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東炮台歷史故事

東炮台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7 00:27:16

⑴ 在鴉片戰爭中,中國人奮勇抗戰的故事

1841年2月日 關天培血戰虎門

1841年2月26日,民族英雄關天培率部在虎門與英國侵略者激戰時壯烈犧牲。
關天培,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人,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這時候,外國侵略者看到清政府腐朽昏庸,千方百計企圖打開中國的大門,擴大對中國的侵略。關天培到任以後,親自查看海防要塞,決定增修和加強虎門炮台,並加緊操練軍隊。1839年,林則徐任欽差大臣,到廣東禁煙。關天培成為林則徐的得力助手。他一面積極協助林則徐收繳外商鴉片,一面認真布置海防,督造排樁,設置鐵鏈,准備抵禦侵略。
1840年7月,英水手在尖沙嘴一帶橫行霸道,殺死一無辜村民,林則徐提出抗議,要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不但不交,反而乘機擴大侵略,接連幾次向廣東沿海武裝進犯。關天培身先士卒,率領將士嚴陣以待,英勇抵抗,屢次打敗英軍,使他們的侵略行動未能得逞。
義律看到關天培率領的兵力強大,不敢任意挑釁,而英國的鴉片販子仍在繼續走私鴉片。關天培積極配合林則徐,搜捕鴉片走私船。鴉片戰爭爆發後,關天培在林則徐領導下,率兵英勇反擊英軍,英軍無法侵佔廣東,只得分兵北上,進犯天津。而昏憒的道光皇帝卻屈從了侵略者的要求,下令將林則徐革職,派直隸總督琦善替任。
琦善一到廣州,就反對林則徐、關天培的做法,下令撤除關天培多年苦心經營的海防,水師被遣散三分之二,戰鬥力最強的募勇被全部遣散,這正迎合了英軍的需要。
1841年1月,英軍乘虛而入,攻陷沙角、大角兩炮台,這樣虎門失去屏障。此時虎門炮台只有少數兵力防守,形勢萬分危急。關天培坐鎮前線,向琦善請求增援。可是,琦善這個可恥的賣國賊唯恐防礙「議和」,不敢發兵。關天培極為憤恨,決定死守。他拿出自己的銀錢補充軍餉,鼓勵將士英勇殺敵,又將數枚脫落的牙齒和幾件舊衣寄給家眷,表示了與炮台共存亡的決心。
2月26日,英軍向虎門大舉進攻。敵人在炸斷攔江鐵鏈,攻佔橫檔等幾座炮台之後,全力轟擊關天培所在的靖遠炮台。關天培率領將士,揮刀上陣,指揮士兵頑強堅守。戰斗從中午到深夜,進行得異常激烈。無奈寡不敵眾,守衛炮台的將士大半英勇犧牲,關天培也受傷10多處,周身鮮血淋漓,但他仍屹立陣前,親手燃炮射擊。這時,敵人從炮台背後蜂擁而上,一士兵要將關天培背下陣地,他橫刀阻止。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敵手,關天培急令隨從將大印帶走,隨從哭著拽住他的衣襟,請求一同撤走。關天培厲聲拒絕,堅持指揮,激勵士兵奮力苦戰。忽然,敵人又一發炮彈襲來,這位年逾六旬的老將不幸中彈犧牲。最後,守衛炮台的400多名將士,全部壯烈殉國。
民族英雄陳化成

陳化成(1776~1842),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抗英名將。

十六歲時,陳化成跟隨伯父來到台灣。在那裡,他親眼目睹了當地老百姓受洋人壓迫的痛苦,聽說了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英雄事跡。這些事跡深深地震憾著他,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像鄭成功那樣為國效力。

清道光十年(1830年),陳化成晉升為福建水師提督,帶領水師進駐廈門,位居武職從一品高官。雖然陳化成位列福建省水師的最高軍事長官,但他的生活卻非常儉朴,在一間不足200平方米的普通民居里他一住就是十年。

