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何姓從古至今的名人
何武:西漢人,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
何敞:東漢人,水利學家。
何休:東漢人,著有《內春秋公羊解詁》
何進容:東漢大將軍,為漢靈帝時期的外戚。
何晏:三國時期的玄學家。
何無忌:東晉人,為廣武將軍。
何承天: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何進滔,唐朝人,累官至司徒,卒追贈太傅。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前七子之一。
何紹基:晚清宋詩派作家。
何叔衡:湖南省寧鄉人,清末秀才,發起成立新民學會。
何香凝:當代傑出的女畫家,廣東省南海人,廖仲愷夫人。
❷ 最著名何姓歷史人物是誰
姓何的還真沒多少名人,真也就何進了,因為三國的關系,他才有名嘛。所謂一人得內道,雞犬升天。容
當然何進說不出口啊,還是再說個吧。三國時還有何晏: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王弼是注今本《道德經》的那個人吧。
何無忌,這個好,曾與劉裕等起兵討伐篡位的桓玄,後官至江州刺史,不過在盧循之亂中與徐道覆作戰戰死。
不行就當代的何炅吧。
對!!最著名的應該是何仙姑!!!沒有這個人,但在歷史上最有名!!
❸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有
1、何武(?—3年),字君公,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區 北)人,西漢大臣。
早年學習《易經》,與翟方進為友。歷任鄠縣縣令、諫大夫、揚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郡太守、兗州刺史、司隸校尉、京兆尹、楚國內史、廷尉。
居攝三年(前8年),為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封氾鄉侯。漢哀帝之時,何武與師丹、孔光等擬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貴族反對,未果。元壽元年(前2年)改任前將軍。
2、何敞(?-約105),字文高,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家於汝陰。六世祖比干,學《尚書》於朝錯,武帝時為廷尉正,與張湯同時。湯持法深而比干務仁恕,數與湯爭,雖不能盡得,然所濟活者以千數。後遷丹陽都尉,因徙居平陵。敞父寵,建武中為千乘都尉,以病免,遂隱居不仕。
3、何 進:何進(?-189年),字遂高,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靈帝時外戚,官至大將軍。何進的異母妹有寵於靈帝並被立為皇後,他也隨之升遷。黃巾起義時,何進為大將軍,總鎮京師,因及時發現並鎮壓了馬元義的密謀,被封為慎侯。
為張大威望,何進請靈帝在京師講武結營,置西園禁軍校尉。靈帝駕崩後,蹇碩謀誅進而立皇子劉協,未果,反被進誅。何進從袁紹之言,博征智謀之士為己所用。自此獨攬大權。然而何進不納陳琳之諫,多結外鎮軍閥,翹首京師,與袁紹等謀誅宦豎。終於事泄,被張讓等先下手為強,遭殺身之禍。
4、何 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永初間南翠於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征之,暴疾,歿於征戰軍中。
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曾孫何變夔,字叔龍,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晉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晉,位於太尉,夔孫何劭亦仕晉,位至尚書左僕射,世代卿相。
5、何晏(?—249年),字平叔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一稱何進弟何苗之孫 )。
何晏之父早逝,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妾,他因而被收養,為曹操所寵愛。少年時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鄉公主。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未被授予官職。明帝曹叡認為他虛浮不實,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職。大將軍曹爽秉政時,何晏黨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封列侯。高平陵之變後與曹爽同為太傅司馬懿所殺,滅三族。
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
❹ 收集古今何氏的名人!
