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歷史名人的問題.要很有名的 問題及答案
問題1:屈原是在哪裡死的
答案:汨羅江。
問題2: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是誰
答案:岳飛
問題3:誰寫的詩最多
答案:陸游(好象上萬首)
㈡ 問題:歷史名人的不光彩事跡。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與海倫·德姆恩偷情,並產下一私生子,名叫腓特烈·馬克思。
喬治·華盛頓在他52歲時,因為牙齒幾乎掉光了,他請牙醫往自己口腔里植入了九顆牙,而這九顆牙居然都是活生生地從他的黑奴的嘴裡現拔出來的。
毛澤東與他的數位歷任妻子
原配夫人:
說法一:楊翠花(英國著名學者迪克·威爾遜著《歷史巨人毛澤東》)
說法二:羅氏(邢崇智著《毛澤東研究事典》)
說法三:李氏(張大軍著《中共名人典》)
第二任夫人:楊開慧
第三任夫人:賀子珍
第四任夫人:江青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盡管家庭富有,但仍然貪財,思想保守反動,後來在法國大革命中被處決了。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刻意打壓尼古拉·特斯拉發明的交流電。
艾薩克·牛頓為了報復約翰·夫萊姆斯梯德扣壓了他需要的資料,而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地刪除所有來自約翰·夫萊姆斯梯德的引證。
艾薩克·牛頓比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萊布尼茨早發現微積分,卻遲遲才出版他的著作,當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萊布尼茨創立了微積分後,艾薩克·牛頓譴責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萊布尼茨剽竊。
著名的師生戀: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楊振寧和杜致禮、楊振寧和翁帆、魯迅和許廣平、沈從文和張兆、余秋雨和馬蘭……
不倫之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艾爾莎(表弟與表姐)
㈢ 歷史人物問題(詳見補充)
1、第一個周是指周公:
周初政治家。名旦。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寶雞東北),稱為周公。
文王死後二年,周公佐武王東伐殷至孟津。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滅殷殺紂,三分商王畿地。封紂子武庚於邶以續殷祀,封文王子管叔於鄘、蔡叔於衛,防範之。名義上合稱三監,以監殷民。
克殷二年後武王重病,遺命周公繼位。但周公告天請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於金滕箱內。武王死後,「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為應付危難,立武王年幼之子誦為周成王,又自己執政稱王,以致引起內部爭權斗爭。管、蔡也乘機散布流言,引起成王對周公的懷疑。最後成王開金滕箱,看見策文,周公才獲得信任。於是管、蔡勾結武庚起兵反周。
武庚利用時機,聯絡東(鄘)、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贏)諸族共圖復國,聲勢遠比新起而內部分裂的周強大。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三監叛亂。《逸周書·作雒》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維(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則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後為周公誅滅。這次戰事是武王滅殷後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
周公於第四年回到宗周即採取兩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諸侯。《荀子·儒效》說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大抵姬、姜兩族進占已開化膏腴或要沖之地,殷及其聯盟各族則被趕至落後偏僻地區,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遷移。
為實現武王遺志,周公又於執政五年以大量殷遺民營洛邑,建東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請成王到新都舉行首次祀典,並開始親政,成王則請他留守洛邑。此後周公歸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與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陝而治」的局面,自陝(指陝原,即陝陌,今河南陝縣西南)以東廣大疆域都歸周公治理。三年之後,周公老於豐,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負責「三事四方」。周公遺言死後願歸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於宗周附近畢地與文王墓相鄰。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除了把制禮作樂敘在六年有失牽強外,其餘大抵是正確的。所謂制禮作樂,是指周公在整個執政期間對有關各種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諸方面的建樹。《左傳》文公十八年說「先君周公制周禮」,說明周公的制禮工作在歷史上很有名
第二個周是指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以後子孫世居江州,後裔綿衍。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後的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范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賾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木加武字)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朴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後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現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後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2、召是指召公:
太保召公(前十一世紀),名奭。武王時,封地在召(在今陝西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武王滅商以後,又封他於燕地。燕國始祖。成王時,為三公之一的太保,與周公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史記·燕召公》語)。
3、程是指程敦顥:
程顥(1032-1085), 北宋著名儒家學者. 字伯淳, 號明道. 河南洛陽人. 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於當時名儒周敦頤. 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 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 在政治下, 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 但並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山再起後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
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 世稱「二程」. 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 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二程在哲學上發揮了孟子至周敦頤的心性命理之學, 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 二程在學術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他們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生萬物的材料. 從二程開始, 「理」或「天理」被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使用, 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 而且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范, 也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形態. 「君臣父子, 天下之定理,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河南程氏遺書》五)
二程的人性論祖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 但二程的人性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 回答了性為什麼至善, 為什麼會產生惡的因素等一系列問題. 二程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別, 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 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 因而是至善無疵的;後者則氣化而生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氣」的侵蝕, 產生弊端, 因而具有惡的因素. . 二程認為, 性的本然狀態, 由於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 因而是至善的.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特徵, 惡則表現為人的不合節度的慾望、情感, 二程稱之為「人慾」或「私慾」. 「人慾」是「天理」的對立面, 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天理」盛則「人慾」滅, 「人慾」盛則「天理」衰. 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 滅人慾」這一命題, 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 不容全盤否定.
