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小故事與道理

歷史小故事與道理

發布時間:2021-02-02 17:44:06

⑴ 有哲理的歷史小故事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回耀門庭,答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2、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⑵ 古代歷史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父子騎驢來

父子倆牽著驢源進城,半路上有人笑他們:真笨,有驢子不騎!

父親便叫兒子騎上驢,走了不久,又有人說:真是不孝的兒子,竟然讓自己的父親走著!

父親趕快叫兒子下來,自己騎到驢背上,又有人說:真是狠心的父親,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親連忙叫兒子也騎上驢背。誰知又有人說:兩個人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那瘦驢壓死?

父子倆趕快溜下驢背,把驢子四隻腳綁起來,用棍子扛著。經過一座橋時,驢子因為不舒服,掙扎了下來,結果掉到河裡淹死了!

大道理:一個人要有主見,具備判斷是非的能力,才不會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不要活在別人的輿論中,要靠自己的腳走路,自己的腦袋思考。

⑶ 求一篇中國歷史小故事,字數不少於200字,並求從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古都說「英雄識英雄」,其實更多的是「名妓識英雄」,紅拂女夜奔到故事千古流傳。

紅拂,姓長。原是隋大臣楊素的家妓。李靖參謁楊素,她識其英雄才略,私奔相從。途中見虯髯客言行不便,便結為兄弟,終於幫助李靖建功立業。

隋煬帝南幸江都,命司空楊素留守西京。楊素一貫驕貴,又因世事紛亂,天下之權重無出其右,對大臣往往倨傲無禮。每次有公卿入見,他都是坐在床上,令美人侍婢羅列周圍,連皇帝都不如他的氣勢。楊素晚年更加過分,不知所負的扶危持顛的重任。

布衣李靖向來自負豪氣,他進謁楊素,楊素仍舊坐在床上接見。李靖前揖說:「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是帝室重臣,應以交納豪傑為上,不應在床上見賓客。」楊素斂容站起,向李靖道歉。李靖談論時事,風采逼人。當時有一個美妓手執紅拂,侍立在楊素的身邊,頻頻注目李靖。

李靖告辭而出,紅拂妓暗中托門吏打聽李靖的住址,李靖據實以告,紅拂妓默記而去。晚上李靖留宿在旅舍,半夜聽見敲門聲,他起床開門,一個少年手持行囊闖進來,催促李靖趕快閉門。然後少年解開紫色的衣衫,脫下皂色的帽子,竟變成一個十八九歲玉質冰清的絕世麗人。李靖大為驚異,那麗人問:「你還認識我么?」李靖審視了良久,說出「楊家」二字。麗人宛爾一笑說:「妾就是楊家的紅拂妓。」說著便斂身下拜,李靖慌忙回禮,問她為何深夜來此。紅拂女說:「妾侍奉楊素多年,見過的人不少,今日得見君,姿表絕倫,絲蘿不能獨生,願托喬木,因此深夜來奔。」李靖一聽,不由地變色說:「楊司空權重京師,若被他知道,豈不是惹禍?」紅拂女說:「楊素已是屍居余氣,有什麼可怕的?現在他的侍女多半逃去,他也無心追逐,妾所以敢放膽前來,願君勿懼!」李靖問她的姓氏,紅拂女回答說姓張,排行居長。

李靖邀紅拂女共坐,紅拂女談吐俊雅,眉黛風流,好似天上的仙人,李靖心生愛慕,於是與之結成了伉儷。他怕楊素追捕,便與紅拂女同赴太原,夜裡投宿在靈石旅邸。

古都說「英雄識英雄」,其實更多的是「名妓識英雄」,紅拂女夜奔到故事千古流傳。

紅拂,姓長。原是隋大臣楊素的家妓。李靖參謁楊素,她識其英雄才略,私奔相從。途中見虯髯客言行不便,便結為兄弟,終於幫助李靖建功立業。

隋煬帝南幸江都,命司空楊素留守西京。楊素一貫驕貴,又因世事紛亂,天下之權重無出其右,對大臣往往倨傲無禮。每次有公卿入見,他都是坐在床上,令美人侍婢羅列周圍,連皇帝都不如他的氣勢。楊素晚年更加過分,不知所負的扶危持顛的重任。