從1832年12月開始,英國軍艦不斷地侵犯我國東面沿海一帶,陳化成「督帥水師,認真巡邏」,查緝鴉片走私船和貨棧,多次將滋擾我國沿海的英艦驅逐出境。後來,英艦又多次窺伺我國福建沿海,陳化成都及時發現了敵情,親自率領將士進行阻擊,粉碎了英艦妄圖從沿海入侵中國的陰謀。道光皇帝曾在召見陳化成時對他贊不絕口,謂其「身經百戰,勇敵萬人,宜膺重任」。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侵略者全面入侵,鴉片戰爭爆發。這一年,已逾六十的陳化成正任江南水師提督。雖然年事已高,但他「益感憤激昂,誓以死報國」。在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等抗英派的支持下,陳化成積極備戰,在察看了吳淞一帶的江防地形後,他在這一帶築起了26座堅固的土堡炮台,並親自督造精良的鐵炮、火葯。江南水師向來缺乏訓練,而且沒有和敵人實戰的經驗。陳化成便任命勇敢善戰的福建親兵為教練,他還經常親臨校場,對將士們督促激勵,即使是在「風雪方盛,平地稷數尺」的寒冬臘月,年邁的陳化成也會駕著小舟和將士們一同操練。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浙江定海不幸再次淪陷,葛雲飛等三位總兵在戰役中英勇犧牲。不久,鎮海地區失守,裕謙寧死不降,投水自殺,以此報國。陳化成感慨於國家的苦難和同僚的犧牲,在寫給同鄉、四川總督蘇廷玉的信中說:「英夷到處猖出,已破虎門,勢必窺吳淞。某海上攻戰40餘年,風濤素習,嚴兵戒備。如夷來,必能破之,以振軍威。設時機不測,亦以死繼之!」

英軍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侵犯吳淞口,陳化成和全體官兵一致表示要同侵略者決一死戰,吳淞以東西炮台為犄角,對於兩江總督牛鑒向英軍求和的建議,陳化成堅決反對,他帶參將周世榮堅守東炮台。六月十六日,開蒙蒙亮時,英艦蜂擁而來,對炮台進得犯烈攻擊。在大炮不停的轟擊下,整個炮台硝煙彌漫,烈焰騰騰,彈片橫飛,形勢十分危急。就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陳化成親自上前開炮,打沉了一艘沖在最前面的敵艦。炮戰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清軍水師在陳化成的帶領下共擊沉、擊傷敵艦四艘,打死、打傷侵略者無數。清軍士氣大振,愈戰愈猛,英艦不得不倉皇逃遁。

這時,一直躲在寶山城內未敢露面的牛鑒收到了陳化成擊退英艦的消息,便大擺總督儀仗,想要到西炮台撈取戰功。沒想到,在去往西炮台的途中,英軍認出了他的旗號,對他進行了猛烈的炮擊。牛鑒聽到炮聲,頓時嚇得面如死灰,顧不得總督的身份,混在士兵中狼狽逃跑。崔吉瑞也臨陣脫逃,致使東炮台陷落。東炮台陷落後,英軍開始集中兵力圍攻西炮台。陳化成腹背受敵,水師傷亡慘重。在這緊要關頭,周世榮也逃跑了,部將請求陳化成迅速撤離炮台。陳化成爺望青天,豪邁地說:「奉命御賊,有進無退,我將以死報國。」接著,他拔出佩刀,帶領士兵與爬上炮台的敵人進行殊死搏鬥。在搏鬥中,陳化成多處負傷,戰袍被鮮血染得通紅。在擊退了一批敵人後,陳化成終因流血過多,倒在了炮台上。

吳淞保衛戰一共堅持了七個晝夜,雖然這場戰役沒有獲得成功,但是水師在陳列化成的指揮下擊毀英艦八艘,擊斃英軍500餘人。英軍統帥佔領上海後心有餘悸地說:「清朝如果有兩個陳化成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雨田,蕭山進化山頭埠村人。7歲進私塾,邊讀書邊習武。嘉慶十九年(1814)應試,補本學武生,二十四年中武舉。道光三年(1823)為武進士,授守備,又擢升游擊、參將,至定海總兵。

道光十九年(1839),葛雲飛因父病故奔喪,行前,曾上書浙江巡撫:廣東告急,恐及浙江,應事先定謀。二十年(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侵略軍進攻廣東失敗,北犯浙東,侵佔定海、鎮海、寧波。巡撫烏爾恭額,服葛之先見,專函邀之共商戰事,葛即辭母前往,主張「先言守,後言戰」。後清廷向英方屈辱議和,英軍撤離定海。葛奉命與王錫朋(壽春總兵)、鄭國鴻(處州總兵)率將士重建定海防務。二十一年(1841)九月下旬,英軍再犯定海,葛雲飛和鄭、王協力奮起抗敵,幾度擊敗英軍。當時葛雲飛一面飛書求援,一面親自組織炮火還擊,擊傷擊沉英艦二艘。苦戰4天,王、鄭先後陣亡,葛在前後無援,腹背受敵,糧盡彈缺之中,率兵士二百餘人與敵人肉搏。拼殺中,葛雲飛手握戰刀,轉戰二里許,格殺無數,氣貫長虹。終因多處中彈,依崖身亡,壯烈殉國。謚壯節。葬於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側。

葛雲飛一生善武,亦能習文。著有《寶刀歌》、《名將錄》、《制械制葯要言》9卷、《全浙沿海險要圖說》8卷及詩文等。

1840~1842年間,中國軍民抗擊英國借口中方銷毀鴉片而派兵入侵的戰爭。

清中葉以後,英國等國向中國大量輸出毒品鴉片。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次年三月,林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自此開始,戰爭經歷三個階段。

