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遂溪歷史人物

遂溪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02 17:27:26

1. 在中國有史以來,最牛的是哪一個姓氏的家族為什麼

最牛的家族當屬東漢時期的梁氏家族。
早在西漢末年,梁氏家族就是一個擁有上千萬家產的大富豪。梁氏家族興旺從梁子都開始,他是河東郡人,為了做生意,搬到通向西域的要道附近。發財後,其子梁橋又遷回內地茂陵,在茂陵住了兩代,到了梁延任西域司馬,故又遷往安定郡。梁延生梁統,他是梁冀的高祖。梁統在新莽離亂之際,曾當過酒泉太守,新莽政權倒台,西北地方勢力推竇融為河西大將軍,梁統為武威太守,擁兵保境。東漢王朝建立後,竇融和梁統望風歸順,劉秀待之為開國功臣。竇融因功封安豐侯,梁統封成義侯,建武十二年(36年),梁統與竇融至洛陽,竇融任大司空,梁統封高山侯,任太中大夫。並且竇、梁兩家都與皇室聯姻,劉秀將他的女兒午陰公主嫁給梁統的兒子梁松為妻。從此,梁家的子女就取得了選配皇後的資格。
梁松的弟弟梁竦,有二女,被選為章帝貴人,小貴人生有皇子,竇後不孕,「養以為子」,梁家私下慶喜,竇家恐梁氏因此得志,遂陰謀殺害梁氏兩貴人及其父竦。章帝死,十歲的和帝即位,竇太後臨朝聽政,和帝不知自己生母為梁氏。永元九年(97年)竇太後死,梁家告發竇家,說明真相,於是和帝追尊自己生母為恭懷皇後,梁竦的兒孫均陞官封侯。和帝死,曾出現過鄧太後和閻太後的短暫的臨朝聽政。梁氏曾遭到竇氏、鄧氏、閻氏等外戚的壓制和打擊,在宦海中幾度浮沉,到了順帝時則登上了權勢的頂峰。
十一歲的順帝即位,即封梁竦之孫梁商為乘氏侯。陽嘉元年(132年)立梁商女為皇後,從此梁商地位日益顯赫,陽嘉三年(134年)攫取了權柄傾朝的大將軍要職。梁商雖然「以戚屬居大位」,但有所約束,不敢十分專橫跋扈。「禮賢下士」,優容社會名士如李固、周舉等人,因而梁商的名聲並不太壞。但為他的兒子梁冀專權鋪平道路。
永和元年(136年) 梁商的兒子梁冀被任命為河南尹,這是管理京都地區的要職。5年後,梁商死,梁冀當上了大將軍,獨攬大權。梁冀專斷朝政二十多年,順帝死後,他先後立沖、質、桓三個皇帝。他另一個妹妹做了桓帝的皇後,他更有恃無恐。當時,宮中大小政事都要經梁冀來決定。百官升遷無不由他親自過問。無論什麼官職,到任前必須到他門下謝恩,然後才敢去見皇帝。各地方官員給朝廷上貢,也要先將上等財寶送給他。漢質帝只當眾說了他一句「跋扈將軍」,竟被他用鴆毒死。
梁氏家族最牛的地方有三:
一是其家族興盛時間之長,很少有家族能與之相比。僅從梁子都到梁冀,興盛時間長達150多年,一個半世紀,其時間跨度幾乎與東漢王朝等同。
二是高官之多,除歷代皇族外,沒有哪個家族能與之相比。據統計,梁氏家族在東漢前後有七人封侯,出了三個皇後,六個貴人(皇帝的妃子),兩個大將軍;妻子被封食邑的七人;皇室中有三個公主嫁給梁家;做卿、將、尹、校的五十七人。
三是積累家財古今沒有哪個家族能與之相比。據記載,梁氏家族斂財三十萬萬兩,相當於國庫全年收入的一半,這比清朝的大貪官和紳還多出八萬萬兩。

2. 湛江歷史名人:黃學增資料

(1900一1929),原名學曾。遂溪縣人。1920年赴穗讀書。不久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發起組織雷州青年同志社、雷州留穗同學會等革命團體。1923平午先後到廣東花縣、廣寧、高要等地開展農運和建黨工作。1924年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學習。後相繼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中共廣東區委農委委員等職。1927年初任中共南路地委書記。1928年任中共廣寧縣委書記、瓊崖特委書記。1927年7月於海口被捕犧牲。

3. 廉江有哪些名人

鄒鶴年

鄒鶴年(1857一1934年),字水庚,良垌鎮閣桐神山村人。清光緒丁酉科拔貢。鄒治學勤奮,通經史,善書法。為人廉潔剛毅,熱心文化教育事業,氣度恬雅,為士林推重。

「戊戌變法」時,廢科舉,興學堂,鄒鶴年時任「直判」「教諭」等官職,目睹中國外受列強侵略,國內政治腐敗現實,認為發展教育乃強國富民之本。於是,棄官到「兩廣師范學堂」學習,立志為教育服務。學成回到廉江後,積極倡議並著手創辦新式學堂。他克服種種阻力,拆除縣「文場」(科舉時童生的試場),興建小學,經過兩年的努力,建成本縣第一所小學——廉江縣立高等小學,自任校長。鄒還創辦「師范講習所」。其辦學創舉,對廣東南路幾個縣,影響很大。

民國初,廉江縣沒有中學,小學畢業生升學要到高州、廉州或廣州,十分不便。為廉江子弟能在本縣讀中學,鄒鶴年又以興辦中學為己任。他到「兩廣優級師范」學習,回縣後,即發動各界捐獻並用縣內各姓入神主形式籌集資金興建中學。正『當制訂規劃備足材料開始動工興建校舍的時候,適逢龍濟光、陸榮廷兩軍閥在廉城開戰,建校材料被搶光燒光,工程被迫停止。戰亂停息後,鄒繼續籌資建校。·經3年的慘淡經營,備嘗艱苦,佔地約9000多平方的校舍終於建成,定名為「廉江第一中學」,鄒任校長。為培養師資,在中學招生同時,又附設師范一班。不久,鄒又積極倡導成立了「廉江縣立師范學校」。從此,廉江師范成為縣內小學教師的搖籃。

鄒鶴年在辦中學的同時,又籌辦職業學校。民國11年(1922年),廉江縣第三區職業學校在良垌成立,鄒兼校長。該校開設蠶桑專業,騁請外地專家來校上課。這所學校辦了一年多後,當地種桑、養蠶、繅絲等方面的生產有很大的發展。

民國16年(1927年),鄒鶴年因病辭去廉江中學校長職,但仍負責職業學校校務,後又兼縣修志館長。他以年老多病之軀,認真審閱文稿,使一部共10多萬字的《重修石城縣志》於民國20年面世。民國23年,鄒鶴年因病辭世,終年77歲。

鄒鶴年一生熱心辦學,為廉江教育事業苦心經營30多年,畢生勞瘁,可謂廉江教育史上第一人。

http://www.d0086.com/FLM/Guangdong/SLM/zhanjiang/TLM/lianjiang/bskk/lsrw/200631195727.htm

歷史名人

奔流不息的九洲江,廣袤的紅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騷人墨客,社會賢達。他們或道德高尚,學識淵博;或為官清正,造福鄉民;或忠肝義膽,赤誠報國。他們業績卓著,名聲顯赫,使廉江人民引以為豪。他們的形象光彩照人,他們的名字永垂千古,他們的事跡,永遠流傳在廉江人民中間。

