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晉代歷史人物
您好!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晉朝的基本情況: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266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網路
西晉著名歷史名人:
司馬炎(西晉建立者)、司馬衷(腦子有問題的皇帝)、賈南風(長相奇醜、弄權的皇後)
【東晉的歷史比較混亂:
東晉是門閥世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著名歷史名人:
司馬睿(東晉建立者)、王導(著名宰相,曾輔佐晉元帝司馬睿,是三朝元老)、祖狄(將軍)、謝安(名士、宰相)、劉裕(南朝宋的開國皇帝)、苻堅(前秦天王)
————
晉朝著名文人、書法家等:
謝靈運、謝道韞、謝玄
【謝玄是謝安之侄,是謝安大哥謝奕的兒子。另外才女謝道韞是謝奕的女兒,就是謝玄的姐姐。謝靈運是謝玄嫡孫。】——參考自網路貼吧……這關系太凌亂了……
謝道韞嫁給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從此有了「天壤王郎」的故事。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陶淵明
潘岳(四大美男之一的西晉的潘安~),陸機和他弟弟陸雲【潘才如江,陸才如海】合稱二陸。
…………
還有問題歡迎追問O(∩_∩)O
Ⅱ 兩晉南北朝史人物簡介
1、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265~290年在位), 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 , 晉元帝司馬睿從父,母為文明皇後王元姬。
初以父勛,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鄉公曹奐,遷中撫軍, 進封新昌鄉侯,拜為撫軍大將軍、 晉國世子。咸熙二年(265年),拜為相國,襲封晉王。 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建都洛陽,年號泰始。
2、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即晉元帝,東晉王朝開國皇帝(318—323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
太熙元年(290年),襲封琅邪王,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作戰失利後,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拜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聽從王導建議,南渡建康,籠絡結交江左士族。永嘉七年(313年),拜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
永嘉之亂,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建興五年(317年),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擁戴下,即位為晉王,年號建武。太興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稱晉元帝,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3、晉明帝司馬紹(299~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晉王朝第二位皇帝(322~325年在位),晉元帝司馬睿長子 ,晉簡文帝司馬昱異母兄,母為宮人荀氏,
性情孝順,文韜武略,聰明有機斷。永昌元年(322年),正式即位。在位期間,憑借弱勢之中央,成功制衡權臣世家,推動南方社會安定發展。