英軍首次北犯(1840.6~12) 根據英國政府的訓令,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懾於兵威,罷免林則徐,改派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准備收復定海。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 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1841年1月7日,英軍不滿談判的進展,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在此形勢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條件,納銀600萬元,換取英軍撤出廣州地區。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

英軍再次北犯(1841.8~1842.8) 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准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准備與英軍媾和(見浙東之戰)。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准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169人後攻陷鎮江。27日,英艦隊駛抵南京江面,清軍已無力再戰,全部接受英國侵略要求。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是中國軍民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的第一次戰爭,廣大官兵英勇抗戰,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由於清廷和戰不定,決策多變,將帥不善指揮,戰法呆板,加之武器裝備落後,終為英軍所敗。鴉片戰爭的實踐表明,落後的封建軍隊已不能戰勝初步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
戰前的中國:
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這強盛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
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並日趨嚴重,成為全國的普遍現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繫上,清王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此伏彼起。清王朝的統治面臨深刻的危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
列強擴張:
正當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展。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工業的發展,工業產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
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到鴉片戰爭前夕,法國工業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在鴉片戰爭前夕資本主義工業並不發達,但它正處於上升階段。19世紀3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歐洲資本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勢力,全面控制市場,因此,美國在19世紀中葉沒有足夠的力量侵犯中國。美國充當了英國侵略者的幫手,追隨英國侵入中國。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俄國從北面虎視眈眈注視著中國,隨時准備奪取中國的領土。
19世紀4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攜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歐美列強為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中國的周邊國家和鄰近地區,陸續成為它們的殖民地或勢力范圍。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古老國家,自然成為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的新對象。
鴉片輸入:
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泛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政府禁煙: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立下誓言「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表示禁絕鴉片的決心。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迫使英商陸續交出2萬多箱鴉片。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定決心。矗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六·三」銷煙壯觀場面的真實寫照,它將永遠地銘刻在中國人民心中。
戰爭經過: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資產階級發出狂妄的戰爭叫囂,一場由英國資產階級挑起的侵略戰爭爆發。
1840年6月,英軍首先進犯廣州,遭到清軍的抵抗後,轉攻廈門,又被鄧廷楨的軍隊擊退。1841年1月7日,英軍攻擊沙角、大角炮台。中國軍隊倉促抵抗,傷亡慘重,炮台失陷。英軍進逼虎門。琦善妥協求和,英國單方面宣布《穿鼻草約》。
琦善的賣國行徑激起清廷上下不滿,道光皇帝認為有損天朝尊嚴,決定對英宣戰。英軍先發制人,再次進攻虎門。關天培親自率軍堅守炮台,以身殉國。1841年5月,英軍進攻廣州,廣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繼失守。奕山等人喪魂落魄,舉白旗投降。5月27日,中英雙方簽訂《廣州和約》。
8月26日,英軍攻陷廈門。10月1日,英軍再陷定海。10日,鎮海陷落。13日,寧波陷落。道光皇帝為挽回敗局,決定第二次出兵,奕經率軍到達前線後,貿然出兵,全軍潰敗。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吳淞口陷落;7月,鎮江陷落。8月,英艦到達南京下關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條約簽訂: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主要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3)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增加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1844年7月、10月,美國和法國乘火打劫,效仿英國,先後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獲得除割地、賠款之外,與英國同樣的特權。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也都脅迫清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民眾抗英: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清軍作戰,並自發地堅持反侵略斗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眾自動組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後,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
廣東人民的抗英斗爭,給侵略軍的打擊最為沉重。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軍,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地群眾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將英軍困在牛欄崗,展開肉搏戰,英軍傷亡慘重。牛欄崗的勝利,鼓舞了人們的鬥志。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圍得水泄不通。在廣州知府的調停下,英軍才得以解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人民自發反對外國侵略斗爭的先聲,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敢於斗爭的英雄氣概。三元里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斗爭。