楊欽
楊欽(生卒年不詳),字謝山,石城鎮謝下村人。楊欽生性聰穎,勤奮好學,20歲中秀才,名列前茅。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參加甲午科鄉試,考取第二名舉人。之後,三次上京會試不第,但他不灰心,發憤博覽群書,潛心研究,終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甲辰科進士。後經朝試,成績優秀,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又以政績優良,升為翰林院編修。他事親至孝,每讀齊國孝子皋魚對孔子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語,側然懷念年老雙親;又目睹朝廷種種弊端,於是毅然告老還鄉,日以定省為事。回鄉後,他在本村後山(謝下山)之巔建一書社,以文史自娛,過著粗衣素食的寧靜生活,並經常約儒生講說經義,教誨後學,久久而無倦意。他所著詩文不少,但多已散失,世傳只有《歸山詠》、《適志詠》。《適志詠》詩雲:「閑寢茅檐下,雞鳴露末晞。髡兩髦者,怡然下庭幃。菽水甘淡薄,藜鶉禦寒飢,斑衣初舞罷,紅日上來遲。六藝課諸子,五穀勤四肢,使君問來路,童子雲不知。峰頭探月窟,山腰系紅霓,塵埃飛不到,天命樂奚疑。」

梁逵
梁逵(生卒年不詳),吉水鎮良村人,明嘉靖年間貢生。曾任海南瓊山縣訓導,後升教諭。海瑞為其得意門生。梁逵慧眼獨到,一見海瑞便非常器重,盡力培養。海瑞對梁逵亦非常敬仰。梁逵歸田後閑居鄉間,84歲壽終。明萬曆年間,海瑞任南京都御史,告老還鄉後,聞梁逵先生已仙逝,沉痛至極,曾親到梁逵故居弔祭。

黎正
黎正(生卒年不詳),原名幀,字端伯,號建峰,廉城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進士。個性深沉隱伏,醇厚不華,虛心孝友,尊敬長者。勤奮好學,有志氣,重節操,遇事公正不阿,曾任朝廷戶部員外郎。他學高品潔,不事權貴。恥與弄權者同流合污。遭權貴中傷排斥,便告病歸里,潛心讀書,一日手一卷,至老不倦。當時,十H府官中一些有識之士,重其學行,常來拜謁。正行年60,卒於家中。所著詩文,多已亡佚。傳世的有《石門山別友》一首,附錄於後:「北接悔關道,南連穗石城,潮隨滄海落,山與白雲平,遠岫呈秋色,斜陽弄晚晴,僅離三舍影,遙見半輪明,綠樹棲霞錦,金波漾翠瓊,牛羊來草野,煙火起柴荊,歸客心千里,行途驛幾程,群英羅偉餞,樽酒敘離情,風起征帆急,潮平去掉輕,鷗飛搐近白,山過目留清。對景圖堪寫,搜詩句易成。瓊台入煙霧,儋耳限蓬瀛,惜別思投轄,銘心若斷櫻,為公歌此曲。感激意縱橫。」

劉芝草

劉芝草(?一1897年),原名劉吉六,安鋪西街人。清末粵西地區三點會的主要領導者。劉芝草廣額豐頤,中等身材,左鑲假眼,右眼有神。自幼學醫,18歲行醫,善醫瘡疥,擅長眼科,曾在安鋪開設中草葯鋪「芝草堂」。他仗義疏財,樂意濟貧,熱情待人,喜歡為人說話、辦事。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3月20日晚,在安鋪附近東北部的鶴塘嶺上,人如山,旗如海,聲如潮,鼓如雷,從高、雷、廉三府八縣前來拜會的萬餘人相聚於此「開總台」。會眾推舉劉芝草為「老坡」(首領)。23日,三點會的武裝力量封鎖安鋪圩,要捉安鋪團勇頭子、外號「生毛膽」的毛期勉殺頭。上午,數百會員手持刀槍,攻入團勇駐地關帝廟,殺死殺傷團勇10多人,卻不見毛其勉。入夜後查知,毛其勉已逃入安鋪汛台官所駐的小城堡里。會員隨即攻入小城堡,生俘藏在大樹上的毛其勉,」開總台」將其處死。
「三點會」暴動後,清地方官吏火急上告,兩廣總督大為震驚,慌忙調兵鎮壓。4月8日,高州、廉州兩鎮台兵勇近幹人,瓊州洋槍裝備的海軍及雷、欽等州府所轄各縣兵勇數幹人奉調到,稱之為「辦善後」。「三點會」由於武器殘劣不利硬抗,便分散隱蔽,或歸鄉耕耘,或經營生意,或遠走天涯,或隱居幽谷寺院。
劉芝草連夜逃奔廣西北流行醫避難。一日,聞悉母弟被扣,妻兒系獄,眾兄弟受難,特地趕回投案,拯救難者,終被殺害。

江王泉
江王泉(1888—1917年)。字玉壬泉,號山淵,良垌鎮岐嶺南溪村人。祖父江誠和、父親江慎中、胞兄江王旬都是舉人。家有一幢藏書大樓,藏書數萬冊。他生於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深遠,且賦性聰敏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從小飽讀詩書,下筆干言立就;年十七。縣試冠軍.翌年院試歲考。以第一名進癢。他是廩生。後肄業於廣東高等學堂。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曾任廣東臨時省議會議員、民國初年眾議員、中國同盟會粵支部廉江分部部長。平生著作甚豐。著有《山淵閣詩草》、《仂庵文談》、《綠野亭邊一—草廬詩話》、《詩學史》、《作文初步》、《讀子厄言》、《劫餘殘灰錄》、《旅京一年記》、《楚聲錄》、《姓名古音考》、《英蓉淚》、《辣女兒》、《龐雄傳》(龐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等。江王泉是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成員,文章雄渾蒼勁,情真意切。對儒學哲理有獨到之見。可惜末及而立之年,競患急症,客死京師。

陳自先
陳自先(1888一1933年),字績宣,原名慶紹,良桐鎮良田村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就讀於廉江師范速成講習所,每試名列前茅,為師友欽佩。繼而棄文就武,轉考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篤信三民主義,投身辛亥革命,英勇善戰,隨軍攻克高州,進軍省垣後,任陸軍第二師參謀長,後調任第二師第四旅旅長,授陸軍少將軍銜。不久,出任廣東護軍使署參謀長。使署裁並,改任審計分處處長。民國5年(1916年)春,袁世凱稱帝,陳自先積極響應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宣言,以護國軍梯團司令名義招集舊部於化州,出師肇慶,被任命為兩廣護國軍第六軍第八旅旅長,會合滇佳各軍,與袁黨龍濟光力戰於花縣、三水、番禺等處。後龍濟光敗,袁世凱死,廣東局勢稍定,陳自先率師回駐雷州,負責剿匪事宜。民國6年10月,呈辭軍職,任廣東督軍署咨議兼省長顧問。民國8年,被廣州軍政府授以四等文虎勛章。民國9年,孫中山組織護法救國軍,委陳自先為救國軍第八軍司令,集結舊部於高州;後改編為粵軍,參加討伐陸榮廷、莫榮新為首的桂系軍閥。戡定桂系軍閥後,陳自先於民國11年春辭職歸里。民國22年,因病卒於家中。