程顥、程頤所創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並受到了後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 以致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後期近千年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如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 賜謚程顥為「純公」, 程頤為「正公」. 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 又追封程顥為「河南伯」, 程頤為「伊陽(或作「川」)伯」, 並「從祀孔子廟庭」. 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 又下詔加封程顥為「豫國公」, 程頤為「洛國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 詔令兩程祠以顏子(即顏淵)例修建, 規制比於闕里, 前後殿廡齋室等房共六十餘間, 祭文稱頌兩程「闡明正學, 興起斯文. 本諸先哲, 淑我後人」. 清康熙二十五年, 二程進儒為賢, 位列孔子及門下、漢唐諸儒之上. 次年康熙皇帝又賜給兩程祠『學達性天』匾額.
4、張是指張載:
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字子厚,生於官僚家庭,祖上是大梁人(現在河南開封),小時候父親死於涪州官任上,於是僑居在現在的陝西省眉縣橫渠鄉,這就是張載被人稱為"橫渠先生"的由來。張載是關學學派的創始人,關學是他在關中地區講學而形形成的一個大的學派。比他稍晚的是程顥、程頤兄弟創立的洛學,(因是洛陽人而得名),再就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了。關學和洛學是理學的學派之一,也是朱熹思想的先驅。
張載少年時很喜歡讀書,范仲淹建議他讀《中庸》以及其他儒學典籍。讀完《中庸》後,張載還覺得不滿足,於是又大量地讀了佛教和道教的書,但細心研讀幾年之後,覺得還是沒什麼大進步,於是又回到儒家的經書上來。
在1057年,他考中了進士,後來宋神宗授予他崇文院校書之職。他和王安石看法不一,在弟弟張戩因上書批評王安石而被貶官之後,張載擔心受到牽連,乾脆辭職回鄉了。他隱居在橫渠讀書,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同時他廣招學徒,形成了關學學派。
哲學思想
張載提出了以"氣"為核心的宇宙結構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見的萬物,一部分是看不見的,而兩部分都是由"氣"組成的。"氣"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凝聚,一種是消散。凝聚時就成為萬物,通過光、色顯現出形體,使人能看到。散則成為虛空,無光無色。但是,凝聚只是一種暫時的狀態,所以叫"客"。而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沒有此物,只不過是人們的肉眼看不到而已。
他用"太虛"表示"氣"的消散狀態,這是本來的原始狀態,"氣"是"太虛"與萬物的合稱。
民胞物與
在《西銘》中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無與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稱,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於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天下萬物又不是絕對平等的,有嚴格的登記界限,是先天存在的。他在《正蒙·動物》中說:"生有先後,所以為天序,物之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後經正,知秩然後禮行。"古文中常用一字來表意,現在則常用兩個字的合成詞來表意,如"秩序",分開成兩個單字,含義也是相同的。
等級是天然的、先天的,所以人應該承認、遵守這種等級,應該遵守倫理道德,這也四天經地義的事,命運的安排,任何人都不能逃避這種義務。後來,朱熹充分發揮了這種思想,使之更加系統化,等朱熹死後,很快在南宋末年被統治者利用,從此以後,元明清一直作為統治思想使用,強化了三綱五常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
