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光遇霞谷所有先祖位置
1、首先在滑冰場右側的山坡上(可以在入口減速,然後往右側飛就可以專看到),如下圖所屬示。
⑵ 求歷史故事
永樂盛世
主詞條: 永樂盛世、仁宣之治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時期武功昌盛,明成祖
先是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18]明成祖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等到瓦剌興盛後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25]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明成祖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26]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置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27]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也有為圍堵西亞帖木兒帝國的說法。[25]其規模空前,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18][23]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28]《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18]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8]1416年明成祖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8]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登基後恢復了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
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18]年號洪熙。明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他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且發起最後一次下西洋。使國力進一步強大,史稱「仁宣之治」。[18]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18]土木之變
主詞條: 土木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23]此時
太監王振開始干政,1442年限制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後去世,當時明英宗僅十五歲,王振更加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明英宗對他信任有加。[31]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32]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五十萬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河北張家口懷來縣),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18][33]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18]史稱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32]兵部侍郎於謙擁戴明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18]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整頓邊防積極備戰,同時決定堅守北京,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34]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32]也先於1450年釋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明英宗困於南宮(重華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沒有兒子的明代宗也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嚴重對立。[18]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
盟,欲擁戴明英宗復辟。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兵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佔領東華門,立明英宗於奉天殿,改元天順。他們貶明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於謙及大學士王文,史稱奪門之變。[18]明英宗復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之後因為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為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並且以李賢等賢臣掌。
1464年明英宗去世後,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32]明憲宗為於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平反奪門一案,人多稱快。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18]但好景不長,其本人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終日沉溺於亦妻亦母的萬貴妃,[35]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18]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明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這使得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豪強門閥兼並土地,危害不淺。[36]弘治中興
主詞條: 弘治中興、海禁、南倭北虜、壬寅宮變、大禮議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在位
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得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18]被譽為「中興令主」。[37]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38]明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松。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18]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裕。[18]被稱為弘治中興。[18][39]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18]明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明史稱韃靼小王子)進犯、內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18]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寧王叛亂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班師回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於豹房駕崩。[39]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18]登基前後,因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引宋濮安事強令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是為大禮議之爭。[39-40]1534年後明世宗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於世宗決斷。世宗皇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
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
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39]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移居西內。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世宗時期明朝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18]為後來隆慶開關建立好背景。[42]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開始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1566年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18][43]翌年為隆慶元年。
改革與中興改革與中興
主詞條: 隆慶新政、張居正改革、萬曆中興穆宗即位後,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
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迫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45-46]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18]隆慶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43]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污受賄。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曆中興。[18][36]萬曆五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藉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最後在神宗和兩太後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於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43][45]日落西山
主詞條: 萬曆怠政、萬曆三大征、東林黨爭、國本之爭、晚明三大疑案、明末農民起義張居
萬曆皇帝[47]
正死後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曆十五年(1587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48]自萬曆十六年(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同時,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二十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18]神宗還派太監為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導致多處民變發生。[18]同時由於深受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的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在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所部,導致明朝末年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滿清入主中國。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18]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18]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49]神宗在位期間另外兩項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起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一詞則源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的一次人事變動事件。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而起。東林黨興起後,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初年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49]另外一項政爭是國本之爭。主要是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49-50]在軍事方面,以萬曆三大征最為功勛卓著,但損兵折將極大。萬曆四十六年(1617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後(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49-50]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51]其長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52]明熹宗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
明熹宗朱由校[53]
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斗爭不斷,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藉此機會干預政治,將齊楚浙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1624年閹黨控制內閣,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布中央與地方。魏忠賢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於閹黨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飢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54-55]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葯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佔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 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56]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維華之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明安宗初謚為思宗,後改為毅宗,明紹宗謚為威宗),[18]年號崇禎。[54]明思宗即位後,銳意鏟除魏忠賢的勢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於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18]然而黨爭內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剛愎自用,加強集權。
1629年(崇禎二年)皇太極改采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
自殺殉國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57]
煥,史稱己巳之變。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崇禎八年)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且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58]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54]明朝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最後成立大西政權)。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54]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結束。[18][59]南明與明鄭
主詞條: 清軍入關、南明、滿清大屠殺、明鄭時期、清收復台灣之戰明朝北都淪陷以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擁護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權,弘光
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18]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佔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18]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18]朱聿鍵死後,其弟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61]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余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佔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最後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而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62]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以弓弦絞
死,南明亡。[18][61]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的鄭成功。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之,到1664年首領李來亨被殺而亡。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遠征荷蘭人占據的台灣島成功,明鄭領有台灣,定都東寧(今台灣台南)。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台灣。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極大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發降清,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明朝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⑶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漢朝建立後,「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張良身體一直柔弱,雖多次獻計安定漢初的江山,但多數時間置身於核心權力之外,後來修習辟穀之術,不問政事,得以善終。
5、與「黃石」同葬
張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身體更虛弱,稱:「我願拋卻人世間所有事情,跟隨赤松子(修習導引的仙人)去遨遊世界。」此後專心修習辟穀之術。後來劉邦去世,呂太後感激張良保住劉盈的太子位,極力勸他進食:「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必如此苦行修煉!」張良只好勉強進食。8年後去世,謚號文成侯,其子張不疑承襲他的侯位。
張良當年在下邳橋遇見那個老丈,別後十三年經過濟北,見到谷城山下果真有塊黃石,把它取回經常祭祀。張良去世時和黃石同葬,後人祭祀張良時也祭祀黃石。
對於張良,司馬遷曾有描述:我原以為此人高大威猛,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美麗女子。孔子說:「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子羽。」這名話對於留侯也適用。
孔子所說的「子羽」叫澹臺滅明,他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醜陋,認為此人沒多大才能。結果,澹臺滅明此後成為著名教育家,跟從他學習的人有300多,才乾和品德傳遍各國。孔子聞此感慨:「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子羽」。
司馬遷借用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說張良雖然外表文弱柔順,但內心堅強,敢於暗殺秦始皇,善於在戰爭中出謀劃策,一如當年的澹臺滅明,外表和內心截然不同。
⑷ 光遇白鳥的背景故事
如果你說的是那個人物,我個人認為是掌管百鳥的長老,具體好像沒有背景
⑸ 光遇的先祖回憶在哪
1、打開光遇,找到NPC查看任務地點
2、前往任務地點找到已解鎖先祖
3、等待其他未解鎖該先祖的玩家點擊先祖
4、跟隨該玩家解鎖先祖就可以了
光遇攻略站
⑹ 古代故事
什麼方面啊? 給你幾個吧,你看看行不?
