於匈奴的長期破壞,亦和新築相仿.加之地形復雜,多行於崇山峻嶺之中,因而任務十分艱巨,僅靠蒙恬所率部隊和沿邊郡縣的軍民是難以完成的,遂大規模地動用了內地的人力和物力.據估算,當時投入築長城的部隊約50萬,民夫約50萬,總人力不下100萬.由此可知,秦代勞動人民為了修建萬里長城,不知付出多少犧牲和巨大的代價!
五,萬里長城的作用和意義
秦始皇深知自己軍事力量強大,能夠東滅六國,南平百越,"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一舉擊敗匈奴.但是,擊敗匈奴卻不能征服匈奴和佔有匈奴,無法改變其生活條件,環境和習性,也無法根除其飄忽無定,出沒無常的侵擾之患.正是從一勞永逸的百年大計出發,秦始皇才決定對匈奴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一方面從軍事上給匈奴以嚴厲的打擊,一方面大修萬里長城,確保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從秦代的歷史看,萬里長城的作用和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化短為長,鞏固邊防.秦軍同匈奴軍相比,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車,步,騎配合協同,長於大規模集團作戰,但靈活性和機動性差,受地形條件的限制較多,短於翻山越嶺,長途奔襲,分散作戰,後勤保障亦十分困難.匈奴軍同秦軍相比則恰恰相反,沒有嚴格的組織,訓練,武器裝備比較簡單而落後,也沒有多兵種的配合,但人人習於騎射,勇於戰斗,長於賓士突襲,"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10,因而能靈活機動,出沒無常,分散作戰,無須後勤保障.而短於攻城克堅,則是其一大弱點.正因為秦代邊防有萬里長城作屏障,使匈奴騎兵的活動受到限制,化長為短,難以輕易地出入邊塞;而秦軍則化短為長,守御有餘.故終秦之世,未聞有匈奴犯境之大害,這和萬里長城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二是保障進攻,鞏固勝利.蒙恬之所以能夠順利地擊敗匈奴,這固然要歸因於秦軍的強大和作戰指導的正確,但和他第一階段認真維修長城是密切相關的.秦匈邊界長至萬里,倘無長城屏蔽,秦軍處處分兵守衛,就難以集中兵力發動戰略進攻;即使能發動進攻,匈奴也可以退此進彼,到處周旋和擾亂.正因為長城有效地鞏固了邊防,保障了秦軍側翼的安全,蒙恬才得以集中數十萬大軍,在主要戰略方向上發動猛烈進攻,迅速取得勝利,一舉收復河南,奪得陰山,給了匈奴以很大的打擊.匈奴一則由於軍事上吃了敗仗,二則由於秦邊處處有長城掩護,無隙可乘,遂被迫退往陰山以北.蒙恬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進而又第二階段大修長城,因而鞏固了自己的勝利.由此可見,萬里長城不僅是防禦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進攻,鞏固勝利的重要手段.
三是促進邊境地區的開發和建設.萬里長城不僅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壞,而且對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代在長城沿線設置隴西,北地,上郡,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12郡,有些郡的轄境遠出長城之外.這些地區在長城的庇護之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土地得到開發,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特別是河南地區和黃河沿岸,經秦始皇大批移民和設置44縣之後,很快成為新的經濟繁榮地區.
自秦代以後,萬里長城為許多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所繼承,經過2000多年的不斷修繕和擴築,規模越來越宏偉壯觀,是我國軍事築城史上的奇跡之一,至今仍引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明 長 城
對於長城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現在乘飛機再遙遠的太空俯視地球,所能看見的建築物中就有中國的萬里長城,它被成為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你知道現存的長城是在哪個朝代修建的么 為什麼修建 它的走向 修建它在當時起到什麼作用呢
明朝在滅掉元朝以後,原來的統治者蒙古貴族逃回舊地,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掠奪.後來在東北又有女真的興起,為了防禦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貴族的擾掠,明代十分重視北方的防務.明太祖朱元璋原是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對於攻打城池曾經有過親身的體會,當他已經取得天下的時候,為了鞏固其統治,十分重視築城設防的措施.原來在朱元璋即將統一全國的時候,就採納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高築牆就是築城設防備戰之意.因此明朝不僅對全國各州府縣的城牆都修築得十分堅固,全部用磚包砌.而且在北部邊界修築了長城.
在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建國號的第一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就派大軍徐達修築居庸關等處長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修築山海關等處長城,16世紀初,修築了甘肅境內黃河沿岸的一段長城(南到靖遠),修築了嘉峪關及其附近的長城.在明朝的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到公元1644年前後經過了二百多年的時間才基本完成了萬里長城的修築工程.這一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全長一萬四千六百多里的長城,其中從山海關到鴨綠江這一段長城,由於工程比較簡單,毀壞較為嚴重,而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這一段工程較為堅固,保存較為完整.有兩個關城東西對峙,所以人們稱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多里,也就是我們現存的長城.
明代,是長城修築史上的極盛時期.歷數各個朝代,明長城修築的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質量最高,建築也最為精美.長城高大雄偉,形成中國北部東西向的堅強防線.