江慎中
江慎中(生卒年不詳)。字孔德,號蟲覃,良垌鎮岐嶺南溪村人。童年時博覽群書。人稱「書櫃」。長大後。精益求精,對學問力求根據實證。求索真相。他的文章深入淺出,淵博淡雅;詩詞雄壯有力,惰真意切。他生性淳厚,平易近人,善於談辯。每論事、講學,四座均肅靜傾聽。廣州廣雅書院初辦時。選拔兩粵高材生。他與長兄履中並巡首選。他與惠州名士江逢辰同為當時廣雅書院主講梁節庵先生的高足,為兩廣總督張之洞和省學政汪嗚鑾所器重。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江慎中中戊子科舉人,入京遍文學者名流,與翰林編修江標、葉熾昌、程秉釗等人的交情尤為深厚。隨後絕意功名,回鄉致力著作,並以教育為務。他在本縣著名的松明書院、同文書院任主講10餘年,對培養本縣學士文人作出很大的貢獻。茂名待郎楊頤慕其學行高潔,托咐高州知府肖炳聘他任高州高文書院院長,這一時期的高州名士多出其門下。江慎中的著作有《春秋穀梁傳條例》、《穀梁傳條指》、《南溪文稿》、《南溪詩稿》、《蟲覃蜜學私記》等。

鄒鶴年
鄒鶴年(1857一1934年),字水庚,良垌鎮閣桐神山村人。清光緒丁酉科拔貢。鄒治學勤奮,通經史,善書法。為人廉潔剛毅,熱心文化教育事業,氣度恬雅,為士林推重。
「戊戌變法」時,廢科舉,興學堂,鄒鶴年時任「直判」「教諭」等官職,目睹中國外受列強侵略,國內政治腐敗現實,認為發展教育乃強國富民之本。於是,棄官到「兩廣師范學堂」學習,立志為教育服務。學成回到廉江後,積極倡議並著手創辦新式學堂。他克服種種阻力,拆除縣「文場」(科舉時童生的試場),興建小學,經過兩年的努力,建成本縣第一所小學——廉江縣立高等小學,自任校長。鄒還創辦「師范講習所」。其辦學創舉,對廣東南路幾個縣,影響很大。
民國初,廉江縣沒有中學,小學畢業生升學要到高州、廉州或廣州,十分不便。為廉江子弟能在本縣讀中學,鄒鶴年又以興辦中學為己任。他到「兩廣優級師范」學習,回縣後,即發動各界捐獻並用縣內各姓入神主形式籌集資金興建中學。正『當制訂規劃備足材料開始動工興建校舍的時候,適逢龍濟光、陸榮廷兩軍閥在廉城開戰,建校材料被搶光燒光,工程被迫停止。戰亂停息後,鄒繼續籌資建校。·經3年的慘淡經營,備嘗艱苦,佔地約9000多平方的校舍終於建成,定名為「廉江第一中學」,鄒任校長。為培養師資,在中學招生同時,又附設師范一班。不久,鄒又積極倡導成立了「廉江縣立師范學校」。從此,廉江師范成為縣內小學教師的搖籃。
鄒鶴年在辦中學的同時,又籌辦職業學校。民國11年(1922年),廉江縣第三區職業學校在良垌成立,鄒兼校長。該校開設蠶桑專業,騁請外地專家來校上課。這所學校辦了一年多後,當地種桑、養蠶、繅絲等方面的生產有很大的發展。
民國16年(1927年),鄒鶴年因病辭去廉江中學校長職,但仍負責職業學校校務,後又兼縣修志館長。他以年老多病之軀,認真審閱文稿,使一部共10多萬字的《重修石城縣志》於民國20年面世。民國23年,鄒鶴年因病辭世,終年77歲。
鄒鶴年一生熱心辦學,為廉江教育事業苦心經營30多年,畢生勞瘁,可謂廉江教育史上第一人。

黃典元
黃典元(1889—1960年),字伯漠,塘蓬鎮留村人。幼年從廣西博白學者黃壽達先生就讀於蓬山書院。由於天資聰慧過人,勤奮好學,每試都名列前茅,壽達先生譽之為礙申童」。黃典元先後畢業於高郡中學和兩廣優級師范,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日本。抵日後,先在早稻田大學和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就讀。與郭沫若,許崇清、林儒、丁穎、杜國庫等人交往甚密。畢業後,黃典元又考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經濟系就讀,對亞當斯密、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深有研究,受日本著名學者河上肇氏思想影響甚大。畢業回國,先後擔任廣州甲種商業學校校長和廣州法科學院、廣東大學、中山大學、襄力勤大學教授,同時先後擔任民國政府財政部統計處處長、國庫主任、廣東省金庫長兼廣州市銀行副行長等,並在大學里兼課。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黃典元舉家避居廣州灣(今湛江市),隨之應臨時遷設於廣州灣寸金橋的廣東省立襄力勤商學院院長陸嗣曾聘請,擔任該學院教授兼銀行系主任。民國29年,黃典元隨學院遷往信宜縣水口鎮,其後又遷往曲江縣桂頭鎮。民國32年秋,黃典元接任襄力勤商學院院長職務。民國33年秋,日軍進攻粵北,學院又奉命緊急疏散到信宜照常開學。
民國34年冬,襄力勤商學院遷回廣州,改名廣東省立法商學院,黃典元仍留任教授兼銀行系主任,直至廣州解放。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法商學校部分科系並入中山大學,黃典元轉任中山大學教授兼財經系主任到1954年退休。
黃典元一生著作頗豐。舉如《經濟學》、《經濟原論》、《社會政策》、《社會學》、《論黃金國有及外匯國營》等專著,曾公開發行於世;翻譯著作有《貨幣學》、《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等;此外還發表大量關於財政金融、貨幣貶值、銀行信貸、物價政策等方面的論文。
黃典元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培養了大批財經管理人才,桃李滿天下。他本人被社會公認為銀行、貨幣、金融界的權威專家。新中國建立後,曾多次受到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兼廣州市市長葉劍英的宴請,征詢其關於財經工作和城市建設方面的意見,並被推選為廣州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黃典元1960年1月病逝於廣州,終年71歲。

黃平民
黃平民(1900一1928年),又名式民,號忠靖,塘蓬鎮八元塘村人。平民生性沉著敏慧,自小就抱負不凡,勤奮好學,尤愛書法。11歲時隨父母遷居於石嶺合江村。小學畢業後考上省立高州中學。「五四」運動爆發,他在高州參加反帝反封建的示威遊行。激發了革命思想,立下救國救民的偉志。1920年高中畢業,考上到法國勤工儉學的半公費生。
在法國巴黎半工半讀期間,黃平民在發奮學習、努力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政府喪權辱國的斗爭。1923年,黃平民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廉江第一個黨員。隨後,中共旅歐支部派他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1925年初,黃平民離蘇回國,到中共兩廣區委軍事部,在部長周恩來的領導下工作。期間,黃平民參加了省港大罷工,並參加了北伐戰爭。
廣州起義時,黃平民率領赤衛隊攻佔廣州偽公安局思賢分局。起義軍主力撤出廣州時,黃平民率領衛隊英勇阻擊敵人,腿部受了傷。傷好後,到香港出席廣東省委擴大會議。
1928年4月,中共南路特委成立,楊石魂為書記,黃平民等5人為委員。特委決定黃平民回廉江工作。黃平民回到廉江,深入發動群眾,狠狠打擊土豪劣紳的氣焰。廉江革命形勢很快好轉,黨組織和農會、工會等革命團體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8月,黃平民任中共南路特委書記,他提出,特委今後要深入基層,扎穩基礎,積累力量,等待時機。在他的主持下,特委作了南路暫停暴動的正確決定。11月6日,黃平民出席在香港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被補選為省委常委候補委員。會後,黃平民隨陳郁、李鵬到廣州、江門檢查工作,然後返回湛江主持特委工作。12月,由於叛徒出賣,特委機關被敵人破壞,黃平民為通知別的同志轉移,不幸被捕,犧牲於高州城東門。
黃平民犧牲後,中共廣東省委撰文悼念,稱贊黃平民是「南路黨的負責者,工農群眾的領袖」。他的死是「為主義而死,為工農而死,」而「他的精神及其共產主義」「透於南路以及全國工農的血輪當中,永遠不會磨滅」。

