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真的有花木蘭這個人物嗎
有這個復人,花木蘭是中國古制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花木蘭,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名木蘭,後稱花木蘭。其父名弧,乃漢初千夫長。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
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
木蘭戍邊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多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則天到泰山封禪,路經亳州,游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B. 花木蘭的生平。 長的漂亮嗎
不可能 首先不是精緻長相 甚至也不是窄臉小臉小頭 不然一眼被認出來 還有可能說話聲音也很低 口區
C.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真實的花木蘭詳細
花木蘭故事的流行主要是依靠北朝民歌《木蘭辭》,由於史書上沒有對於木蘭姓氏、籍貫的記載,所以對於花木蘭的爭論一直都存在著。
自唐以來,我國不少地方誌都存有相關花木蘭生平事跡的記載。如《河南通志》、《歸德府志》、《商丘縣志》、《虞城縣志》、《保定府志》、《完州志》、《湖北通志》、《黃陂志》、《畿輔通志》、《亳州志》、《穎州志》、《風陽府志》,就連最據權威性的《大明一統表》和《大德一統志》均有記載。
至於花木蘭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
有人跟我較真兒,說《隋唐演義》里還有花木蘭故事呢!沒錯,那能說明什麼?
隋恭帝在位不足半年,還是唐高祖李淵立的傀儡。中原百姓有稱皇帝為「可汗」的嗎?「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又怎麼解釋?
在北魏官方文獻里,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稱為「可汗」,這是不爭的事實。稍往前溯,五胡十六國也有稱皇帝為「可汗」的,但在內蒙額爾古納附近連續征戰超過十年的,恕我淺陋,找不到。唯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族的戰爭達到了25年之久。
拓跋燾是北魏的第三任皇帝,魏明元帝拓拔嗣的長子,在位時間為423年——452年,共29年。
422年,拓跋燾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自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以後,重用漢族大臣崔浩等,整頓吏治,勵精圖治。
且孝文帝改革後,朝野全面漢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稱謂。也就是說,花木蘭若史有其人,應該生活在拓跋燾時代。
直至元代史料,我們才找出了「花木蘭」的身世。元代有一個名叫侯有造的人,寫了一篇《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的文章,記述了木蘭的一些情況。
文章中說:
「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世傳: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韉藁,操戈躍馬,馳神攻苦,鈍銼戎陣,膽氣不衰,人莫窺非男也。歷年一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親。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妝。舉皆驚駭,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元朝侯有造留下的這篇文獻,把木蘭稱為將軍,而且說明了木蘭姓魏,是安徽亳縣人,她和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曹操是同鄉。
生前輝煌,死後的木蘭更是個傳奇。
黃陂一帶流傳的木蘭傳說,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歲末,新洲藏家李森林在當地淘到一冊《木蘭忠烈將軍救世真經》,透露了花木蘭功成身退後的「工作安排」——成為「神仙」,掌管記錄人間善惡,「賞罰不爽毫分」。
她的神仙封號是「救世天尊」,「奉旨驅邪輔正,專心護國佑民,凡遇人有劫難,暗中解救維殷」,然後「掌管善惡權衡」。
D. 歷史上真有花木蘭這個人嗎
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4)歷史人物花木蘭漂亮嗎擴展閱讀:
「木蘭」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詩》,在這首長達300多字的敘事詩中,生動地描繪出少女木蘭替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而歸的傳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蘭」忠孝雙全、機智勇敢、不慕榮利的巾幗英雄形象。
我們現在說的「木蘭」,通常是指「花木蘭」,即木蘭姓「花」。然而,《木蘭詩》里對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並沒有特意說明,只是用「木蘭」二字做了最簡單不過的描述。其中,關於人物的姓名、出生、籍貫、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
《木蘭詩》里的「木蘭」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蘭,或是名字叫木蘭,還是其他什麼稱謂呢?而根據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錄《木蘭詩》的南朝陳代僧人智匠《古今樂錄》里「木蘭不知名」的記載來看,民歌中最初傳唱的「木蘭」,不過是個籠統的稱呼罷了。
既然連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蘭」的真實身份,那麼,後世家喻戶曉的「花木蘭」是從何而來的?「木蘭」究竟姓什麼呢。
千百年來,木蘭女扮男裝保家衛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源於對木蘭的深切愛戴,歷朝歷代或賦詩吟詠、或撰文立傳、或作史實考證來贊美木蘭,文人墨客在《木蘭詩》的基礎上,對原有人物和情節不斷地進行潤色、加工和改造。
以至於在民歌本身流傳的過程當中,也同時出現了許多近似《木蘭詩》的「仿作」,這些不同版本之間的種種「差異」,也便形成了歷代關於木蘭姓氏的諸多爭論,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木蘭姓「花」,此說始於明代。明末文學家徐渭在雜劇《四聲猿》第三折《雌木蘭》中,第一次給木蘭冠以「花」姓,戲中唱道:「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