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不過,就構築長城的基本原則而言,歷朝歷代卻是共同的.這個共同的基本原則,可以用"因地制宜,據險制塞"八個字概括.所謂因地制宜,一是指巧妙地根據所在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二是指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材質為建築材料.所謂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御敵而言.
長城作為偉大的防禦工事,基本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火台三部分組成.
關隘:整個關隘構造,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城牆:這里的長城城牆,一般特別堅固,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這不僅使攻城的敵人難於攀登,而且可以給人望而生畏的感覺.城牆頂上一般都有四馬並騎的寬度,即有四,五米寬,以便作戰時部隊機動和運送糧草,兵器等.這里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提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女牆(宇牆),起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下來的作用.
城門:城門是平時進出關口的通道,戰時是反擊敵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過梁,元朝以後一般均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為了增加穩固性,城門附近的一段台基多採用條石砌築.不少城門上均鐫刻著門的名稱.門洞內裝巨大雙扇木門,木門外包鐵皮,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栓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城門樓:城門上方一般均築有城門樓.它是戰斗的觀察所和指揮所,也是戰斗據點.城門樓多為一層,二層或三層的木結構及磚木結構的建築物,其屋頂多為方形城樓.並且對整個建築物內外用油漆彩繪進行建築裝飾.這樣就使整個城門樓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嚴威武的氣魄,以適應戰斗的功能和審美的要求.
水關:長城在於溪流,河谷相交處為達到水流通過和防禦目的而設計的種種通道式結構.比較著名的有九門口長城,八達嶺水關,黃崖關長城水門等.
護城河(壕塹):利用地形挖成深溝灌水代替城牆,一般在城關的四周均有護城河.它是在築城挖掘土方時形成的,後來再引入河水,形成了關城的又一道防線.在山海關城外有一道深約二丈,寬五丈的護城河,迫使敵人必須涉水過河才能到達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難度,給守衛在城牆上的士兵創造了射殺敵人的有利機會.
城台:在長城城牆上每隔二,三百米就構築有一座高出城牆頂面一米左右的檯子.外牆上砌有垛口.城台又根據用途,構築情況分三種:牆台,敵台(敵樓)和戰台.
烽火台:烽火台的形式是一個獨立的高檯子,檯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檯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烽火台之間距離約為十里,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
修築長城的意義
1.修築長城的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2.長城對古代農業社會的影響:
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統治者憑借長城,多次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為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相對和平的生產環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長城對邊疆地區開發起到了促進作用
歷代長城的修築都是採用分區,分片,分段包乾的辦法來完成的.主要是依靠從中原各地調來的軍隊和征調民夫,促進邊疆的開發可見工程的艱辛和偉大.長城也展現了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
活動課:我們身邊的長城
風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清平樂 六盤山》毛澤東 1935年10月
這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途中寫的一首詞.古往今來,有多少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作為自己今生莫大的目標.而我們生在長城下,長在長城下,對於長城自有我們的認識與感情.同學們,讓我們暢所欲言,盡情揮發我們的才藝,展示我們身邊的長城吧!
參考資料:
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文化遺址是長城文化遺址的一部分.1988年被列為遼寧省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遼寧省綏中縣城西62.5公里的新檯子村,西南距山海關8.75公里.九門口一帶山勢巍峨,群峰疊嶂,九門口長城段保存較好,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山起,沿山脊屈曲北去,至九江河南岸的山腳,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然後繼而北去,爬行於陡坡之上.此外,九門口段長城在不到兩公里范圍內設有敵樓12座,戰台兩座,哨樓兩座,烽火台兩座,另外還有外牆,外壕等,構成了極為完整,嚴謹的軍事防禦工程.據文獻記載,關城西額題"京東首關",足見歷史上其在長城線上的重要地位.九門口的過河城橋獨具特色.在百米寬的河道上,外用巨大的條石包砌起八個梭形橋墩,形成了九個水門,水門均有木門扇,隨需要而啟閉.其中南部門洞可以通行,北部門洞可以泄水.城橋上部是高峻的城牆,在過河橋的兩端各築圍城一座.特別是河水洶涌繞城奪關急湍直下時,其景更為壯觀.九門口過河橋下的寬闊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塊鋪成,石與石之間用鐵腰咬合,形成規整的石鋪河床,望去猶如一片石,故此又稱九門口為"一片石關".這種建築結構十分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物觀賞價值.
董家口長城
董家口長城聳立在河北省撫寧縣駐操營鎮東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上,距秦皇島市區38公里,是明代軍事名將戚繼光上疏修築的薊鎮長城的重要關塞之一,護衛"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關城的北翼要塞.在突兀險要的山嶺上,築有36個敵台,28個戰台,16個烽火台,全長8.9公里,最高處海拔556米,還築有3座城堡.原來除了城堡外,其餘部分都保存得相當完好.這一帶長城依陡峭的花崗岩山脊而建,蜿蜒曲折,氣勢磅礴,縱深防禦軍事設施完備,烽火煙墩遙相呼應,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了明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獨特風貌.