關澤恩
關澤恩(1908一?年),字少權,號關鍵,廉城鎮東街人。父關維敬。以郵政為業。
中學時代的關澤恩,就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在廉江讀書期間,結識了曾參加民國革命軍東征的吳紹珍,開始閱讀馬列著作,1926年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關澤恩在「廉江縣學生聯合會」里任負責人,積極帶領進步學生到附近農村向群眾傳播革命道理,宣傳海陸豐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
18歲的關澤恩,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廣州有名的執信中學。在執信中學,他認識了許多有名的革命志士,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成了學校地下黨小組的主要成員。在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他與廖承志結成莫逆之交。後來,關澤恩介紹廖承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反動派懸賞通緝關澤恩。按照組織的安排,關澤恩和廖承志一起到日本留學,並參加了中華留日青年會,繼續參加救國救民活動。但由於日本政府的無理干涉和迫害,翌年夏天,關澤恩與廖承志一道折回上海。
當時,上海的形勢仍然很嚴峻。不久,關澤恩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關澤恩堅貞不屈,與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後經知名愛國人士何香凝等人多方營救,始獲釋放。
1928年冬,中共派關澤恩去蘇聯學習,起初在國際共產主義大學和葉劍英一起學習。1931年轉到列寧學院和董必武、陳郁一起學習。不久,調到莫斯科中文學院任教師,參加組建列寧學院中共支部工作,並任支部主要負責人,為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組織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廖承志到莫斯科也和他相處數月。1933年下半年,與他在蘇聯學習和工作的人員先後回國,他仍在蘇聯工作,後在蘇聯犧牲。

莫懷
莫懷(1919—1980年),原名莫衛,又名莫王某,字熾泰,河堤鎮下插村人。其父莫昌碧是前清秀才,廢科舉後一直當小學教員,思想進步,支持革命。莫杯從小就受其父的良好影響,在小學時就愛讀《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小說,崇拜英雄人物。
莫懷在遂溪中學讀書時,正值「九·一八」事變,日寇侵佔我國東北三省,莫懷和同學們一起勇敢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當時莫懷對國民黨採取對日妥協、對內反共的政策十分不滿。參與並組織領導了幾次罷課斗爭。特別是1934年下半年,反對學校當局無理開除學生的一次罷課,時間長達兩個多月,遂溪反動當局甚為震驚,出動軍誓包圍、監禁莫懷所在班級達半月之久。學期結束,學校當局把莫懷等幾個學生運動領導者的操行硬定為「丁等」,並將他們開除出校。廣大學生對此十分憤慨,更加英勇地進行斗爭,最終迫使學校當局收回開除莫懷等人的成命,學生運動取得了勝利。
初中畢業後,莫懷因無錢繼續升學,來到安鋪小學當教師,為教育青年,團結青年,他在安鋪發起組織有四、五十人參加的青年讀書會。通過學習《大眾哲學》、《三民主義概論》等進步書籍,莫懷接受了進步思想,開始追求革命。1937年,莫懷到雷州師范讀書,這期間,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組織一批進步學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底,雷州師范學校停辦,莫懷經卜國柱介紹,到遂溪青年抗敵同志會工作。1939年2月,莫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1月,莫懷受黨組織委派,回廉江領導青年抗敵同志會工作。1940年2月,中共廉江縣委成立,莫懷任宣傳部長。這期間,莫懷親自發動農民支援青抗會,抗議當局無理解散青抗會,有力回擊了反共逆流。莫懷還經常到廉中、安中、文中及太平中學活動,發展黨組織,指導進步師生對學校當局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1941年,國民黨反動派掀起反共高潮,莫懷按照上級指示,布置各地黨員分散隱蔽,堅持地下斗爭。同年三月,莫懷改任廉江縣委組織部長,按縣委決定,負責指導各地黨組織在農村中放手發展黨員,並普遍舉辦民眾夜校,組織讀書會、農會、婦女會等。
1943年3月,日軍入侵湛江,中共南路特委機關轉移到廉江三合鄉、新屋村、石嶺陀村,莫懷負責特委的聯絡員工作。同年七月,莫懷任縣特派員。
1944年,日軍先後入侵安鋪、廉江,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莫懷根據特委的指示,發動黨員和革命積極分子多方籌集槍枝彈葯組建抗日武裝隊伍。年底.南路持委領導南路抗日武裝起義,莫懷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一支隊洪榮大隊副大隊長。他親自到坡脊村組織起義。智擒國民黨廉江黨部書記長陳熙晟和太平鄉鄉長吳彩文,後來,南路起義受挫,特委組織主力部隊西進合浦,莫懷率領留下的隊伍轉戰於廉江、遂溪、博白地區。
1945年2月,南路特委在博教村召開會議,總結起義的經驗教訓,決定在敵人後方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莫懷率領楊君群、林敬武、塗明、莫練等同志,深入新塘、曲界一帶敵後地區,發動群眾,建立敵後革命根據地。3月,新塘抗日聯防區成立。5月,在新塘成立南路抗日人民解放軍第三團,莫懷任團長。8月,日本投降後,第三團抽出一個營參加南路解放軍組建的主力部隊西征。莫懷率其餘隊伍,從遂溪回到廉江堅持開展斗爭。
1946年4月,莫懷奉上級命令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1949年2月,從山東煙台回到廣東,10月,任中共粵中地委委員兼財委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後,莫懷歷任粵西行署工商處副處長,行署秘書長、粵西行署第二副主任、中共粵西區黨委常委、中共湛江地委副書記兼專員、中共湛江地委第一書記、廣東省僑務辦公室副主任、省華僑農場管理局黨組書記兼局長、省僑務辦黨組副書記等職。1980年4月10日,因病在廣州逝世。

更多
http://www.lianjiang.gov.cn/ljsq/rw1.htm

4. 誰知道吳川有那些名人急!!!