作品中,徐渭不僅將木蘭本人交代得一清二楚,連家庭成員的情況也介紹得非常詳盡,父親花弧,母親姓袁,「當戶理紅妝」的阿姊稱為花木蓮,「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小弟則叫花雄。由於史料上缺乏相應的佐證,「花」姓木蘭顯然是徐渭「改編」而來的。
給木蘭取「花」姓,為的是突出戲劇中木蘭女性美的藝術效果,這一觀點在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中得到了證實:「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E. 真實歷史上的花木蘭,有對其容貌的記載嗎
確實有這么一個人。但是目前說法不一。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至於容貌,當再把《木蘭辭》仔細翻閱一過後,你也許會失望,因為,詩中根本沒有對這位女英雄相貌的正面描寫,她的頭發、她的身材、她的膚色、她的眉眼口鼻,甚至表情等等等等,一概沒有。但是,正面描寫雖然沒有,側面描寫還是有的,而且還不少。重要的有兩個地方,一是詩開頭時木蘭為父親從軍事發愁的「嘆息」。一是詩歌最後,木蘭從軍歸來回到家裡後,喜氣洋洋的打扮自己:「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第二處的幾句詩是最重要的。也是人們對木蘭的相貌產生美好聯想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本詩極高明的地方。
然而煞風景的是,如果真有一個女孩子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而且一去十二年,與那些粗獷甚至粗野的男性戰友們(古代應該是沒有女兵的吧)朝夕相處,摸爬滾打,居然沒有暴露女性身份,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花木蘭不僅長得不美,恐怕相貌上一是偏男性化,一是比較不好看的吧。不然,很難解釋她這么長時間一直成功地使他的戰友「不知木蘭是女郎」。供參考。
F. 歷史上對花木蘭的評價
在延安市杜甫川內,與萬花山隔河對峙的果園山,原名花家陵。據傳為花木蘭的墳墓。通往墓的山間小路原為磚石砌成的台階,長30多米,每階寬約2米,台階邊還有拴馬樁。半山坡有石碑,高約1.5米,寬1米,厚0.1米,上書"花木蘭之墓"。
花木蘭,西漢初毫人。木蘭,原姓魏、名木欒。父魏應。文帝時,匈奴南侵,木蘭家鄉深受其害。為抵抗其侵略,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戰死後被追謚為孝烈。
歷史上有無花木蘭其人?南宋程大昌根據白居易"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和杜牧"彎弓征戰作男女,夢里曾經與畫眉"詩句,而肯定花木蘭實有其人。有的經過考證,認為木蘭姓魏,有的說姓宋,而多數人認為姓花。有的文章考證"木蘭"是鮮卑族姓,因而斷定木蘭是鮮卑族人。
也有人認為,以上這些說法只能說明後人喜愛花木蘭這個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將"木蘭"寫入詩里,但都不足以證明真有花木蘭其人。從全詩看,木蘭系少女名字。不然,豈有面對天子表姓略名之理?又凱有自述家世中,先言"阿爺無大兒",即講"木蘭無長兄"之理?有人認為,花木蘭雖未必實有其人,但北人矯建尚武,騎馬射箭成為風氣,不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樣。因此,《木蘭詩》應是流傳的一個相類似的事實,經許多無名作者的潤色,民間藝人的傳唱,後又經過各族人民的流傳,成為有系統的故事詩,而花木蘭則是人民現實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了的人物。
對於《木蘭詩》的評價,有人認為《木蘭詩》不過描寫了一個代父從軍的孝女,沒有什麼時代意義;木蘭不過是故事中的主角,夠不上什麼英雄人物;木蘭只是一個兒女情長的閨秀,缺乏勞動人民素質。有人則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魏,據史書記載:公元402年至492年90年間北魏與柔然(即蠕蠕)大的戰役就有20次,《木蘭詩》故事的歷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禦柔然入侵的反掠奪戰爭。作者在詩中不僅歌頌了木蘭的愛國熱忱,也通過充宮還鄉表現了她不羨慕功名利祿、熱愛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中指出:"詩中描寫的木蘭,確實表現了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道德。""北魏有《木詩詩》一篇,足夠壓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詩人。"
G. 花木蘭是歷史人物嗎
真實的歷史人物。
花木蘭(一說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06年。)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H.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什麼樣的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戲名。故居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鄉內大周庄村容(一說西漢譙城東魏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I. 歷史上到底有花木蘭這個人物嗎
花木蘭的故事來流傳廣遠,自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 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 《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 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 《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 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 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 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 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 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