⑵ 有關威遠炮台的歷史資料

站在炮台身邊,目睹長虹般壯麗景觀的虎門大橋,輕輕的撫摸著沉滿歲月塵土的炮台,呼吸一股清新的海風,聆聽著大海的心跳,沐浴著溫情的陽光,就如同沉醉在少女的溫柔鄉。
威遠炮台沒有長城的那麼長,沒有長江那麼美,但可以讓你暫時忘卻鬧市的喧囂都市的紛雜,閉上眼睛,曬曬太陽,用心體會海浪的聲音,讓思緒帶你走進時光的隧道,感受一份遠去的歷史給你帶來的恬靜與詳和。
這片讓我們心靈棲息的熱地,就是我們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打響了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戰爭,拉開中國人民近代反侵略斗爭的序幕。
威遠炮台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威遠島南山前偏西南海灘處,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於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為加強廣東海防力量,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鄧廷楨、關天培奏准於原台前加築面寬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設炮位四十個。始稱南山威遠月台,後簡稱威遠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二十六日,英軍集兵強攻威遠,數百官兵與英國侵略者進行英勇戰斗,壯烈犧牲,炮台陷落後被毀。二十三年(1843年)再建,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軍摧毀,至光緒八年(1882年)由總督張樹聲奏准修復。
威遠炮台與鎮遠炮台、靖遠炮台相連,是珠江咽喉的「鎖喉骨」,炮台雄偉壯觀,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寬厚0.3米、長1.5米的花崗岩石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築。全台有券頂暗炮位40個,各高2.9米,寬4.2米,深6.6米。沿檯面上還有4個露天地位,每個炮位兩邊各有一個儲蓄室。暗炮洞後面由一條2米寬的露天炮巷溝通,炮巷後面還有一條相距2米多的護牆,牆上設有槍眼,萬一敵軍上島仍可以堅持抵抗。炮台內圍有官廳1座,神廟3間,兵房12間,葯局1座,碼頭1個。原來炮台的東西兩頭各有券項城門1座,控制著炮台兩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內有廣闊的平地迴旋,結構嚴謹,險要壯觀。
威遠炮台是虎門海口防務中的主要炮台之一,在鴉片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這塊熱土上浸透了先烈們的鮮血,凝聚著軍民愛國的情懷,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光輝篇章,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
在這歷史豐碑下臨海聽風,感受歷史遺跡的風采,讓心靈隨歷史作一回寧靜而恬美的旅行。

⑶ 煙台東炮台的介紹

東炮台海濱風景區位於我國優秀旅遊城市煙台最美麗的濱海路段,這塊海域曾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稱為「可與地中海沿岸相媲美的海域」。她西與煙台山呼應,北與芝罘島遙望,東可看崆峒島,南可見玉岱山,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景觀資源。景區佔地24公頃,並擁有遼闊的海域,風光旖旎,植被繁茂,海水清澈,礁石奇異,是集海濱自然風光、古跡遺址、歷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新興大型海濱旅遊景區。 珍貴的歷史遺跡?古炮台是我國北方罕見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海防設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百年前,北洋大臣李鴻章經過考證,發現這里是難得的海防重地,於是奏請光緒帝在此興建炮台,並請德國技師督造安裝了當時技術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這里有面積多達600平方米的展室,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銅像、最近出土的文物、歷史照片以及首次面向社會展出的珍貴文獻。古炮台不但可供人們觀賞,還可以進行軍事炮火演習,重現當年歷史,激發人們的緬懷之情,同時也是煙台近代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此外,景區還擁有兩艘長達21米的豪華觀光遊船,乘坐舒適、安全的遊船在海上觀光是您最好的享受。 漫步東炮台,每一處景點都閃耀著迷人的光環,每一個景色都抒散著大海的豪情。山光、海色、人文、遺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增添了東炮台的無限魅力;陽光、沙灘、碧海藍天、美景神韻展現出東炮台詩情畫意的風景線。我們正張開熱情的雙臂歡迎海內外賓客光臨一流的海濱旅遊勝地:東炮台。

⑷ 胡里山炮台歷史背景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島東南海岬突出部,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

炮台始建於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竣工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2.2萬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炮台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風格,又有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神韻,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侵略者一再侵犯廈門,時任閩浙總督的顏伯燾歷時8個月、耗銀200萬兩,以花崗岩代替沙袋,在廈門島南岸構築「當時中國最堅固的線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台。也就是胡里山炮台的前身。

1841年4月,英軍再次進攻廈門,顏伯燾帶領清軍藤牌兵虎兵親赴石壁炮台應戰,但在英軍堅船利炮面前,清軍毫無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鍾,石壁炮台失守。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9月11日,閩浙總督卞寶第啟奏皇帝:「閩省為海疆重地,防務必須周密」,建議在閩江口及廈門口岸建造新式炮台,購置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光緒帝依准,但同時飭令卞寶第「本省自行籌款購買」等。胡里山炮台開始籌建。

1894年三月初八,炮台正式動工興建,充分利用閩南「三合土」等建材之優點,歷經二年零八個月的「鑿平山石,開辟路徑,堅築台基」,「並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城垛、戰坪、彈葯庫、兵房、軍裝房、官廳以及圍牆城門石溝暨山頂望廳、電井、海岸等工」。

1896年十一月初八,胡里山炮台終於竣工。

(4)東炮台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胡里山炮台的兩尊克虜伯大炮(現僅存一尊)是德國克虜伯兵工廠1893年生產,每尊炮價約白銀八萬兩,克虜伯大炮口徑為28生(即280毫米),大炮全炮重量為87噸,膛線84條,炮長13.9米,射程19760米。