千百年來,吳川之地哺育了無數兒女,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
仁人志土、騷客才子,他們或德高,或才著,或赤膽忠心、英勇
報國,他們成就卓著,揚名在外,受人敬仰、愛戴,令吳川的鄉
親父老引以為豪。雖然世事變遷,歷史一年年遠去,但他門的事
跡是吳川的歷史掌故中最有意味的一筆。

劉承忠
元代吳川人(生卒年月不詳)。元朝未年任江淮指揮
使。當時江淮地區(今江蘇、安徽一帶)大旱,蝗蟲終被撲滅,為
江淮人民立下大功。
元亡後,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
「劉猛將軍」,建廟祭把。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詔令全國各
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林廷獻(1454~ 年) 字公器,吳南峰,明代吳陽霞
街人。曾受業新會陳白沙先生門下,學問大進, 24歲中舉人,27
歲弘治庚戌科(1490年)中進士。初任永嘉縣知縣,適遇天大旱,
林廷獻反對求神禱雨,倡率群眾興修水利,灌溉農田,解除旱患。
每遇災年,則開倉賑濟。重視文教,開拓學宮,文風大振。升任
蘇州同知時,永嘉人民挽留拜送,井建生飼,奉祀追思。蘇州同
成任務。奉命監造夏周二公伺,僅花極少費用,不到兩個月就完
成滿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舊習,頒發新規。並
嚴厲革除織造陋規,大大減輕群眾負擔。在任三月,因母喪丁憂
在家。後補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簡政,成績昭著。離職後,
當地百姓建立生詞敬祀。
林廷獻生平勤學守信,淡視功名富貴。其精通理學,深受陳
白沙器重,親筆寫了「擊玉又敲金,思君對我吟,江門臨水坐,明
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贈與林廷獻。清代翰林陳蘭彬曾在其上加記
題跋,現在復制木刻橫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詩集》木刻本,現
已失存。

歐光宸
( ~年) 博鋪鎮人,出身書香世家,明天
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舉人。明崇偵七年(1634年),考授知
縣,候任期間在家鄉茂山書院招聚生徒講學。對貧苦學生免收
學費,生徒日增,文風昌盛。明崇禎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關,定都北京,順治四年(1647年)清兵南下,佔領
高、雷、廉、瓊各州縣,清廷官吏恣意壓迫搜刮,強令百姓剃發,
因而群情激憤,民心大變。 當時南明吏部侍郎洪天擢授高州軍門,
招兵往海南擬圖恢復。順治四年四五月間,吳川楊浮八(塘雞村人)。
姚起岩、茂名周冤等巨餘人,不甘受壓迫,投奔海南,以圖「反清復明」,
他們在同往海南途中,聯絡信宜、茂名、遂溪、廣西各地好漢,准備舉事。
茂名的李振璽、遂溪的鄭良哉。吳川北丹的鄭淑真、山口的龍泉
劍紛起響應,聚集數千人,開展反清斗爭,公推歐光震為「盟
主」。先後攻佔梅錄及吳川縣城吳陽,將清政府的海防同知、知縣、
巡捕、教官、縣丞等盡皆殺掉,並破獄開倉,聲威極盛。南明永
歷帝封授歐光宸為海南盟軍道按察司副使。
當時,吳川分屬兩個朝廷,東水屬清。西水屬明。歐光宸率
眾集結博鋪與清兵相抗,不久,清將汪齊龍因內訌被殺,吳川全
縣復明。此後,明清進行拉鋸戰,自順治四年二月起至順治十二
年正月止(1647~1655年),吳川8次反復,即4次「歸清」,4次
「復明」。順治十年(年)八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部屬副總兵
陳武、參將李雲珍發兵攻打化州、吳川,散捉亂搶,十室九空,男
女被殺干餘人,歐光宸在這次戰役中被俘,解至高州城,知府勒
索贖金800兩銀,光宸寧死不屈,慷慨就義。

林聯桂
(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
綴新村(今日頭屋村)人,博學能文,才思敏捷,對客成詩。嘉
慶六年(1801年)拔貢,九年(1804年)中舉,以後長寓京師,
廣泛交遊,與黃玉衡、黃培芳,張維屏、譚敬昭、吳梯、黃釗等
台稱「粵東七子」,日常吟詩自樂,道光八年(1828年)聯桂53
歲,始中進士,任湖南綏寧知縣。任上,因虎奚書院經費不足,修
庫甚薄,捐出自己薪傣,添置田租20石,並多方設法為書院充實
基金,拓建院廊兩所,親為肆業學生講課。綏寧縣志已90年來修,
聯桂即組織人力,主持續修,後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歷
任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最後調任邵陽,死在任上,終年62歲。
林聯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見星廬詩稿》正續共22集。《見
星廬古文》3集,《姘體文》2集、《文話》,《賦話》、《詩話》,《館
閣詩活》、《作吏韻話》。《講學偶話》、《續清秘述聞》、《日下推星
錄》等。尤其工詩,清代名詩人及詩論家趙翼評他的詩說「其所
為詩,雕勉萬品,牢籠眾態,格律不-,雄騁莫當」(趙翼《見星
廬詩集序》。張繼屏在《見星廬詩集序》中,也為他詩作了很高
評價。特別是他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深切關心
人民群眾疾苦,對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貪婪無厭,更作了無情的
揭露和鞭撻。
光緒十年(1884年)七月,後輩士干將其遺著呈送國史館保
存。

林召棠
(1786~1872年) 字愛封,號市南,溢隘文恭,吳陽
霞街村人,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召棠少年隨父教館攻讀。清
嘉慶八年(1803年), 17歲為秀才,學使姚文田稱贊為「海濱俊
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
為貢生,並讓其與自己兒子一起研讀。嘉慶二十一年癸未科狀元
及第。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
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喪返家丁憂。道
光八年返京供職。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此次選擇舉人
65名,其中呼延甲、張市(曾任廣東巡撫)、牛樹梅等11,後
皆中進士,頗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場污濁,以終生奉母為名
告假還鄉。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慶府端溪書院主講,連續
15年,弘揚文化,培養不少人才,為教育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
績。如順德羅停衍尚書、高要馮譽騎侍郎等都曾受過教誨。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來粵查禁鴉片,與召棠書信來
往,咨詢談論民生吏治,井贈召棠一聯:「綵衣榮似三公滾,珂第
祥留五色雲。」 林召棠為人尚氣節,淡仕宦,愛廉潔,重工農,憐貧苦。道
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黃廣蔭就仕,召棠辭謝。黃廣蔭
復書中有:「聖眷方殷,臣心似水,問高尚若是!」黃素知召棠生
活淡泊,又從京都領取吳川鹽圍補給銀寄與召棠,他不受,此款
存省多年,後托翰林陳荔秋送返朝廷。在村中首創「義倉」,救濟
貧民。為縣倡議舉辦「賓興」(獎學基金會),並作《吳川賓興芻
議》文。
林召棠59歲母喪丁憂,從此,居家不出,在村邊「金蓮庵」
旁作「寄廬」,題曰,「四十樹桃花禪室,」結茅布石,種花植樹,
每當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攜杖徜樣林靄問,或邀朋約友,載酒
蓮塘,吟詩梅下。暇則焚香靜坐,觀書臨貼,意趣超然,著有
《心亭亭居詩存》、《文存》、《筆記》等書傳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農歷十二月,林召棠逝世於家,終
年87歲。