太寧二年(324年),平定王敦叛亂,停止追究王敦黨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導,保持與江東士族和諧關系,成功做好「王敦之亂」善後工作,穩定東晉王朝的局勢,對安定國家大局和皇室權威影響深遠。
4、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隆安三年(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即位後,又派兵南征林邑國,使其全境歸附。
5、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後杜氏。
拓跋燾自幼聰明大度,應付裕如。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號始光。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親自率軍征戰,周旋於險境。善用騎兵,輕騎奔襲,攻滅胡夏、北燕、北涼,征伐山胡,降伏鄯善、粟特等西域諸國 ,驅逐吐谷渾,攻取劉宋河南重鎮,統一中國北方。
Ⅲ 高中魏晉南北朝的重要歷史人物和事跡
拓跋珪:北魏的開國君王,軍事才能不用多說了,唯一該被批評的是他規定了「凡是生下太子的女人都得斬首」,不過看在他殺了自己的愛妃上,不得不承認他是個偉大的人。
拓跋燾:北魏太武帝,軍事奇才,可惜為人殘暴之至,令人汗顏。
元英:北魏皇族成員(北魏從孝文帝後就改「拓跋」氏為「元」),生得一張英俊的臉孔,身為貴族的他卻不甘於呆在宮庭里享受,而是經常親自外出征戰,對此南朝名將韋睿嘆道:「元英啊,你怎麼不乖乖呆在宮廷里呢?這樣我可以少些麻煩。」元英雖在鍾離之戰中慘敗給韋睿,但不可因此而否定他的才能。
楊大眼:氐人,跟隨著元英,武藝高強,身看黑色鎧甲,身才高大且頗有謀略(這樣看來和南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簡直是相反了過來)。
蕭寶寅:原為南齊皇族,南齊滅亡後逃亡北魏,當時他只有17歲,一心想復國的他,結局十分悲壯,令人嘆息。
奚康生:北魏名將,據說他身上帶著的那把弓是南齊政客蕭衍送給他的,出於對蕭衍的感激,他決定不用這把弓來射南齊人,然而蕭衍後來成為了南梁的開國皇帝……
邢巒:北魏智將,與元英齊名,他看到鍾離之戰將會是一場難以勝利的戰役,於是要求退出。
慕容白曜:北魏名將,他是燕國人的後代,冤死,後孝文帝為他平反。
薛安都:原是南宋猛將,後投靠了北魏。
爾朱榮:北魏後期的一流名將,當時各地民眾起義造反,其中以葛榮的聲勢最大,號稱百萬,爾朱榮抓住敵人都是些沒有實戰經驗的烏合之眾這一點,率領7000人對葛榮發動了突襲,最終在這支外強中乾的隊伍里擒荻了葛榮。南朝名將陳慶之北伐時,爾朱榮率軍將陳慶之擊退。但爾朱榮是個有才無德的人,策動了河陰屠殺,最終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高歡:東魏丞相,宇文泰的死對頭,相當能打戰,這點誰也無法否認,他可以說是個十足的奸雄,後被北齊追尊為神武皇帝。
高長恭:美男子一個,上戰場時總是帶著面具(頗有傳奇色彩叻~至於他為什麼要帶面具,我不清楚,大概是長得太帥了,害怕人們看到後無心戀戰了吧?)他和斛律光、段韶並稱北齊三將。
斛律光:北齊三將之一,其軍事才能有可能是三將中最優秀的一個,但他的結局卻很悲慘,沒有倒在沙場上,卻倒在了自己人手上!
段韶:北齊三將之一,這三個人可謂充滿了魅力,有他們在,北周皇帝就一天得不到安寧。
高敖曹:跟隨高歡一起作戰的勇將,他對高歡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人物。
竇泰:也是跟隨高歡一齊作戰的,很有軍事才能,與宇文泰爭戰時中了埋伏戰死,他的死迅傳到高歡耳里時,高歡為之震驚。
侯景:北齊名將,竭族人,筆者很討厭他,但憑心而論,他的確是很有才能的,曾被南朝名將陳慶之打得落花流水,陳慶之去世的幾年後,他便南下樑國亂了江南,最終不得好死。
宇文泰:西魏丞相,高歡的死對頭,頗有英雄氣概,治軍嚴肅,深得民心,長於戰略籌劃,善於任人為賢,後被北周所尊為太祖文皇帝。
宇文邕:北周武帝,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滅了宿敵北齊,但他死後其江山卻被普六茹堅(楊堅)篡奪。北齊、北周這對死對頭最終都不是贏家,重演了當年晉篡魏的鬧劇,真是歷史的一大諷刺。
宇文護:北周皇室,後被周武帝除掉。