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何姓來源⒈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
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略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借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凶,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乾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①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葯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葯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雲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②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③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④韓國後期的韓鹼
韓瑊(Jiǎn 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⒉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⒊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復姓方。這在何姓族源里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凶奴單於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
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
郡望堂號
郡望
何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七個:
廬江郡:西晉時期的廬江郡,轄今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郡治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在當時全國范圍內也是一個大郡。廬江何氏具體在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境內。魏晉南朝時期的廬江何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文事繁榮,經濟十分發達。幽州刺史、廷尉何楨是史籍中出現的廬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楨以下至南朝宋齊梁朝的300年間,廬江何氏一門見於文獻記載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們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機要,手握權柄。
陳 郡:轄今豫東、豫南及安徽近30個縣市的廣大地區。歷經兩漢,屢有變更。曹魏時期,其管轄區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范圍之內,其中太康,魏晉時期稱陽夏,是陳郡何氏的發祥地。自漢代至魏晉時期,陳郡何氏家族見於文獻記載者僅有4代11人。該家族的奠基者是東漢末年的何夔。
東海郡:東海何氏家族具體在東海郯縣(今山東省郯城市)。何氏該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劉宋時代,較廬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歷史短暫,家庭分支較多。影響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門最負盛名,另外兩支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縣。此支何姓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省涇陽西北),唐時又曾改岐州為扶風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省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省)漢吏何並。
丹陽郡:又稱潤州,治所在今江蘇省丹陽。治今鎮江、丹陽一帶。隋置潤州,治延陵(今江蘇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鎮江)。北宋政和間升鎮江府。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堂號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遜,官至尚書水部郎,長於詩文寫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後世子孫為紀念這位先賢,就以「水部」為堂號。
四友堂:明朝大學問家何良俊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處世態度也極豁達,自稱與莊子、維摩詰、白太傅三人為友,加上自己合為四友,並把書房稱作「四友齋」,他的後人也就很自豪地稱自己的家族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許州人何清在寧夏環縣做官,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鄉奔喪,在母親墓前結廬守孝三年,其後世族人自稱「忠孝堂」。
廬江堂: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學海堂」、「敬享堂」、「忠義堂」、「仁義堂」、「務本堂」、「廬江堂」、「廣右堂」、「纘續堂」、「賜策堂」、「義門堂」、「慈蔭堂」、「世德堂」、「三桂堂」、「詠梅堂」、「撫逸堂」等。
遷徙分布何姓發源應當在江淮流域的江蘇、安徽兩地,而這兩個地方及及鄰省山東
何姓宗祠
、河南境內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後,在山東的東海,安徽的廬江、合肥,河南的淮陽及四川的郫縣,何姓均為當地望族。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於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區。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何姓由江淮遷入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從而形成以我國北方為主要繁衍地帶的局面。在這一時期,何姓逐漸繁衍壯大,且形成了廬江、陳郡、東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與文化上出現大量高官與名人,終使何姓成為名門望族,從而為他們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由於「永嘉之亂」,何姓在晉代開始南遷,成為「入閩八姓」之一。在隋唐時期,何姓在我國南北地區均得以巨大發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在此時期,何姓族人在各個領域均出現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時也顯示出其聰明才智。同時,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舉入遷福建,使何姓得以繼續發展。宋元時期,何姓由於身處南方且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從而也使其成為當時更大的望族,此間人才輩出,進士及第者不可勝數,忠義之士也屢屢出現,忠義愛國成為何姓當時的歷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漸增多,從而文名掩蔽了政聲,出現了何姓人一輩子不求聞達顯要的現象。明清時代,何姓的發展自北向南大規模快速推進,且出現了不少鍾鳴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纓之族,出現了何姓文化興盛,專門人才眾多,涉及領域廣泛之現象,家族逐漸壯大,從而遍布於全國各地。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給我吧!