兩尊280毫米口徑、射角為360度的克虜伯大炮威力巨大,在當時不僅是戰略性炮台,更是主炮台、指揮台。

二〇〇〇年八月,胡里山炮台的克虜伯大炮以「現存於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19世紀海岸炮」進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名錄。

胡里山炮台珍藏的克虜伯大炮是稀世的珍貴文物,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經過近十年的經營管理和景區開發,炮台和28生克虜伯大炮的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己得到深度挖掘和市場認可,國有資產得到保值和大幅度增值。

⑸ 古炮台的故事

焦山古炮台
江蘇 鎮江市焦山東麓,樹林茂密,怪石嶙峋,八座炮台成馬蹄形排列,炮口面對大江,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
由於焦山扼守著長江的咽喉地帶,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愛國名將韓世忠率領將士數千
駐扎焦山,堵擊金兵。
德柘元年(1275),宋、元大軍在焦山一帶的江面上激戰,出現過「焦圃險要屯包港,元宋興亡戰夾灘」的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近代焦山流傳著更多的浴血御敵、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下游的防務,決定修建焦山炮台,與圃山、象山、江都都天廟三處炮台略成犄角之勢,以守衛焦山及長江航道。據鎮江史料記載;焦山炮台是用質優的材料和方石為基,以黃土、石灰、細沙配糯米汁搗拌成三合土,分層夯實,表面塗有黑色保護劑,整個炮台是呈暗堡式,炮台內分設60(X)--8000斤重的大炮。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葯庫,另一座大彈葯庫在炮壘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形成,異常堅固。抗日戰爭時,炮台為日軍摧毀。現存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發動了揚子江戰役,直逼鎮江和南京。英侵略軍侵入長江,曾遭到圃山和焦山炮台守軍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擊。在副都統海齡率領青州兵和旗兵奮力抵抗,面對80餘艘敵艦,猛烈炮擊,但因寡不敵眾,炮台失守,守焦山軍民1500多人全部捐軀,海齡也自焚殉國。英軍攻陷鎮江時,軍民奮勇作戰,殊死抵抗,英勇的悲壯斗爭,引起了革命導師恩格斯的熱情贊揚,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文中稱頌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鎮江)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焦山炮台是我國抗英反帝斗爭的重要遺跡,同時亦是鎮江人民浴血御敵,狠狠打擊外國侵略者的鐵證。

⑹ 胡里山炮台歷史是怎樣的

歷史
建設背景
(一)事件背景

胡里山炮台(7張)

