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對聯

歷史人物對聯

發布時間:2021-02-06 11:37:06

⑴ 評論歷史人物的對聯集錦

(01)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屈原)
(02)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屈原)
(03)鹿野舟沉王業兆,鴻門斗碎霸圖空。 (項 羽)
(0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項羽、勾踐)
(05)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
(06)雲過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 (蘇 武)
(07)青冢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 (王昭君)
(08)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諸葛亮)
(09)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宗臣之遺像,萬古清高。 (諸葛亮)
(10)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須辨襄陽南陽。 (諸葛亮
(11)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諸葛亮)
(12)質而綺,真且醇,自可傳之千古; 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 (陶淵明)
(13)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 (李 白)
(14)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李 白)
(15)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杜 甫)
(16)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杜 甫)
(17)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杜 甫)
(18)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杜 甫)
(19)楓葉四弦秋。根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勻留江山別離情 (白居易)
(20)筆諍時政,心在蒼生,萬戶爭傳新樂府; 堤建西湖,神歸東洛,千秋永祀老詩翁。 (白居易)
(21)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剌貪剌虐入木三分。 (蒲松齡)
(22)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范仲淹)
(23)沈酣於東海西湖南州北國之游夢里溪山尤壯麗; 括囊乎天象地質人文物理之學筆端談論自縱橫。 (沈 括)
(24)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流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辛棄疾)
(25)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後主遺風。 (李清照)
(26)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27)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須有,忠冢棲霞山,長留人願,國魂幾時北來。 (岳 飛)
(28)數點梅花亡國恨,三分明月故臣心。 (史可法)
(29)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蒲松齡)
(30)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孫中山)
(31)著作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 遺言猶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魯 迅)
(32)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魯 迅)
(33)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蘇」和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軾四位散文家)

⑵ 歷史人物與對聯

韓信。大漢復名將,得制蕭何舉薦,登壇拜將。蕭何有知己之恩,偏後來又因蕭何之計奪命無常。漂母救命在前,呂雉誅殺於後。觀其一生,功莫大焉,然而憾事亦多也。忍辱胯下,成就千古佳話。舍項羽, 投劉邦, 堪識時務者為俊傑。而後奇兵渡陳倉,以閃電戰接連平定了三秦、魏、趙諸地,攻城掠地,成為漢名將之首,一躍手握雄兵的實力人物。「生死一知已,存亡兩婦人」韓信祠廟上這副對聯生動形象地概括了他坎坷曲折的一生。
關羽。關帝廟聯:「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文武盡寒心 」萬古丹心盟日月,千年義氣表春秋
諸葛亮,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留給後人了「智慧」、「節操高尚」的光輝形象,是東亞地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 武侯祠遍及我國各地,其中最出名、至今保存最好的是南陽和成都的兩祠。兩祠中的兩幅楹聯,令人回味。其一:「 收兩川,擺八陣,七擒六齣,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思三顧;取西蜀,征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這幅對聯巧妙地使用數字,對得工整,概括了諸葛亮出山後27年的戎馬政治生涯,綜合了世代傳說的種種事跡
~