布衣李靖向來自負豪氣,他進謁楊素,楊素仍舊坐在床上接見。李靖前揖說:「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是帝室重臣,應以交納豪傑為上,不應在床上見賓客。」楊素斂容站起,向李靖道歉。李靖談論時事,風采逼人。當時有一個美妓手執紅拂,侍立在楊素的身邊,頻頻注目李靖。

李靖告辭而出,紅拂妓暗中托門吏打聽李靖的住址,李靖據實以告,紅拂妓默記而去。晚上李靖留宿在旅舍,半夜聽見敲門聲,他起床開門,一個少年手持行囊闖進來,催促李靖趕快閉門。然後少年解開紫色的衣衫,脫下皂色的帽子,竟變成一個十八九歲玉質冰清的絕世麗人。李靖大為驚異,那麗人問:「你還認識我么?」李靖審視了良久,說出「楊家」二字。麗人宛爾一笑說:「妾就是楊家的紅拂妓。」說著便斂身下拜,李靖慌忙回禮,問她為何深夜來此。紅拂女說:「妾侍奉楊素多年,見過的人不少,今日得見君,姿表絕倫,絲蘿不能獨生,願托喬木,因此深夜來奔。」李靖一聽,不由地變色說:「楊司空權重京師,若被他知道,豈不是惹禍?」紅拂女說:「楊素已是屍居余氣,有什麼可怕的?現在他的侍女多半逃去,他也無心追逐,妾所以敢放膽前來,願君勿懼!」李靖問她的姓氏,紅拂女回答說姓張,排行居長。

李靖邀紅拂女共坐,紅拂女談吐俊雅,眉黛風流,好似天上的仙人,李靖心生愛慕,於是與之結成了伉儷。他怕楊素追捕,便與紅拂女同赴太原,夜裡投宿在靈石旅邸。

⑷ 歷史小故事戰國時期有道理的

://wenku..com/view/225559649b6648d7c1c74680.html

這里有很多戰國小故事

這些不都蘊含著道理嗎?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圍魏救趙
涉及人物:
齊:田忌、田嬰、孫臏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2,商鞅變法
涉及人物:
商鞅、秦孝公、秦惠王
故事:
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聞秦孝公下令求賢,發憤圖強,乃離魏去秦,以變法強國之術說孝公,孝公大喜。但甘龍、杜摯等大臣對變法並不贊成,他們製造輿論,以為「智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孝公不為所動,仍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當時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師傅公子虔、公孫賈。《戰國策》對此事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臣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故國勢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兩年後,秦從雍(今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第二次下變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國富強。周天子和諸侯派人向秦祝賀。次年,秦乘魏在馬陵之戰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軍拒之,商鞅用詐謀虜取昂而破其軍,魏割河西(今陝西東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戰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河南西峽一帶)十五邑,號稱商君。
商鞅相秦期間,商鞅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孝公卒後,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國,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計而喪師,故拒不接納。商鞅不得已而歸秦,乃與其徒屬發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兵敗被殺。帶回都城遭惠王車裂,並滅其族。
3,完璧歸趙
相關人物:藺相如、趙王、秦王
故事: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趙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准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4,將相和
相關人物:藺相如、廉頗
故事:
趙王因藺相如數立奇功,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5,屈原投江
相關人物:屈原、楚頃襄王、令尹子蘭、靳尚、漁父
故事:
屈原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到了汨羅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乾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⑸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大道理50~100字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⑹ 富有哲理的與歷史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回或學別人答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犧牲一切。也能知道父母的教育是對孩子的將來有密切的關系