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一度被英軍攻陷,特別是1841年抗英保衛戰 以石壁炮台為代表的廈港要塞被英軍摧毀,加強東南防務的問題,進一步引起政府的關注。
(二)文化背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
清末,洋務運動興起,朝廷內部的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海軍,購買洋槍洋炮,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
(三)地理背景
廈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同時也是南北航線、東南亞航線重要的樞紐站。
艱難創建史
(一)卞寶第奉命「本省自行籌款購買」
1841年的廈門抗英保衛戰,以石壁炮台為代表的老式廈港要塞被英軍摧毀。閩海國門,頓時洞開。1874年 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清廷就擬在原處附近建造新型近代化的胡里山炮台,但「約需三十萬兩」白銀。此事一波三折,歷盡艱難,歷經22年才得以建成。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9月11日,閩浙總督卞寶第啟奏皇帝:「閩省為海疆重地,防務必須周密」,建議在閩江口及廈門口岸建造新式炮台,購置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光緒帝依准,但同時飭令卞寶第「本省自行籌款購買」等。
接受任務後,卞寶第考慮到「炮價籌措匪易」決定裁撤南台、材浦等處兩營兵勇,「所省薪糧以備購炮之用」。即便如此,資金缺口仍然巨大,卞寶第要求向海軍衙門借款先期購炮,然後再用「省下勇糧陸續劃還」,但因朝廷割地賠款,積弱難返,卞寶第借不到購炮銀兩。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卞寶第再次上書提出請求:「廈門與台澎聯氣,地居緊要,港寬水深,非他口可比 應添配八百磅彈大炮二尊,六百磅彈者二尊,二十一生者六尊,方可無虞,計共炮十尊。刻下定購約需三十萬兩與洋人議定,限二十個月包運到廈,價做三年交清,若臨事購買,即四五十萬兩尚不可得。」要求海軍衙門將胡里山炮台築台購炮一事列入撥款「在案」。但仍未獲「天恩俯准」。
在經費無著的情況下,光緒十六年(1890年)8月,卞寶第借為「福靖穹甲船購炮」之機,未經朝廷批准便與德商訂立合同,「並購二十八生克虜伯大炮二尊」。這一先斬後奏的舉動,實際上把朝廷「逼上了梁山」。
不久,卞寶第病重死於任上,他至死都借不到購炮銀兩,但卻開了個好頭。
(二)譚鍾麟為購炮「截留新海防捐輸」
光緒十七年(1891年),繼任閩浙總督譚鍾麟曾以「因勇餉積欠累累,京餉緊急不能周轉」為由,擬停購克虜伯大炮。
這一毀約的做法立刻引起軒然大波,「洋商慫恿德國使臣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饒舌」施壓。朝廷被迫責成譚鍾麟遵守合同,妥籌辦理。譚趁機奏請朝廷援照山東成案,截留新海防捐輸,所得資金用於購炮築台,光緒帝只好同意。於是,譚鍾麟決定改「停購」為「展辦」。
譚鍾麟隨即會同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到廈門口岸,審度前任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已設定建立炮台的胡里山地形。
光緒十九年(1893年),朝廷全面裁兵減薪,譚鍾麟仍於6月16日堅持向光緒帝請求置辦,「其廈門炮台購運巨炮,到時再行酌辦……」
同年7月18日,譚鍾麟向朝廷要價:「所購二十八生炮二尊共需價、腳、保險等項廠價六十二萬八千二十一馬克二十五分約需銀十六萬有奇。」並註明因火炮巨大,離岸安裝不易。因此,「起炮上岸需工費若干,察看地方情形再行商議」,為再次申請截留新海防捐輸打下伏筆。
是年十二月初八,譚鍾麟再次上奏:「至光緒十九年五月,展辦二年之限已滿」,因為購炮款項仍然不足,請求「再展一年,庶可湊集成數」。其理由是新海防捐「閩省每歲所捐無多」,加之朝廷海軍衙門還「將二萬兩新海防捐挪付購福靖鐵甲船炮之用」,同時,還以廈門「地方鄉紳念切桑梓情願集捐」以及「購此鋼炮,於海防有裨,並免失信洋人」等理由說服朝廷,光緒帝遂批准「再展一年」,實際上是「延辦」。
朝廷同意後,譚鍾麟就一方面會同興泉永道,發動廈門地方紳商集捐,另一方面向上海德華(德國)銀行貸款,終於「湊集成數」。
從「停辦」、「展辦」到「延辦」,譚鍾麟似乎比前任卞寶第更善於以退為進。
(三)楊岐珍「命水師管帶賴啟明繪圖」
為建好新式炮台,清廷多次派人員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曾任過駐德國公使的劉錫鴻在出洋考察過程後,給光緒帝的奏摺中寫道:「練兵築台諸制實為歐羅巴一洲之冠」。
在附單中,他詳細地介紹了德國各種炮台的建築技術和數據資料:「炮台方圓尖銳,順因地勢為之。茲方形以進,第欲其便於裝匣,妙用初不緩此。總之,累土為岡,使敵炮不能摧,穴土藏。兵使敵炮不能中,炮位懸置高處,斯力足及遠,無炮煙自蔽之虞;台外僅為護牆,斯敵搶台,可操還擊必勝之券。斯的者實其要也。西洋炮台皆石為主,今則多以沙土合灰為之,蓋石雖堅被炮則易碎,碎石飛擲傷人,反助敵炮之威,不如沙土能嵌炮子……故累土為岡,而凹其巔以安炮位,土岡至頂高二丈五尺,由外至內厚二丈,復為斜坡一丈以固其址,土岡至內至外一丈二尺,除向外八尺不挖空,留為累牆,其餘一丈二尺均於貼地處穴之,以作兵房……」。
根據考察報告,清廷採用德國陸軍上尉漢納根的設計方案,令楊歧珍督建胡里山炮台。楊歧珍「命水師管帶賴啟明繪圖,廈門禾山工匠葉文進負責承造,委任鈕承潘、張文治、羅鳴風為督造,委任林世春為總巡工」,並命「閩省防續添水陸勇丁修建炮台」等。在1894年三月初八正式動工興建,充分利用閩南「三合土」(紅糖、拌糯米漿和烏樟樹汁夯實成)等建材之優點,歷經二年零八個月的「鑿平山石,開辟路徑,堅築台基」,「並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城垛、戰坪、彈葯庫、兵房、軍裝房、官廳以及圍牆城門石溝暨山頂望廳、電井、海岸等工」。
1896年十一月初八,長期難產甚至險些胎死腹中的胡里山炮台終於竣工。
重要歷史事件
(一)抗英保衛戰(石壁之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侵略者一再侵犯廈門,時任閩浙總督的顏伯燾歷時8個月、耗銀200萬兩,以花崗岩代替沙袋,在廈門島南岸構築「當時中國最堅固的線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台。也就是胡里山炮台的前身。
1841年4月,英軍首戰進攻廈門,顏伯燾帶領清軍藤牌兵虎兵親赴石壁炮台應戰,但在英軍堅船利炮面前,清軍毫無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鍾,石壁炮台失守。
(二)「廈門事件」
1900年8月間,日軍製造了火災,並以東本願寺被焚為借口,公然派兵登陸廈門,妄圖獨占廈門。消息傳到胡里山炮台,守台官兵立即脫去炮衣,掉轉炮口,對准鼓浪嶼海面的日艦和日本領事館。日軍懾於大炮的威力,不得不於8月31日撤兵回艦。
(三)中美海軍第一次親密接觸定於廈門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環球游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執行一項和平使命,訪問日本、菲律賓和中國。
海軍基地必須設防,關鍵是炮台。當時考慮到胡里山炮台的克虜伯大炮「炮力極大而極遠,為中國各省炮台所無,實為今日至寶」,因此只要將軍艦南移廈門港,就可在外國人面前展現中國海防之威武,因此,清政府將中美海軍第一次和平交流的地點確定在廈門港。
(四)克虜伯西炮被拆
1957年間,廈門鐵工廠建廠初期,缺乏原材料,經廈門造船廠介紹,以每斤8分錢的價格購買了兩門克虜伯大炮,拆作原料。西炮拆完,准備再拆東炮時,消息傳到市委、市政府,市委書記出面制止,東炮得以保存下來西炮被拆解後,大部分另行加工,改造為機器部件。另尚餘一段收縮筒,於1983年7月保存到廈門市博物館。
(五)對台廣播站成立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廈門對敵有線廣播站」在胡里山炮台正式成立。
1958年10月6日,播音員陳斐斐首先直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告台灣同胞書》。