同時,張載還繼承了孟子的性善理論,認為"天性"從開始時是至善至美的,但最終能否達到至善的境地,還在於後天的自我努力。對於人的慾望,他認為不全是惡的,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的,這是符合"天理"的,如果過分了,就是"人慾",應該克制、消滅。他提倡"立天理"、"滅人慾",後來也被朱熹發揮成"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對於"天理"和"人慾"的區別很清楚:吃飯就是天理,要吃美味佳餚就是人慾。理學思想中安於現狀,保守的特點從這方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這就是後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抨擊儒家思想時的主要攻擊點之一,也是我們現在應該從思想中剔除的因素。敢於進取、不懼失敗才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和國家應該具備的素質。
5、桓溫
桓溫(312—373)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西北龍亢集)人,東晉宣城內史桓彝之子。桓彝為北方世族,西晉永嘉之亂後隨晉元帝南渡,很得信任,先後任中書郎、尚書吏部郎等職,名顯朝廷。明帝時,桓彝拜散騎常侍,曾與明帝密謀平定王敦之亂,以功封萬寧縣男,後為宣城內史。桓溫未滿周歲時,名臣溫嶠見到他,說,「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稱贊說:「真英物也。」因為得到溫嶠的賞識,桓彝便給他取名叫作桓溫。
桓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時人劉惔認為他是稍遜於「孫仲謀、晉宣王之流」的人物。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作亂,桓彝被蘇峻部將韓晃殺死。桓溫年才十六,但他「枕戈泣血,志在復仇」。桓溫十八歲這年,曾參與殺害他父親的涇縣縣令江播病死,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為其父守喪,因怕桓溫前來尋仇,預先將兵器放在身邊。桓溫詭稱弔孝而入,手刃江彪於喪廬之中,又追殺其二弟於道,終報父仇。桓溫由此為時人所稱。
桓溫成人以後,以選尚明帝之女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又襲父爵為萬寧縣男。成帝咸康元年(335),桓溫除授琅玡太守,登上仕途。這一年,桓溫僅二十三歲。康帝建元元年(343),桓溫進位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徐州刺史。
穆帝永和元年(345),久踞荊州的權臣庾翼病死,他臨死前上表請以子庾爰之繼已之任。由於荊州是東晉重鎮,關於庾翼的繼承人選在朝臣中引起爭論,有人認為諸庾世在荊州人情所歸,應依庾翼所請,以庾愛之鎮守荊州。但時任宰輔的侍中何充認為「荊楚國之西門,戶口百萬,北帶強胡,西鄰勁蜀,經略險阻,周旋萬里。得賢則中原可定,勢弱則社稷同憂……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西夏之任,無出溫者」。丹楊尹劉惔認為桓溫確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可使居形勝之地,其位號宜常抑之」。因此他勸會稽王司馬昱自己出鎮荊州,又請以自己為軍司,司馬顯不聽。於是桓溫出任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其地民風勁悍,兵強財富「居天下之半」,素為東晉重鎮。東晉在江南立國,以建康為京都,以荊、揚為根本,而荊州地處揚州上流,常能對京師建康形成威脅,故 唐杜佑說:「稱兵跋扈,無代不有,是以上游之寄,必詳擇其人 焉」。桓溫既居此形勝之地,就為他日後專制朝政,幾移晉室的作法打下了基礎。
寧康元年七月,桓溫病重身死,年六十二歲。終於沒能實現他先加九錫,再漸移晉室的野心。
6、許由:
許由,字武仲,上古人。相傳許由為昆吾部落首領,其部落沿穎水之濱游牧生活,繁衍生息,是當時中原地帶一支很有影響的部落氏族。
我國歷代文獻對許由其人多有記載。《琴操·卷下》: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飢者仍山而食,渴者仍河而飲……情操高尚,為人耿直,邪席不座,邪膳不食,人稱高士。
有人見許由用手捧水而飲,極不方便,便送一瓢與許由,他用瓢飲後,將瓢掛於樹杈,風吹瓢鳴,許由怕影響別人休息,隨摔碎於地。
許由的賢能清雅,高風亮節被當時的皇帝堯聽說了,堯十分飲佩,決定將帝位禪讓給許由,許由堅辭不受,堯又召他為九州長,由聽了堯的這番話,許由以為功名利祿污染了他的耳朵,跑到小溪旁將耳朵洗了又洗。許由怕堯再派人請他入朝為官,隧率許氏部落逃隱到 箕山之下,穎水之陽,也就是許昌以東的這片大平原隱居起來,過起了躬耕自資,自食其力,修閑自在隱居生活。許由安居樂道,還創作了一首《安樂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掘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與我何由哉?