1、文長取物
徐文長從小就善於動腦筋思考,他聰明、機智也充滿了情趣。
徐文長的伯父很喜歡他,時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
能力。有一次,伯父領著徐文長來到一座貼著水面、橋身既窄又
軟的竹橋邊,把兩只水桶裝滿了水,對徐文長說:「我想考考你,
你能提著這兩桶水過橋,我就送你一件禮物。」少年徐文長想了
一下,就脫下鞋,用兩根繩子把小桶系住,然後再把裝滿了水的
木桶放到水裡,就這樣他提著兩根繩子走過了木橋。
伯父還想用一個更難的法子把徐文長難倒。他說:「既然你
過了橋,禮物我當然要給你,但必須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禮物。」
說著,他就把那件禮物吊到一根長竿頂上,並且告訴徐文長:
「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類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橫下來。」
伯父想,這下徐文長就沒有辦法了。但徐文長摸了摸後腦勺,馬
上就想出了取禮物的方法。只見他拿著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邊,
然後把竹竿向井裡放,當竹竿頂快到井口時,他就順利地拿到了
那件禮物。
伯父被聰明的徐文長驚呆了,不禁拍手稱贊:「真是聰明的
徐文長啊!」
2曹沖稱象
曹沖是曹操兒子中最聰明的一個,稱其為天才一點都不過分,
稱象的過程不必細說,一個小孩子居然能脫穎而出實在令人贊嘆。
曹沖不但聰敏過人,而且心地極好秉性善良。曹操的軍紀非常
嚴明。有一次曹操的馬鞍放在倉庫里被老鼠啃了,按當時的規定管
馬鞍的庫吏要被殺頭,庫吏膽戰心驚,怕掉腦袋。曹沖知道此事後,
用小刀戳破自己的衣服,弄得象被老鼠啃過一樣,然後在曹操面前
裝出十分憂愁的樣子,曹操問:「倉舒呀。你怎麼不高興呢?」曹沖:
回答說:「人們都說老鼠啃了人的衣服,對衣服的主人是不祥的預兆,
現在我的衣服被老鼠啃了。所以我好害怕。」曹操安慰道:「東西被老
鼠啃那是正常的事,不要聽別人瞎說,沒事的。」庫吏趁此來報告馬
鞍被啃一事,曹操聽了笑道:「我兒子衣服穿在身上還被老鼠啃了,
更何況馬鞍是懸在柱子上呢?」於是庫吏什麼責任也沒追究。
曹操看到自己的兒子小小年紀就如此聰明善良,非常開心。
曹 沖
孫權曾送來一隻漂亮的雉雞。曹操想觀賞雉雞舞蹈,但使盡辦法,這珍禽就是不鳴不舞,讓人徒嘆奈何。曹沖想出一個辦法,讓人製作一面大鏡,擺在雉雞面前。那雉雞於鏡中看到同類,起了爭勝之心,當即舞將起來,這一下對鏡成雙,煞是好看。
3司馬光砸缸
小司馬光名滿九州。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4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⑺ 歷史故事9個
故事名稱:秦王政誅嫪毐
時間(時代):秦
地點:秦國
主要人物:秦王嬴政、嫪毐
故事大致經過:
秦王政母趙太後私通呂不韋。隨著秦王政逐漸長大,呂不韋恐事泄被誅,於是將門下舍人嫪毐推薦給太後以代替自己。經事先買通主事者,嫪毐得以不受腐刑,只拔去須眉而入宮侍奉太後,後與太後私通。太後非常喜歡他,賞賜了豐厚的財物。秦王政八年(前239)封為長信侯,嫪毐與太後私生有二子,因此以秦王「假父」 自居。秦王政九年(前238),秦王政22歲,親自主持國政。有人告嫪毐並非宦官及太後姦情。嫪毐見事不妙,與是盜用秦王御璽和太後璽,發兵攻打秦王政所住的雍都蘄年宮。秦王得知,便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領兵攻擊嫪毐,戰於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斬首數百,嫪毐極其黨羽全部被抓獲。秦王將協同嫪毐作亂的官吏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20人梟首,車裂嫪毐,滅其三族,殺死與太後所生二子,遷太後於故都雍(今陝西鳳翔南)別宮,嫪毐的門客舍人或罰徒役3年,或奪爵遷蜀。免呂不韋相國。嫪毐之亂平息。
故事名稱:呂後誅殺韓信
時間(時代):漢
地點:漢
主要人物:呂後、韓信
故事大致經過:
楚漢戰爭一結束,韓信被改封為楚王。漢高祖六年(前201)十月,劉邦再次採用陳平計謀,誘捕韓信。十二月,將韓信貶為淮陰侯。韓信鬱郁不得志,稱病不參加朝廷活動。漢高祖十年(前197)九月,劉邦寵臣陳豨反叛,自立為趙王,劫掠趙、代屬地。劉邦用羽檄徵召天下兵士,並親自率兵征討陳豨。韓信一向與陳豨交情不錯,於是稱病在家,不聽從劉邦詔令,暗地裡派人去向陳豨聯絡,謀求里應外合,並准備與家臣乘夜偽稱詔令大赦諸官罪犯和奴役,發兵襲擊呂後和太子。當時韓信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想殺掉他。舍人弟懷恨在心,向呂後告發韓信謀反情況。呂後想召韓信,又擔心他的黨羽作亂,便與丞相蕭何商討計策,將韓信抓了起來並斬殺於長樂宮鍾室,還滅其三族。韓信最初是被蕭何推薦給劉邦的,現又是蕭何將其騙入宮的,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故事名稱:趙高指鹿為馬
時間(時代):秦朝
地點:秦國
主要人物:趙高
故事大致經過:
趙高自知權利大,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指著它說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搞錯了,指鹿為馬!」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故事名稱:腰斬李斯
時間(時代):秦朝
地點:秦國
主要人物:秦二世、趙高、李斯
故事大致經過:
自從陳勝、吳廣起事後,各地義軍此伏彼起。這時,秦二世聽從郎中令趙高的建議,深居宮中,一切政事都由趙高決斷。趙高與李斯有夙怨,趙高就趁機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與義軍私通。李斯想上書申辯,卻被趙高扣下。趙高派人四處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認罪,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斬於咸陽,並夷滅三族。李斯死後,秦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決斷。
故事名稱:管仲輔佐齊桓公
時間(時代):春秋時朝
地點:齊國
主要人物:管仲、鮑叔、齊桓公
故事大致經過:
魯庄公九年(前685)齊魯乾時之戰,魯軍失敗後,齊大夫鮑叔率領軍隊,代表齊桓公前往魯國,表達齊國的意願。公子糾被殺以後,其輔佐管仲隨鮑叔返齊。回國以後,鮑叔對齊桓公說,管仲是天下奇才。您若僅僅治理齊國,那麼由高傒和我輔佐即可;您若要稱霸天下,則非管仲不可。齊桓公不記射中帶鉤之仇,以親自出城迎接之禮禮遇管仲,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管仲相齊後,一心輔佐齊桓公的霸業,對齊國很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主張禮法並用,禮以使人知廉恥,法以使人守規矩。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管仲的這些政策為齊國稱霸准備了物質條件。
⑻ 光遇卡卡和平菇「峽谷雙子」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這是玩家自己編的,目前光遇所有的故事背景都沒有官方說明,只能從先祖的回憶里略窺一二,當然有很多玩家寫同人什麼的,很常見。
⑼ 歷史故事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洛陽紙貴 luò yáng zhǐ guì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草木皆兵 cǎo mù jēi bīng
English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⑽ 光遇畢業是什麼意思
意思一:游戲內容全部通關
雖然光遇是一款探索類的游戲,但是有些玩家早早版就玩過國際服權,所以玩到現在也差不多全部通關了,當然游戲經常會更新一些新的內容,所以真正的畢業是不存在的。
意思二:畢業先祖
在游戲中每個地圖都會有畢業先祖,所謂的畢業先祖就是玩家解鎖大地圖內所有先祖和光之翼之後出現的先祖,這個先祖可以兌換一些終極獎勵,終極獎勵一般都很不錯,非常值得兌換。
賽道隕石
館藏介紹:霞谷的飛行賽道途中,會穿過一個隕石陣,周圍是黃棕色的雲,旅人們需要穿過隕石陣,繼續飛行比賽。
歷史故事:為了訓練剛剛掌握飛行技能的天空王國子民,先祖們設置了飛行賽道,只有在規定時間穿過飛行賽道,才可以成為合格的飛行者。這些賽道關卡保存下來,其中就包括訓練躲閃技巧的隕石陣。
館藏系列:光遇文物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