據史料記載,董家口長城是在原北齊長城的基礎上重修的,修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初為二等邊牆,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戚繼光重修為一等邊牆.董家口長城建築形式多樣,氣勢不凡,特別是在李家樓,陳家樓,耿家樓三座敵台入口的石券門條石上,分別雕刻有蓮花如意雲,雙獅綉球,攀枝蓮,鐵花等圖案,每幅圖案都栩栩如生,且雕工十分純熟細膩.
據調查考證,董家口長城要塞保存得比較完好的主要原因是,這段長城築成後,戚繼光從浙江金華府調來3000名"火槍手",為穩定軍心,當年調來的軍士都帶來了家眷,在此安家守邊,保護長城.董家口就是一個典型的明代守城將士後代居住的村莊,作為明代守城將士的後裔,董家口人把祖先修築的長城一直當作"傳家寶"加以愛護.現在,這些"長城後裔"尚有陳,李,耿,孫,趙,張等六姓,共計123戶439人.此外,這一帶山高路險,荊棘叢生,野獸出沒,人煙烯少,也是董家口長城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個原因.
板廠峪長城
板廠峪距秦皇島市區28公里,村北險峻的山樑上橫亘著3.5公里保存完好的長城.據史料記載,明長城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築.隆慶五年(1571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派中軍門譚綸再次重修,在石築長城的基礎上加磚修復,並增修磚制敵樓50座.板廠峪長城磚窯遺址已挖掘出58座密閉完好的明代長城磚窯,窯內滿滿地碼放著燒制好的長城磚.這次發現的磚窯,窯頂距地面25厘米,頂部由膠土,碎磚等分層築成,透過被局部揭開的窯頂,可見由厚重的青磚築成的窯壁.由於幾百年密封,窯內濕氣很重,一層層長城磚碼放如初,窯口直徑3.5米至6米,窯深3.5米,長城磚有多種規格,重10.5公斤左右.據初步估算,每座窯內的長城磚約有5000塊.探查表明,在板廠峪較廣的范圍內還可能埋藏著數十座這樣的明長城磚窯.
討論:你還知道我們身邊的那些有關長城的資源及她為當地帶來的收益.
長城是財富,是寶貴的資源,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她呢 大家展開集體討論,通過討論大家在思想上深刻認識到保護資源,環境的重要.
戰爭與和平的紐帶——古代長城
長城的現實意義
修建了中國古代的萬里長城,作為軍事防禦設施,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兄弟民族之間也早已化千年干戈為玉帛.這項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的歷史價值,就在於它已轉化為中華文化的瑰 寶,人類文化的財富.今天,當人們把長城喻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時,長城又具有了新的現實意義.
凝聚著中華民族歷代勞動人民勤勞,聰明,智慧和血汗結晶的萬里長城,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是人類文明的驕傲.今天,人們仍能從這厚重紛繁的長城中,去發掘蘊含著有關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建築,考古,文學,美學,民俗等各個方面產生的積極效應以及那深刻的文化內涵,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在人們的心目中,長城這極為雄偉博大的景觀和審美上陽剛,悲壯的文化載體,是囊括兩千多年中華民族歷史的網路全書,是"數不清的偉大故事形成了一部地球的歷史."25日本學者稻葉也說:"長城文化深浚而奧秘,如果能探到這潛蘊的寶藏,或許能揭示中國古老而珍貴的神秘."今天的中國人民正是從長城文化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他們深深地感到,只有偉大的民族,才會建造出偉大的長城.這就昭示人們,繼往開來,去發揚光大這種優秀的文化傳統和艱苦勤奮,堅韌剛毅的民族精神,加速今天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
長城,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長城,以它的巍巍雄姿和堅強不屈的性格,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力量.這是在中華民族處於最危險的時刻,舉國上下高唱"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同仇敵愾,浴血抗戰中提煉鍛鑄成的象徵.《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已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意識.新中國成立後,這首歌曲被正式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更加強化了這種精神和意識.昔日,中國人民高唱著這支雄壯嘹亮的歌曲,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今天,長城精神和意識,正在激勵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繁榮,共同努力,奮發圖強,去築成中國"新的長城",再創中華輝煌.
這就是長城最能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內涵,同時中華民族也不斷賦予長城更新的寓意,這就是長城精神,長城魂!
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重點文物.鄧小平同志也為長城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這不但更加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而且作為名勝古跡,世界奇觀,也更具有了旅遊觀光價值."雄關存舊跡,形勝壯山河."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間就已意識到了長城的觀賞價值.毛澤東的一首《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余莽莽……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更是把長城與壯麗的河山相結合的典範之作.長城作為風景觀光四季皆宜,它有春的溫柔,夏的熱烈,秋的成熟,冬的嚴峻.作為名勝古跡,長城記載著中華上下兩千年豐富的歷史文化,每一個旅遊觀光者,要了解中國,認識中國,不了解長城,不認識長城是難以想像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已成為中外遊人共同的心聲.數以億計的中外人士正是帶著這種對長城的仰慕與嚮往,千里迢迢來游覽觀光長城,以實現自己日夜之夢想,終身之夙願.
長城不僅對中國的旅遊事業做出了貢獻,而且對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促進改革開放,對外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為長城而高歌,是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