⑶ 由對聯選歷史人物

答案選B
甲日月為盟是桃源結義
義字當頭的是關羽
乙.給曹操開顱關公刮骨的是華佗.
丙.
猶幕項.尚稱王.這是項羽.
丁.中仁和恭
周孔之道也不難看出是孟子

中國歷史人物對聯的研究

一、關於對聯
1、作為國粹的對聯
對聯,和律詩、京劇一樣,都屬於中國文化的「國粹」。之所以說其是國粹,系因為它僅僅為中國文化所有,是中國人民(包括普通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在長期的文化建設、文化傳承中創造、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文化樣式;它與中國的經濟環境、社會生態、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風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著緊密的、不可分割的關系,是中國這塊土地滋養出的、別開生面、獨具特色的花朵。外國人對於中國的國粹,可以通過不斷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賞,甚至可以通過不斷的欣賞和把玩之後模仿和學習。但這種模仿和學習也必須是以純粹的中國方式來進行,一旦脫離或者拋棄純粹的中國方式,則無法進入這類文化符號,更惶論運用之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說:任何外國人,無論他對於中國的國粹熟悉到什麼程度,都不可能將其移植為他國的文化樣式,更不能使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融為一體。這是因為,如對聯、律詩和京劇一類國粹,且不說它們形成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情結,僅僅是它們使用的方塊漢字和讀音方式,所謂駢聯對偶,所謂字正腔圓,即為任何一種中國文化之外的語言和文字無從參照、無從擬仿。
國粹,按照「五四」時期一些學者的觀點,即指其為國家文化之精華。魯迅先生曾說:「照字面看來,必是一國獨有,他國所無之物了。換一句話說,便是特別的東西……」但是在當時那個國難深重的年代,魯迅尤為希望的是國家的變革和振興,是整個社會的摧枯拉朽,除舊布新,因此對於學者們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整理國故」、「保存國粹」的口號和行為十分不以為然。他諷刺道:「……但特別未必是好,何以應該保存?」在他眼裡,諸如蓄辮、纏足、鴉片、麻將在中國都是「特別的」事物,因此,魯迅先生在其雜文中,將「國粹」作為一個帶有辛辣諷刺性的貶義詞來使用。如今,如蓄辮、纏足一類封建時代腐朽落後的民族習俗早已經隨著那個時代的沒落與滅亡成為不再復現的歷史遺影,新時代、新世紀的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建設,需要我們對古今中外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有容乃大、兼收並蓄的學習、借鑒和吸納,並將其作為符合新的文明和文化建設需要的健康因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作為「國家文化之精華」的國粹,正應視為這類因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人曾說,中國有三大國粹,曰中醫、國畫和京劇,也有人將中國國粹歸為四大類,而這四大類在不同的人那裡項目又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在上述三大項中加上烹飪;還有的人則加上武術……除此之外,也有人將春聯、詩詞、剪紙、謎語、相聲、書法、民族服飾等等統統列入國粹的范疇。要是按照前面「獨有的」和「精華」這兩項定義,以上所列其實均可當之無愧地躋身國粹行列。
中國的國粹既是我們這塊土地上長期的歷史文化生態中所孕育和形成的文化樣式,要對之繼承、發揚和光大之,則必不可少地要對其進行廣泛、細致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萌生、成型和發展的淵源及脈流……對於對聯的形成、發展及其特徵,人們其實探之已久,論之已詳,鑿鑿之據,讓人開悟。然筆者從事對聯寫作和研究若干年,在吮吸方家成果,借鏡他人觀點的基礎上,亦形成有自己的一些淺陋看法,願不揣冒昧,錄之筆下,以切磋、就教於同好。
2、對聯的起源
關於對聯的起源,說法不盡一致。有說起於明代的,有說起於五代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對聯集錦》在探討對聯起源上,有著較為完整的歸納。該書中說,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就有過年時在家門前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與「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然後掛在左右兩扇正門上,藉以驅邪避鬼,這種習俗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直至五代時期,喜好文學,附庸風雅的後蜀末代皇帝孟昶對於每年在宮門上僅僅題寫兩個大神名字的老一套做法感覺不爽,他想來一點新鮮的創意。於是,「每歲除(每到年底的時候),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這些詞是些什麼詞,史書沒有記載,但後人可以猜想出,那該都是些有情趣、有文採的辭藻,而不再僅是乾巴巴兩個神仙的名字。孟昶亡國的頭一年,即公元934年春節之前,他創作了被稱做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宋史·蜀世家》:「末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孟昶與南唐後主李煜一樣,都將祖上傳下的國家亡於趙匡胤之手,孟昶亡國還早於李煜整整三十四年。李煜作為亡國之君,卻寫下了足以流傳千古的流麗詞章,孟昶缺少李煜的才氣,寫不出那種光照千古的東西,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點功夫,但正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他那兩句意思干癟的聯句,竟開創了中國文學中的一種新的文體。趙匡胤亡了孟昶的國家,而孟昶所倡導的貼春聯的習慣,卻成為宋代以後一項不可缺少的民間傳統。有王安石的詩為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詩歌題目叫《元日》,也就是今天所謂大年初一的意思。詩中紀錄了當時老百姓過春節,依舊是按照流傳了多少年的習慣,在自家門前掛上桃符。不過,依照《古今對聯集錦》作者的理解,王安石詩中的桃符,應該已經是新式的春聯而非舊式的桃符了。只是在王安石那個時代,春聯這個名稱還未正式誕生,因此人們仍然按沿襲的習慣將它稱為「桃符」罷了。