❺ 何姓的歷史名人
[何氏屬地]
廬江郡,今安徽廬江縣西一百二十里。
[何氏來歷]
《廣韻》和《元和姓纂》記載,何姓本來是被周成王姬誦分封於韓國的唐叔虞的後代,到韓王安時,韓被秦所滅,其子孫就紛紛離開原居住地。遷往長江和淮河流域一帶的人,因當地「韓」、「何」發音十分相近,大家乾脆將錯就錯,改姓何了。也就是說,源於這一支的何姓與韓姓是同為一族的。但據史書記載,何氏並不是只得源於姬姓的這一系,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摻雜著外族的血統,如《五代史》中記載:「吐谷渾亦有何氏。」另外,何氏人中有一些是由其他姓改變而來的,如漢代有朱姓、明代有鎖姓曾改姓為何。
[何氏名望]
何姓知名人物在歷史上出現不少。例如東漢的大學者何休,鑽研今文諸經,成就卓著,撰有《春秋公羊解詁》、《左氏膏肓》《公羊墨守》等。三國時的魏國玄學家何晏,不但是一個「美姿儀,面至白」的美男子,還是一個聰敏好學的學者。西晉的何琦,以孝聞名,且有才學,著有《三國論》;東晉則有盡心輔幼主的名臣何充。明朝學者何景明,與李夢陽致力於復古之學,為「弘治十才子」之一。明朝篆刻家何晨,是我國篆刻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清朝書法家何紹基,不但在書法上獨創一格,而且畢生從事經史及《說文》考訂工作,對我國文化有較大的貢獻。何秋濤,清道光時人,對邊疆地理研究用心致力,著有《朔方備乘》等。
今天,何姓在百家姓中按人口數量來排位,名列第十七位。
❻ 何氏名人滿天下,何姓有哪些名人
1、何武
何武(?—年),字君公,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區北)人,西漢大臣。早年學習《易經》,與翟方進為友。
歷任鄠縣縣令、諫大夫、揚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郡太守、兗州刺史、司隸校尉、京兆尹、楚國內史、廷尉。居攝三年(前8年),為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封氾鄉侯。漢哀帝之時,何武與師丹、孔光等擬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貴族反對,未果。元壽元年(前2年)改任前將軍。
2、何進
何進(?~189年),字遂高,南陽郡宛縣(今河南南陽市宛城區)人。東漢時期外戚大臣,靈思皇後之兄。初以妹妹有寵,拜為郎中,出任虎賁中郎將、潁川太守,遷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黃巾起義時,拜為大將軍,總鎮京師,發現並鎮壓馬元義的密謀,封為慎侯。
為張大威望,在京師講武結營,置西園八校尉。漢靈帝駕崩後,粉碎了中常侍蹇碩擁立皇子劉協的圖謀,聽從袁紹之言,博征智謀之士,內借元舅之資,外據輔政之權,獨攬朝中大權。
❼ 何氏的名人故事
何香凝(1878-1972),號雙清樓主,她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
天足結緣志同道合
何香凝的父親是香港經營茶葉出口和房地產的著名商人,何香凝從小性格剛毅有主見,特別愛聽太平天國女兵的故事。那時候上流社會的女孩都要纏足。母親給她纏上,她等母親轉背就剪開。不懼打罵,堅決反抗。父母對她實在沒有辦法,只得放任她長成一雙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熱衷打牌穿戴,她愛讀書。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氛圍里,她不能進私塾讀書。於是天天軟磨硬求父親,終於進「女館」讀了幾個月書。後來,她又找來哥哥們的讀本自學。就這樣,她認識了不少字,並接觸到一些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的婦女解放等新知識。她聰慧伶俐,做事精細,因而深得父親器重。
廖仲愷的父親是客家後代,僑居舊金山多年。親身經歷了旅美華僑所遭受的種種歧視,深知小腳女人是中國的一種恥辱,所以曾留下遺囑:兒子必須娶個大腳婦女作媳婦。可是,在19世紀末年,中國的婦女幾乎都裹著小腳,社會上見不到多少大腳婦女,尤其是上層社會里,不纏足的大家閨秀更難找到。
正為女兒腳大難找婆家而憂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愷要遵照父親的遺囑選擇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過媒妁之言訂婚,然後迎娶,1897年他們在廣州結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接觸,她發現廖仲愷是一個心地善良、誠摯忠厚,有著耿直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的青年。廖仲愷設法搜羅各種新書刊給她閱讀,為她指點疑難;何香凝愛好美術,廖仲愷就耐心教她繪畫。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對自己的婚姻慶幸起來。夫婦二人都羨慕太平天國的革命人物,又都喜愛畫畫和學習詩詞,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當時,清貧的廖仲愷在經濟上窘迫,成親後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頂曬台上的破屋作為「新房」。這間房子矮小簡陋,是一間名副其實的斗室,但它高處獨居,完全不受樓下侄兒侄女們嬉笑打鬧的干擾。何香凝和廖仲愷白天在這里研讀詩文、談論時事,夜晚一起觀賞清凈明澈的月色。中秋佳節,皎潔月色給他們斗室灑下一片清輝。何香凝觸景生情,寫下了「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的詩句。他倆自得其樂,為了紀念這種既可讀書又便賞月的幽靜愜意的讀書環境,把這間小屋命名為「雙清樓」。 賢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終是一個賢惠的妻子、慈愛的母親。
廖仲愷、何香凝一家 她與廖仲愷結婚後感情甚篤,對丈夫的衣食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廖仲愷要上前線,她沒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寫詩勉勵:「國仇未報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得支那史上名。」陳炯明叛變,廖仲愷被叛軍上鐐囚入黑牢時,她拚命闖去探監並為之送飯換衣。1925年,廖仲愷在廣州中央黨部門口遭右派刺殺時,何香凝就在身邊,丈夫的鮮血灑滿了她的衣衫。她強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繼承廖仲愷未竟的事業,不曾有絲毫的動搖和妥協。
作為母親,何香凝慈愛而有見地。她十分關愛自己的一雙兒女,又支持兒子廖承志和女兒廖夢醒投身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廖承志在上海遭國民黨逮捕後,何香凝闖進警備司令部,表示要陪兒子坐牢,加上宋慶齡出面營救,才使廖承志獲釋。兒子剛回家,又說要去偏遠且凶險難測的川陝蘇區找紅軍,何香凝雖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兒子的志願。分別四年後,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訊,知道廖承志經長征九死一生到達陝北,馬上回電鼓勵他「須努力奮斗」。為使兒子專心革命,她在抗戰的輾轉流離中還帶著小孫孫。何香凝被當時進步報刊譽為「世界母性之楷模」。 廖仲愷、何香凝這對革命伴侶,在人生的旅途上共同生活了28個春秋,他們是夫妻,是同志,是戰友。他們的愛情生活毫不浪漫,但他們的愛情卻因志趣相投、情深意篤、患難與共而成為新型夫婦關系和新型家庭的楷模,廣為世人稱道、謳歌。