許由不喜功名利祿,獨愛恬靜與田園生活,感動著一代代後人,歷代文人墨客曾寫詩作賦贊美許由,明代大詩人付梅曾寫詩贊道:
獨愛雲林境界幽,綠蔭蔽日翠共浮。率瓢崖畔挑煩熱,
洗耳溪水枕細流。每有涼風來樹底,更無塵事到心頭。
許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
7、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
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里。正始
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
已不可為,於是他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
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
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採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
9篇、詩90餘首。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阮籍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原集已佚。
8、嵇康:
嵇康(223-262):三國時譙郡銍(今宿縣西南)人,字叔夜,魏晉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出類拔萃的「竹林七賢」第一人。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書畫。在哲學上,他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回到自然,厭惡儒家各種人為煩瑣禮教。在政治面目上表現為剛腸嫉惡、鋒芒畢露。遭鍾會陷害,被司馬昭所殺,臨刑前,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嵇康是「正始文學」的代表作家,文風犀利,潑辣灑脫。一生勤奮著述,他的詩文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中有較高地位,「心寫心聲不失真」是嵇康詩文最突出的特點。有《嵇中散集》。
9、劉伶:
劉伶西晉沛國(今安徽宿縣)人,字伯倫。 「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參軍 。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 禮法」表示蔑視。
10、王謝二族:
這是東晉的兩個家族,王導是一家,謝安是一家。
王導(276—339年)字茂弘,琅琊臨沂人,東晉開國大臣。初襲祖爵即邱子,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永興二年(305年),晉室以司馬睿為平東將軍,出鎮下邳。睿因知王導韜略過人,便請求要其擔任安東司馬。從此,二人關系更為密切,「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睿「用王導計,始鎮建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司馬睿於公元318年在建康(今南京市)稱帝,王導任丞相。睿稱帝時,邀王導和他坐在一起,受百官朝拜,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司馬睿初到江南時,南方士族對他很冷淡,王導等深知,如果得不到南方士族的尊重和支持司馬睿的統治是不會穩定的。在與王敦磋商後,乘三月上巳節,請司馬睿親自出宮觀禊。當時,元帝乘著肩輿,在隆重的儀仗簇擁下,巡行街市,王敦、王導等北方南遷士族首領,都騎馬跟從。顧榮、賀循等江南士族首領見到後,十分驚懼,「相率拜於道左」。其他地方名流,自然不敢怠慢了。「由是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
王導有舉賢任能之長:永嘉五年(311年)六月,西晉首都洛陽被匈奴貴族首領劉曜、石勒、呼延宴等攻陷,北方士族紛紛南遷。王導面對此景,勸告司馬睿「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在廣招人才方面,可謂具有慧眼之識。
恢復中原、統一中國,中王導的光輝思想。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一段精採的記述:「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惟王丞相(導)愀然變色曰:『當共謬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眾人皆收淚而謝之。後來,司馬睿根據王導的積極建議,派祖逖等北伐中原,一度幾乎收復黃河以南的全部失地。
王導歷任東晉元、明、成三帝時代,出將入相,官至司徒,封始興公,進位太保。他對江南地區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對穩定東晉王朝和社會的安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謝纘,曹魏時任過長安典農中郎將(據羅振玉《芒洛家墓遺文四編·補遺》所收「謝府君神道」);祖父謝衡,是西晉有名的儒學家,「博物多聞」,「以儒素顯」,任過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騎常侍一類的文官。父親謝裒(一作褒),永嘉之亂時攜家南渡,在東晉政府中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等要職。謝安出身於這樣的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養。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贊賞,說:「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當時社會名流如劉真長、王羲之、王蒙、支遁等都對謝安有很高的評價。因此,社會上把謝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謝安早年無意仕宦,朝廷公府雖屢次召辟他出來做官,都被他以身體不好為借口辭退。他寓居在會稽的東山(今浙江上虞縣一帶),經常與王羲之、支遁、許詢等人一起遊山玩水,吟詩詠文,過著逸士一般的悠閑生活。咸康中,在揚州刺史庾冰的強迫下,不得已出任為庾冰的僚屬,但只一個月左右,便又辭職回家。後吏部尚書范汪提名謝安任吏部郎,謝安即寫信拒絕。御史中丞周閔奏謝安被召,歷年不到任,應禁錮終身。經皇帝下詔才赦免。謝安堂兄謝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並四州軍事,握有相當的軍政大權。昇平元年(357)謝尚死,謝安的哥哥謝奕接任謝尚的官職。次年,謝奕也死去,其職由謝安的弟弟謝萬接任。謝氏一家,屢出大官,家門富貴,只有謝安一人隱退。謝安妻子是名士劉惔的妹妹,也是名門閨秀,問謝安為什麼不出來做官,謝安輕蔑地說:「恐怕免不了要出來的。」謝安隱居時,每外出遊玩,常帶妓女相隨,司馬昱(後即位為簡文帝)當時任宰相,聽後說,「謝安既然肯與人同樂,也不會不與人同憂,召他會出來的。」果不其然,謝安還是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對政局有明智的見解。隱居時,亦常常協助兄弟從政。謝萬任吳興郡太守時,謝安隨萬赴任。謝萬有時貪睡,謝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風呼他起來理事(《太平御覽》卷七○一引《俗說》)。昇平三年,謝萬奉命討伐前燕,謝安也隨軍北上。謝萬為人傲慢,謝安便勸他說:「你身為元帥,應常常關心手下將領,使大家齊心協力,哪裡有像你這樣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謝萬不聽,反而每稱諸將為「勁卒」,手下的人都對他很不滿。謝安十分著急,親自登門拜訪謝萬的部將,對他們厚相遜謝親托,自隊帥以下無一例外,深得人心。後謝萬戰敗,手下本欲乘機起事,因念及謝安的緣故才作罷。