陳蘭彬
(1816~1895年)字荔秋,黃坡鎮黃坡村人。 22歲
以優行貢京師,清咸豐元年(1851年)中順天舉人,咸豐三年中
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館纂修,後改任刑部後補主
事。咸豐十年,因母病告假返鄉,在同州主講高文書院。並倡議
捐資重修該書院,以弘揚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陳蘭彬回京受命清理積案,昭雪不少
冤案。後又因黃河泛濫成災,奉命大名府賑濟,營救大批災民。並
親自到黃河兩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訣,寫成《治河芻言》8卷,提
出恨治黃河的積極主張。
清政府為培養軍事人才,學習外國技術,決定於清同治十一
年(1872年)開始陸續選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學習,是年八
月十一日,任陳蘭彬為監督、容宏為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童30
人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不少學生勤奮學習,
幾年後就讀完小學、中學而入大學。鍛煉成才的如詹天佑。伍廷
芳、唐紹儀、梁敦彥等人,如詹天佑學成歸來後,對我國鐵路事
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蘭彬在美期間,被委古巴專使,往古巴調查了解古巴華僑
受奴役、迫害、買賣、鞭答、生活無著等情況,向清政府提出詳
細調查報告。次年與古巴殖民者西班牙當局交涉談判,結果簽訂
了改善華工待遇的《古巴華工條款》,解決華工不少痛苦、人身自
由和合法權益問題。
清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陳蘭彬為駐美國、西班牙、
秘魯三國公使。在任期間,繼續深入了解僑工情況,關懷僑胞工
作生活,多次向僑居國交涉。抗議,以保證華僑利益,深受華僑
愛戴。光緒七年奉詔回國。
陳蘭彬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
政大夫,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還任駐
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等職。
晚年告老還鄉,主講高文書院,先後纂修《高州府志》24卷。
《吳川縣志》10卷、《吳川風俗志》1卷、《石城縣志》10卷;還著
有《毛詩札記》、《使美記略》、《使美百詠》。《治河芻言》、《泛搓
詩草》、《重次千字文》等詩文集。
清光緒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陳蘭彬在家逝世,終
年79歲。

李士芬
(1887~1928年)振文鎮邊村誦村入。1925年投身
革命,積極參加農民運動。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縣
支部委員,並任吳川縣農協會籌備處籌委,負責農運工作。1926
年3月15日,率領振文農民數百人舉行反「三捐」(即蒜頭捐、
蒜串捐、殼灰捐)示威遊行,積極開展反對官僚地主土豪劣紳的
斗爭,最後取得全部勝利,後被任命吳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率
領常備隊40多人和不脫產的預備隊伍,白天協助工糾緝私,晚上
打土匪。1927年,「4·12」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15」
國民黨右派廣州開始大屠殺共嚴黨人和革命群眾,不久國民黨右
派在南路也進行清黨運動,南路的共產黨黨組織撤退到廣州灣赤
坎,成立「南路革命委員會」,李士芬當選為委員並被正式委任為
吳川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組織一支300多人武裝隊伍,舉行暴
動,在山圩、斗門一帶與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打迂迴戰1個多月,殺
傷不少敵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後因敵眾我寡,武裝力量懸殊。
犧牲慘重,最後剩下10多人分散活動。
1928年10月15日,李士芬在振文獨竹村被捕,11月15日
在黃坡英勇就義,終年41歲,1959年3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炎
(1902~1945年) 又名巨炎,字光中,塘綴鎮樟山村
人,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出生於越南海防。民國初年隨父
歸國,在村中讀過私熟兩三年,旋即到廣州灣當工人。20年代初
參加粵軍,大革命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特務長,排長、營長等
職。1931年任十九路軍旅長兼副師長,代理師長職務。在蔣介石
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中,張炎為援救被紅軍包圍的
十九路軍總部和蔣鼎文第九師,率部對紅軍作戰,結果全師死傷
了2/3。從此,吸取教訓,發誓不再參加反共內戰。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1931年2月30日,張炎接到十
九路軍總部命令,即率部開赴上海參加抗戰,先後在吳淞,廟行
戰役中,浴血奮戰,重創日軍。
1933年福建事變前夕,張炎接任國民黨獨立第四十九師師
長。福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後,任第四軍軍
長。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蔣介石曾委任他為第七路軍副總指揮。
不久,他偕夫人鄭坤廉出國考察歐美和蘇聯等國。
1936年秋回國。「七·七」事變後,張炎回到廣東,被任為廣
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2月,
在梅錄成立第十一區統卒委員會,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和
「保家衛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等口號,與共產黨合作,共同
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0月接任廣東省第十一區游擊司
令,深感力量不足,親自往香港與共產黨組織聯系,要求幫助解
決幹部問題。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請求,由中共廣東省東南特
委派了一批幹部到高州,幫助張炎開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張
炎擔任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致力整軍武,勵精圖治,依
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培養了一批軍事、政治幹部真誠與共
產黨合作,使高州六屬出現了團結抗日的新局面,張炎的愛國行
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嫉妒,1940年6用被迫辭職。
1944年廣西會戰前夕,張炎被委任為國民黨第四戰區中將參
議,派回廣東南路視察,發動民眾抗日。g月回到吳川,與中共南
路特委合作,發展地方抗日武裝。由於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
共,迫使他舉行武裝起義。 1945年1月14日,張炎、詹式邦(曾
任吳川縣長。當時任電梅吳挺進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吳川
縣城塘綴。當即得到人民抗日游擊隊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吳川
全境。張炎將起義部隊改編為高雷人民抗日軍,張炎任軍,詹
式邦任副軍長,公開宣布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張炎起義,轟動了廣東南路,國民黨當局驚惶失措,他們集
中優勢兵力圍攻吳川。 1945年1月下旬,張炎率所部向廉(江),
化(縣)轉移,在化具中桐與人民杭日游擊隊會師,共商抗日大
計,決定攻下廉江塘蓬後,揮師粵桂邊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2月
1日,張炎部隊在廉江燈草村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襲擊,起義
受挫。張炎帶著10多個隨從人員人廣西找李濟琛、張發奎聯系。
3日在博白英橋圩被當地頑軍逮捕。3月22日,玉林專員梁朝璣
執行蔣介石命令,將張炎殺害。張炎英勇不屈,慷慨就義。