韋孝寬:有他在,高歡就要被氣死。
於瑾:北周名將,位高但為人謙虛,頗有智謀。
李虎:北周一大強將,為人武勇,有擒豹之力!
獨孤信:又一個讓北齊傷腦筋的北周武將。
楊忠:楊堅的父親,善戰,後被追增為隋朝的皇帝,但他其實是個十足的南北朝人物,和司馬懿這樣的人是有所區別的。
劉裕:南宋開國皇帝,軍事才能絕對是南北朝時期數一數二的,他就好比南方的曹操,戰績顯赫,不過他北伐後急著回國篡位,結果導致則收復的領土重新落入北方人的控制之中,這一點很受爭議。
檀道濟:南宋前期的名將,為人武勇,號稱「關張弗若」(關羽、張飛也比不上他),可惜宋文帝後期變得昏庸猜忌,檀道濟最終被害死,臨死前他氣憤地說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
裴方明:南宋名將,歷史書上並沒有為他列傳,但他絕對是個有才能的人,和檀道濟一起受冤而死,宋文帝後期的作法直接剝弱了宋國的力量。
沈慶之:南宋老將,歷來人們總批評他是個屠夫,這對沈慶之是有失公正的,在那個君令如山的封建朝代,沈慶之想違君命也難,況且皇帝命令他進行屠城的時候,沈慶之為了減少傷害,下令凡是身材在規定的標准以下的人可免死,結果救回了上千人,人們往往只顧著批評沈慶之,卻不去批評那個主謀暴君!沈慶之也是個勇於直諫的人,曾多次忠言規勸暴君的兒子廢帝,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宋國離滅亡不遠了。
沈攸之:南宋名將沈慶之的侄子,最終兵敗自殺。南宋後期皇室自相殘殺極其嚴重,沈慶之等將領百官都成了犧牲者。
臧質:南宋軍事將領,防城能力超強,北魏皇帝拓跋燾攻擊南宋時,他和沈璞兩人負責防守一個城池,拓跋燾竟連續一個月拿他們毫無辦法。可惜他們倆有如此才能,最終卻因造反受誅。
沈璞:和臧質一起抵抗拓跋燾入侵的將領,結局上邊說過了,再嘆息一個。
周盤龍:南齊名將,多次擊退北魏軍,深受齊高帝蕭道成的欣賞。
崔慧景:南齊大將,朝廷後期腐敗,齊帝大肆濫殺,崔慧景於是造反,最後戰敗,軍隊大亂,他本人單騎逃走,結果被漁夫殺死,時年六十三歲。
陳顯達:南齊大將,南齊後期也和南宋一樣,走上皇帝互相殘殺的腐敗道路,陳顯達在此期間被殺。
裴叔業:南齊大將,朝廷後期腐敗時他曾想投降北魏,還未投降就死了,在他決定投降的時候蕭衍曾規勸他不可這么做,他不聽,幸虧最後死了,如果他能活久一點的話,他一定會後悔沒有聽蕭衍的話。
韋睿:不用多說了,南梁老將,也是南北朝期間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將,在鍾離之戰中大敗北魏中山王元英,此外,他還曾奪下了百年易守難攻之城——合肥。此後名聲威震四方,北魏人稱為「韋虎」。即使是選「中國最強的一百位名將」,他也大有入選的成份。
曹景宗:南梁名將,為人豪爽,但好掠城,鍾離之戰的指揮者,可惜鍾離之戰完結不久後他就去世了。
昌義之:南梁名將,鍾離之戰中他負責守城,兵力只有3000人,但卻成功地擋住了元英的80萬大軍,韋睿和曹景宗到來後最終打敗了元英,昌義之當時高興地喊:「復活了!復活了!」
裴邃:南梁名將,曾率軍北伐,但終因南梁的腐爛而失敗。直到公元526年止,裴邃與韋睿、曹景宗、昌義之,以及北魏的元英、楊大眼、刑巒都告別了人世,同一時期的名將都死了,這可謂上帝的安排吧。
陳慶之:南梁名將,陳慶之不會射箭、不會騎馬,也不是什麼大戰略家,但卻頗有膽略,因此往往會讓敵人意想不到,出奇制勝。他出身於寒門,當時的社會環境講求「庶士分明」,因而陳慶之被壓抑了20年,直到40多歲才有了展露才能的機會。後趁北魏內亂時率7000人北伐,一路上過關斬將直沖洛陽,嚇得北魏那位沒有實權的孝庄帝趕緊逃往河北,可惜南梁實在太腐敗了,陳慶之向朝廷要求增援遭到了拒絕,7000人最終死在了北方,只有陳慶之等少數人逃回了南梁。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受到六鎮起義、內亂、互相殘殺的北魏後防有多麼空虛,尤如紙老虎一般,梁武帝有如此好機會卻急著去當皇帝,白白錯過了滅北魏的時機!藉此順便罵罵梁武帝一下,梁武帝之後還宣誓要「北伐」,但沒有動靜,看來只是想唬唬人罷,北齊的侯景卻當真了,率軍南下,幸虧陳慶之將其擊敗,梁武帝再也沒有北伐的意思,這明顯得很。在雄心不再的梁武帝下邊做事,陳慶之等人可謂倒霉到了極點,他此後也只能搞內政了,他和羊侃繼續受到梁武帝的壓制,直到死去為止。
蘭欽:南梁名將,與陳慶之齊名,才能不用多說了,但卻因中毒而死,可惜!