1925年8月25日,廖仲愷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遭敵人暗殺,成為「努力奉行孫總理遺教而流血的第一人,終年48歲。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病逝,享年94歲。何香凝生前早就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和廖仲愷「生則同衾,死則同穴」。在建造廖墓的時候,她就要求將廖墓建成合葬墓的形式,預先給自己留下安葬棺柩的地方。
遵照何香凝的生前遺願,1972年9月6日下午,何香凝的靈柩安抵南京,在紫金山下的廖仲愷先生墓地舉行了合葬儀式。現了她與廖仲愷先生「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願望
❽ 中國古代何氏有哪些名人
何長瑜 何超抄
何朝宗 何承天
何承裕 何充
何稠 何道生
何東序 何鄂
何光遠 何國華
何宏中 何家
何建國 何景福
何景明 何克敵
何孔德 何磊
何良俊 何凌漢
何夢桂 何夢梅
何夢瑤 何孟春
何佩珠 何喬新
何秋濤 何群
何日愈 何榮
何榮祖 何溶
何尚之 何紹基
何紹京 何涉
何失 何氏
何思澄 何濤
何妥 何韋
何維柏 何希之
何休 何遜
何燕明 何異
何玉門 何源
何遠 何允奇
何在世 何曾
何兆瀛 何震
何振志 何鎮強
何正璜 何之元
何志生 何中
何子朗 何胤
何偃 何劭
何瀛 何琦
何瑭 何晏
何焯 何禎
❾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有那些何姓的由來
1、歷史上名人:
(1)何武:何武(?—3年),字君公,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區 北)人,西漢大臣。
(2)何榮祖:何榮祖(1221-1299) 元代政治家、法學家。字繼先。元代廣平(今河北永年東南)人。歷任御史史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時,他奉命輯《至元新格》,其中包括公規、治民、理財、御盜等。成宗時,又受命制定《大德律令》。
(3)何香凝: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 ,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
(4)何其芳: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於重慶萬州,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
2、何姓由來: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於韓,滅國。其後裔韓武子(另一種說法是韓武子是晉同族曲沃桓叔後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後)仕晉,封於韓原,以地為氏。
後來與趙、魏三家分晉,成為諸侯。秦始皇滅六國,韓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間,因改姓何。
現代何姓名人:
1、何炅:何炅,1974年4月28日出生湖南長沙,中國內地主持人、演員、歌手。
2、何潤東:何潤東,1975年9月13日出生於美國,中國台灣男演員、模特、歌手、製作人、導演、編劇,畢業於安大略藝術設計學院。
3、何潔:何潔,1986年3月25日生於貴州省貴陽市,中國內地流行女歌手、影視演員,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
4、何靜:何靜,1973年8月22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女歌手,國家一級演員。擅長動感、婉轉、大氣的音樂風格。
❿ 誰知道歷史中的何氏名人有哪些
何武(?-3),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105),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工修治鮦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後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129-182),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征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辟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189),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後,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任大將軍鎮壓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後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殺害。《後漢書》稱其「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
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治作用後,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後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199-278),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後改謚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於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歷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謬為六十」。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後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何劉」。詩長於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而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裡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僕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太宰,遷少師。嘗戒邊吏勿生事,惜人才,寬民力。卒,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謚正獻。