李漢魂
(1895~1987年〕 字伯豪,號傑華,又號南華,中
山鎮嶺頭村人。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小時在家讀書,曾肄業廣
東高等學堂法科專業,後又改考廣東陸軍小學第六期及武昌陸軍
預備學校第二期, 1916年轉入保定軍校第六期,1919年畢業。他
早期參加同盟會,後參加中國國民黨。
保定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山西閻錫山部任見習軍官,後因
病回鄉,在吳川中學執教。不久到粵軍第二師擔任排長。連長、營
長等職。
1925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下,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駐
粵各軍政編為國民革命軍,李漢魂在李濟琛的第四軍第十二師任
參謀長,跟隨師長張發奎參加東征陳炯明,南征鄧本殷的戰斗,為
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貢獻力量。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罕漢魂改任第四軍第十
二師三十六團參謀長。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及圍攻武昌等幾次
重大戰役,11月回師武漢休整,李漢魂升任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
立國民政府,與從廣州遷到武漢的國民政府相對抗,造成分裂局
面。第四軍擴編的部隊已分為兩派,擁蔣的陳銘樞到上海去找蔣
介石,贊成反蔣的張發奎則投靠汪精衛,為鞏固武漢,擴編成立
二十五師,李漢魂升任該師少將副師長。是年4月,武漢國民政
府繼續誓師北伐討奉,李漢魂首戰河南上蔡城戰役勝利,又在臨
穎陣地,攻潰奉軍,進占許昌、開封,俘獲奉軍師長富雙英。勝
利回師武漢,被提升為二十五師中將師長。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周恩來、朱德等舉行八一南昌起義。
3日,起義軍南下廣東,李漢魂隨張發奎尾追至贛州。9月,取得
李濟琛同意,再率部回廣東,奉命駐守惠州,以阻止葉挺、賀龍
起義部隊東進,1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建立革命政權。
張發奎即調李漢魂等部隊回廣州鎮壓起義。 1928年,李漢魂參加
蔣介石的北伐,在山東配合友軍殲滅張宗昌軍閥殘部後,集中整
編,第四軍改為第四師,張發奎任師長,孿漢魂任副師長。
1929年參加蔣桂戰爭,經歷了花縣。北流、衡陽幾次混戰失
敗後,李漢魂辭職離開第四軍赴港居住了一個時期。造粵桂合作
後,1933年,陳濟棠任命李漢魂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參議,
1934年調任獨立第三師任師長兼粵北區綏靖委員,並任第三軍副
軍長兼師長,後駐汕頭,負責地方「綏靖」及指揮粵東軍政。
1936年初,在汕頭出現一個日軍倒斃事件,引起日中關系軒
然大波,日方竟派來3艘軍艦,威脅恫嚇,李漢魄及其所部官兵,
懷著滿腔怒火,趕修工事,堵塞漏洞,成立各組織准備應戰。同
時和戰士們披甲佩劍,守衛在南海邊緣潮汕地區的國防第一線,正
在此時,陳濟棠卻與李宗仁、白崇禧聯合起來,發動「六一西南
事變」企圖打著「北上抗日」的旗號,揮師到武漢之後,由長江
而下,直指南京,實行武裝反蔣,以便取而代之。李漢魂見此外
患嚴重之際,國內豆箕相煎,對團結抗日甚為不利,他認為陳濟
棠厚己是私恩,反抗中央是公敵。經一再懇勸無效,遂「封金掛
印」,辭職赴港。井發電文三通:一為苦勸陳濟棠息兵同結,共御
外侮;一為呈國民黨中央元首,闡明西南興兵內幕,請統籌大計,
團結抗戰;一為請粵省各級將領共體時艱,不可苟從。電文發出
之後,影響甚大,陳濟棠眾叛親離,下野赴港。西南事變解決之
後,李漢魂即返粵復職。
1937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繼而「八·一
三」進攻上海,在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推動下,全國軍民奮起殺敵
抗日,全面開展。李漢魂升任六十四軍軍長,請纓北上抗日,1938
年春,奉准開赴隴海線,5月16日,日軍土肥原師團主力萬餘人,
大炮七八十門向歸德,蘭封進犯,企圖截斷隴海路,阻止我國
軍隊從徐州南下的通道。李漢魂奉命為薛岳第一兵團第一路總指
揮,部署所部分三路防守,親率六十四軍主攻盤踞羅王泰之敵,用
重炮直射敵據點,戰斗異常激烈。5月27日奪回了羅王寨。同時,
七十一軍也克復了蘭封,從而打通了隴海線,使徐州會戰後的主
力部隊得以沿隴海線西進。國民政府最高當局特授予他「華胄榮
譽獎章」.1938年7月22日,日軍進攻武漢,李漢魂奉調參加武漢保衛
戰,負責指揮潯線的戰斗。 25日,日軍又在九江附近登陸,九
江失守,敵軍又沿南潯線星予洲登陸,向德安進犯。李漢魂調集
8個師的兵力,運用「一鼓作氣」的戰術,把敵1萬多人壓到從深
不到3里的張古山的狹地之中,最後聚而殲之,取得了德安大捷。
所部獲「鋼軍」錦旗獎1面。
1938年10月21日,廣州失守。 11月李漢魂受任廣東省政
府主席, 12月率師回粵。1938年3月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改組,
李漢魂當選為主任委員。
1939年12月中旬,日軍2個師團和1個旅團分三路向粵北
進攻,李漢魂受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暫編的第二軍、六
十二軍、六十四軍及中央軍增援部隊,在北江西岸追剿敵軍,取
得勝利。為此,廣東各界在曲江召開了勝利祝捷大會。
1940年1月,李漢魂辭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職,全力從事
廣東政務,他在廣東任省政府主席6年8個月。
抗戰勝利後,李漢魄調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後到歐美考
察。 1949年元旦,李宗仁代總統職,他應召回國任上將參軍長:3
月,何應欽繼孫科組閣,李漢魂任內政部長,不久,辭去職務,轉
道香港赴美定居,1982年應廖承志同志的邀請回國訪問。1987年
6月30日病逝於美國紐約。其骨灰由女兒李偵帶回祖國安放在廣
東韶關古剎——南華寺。
李漢魂生前癖愛藏書藏畫,忱於佛教哲理,公餘還愛舞筆弄
墨。著有《岳武穆年譜》、《夢回集》、《日記》(上下集)。《歐洲散
記》、《拉丁美洲游記》等書。
參考資料:http://www.yinsha.com/com/wuchuan/吳川簡介/吳川歷史名人/吳川歷史名人.htm

5. 問問湛江的歷史

樓主您好!
--------------------------------------------------------------------------------------------------------------------------------------------

1899年,雷州府遂溪縣東部沿海(今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

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佔領。

1945年日本投降後,於9月21日從日本侵略軍和法國殖民者手中接收廣州灣,以原范圍劃設市治,定名「湛江市」。因歷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東海島曾設椹川巡檢司,因而得名。

據現存的地方誌記載,古「椹川」亦有稱為「湛川」的。今湛江轄地遠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夏、商之間),就有人類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聞、海康、遂溪三縣屬交趾部徐聞縣;北部吳川、廉江兩縣分屬交趾部高涼縣和合浦縣。
以後,南部三縣先後屬交州、合州、南合州、東合州,至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直至清代;北部兩縣先後屬廣州、羅州、化州,至明清屬高州。1911年10月起,五縣先後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南區善後委員會公署、南區綏靖公署;民國25年(1936年)起,南部三縣先後屬廣東省第八 區、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川縣先後屬第七區、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續解放湛江全境。此後,五縣先後屬廣東省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高雷區專員公署、粵西區行政公署、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區與湛江市合並,五縣劃歸湛江市。

湛江市區歷史上屬遂溪、吳川兩縣。隋至唐初,郊區湖光鎮舊縣村曾先後為鐵耙縣、遂溪縣縣治;南寧景炎三年(1278年),寧帝禺即位於市區硇洲島,升硇洲為翔龍縣;明洪武年間至清雍正年間,曾先後在市郊舊縣村和東海島設置椹川巡檢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史事件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國脅迫清 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島嶼以及兩縣間的麻斜海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統稱「廣州灣」,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范圍,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受安南總督管轄。
民國32年(1943年)2月,復為日本侵略軍所佔,曾建立極為短暫的日偽政權。
民國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國收回,以廣州灣范圍劃設市治,定名「湛江市」。
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為省轄市,並隸屬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7年(1948年)3月改隸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8年(1949年)5月,改隸十四區行政督 察專員署;公署設於湛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為省轄市。
1952年11月起,先後歸屬粵西區行政公署、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9月地區與市合並為湛江市,為省直轄市。
現湛江市共轄二縣:遂溪縣、徐聞縣,四區:赤坎區、霞山區、麻章區、坡頭區,代管三個縣級市:吳川市、廉江市、雷州市。