羊侃:又一個被梁武帝壓制的名將,蕭衍真該罵,有這么多的名將卻不好好珍惜,簡直辜負了羊侃的一片忠心!(羊侃出生在北魏,他聽眾父親的遺言逃回了故鄉江南,誓要為南朝效力)侯景亂梁前後,羊侃不止一次向蕭衍提出要小心侯景,但蕭衍不聽,這好了,侯景造反了,幸好有羊侃在,侯景拿他沒法,可就在這關健的時刻,羊侃卻去世了,之後侯景少了這一大障礙,也就成功進入了建康(南京),蕭衍腸子都悔青了,不住地嘆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王琳:南梁最後一個名將,因出於對蕭氏的忠誠,從而起兵反對篡奪了南梁江山的陳霸先,失敗後逃往北齊,最後被陳將吳明徹捕獲殺死。王琳如此漢子,卻因忠於一個不值得他去忠誠的王朝而死,實在可惜!(各位看官可以去看南梁後期的歷史,那些蕭氏皇族簡直一個畜生過一個)
陳霸先:陳朝的開國皇帝,為人豪爽,另一個「劉裕」。侯景亂梁時,所有蕭氏成員卻忙於內訌、搞分裂,反倒是陳霸先決心和侯景對抗到底,真是一大諷刺。陳霸先是個有作為的人,南朝本該在555年便宣告結束,但因他的挺身而出,使得南朝延續了30多年,可惜他建立的陳朝卻是個沒有前途的王朝,陳朝從建國那一天開始就已經在走向了衰亡,他本人才當了3年皇帝就去世了,真可惜,只留下一個爛攤子讓那群無能的人去收拾。
周文育:陳朝的開國功臣之一,為人武勇,是陳霸先不可多得的好幫手。
侯安都:陳朝開國功勛之一,也是一個武勇的猛將。
杜僧明:也是陳朝開國元勛之一。陳霸先曾對這三人說:「你們都是良將,但都有短處。杜僧明有大志而少見識,對手下過於親近而對上級過於傲慢,以功勞自大而不注意自己的短處。周文育交不擇人,對人過於推心置腹而缺少防備。侯安都傲慢輕佻,任意而為。這些都不是保身之道。」後來果然一一應驗。
吳明徹:筆者很喜歡的一個名將,他的結局很悲壯,在腐敗的陳朝政府的指令下,他帶病北伐,最終死在了北方,當時有一個叫庚信的學者,本是南梁人,後因侯景亂梁而北逃,時時想念故鄉,他善於作文和寫墓誌銘,北朝有不少貴族曾請他作銘,但都被他拒絕了,後來他聽說南朝的吳明徹死了,便前往為吳明徹作銘,這可謂英雄惜英雄,令人看了後倍覺傷感。
蕭摩訶:陳朝最後的一位名將,非常武勇,19歲時就單挑沒有輸過(一說13歲,恐不正確),為吳明徹的副將,參與過吳明徹的那次北伐,吳明徹死後,成為了陳朝唯一的支柱。陳朝的腐敗終於自食其果,招來了亡國之恥,被隋朝所滅,蕭摩訶本人不服隋朝,後參加過反叛,終受死,可惜!
Ⅳ 誰能提供晉朝歷史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後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大晉一統天下,後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於拖死這一千古名相,並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於徹底斷了。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於取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准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而原來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而他選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於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於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後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後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後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捨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後趙作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馬扼殺了。
然後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動了南征。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天下或許不是什麼難事吧。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並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後人無盡的話題。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造了一個時代,他們製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Ⅳ 關於魏晉南北朝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
北魏孝文帝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南北融合。遷都洛陽,開鑿石窟。另外莫高窟在此時開始開鑿
Ⅵ 晉朝歷史人物有哪些
王羲之父子,謝靈運,竹林七賢
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歷史人物有誰
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歷史人物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司馬炎,理由是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的統一全中國的人。
Ⅷ 晉朝歷史人物戚黃洋
你說的應該是春秋時抄期晉國的祁黃羊
祁奚 別稱 祁黃羊
祁奚(前620(壬申年)--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黃羊,春秋時晉國人(今山西祁縣人),因食邑於祁(今祁縣),遂為祁氏。周簡王十四年(前572年),晉悼公即位,祁奚被任為中軍尉。祁奚本晉公族獻侯之後,父為高梁伯。「下宮之難」後,晉景公曾以趙氏之田「與祁奚」。悼公繼位,「始命百官」,立祁奚為中軍尉。平公時,復起為公族大夫,去劇職,就閑官,基本不過問政事。祁奚在位約六十年,為四朝元老。他忠公體國,急公好義,譽滿朝野,深受人們愛戴。盂縣、祁縣均設有祁大夫廟。他曾推薦自己的殺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職位。
君子認為祁奚為這種情況下能夠推舉有德行的人。稱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諂媚,安排他的兒子而不是勾結,推舉他的副手而不是結黨。《商書》說:「不偏私不結黨,君王之道浩浩盪盪」,這說的就是祁奚啊。解狐能被推舉,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個官位而成就三件事,這是由於能夠推舉好人的緣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舉類似他的人。《詩》說:「正因為具有美德,推舉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這樣做的。
Ⅸ 晉朝有趣的歷史故事資料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後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大晉一統天下,後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於拖死這一千古名相,並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於徹底斷了。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於取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准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而原來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而他選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於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於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後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後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後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捨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後趙作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馬扼殺了。