春聯這一文學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當在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朱元璋定都金陵,為了體現普天同慶的意思,除夕前,命公卿士庶人家門前均須加春聯一副,且親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到他這時候,已經不像孟昶那樣,只顧著自己「納余慶」,只在自家門前張掛佳詞聯句,而要大家跟著他一起來湊熱鬧了。而且,原先或畫或寫,用的是桃木板,到了這個時候,也終於改換成為紅紙了。自此,對聯便正式登堂入室,成為士大夫乃至民間百姓所喜愛的一種文學樣式,流傳至今。有關朱元璋和對聯的故事,《簪雲樓雜說》有這樣的記載:
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方(始)也。時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無之,詢知為閹豕苗(即豬崽)者,尚未倩人(請人代寫)耳。太祖為大書曰: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投筆徑去。嗣太祖復出,不見張貼,因問故。答雲: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齎銀三十兩,俾遷業焉。
該書所記,流傳日久,真偽難辨。朱元璋當皇帝前,未曾讀過幾天書,定都南京後,倒是學了些東西。但其有過人智力,偶發靈感,誤打誤撞寫出這么一副差強人意,略勝於順口溜的對聯也未可知。但自此對聯成為民間過年的一項重要習俗,卻是不容置疑。
3、對聯的前身(之一)
每一種文學樣式,其緣起都不會是憑空產生,一般而言,都須憑借某種「範式」——這里暫且借用一個哲學概念以表述筆者的意思——來作為自己孕生的母體,就像小說孕生於話本,宋詞孕生於唐詩,而元朝小令又孕生自宋詞……那麼孕生對聯的母體是什麼呢?有人說和宋詞一樣,它的前身是唐詩,的確有一定道理。
首先,對聯的起源和唐詩繁榮的時代非常接近。前面提到了,第一副春聯出自五代後蜀國君孟昶之手,其時離唐朝滅亡不過三、四十年。唐代乃中國詩歌史上一個偉大的高峰,那時的詩人如恆河沙數,不可勝記;僅留存至今的《全唐詩》收錄的詩歌就達48900餘首。從初唐、盛唐、中唐一直到晚唐的兩百多年間,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詩人,他們像天上的恆星一樣一直照耀著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如陳子昂、王勃、張九齡、孟浩然、王維、賈島、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以及溫庭筠等等,有些偉大詩人的詩歌作品甚至到了只要有水井的地方(也就是說,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人傳誦朗讀的程度,可見唐詩的覆蓋面和影響面非同一般。唐朝滅亡之後,國家陷於分裂之中,於是有五代十國的興起。朝代變了,那一度精力彌滿,弘強大氣的唐代詩歌精神也走向式微,但是,一種已經定型的文化樣式卻沒有隨著社會的改朝換代而發生變化,唐詩依然在原先的中國版圖之內,在五代十國這幾個走馬燈般新起的國家內流傳,並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漸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演化。《全唐詩》實際上收錄的不僅是唐代的詩歌,五代詩歌也包含在內,正說明了五代文學與唐代文學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孟昶那兩句於無意之中開創了新的文學樣式的對聯,可以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其次,對聯的形式受唐詩影響很深。唐朝是中國一個新的詩歌樣式——律詩完全成熟的時期。在唐朝之前,中國的詩歌也有著一定的格式,但畢竟不夠嚴密、不夠規范,無論是詩的長短、韻律和對仗等方面,都並沒有一個嚴格的規矩,詩人在寫作時,只是遵照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卻沒有一個統一不易的尺度。正是從唐詩開始,中國的詩歌進入了一個講究規則和法度的「格律」時代。唐朝的格律詩,一般而言分為四種: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這四種形式的詩歌,不僅在字數、句數上有一定之規,還包括嚴謹的對仗和押韻,而對仗又包括詞性的對仗和音韻的平仄對仗。尤其是律詩,總共八句詩中,又分為兩兩相匹的四個聯句,曰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頷聯和頸聯的寫作要求最為嚴格,連一句之中哪幾個字用平聲、哪幾個字用仄聲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有的句子應「平起仄收」,有的則應「仄起平收」等等。唐詩的這些特徵,不僅影響到後世的詞、曲、小令的創作(後代詩歌史的研究者就有把詞、曲等等也稱作格律詩的),當然也影響到對聯的創作——對聯創作中必須恪守的「對仗」可以說直接來源於唐代的格律詩,如民間在對孩童進行對聯寫作的啟蒙時,就採用這樣的「口訣」,所謂「風對雨,夏對秋」等等,這類啟蒙,告訴孩子的是,對仗既包括詞性和詞義上的,同時也包括聲韻上的。如「風」和「雨」都是表示自然物像的名詞,而聲調上,「風」是平聲,「雨」是仄聲;「夏」和「秋」都是表示季節名稱的名詞,「夏」是仄聲,「秋」則是平聲……