昇平三年,謝安的名聲愈來愈大,甚至有人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謝萬兵敗被革職,謝氏兄弟再無人擔任高官,為避免門戶中衰,謝安便毅然決定出仕。昇平四年八月,謝安出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當時年已四十了。桓溫得謝安為僚屬,十分高興。對左右的隨從說:「你們可曾在我的僚屬中見過這樣有才能的人?」謝安最初官職不高,但頗有威望。曾推薦門生幾十人給田曹中郎將趙悅子錄用,趙悅子上報桓溫,桓溫讓他錄用一半,但趙悅子認為:「當年謝安在東山時,官府名流屢次催逼,惟恐他不關心政局人事,今天他自己從鄉選舉士,哪裡有反而不用的道理。」於是,全部錄用。
昇平五年,謝萬病逝,謝安歸郡赴葬。不久,轉任吳興太守。在職期間,無重大建樹,但為政清平。後人思念他,立了「吳興太守謝安碑」(見陸心源《吳興金石記》)。咸安元年(371),升為侍中。這一年,桓溫廢海西公,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簡文帝風姿優美,喜儒學、玄學,頗勤於政務。但無濟世大略。謝安將他看作惠帝之流,只能清談而已。二年,轉任吏部尚書、中護軍。七月,簡文帝去世,太子司馬曜繼位,為孝武帝。桓溫原以為簡文帝臨終會禪位給自己,不然,也會讓他居攝政事,協助太子從政。簡文帝原也有這種打算,但由於王坦之、王彪之等人的反對才作罷。桓溫懷疑是謝安、王坦之從中作梗,對他倆懷恨於心。寧康元年(373)二月,桓溫從姑孰入朝,駐扎於新亭,大列兵衛,傳說要見王坦之和謝安。當時傳說桓溫要殺王、謝,取司馬氏而代之。王坦之十分害怕,問謝安怎麼辦。謝安神色不變說:「晉室存亡決定於我們這一次的行事。」便與王坦之去新亭見桓溫。朝廷百官都排列在道路兩旁拜見桓溫,王坦之嚇出一
㈣ 歷史上一些名人失敗多次才成功的例子,不要太多 兩個就行 但要詳細點
1、勾踐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華夏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荀子·王霸》》認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
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 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
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
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因其「卧薪嘗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
2、孟明視
孟明視(生卒年不詳),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史稱孟明視,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縣)人,秦相百里奚之子,秦穆公的主要將領。
他曾率領秦軍與晉國決戰,屢戰屢敗,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晉軍。秦穆公見晉國屈服了,就率領軍隊轉到崤山,掩埋了三年前在這里陣亡的將士的骨骸,祭祀了三日才回國。
秦國打敗了中原的霸主晉國,威震西戎,有二十來個小國和部族都爭先恐後地歸附了秦國,使秦國擴地千里,成了西戎的霸主,這都與孟明視有著一定的關系。
3、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里街道)人。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
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敗屢戰。
但能夠知人善任,注意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擊殺西楚霸王項羽,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即位於定陶汜水之陽,後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
4、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5、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帳歸家。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明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勾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蒲松齡
㈤ 關於歷史名人
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居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而聞名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孔子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為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齊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小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齊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鄵、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的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經》、《尚書》,訂《禮記》、《樂記》,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便死去。孔子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路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公元前479年),孔子73歲,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㈥ 關於歷史名人的事例