然後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動了南征。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天下或許不是什麼難事吧。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並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後人無盡的話題。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造了一個時代,他們製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於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於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後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怎麼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而且此時已經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後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後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麼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麼吉兆呢?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在劉裕出生後便已經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並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嬰兒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代這樣用奶粉喂養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准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後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後這達官貴人家裡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長大之後繼承家業,日後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最後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後發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並且寄住在他家中。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說之後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後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後的成就,那也誇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成年,顯出一定潛質。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後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成為一個「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事廉隅小節」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麼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病逝,他續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後母蕭氏獨自撫養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並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麼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麼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後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後作戰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後,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北方後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苻堅按壓不住一統天下的野心,終於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轉眼間,那個一統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役。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北府軍的驍勇引發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准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當時並沒有後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麼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掌握大權,並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Ⅹ 晉朝歷史
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國司馬氏建立起來的國家,它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了當時還處於分裂之中的中國。但由於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在很短的時間內,西晉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國又恢復到原來的分裂狀態。
三國時期,司馬懿作為曹操的軍師與吳、蜀交戰,因其卓越的軍事政治指揮才能,連續輔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為魏國的實權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卒,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掌權。司馬昭權勢極大,自封為晉王,封其子司馬炎為太子,開始准備取魏而代之。公元二六五年,司馬昭卒,其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該國號為晉,都於洛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晉王朝。司馬炎是為晉武帝。
司馬炎即位之時,三國之中的吳國還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東吳統一全國。公元二八零年,晉軍南下進攻建業(今南京),吳主孫皓出城請降,至此,魏、蜀、吳相繼滅亡,中國出現了暫時的統一。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後,武帝分封十餘有功同姓為王,又對晉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進行了調整,但由於晉臣多為前朝的名門望族,故而他們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為主,其中大部分並不適應當時晉的實際社會狀況,所以晉朝初年的經濟並未有太大發展。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馬衷繼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並不能治理國家,以至於朝中大權盡落於皇後賈氏之手。司馬氏諸王不滿於朝中賈氏專權,紛紛想殺賈氏而獨掌大權,於是便發生了晉朝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其中八王全部是晉皇室宗親。他們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齊王冏、趙王倫、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東海王越。公元二九九年,趙王倫殺賈後及其黨羽,獨攬大權。其後,又於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廢惠帝自立為帝。是為「八王之亂」之始。 此後,齊王冏、趙王倫、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成都王穎之間為了奪取政權不斷發生戰事。直至公元三零六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擁立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懷帝司馬熾繼位,歷時五年的「八王之亂」方為結束。此次發生在晉朝後期的「八王之亂」使晉朝原本就衰弱的統治進一步惡化,至西晉末年,不僅國內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鮮卑諸族也對西晉的統治虎視眈眈。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單於劉淵稱帝,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開始了滅晉的歷程。登基後,劉淵立即譴其子劉聰與大將王彌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當時在洛陽掌握大權的東海王越,為了自保,竟帶領四萬人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陽,東駐於項,並於次年憂郁而死。劉聰趁此機會消滅了東海王所部人馬,攻克洛陽,掠走晉懷帝司馬熾。懷帝被俘後,豫州刺史閻鼎與雍州刺史賈疋等人又擁立武帝之孫司馬鄴為帝,都於長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長安被圍,此時晉已無力御敵;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王朝終結。
西晉王朝是經過長期戰亂年代後建立起來的國家,加之「八王之亂」的發生,因此經濟基礎並不穩定。西晉的商業與手工業也是在經過了短時間的發展後,也被戰爭破壞而停滯不前的。與其他方面相比,晉朝的文化發展的速度比較快。至西晉年間,文學脫離了以往的史學與諸子百家的范疇,開始單獨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
晉自武帝建立政權以來,共歷三代四帝,前後僅五十一年。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