望採納

6.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廣東地區有哪些英雄人物

抗日戰爭:

左權:八路軍副參謀長,第七名將。總司令朱德謙虛敦厚,後又回延安。參謀長葉劍英長期在南方局搞統戰。八路軍的前線指揮主要靠彭德懷和左權。左最大的戰功就是協助彭策劃並指揮百團大戰。還指揮過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指揮過黃崖洞保衛戰,此戰我軍藉助有利地形,以極小的代價消滅了日軍800餘人。在八路軍總部被鬼子鐵壁合圍時,左權攆走了彭德懷,自己指揮部隊突圍,結果壯烈犧牲。

楊靖宇: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第五名將。楊靖宇在我心中是一座巍然的豐碑,他的偉大不能用數字即打了幾次仗、消滅了多少敵人來評價,他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當年,我看《黑的土,紅的雪》,對這位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大為欽敬,看到英雄末路,叱詫風雲的抗聯領袖竟然被一個鼠輩出賣,慘死於賊寇之手時禁不住悲從心來、喟然涕下。

王二小:
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解放戰爭:

英雄董存瑞的故事
全國著名戰斗英雄、模範共產黨員董存瑞,是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一縱隊三十二師九十六團二營六連六班班長。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他以身體當支架,手托炸葯包,炸毀了國民黨軍據守的橋型暗堡,壯烈犧牲,時年19歲。
英雄犧牲了,英雄的光輝形象永存。

7. 誰知道湛江市東海島的歷史,那裡以前出過什麼有名人物嗎

東海島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島東部,歷史上屬於雷州府遂溪縣管轄在內。在今廣東省湛江市區東南面,今屬湛江市麻章區管轄。以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劇、雷歌、人龍舞等諸多文化內容為載體,鑄就了「雷州文化」的組成部分。這里是的中國「第五大島」廣東省「第一大島」。當地民俗、民居和方言都具有鮮明的「雷州文化」特色。
歷史:
宋朝
中國大陸最南端是雷州半島,雷州半島東部、湛江市東南海域的東海島、硇洲島,就是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轄地。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行政區域屢經變遷,歷史沿革復雜!海島上的東山圩(現東山鎮),宋朝紹興時曾是椹川(原遂溪縣舊稱)巡檢司舊址;明洪武和正統年間,曾在東山圩建築城池,設置椹川巡檢司;清雍正年間,將雷州守備合並移置於東山圩,改名為東山水師營。硇洲島古名硇洲。北宋年間,島上設有硇洲寨;南宋末年,宋帝趙昰避元兵逃亡到硇洲,次年駕崩,其弟宋帝趙昺在島上登極升硇洲為翔龍縣,拜改元樣興,隸化州。元初復並入吳川。
清朝
清雍正年間,硇洲島曾設硇洲巡檢司。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11月16日),簽訂了《廣州灣租界條約》 ,法帝強行租借廣州灣(包括原為吳川縣轄地的麻斜、坡頭、特呈島、南三島和原為遂溪縣轄地的海頭、赤坎、東頭山島、東海島)之後,曾在在硇洲島設置淡水區(現硇洲淡水圩);轄硇洲、東海兩島。並在硇洲島建造硇洲燈塔。
近代
1943年3月,日本侵佔廣州灣;1945年9月21日,駐雷州半島地區的日方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我國同時從日軍手中接收廣州灣,被異國統治前後47年的神聖領土,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952年1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報中南軍政委員會轉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將東海、硇洲兩區從湛江市郊區劃出,設置雷東縣,隸屬粵西行政公署領導,縣址設在東海島的東山圩。
建國後
1899年,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
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佔領。
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回歸,從此定名為「湛江」。
1953年2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吳川縣第九區的南三島劃歸雷東縣管轄;1954年1月,又將西營區(現霞山區)的特呈島劃歸雷東縣管轄。
1958年9月15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雷東縣,並將雷東縣並入湛江市郊區管轄。
1992年7月1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1992年8月13日,湛江市人民政府決定成立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管委會籌委會。
1993年4月22日,中共湛江市委批准設立「中共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委員會」,東海島、硇洲島兩島四個鎮的黨組織歸屬試驗區黨委管理。
1993年3月25日,湛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牽頭,組織市民政局、市國土局、東海試驗區和市郊區政府辦、民政局、國土局以及湖光鎮、太平鎮、民安鎮、東山鎮的領導到實地勘察,共同勘定了東海島試驗區與湛江市郊區之間的行政區域界線。
1993年7月,湛江市人民政府決定從7月1日起,東海島試驗區財政與湛江市郊區財政脫鉤,實行獨立核算,黨政財一切事務由試驗區黨委會、管委會統一管理。至此,東海島試驗區作為湛江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除擔負經濟開發職能外,還要擔負下轄東海島和硇洲島東山鎮、民安鎮、東簡鎮、硇洲鎮等四個鎮的社會管理任務。200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6月26日聯合簽發了《關於擴大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范圍的復函》,同意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東海島擴大發展用地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2009年10月,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合並為新的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8. 遂溪縣城月鎮的李姓從哪裡來

要想搞明白:來請問月鎮的李姓開基祖源是誰?叫什麼名字,是那一朝代人?現發展當地世系有多少代啊? 能否與雷州幫塘李氏有關?
我也是姓李的,是李火德的後裔。我族清乾隆間有(庠生)秀才「李昌後、李秀彥兩父子」遷居雷州半島開基,至今杳無音信。

9. 中外歷史上有哪些名人被冤死於死刑,比如岳飛,商鞅。

明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明朝於謙
春秋戰國伍子胥
商朝比干

10. 列舉有湛江本地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例子

湛江位居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地理位置獨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其中有六項傳統文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東海人龍舞、遂溪醒獅、吳川飄色、雷州石狗、姑娘歌和湛江儺舞。東海島人龍舞起源於東海島東山鎮,始於明末清初,是流傳300多年的民間大型廣場表演藝術,其結構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由大人和孩童結合而成,規模可大可小,節數多少不等。昨天表演的東海島人龍舞,就是由當地188名大人與孩童組合共同創作的。他們的精彩表演,博得了現場數萬觀眾的喝彩和掌聲,在公證人員現場監證下,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
遂溪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助興,祈求平安吉祥,醒獅表演成為當地乃至湛江市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近年來,遂溪縣因勢利導,加強組織、積極扶持,全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空前活躍。吳川飄色是吳川民間藝術「三絕」(飄色、泥塑、花橋)之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幹人推著一座色板,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著,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飄然欲飛故而叫飄色。特別奇妙的是,在空中飄動的人物的立足點只是踩著一根纓槍或劍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還踏著活生生的動物(如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在行進間手舞足蹈,給予人們一種神秘感。飄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設計、打扮的。一板飄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動的小舞台表現著一出精彩的特寫鏡頭。現時飄色一般由2至6歲左右的兒童上板喬裝打扮,並由過去的一板一層飄色發展到如今的的一板兩層或三層飄色。雷劇已有500多年歷史,是雷州土生土長的文化藝術瑰寶,是粵西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雷劇起源於廣東省雷州市(原海康縣),廣泛流傳於雷州半島以及雷州話方言地區,輻射人口約800萬。其演出人物眾多,場面寬闊,內容豐富,深受群眾的喜愛,成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

閱讀全文

與遂溪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