何榮祖(1221-1299),元臣。廣平(今屬河北)人。字繼光。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忽必烈)時奉命將公規、治民、理財、御道等十事輯成一書,名為《至元新格》。成宗(鐵木耳)時,又受命編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觀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學者。字粹夫,武陟(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得罪劉瑾。致仕。瑾誅,復官。以觸忌諱,貶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升東昌府同知。嘉靖時,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行世。卒,謚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學家。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弘治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因劉瑾專權,遂以病歸。瑾誅,復原官,直內閣制敕房,後擢陝西提學副使。為官廉介,敢直言時政。與李夢陽齊名,為「前七子」之一。又與邊貢、徐禎卿、李夢陽並稱「文壇四傑」。其詩文以擬古為主,而亦強調創造。著有《雍大記》、《大復論》、《四箴雜言》、《大復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戲曲理論家。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隱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等。
何心隱(1517-1579),明學者。泰州(今屬江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永豐(今屬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顏鈞弟子。他認為「心」是萬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質慾望應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家把人的慾望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使嚴嵩罷相。後為嚴嵩所仇,並得罪張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約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屬江西)人。精於金石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被後世推為皖派或徽派開創者。與文彭並稱「文何」。有《續學古編》。
何騰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因鎮壓農民起義,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廣總督時,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東下,挾其同行,他堅決不從,在武昌漢陽門投江,後為漁舟所救。乃由江西間道走長沙,聯絡大順軍余部共御清軍。永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軍戰敗,被俘後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 人。康熙中,受薦入南書房供職,相繼賜舉人、進士。教授皇八子讀書,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編修。通經、史、百家諸學,藏書豐富,得宋、元舊版,親加校勘,工楷書。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康熙六十一年卒,贈侍講學士。
何紹基(1799-1873),清詩人、書法家。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光進士。官編修、四川學政。通經史、小學、律算。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工書,得力於唐碑,傾注於顏真卿,參以後漢、北魏諸碑,遒勁峻拔,古拙有奇氣。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雲。雲南昆明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起,上疏論兵事,得咸豐帝信任,先後出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參與同英美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談判;與太平軍戰於徽州、寧國;督理軍餉於常州。咸豐十年(1860)屢戰敗,棄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職,同治元年棄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廣東大埔人。同治進士。光緒三年(1877)以侍讀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戰爭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鴻章主和意旨,在法艦進入馬尾港後,「猶嚴諭各艦毋妄動」(《清史稿》),致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損失慘重。後被革職充軍。
何啟(1858-1914),清改良主義者。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後赴英學習醫學、法律。回國後長住香港,任律師和香港立法局議員。創辦雅麗氏醫院,並附設西醫書院。主張維新變法,著有《新政真詮》。
何老鳳,清末山東大鼓藝人。直隸固城(今屬河北)人,原名鳳儀。嗓音宏亮,吐詞講究「一字砸一坑」,表演傳神,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影響很大,時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譽。晚年在濟南演出。擅唱《三全鎮》、《瓦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東漢靈帝皇後何皇後;三國魏大臣何夔;東晉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學者何薳;明藏書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學家何秋濤等。近當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紅軍將領何挺穎、何昆,工運領袖何孟雄,中共領導者何克全,軍事教育家何長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國民黨將領何應欽、何鍵,地質學家何傑、何作霖,醫家何廉臣,物理學家何澤慧,化學家何炳林,我國橡膠業開山鼻祖何麟書,爆破專家何廣沂,礦業教育家何傑,歷史學家何干之、何茲全,法學家何思敬,詩人何其芳,畫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體育工作者何振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