⑸ 求和歷史人物有關的名對聯

我這里有個絕對,目前好象還沒有下聯,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報道的時候曾經專在新加坡有人懸賞屬5萬元,無人能對。這是清朝有一個女子出給紀曉嵐對的
。因為當時紀曉嵐號稱對子王。「月照紗窗,格格孔明諸格(葛)亮」後來又有人在前面添加了一個明字,就成了「明月照紗窗格格孔明諸格(葛)亮」本身諸格亮同諸葛亮諧音,再就是諸格亮意思符合對聯意境,每一個紗窗的格子都亮的意思。後人加的明字。對聯中出現了相同的字,所以就加強了對聯的難度。這個我目前還沒發現下聯。也許這就成了千古絕對,除非以後會有個人的名字也能像諸葛亮一樣有這意境。呵呵

⑹ 語文對聯所寫的是哪些歷史人物

1)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
(2)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
(3)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范仲淹
(4)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屈原

⑺ 關於一位歷史人物的對聯

孔子

⑻ 歷史人物對聯 歷史人物對聯集錦

1. 項羽
鹿野舟沉王業兆;鴻門半碎霸圖空。
2. 孟子
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孔顏。
3. 屈原
(1)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
(2)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
4. 孔子
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
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5. 項羽、勾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6. 荊柯
督亢圖中不殺人;咸陽殿上空流血。
7. 司馬遷
(1)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2)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
8. 蘇武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
9. 王昭君
青冢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
10. 諸葛亮
(1)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2)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3)伯仲之間見伊呂;先生有道出羲皇。
(4)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宗臣之遺像,萬古清高。
(5)三顧頻頻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11. 陶淵明
(1)醉眠多似陶彭澤;句法參同李翰林。
(2)質而綺,真而醉,自可傳之千古;
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
12. 李白
(1)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2)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
(3)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
一般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4)長安市上酒家眠,醉後敢將天子傲;
採石磯頭明月好,當年猶說謫仙歸。
13. 杜甫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3)草堂留後世;詩對著千秋。
(4)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歐野老心。
14. 白居易
(1)風葉四弦秋,根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勻留江山別離情。
(2)筆諍時政,心在蒼生,萬戶爭傳新樂亭;
堤建西湖,神歸東洛,千秋永祀老詩翁。
15. 蘇洵父子等
(1)一門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2)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6. 范仲淹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17. 沈括
沈酣於東海西湖南州北國之游夢里溪山尤壯麗;
括囊乎天象地質人文物理之學筆端談論自縱橫。
18. 辛棄疾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19. 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後主遺風。
20. 文天祥
(1)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2)宦遊西蜀,志復中原,高吟鐵馬銅駝,煙法誓掃還金闕;
詩繼少陵,派開南宋,列入清風明月,池館重新接草堂。
21. 岳飛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須有,忠冢棲霞山,長留人願,國魂幾時北來。
22. 史可法
數點梅花亡國恨;二分明月故臣心。
23. 蒲松齡
(1)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2)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24. 孫中山
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25. 魯迅
(1)著作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
遺言猶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2)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⑼ 描寫歷史名人的對聯

描寫歷史名人的對聯

1.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人之師。(寫孔子)
2.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於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寫孔子)
3.定六藝於杏壇,紹虞夏商周之統;藏諸經於魯壁,開關閩濂洛之傳。(寫孔子)
4.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寫荊軻)
5.有史公作傳如生,愛客若君,真實讀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門館風流未謝,於今思夕,問君誰能拔抑磊落之才。(信陵君祠)
6.志潔行廉,忠君愛國真氣節;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悼屈原)
7.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寫屈原)
8.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悼屈原)

9.哀怨托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漢湘人(屈原)