1、萬斯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2、魯迅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
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鮑叔牙
在年輕時,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鮑叔牙知道管仲家裡窮,每次做生意他都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而收益卻只有三分之一,這也許他的家人對此感到不滿,但鮑叔牙每次都解釋說,管仲家裡窮,該多給他分一點,於是每次都會多分給他一部分,總是為朋友著想。
有時候管仲做事沒做好,鮑叔牙也不認為他很愚蠢,當時管仲當了大官,帶著士兵外出打仗,但自己卻總不敢身先士卒,常常被人譏笑他的膽小懦弱,但鮑叔牙卻解釋說,她家有老母親要養,並不是他自己膽小懦弱,而是認為受條件所約束。
管仲曾經做官,也經常被人逐出,但鮑叔牙也深信他的朋友並不是沒有能力,只是沒有時機和運氣。後來管仲感嘆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後來鮑叔牙把管仲推舉做了齊國的丞相。幫助齊國建立春秋霸業。
4、魯迅理發店理發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朴,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發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發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發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發,理發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著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發。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
理發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發師聽了大窘。
5、蘇秦
蘇秦是洛陽人。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雖然很疼,有時候都刺出血了,但是這樣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夢想。
㈦ 有那些歷史上的名人因錯誤而有所成就
蘇軾因為錯認赤壁 赤壁懷古千古傳誦 我在說個比較經典的 比如青黴素的發現
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葯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在1928年夏弗萊明外出度假時,把實驗室里在培養皿中正生長著細菌這件事給忘了。3周後當他回實驗室時,注意到 一個與空氣意外接觸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中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黴菌。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隻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後給其中的4隻用青黴素治療。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隻用青黴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這真像一個奇跡!」弗洛里說道。此後一系列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青黴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到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㈧ 歷史名人 所犯的錯誤及改正方法
華盛頓,他因為貪玩曾砍過一棵櫻桃樹,後來經過他父親的教育,他深深的懺悔,改正錯誤之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總統之一。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麼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了宴席
㈨ 歷史上的名人及事件
春秋 晏子來 二桃殺三士 晏子使楚
戰國自 白起 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
秦 趙高 指鹿為馬
漢 司馬遷 著史記
三國 華佗 編制五禽戲,使用麻沸散
晉 王羲之 書聖,作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南北朝 酈道元 著《水經注》
隋 楊廣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唐 杜甫 詩聖,作《杜工部集》
五代十國 李煜 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 寇準 澶淵之盟
元 丘處機 創立道教全真教派
明 董其昌 創立「南北宗」畫論
清 紀曉嵐 主編《四庫全書》
㈩ 歷史上名人選擇的事例
1、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孩子選擇合適的教育環境,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選擇合適的環境也是一種教育的方法,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2、魯迅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剛開始之所以學醫,除了恨中醫耽誤了他的父親的病,便是想醫治自己的牙病。帶著國願、家難、自我治療三重目的,1904年9月,魯迅到了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然而兩年之後,魯迅忽然決定選擇寫作放棄學醫,魯迅之所以棄醫學文,是因為感受到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
3、霍去病徵戰匈奴。
霍去病屢立戰功,擁有高官厚祿,漢武帝甚至給他建造了一棟豪宅,但是霍去病謝絕了漢武帝的饋贈,說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在自我榮華富貴的享受和國家民族的責任之間,選擇了後者。
4、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那年的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粗俗而又傲慢,陶淵明不願意趨炎附勢,對督郵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陶淵明在功名富貴和淡泊名利之間選擇了後者,成為佳話。
5、錢學森放棄國外大好前途,選擇回國報效祖國。
在美國留學的錢學森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