⑺ 東炮台實踐日記200字

今年國慶節,我和爸爸媽媽跟著旅遊團去青島、煙台、威海旅遊。第一天我們游覽了牟氏庄園和高達38.66米重380噸的南山大佛;第二天游覽了美麗的蓬萊仙境;第三天游覽了東炮台、神秘的八仙過海口;第四天游覽了甲午戰爭的發生地——劉公島;第五天游覽了異國風格濃重的青島八大關、青島新標志——五四廣場、青島的標志——棧橋。5日游中我最喜歡的景點是東炮台,來到東炮台在很遠處就看到了三門大炮指向藍天,我在大炮下合影留念。走進展覽室栩栩如生的人物銅像、最近出土的文物、歷史照片引人入勝。百年前,北洋大臣李鴻章經過考證,發現這里是難得的海防重地,於是奏請光緒帝在此興建炮台,並請德國技師督造安裝了當時技術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它西與煙台山呼應,向北遙望可見芝罘島,東可看崆峒島,南可見玉岱山, 並擁有遼闊的海域,風光迷人,草木茂盛,海水清澈,礁石奇異。礁石灘上有很多人在低著頭,彎著腰手裡提個桶不知道在干嗎,我懷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走到了他們的附近,一看原來是在撿貝殼和抓螃蟹,於是我們也開始在海灘上抓起了螃蟹來,不一會兒就抓到了二隻螃蟹。我愛這美麗的地方——東炮台。