⑺ 四個歷史小故事並說出啟發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顏回。他出生貧寒,上學的生活十分的苦。他每天早上吃的稀飯,中午吃的是糠。但是他為了讓其他的同學不去幫助他,他說自己的生活很好。當別人問他中午吃什麼:他說吃的什麼兩碗米飯一碗湯。這樣的生活當然不錯呀。其實他中午吃的兩碗糠,然後把油放在嘴上,看起來吃的好的食物。當同學了解到這些情況是為了不傷他的自尊,決定採取把錢放在路上讓他撿。當他看到這些錢時。他沒有拿。寫了一句好在此:天賜顏回一定金,外財不發命窮人。這個故事故事我們要有高尚的品德。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柱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市祈求再有一條腿嗎??"
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在十七世紀,丹麥和瑞典發生戰爭,一場激烈的戰役下來,丹麥打了勝仗,一個丹麥士兵坐下來,正准備取出壺中的水解渴,突然聽到哀啍的聲音,原來在不遠處躺著一個受了重傷的瑞典人,正雙眼看著他的水壺。
"你的需要比我大。"
丹麥士兵走過去,把水壺送到傷者的口中,但是對方竟然伸出長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邊,只傷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報我。"丹麥士兵說:"我原來要把整壺水給你喝,現在只能給你一半了"。
這件事後來被國王知道了,特別召見這個丹麥士兵,問他為什麼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殺掉 ?
他輕松的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
這個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別人忘恩負義之後,仍有饒恕的心,這是第二次的饒恕,也是一種更偉大的情操。

有一個人經過熱鬧的火車站前,看到一個雙腿殘障的人擺設鉛筆小攤,他漫不經心的丟下了一百元,當做施捨。但是走了不久,這人又回來了,他抱歉的對這殘障者說:"不好意思,你是一個生意人,我竟把你當成一個乞丐"。
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經過火車站,一個店家的老闆在門口微笑喊住他。
"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那個殘障的人說,"你是第一個把我當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在算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
你怎麼看一個人,那人可能就會因你而有所改變,你看他是寶貴的,他就是寶貴的。一份的尊重和愛心,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們,不仿用心的看待這個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個人及自已,你將會發現,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著無窮的潛力。

⑻ 隨便一個歷史小故事(250字左右)要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好的話加10分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回們住在墓地旁答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⑼ 歷史小故事與道理

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席慶賀頭一年打敗匈奴等少數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員全都出席了。有七十個在學術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宴會進行當中,博士的領袖周青臣舉酒頌揚秦始皇的功德,他說:「早先秦國的疆域不到一千里,依賴陛下的英明,消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原,趕走了蠻人和夷人。如今凡是太陽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全都服從陛下的統治了。陛下廢除了分封制,設立了郡縣制度,從此免除了戰爭的禍患,使得天下人人都能過著安樂的日子。這樣的太平時世,必定能代代相傳,直到千秋萬世。陛下的威德,真是上古的那些三皇五帝也望塵莫及啊!
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頌揚,心裡甜滋滋的,他連連點頭誇獎周青臣道:「說得好!說得好!」但是這一番頌揚卻觸怒了另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博士們,有個叫淳於越的博士,他聽周青臣說分封制不好,郡縣制好,心裡十分難過。他趕快往前走幾步,急急忙忙地對秦始皇說:「陛下!我聽別人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像眾星拱月那樣拱衛中央朝廷,那個制度本來就好得很。如今陛下統一了中原,子弟卻毫無地位和實權。將來萬一出個像當年齊國田常那樣謀篡王位的亂臣賊子,又有誰能挽救得了那種局面呢?我聽老一輩的人說過:事情不照老規矩辦而想要長久,根本就不可能。現在周青臣又當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過錯,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還是應當重新謀慮關於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淳於越又一次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聽了心裡有些厭煩。他叫大家再議論議論,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這時候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對淳於越的謬論,他對秦始皇說:」古今時代不同,情況已經隨著時代改變了,我們決不能再拿古代的制度到今天來實行。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法令已經統一,老百姓應當努力種田做工,讀書人應當努力學習現行的法令制度。可是如今還有那麼一些讀書人,總是死抱住老一套東西不肯放,老是根據過去古書上的記載來攻擊當前的政治制度,這對於陛下的統治是很不利的,必須予以嚴厲禁止。我建議史官所收藏的圖書,凡屬不是秦國的歷史,全都拿來燒了;不是政治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詩經》、《尚書》,而是私家收藏的這一類書籍,一律焚燒掉,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覺得事情確實是這樣,如果聽任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到處宣揚舊制度,的確會妨礙他的統治。於是他決定接受李

閱讀全文

與歷史小故事與道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