10.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祠)
11.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天行地大文章。(長沙屈原賈誼二公祠)
12.江東才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寫項羽)
13.鹿野舟沉王業兆,鴻門斗碎霸圖空。
(項 羽)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項羽、勾踐)
15..此地疑仙,蓬萊、瀛洲、方丈;不知有漢,美
人、名馬、英雄。(寫項羽)
16.生叔季世,有豪俠心,報韓椎秦,興劉滅項;絕富貴交,為神仙侶,進履辟穀,拜石授書。(寫張良)
17.十年成敗一知己,七尺存亡兩婦人。(寫韓信)
18.家傳十四篇書,合三蒼為一;律諷九千字學,通五經無雙。(寫許慎)
19.雲過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
(蘇 武)
20.三千里持節孤臣,雪窖冰天,半世歸來贏屬國。十九年託身異域,韋韝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陝西蘇武廟)
21.青冢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王昭君)

22.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諸葛亮)

23.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宗臣之遺像,萬古清高。(諸葛亮)

24.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須辨襄陽南陽。(諸葛亮

25.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諸葛亮)

26.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趙藩題成都武侯祠)
27.心懸八卦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目擊三分鼎,東連吳,魏,常懷謹慎勵臣躬。(成都武侯祠)
28.兩表一對,鞠躬盡瘁酬三顧;鼎足七出,威德成孚足千秋。(悼諸葛亮)
29.兩表酬三顧,一對足三秋;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悼諸葛亮)
30.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遍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寫諸葛亮)
31.師卧龍,友子龍,龍師龍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寫關羽)
32.門前學種先生柳,嶺上長留處士墳。(湖南桃源縣陶淵明祠)
33.質而綺,真且醇,自可傳之千古;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陶淵明)

34.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江西南昌滕王閣聯)
35.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頌李白) 』
36.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寫李白)
37.神仙詩酒空千古,明達江天貯一樓。(寫李白) ,
38.狂到世人皆欲殺,醉來天子不能呼。(寫李白)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
(李 白)

39.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李白)

40.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李白)
41.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間,春水群鷗野老心。(成都杜甫草堂)
42.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為杜甫題)
43.歌詠總帶憂民淚,顛沛仍懷愛國心。(寫杜甫) 。
44.以忠愛為心,國步多艱,匡時句出驚風雨;為生民請命,恫鰥在抱,警世詩成泣鬼神。(寫杜甫)
45.舟系洞庭,世上瘡痍空有淚;魂歸洛水,人間改換已無詩。(寫杜甫)
46.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騰虎躍幾詩容;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顧復初題杜甫草堂))

47.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杜甫)

48.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杜甫)

49.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杜 甫)

50.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杜甫)52.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郭沫若為辛棄疾題)
53.煙柳斜陽,歸去東南余半壁;雲山故國,望中西北是長安。(稼軒祠聯)
54.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花。(悼李清照)
55.載酒江湖,人比黃花瘦;校碑欄檻,夢隨玉笛俱飛。(寫李清照)
56.篇中十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寫陸游)
57.揚震旦天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作歐亞盟主。博我皇道,安我漢京。(寫成吉思汗)
58.寫人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為蒲松齡題)
59.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寫蒲松齡)
60.儒術豈虛談,水利書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經師偏晚達,專家論定,狂如七子也心降。(寫歸有光)
61.改革衣服之觀,人間溫暖;極錯彩金之妙,天下文明。(寫黃道婆)
62.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於舜日堯天。(寫鄭成功)
63.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坑志,方知海外有孤臣。(寫鄭成功)
64.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水殘山尚留得風中勁草;葬衣冠有淮南壞土,冰心鐵骨好伴取嶺上梅花。(揚州史可法墓)
65.萬點梅花,盡是孤臣淚;一壞故土,還留勝衣冠。(寫史可法)
66.死含瑤草千秋恨,魂傍梅花萬古香。(寫史
可法)
67.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黃興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68.江戶矢丹枕,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女俠魂。(孫中山挽秋瑾)
69.巾幗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風雨,雖死不死終自由。(寫秋瑾)
70.是中國自由神,三民五權,推翻歷史數千載專制之局;願吾儕後死者,齊心協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寫孫中山)
71.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寫孫中山)
72.著述最嚴謹,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悼魯迅)
73.著作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
遺言猶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魯 迅)
74.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魯迅)
曠代天才,回盪當齊馬賽曲;炎黃後胄,激揚永振義勇軍。(寫聶耳)
75.有雄才,有偉略,有奇勛,實在有德;無後裔.無偏心。無享受,真正無私。(寫周恩來)
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對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