⑻ 崖門古戰場的歷史故事

景炎三年四月,年僅11歲的景炎帝病逝,由其8歲的弟趙昺即位,改元祥興。因高雷失守,*(石匈)州勢難立足。樞密使張世傑以崖山可恃,再遷帝駕駐蹕崖山。
崖山,在新會南端,瀕臨南海,山之西有銀洲湖經此出海,而山嘴與對岸湯瓶山夾峙如門,故出海口稱崖門。 崖門依山臨水,港內可藏舟,形勢險要。帝駕從祥興元年(1278年)六月初七日啟航,數百船艦,浩浩盪盪,向東南進發。至二十三日,始抵新會崖門。
張世傑奉帝駐蹕崖山,大興土木,建行宮三十餘間,奉楊太後居中,曰「慈元殿」。同時伐木建軍屋三千餘間為營。其時,尚有民、兵二十餘萬,多居於舟中。行朝草市,詔達南粵四方起兵勤王。 當時,新會的士民聞宋帝駕幸崖山,紛紛勤王入衛。志書記載的有:中樂都新昌村的鄧榮,在江西省廣信任知府,被元軍所破。及聞帝昺幸崖山,即奔歸謁帝,衛主抗元。他在鄉間募集民兵數千到崖山拱衛行宮。(崖門之戰敗後,被元軍擄殺)。祿洞李宗月,原在封州任職,聞崖山行朝,便棄官回崖山,事奉幼主。得知軍缺餉糈,毅然捐糧1000石,被詔充新會縣水界提督,警戒自坡亭、官塘至外海一帶海域。並分撥民兵入衛。文章都伍隆起,因三世受祿,因此以死報宋,親率鄉兵拒元。又貢米700石供軍糈。後被叛將所殺。此外,有凌村陳元輔、陳英輔兄弟,獻粟數千石餉軍;水南村廖汝楫,出粟助師,起義勤王。還有香山縣(今中山)馬南寶,獻粟千石餉軍,並率義兵護帝;黃梁都趙若櫸募集鄉民數百為義兵,衛宋抗元。更有新會、中山、順德以至欽州、廉州的水上居民(舊稱旦民),組成烏旦舟師,襲擊北兵水師。抗元戰火,遍及新會外圍的要塞通路。
然而,在強敵面前,不論是宋王朝的「正規軍」,還是各地勤王的義兵;也不論是陸軍還是水師,都是勝少負多,軍事上不斷失利、、據點不斷被占。特別是這年(祥興元年)十二月二十日,信國公文天祥在海豐縣五坡嶺戰敗被擄之後,主要外援被消滅,崖山的宋軍基地日漸處於元軍的包圍之中。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初,元都元帥張弘范率領元軍數萬由閩入粵打敗文天祥後,直撲新會崖山;元都元帥李恆也率兵船百餘艘從廣州駛到崖門海面,水陸夾攻崖山宋軍。張世傑為死守計,焚崖山行朝草市,結大舟千餘艘貫以大索,作一字陣。四周起樓如城堞,奉帝居中舟,決與元軍死戰。張弘范的陸軍、水軍匯集崖山、崖門,包圍了崖門海面的宋舟,截斷宋軍往岸采柴草、汲淡水的路線,不斷向宋舟軍中炮轟和襲擊。當時有千艘載滿漁民義兵的烏旦船來援宋軍,也被元水師沖跨,數千漁民落海,大部分壯烈犧牲。接著,元軍又用小船滿載茅草,灌以油脂,乘風縱火,直沖宋船,企圖火攻連環船。但是宋軍預塗坭槳於船蓬船身之上,火不能燃。張弘范以火攻戰不克,又施誘降計。曾派出張世傑外甥韓新三到宋船勸降,遭到張世傑嚴辭拒絕。
二月初四日,張弘范又驅文天祥乘海船到達崖門海面,迫其寫書與張世傑勸降。文天祥書《過零丁洋》詩給他,詩雲:「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灘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與出了流傳後世的千古名句。 張弘范誘降失敗,經過一番准備,二月初六日,發動向宋軍總攻了。時值春霧朦朦,細雨霏霏。元軍乘潮沖入宋軍舟陣,偷襲宋將左大的戰船,擄去左大。跟著又奪去宋軍夏御史指揮的七艘戰船,宋軍軍心動搖。加以翟國秀、劉俊等率兵船降敵,軍中大亂。張世傑欲闖入中軍救帝,但時已近黃昏,陰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16艘戰船沖出崖門。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先驅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不宜再辱。」遂背帝昺蹈海殉國。從官及宮人多隨之投海死。事後,楊太後聞帝已投海殉國,亦赴海而死,南宋遂亡。第二天,崖門海浮屍10萬,隨波起伏,慘不忍睹。張世傑與蘇劉義逃出海,欲走交趾(今越南)。五月間,舟至平章港(今陽江市海陵島),遇颶風覆舟,葬身海中。

⑼ 新會崖門炮台的歷史資料和背後的歷史故事。

崖門古炮台

崖門古炮台最早設置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並形成雛形,後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式設立興建。崖門古炮台位於新會崖山,倚山面海,緊緊扼守著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門通往南海的進出水道。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長180多米,高約6米,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准海面,雄偉壯觀,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台。
炮台基座及首層部分牆體以花崗巨石砌建。後山壁建有通往彈葯庫和兵營的地下甬道,可惜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首層22個炮位均配置重型鐵炮。現存三門古炮為1842年佛山所鑄。首層上部及二層是以沙灰夯築而成的護牆,最厚處達2米,堅韌無比。上層炮台是城垛形,設21個炮位,配置輕型火炮。炮台中門直通崖門水道,上刻「鎮崖台」花崗石刻匾額,側壁有「炎海風清」石刻字樣。崖門炮台建好後,曾多次擊沉倭寇和葡寇侵擾的賊船,也曾阻擊過不少企圖登陸洗劫鄉村的海盜。鴉片戰爭前夕,清兩廣總督林則徐派重兵駐守,令英侵略軍望而卻步。抗日戰爭期間,抗日游擊隊也曾憑借崖門炮台的險要,抗擊日軍的侵略。
1958年7月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來此視察,並指出「崖門古跡很有紀念意義」。
1961年新會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崖門古炮台。1979年和1989年崖門古炮台分別被列為新會縣和廣東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新會區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崖門炮台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現在為新會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門票包括2個景點,一個700年前南宋故行宮,另外一個是古炮台,在廣東江門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

閱讀全文

與東炮台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